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1
迎难而上,质疑中趟出“低碳路径”
蒋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蒋尉第一个向院里递交了到地震灾区服务的申请。“发展低碳经济是广元市解决灾后重建需求和气候变化约束之间冲突的必要条件和有效路径,应超前运作……”2008年底,蒋尉在调研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重建”的观点。市科技局一名干部说,由于“低碳”这个词当时大家比较陌生,认为会减缓广元经济发展速度,反对的人比较多。
分析“低碳重建”水土不服的原因,蒋尉认为:可行性报告与本土结合还不够紧密。蒋尉没日没夜地研究《构建资源型灾区低碳发展的宏观政策框架的初步设计》《重建项目的低碳管理》等,完整的“低碳重建”理论体系被开发出来。
“要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之路,努力促进广元市可持续发展。”2009年5月,经过周密论证,广元市最终选择了“低碳路径”。
一年“续挂”,把低碳变成市民自觉行为
2009年7月,博士服务团结束了灾区之行,考虑到广元的低碳发展刚刚起步,在中国社科院的支持下,蒋尉主动申请“续挂”一年,继续为广元的“低碳重建”出力。
思想观念左右着“低碳重建”能否顺利实施。为此,蒋尉与同事努力争取和精心策划了广元建市以来的第一次国际论坛――“‘低碳重建’与企业发展”国际论坛暨低碳项目国际洽谈会。通过论坛这一平台,广元吸引投资19.9亿元,低碳论坛在全市党政干部中刮起了“头脑风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广元完成了《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城镇生态体系规划》等低碳城市规划编制。
“你别看这些小变化,每个月算下来,光水电费就要少支出80多元。”利州区上河街社区58岁的居民卢庆平拿出一本厚厚的“碳跟踪调查簿”说,“这里面有很多表格,每天都要填。刚开始蒋博士来宣传低碳时,我和老伴还嫌麻烦,现在我们尝到甜头了。”
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2
“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调研团”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郦璟琛 200830004
今天我疲惫又兴奋地敲下这些字,这是因为刚刚和3个核心队友们完成了调研报告和总结报告的编写。
正如我在感言中所说,它从头到脚并不完美:出发前我们的联络工作屡屡碰壁,调研过程中也吃过几次闭门羹,回来后也因为观点上的分歧而争吵过。作为团长,这些事情的发生都可以印证我的工作存在乃至不足。是的,我应该选择一个更为熟知的调研对象,甚至是有亲戚、熟人的地方来避免调研对象的反悔和扯皮,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队员谈心,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更应该多多组织聚会,拉近队员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相互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训,我从中获益匪浅。但是实践中我最大的收获却来自于对一种力量的确认,那就是执着。
回想我和寝室同学决定申报实践活动之初,我们就口头承诺,要将这次实践当作一次真正的实践来做,那就是说,我们绝不虚夸,绝不造假,并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它。但凡事总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当遭遇到队伍扩充、意见不合、吃闭门羹等一系列困难之后,我们发现,我们付出的是如此之多,收获的信息却相比之下如此之少。在返程的火车上,看着大家疲惫的样子,我十分怀疑最后的报告能否完成,即使完成又能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是草率分工后拼接报告,还是激励大家严肃对待报告,认真撰写,这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
尽管理智的声音告诉我后者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无论是大家的生理心理状态还是大多数学生都视“暑期调研”为“公费旅游”的大氛围,都给我很大的压力。庆幸的是,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最初的承诺给了我坚持自己观点的力量。在全面考虑了队伍的状态后,我采用了先挑选队员编写报告正文,再随着进程逐渐分配任务的方法,这样一来既能保证质量,又让各个成员都能参与编写。
回到北京之后不久,我就找到了3位思路、文笔和精神状态较好的队员开始了编写。在第一个晚上讨论决定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后,整整一周的时间,我们重复这一件事情:写稿给我,我批注后打退。最后,每个人的文章我都至少从头到脚地修改了4遍,我们一共写的大约20000字的内容终于被压缩为6000字,结构清晰、语意连贯、论证有力的正文。
在那之后便进入了报告的完善和其他材料的准备阶段。又是一个星期过得如同撰写正文时那样的枯燥:总结报告改了6遍;实践报告从0.1版一直到0.97版,一共有不下10个版本;PPT有3次修改。最终算上过程中的各个子文件,我的电脑中有整整30个不同版本的总结文件和PPT。
但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对外,我要感谢队员们能够信任我,能够耐心听完我一遍遍的解释和建议,能够一次次地与我争辩却依然完成修改。对内,我则感谢自己的执着心。没有了它,我无法坚持自己的信念,更别谈说服队友们坚持改进报告,即使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打回原件。如果没有执着,即使我们掌握的资料再充分,拥有的想法再先进,也无法形成现在这样一个结构严谨,思路通顺的报告来。
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3
>> 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谈制造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困境与突围 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特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等 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灰色理论的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绿色制造模式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浙江省统计局. 2016年浙江统计年鉴.[EB/OL].[2016-11-04]. http:///tjsj/tjnj/.
[4]刘春雷,陈睿渊,吴峰. 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剖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1(7):77-80.
[5]刘晓,徐珍珍.“机器换人”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藩篱与跨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19-23.
[6]刘育锋. 高职院校应关注和开发“绿色技能”[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35-37.
[7]Rupert Maclean, Shanti Jagannathan, Jouko Sarvi. Skills Development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Pacific[M]. Dordrecht: Springer, 2013:266.
[8]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Green Jobs: A Global View Synthesis Report Based on 21 Countries Studies[R].2011-10-18.
[9]胡鞍钢.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10]Linda Condon,赵鹏飞. 澳大利亚的绿色技能政策和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5(15):30-38.
[11]卓越制造协会. 绿色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M]. 赵道致,纪方,译. 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10:3.
[12]王海龙,连晓宇,林德明.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区域绿色增长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6):80-87.
[13]Davide Consolia, Giovanni Marin, Alberto Marzucchi. Do Green Jobs Differ from Non-Green Jobs in Terms of Skills and Human Capital?[J].Research Policy,2016,45(5):1046-1060.
[14]鄢哲明,邓晓兰,陈宝东. 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影响[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4):25-39.
[15]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谢西娜. 能源中国发展的瓶颈[M]. 陈卫东,孟凡奇,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3.
[16]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
[17]侯爱荣. 基于绿色视角的大学建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5.
[18]刘育锋. 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来自9个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调研报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4-28.
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4
摘要: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目标,要求北京认真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北京在未来10年后将形成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格局。必须准确预测北京流动人口增长趋势,制定科学的流动人口增长战略规划,主要通过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合理调控流动人口,建立北京内外人口流动通开机制。
关键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流动人口;人口调控策略
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这是北京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认真面对人口增长问题,应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胸襟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拿出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流动人口调控管理对策。
1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引发关注讨论
最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拿出了一个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数已达1972万,其中北京的户籍人口1246万,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如果算上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北京的流动人口总数已接近或超过1000万人,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之一。根据调查结果,北京市人大调研组认为,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已经提前十年突破。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增长局面,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指出:“对于人口这一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各级领导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没有将调控人口的规模摆上重要位置,处于目标游移不明,政策导向不一,甚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状况,长此下去势必损害首都的长远发展。”北京市人大调研组发出强烈呼吁,主张从严控制北京的流动人口增长,采取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相应措施。①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最近也发表了关于北京市人口的调研报告,披露的数据与市人大调研的数据基本一致,市政协调研报告认为,按现有趋势十年后,北京的常住人口总量将突破2500万人,新增的交通供给将被人口增量抵消,新增的调水量可能被新增人口吞噬。北京市政协建议尽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把流动人口的控制作为主要对策②。
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的消息引起了关心北京发展的许多人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探讨如何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形势下,解决好北京的人口增长问题。我们且不说原来的发展规划中所提的北京常住人口1800万的计划是否正确,常住人口提前超过原计划200万,这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目前北京开始实施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新阶段,确实有必要对北京的人口增长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长进行研究,拿出切实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人口调控对策。
2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城市是大规模高度聚集的人类活动区域,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口聚集度的提高和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化时代人动的根本特征就是流动。所以,发达城市的任何人都可成为流动的人口。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作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高级形态,必然是一个人口大聚集大流动的城市。权威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城市是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移民聚集地,是“世界社会的缩影”,是多元的人种与多民族共生的社会空间。也就是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就是国内各地、世界各国人口向北京聚集的过程,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流动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的37%左右,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外国人仅占北京常住人口的百分之几,远不符合世界城市人口结构的标准。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光外国人口就占当地总人口的20%至40%以上甚至更多。至于本国的流动人口就更多了。从总体看,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外国来京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据笔者测算,再过5年(即2015年)流动人口将与北京户籍人口数持平,到2020年,流动人口将大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到2030年前后,北京将形成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格局,甚至会高达70%左右的比例。就是在北京户籍人口中也会有外地户口不断迁入北京的“机械增长”的人口,如算上这一块,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更大。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又要迈向世界城市,这个趋势不仅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应该科学预测到。北京本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着眼,北京应积极打开大门欢迎外来人口,北京将成为流动人口之都。那么,北京户籍人口、本土人口是不是会流动到外地呢?回答是肯定的。
城市经济是开放式经济,是聚集式经济。城市经济之所以比一般区域经济更发达,是因为城市经济有两种乘数效应。这两种乘数效应都是由城市的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引发的。城市经济可分为输出产业和非输出产业,输出产业是由城市向市以外区域提供供给的产业,非输出产业是满足城市内部自身需求的产业。城市的发展会使输出产业迅速发展并优先增长,如为周边地区市场服务的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会迅速发展,这就是城市经济的第一乘数效应。在第一乘数效应基础上,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城市,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生产力和市场发展,特别是引起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种服务业的大发展,从而扩大非输出产业和输出产业。这就是城市经济第二乘数效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大大增强以上两种乘数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大发展。而在此大发展中存在极大的人口需求。这就使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因为有就业岗位,有人力资源需求,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是必然趋势。北京正在制定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才需求战略,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各种产业人才、各色服务人才。而这些靠现有本土常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更在需求结构上无法满足。于是就需要具备条件和素质、能够适应北京发展的外地人口、外国人口来北京。如果用行政手段一味控制流动人口来北京,会使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落空。
转贴于 再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评价外来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人们光看到外来人口占据了北京的就业岗位,消耗了北京的资源,但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对北京的重大贡献呢?北京的经济总量、北京的GDP大约有将近一半是外地流动人口创造的。从一、二、三各个产业看外地流动人口都是人力资源主体,庞大的劳务大军成就了北京的发展速度。但可惜的是,高达数百万的外地劳务人员为北京创造了巨额财富,除了领取到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外,并没有享受到北京发展的成果。他们没有北京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不上北京应该提供的廉租房,大批的建筑劳务人员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他们的子女来京往往进不了正规的学校和幼儿园。包括大量外地流动人口所创造的北京经济成果,在按照人口平均时,却无情地把大量外地流动人口剔除在外。经济总量的大蛋糕是分子,而分母却没有他们了,只有北京户籍人口,所以按照户籍人口所平均的北京人均GDP很高。北京不断享受着外地人口提供的“人口红利”,外地人却享受不到多少北京发展的成果和好处。这能叫公平和谐吗?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应认真对待流动人口问题,如果对流动人口政策不正确,将严重影响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3按照建设世界城市要求解决北京流动人口问题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北京就这样168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相当于一个一般地级城市市域总面积大小,却承载了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省份的人口总量。再加上北京的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60%,市域平原面积不过6000多平方公里,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更是异常紧缺。如果人口增势继续加快,会加剧北京空间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使首都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也会出现严重的大城市病。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怎么办?能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调控对策,是对北京市的一场大考。只靠人为的行政的手段是无法限制的,以人为本、科学化解或许是可行之路。如果北京能以宽阔的胸襟,接纳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并共同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贡献,那就是理想的好事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几条可供参考的对策思路:
3.1以世界眼光全国格局来准确预测北京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
准确对外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是制定北京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根本依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要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北京流动人口的增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东方大都,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大融合、大变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在世界上的城市地位。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加速进行,全世界都可能形成对北京的人口、资本、物资、信息等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趋势,世界很多人都希望北京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带动力的世界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会成为外国高端人才、经济贸易人才、文化交流人才、旅游观光者的重要目的地城市,许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各种科技研发机构、各种金融机构等都会登陆北京,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对这一人口增长的趋势要准确判断。当然,最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国内,伴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产生更大的就业需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会大批涌入北京。对未来五年、十年国内流动人口向北京流动的总量要做出准确预测。笔者认为,未来五年,北京流动人口将在目前1000万左右的基础上增至1500万左右,未来十年将增至2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预测,实际的情况也可能会超过。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首位城市,又要建设世界城市,未来包括户籍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总量达到和超过3000万人的规模是比较合理的。日本全国人口为12700万人,而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常住人口高达2000多万人。韩国的首尔地区更是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多达3000万人。北京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首都,未来发展成为3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不算稀奇。北京周边加上天津、唐山、廊坊等地所组成的京津冀北大城市群聚集一亿以上的人口都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对北京对流动人口的战略性的预测和管理应该以这一大趋势为主要依据。
3.2制定科学的北京流动人口增长战略规划
依据对北京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的预测,北京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提出相配套的应对措施对策。到底这么多的流动人口来京如何安置,如何在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合理进行人口布局,对北京流动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应该及早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对策研究,拿出详细的发展战略对策规划。否则,北京将陷入很大的被动。在制定“十二五”、“十三五”计划时要把流动人口的增长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因素统筹考虑,在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也要互相衔接配套,符合首都人口增长规模的目标要求。
3.3通过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合理调控流动人口
北京流动人口构成中低端人口比例过大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未来北京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都有赖于北京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只有实现了这种大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的低端化有根本性的转变。建议北京采取向外转移一般性的制造加工业,将占地多、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转移出北京,可以与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发展北京在外地的“飞地经济”,减少这些产业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北京的一般性的低端的产业项目转移走了,在这些产业行业就业的外来人口也就跟着走了。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就是成功的范例。城市建设方面也要大量采用先进的建设方式,减少对低端劳务人口的需求。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实现高端化,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3.4建立北京内外人口流动的通开机制
北京的人口政策管理历来是以北京户籍人口不向外流动为前提的,我认为这个模式已完全不合时宜,应该坚决打破。原来那种北京人口不能向外地迁徙、只能进不能出的老模式应该到了终结的时候了。北京应该制定鼓励一般就业人员、老龄人口和愿意到外地常住的人口迁往外地常住,政府给予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户口可以保留也可迁出,社会保障待遇不变。对流动人口进入北京要进行科学性的引导,避免在京盲目买房、买车、盲目举家搬迁,凡是不具备举家搬迁的应给予耐心的说服。因为盲目流动搬迁不仅会造成城市的公共服务的困难,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现今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外地与北京生活条件差距的缩小,举家搬迁北京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特别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后,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房价较高、生活成本相当昂贵的城市,所以不应该鼓励大批的低端劳务人员举家搬迁北京。因为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北京新的城乡结合部的严重问题,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难以形成北京和谐城市的局面。目前,学术界都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的两栖生活方式给予同情,认为下步城市化应该结束这种两栖方式,真正转变为流向城市的市民。对北京这样的城市,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人口是可以实现在北京常住安家的,而大部分低端劳务人员还是不现实的。由于北京对周边形成了非常快捷的交通条件,多数的外来人口可以采用在北京打工工作,而不需举家搬迁的这样的模式。比如,北京到周边一二百公里的区域内都可以实现一小时内通达,北京到周边五百公里内都可以实现两三小时通达,这就使北京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可以成为北京的卫星城、协作城,分担北京常住人口的压力,多数京外人口可以维持现有的常住地不变而在北京就业、工作。同时,更应该鼓励流动人口不断流入流出,减少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常住时间。能够是季节性的劳务工作就无需常年居住在北京。 3.5继续增强对流动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面对建设世界城市的大势,北京流动人口会持续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长远目标看,扩大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是必然之举。北京这么一个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市辖面积再扩大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可行的。北京市于2010年5月和7月与河北省签署了加强京冀发展合作的纪要和框架协议,确定加强城市规划衔接,搞好城市发展空间对接;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京周边区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深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合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提高相互间产业发展关联度。这实际上就是拓展北京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近邻区域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流动人口。能源方面,北京市98%靠外地调入,今后要加强与山西、内蒙古的协作,以保证对北京的能源供应。同时应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可以保证流动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水资源。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近年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及应急水资源常态化维持,仅2000年至2007年全市就累计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可行的对策是进一步挖掘水源潜力,建议加大对北京的调水量,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城市。在供水节水问题上要制定严厉的地方法规,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保证节水,加大对节水的财政支持,这样多管齐下,用水问题还是可以缓解的。上海市由市财政统一出资更换全市居民的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仅这一项就节约了原来用水量的50%。这些做法北京可以借鉴,节约用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3.6确立流动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的均等化待遇和权益
要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解决来京流动人口的困难,对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提供、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同城市民的均等待遇。切实提高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坚持同工同酬,保证流动人口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北京应大量建设面向外来流动人口的廉租住房,鼓励城中村改造中建设廉租房,使大量流动人口在京有比较好的住房条件,又不形成过重的租房负担。对在北京长期工作,为北京做出较大贡献的外来人口,应给予北京市民同等的社会医疗保障。改革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实行居住证管理,并探索北京户籍流转创新办法。对来京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实行同城待遇,给予义务教育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牛凤瑞主编.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连玉明.重新认识世界城市[N].北京日报,2010.5.31.(17).
[4]世界城市论坛发言摘要.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N].北京日报,2010.6.12(17).
[5]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观点摘要专版.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战略策论[N].北京日报,2010.6.7(17).
[6]连玉明答记者问.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N].北京日报,2010.6.21(18).
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碳排放核算;时空特征;情景分析;低碳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07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9
碳排放核算是认识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状况的数据基础,有利于城市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完善,是科学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更是制定减排政策的重要依据。已有研究对于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部门核算方法或排放系数法、基于IPAT方程测度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徐国泉提出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等。在数据资料方面多结合我国能源统计系统的统计数据,即在一定时期内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总量,统计范围通常包括煤炭、焦炭、各类石油、天然气等实物消费量,数据多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排放因子的选择上有直接采用IPCC推荐的缺省值,也有采用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如DOE/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环保部温室气体控制项目等的排放因子值,还有学者选择经修正的排放因子进行计算,如取各类因子的平均值等不同做法[1-6]。
减排政策制定依赖于碳排放核算的数据基础和准备资料。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议》从国际社会层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也设定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从国际社会到国内实践,碳减排政策影响着排放峰值拐点出现时的发展状况。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为核心,河北省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处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洼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境治理改善的重点在于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因此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将对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选择河北省全域作为研究区,按照基本现状、时空演变、未来预测的逻辑思路展开,以核算河北省能源活动碳排放为研究重点,旨在完善和发展河北省碳排放核算的数据基础,重点掌握其历史规律、现状水平和时空演进特征,结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拐点的基本预期,以及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资源环境约束,应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河北省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资源环境制约条件下区域减排的政策选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河北省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治理与改善提供数据基础和实践指导。
1河北省能源活动碳排放核算
1.1方法学及数据来源
对省级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主要采用国家发改委研究的《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能源生产和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几方面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算,以省级行政辖区作为核算边界,反映了省域作为一个单元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河北省下辖的11个地级市作为核算的地理边界,一方面了解全域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状况,另一方面对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更加直观的分解。对城市温室气体核算的基本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即通过不同能源种类的消费量活动水平数据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参数来计算[7-8]。
E=∑Fi×EFi(1)
其中,E表示城市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总量,F为能源实物消费量,EF为不同能源消费种类相应各自的排放因子,i为能源消费种类。
活动水平数据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废弃物处理活动水平数据,研究的时间尺度选择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5-2013年的数据资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能源消费等状况的数据收集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其中,自上而下的数据收集主要来源于历年的《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经济年鉴》、能源平衡表、各城市的统计年鉴、社会经济统计公报、能源统计年鉴及部分城市能源平衡表、行业协会的调研报告等,自下而上的数据则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估算数据等取得,少量缺失数据采用了回归分析的估算方式,涉及到的社会经济等数据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进行了调整。排放因子通常采用研究机构的指南或根据本地排放情况进行修正,本文计算时采用了世界资源研究所关于排放因子的研究以及《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和《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2.1版)》的排放因子数据[7]。
朱婧等:能源活动碳排放核算与减排政策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1.2时间尺度上的排放值
能源活动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地理边界内的消费固体燃料(原煤、洗精煤、焦炭等)、液体燃料(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的排放量,即范围一排放,以及城市调入调出的电力和热力排放,即范围二排放。进行范围一核算时资料数据较为完整,对2005-2013年的排放核算结果发现:①从排放总量上来看,唐山市排放量始终最高,占比为河北省全域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与其工业结构布局密切相关,钢铁、电力、水泥、造纸、选矿、陶瓷等生产皆为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尤其是唐山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导致碳排放总量较大。衡水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排放相对最低,主要由于产业结构中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经济所致;②从碳排放量的整体变化上看,所有城市的排放均呈增长的趋势,2009年以后增幅更为明显,且城市之间的增速差异较大,如廊坊市年均增长最快约为17%左右,秦皇岛市年均增长最表1能源活动碳排放量(范围一)
慢约为3%左右(见图1);③范围二的核算受获取资料限制,只针对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和秦皇岛市的范围二排放(其中唐山市缺少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进行核算,研究时段内唐山市的排放最高,始终保持增长的态势,其范围二的排放比其它城市范围一排放量还要高,石家庄市、邯郸市和秦皇岛市的范围二排放量则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城市调入调出的电力和热力总量变化不大(见表1)。
1.3空间尺度上的演化特征
将研究区域的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进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比较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排放状况,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北省全域碳排放的空间变化特征:①2005年,按照城市碳排放量基本可以分为3类,唐山市排放量最高超过9 000万t,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属于排放次高的3 000-5 000万t的范围,此外的其它6个城市排放量少于3 000万t,属于河北省排放较少的城市;②2010年,随着工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排放的空间格局有了一定的变化,唐山市仍旧排放量最高,排放量显著增加的有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和沧州市,排放均大于5 000万t;③由于经济增长、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加之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等原因,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加,2013年显著增加的是保定市和邯郸市,均超过了7 000万t。总体说来,若以北京市的地理位置为基准,则北京市以北的几个城市排放相对较小,以南的城市排放较大。近10年中各城市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长,唐山市始终是排放量最高的城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相对排放量最低,但通过对2013年排放情况的分析,发现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排放量也有所增长,亟待探索区域低碳发展的新途径(见图2)。
1.4碳排放惯性增长预测
为了进一步判断河北省整体的能耗及碳排放发展趋势,假设延续当前的发展特点和以往的发展模式,就能耗强度指标而言,“十一五”期间年均下降了6.6%,“十二五”期间年均下降了3.2%,若到2030年以前仍能保持“十二五”期间年均能耗下降的水平,那么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强度将分别为1.107、0.942、0.802和0.683。假设按照目前的惯性发展趋势,进一步对碳排放状况进行预估,选择Kaya模型表达式为基础估算2015-2030年河北省碳排放量[9-10]。式(2)为估算碳排放量采用的Kaya模型表达式。
CO2=P×(GDP/P)×(E/GDP)×(CO2/E)(2)
其中,P为年底人口数,GDP/P为人均GDP,E/GDP为能源强度,主要与技术水平相关,CO2/E为碳排放系数,
主要与能源利用结构有关。Kaya模型中对人口参数的预测以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的相关规划为依据,河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总人口控制在7 400万人以内。从“十三五”开始,人口增速将会快速下降,但人口总量仍将呈惯性增长态势,预计将保持4‰左右的增长率。到2020年,人口增长将达到7 500万人,2025年前后预计实现总人口峰值7 700万人左右,之后开始缓慢减少,预计将出现2‰左右的下降率,到2030年下降到7 600万人左右。
对人均GDP参数的预测考虑实际经济增速,2014年底河北省人均GDP为6 500美元左右,显示出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的基本特征,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就国家发改委对经济增长的趋势预测,分别按照“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年均GDP经济增速为7%、6%和5%的假设,结合《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经济预测数据,以2015年为基准年份,设置“十二五”期间保持8.5%的经济增速, “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则分别为7%、6%和5%,那么在此预测条件下河北省人均GDP的变化情况见图3。
基于Kaya模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估算,碳排放的变化与能耗强度下降率直接相关。若考察人均碳排放量指标,则预估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为11.7 t/人、13.7 t/人、15.3 t/人和16.8 t/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2013年全国人均碳排放约7.2 t,显然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不可取的。对比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中对能耗强度的目标要求设置,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目标定为0.68,并作为约束性指标执行,即保持政策环境不变、经济惯性增长路径为特征,则河北省要到2030年前后才有可能与全国2015年的能耗强度水平相当,能耗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约15年。因此若按照碳排放的惯性增长趋势,河北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承受巨大压力,亟待寻找区域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
2.1方法学
情景分析法在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的预测分析工具作用。以情景分析法为基础的研究多基于人为设定不同情景及相应参数的方式开展预测,根据经济、社会、能源利用等的历史发展规律及未来政策导向、发展走势等设定情景分析的相关条件,探讨低碳城市发展可能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状况,最后根据预测的多种可能给出相应的改善环境管理的计划行动。情景分析研究的实质是构建了一套中长期战略预测的框架,基于现实情况或可预见到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情形和发展过程的一系列方案,即通过模型模拟,分析不同低碳情景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11-13]。在设置发展情景参数时,由于要探讨的是能耗强度变化对于碳排放影响的不同情景,因此将人口和人均GDP参数设置为同一个变化趋势。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分析分为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在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下进行政策设计,探讨碳排放总量达峰及拐点出现的可能阶段,并集中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2个指标的情景分析上。
2.2低碳情景下减排政策设计
低碳情景的设置以各项规划计划对能耗强度下降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为指导,同时结合河北省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征。假设河北省碳减排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晚5年实现,那么到2020年之前能耗强度年均下降至少得在9%左右才有可能达成,以河北省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发展特征而言,加之京津冀一体化后承接的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状况,在“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保持此下降率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因此低碳情景下假设河北省能耗强度较全国水平晚10年实现,则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强度分别为0.82、0.68和0.564。依据Kaya模型表达式进行估算,则碳排放量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为89 919万t、99 819万t、105 680万t,较基准情景分别下降了13%、15%和17%左右;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11.91 t/人、12.96 t/人、13.88 t/人(见表2)。尽管如此,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若从人均碳排放这个指标出发,河北省的低碳减排还需要更加严格的政策情景。
2.3强化低碳情景下减排政策设计
强化低碳情景下假设2030年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此时人均碳排放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相当。那么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1 228万t、58 608万t、48 225万t,较低碳情景分别下降了
若按照该情景发展,此时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将与全国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当,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属于绝对减排的范畴,由于该情景对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条件、能源利用水平等条件要求较高,是最难实现的情景。
本文以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低碳发展要求为导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依照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基本特点,探讨了河北省的低碳发展路径。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了河北省2005-2013年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历史排放特征,并基于情景分析法对减排路径进行了可选方案的设计,为河北省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及改善途径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2005年以来,河北省下辖的11个地级市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呈增长的趋势,且“十二五”期间增速要比“十一五”期间高,城市之间的碳排放增幅差异较大,最快的廊坊市年均增长约17%,最慢的秦皇岛市年均增长约3%。从空间变化特征上来看,各个城市都表现出增长的态势,研究期内唐山市排放量最高,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相对排放量最低。河北省的能源活动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部门,尤其是冶金、电力、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等行业是区域主导产业,耗能高、排放大,造成了长期积累的环境负荷。
(2)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惯性增长趋势下,河北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承受巨大压力,基准情景下的发展路径是不可取的。低碳情景下假设河北省能耗强度较全国水平晚10年实现,则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低碳发展还需要更加严格的政策情景。强化低碳情景下假设2030年的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则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将与全国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当,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属于绝对减排的范畴,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情景。
(3)核算区域碳排放量是全面了解整体排放水平和增长趋势的数据基础,同时也是预测未来能源需求及排放状况的依据,有助于激励政策制定者思考产业转型低碳发展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河北省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化石燃料污染物排放高的资源环境现状亟待改善,以能源消费源头总量控制的目标约束为导向,进一步探索促进技术进步、能耗水平降低的积极举措,以资源环境容量倒逼减排的思路指导河北省促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贤刚,庞含霜.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状况、趋势及其减排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9(S1):64-70.[ZENG Xiangang, PANG Hanshuang. The status,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provincial level of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9(S1): 64-70.]
[2]刘立涛,沈镭.中国能源分区情景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484-1495.[LIU Litao, SHEN Lei.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zoning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9): 1484-1495.]
[3]汪浩,陈操操,潘涛,等.京津冀区域生产和消费CO2排放的时空特点分析[J].环境科学,2014,35(9):3619-3631.[WANG Hao,CHEN Caocao,PAN Tao, et al. Spatial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based and consumptionbased CO2 emissions and balanc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 economic inputoutput analysi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5(9): 3619-3631.]
[4]舒娱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2,32(16):4950-4960.[SHU Yuqi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16): 4950-4960.]
[5]武红,谷树忠,周洪,等.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WU Hong, GU Shuzhong, ZHOU Hong,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0): 1897-1905.]
[6]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19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6): 158-161.]
[7]世界资源研究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EB/OL].[2013].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tool for Chinese cities[EB/OL]. [2013]. 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8]丛建辉,朱婧,陈楠,等.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4(3):5-11.[CONG Jianghui,ZHU Jing,CHEN Nan,et 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ission factor’ and ‘active level data’. Urban problems, 2014(3): 5-11.]
[9]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71-79.[CHEN Fei, ZHU Dajian. Theory ofresearch on lowcarbon cty and Shanghai empirical analysis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0): 71-79.]
[10]朱婧,汤争争,刘学敏,等.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以济源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12):42-27.[ZHU Jing, TANG Zhengzheng, LIU Xuemin,et al.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DPSIR model:a case of Jiyuan City[J]. Urban problems, 2012(12): 42-47.]
[11]曾忠禄,张冬梅.不确定环境下解读未来的方法:情景分析法[J].情报杂志,2005,(5):14-16.[ZENG Zhonglu, ZHANG Dongmei. Uncertainty snalysis of future method environment: scenario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5, (5): 14-16.]
低碳经济调研报告范文6
市场容量
市场格局
我国饮食行业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发展到产品、服务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东部延伸。此外,随着大量外资餐饮企业和洋品牌的食品进入我国,国内餐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有各类餐饮企业数万家,部分企业已相当规模,经营状况良好,但在资本市场上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已上市的餐饮企业仅有全聚德、湘鄂情、味千拉面、小肥羊、西安饮食、乡村基等6家,其中3家在深圳A股,2家在香港市场,1家在美国纽约。PE和VC的参与将会促进我国餐饮企业的转型发展,传统餐饮企业将加快向现代餐饮转化,连锁经营有望快速发展,特色经营将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持续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前景预测
面临挑战
过去二十年,餐饮行业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速保持着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是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但是20**年以来我国餐饮业利润严重下滑,行业增速降至九年来最低,形势严峻。餐饮行业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致使很多外行投资者盲目进入。餐饮业多、小、散、低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在现有经营模式下,面对不断高启的房租价格、人工费用、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餐饮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实属正常。经过二十多年粗放发展的餐饮业已经走到阵痛转型十字路口,餐饮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从粗放式、经验式向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产业发展以往偏重于追求数量,将来要偏重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于是,运用低碳科技大力节能减排、利用信息化加强流程管理不仅是未来餐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餐饮企业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广低碳科技对小企业来说有助于良性发展,对中型企业而言有助于品牌建设,对大企业而言方便投融资,是今后餐饮业的救市良方。
餐饮空间调研报告(二)
餐饮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小门类,虽然不同的餐饮公司有各自特色的一面,这也是品牌公司必须具备的,但是在设计时也不能忽视周围环境、文化对它的影响,在设计时应当根据周围环境与文化来改变品牌公司的设计方案,而不能“一同论”。如果搞“一同论”,那就是过于个性,也就是过于年轻,没有遥远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更谈不上品牌了。设计师搞市场调查不仅要对公司本身的文化、历史、环境等做周密的调查,而且还要对该国的、地区的文化、历史、环境等进行详尽的调查,在有些方面还要细到研究当地人一举一动的地步。关于安全、卫生、优美等满足物质、精神需要方面的设计应进一步了解,以及艺术表达手段、经济等领域。
如果把在不同地区的调查放在一起做比较,就可以发现有很大的共性与个性。对福建厦门“SM”一家台湾餐饮公司进行了调查,显示出了它的特色。就它的标志设计紧系沿海特色,就是在海洋边特有的一棵树旁升起朝阳,表达的很抽象,但它深刻的表达了一个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餐饮公司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它的色调是中间调,给人的感觉是凉爽、休闲、安静。购物广场人流大,那里虽然是文明发达的城市,但机械运转与人的走动也会发出比较大的声音,设计师把餐厅四周就设计的比较密封,只剩中间一道大门来传递外面的环境声。由于现代购物广场都是“桶”字结构,光线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房间不高,餐厅顶部刷黑色漆,在顶部吊些植物,再用射灯点缀餐桌,就像在凉爽的植物架下,满足了亚热带沿海地区追求凉爽浪漫、勤劳纯朴的欲望。
在南昌八一广场“好缘来”餐饮公司,它是以革命圣地为特色,以较落后的地区经济为背景,主要体现严肃、经济实用、热情为主。它的设计比较标准,凡是实用的一应俱全,中间地板凸起,高出一层,四周围着栏杆,就是典型的纪念碑式。面对街的墙面采用流行的橱窗式,不仅可以体现豪华,又可以做广告,招来更多的客人。灯光是引用白昼灯,满足了照明的需要。在餐厅中间平台四角不远处立着四根大方柱,有效的隔了空间,使整个餐馆显的大了好几倍,又能体现出餐厅的豪华。使用这柱子使用的非常精彩,它还使天花板分割容易了很多,那样分割也好看了很多。它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在一个狭小、阴暗的走道瞒无目的的开了一个橱窗,显的脏、乱!
在北京王府井的餐饮公司,它的装饰带有很浓厚的宫廷风格,连最有“洋味”的麦丹劳似乎也被宫廷化了。
设计一套好的作品,开展市场调查是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第一手材料,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敏感度。如果再结合课文知识展开创作,就很容易成功。通过市场的调查可见在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风格,应按照它的风格展开设计,即使是同一品牌的空间设计也如此。
餐饮空间调研报告(三)
呼伦贝尔市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近几年来已经成为热门旅游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民族特色餐饮的出现。在众多的餐厅中,蒙古族特色餐厅是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组成部分,从餐厅的定位上有彰显民族餐饮文化的大型豪华的蒙古族餐厅,有面向大众的中档餐厅,也有快餐式的家庭餐厅。家庭餐厅虽然面积很小,室内装饰不一定多么豪华,但口味正宗、价格低廉,是别具特色的餐饮体验。从蒙古族餐饮空间的定位来看,高、中、低档各具特色,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空间设计上。
1、综合豪华型
精装修贵族式的餐饮空间氛围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市场细分下的一个必然趋势更是要求某些餐饮空间开始走高端路线,如呼伦贝尔海德卓凡温泉酒店,这种集合了餐饮、娱乐、住宿的消费空间便是如此。这种餐饮空间氛围的特点是动用高档豪华的装饰材料,装修精致、奢华、配饰华丽、美观,同时配备了尊贵、贴心的服务,从而使消费者有贵族般的享受体验。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呼伦贝尔市的星级酒店中的餐厅也是较多采用精装修贵族式的空间氛围,以配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呼伦贝尔宾馆为例,为彰显民族特色文化,经营者将其打造为呼伦贝尔首家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旗下有海都休闲商务会馆、东山会所、金碧辉煌俱乐部、天骄旅行社公司及致高酒店管理公司五家所属公司。呼伦贝尔宾馆共有大、中、小各具特色的餐厅37个,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就餐;有充满草原文化气息的迎宾一楼自助餐厅,三楼多功能金色大厅是大型宴会、会议的首选;独具南美风情的拉丁餐厅热情如火,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味道独特的巴西烤肉等几十道烤品。
在宾馆院内的蒙古大营食府共有大小15顶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腿等正宗的蒙古族饮食,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敬酒、献哈达的美好祝福。这大小不一的15顶装修考究的蒙古大帐是以成吉思汗鼎盛时期的杰出人物命名的,尽显蒙古大帐吉祥之气:也速该帐、诃额仑帐、孛儿帖帐、忽必烈帐、成吉思汗金帐、得薛禅帐、哈萨尔帐、也遂帐、也速干帐、失吉·忽秃忽帐、窝阔台帐、孛斡尔出帐、木华黎帐、哲别帐、耶律楚材帐。蒙古大营食府以经营蒙餐为主,是在传统的蒙餐基础上借鉴其他菜系先进科学的烹饪手法和工具,利用呼伦贝尔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奶、肉、蔬菜及粮食等原料,继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格调,融食、饮、乐、礼、歌、境、情、器于一身的民族特色浓郁、文化氛围浓厚的全新餐饮文化。室内空间以复原蒙古包形制为主,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现代的高档装饰材料模拟传统蒙古包的内部环境,又增加了洗手间等辅助空间。
另外,酒店内还设有主题鲜明的豪华包间,如苍狼白鹿厅,以苍狼白鹿为主题,让人深深地领略到现代的气息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不禁联想到曾有多少人在这片茫茫草原上谱写下他们的历史,留下了动人的赞歌。室内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将森林展现出来,并结合着文字浮雕的装饰将苍狼白鹿这一主题呈现出来。
另外,在呼伦贝尔市的东山上又开发了东山会所,并于2008年11月投资扩建,是海拉尔区第一家集滑雪、登山、远足、人工湖垂钓、露营、户外生存拓展训练的休闲度假、四季养生为一体的高端旅游景区。城市景观阳台,休闲第一高地;登高望远,紫气东来,是呼伦贝尔市首家会员制高端名人会所;是一座绿色生态、服务周到、风情别致、空气清新的休闲庄园;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尔王府坐落其中,是一个青山绿林环绕,集天地之灵气的蒙古族部落。蒙古包均为蒙古国宫廷御用包,不经改造,完全是由木质框架搭建外附毛毡。
2、依托旅游景区的度假村
这类蒙古族餐饮空间是以综合性的度假休闲旅游项目为主,如白音哈达草原景区,景区规划建筑总面积17平方公里。景区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可汗宫项目位于景区东南部,占地8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供水设施、供电线路、数字化光纤、草场改良,金宫、银宫、玉宫(原石头蒙古包改造)、行宫(18顶传统手工蒙古包)、游客中心、马术中心,广场苏鲁锭、那达慕场地、巴尔虎阿吉奈敖包、篝火晚会广场,景区木栈道、移动看台车、大门等,分为接待区、观景区、民俗体验区、文化展示区、后勤保障区、职工生活区六大功能区;二期白蘑宫(暂定名)项目在景区西南5公里处,规划建设面积9平方公里,建成后可以在里面举行万人冰雪那达慕。
观景区位于景区东南侧小山峰上,该地区是整个景区的制高点,是观景的最佳之地,景区的草原风光、海拉尔河、河岸及其湿地、呼和诺尔湖景色尽收眼底。
民俗体验区景区民俗体验贯穿在景区各处,主要建有那达慕场地、篝火场、旅游敖包、木制民族风格可移动百人双面观礼台,主要民俗体验活动包括草原那达慕、雪原那达慕、可汗登基大典、马文化表演、摔跤、射箭、骑马、民族生活体验、滑草滑雪场、垂钓、漂流、高尔夫球场、远距离观景野餐等40多个旅游项目等。
文化展示区景区文化展示与内部装饰充分体现草原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景区不设专门的文化展示场所,而是采取分散、就地原则,以油画、模型等方式将文化展示体现在每个主体建筑物内部。银宫长廊内建有文化展示长廊,以草原民族特色文化符号勒勒车、马鞍、蒙古包等典型生产生活实物用品的制作工艺、流程,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草原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
3、淳朴的自然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