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审计报告的激进性 审计质量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Healy、Wahlen(1999)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为:当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根据盈余管理所选择方式的不同,学术界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技术判断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真实盈余管理则是管理层通过次优的经营决策和运营活动管理年度内的盈余水平(Tan & Jamal,2006)。现有研究中多采用应计利润模型对应计盈余管理进行衡量,常见的应计利润模型有:Jones模型(Jones,1991)、修正Jones模型(Dechow、Sloan、Sweeney,1995)、扩展模型(陆建桥,1999)等。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通过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非操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操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而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计量多采用Roychowdhury(2006)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损害外部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及企业的长期利益,给资本市场带来诸多问题。

基于企业及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需要第三方对企业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价,独立审计起源于能够增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独立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降低成本的一种机制(Jensen &Mecking,1976)。在我国,随着市场及监管法规的不断完善,独立审计逐渐发展,然而,由于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良莠不齐,执业质量也令人堪忧。国内学者对于审计质量的衡量有几种类型:其一,以会计师事务所(蔡春,2005;刘霞,2014;李仙、聂丽洁,2006)、行业专长(刘霞,2014;李仙、聂丽洁,2006)等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其二,以盈余管理程度本身来衡量审计质量(周兰、耀友福,2015;吴昊F、吴春贤、杨兴全,2015;韩丽荣等,2014;陈信元、夏立军,2006;王兵,2011),也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说明审计质量越差;其三,以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审计质量(宋衍蘅、付皓,2012;刘文军等,2010;夏立军,2005)。本文借鉴Gul F A 审计激进性模型来衡量审计质量(吴伟荣,2015),依据2011―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

在我国,独立审计能否发挥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作用,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呢?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国外研究表明,审计公司为了扩展相关服务,需要在市场上营造更加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这可能促使其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在对待客户的盈余管理行为时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从而减少客户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Arrunauda,1999)。高质量审计会降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抑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Becker et al.,1998;Balsam et al.,2003)。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以公司实际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不但成本高,对公司未来现金流有负面影响,且会损害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逐年稳定增加,而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增多,说明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很多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

国内学者徐浩萍(2004)以审计意见类型衡量审计质量,对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且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方向有关。刘宇(2010)认为,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类型审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CPA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越严重。杨超(2013)通过对2007―2011年我国A股IPO公司的样本分析发现,IPO公司普遍使用生产成本操纵手段以外的盈余管理方式操纵盈余,审计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抑制IPO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操纵和应计盈余管理,但IPO公司会更大程度地依赖销售手段操纵盈余。刘霞(2014)以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质量审计师会限制客户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企业可能会转而进行代价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这需要审计师和监管者格外关注及加强治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假设1a: 审计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假设1b: 审计质量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定

其中,CFOi,t为i公司第t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SALEi,t为i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PRODi,t为i公司第t年的生产成本,即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SALESi,t-1为i公司第t-1年的销售收入变动;DISCEXPi,t为i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DREMi,t(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为i公司实际的应计利润与期望应计利润之差的绝对值;DPRODi,t(操控性生产成本)为i公司实际的生产成本减去期望生产成本,即模型5中的误差项εit;DCFOi,t(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为i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期望经营现金流量,即模型4中的误差项εit;DDISCEXPi,t(操控性酌量费用)为i公司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期望酌量性费用,即模型6中的误差项εit。

3.审计质量的衡量。本文采用Gul等(2013)提出的审计报告激进法来衡量审计质量。首先按模型8预测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概率:

其中:DEMi,t为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为DNDAi,t、DREMi,t、DPRODi,t、DCFOi,t、DDISCEXPi,t;Xi,t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一系列控制变量,根据现有文献,方红星(2011)、吴伟荣(2015)等选择公司财务特征变量(ROA、TURN、EPS、LEV、SIZE)、其他变量(IND、YEAR)等作为模型控制变量,具体定义如下页表2。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所使用的相关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根据模型需要,在计算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变量值时,部分数据涉及到2010年及2011年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挑选出原始数据2010―2014年观测值共计11 915个。

考虑到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财务报表的特殊性,一般不纳入研究范围,故剔除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其次,为避免由于IPO而诱发的盈余管理,剔除当年新上市公司样本(Teoh et al.,1998);最后剔除ST、ST*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样本观察值5 852个,2012―2014年分别为1 830个、1 980个、2 042个。

本文在样本筛选及模型计算时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为防止异常数据的干扰,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本文使用winsor对非缺失值两端1%的部分进行修整。

五、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DNDA的最小值为-.2298,最大值为.3058,平均值为-.0001,标准差为.0809;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最小值为-.7758,最大值为.5839,平均值为.0010,标准差为.2289,说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且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各个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差异较大。我国审计报告激进性AGAgg的最小值为-.6894,最大值为3.9621,平均值为-.0688,与Gul F Ad等(2013)文章中的AGAgg平均值(-0.001)相比,我国审计报告激进程度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pearson系数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被解释变量应计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盈余管理(DREM)与解释变量审计报告激进性(AGAgg)显著正相关;其中真实盈余管理的三个分变量――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生产成本(DPROD)和操控性酌量费用(DDIS)分别与解释变量审计报告激进性(AGAgg)显著负、正、负相关。审计报告越激进,审计质量越低,因而,这些关系总的来说都表明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与预计的结果一致,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检验。

除了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指标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5以外,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是每股收益(EPS)和总资产收益率(ROA),相关系数为0.7253。

由于出现在同一个模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所以本文接下来进行了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各个模型的VIF值均小于2,因此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从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报告的激进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也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激进性越低,审计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报告的激进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也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激进性越低,审计质量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验证了假设1a、1b,从而验证了假设1,也就是说,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表明独立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发挥了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见表5)。对于应计盈余管理,我们采用琼斯模型重新计量,代入回归模型,研究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对于控制变量,“资产规模”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替换资产的对数,用长期资本负债率替换资产负债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Gul F A(2013)审计报告的激进性模型对审计质量进行了衡量,并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分别选择模型进行衡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独立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投资者应该理性认识并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理解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内涵,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监督,重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严格要求其遵守审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另外,还应不断修订和完善审计准则,充分发挥独立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荣,刘亚伟.公共压力与审计质量――基于会计师事务规模视角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5,(3):82-90.

[2]刘霞.高质量审计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4):54-61.

[3]迟旭升,严苏艳.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5):16-22.

[4]Gul F A,Wu D,,Yang Z.Do Individual Auditors Affect Audit Quality? Evidence from Archival Data[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6):1993-2023.

[5]杨超,刘倩.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基于A股IPO公司的研究[J].国际商务会计,2013,(6):80-86.

[6]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全项目管理”;疾病控制事业管理;应用

0引言

全项目管理是指在机构设置上对全部任务进行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理念来进行项目化运作。疾病控制机构进行“全项目管理”,将疾控机构的业务实行项目化,对所有事务进行解决时制定的方案也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疾病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疾病防治如艾滋病、结核病等要依托地世行贷款等国际合作项目才可以进行保障和实施。非典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中央对地方公共卫生项目的补助,但是地方财政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疾病控制机构在日常运作时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在疾病控制中心推行“全项目管理”的实践,对“全项目管理”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某疾控中心做为“全项目管理”试点,在推行开始试点对象是内设部门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设立的任务和解决方案,包括履行职责的全部过程以及跨部门履行职责的全部过程。对组织和实施项目对象的利益相关人进行层级管理,决策层包括中心的领导小组和外聘专家,主要进行项目立项的审批,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管理层包括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由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办公室,对每修斯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如果发现偏差要制定纠正措施,将项目考核结果汇报给领导决策层和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部门和负责人属于执行层,项目负责人主要对项目进行组织实施。项目的承担部门要按照项目的预定计划进行实施,按照预定的进度来完成任务。

1.2方法。

1.2.1科学设计:要立足于机构职责,参考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疾控任务的要求,结喉事年度工作重点,管理层对基本服务项目、非基本服务项目和日常管理项目进行科学设计。

1.2.2自主申报:各部门根据项目类别,决定是独立承担项目还是与其他部门联合进行项目。如果是多部门联合项目要由业务科室负责人或者分管领导做项目负责人,如果是科研项目,要按照科研部门的管理规定由相关职能部门另行申报。

1.2.3分类管理:各内设部门要在每年的六月编制完成项目计划书,七月上旬对计划书进行集中评审。如果评审通过要上报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安排经费;如果未获得财政经费支持,决策层要对项目进行调整,并自筹资金。如果出现计划书中未指定的任务但是根据工作需要新增,项目承担部门要进行申请或者公开竞聘,决策层审核后追加到相应项目中。

1.2.4预算严谨:进行经费预算由申请人或者承担部门进行编制。如有紧急事项需要增加新项目,使用部门要提出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财务管理部门要设置经费本,严格进行经费管理。经费支出一般分为业务、资本、人员和管理四项支出,呆按照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1.2.5严格考核:对项目承担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层制定评价标准,管理办公室进行实施,项目承担部门要做好内部自评。绩效老魔包括项目目标实现、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和管理四个方面。

2“全项目管理”的实施效果

疾控中心设立50个项目,分为业务项目33个和日常管理项目17个,在业务项目中分为基本项目22个和非基本项目11个。通过进行内部评估都可以按照管理任务书的要求来组织管理、进行质量控制,并合理的使用经费,基本实现项目目标。通过以上实践可以看出:“全项目管理”机制显现了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了业务活动实现了项目化管理,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和过程控制的有效性;二是强化了进行日常管理的项目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侧重于基本项目,并兼顾非基本项目;四是将全部过程和活动纳入其中,提高了透明度和认知率,增强了人员责任感。

3讨论

现在我国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强,但是公共卫生部门项目管理理念和经验相对贫乏,疾控机构也进行了一些项目管理尝试,但是进行全部业务的项目管理,从机构管理层面进行项目化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疾控业务进行完全项目化管理执在必行,对疾控业务进行项目管理,是公共卫生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需要。疾控机构组织实施任务,就要对项目进行构思、识别和设计,对任务进行项目化管理。对疾控部门实行“全项目管理”是比较现实可行的,疾控工作具有群体预防控制的性质,对疾控事业项目化管理体制进行设计,包括财政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形成了筹资方、管理方和执行方方的三方格局,化解了外来项目和地方疾控任务和资金管理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同时可以落实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段月明.世行贷款卫生项目对我国卫生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16-18.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3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主要是将知识整理、分享、储存和应用,从而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将正确的知识在正确的时间内传给需要此知识的员工,为他们做决策时提供资料依据。知识共享对竞争力的提升和工作价值的创造有直接影响。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能够让企业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迅速地反应并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知识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若是一个企业没有进行知识管理,那么它在激烈的竞争时代中,将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

企业将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造性。这一行为就是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的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三)知识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两者的关系

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就表现在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中,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是共同存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进行管理。而技术创新必须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才能实行。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知识共享和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两个目标,而技术创新是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只有有了知识管理的支持,技术创新才能进行。

(二)知识管理是动力源泉

知识与其他资料不同,在企业内,众多情况下它属于私有产物,从人的特性来说,人是不希望将自己特有的知识、技术分享给其他人的,若是有了知识管理,那么就会鼓励员工们分享自己的知识,在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让参加技术创新的员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参与者的兴致,吸引他们的兴趣从而给予他们创新的动力。

(三)知识管理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

技术创新主要是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存储量和结构对技术创新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若是想要提高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共享和保存知识的机构。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让进行技术创新的人员在需要知识时能够准确、方便的获取。

(四)知识管理可以降低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

每一项创新活动都是有风险的,有可能创新结果达不到公司所预期的结果,技术创新也是如此,在创新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充满了风险,而这些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新产品开发的难度等带来的。但是知识管理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效的降低。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在创新时依照这些信息设计创新方案,减少企业在进行创新设计时的缺陷。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进行创新的人员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分析、识别等,然后建立一个吸收知识和储存知识的机构,在需要知识时获取,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五)技术创新带来的优势需要知识管理予以保持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竞争优势,那么其他的企业就会紧跟而来,虽然此企业采取了保密手段,但是也避免不了其他企业的效仿,因此就需要用知识管理来保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发现、发展新的知识用来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一来,就可以保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对知识要加强管理,让后续的工作人员能够方便、轻松、准确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三、应用知识管理解决人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的方法

每个部门的人员流失对此部门甚至企业都有影响,也会在无意中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其中信息管理部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信息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产品、服务和环境,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管理若是想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就要将信息作为一个需要开发的资源。企业的财富是信息,核心是信息活动,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对信息的传播、采集等进行妥善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更好进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信息部门人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1.信息部门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人才流失会产生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所谓直接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招聘新人员所需要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另一方面指的是为了招聘人员而产生的广告费、面试、笔试等费用。国外的研究报告曾经表明,重新招聘的人员代替原有的人员所需要的费用是维系原有人员的2.8倍。间接成本指的是离职人员离职前夕会心不在焉从而影响到了工作绩效。

2.不利于内部团结

员工在离职时,会影响到其他的成员,对其他成员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会带动片区的人员一起离职。若是离职的人员在其他公司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哪怕从未有过辞职想法的在职人员也会想要辞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3.影响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十分宝贵的财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良好的企业影响有利于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及对外合作。而公司人员的频繁跳槽,定然是因为对企业某一方面的不满意,这样一来,往往让外界认为企业的经营存在问题或者是企业的发展波动太大,因此对企业的形象十分不利。

4.带走老客户

在跳槽到新公司之后,IT人员也会将以前公司的IT技术带到新公司,因此,导致了前公司技术的泄漏,对前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员工跳槽后,会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老客户转移到新的公司,因为客户习惯和老合作人进行合作,客户是不会关心自己的老合作人在哪家公司工作的。

(三)知识管理解决人员流失的方法

1.良好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对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的士气得到激发,可以激励员工团结合作的精神,给员工带来活力,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更能为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2.提高员工满意度

让员工参与到不同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对员工的适应性进行考察,还能挖掘员工的潜力。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主要是避免员工对某个工作产生疲惫,因为任何一项工作做的时间太长后就会厌倦,因此轮换岗位制度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能让员工在变化工作的角色之中得到快乐,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3.晋升制度

想要留住员工,就要有好的晋升制度,让员工有奋斗目标。一个好的晋升体制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晋升的方式,尊重员工的意愿,从而减少员工的流失。

4.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开发活动需要从组织和个人两方面考虑,企业的职业生涯开发就是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然后建立适合员工发展的制度,对员工进行有关的培训,为员工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样一来,员工在企业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因为企业是根据员工的情况而制定的职业生涯开发,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员工也能够适应,也就不会因为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脚步而离职。而企业的效益在员工的努力下也会越来越好。

四、激励员工支持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促进知识创造能力的提升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然后用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员工对知识进行创新。在公司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实现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企业文化。

(二)进行薪酬改革,让知识体现价值与员工交流、沟通,听取员工的建议,对薪酬评定方式进行改革。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员工就会全心全意地为公司工作。对于薪酬水平的评价因素可以根据员工所拥有的知识量以及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的新知识的价值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激励员工对知识进行创造。

五、结束语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绩效管理;个人绩效管理;组织

绩效管理著名学者针对绩效管理提到:“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及员工都融入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罗伯特-巴克沃),这是明显的个人绩效管理,而组织绩效管理是指组织基于本身职责承接公司组织目标完成结果的衡量,不同于个人绩效管理。组织绩效管理不仅能保证公司整体战略的有效落地,完成公司各项经营财务指标,更能指导个人绩效目标的达成。因此,加强组织绩效管理,是公司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匹配的组织绩效文化导向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中国移动集团企业价值观。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即要以“正身之德”而“厚民之生”,做兼济天下、善尽责任、不断进步的优秀企业公民。企业性质不同,企业文化价值观不同,决定绩效管理导向不同,中国移动企业文化价值观决定其组织绩效管理不同于其他企业。设计组织绩效考核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完成国资委下达经营指标——“责任指标”,更要考虑组织价值指标,不能触碰红线,不能违背公司“正德厚生”,且需要全公司人员认可企业文化,认可绩效管理文化与理念,与组织共同遵守、共同认可,组织绩效才能有效开展。

二、正确的组织绩效观念

组织绩效管理既不能等同于个人绩效管理,更不能等同于组织绩效考核。组织绩效管理不等同于个人绩效管理。组织绩效管理理论上应是个人绩效管理前提,只有做好组织绩效管理,才能更好开展个人绩效管理,公司不能只重视个人绩效管理,更不能只偏重个人绩效考核,让员工谈“虎”色变,应逐步推动绩效管理管理工作,公司应先开展组织绩效管理,组织绩效管理结果应用至个人绩效管理,反过来个人绩效管理更能成为组织绩效管理的一种补充。组织绩效管理更不等同于组织绩效考核。组织绩效管理应包含组织绩效目标的制定、组织绩效目标的辅导、组织绩效考核以及组织绩效的应用。而组织绩效考核只是组织绩效管理系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侧重于组织绩效的评价,而且往往只是事后的评价。和组织绩效管理相比,组织绩效考核只出现在绩效管理的特定时期,而不是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的。从组织绩效考核到组织绩效管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对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来说,确有天壤地别之分。

三、完善的组织绩效实施流程

组织绩效管理应具备完善的实施流程,包含目标制定、跟踪反馈、结果评估、结果应用四个方面。目标制定指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指标方案的制定与审核,且需体现目标设置在组织中应负责任,目标值设定时应设置目标值、挑战值与底线值,若低于底线值则该项指标不得分,高于挑战值得到最高分,底线值与挑战值之间线性得分。在目标制定中,若指标需要变更,需要明确变更流程,以防过程中组织之间相互推诿。跟踪反馈是指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执行情况跟踪与分析,强调改进计划制定与闭环,且数据提供需要保证客观性与公正性,可采取由第三方提供的方式。结果评估是指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绩效各指标得分计算,并将结果反馈各组织结果应用是指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绩效结果的应用,可应用至组织负责人、组织绩效奖金、组织绩效排名及组织内个人绩效考核比例等方面。结果应用可作为下一轮绩效管理过程中目标制定的参考。四、合理的组织绩效实施应用组织绩效应用于战略落地和任务闭环管理,不仅影响公司各组织部门负责人个人绩效考核结果,更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奖金、组织在公司内部绩效排序、组织中个人绩效考核比例等方面。

1.组织部门负责人个人绩效结果

组织绩效考核结果可直接与组织部门负责人的绩效挂钩,调动组织部门负责人积极性,鞭策其努力完成组织目标。组织绩效考核结果可根据组织部门负责人正副职区分挂钩比例,如:组织部门正职,应挂钩70%-80%左右为宜,组织部门副职应挂钩50%-60%为宜。若非一线业务直接考核组织,建议也将组织绩效考核结果线性挂钩5%-10%,从而使公司整体一盘棋,避免产生与我无关心理。

2.组织整体绩效奖金

组织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与组织绩效奖金挂钩,可采用“奖金包”形式,测算合理“指标”与“奖金包”关系,如:每完成10万元订单,该组织得到100元奖金。从而充分调动组织及其员工工作动力。

3.组织在公司内部排名

因公司性质不同,尤其是国企,具备“维稳”及承担部分社会职责。组织部门绩效直接与“奖金包”挂钩容易产生问题,激发员工内部矛盾。组织绩效管理也可应用至组织在公司排名,也可采取非线性挂钩形式,如:各组织绩效在公司内部进行排名,规范正态分布,前2名采取组织绩效奖金上浮10%,后2名采取组织绩效下浮10%。

4.个人绩效考核百分比例

公司内部员工绩效管理一般分为优秀(A)、良好(B)、称职(C)、待改进(D)、不称职(E)五个等级,且对各等级比例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优秀与良好,因为各公司都会将员工绩效管理直接与员工奖金、晋升挂钩。组织绩效管理可与组织内部个人绩效考核百分比挂钩。如:正常情况下,组织内部部门员工A+B≤45%,组织绩效通过组织绩效管理与组织内部个人绩效考核百分比挂钩,促进员工发挥组织最大潜力。综上所述,通过组织绩效管理的实施应用,应用至组织负责人、组织整体绩效奖金、组织在公司内部排名以及组织内部员工排名,可极大提高组织绩效管理应用效率,更好贯彻与落实组织目标,完成各项经营财务指标,达成公司整体工作目标,发挥组织在公司内部门管理方面的最大作用。匹配的组织绩效文化导向、正确的组织绩效观念、完善的组织绩效实施流程以及合理的组织绩效实施应用是保证组织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马作宽.组织绩效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罗伯特巴克沃.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3]傅志明.论组织绩效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3,(6):221-223.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5

(一)信息化结构的经营。众多企业受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冲击,它们一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如多媒体、PC等,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生产中进行全程高效率、高透明度的信息处理。(二)结构组织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更改。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对众多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水平,必须对现有的垂直化结构组织进行改革,以信息传播更快捷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取代传统结构组织形式。(三)立足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盛行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将全球诸多国家连接成为一个广阔的市场群体,不管企业经营规模大小、销售额度高低、是否处于主动自愿,都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国际市场的大规模竞争。在大数据时代爆发下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的区域化竞争视角,看到全球的国际市场竞争情况,立足国际市场,研究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四)核心知识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时代爆发下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掌握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才能够大幅增加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抢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份额,所以,企业只有提高对本企业的核心知识重视程度,才能够获得更广大的发展。(五)客户需求为导向。我国现今市场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的卖方为主,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定位客户的具体需求,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方向,向客户提供包括商品、服务、体验一体化的全方位销售管理。(六)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巨量信息井喷,带来的不仅仅是机会也有威胁,企业如果不能快速吸收信息并对自身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且不断提高、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落败,进而丧失市场份额。所以企业必须大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引流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是被市场所抛弃。(七)树立全球合作竞争的理念。世界经济市场趋于融合,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也带来了较以往而言更加激烈且难以抗争的市场环境,巨大的机遇和竞争在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打独斗已然不能帮助企业取得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竞争理念得以树立和推广,日渐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核心思想。(八)加强对企业员工需求关注。在以往的企业经营中,少有企业会关注自身员工的人性化需求,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经济利润变化。而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更多的开始关注起员工自身需求,通过对员工个性化需求的补充,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九)融合多区域文化。过去几十年的市场环境单一,企业的竞争也不过是区域化竞争,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大融合。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对自身企业经营的文化需求也要做出相符合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集团诞生,在其管理中,也必须考虑到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如何协调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企业管理问题,也是现今企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管理难题。

二、我国现今的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因为政府支持、公司努力,所以公司出现了许多明显的改变,与之前进行比较,中国目前的公司管理创新活动有以下特点:(1)管理创新内容,由单一生产管理的创新转型为销售管理创新,并不断向财政管理创新和资产经营创新所转变。(2)管理的目标、范围从实物管理转型为价值管理,从封闭性管理转型为开放性管理,中国公司的管理创新行为更为开放,更重视运用价值规律。(3)公司部门结构出现改变,由先前依附于政府的生产工厂与加工车间,变为包括股份企业的许多较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可以表现出管理创新行为对于部门的创新十分明显。(4)自主营销需要自负盈亏,这可以使公司更为积极与主动的进行管理创新,并且有一些公司开始看重对于管理新经验的学习,制定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新方法。(5)更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公司文化,并借此使自身的公司形象具有个性、形象不单一。公司文化的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创新十分主要的一部分。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手段

(一)管理观念创新。管理观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其具体表现为,企业领导阶层的管控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企业领导阶层的职权不断增强,监管的范围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企业领导阶层的监管,不再局限于人员的管控上,而是由此转为对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监督上。另外,企业为应对未来同行业的挑战,需要不断转变领导模式,克服思维固有模式限制,加强与同行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增加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使企业的领导模式与先进的以知识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融合。(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的平稳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企业制度,与此同时,企业制度也是对责任的有效划分,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企业制度,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够保证年终收益的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已经认清知识的巨大推动作用。企业要运用制度设计、创建新型的企业制度,这种新型的企业制度要使与企业有关的知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与企业利益和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另外还要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增加人才成本的投入资金,逐步增强专利性知识所有者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专利性知识的所有者还要依据相关规定获得与其知识相对等的企业领导权。(三)管理战略创新。管理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总体考量,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当今时代,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放性成为当今经济的特点之一。由此可知,我国企业也无法避免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直面世界经济的挑战,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知识科技的资金投入,使之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企业战略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考虑,加以新的定位,树立全球战略,做全球化企业,它要求企业具有全球性战略环境和企业的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和回避风险的速度、机警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的能力和技巧。(四)管理组织创新。互联网经济正在改变着旧有的企业体系构成,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经济不断改善企业的交流渠道,扫清企业的交流障碍,使企业部门交流更加便捷。另外,互联网经济还改变着企业固有的领导模式,通常情况下企业决策权力往往由总公司独立掌握,而随着互联网经济影响范围的扩大,企业逐渐对其决策权利进行有效分散。因此,固有的企业结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追求高效利润的需要,企业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盈利模式,其中就包括精简企业领导结构等,与此同时,企业员工过多也会制约企业利润的增长,使企业结构更加高效便捷,另外,企业还要增加先进设备的购买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信息化和网络化。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不断减少企业的不必要开支。(五)管理模式创新。如今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拥有了知识,才可以更好的制造收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进行探索与学习,并增加知识储量,借此提高自身的地位。因此,现在的人们渴望自身的知识的到增长,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长,所以人们对于知识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公司急切需要可以使所有员工全身心投入,持续的进行学习与创新的组织。因此学习型组织形式被许多公司所使用,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中所有人员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同时,重视呈体系性的思考、整理知识。重视借助集体性学习的方法,确定所有员工的目标,调节员工的行为,要求员工对自身进行调节,并借此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氛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生存与成长。(六)企业文化创新。现在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期,因为该阶段的经济有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所以公司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公司可以利用国际化,使用全世界的各种资源,比如利用自身的资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优点,融合东道国的各种资源与市场规模优点,并借助跨文化优势,进行跨国化营销,这是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法。所以,公司要在跨文化、地域的情况下进行经营,一定要对文化管理方式进行革新,进行跨文化管理。

作者:宋文魁 单位:内蒙古电力信通中心

参考文献:

[1]任海艳.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设计,价值观,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引言

设计师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形态之中,而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设计师的价值观归根到底也只能说是这个时代的审美理想,所以,任何设计师都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人们对设计师的评价,表现在人们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反映了设计师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关系。

设计师的设计行为、责任义务等与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性,设计行为同时也是设计师价值观的行为的合理性的体现,正确的设计行为是设计价值的必要保证,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还应该合乎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趋势。设计师职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

一、设计师要端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方向

在当今的设计行业中,人们所谈论的话题总是在围绕着设计这门行业给设计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对于设计的艺术的特性,却很少有人提及。在这种前提下,作为一名设计师,在为客户执行设计任务的时候,应保持着一份对于设计认知的自信,坚持自己的专业素养,经验,品味,不去盲目的随从服务的对象的不同的要求,不骄,不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面对,不为个性而个性,不为设计而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表达设计行为的时候,为所服务的对象负责,尽量为所服务的对象营造更多的实用性,功能性,加之合理性的艺术装饰,最大程度上凸显期使用价值”。[1]比如在路边专门为色盲设计的红绿灯,三角形的是红色,四方形的是绿色,圆形的是黄色,这一设计行为,充分考虑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传达出关爱之意,是一个十足的人性化合理性设计。另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大都市里面,由于人口多,住房紧张,经常会在一套房子里面隔成很多小房间,而针对这一点,一些家具商开发了一种凳子,这种凳子可以分开坐还可以拼起来变成桌子,一物两用,很节省空间,满足了特定人群的需求。

所以一个设计师价值观正确与否,将对他的设计行为合理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因此可以说,设计师的价值观,务必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社会,这是应该的一种态度,也是应该的一种方向,体现的是为我们创造更为人性化,更为合理的生活环境。

二、设计师的设计行为的合理性是其价值观直接反映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设计师自称艺术家,时常把自己提升至一个画家的境界,他们推崇的那种淡泊明志的艺术境界,仅仅靠的是自己的一种想象,有时候也不惜歪曲事实来接近一些华丽的,是有抽象色彩的却毫不切实的设计的行为的表达。他们所诠释出来的设计行为确实非常的完美,能够引起人们的围观,但却脱离了最初所想表达的设计行为方向和价值理念。并不能与人们产生一种共鸣,而只是作为一个匆匆路过的过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时装周的模特,穿着几十斤的衣服,硬撑的走过T台,全身挂满了厚重的物件,繁琐的纹饰层次不一,被称之为一种另类的时尚,而这种华丽的设计,经常只是昙花一现。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设计师的设计行为除了追求那种所谓的高雅的艺术,而忽视设计行为本身要表达的内容,我们不得不说这些设计师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合理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这也就要求设计师必须要具备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因素,这种隐性的责任来自于对美的形式的创制和传播,对社会大市场的审美是有着一定的引导性的功能和责任。

由此可见,设计师有一个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与合理的设计行为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在放进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人们生活营造一种合理的生活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设计师的设计行为的隐性责任与设计价值观

设计行为除了它的商业价值功能体现之外,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以及在设计行为中还应具有社会的责任因素。这种隐性的责任来自于对美的形式的创造和传播,对社会大众审美和大众时尚消费具有引导性的功能和责任。并且做到适度合理的利用设计资源,节约社会资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和良好的设计行为是设计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下,设计真正体现其价值的重要保障之一。

同样设计除了它的商业属性,产生市场的设计价值以外,还因设计所具有的形式美创造以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而成为一种非商业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段。很多设计师从设计趣味和设计的交流中体验着创作带来的快乐,他们不追求商业的丰厚回报,而通过设计来表现自我的精神理念和艺术追求。所以从价值观的层面上讲,设计还具有自我实现和审美满足的功能属性。这也是设计行为之所以是艺术创作行为之一的原因。

设计是商业行为的利器和市场策略手段。设计因为有着市场的商业因素和个人的价值利益关系而变得复杂,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是保障设计师在设计行为过程中追求商业价值并兼顾设计师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也是设计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并以此达到设计市场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结语

设计师的价值观正确与否,通常表现在设计师的设计行为的合理性上,这不仅仅是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水准,更多的可以看出这种设计行为是否能够实现设计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当然,从事于设计师这个职业,在实施设计行为的时候,不免会遇到诸多方面的观念和思维的的冲击,所以作为设计师务必要树立起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并兼顾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从而达到设计师的行为是合理的,和谐的。

有人这么说过“设计行为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达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5]因而我们应该成为改善生活的品质,创造出更加适合与人类行为的设计成果,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的专业人才,也正是因为如此就要求设计师要时常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日常的积累,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运用,为社会创制出更多的合理性环境与空间。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清晰的指导自己的设计行为朝什么方向去实施。设计师还务必要从思想到形式与国际领先潮流进行全面深入地接轨,包容性和多元文化并促使其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法国)H・丹纳 译者张伟,沈耀峰,艺术哲学[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2] 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