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1

>> 以人为本理念视角下谈小学班级的创新型管理策略 哲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谈谈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品牌建构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企业政工工作探讨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摊贩治理问题 “以人为本”的城市土地经营策略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课堂反馈策略浅析 前瞻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的营销策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科学发展观实践途径浅论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实践性探析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职学生思想工作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及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4-01.

[5]郭光东.取消城管,是时候了![N].南方周末,2008-01-16.

[6]刘雪松.城管的危险,来自于自身的职能尴尬[N].钱江晚报,2009-04-20.

[7]城管保安敲诈勒索小贩,保护费开价每月500元[N].,2009-04-10.

[17]李瑾.国内外摊贩经济管理研究综述(上)[J].上海市容,2007(1).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对策

当前,城市化的步伐一日千里飞速迈进,但高速甚至超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免衍生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过渡型社区的出现、城乡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难以较好地融合成为不容忽视的难题。过渡型社区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对改善这一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过渡型社区是指由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化过渡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由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为主要居民构成的一种新型社区模式。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服务性、针对性、实用性等基本特点。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对过渡型社区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总结提出具有建设性、参考性的对策,不仅能进一步优化过渡型社区教育的效果,还能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了加快适应城市生活,填补城乡文化的“知沟”, 融入城市环境,学习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生活视野,优化思维观念,提升生活品质,过渡型社区居民对教育有着迫切的渴求,这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1、 教学内容方面

笔者对已有的关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受欢迎的主要集中在工作技能、法律安全、卫生保健、医保社保等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1]过渡型社区居民主要由区域范围内的失地农民构成,这部分居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心理结构错综复杂,这些因素使得过渡型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意愿、需求、目的等多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过渡型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欠缺、就业压力大”的特点。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社区教育很难调动居民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对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接受教育的目的都是很直接很现实的,他们大多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适应城市工作需求,为了更好地再择业、再就业,以到达融入城市、更好生存的目的。“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他们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2] 但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内容却是刻板陈旧、单一乏味。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很少征求居民的意见,并未真正结合需求,大多都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根据自身经验和个人想法进行,或是照着相关条文规定按图索骥。

2、 教学形式方面

目前过渡型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就直接导致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满意度和参与度较

低。[3]过渡型社区居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听不入耳、看不入眼、悟不入心、学不入脑”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数居民希望通过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方式获取知识,更青睐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直观易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娱式的互动教学。

3、 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受居民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作息时间不统一,生活时间不协调,空闲时间不集中,忙闲交杂,难以调配。这就为过渡型社区教学的时间安排提出了难题。过渡型社区教育需在协调好学习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兼顾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而传统模式的教育却很难协调和解决这个难题。

4、 师资建设方面

在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上同样存在着许多不足,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先天不足。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余年时间,而过渡型社区教育开始的时间更短,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办学经验、成熟的师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从过渡型社区教育诞生以来,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监管评估机制欠缺、缺乏与学校的良性互动等因素造成了现有的过渡型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欠缺。我国现有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构成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根据调查发现,从教人员中大多是过渡型社区居民群体中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较高者,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自身都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加之师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师资力量呈现出“整体水平差、构成不稳定”的现状。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索

居民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因此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以应用为导向,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不断持续优化。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促进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应用导向,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社区教育的实用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特色化、实用性和有针对性的内容,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积极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开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本土化、特色化的教学课程。近年来各地过渡型社区教育也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广州市登峰街社区教育学院根据居民中存在的“人文素养较低、公民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业务技能不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史文化教育、个人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创业守业能力培训等课程;针对非洲籍外来人口开展“外籍人士旅穗知识培训”,深受居民欢迎和各界好评。[4]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形式,提高社区教育的灵活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由于社区居民时间的分散性,教学时间安排成为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臻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摄录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情景用影像记录手段得以保存,课堂教学的易逝性得到了克服,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分享传播,大大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过渡型社区教育要把社区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了“天罗地网”(卫星传播网和市域宽带网络)的优势,让居民对学习时间有充分的自主掌控权和调配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坚持公益原则,政府支持引导,多管齐下,促进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过渡型社区教育是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而产生的,因此过渡型社区教育应该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推动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亟需解决的是资金不足的难题。针对这点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在加强师资建设方面,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师聘用机制、师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的保障体系。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要建立长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制度保障教育资源公共性与公益性,同时要建立教育教学资源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另外积极探索构架社区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之间衔接的桥梁,在提高社区教育自身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度,也能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合力不断优化改进和完善丰富的过程。它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要和居民学习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促进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化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 2005(31).

[3]张荣艳,高杉. 长春市居民社区教育现状分析[J]. 成人教育, 2012(1).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3

当下,多数国家的采矿业都可能遭遇这样的困扰和难题:历史积累的不良人权声誉。这些不良记录多半同以下指责相关:矿业公司参与当地政府或安全部门的权力滥用、开采迫使当地居民背井离乡、损害当地环境与生活质量等等。

在哥伦比亚,采掘业的争议和诉讼从未间断,尤其对那些私人投资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而言。当地人普遍认为,大规模开采造成污染环境、堵塞交通却极少受到有效监管,这些企业的员工及工会也时常抱怨未能获得合理的薪酬。

作为哥伦比亚最大的煤矿企业,Cerrejón也难以回避内部工会、社区权益机构以及像ABC哥伦比亚、伦敦采掘网络、世界发展运动这样的倡议组织的持续关注甚至批评。重重压力之下,Cerrejón不断探索和总结大型矿业企业管控人权风险、增进公众信任的有效方式。

透明治理有赖于政策制定和执行

对于Cerrejón这样集矿产、铁路和港口资源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来说,透明的人权治理体系不可或缺。这种透明治理集中体现在清晰的政策、公开的信息披露、明确的问责机制。

自2005年以来,Cerrejón便着手正规化、系统化公司的人权管理机制,在社会标准部建立单独的人权事务办公室,办公室与该部门负责安保、争议处理、社会影响管控及公众咨询等事务办公室并列。社会标准部主管直接向Cerrejón负责公共关系和传播事务的副总裁报告工作,人权议题在Cerrejón内部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因此得到提升。

政策制定方面,Cerrejón尝试覆盖所有的人权议题。Cerrejón加入了《安全和人权自愿原则》、联合国关于安全人员培训与管理的基准、国际金融合作组织社会与环境协定及联合国商业和人权指导原则等,倡导对相关国际原则的保护、尊重与完善。

另外,Cerrejón制定了一份两页的人权政策说明书,列出十二项特定承诺。这些承诺既包括遵守哥伦比亚法律,改进Cerrejón人权执行机制,也涉及矿区居民的风俗习惯及“透明、高效和及时地”回应申诉。

恰当的政策制定之后,关键在于执行。这方面,Cerrejón的特殊优势是可以从必和必拓、英美资源和斯特拉塔三家母公司学习最佳的人权管理实践。Cerrejón在内部建立了人权合规绩效的报告制度,并主动寻求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建议。

早在2007年,受邀评估人权绩效的NGO和专家团队就指出了Cerrejón有待改进的24项议题。截至目前,Cerrejón已完成了其中19项改进任务并每隔半年报告相应的进展。在此基础上,Cerrejón于2011年聘请独立咨询公司ERM进行了人权专项审计。ERM就土地使用、矿区人口迁移以至特许使用金、员工安全和健康等多项议题作出风险评估,报告细分至效果、影响人群、风险等级和对策建议等项。

安保与社区重建是采掘业核心人权议题

同其他地区一样,Cerrejón煤矿所在的瓜希拉省受哥伦比亚持久的武装冲突影响极大。尽管最为严重的冲突时期已经过去,瓜希拉省内的武装对抗仍然存在并波及Cerrejón的开采运营。仅2012年,反政府军就先后六次袭击了远在150公里之外的Cerrejón煤运铁路。

鉴于Cerrejón煤矿的重要性,哥伦比亚政府已派驻800名士兵防守该采矿区、铁路及煤炭装卸港口等区域,Cerrejón公司还另外招募了1200人左右的安保团队。作为“安全和人权自愿原则”签署方,Cerrejón采取了范围广泛的措施以最小化政府或公司安全力量的滥用风险。这些措施包括:

增强安保人员对于Cerrejón人权政策的认知,提供必要的专门培训。

在与政府部队及保安公司的合同中融入“安全和人权自愿原则”承诺。

推出用以评估“安全和人权自愿原则”进展的指标体系,协调安保团队与社区就安全问题的会商。

另一项重要的人权议题涉及社区重新安置。Cerrejón接管煤矿之后,原有矿业公司遗留的社区安置问题凸显出来:周边居民只获得了经济补偿,但住房、经济和社会需求并未解决,更有部分居民迫于警方压力而交出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采规模不断扩张的十年间,Cerrejón仍成功安置了五个社区的1000位住户。Cerrejón的安置工作遵循一系列关键原则,兼顾当地文化即是其中之一。例如,安置Tamaquito社区时,Cerrejón即按照土著传统设计新房并建设了公共牧场。

保证被安置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性也是重要议题。Cerrejón确保他们可以在新社区获得一定的耕地,为新创办企业提供必要的种子资金。除去一次性经济补助和住房供应外,被安置者还将享受免费的子女入学就读,方便的社区中心、本地娱乐及医疗服务。

Cerrejón新近的举动是成立投诉办公室,运用完整的申诉管理机制从而确保被安置者申诉得到及时、透明的回应和处理。办公室现有七名全职员工,其中两名来自土著居民的代表承担翻译与调解工作。平均下来,办公室一年大概受理200起投诉(这一数字在不断减少)。

投诉的大部分与家畜误闯运煤区域而受伤或丢失有关,尽管这在法律意义上与Cerrejón并不相关。对于多数赔偿,Cerrejón一般采取非现金的方式,尤其是在弥补家畜走丢的损失时。Cerrejón倾向于为对方提供用于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如可编制手工艺品的羊毛和面料。

外部沟通仍待改进

尽管已经付出诸多努力,Cerrejón还远未达到得心应手处理人权争议的地步,围绕运营相关的人权问题仍时有发生。同一社区的众多成员往往难以就某些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这导致Cerrejón的公众咨询也困难重重。近期,Cerrejón就搁置了原本要进行的河道改向工程,部分原因在于土著居民未能对此形成共识,同样被迫延期的还有一项铁路拓宽计划。

Cerrejón提出的Roche社区八户居民的搬迁规划迄今也未成功。居民们指责Cerrejón公司使用了恐吓手段且违背已有承诺,Cerrejón则认为对方要求的经济补偿过高。这项长达八年的旷日持久的纠纷目前已被提交至当地法院,结果很可能是余下不愿妥协的住户被判强制搬离。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4

论文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发展,社区治理主体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区业主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元素,在社区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今的业主与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对他们的管理、组织等遇到了新问题。所以应根据新情况,给社区业主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业主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区治理。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市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努力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形成,配合人们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重塑‘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1](p2)在新形势下,对社区的管理不能沿袭以往的方法,由此产生了社区治理这一理念。社区治理强调的是治理主体多元化,这就把社区业主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治理”这一提法有其独立的丰富内涵:“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政策结果不是中央政府行为的产物,中央可以通过一种法律,但是在随后执行的过程中,它要与地方政府、保健机构、自愿部门、私人部门等发生互动关系,相应,后面这些制度间相互间也要发生互动。中央政府的凌驾地位不存在了,政治体系日益分化,我们生活在‘没有中心的社会’,即以多个中心为特征的多中心国家中。政府的任务是使社会——政治活动具有能动性,鼓励出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和分配服务的安排。这种新的互动模式种类众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业家精神的合资企业。社会——控制论研究方法强调了处于中心的行动者进行管理时所受的限制,声称不再有单一的主权权威,替代它的是:每个政策领域特有的多种行动者;这些社会——政治——行政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标;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自愿行动部门;行动、干预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出现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动式的社会——政治管理方式的结果。[2](p92-94)近年来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要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r government 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3](p12)治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2.公共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公共治理的研究对象有了巨大的扩展;4.公共治理机制和手段的巨大变革。”[4](p91-92)社区治理的理念来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为单一的社区管理主体,而现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转变,使得治理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部门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同主体在对社区事务的管理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合作,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如果这一套治理体系能够良好运作,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治理主体之间职责界限模糊,甚至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社区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的比较。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业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购买房屋全部产权的购房者。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拆除旧房屋建造新房屋则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区,城市里的社区基本上就是以这些商品住宅小区为主。小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相比,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以往的社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单位福利分房性质,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单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现在的小区是商品化住房,业主购房都是个体行为,业主之间互相不认识。

2.以往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进行管理,而现在这些机构已经淡化,应运而生的业主委员会担负起了管理社区业主的责任。

3.以往社区的公共服务由单位统一提供,现在住宅小区的公共服务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公司根据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

可见,从传统社区向住宅小区的转变,不仅是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前实行的以“单位制”为主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社区形式作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社区业主提出了要求。社区业主作为跟社区部门、物业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体,理应很好地发挥自己在社区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矛盾很大,此类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从上面总结的社区业主与以往社区居民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社区业主之间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是很忙,人情淡漠,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其他成员更是不会主动去结识交往,这就造成了社区业主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把自己当成社区治理主体的觉悟。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是社区自治发展的标志,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而且业主委员会是民间性组织,号召力似乎不强,许多业主对于委员会的职能性质都不了解,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就更无从谈起了。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目前社区里的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就是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业主认为物业公司在收取了较高的物业管理费之后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拒绝缴纳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则认为他们收取的管理费都不足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了,这样一来,后果一般是物业公司不再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社区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业主深受其害。

(三)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么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经提出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业主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部门有着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发挥出业主应有的作用,这促使我们对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进行反思。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综观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模式或三个阶段:1.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5](p136-137)在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社区业主对自身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以往的社区管理模式中,社区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们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对管理者的依赖。现在的社区没有了所谓的上级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管理。而靠自己进行管理,又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不管理,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别人也无权过问。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区业主对社区事务的普遍不关心,即使出现了会影响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就是单位制解体,尽管凸显了人们的自主性和个性,但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紧密,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缺乏内聚力,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就不足为奇了。业主委员会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业主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其根源还是前面提到的社区业主之间缺乏内聚力。同时,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限模糊,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在磨合期间无法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过渡的关键。既然现在社区业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作用,那就应该在实践中将其定位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将业主群体往治理主体的方向引导,并让其认识到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联性。

三、努力引导社区业主发挥其治理水平

将社区业主放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业主向治理主体引导。

(一)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级机构管理社区居民,而且人们的思想方式受其影响很深。既然这样,完全可以顺应这一思维方式,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强化其作用。业主委员会虽然是民间性组织,也不是对社区的业主进行上对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强调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委员会是通过民主程序推选出来的业主代表组成的,跟大家是同样平等的身份,这就不会出现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业主们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委员会反映,委员会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业主委员会可以填补在没有了传统管理者之后人们心理上的缺失,业主们通过委员会解决了困难与问题,自然会感激业主委员会,在心理上对其产生认同后,要拥护委员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业主委员会必须强化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当业主们还对自己的治理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时,业主委员会就应该站出来,代表广大业主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社区中要选出大家都信赖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业主代表来组成业主委员会,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业主委员会运作的规章制度,切忌三分钟热情,要切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并一直坚持下去。其次要加强业主委员会与广大业主的联系,获得业主的支持。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困难,由于前面已经说过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对所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还是必须依靠业主委员会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产生问题和发生矛盾时,委员会才能证明其是存在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业主委员会的存在。

(二)加强社区业主间的内聚力。

社区业主的内聚力不强,是业主不团结,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的根源。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强化,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异,社区业主也许很难在同一时间聚集到一起,这也给他们的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可以先从老人和孩子着手。退休在家,平时无事可做的老人们完全可以加强联系和沟通,业主委员会可以组织老人们参加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加深对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间互相来往多了,会影响整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来往,慢慢地就可以把业主们联系起来。孩子们也是,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越来越紧密。社区业主之间的联系紧密了,内聚力自然就会加强。业主们对社区公共事务就不会再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大小事务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乐意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负起自己那份责任,这样,社区业主达到社区治理主体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强社区业主的内聚力,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且这肯定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二)业主应加强与物业公司的互动。

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的主流。尽管物业公司是企业,但由于其主要业务是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如垃圾清理、安全保卫、绿化维护、车辆管理等,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也在业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物业公司是为社区业主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当前普遍存在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还是由于物业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实际服务与承诺时的标准不相符,收取费用与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等。由于物业管理的质量与业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上的联系,使得业主与公司之间的问题十分复杂且敏感,一旦出了问题,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致使本来也许并不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矛盾也变得不可能解决了。当前我国的物业公司发展较快,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很突出。社区要找到一家负责任讲信用的物业公司并不容易。撇开客观因素,业主自己应该做到的,是重视最初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拟订的标准执行,如果物业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合同上规定的标准,业主应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物业公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业主应时常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及时沟通,出了问题立刻解决,尽量不要拖延,以保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互动加强了,一些潜在的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够被消除,双方都深入了解对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业公司与业主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出现矛盾问题尽快通过协商解决。当然,企业性质的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经济利益与提供的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非易事,所以业主们在监督物业公司工作上必须付出更多,而一个有威信和号召力的业主委员会就可以替业主们担负起监督物业公司工作的责任,这也证明了社区里建立一个有威信有号召力、负责任,能真正代表业主的业主委员会的重要性。

(四)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传统的社区管理主体,在当今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应该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政府必须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将社区内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这三类组织统一调动起来,使之为整个社区的利益和目标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理顺城市社区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6](p135)社区其他治理主体都是通过政府授权才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的,所以政府在社区工作上起到的总领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相当于减轻了业主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政府还应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应该有法可依,一些社区部门目前还没有法律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这同样也有助于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社区业主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在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实践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导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社区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滕世华.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 开放式管理;滨河公园;公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三门峡涧河公园是伴随着涧河治理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带状开放式园林绿地,始建于2004年,管理总面积1500余亩,沿涧河两岸呈带状分布,东起高速公路引桥,西至209国道与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相连,全长10600米。2009年又对河堤南岸(六峰路-九孔桥段)进行了提升改造,把发挥生态环境功能与创造滨河公园文化氛围紧密的结合起来;公园管理上,深入开展园区精细化管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涧河公园已成为市民群众健身休闲、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1.公园管理遇到难题

1.1受投入资金的制约,园区水电基础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尚显不足,需建设配齐。

1.2公园建设的后劲不足等,对公园的生态、环境、服务造成一定影响,也给公园管理带来更大难度。

1.3环境问题。公园纯开放式,市民进入公园的随意性加强,最令人头疼的是,流浪人员躲在枝密叶茂的草坪里过夜,随地大小便,形成了大量的垃圾,由于园区战线长,管理面积大,管理难度大,游客素质较低的游客经常践踏花坛、草坪,穿越绿篱、肆意攀折树枝、破坏园林设施,公园绿地、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须加强园内植物保护和卫生保洁。

1.4人身安全问题。按照公园的规定,车辆是不允许进入公园的,但是涧河公园纯开放式,汽车、摩托车机动车从园区中央的大道直通,车辆肆意进入绿地,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水域安全、儿童溺水需要引起注意。人员复杂,治安管理问题日渐突出,需要加强治安防范,维护游园安全。

1.5防火问题。每年冬季树木落叶、草坪枯萎到次年树木发芽,防火的任务非常艰巨。公园的绿化相对集中,且有些林木都是比较昂贵的树种,所以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将会十分严重。

2.开放式公园管理对策

管理好公园,关键是破解发展难题。开放式公园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生态建设开放式公园管理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争取投入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健身和娱乐的需要。

2.2 加强公园设施维护。在加强公园休闲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园内健身器材、公共设施等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游人游览休闲活动的安全。

2.3提高养护水平,强化园区绿地精细化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公园绿化养护。严格执行落实《三门峡市绿地管理工作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公园绿化养护。二是加强公园植物病虫害防治。

2.4加大卫生保洁力度,实行全天候保洁,确保园容园貌整洁美观。及时清理地面垃圾,对垃圾筒、标识牌、座椅等要每天擦拭;园内厕所专人清扫,保证无污垢、无堵塞、无异味;对湖水专人打捞漂浮物,保持水面干净整洁。

2.5对设施及时进行维护,保证亮化灯具、路面、坐凳、护栏、标识牌、健身器材等运行正常,保证游客及公共设施安全。

2.6加强公园的防火、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 。保卫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因无执法权,把公园主动纳入社区网络化管理体系之中,在加强公园自身安保力量的同时,依托辖区派出所、城管的力量维护好公园的治安工作。

2.7加强内部管理。一是责任到人。采取定岗定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巡查保卫,保持活动场所环境卫生整洁。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对各岗位人员进行监督考评。通过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定期的审核以及绩效考核等办法,从而进一步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2.8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素质培训。公园专门成立了职工业务学习培训学校绿化技术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组织职工再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2.9建设生态公园。在公园绿地改造建设中,应避免干扰原有树木生长的做法。要有选择地保留原生野生树木,补植新树木,适当允许多样植物共存,保护绿地景观和植物多样性。

公园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于三门峡涧河公园这一开放性河道公园,管理难度尤显增加。本次探讨为开放式公园服务设施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公共绿地的管理提供相关信息,对进一步加强开放式公园的管理工作,给广大游客创造更加安全、放心、文明的游园环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洪虎.园林规划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00.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临终;临终关怀;现状;对策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4] 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