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的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方针的变化

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1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2

一、对本质主题坚守的理解

(一)关于本质主题

本质主题是学校教育规划的核心,即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主要由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构成。

其一,坚守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核心内涵,是培养目标需要坚守的本质主题。

培养目标是学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其中很多内容是由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学校教育规划的核心目标或本质主题。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特别强调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国家教育方针和《规划纲要》提出的核心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学校教育规划必须坚守的本质主题。

但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偏离了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核心目标,也就偏离了学校教育规划的本质主题。李镇西在《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一文中说,现在的教育,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的升学分数及学校升学率。他非常担忧: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的时候,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

我当校长做事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尽量按教育规律办事;二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办事。我的内心诉求是:当个人无法改变体制时,也要努力让孩子少受一些伤害,多一些童年的欢乐与浪漫,更不要成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的帮凶。比如我们不能改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提法,但可以丰富质量的含义,坚决反对以牺牲学科兴趣和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成绩。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本质主题的坚守伴随着艰难和悲壮,离不开勇气、胸怀和智慧。

其二,坚守学校个性或特色内涵,是办学目标需要坚守的本质主题。

办学目标是指学校准备在多长时间内发展为什么样的学校,其重要内涵是成就办学特色。

上海闸北八中坚守“成功教育”本质主题:“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制定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策略。上海第一师范附小坚守“愉快教育”本质主题“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突出“愉快教育”四要素:爱、美、兴趣、创造,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与思考、愉快地活动与创造、愉快地生活与成长。

我校坚守“崇尚个性,享受成长”教育本质主题。“崇尚个性”即尊重生命的主体性、主动性,顺应激发和引导生命的需求和愿望,开启生命的无限潜能,赢得每个生命生动活泼的个性化成长。“享受成长”是让师生充分享受美好的教育过程和成长愉悦。以“崇尚个性,享受成长”为核心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适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主体发展需要、激扬生命潜能,并充分体现教师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教学特征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其核心指向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本质主题,也只有这种指向的本质主题才是可以坚守的。

(二)对“坚守”的理解

坚守是一种守护。首先是对发展基础的守护。有了根的守护,才有枝叶的繁茂、花果的馨香。没有这种守护,学校教育规划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这种坚守是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守护。学校文化是在坚守中形成的,师生行为深处散发的味道就是学校文化,文化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校长是无法轻易改变它的。

坚守还是一种追求、一种胸襟、一种勇气、一种智慧。坚守不是静态的等待,而是根须扎实的追求。有教育思想、教育理想的校长,必然通过教育实践研究追求教育的理想。坚守是对前人办学的肯定与悦纳,需要开阔的心怀;坚守是对前人办学的高度认可,暗含我可能不及前人或不思进取的指责风险,是需要胆识与勇气的。坚守应该坚守的、发展应该发展的,这是一种智慧。

二、本质主题坚守的基本策略

(一)办学思想的一以贯之

遵循教育方针和教与学的规律,结合学校特色,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崇尚个性、享受成长”为核心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思想,逐步确立了自主、能动、个性化的管理思想。提出了“培育教育个性,享受幸福人生”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享受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的育人目标,形成了“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自己的花”的教育愿景。

我们的办学思想得到教师普遍认同,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和教育教学行为力量:整个学校既追求成长的美好结果,更享受成长的美好过程。

办学思想的坚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几年前我校开展研讨活动,一位我们非常尊敬的大专家生气地说:给你们说了好多次了,“争章夺星”和“个性化发展”是两张皮,一定要去掉“个性化发展”,只研究“争章夺星”的实践和理论。我校部分人也主张丢掉“个性化发展”,争论异常激烈,于是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当时多数人都认识到,今后对学校后续发展最有生命力的是“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争章夺星”。当时校长根据多数人的意见顶住了压力,坚守了“个性化发展”这一学校发展的本质主题。试想,如果当初我们偏离了这一主题,怎有个性化教育文化的形成?怎有现在的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二)学校课堂变革的坚守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坚守

我校对教学质量的四维解读是:其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学乐学,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其二,过程与方法——会学活学,享受学习;其三,知识、能力与素养——扎实、优秀;其四,身体健康。坚守这一质量观的意义,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坚守的一个前提则是:校长必须做好因考试成绩不高而下课的心理准备。

2.“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观坚守

(1)构建“尊重差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多元发展”的课堂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课堂文化,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呢?我们认为:学科教学特质得到彰显,师生个体差异得到发展,呈现出“尊重差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多元发展”的教学景观,这样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坚守这样的课堂文化,促成了我校几个转变:整个课堂从教师的课堂向“儿童的学堂”转变,课堂氛围由“紧张压抑”向“安全轻松”转变,教学行为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教学模式从“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向“多元发展的个性化”转变。

基于“三维差异”,即教师差异、学生差异和学科差异,适应师生个体的个性化教学思想,是我校课堂变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个性化教学即能够适应学生主体发展需要、激扬生命潜能,充分体现教师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教学特征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个性化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优势显现层次;二是特色形成层次;三是风格凸显层次。这样的层次划分,使个性化教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境界,而是每个教师通过努力都能达到、不断向上移动的一种教学态势。

(2)坚守课堂文化观的意义。

暂时放下教师的非本质短板,侧重于教师长板、潜能的挖掘、培育、放大,有助于唤起教师的主体觉醒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弘扬教师优势,促进教师感受自己的价值创造和存在意义,形成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有助于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激发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催生整体教学优势。

(3)坚守的策略。

一是教学评价从“一把尺子”向“多把尺子”转变,“看课不看教师有多优秀,而是看你的学生能不能干,学生优秀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追求个性化课堂的一个基本方向;二是厘清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基础、前提、保障,后者是发展、提升、创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联动发展,随着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教学规范的质量在升级,新高层次的教学规范促进着个性化教学走向更高层次。

(三)教师发展的坚守

一个政府,如果把GDP作为政绩追求,人便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于是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为必然。一所学校,如果把学校发展目标看成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追求,教师、学生便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于是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将成为必然。

我校办学思想直接指向人,确立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崇尚个性、享受成长,培育教师的教育个性,引导教师享受幸福人生,期望“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自己的花”。

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得到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尊重差异,个体自主,多元发展。

“既然注定和教师职业结缘,那就努力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而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可持续动力的根本要诀,就是体验成就感。“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变革课堂,打造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在茫茫教海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这是享受职业人生的最佳路径。

我们寻求的教师发展不仅是专业发展,而是教师作为专业人的整体发展。“崇尚个性享受成长”的学校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了教师的思想与心灵,使教师能全身心历练于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课堂教学。

教师发展的坚守策略。一是从价值观和实践层面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人人即主人,引导教师确立众生平等的自由主体的理念;二是过程即目标,引导教师尽情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确立过程主体的理念;三是人生即心态,引导教师拥有开阔的心胸,确立“阳光主体”理念。

(四)学生培养目标和路径的坚守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分数,更应落实育人本位,创造适宜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成长过程和未来实现的幸福指数,而不能继续给孩子成长的根部栽种痛苦。学校不仅是为了接来送走一批学生,更要从每名学生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直到对其一生的为人处事都有积极影响,这才是学校的价值。梳理10多年取向个性化教育的教改轨迹,针对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动力疲软,我们提出了“崇尚个性、享受成长”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把“享受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作为育人目标。坚守培养目标,我们认定“为幸福人生所作的奠基,就应该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幸福人生打好基础”;坚守培养路径,我们认定“享受快乐童年,强调学生成长的过程与方法是快乐的,童年是享受而不是折磨。”

三、坚守带给学校的影响和启迪

学校教育规划本质主题的坚守,给我校带来了深刻影响:芳草课堂从点到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教与学内涵进一步丰富。二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和教师生命质量的课堂变革,使芳草师生呈现出更加积极、生动、鲜活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乐学活学”的学风、“乐教活教”的教风。三是个性化教学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崇尚个性、享受成长”的芳草文化,得到更高层面更多人士的高度认同。两年来省内外近万人次的领导、专家和老师走进芳草观摩交流,一批批老师长时间深入芳草课堂听课,各地纷纷聘请芳草老师前往讲课讲学。“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自己的花”的核心价值观深深扎入每个芳草人心里,变成师生生命发展的强劲力量。

学校教育规划本质主题的坚守,实际上是对学校发展灵魂的坚守,是对学校发展正确方向的坚守。只有这样的坚守,才能保障学校可持续的动力与活力,保障学校不断走向教育的高品质。

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辅导员 高校教育 危机处理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22-02

我国思想政治辅导员发展的时间不长,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直接实践者。因此,新时期的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能力与职位相匹配,便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进而构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和谐。

服务的意识。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者已经不是教育的主体,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学生比教育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但绝对不意味着现在的学生比教育者当初受教育时差,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敢拼敢闯,也更加的关注自我。大学也绝对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学生在学校不是接受管束,而是接受服务,这种服务是全程、全面的、全方位的,没有差别对待,没有优差等级的划分。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切教育行为都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展开,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开展便捷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坏境,使学生接受合理的管理服务,生活得到保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受到尊重,才会乐意在学校中开展学习活动。

辅导的能力。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大学是进入大学中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开展职业生涯的基础阶段,某种程度上,大学是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关键环节,决定了他们将来发展的高度。所以,思想政治辅导员就要辅导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生活、如何处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思想政治辅导员能够扮演好辅导这个角色,就要思想政治辅导员自己本身有足够知识与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的威信越高,说服力越高教育效果越好,而教育者威信的培植职业因数是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只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才可能辅导好学生。

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是严格执行制度的执行者,是良好行为规范的体现着,师者,以身为范,言传身教。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强调的就是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大影响。思想政治辅导员要辅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结合专业,辅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开展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处理好人际交往,形成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高校教育的作用在于育人为本,关注学生,认同学生,创造条件发展人。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盲目性,对专业的缺乏了解,进入大学之后,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而大学生自身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加强自律,就会加速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前途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辅导员就要加强自己所管理的专业的理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思想政治辅导员需要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鼓励学生通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先天素质与潜能,形成正确的个人核心价值观,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帮助学生寻找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和才能;帮助他们理解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规划学习,确定职业定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良好校园环境及氛围制造的管理方法。人类文明的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规范的制度。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个学校校风、学风、班风的直接缔造者和和维护者,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要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学生,这既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学生,也是教师责任社会责任的需要。

奖励了什么行为,就会得到更多这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希望校园是一个和谐的校园,我们就要规范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主张的是制度管人。严格管理就是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我们期待我们的学生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是一个尊重生命,礼貌待人,身心健康的人,那么我们就好约束不良的行为,倡导有序、规范合理的行为,这样我们的校园才是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

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4

一、理想的大旗要稳扎阵地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我让每位学生在班会课上准备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将来打算考进哪所高中,为理想的实现会做哪些努力。收回学生的字条,我再针对内容做逐一分析,了解学生理想定位状况,分析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一个月后,将字条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原字条上做修改,看看经过一个月的初中生活后,自己的近期理想有没有变化,需要做的努力有没有改变,然后再次收回做分析。在二次回收中会发现,有个别学生的理想会发生变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对初中生活有了真实的体验,对该如何实现理想有了更清晰的打算。两次字条的一发一收,显然对学生理想的树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强化理想在意识中的地位。之后的班会课或者其他的教育机会,我都会以名人案例和所教学生的真实例子来强调理想的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理想的大旗在学生思想深处生根发芽。

二、班干部的能力提升须耐心培养

有些班主任在选定班干部时,往往喜欢选择那些不需要花什么气力培养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的学生,对这样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党的教育方针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党的教育方针,我们不难看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给班级清晰的奋斗目标

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人才定位 探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对其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只有弄清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一、人才定位依据

人才的定位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指导方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1月17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见,对人才的界定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2月10日)中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可见,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16日)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进一步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目标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几份教育文件的提法有所不同,致使目前各高职高专所制定的人才定位也有所不同。技术应用教学型高职高专仍然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技能教学型高职高专则以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为目标,总的趋势由技术应用教学型高职高专向技能教学型高职高专过渡。这一趋势既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方针的转变,也反映了高职高专发展的规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 5A教育;而将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之为5B教育。”从“标准分类”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属于5B教育。如果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定位与大学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5A教育类的学术性大学可以替代高职高专院校。换句话说,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取而代之,则高职高专教育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高职高专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职高专教育才能够生存。综上所述,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建议依据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相符合的教育部新文件来定位人才目标。同时,在具体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通过创新实现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人才定位思路

根据高职高专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在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时,必须理顺思路,把握方向。

1.特色性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有统一要求,如在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定的导向性方面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职业性的一般特征方面,以及在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人才的基本规格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有统一要求、有基本质量水平规定,这就是前面所论述的制定依据,也是完全必要的。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必须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符合教育规律为准则,强调因地制宜,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只有这样高职高专学校和专业才能办出特色。

2.动态性

无论把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制定作为一项工作还是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它都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交流。第一,须根据教育指导方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相应作出调整;第二,高职高专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接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不仅是学校的事、教育部门的事,而且应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以及产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不仅是教学过程要求,如把某种职业证书、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目标、规格之一,因此,它既是学校培养目标,也是社会职业资格。

根据上述两点要求,明确制定思路: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定为指导,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开放、动态的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体系,保证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真实性和前瞻性,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群为依据,结合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实验、实习条件和就业渠道等办学条件,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确定职业技能培养的岗位定位。

三、人才定位方案及其应用

1.定位方案

我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以“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为契机,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出一套较科学的高职高专人才定位方案,以下是方案模型:

转贴于

首先,对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社会调查,具体体现为: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发放“人才需求调查表”、网络用人信息调查等手段了解企业的用人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通过收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分析报告掌握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向本校往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发放“毕业生调查表”和网上毕业生调查,了解专业人才定位与培养的不足。借鉴我校已成功应用多年的北美CBE/ DACUM职业教育模式,成立行业专家顾问委员会,并定期召开顾问委员会,制定专业相关岗位的职责/任务表(DACUM),准确掌握专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和每个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然后,在国家教育部教育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和学校的教育软硬件条件,召开专业研讨会,科学合理的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当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改变的,该方案也随着进行动态的改变,从而保证却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与时俱进性,保证了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应用

根据该方案,我校机电工程系制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如下:

按照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办学定位标准,依据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市场调研和顾问委员会提供的专业岗位群信息和知识结构信息,确定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机械、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及系统的应用生产、调试、维修、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

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汇总,细化人才目标确定人才规格为:知识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系统实践等能力;掌握本专业较强的职业技能,能解决本专业领域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现场管理等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结构上,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级操作技能;具有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级技能;具有机电产品一般零部件的设计能力,能检测、分析处理机电设备常见故障,并且具有相关设备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可编程控制、电气控制、计算机绘图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从事生产组织,设备、技术、经济管理的能力;具有专业生产技术及组织协调能力;获取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英语三级等级证书;劳动部颁发的电切削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或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至少四选一);或机械加工中级工、数控加工中级操作工和数控工艺员证书。素质结构上,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创业立业能力;具有机械电子产品生产与运用整体控制意识,各部门间协调合作能力;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3.应用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该专业的毕业生因在目标及规格上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深受社会欢迎,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喜爱。近几年均有不少合资企业来校选拔人才。这几年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评价非常好,这就有效的论证了我们所建立的人才定位方案。此外,前年,我们将该方案在机电工程系的其他专业也进行了推广实施,该方案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支持,数控专业继机电一体化专业后成为浙江坎门机床厂的“订单式”合作培养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协议。从推广的效果来看,由于有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上岗,用人单位也比较满意,总的来说,成绩是可喜的。总之,从应用和推广的效果来看,我们所制定的人才定位方案,既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规律,也满足社会、产业、企业的要求,是可行的、实效的。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人才定位进行了探索,对制定依据和思路进行了阐述,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定位方案,所建立的方案既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指导方针,又建立了全面动态的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体系,保证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前瞻性,进而实现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准确定位,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方案的应用及该方案在其他专业的推广所取得的成效作进一步印证了该定位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教育研究报告书,2000-1-17.

[2]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教育研究报告书,2002-2-10.

教育方针的变化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后进生 转化工作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转变后进生的工作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诚挚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转变后进生最主要的就是与后进生的感情建立,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以爱育爱。我们要真诚地捧出一颗无私的爱心,走进他们的心灵。让心灵与心灵碰撞,让情感与情感共鸣。给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给后进生更多的亲切、爱护,时常多与他们交谈,给他们有一种信任感、期待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后进生”不是“差下生”,学生没有“差下生”。遇到后进生问题时千万不能急躁,做到心平气和、语气委婉。让后进生觉得教师也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后进生会愿意与你交谈。另外平时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举动,发现问题及时将问题纠正,而且给他们一点不太高的愿望,使他们愿意把教师的要求变成自己的愿望去努力实现。班主任在交谈时,多给予后进生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进步的肯定,希望再接再厉等鼓励的话,尤其是在后进生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帮助与鼓励,让其感觉到教师也是很关心他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让他们对教师没有陌生感、距离感,觉得教师就是一位知心的朋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只要与

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转化后进生的开端。

二、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后进生的自尊心还强些。因为他们存在自卑心理,以为自己成绩不好,教师不喜欢他们。做后进生的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以伤害后进生的敏感处,不要有当众批评、揭短等损害学生人格的言行。有的教师往往过多注意到他们的缺点、短处,而不注意肯定其长处和优点,经常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并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因此教育工作者对后进生不良行为的矫治,重要的是改变其教育方式。粗暴的方式只能使他们更加灰心、失望。由此要换个态度对待后进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相信学生,使后进生自己有自信感、成就感,让后进生在自己取得的进步成绩中看到,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从而增强他们的努力信念。

三、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后进生除了学习上差些外,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差,他们当中有的擅长组织工作,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有的社会交际能力很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影响后进生的积极性。从各个方面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就需要教师有爱心、有耐心。比如尽管学生考试成绩很差,教师也能平静地说:“这次考得不好,没有什么关系,总结教训再努力,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教师也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经常给他们耐心的辅导,给以鼓励,使后进生迎头赶上。再比如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后进生答对了,就应该及时鼓励,一旦发现他们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同时发动全班同学去帮助他们,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后进生,这样,后进生就觉得教师和同学们不但没有歧视他们、疏远他们,而且时刻关心着他们,慢慢地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各方面的成绩自然而然就有了提高。

四、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