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学;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知识管理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在今天的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了众多学术前沿领域中的重要一支。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从而掀起了学术界一场激烈的学术大讨论。图书情报学是以信息和知识的组织、加工、传播等传统内容研究为主的学科。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管理相关研究逐渐受到 到情报理论研究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因此,在知识管理所影响的一系列传统学科基本概念、研究范围等的变化中,以图书情报学受到的影响最为深刻。科学而系统地研究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图书情报学未来发展方向,是情报学界目前为止特别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知识管理概述
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代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里的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还未形成完全被大家认可的精确定义,也正因如此各国学者便就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改善雇员对特定问题的理解。阿比克则是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对企业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这两种观点代表了一部分研究者的观点,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知识管理的对象限定于知识或信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观点从其他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作出了界定,例如美国的卡尔・弗拉保罗以知识管理的目的为出发点,认为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力量来提高其应变和创新的能力,是为企业提供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享的新方法。
尽管有关知识管理定义的研究各式各样,但是从它所研究的对象和范畴来理解,还是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达到统一的。研究者们认为,对于“知识管理”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解释。所谓广义的“知识管理”一方面包括了对知识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资源的管理,主要涉及了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等方面的管理。而狭义的“知识管理”,则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进行的管理,包括对知识从创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二、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相互关系
知识管理和图书情报学是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和适用范围。但是两者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研究对象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说,知识管理和图书情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带动发展的关系。总的来说,二者的基本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图书情报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信息的收集、组织、加工、传播的学科,在经历了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过程后,其研究的知识化已经在图书情报界站稳了脚,知识已俨然成为了图情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就知识管理来讲,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考虑,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都是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各样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且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管理过程,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和情报学紧密相关。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影响
目前,随着知识管理的广泛应用,其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
(一)知识成为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在图书情报界地位的不断上升,也使得图书情报学打破了常规研究,将研究高度上升到客观知识的主观化,即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人的技能或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知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既包含显性知识,也包含隐性知识。因此说知识成为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势在必行的。
(二)图书情报学研究内容的变革
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内容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知识管理为这种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影响下,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研究对象、立足于更广阔的实践基础之上;二是将理论与技术相融合,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三是以知识组织为核心,强化管理学科色彩。
(三)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一般来说,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影响下,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化趋势。在知识管理条件下,图书情报学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管理的方法将共同服务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研究。
四、图书情报学领域在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情报领域在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主要是目前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来说是理论研究多于应用研究、表层研究多于深入研究,并且研究仍处于一种自发零散与无序的状态,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导。
五、对知识管理影响下图书情报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知识管理对情报学的影响,将决定情报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将从文献领域逐渐向知识领域转进。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的内涵、范围拓展以及理论覆盖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的影响,情报学界应变换研究思想,以此去适应知识管理的发展需求。然而,面对这一挑战,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情报学科自身的理论研究,其研究重点应该从文献的物理层面转向知识的认识层面。因为,只有在知识层面上不断地量化,才能为图书情报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重视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和利用。信息的表达和传播通过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数字化信息的发展不仅将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推向了,而且还占据了情报研究中心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主导地位。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化研究将极大地推动科技情报事业的繁荣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思想影响下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知识成为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图书情报学界在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时,首先应该从理论上寻求图书情报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点,以便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应用研究也不可忽视。只有从实践中才能体现出理论的意义,应用研究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一环。总之,知识管理研究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视角,成为图书情报学科发展进程中―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武秋和.对“知识管理”的各种理解.1999.
[2]邱均平等.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3]宋蓓玲.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研究创新探讨.
[4]黄欣.论情报学和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情报资料工作,2002.
[5]刘春茂.知识管理理论的情报学视角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2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产品;质量管理
一、前言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人民生活,而且直接关系到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施工产品是工程企业的品牌,它直接影响着工程企业的信誉,影响着其市场地位。在项目管理模式盛行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工程的质量是每个工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挥项目管理模式中的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职工对施工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
二、工程质量控制阶段
工程的质量受各阶段施工质量的影响,为此,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应切实加强工程施工每个环节上的质量 管理,确保各个环节上的施工质量
三、目前项目管理模式下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定性评价
在以往的工程质量监控过程中,质量监控人员往往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往往将个人经验作为管理控制工程质量的标准,以至于在工程质量检查与评定上缺乏科学依据。这种过分注重定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将会导致工程质量控制的随机性增大,降低了工程质量控制的科学性、稳定性。
2.缺乏量化管理
长期以来,项目管理模式缺乏量化管理,工程施工的责任分工不能具体到个人,这不仅影响了问题工程的责任追究,而且不利于提高工程建设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提高职工的责任意识。
3.缺乏科学评价方法
如今的工程建设日趋复杂化,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工程施工的具体环境也较为复杂,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在进行工程质量评价时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
四、加强项目管理模式下质量管理的措施
1.提高项目经理管理水平
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职工的施工积极性,影响到工程的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首先,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与敏捷的思维。其次,项目经理需具备较强的施工技术,他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工程各个环节上的施工技术,这样才能够对工程的总体施工进行合理规划并有效监督,同时,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能够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以确保工程质量。第三,应树立全局意识。项目部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项目经理应树立全局意识,与上述单位搞好关系,共同维护彼此的利益关系,在相互合作中提高工程质量。
2.加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其质量意识
工程建设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首先,各项目部应定期召开质量专题会议。通过专题会议向职工讲解有关工程质量的知识,让每个职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让“工程质量无小事”的观念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内心,让职工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切实树立质量意识。第二,各项目部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力度。让职工通过培训及时了解、掌握工程建设信息,提高施工技术,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打下基础。第三,及时开展作业质量研讨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针对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展作业质量研讨会。例如,针对焊接技术达不到相关施工设计要求的问题,项目部应及时开展焊接质量研讨会,邀请具有丰富焊接经验的电焊工对具体施工过程中的焊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就焊接技术、焊接材料、防护措施等方面展开交流,促进职工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第四,严格要求工程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各项目部应要求各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技术、高空作业的岗位,务必要求有资质者上岗,这不仅是满足工程技术上的需要,而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施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项目管理模式下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施工产品质量检验程序,遵循职工自检——彼此互检——专业检查的程序,鼓励职工对自己每日完成的工作主动进行检查,确保自身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及施工合同要求,同时做好详细记录,以供日后检查、参考使用。在此基础上,各项目部应组织从事相同作业的职工对彼此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吸取对方的优势,并就产品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促进共同进步。最后,在完成自检、互检程序后,专门负责质量检查的项目质量监管人员应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及施工合同要求对施工产品进行质量检查,严把产品质量关,切实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4.做好施工材料质量控制工作
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产品的质量,为此,各项目部门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按照相关标准、通过正当渠道采购施工材料。首先,应按照企业采购标准、规定,工程施工合同,工程设计方案等要求进行采购。在采购过程中,相关采购人员应严格审查产品说明书、产品质量检测报告、质量鉴定书、质量检测部门的检测报告等,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其次,重要材料应先进行取样试验,而且样本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第三,尤其要注重新材料的使用,在其投入使用前,应先对其进行质量鉴定与试验,并将鉴定试验报告呈送给项目设计部门批准,经项目设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采使用。
5.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护
施工设备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它对施工产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各项目部门应加强对施工设备的质量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严格控制施工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与施工的具体要求相匹配。首先,应选用符合规定的施工设备,确保设备质量。其次,应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设定合理的性能参数,保证施工质量。第三,应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维护,这不仅有利于确保施工质量,而且有利于维护职工人身安全。
6.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质量管理
施工产品的质量保证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建设,各项目部门应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促进质量管理的规范化。首先,项目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与部门生产纪律,规范职工的作业活动,提高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其次,各部门应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对符合施工要求的职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对违背施工标准、破坏施工质量的员工进行惩罚,通过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切实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质量责任意识。
五、结语
工程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企业的切身利益,提高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水平是目前工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项目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切实加强质量管理,通过提高项目经理素质、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职工质量意识等方法加强工程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为提高工程产品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必丹.“5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建筑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j].建筑科学,2007(06):8-1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3
1.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知识管理长效机制针对项目部成员分别来自上海高桥机关、大小作业部等不同单位(部门)、专兼职工作人员众多、工作地点区域广且分散的现状,项目部本着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靠制度律己的原则,从规范解读公司制度、统一执行标准入手,遵循合规性、统一性、民主性的原则,在加强项目部管理制度建设、确保知识管理平台运转方面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共制订6项项目部管理细则、16项知识管理执行标准。
2.从具体业务入手,注重知识管理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KMT核心小组采用编码化方法和个人化方法推行知识共享。编码化方法,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固化业务流程、建立数据库族群等,依靠内部管理机制搭建交流、沟通渠道,使个人知识显性化成为不可逾越、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环节。个人化方法,如同传统的“传帮带”,通过机制化的交流、培训、互动等途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授与分享。知识管理只有与业务工作完美结合,才能让各种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个人与组织知识永不间断的累积,因此,项目部注重知识管理的针对性、实用性,始终从具体业务和工作实际出发,确保将知识管理寓于业务开展过程中。
3.通过企业文化和激励措施等使知识管理更高效项目部确定“领导以身作则、推行组织文化、精神激励主导、引导从众行为”的知识管理实践指导原则。高桥石化副总经理兼项目部主任、KMT核心小组组长是公司全程参与“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的重要人员,他把自己历年保存的与项目相关的资料从自己海量的电子文档库中梳理出来,KMT实践小组根据既定的知识管理平台知识仓库的“构架”与“标签”进行归类整理和上传。2012年2~4月,在项目平台构建的同时,KMT实践小组向知识管理平台的各类公用知识库分门别类上载了1900多个知识文件。同时,在项目部内部全面倡导与推行“共享、合作、支持、友善”的团队文化,并通过项目部例会等途径,不时对成员提供的关键知识进行分析与表扬,起到很好的“引导从众行为”的作用。
二、广泛应用虚拟组织、知识仓库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
1.知识仓库实现知识管理有效控制与高效运行知识管理平台所建立的虚拟办公室提供一套基于Web的便于访问的用户界面,集成业务流转模块和知识共享库。用户可实现系统登录、知识提交、知识检索、知识转存、最新信息订阅、知识评论、协同讨论交流等知识管理功能;还提供评价工具,从知识提交数量、被访问数量、评论数量、活跃程度等多个方面,对团队成员的知识贡献度进行评价,也可以针对系统的知识目录,评价某类知识在团队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不同的知识管理角色,提供对应的系统管理工具,可以对系统的界面、模块的部署、用户的授权、访问的日志等进行管理。
2.虚拟组织实现知识管理在统一的平台中运行在知识管理平台中,主要用“虚拟办公室”和“虚拟办公桌”来体现虚拟组织理念。所谓“虚拟办公室”,指包含所有业务流转和知识共享库模块的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打开虚拟办公室(知识管理平台)界面,就如同走进项目部大办公室。在项目前期知识仓库版块,如同走到办公室公用的各资料柜前;在业务流转与业务公开版块,项目前期工作所涉及的各业务领域的工作布置与反馈、用印行文审批、出差任务审批等等工作,都已流程化;在内部管理与流转版块,则包含涉及项目部内部管理的所有事项;在知识培训与交流版块,包含远程培训系统,系统内有大量的各专业领域的网上在线培训课程、技术学习资料等;个人办公版块,主要有一个网上虚拟办公桌区域,点击打开看到的是模拟某办公室情景,谁的电脑打开则界面依据IP地址显示此人已坐到相应的办公桌前。“办公桌”内配备个人知识共享库;个人办公版块还配置有个人工作日志、邮件系统、网络U盘等办公工具;网络会议版块,包含两种形式的网上会议:在线会议可安排召开不同规模的网上会议,离线会议则应用于针对某专题的头脑风暴或是沟通讨论;而系统管理版块,主要归平台的系统管理员和应用管理员使用,也包含一些所有成员都可以查询的检索、统计等功能。
3.线上流转实现业务流转的同时自动产生新知识虚拟办公室的构建,充分利用K2软件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基于业务流转的知识应用服务,配以没有流转功能的知识共享库,分类管理各种业务资料,实现项目部主要业务全部在虚拟办公室内运行。开发业务流转的知识应用服务,既为完成业务,又鼓励团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其实质是留下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因此,规定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与结果必须在模块上反馈,不得跳开模块单独提交。而模块则将交流、讨论、反馈结果的“过程”自动接收、保存,并生成WORD或者PDF文档予以归档,形成新知识。
4.“虚拟办公室+VPN”组合,使知识管理不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一是采用VPN技术解决不同地域统一办公问题。公司采用了VPN技术(远程访问),给项目部每位成员都配发了VPN加密钥匙,“虚拟办公室+VPN”的组合,使项目部成员不管在哪里,只要连上互联网,就能通过VPN进入系统,打开的是同一个办公界面,如同在公司内部一样在虚拟办公室里处理所有事项。这种“把办公室带着走”的工作理念与方式,使知识管理再也不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二是实现网络在线会议和离线会议。网络在线会议,即在线群体通过“网络会议系统”,专门讨论工作或技术问题。有了在线讨论,无论是点对点联系还是开网络会议都很便捷。网络离线会议,即信息沟通与交流模块。用于员工自发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交流或咨询。此系统也能让项目部领导发出一个网络离线会议的邀请,可以把某个不是非常紧急的讨论议题,通过此模块来阐述清楚予以传达,并征询解决相应问题的措施。
5.强化权限设置,确保知识安全性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权限设置有效地对知识的提交、分类、共享和传播等进行管理,实现了多维度的知识访问控制。尤其是所有上传的知识都不能删除,只能下架与回收。只有管理员可以清理回收站,只有管理员可以删除文件,确保组织知识的安全性。
三、培育形成知识共享文化的长效机制
1.内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与有效化KMT设计并推行“共享、合作、支持、友善”的项目部文化,为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打好思想基础。项目部内部管理在虚拟办公室运行,规范地布置、联络、沟通、协调各项工作,做到了“工作责任界限清晰、工作质量评判有据”;既打破必须联络对象在场才能沟通的窠臼,又便于各级领导将交办工作由定性化转为定量化;谁完成的工作较多、谁完成的工作质量较好、谁完成工作的时间进度抓得紧,谁为知识共享上传的知识多等等,在服务器上留有记录,所有人都可以查阅,完全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实现了项目部内部“事事做有依据,事事便于沟通,事事留有痕迹,事事得到共享”。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4
1.1新的企业所有权观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归投资的股东,而以布莱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企业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企业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关系。”企业的供应商、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进行了资本投资,这些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与该公司的持续长久的关系。因此,新的企业所有权观认为,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公司不能忽视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比股东至上治理模式更有利于保持公司的各要素主体的长期合作。
1.2企业的社会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要求企业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还被期望承担环境保护、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等社会责任。换言之,企业不是一家的企业,而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求符合企业伦理,并且要求关注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依据社会契约理论,企业是参与缔结社会契约的一方,企业有义务履行符合公众期望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属性要求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更多地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适应了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它是与社会本位相协调的公司治理模式。
1.3企业的资本要素构成
企业的资本从科学意义上来说不仅仅只是股东出资的物质资本,还有掌握企业核心经营资源的人力资本。在公司投入中,“首要的资本已经由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根据稀缺资源的原理,目前企业对物质资本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而占有知识的人力资本的价值逐渐增值。若“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真正的控制者、所有者”,则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员工自然有权利参与公司的治理。换言之,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发展是人力资本因素提高的结果要求之一。
1.险投资收益
传统的产权理论认为,股东向企业投入了物质资本,承担着企业盈亏的经营风险,因此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但是事实上,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市场工具通过投资的多样化进行转移,也就是说股东实际上承担的风险有限。而企业的员工、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除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外,他们还是企业资源的投资者,并且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他们都将遭受相关的损失,即除了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他们都向企业或多或少地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的风险投资者。按照风险投资要求收益的原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因此提倡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利于保障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投资收益。
2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2.1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许多的研究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定义不明确,目前还没能形成公认的较为统一的明确界定,由此导致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今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已经衍生出近30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弗里曼和布莱尔给出的。从广义上讲,利益相关者泛指所有受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如弗里曼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从狭义上讲,利益相关者特指与公司有直接联系的或在公司下了“赌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如布莱尔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
2.2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冲突
传统的企业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满足股东的价值最大化的需要。而采取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后,员工、股东和顾客等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所有者和权力参与者,员工的目标是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股东的目标是增加投资收益、顾客的目标则是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价值的产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由此将引起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冲突。传统的企业理论假设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是一元的,即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定义为多元的,其中既有社会性的、政治性的,也有经济性的目标,这样多元化的目标必然引起企业经营效率的损失。
2.3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实际运作不成熟
由于理论上尚存在的意见分歧,再加上客观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利害冲突,势必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实际运作,现在我们还没有根据本国国情寻找到较为科学的实际操作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3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3.1选择核心利益相关者
如果要求企业照顾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只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雇员、管理层、股东以及主要客户作为共同治理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即合理地选择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则可减少利益冲突的决策成本。在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中,股东、管理者和员工是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他们共同拥有企业控制权并分享企业剩余,可以有效地防止寄生关系和偏利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互惠共性性质的利益相关关系。
3.2发挥风险型投资契约的功能
既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是进行风险型投资,则企业可考虑借鉴股票期权的方式采取完全合同的契约,来明确保障雇员和管理层或者股东的利益,则可一定程度上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目前,企业可尝试股票期权、员工持股、战略期权等措施,让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收益与企业的发展绑定,则可发挥风险型投资契约的功能,让利益相关者真正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做大企业这个蛋糕获得多赢的结果。
3.3健全外部治理机制
既然企业自身无法合理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而且依据公司治理模式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和渐进性,企业自身无法突破原有制度的困境,则可尝试政府和行业等外部主体,适当通过法律和行规等多种方式发挥外力的作用,外力再作用于内力的变化,最终引发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权变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它需要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共同发展。一方面,企业自身要重视对员工、管理者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发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健全的外部治理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目前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信用机制,我国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经理人市场,从大市场角度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郝臣,李礼.公司治理模式的多维度比较研究•构建公司治理权变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6,(2).
[2]石金海.公司治理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6,(2).
[3]王艳荣,杨善林.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5
摘要]21世纪的知识型员工有着极强的自主意识,他们乐于接受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而不太情愿服从其权力和意志,这就要求企业总经理顺应这种变化,淡化权力观、权力欲、积聚非权力性影响力、强化服务意识。因此研究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的项目及其对管理的相关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品德
品德是指总经理的品格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品德因素是决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根本性因素。总经理的品德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人格魅力的强弱。总经理只有具备了优良高贵的品德,才能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爱感,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其影响。企业总经理的品德因素在实际管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1.企业总经理的价值观
GlOBE(Global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BehaviorEffectivenness)全球公认研究项目结果表明,全球公认的有效领导方式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这种领导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即行为准则),并能清晰地向下属表明自己的价值观。一旦员工接受并认可这种价值观,企业就不再单纯是挣工资的场所,而是员工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参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造的美国人马歇尔·梅耶(MarshallMeyer)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从所有制到经营模式,从战略选择到管理方法,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些企业家的成功经历证明,总经理将自己的哲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使命、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才能实现有效的影响力。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虽不像企业的管理制度那样直接和硬性,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无穷、有力的作用,对内可激励员工、凝聚合力,对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总经理的榜样示范
我国古代儒家特别重视身教.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要求以身作则,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倘若自己都管不好,又怎能管好别人呢?儒家这一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者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品行端正、严于律己、以德服人、率先垂范。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总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总经理必须具备与管理相关的多学科文化知识。
第一.不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令、条例、规章。
第二.学习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三.学习掌握本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本企业产品的结构原理,性能用途,生产工艺,加工流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四.掌握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知识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能力
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因素,能力强的领导者往往使员工产生敬佩感。企业总经理的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有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事物、新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独立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是总经理能力素质的核心,也是总经理所有能力的集中表现,是企业总经理非权力影响力来源的重要要素。
2.组织管理才能。是总经理实施领导的最根本素质。在全球化态势下领导所具有的管理才能包括: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预见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总经理除了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3.决策能力。领导者要学会并提高善于在大量的对内外部状况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以及多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比较和选择决断的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上的失误。
4.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必须全盘在胸,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四、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亲密度的调节器,在人的活动中起着枢纽作用。在现代管理中,不善于进行情感沟通的总经理不是一个好领导。情感沟通对于进一步树立领导的威信,提高领导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号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力越高就越容易沟通,沟通得越好影响力就越高;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建立首先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自身的品质、处理问题的公正性、工作方法、效率等方面,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取得员工的信赖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亲和力、尊重员工、关心、帮助员工、学会赞扬下属。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6
项目管理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体系,侧重于纵向管理,宗旨是把事情办得既有章法又有效率。项目管理可以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参与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需要和期望。它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优化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人员的配置,并且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寻求项目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有不同需求和期望的项目涉及人员以及需求和期望之间的相对平衡。不管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各大院校,安排考试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考试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原理分析
(一)在考试组织中引入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安排学员考试是指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员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组织学员参加的一次性工作。结合项目的要素,我总结了学员考试安排对比项目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一次性特点。任何一场考试的安排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考试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事先确定的。第二,产品或服务事先不可见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只能粗略地进行项目定义,随着项目的进行才能逐渐完善和精确。任何一场考试的组织过程也都体现为一个向目标推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该项目可交付成果的逐步完善,体现了项目管理的渐进性。第三,不确定性特点。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探索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其中的不确定性困难会给项目带来风险。这种风险放在学校工作中,可以指班级或教师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学校活动冲突,大部分学员因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而不能参加考试等等。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理论框架
企业发展中的项目管理首先必须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在到达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中的工作中,可以分解出无数个分目标或短期目标,即把总体目标分成为不同的工作包,接着以可实现的原则对各个工作包进行层次化分解,最后把这些的工作包交给不同的分管人员去执行。同样,学员考试安排中应用项目管理,就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各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以及学科之间的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整合管理,有效实施和控制考试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要求,提高考试的影响力。
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把组织学员考试的项目管理划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五个阶段,并立足这种划分办法来研究其基本规则,探索考试中所要运用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体系由以下三个方面理论构成:一是组织考试的项目策划理论,包括项目创意策划理论和项目范围理论、项目时间理论和项目成本理论;二是组织考试的项目实施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项目控制(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理论;三是考试项目的收尾(评价)理论。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关键链分析
关键链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提高项目满足进度与预算约束的能力。关键链管理理论,即在管理中着眼于项目的关键链,加强对其的管理,便于抓住重点以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项目管理目标可简化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种简化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就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短的那条路径,即关键路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项目实施和控制设定为组织学员考试的项目管理的关键链。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由图1中五个步骤(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来配合说明。
其一,启动和收尾在组织一场考试中的作用不显著。启动主要承担项目的立项过程(开始阶段),对一次考试怎样开展进行策划,然后决定是否启动;收尾主要承担结项过程(结束阶段)。
其二,保证考试项目可行的关键因素是实施和控制。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开展都必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控制。计划作为实施的参照;控制过程获取实施的实际状态,对比计划阶段来判断是否存在偏差;当存在偏差时,或者纠正实施过程,或者变更计划。
其三,实施和控制能明确地体现整个考试项目的关键路径。只有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纠偏、变更才能找到时间最短的活动路径。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各个阶段的组织
(一)项目启动阶段(Project startup):项目的启动阶段是指批准一个项目,并有意向下进行的过程,包括项目的构思与选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筹集等几个重要环节。项目负责人在活动开始筹备之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各校统考需要教育委员会担任项目负责人,学校内部考试由教务处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申请的内容应该包括:考试名称(如期中考试,期末统考);主、承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考试的出发点;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应对策;考试日程安排;考试课程计划,可以包括对参加考试的学校和学员有无奖惩手段;主考与协办单位之间、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考试费用的预算等。
学校的考试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常规考试,也就是任课教师随堂测试;二是上级布置的考试,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三是新开展的考试,如学校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竞赛,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赛。前两类考试类型占绝大多数,是可以直接启动的。但对于第三类考试,其构思和可行性必须均得到论证,由主办方决定启动,承办方只需考虑是否有能力实施,若答案是肯定的,就进行下一步项目的计划阶段。
(二)项目计划阶段(Project Planning):项目计划是为完成项目全部工作而科学预测,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作出周密的安排,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案。一份学员考试的项目计划,通常也称为策划。一般要解决以下问题:项目做什么(what),这次项目应完成的工作有哪些;如何做(how),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谁去做(who),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中各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何时做(when),确定各项工作大致需要的时间,以及何时开始,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等;何地做(where),确定各项工作在什么地方进行;花费多少(howmuch),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经费及项目的总花费。
(三)项目实施阶段(Project Production):项目实施是按照计划开展项目活动,是通过实施项目计划,协调管理所有项目资源,完成整个项目任务,进而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项目的各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大量的资源和主要预算在这一过程中被消耗和使用,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也最多。项目的实施准备是在参加考试的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动员,营造有利于实施考试项目计划的气氛和环境。召开考前教育是有必要的,目的是向全体考试学员宣布考试项目的负责人,以及考试纪律和注意事项;解释考试的项目实施程序,实施中成员之间如何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向首先动工的项目成员解释有关工作事项。
考前教育一般放在第一场考试活动前,一旦确定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可以举行。要做到:邀请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领导参加;组织学生参加;向领导、教师和学生介绍考试项目的目的、意义、使命和目标,确保大家明白考试进程;项目负责人应宣传本项目的好处和前景,要让大家看到经过努力,项目计划已经制定出来,现在只要将其付诸实践,项目就会变成现实,激发大家的热情和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计划,对整个项目的进程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同时每一阶段要召开班委会,有助于及时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
(四)项目控制阶段(Project contr01):项目控制是指在项目按计划朝着最终目标挺进的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实施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干扰,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偏离预期轨道。项目管理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然后纠正偏差。变更控制在管理过程中能实行有效的项目控制,是对实施情况与计划间存在的差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在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更:全程变化变更、范围变化变更、进度变更、成本变更、质量变更和风险对策实施变更等,所以对以上的变更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应实施控制。结合学生考试这一特殊的项目管理的特点,我认为也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变更,但在控制上各有侧重。也既是说,有些变更可以不用改变计划,直接在过程实施中进行纠正;有些变更则必须改变计划,如“外部请求变更”必须改变计划。大致包括:全程变化变更、范围变化变更等。这类变更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实施,必须变更计划。
(五)项目收尾阶段(Project ending):验收总结项目收尾是项目全过程的最后阶段,即所有活动均已完成而做的收尾工作。这种工作往往不被重视,有时候因为下一阶段新的教学安排任务繁重,项目组就把此项工作给忽略了。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试卷不能按质按量完成阅卷,或者该有的奖惩一直没有实现。这就说明项目的收尾工作没有很好的完成。
学生考试项目管理的收尾工作是对考试进行统一阅卷、统分,按各年级成绩分班级名次,最后进行评价,各科教师写试卷小结,最后进行统计。此次项目管理工作是否顺利完成,还要包括是否达到主办方预定的目标;召开总结大会;说明经费开支情况;对获奖学生和班级进行奖励,对项目团队成员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根据需要选择庆祝方式。
参考文献:
[1]房西苑,周蓉翌.项目管理融会贯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李涛,张莉.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5.
[3]徐方.在学生工作中理解项目管理[J].教书育人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