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和谐 教研室文化 职业教育氛围 科研合力 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陈军须(1967- ),女,河北正定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邮政通信管理、物流管理;李颖(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邮政通信管理、物流管理;赵剑伟(1982- ),女,河北张家口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邮政业务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2-02

高校教研室是按课程门类、专业设置组织起来的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基层教学研究机构,它的职责和工作成效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在全社会都追求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围绕学院办学方向开展人才培养,教研室责无旁贷,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型教研室需要学院、系部、教研室三方的共同努力。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教研室的和谐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教师个人和学院集体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下面就如何基于和谐发展观推进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导入企业文化,培育校园文化,打造教研室文化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吸纳和传承企业的先进文化,引进企业独特的价值体系、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等,才能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现与企业最大程度的融合,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教研室虽是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但如果缺少文化建设,永远不可能有高品位。要想在高职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教研室就必须树立符合企业特点的市场理念,在企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二、发挥高职学院特色,融入企业组织,营造职业教育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职业教育的内容即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框架,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应具备独特的职业内涵。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内涵,就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融入企业,深入企业发展的前沿,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结合,不仅需要企业在硬件上的支持,更需要借此转变教育理念,营造浓郁的职业教育氛围。如果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参观场地、参与实训指导等层面上,那么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就很狭窄,内涵就很肤浅,成效也有限。因此,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教研室的设置应密切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业务发展现状来进行资源整合,以便使教研室更好地适应企业,为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打下物质基础。教研室只有最大程度地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并关注企业的发展和研究领域,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的互惠和长效融合,教师也才能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真正按工学结合的思路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在产学研结合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与企业打交道时,教师的一些观念、思路、做法与企业有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汲取企业精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内涵,在为学生创造良好职业氛围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融合集体智慧,抓住教学环节,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教研室是高职学院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其中心工作和基础工作是教学。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的把关单位和专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控制点。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摒弃那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因素,探索、研究、落实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途径尤为重要。

首先,教研室应形成管理严格、气氛宽松、学术空气浓厚的良好氛围。教研室是教师学习、工作的基本场所,其环境建设事关重大,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教师除独自完成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要积极参加和组织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组织的教研室活动。要提倡教师之间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教研室活动不是形式,而应重点以学情分析、课程分析、教学策略分析为重点,以教案、教材、课件、教学总结等教学资料或成果为对象。教师应本着恪尽职守、协作共享的原则,增加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积极参与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等工作,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应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平台作用,抓好集体教学工作。教研室的每一门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应全面调动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和聪明才智,针对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让大家一起进行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大家针对教学方法各抒己见、分享交流,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共同发展。总之,个人的发展应融入教研室团队的发展,只有将团队之事做好,个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团队的内耗才能降到最低。因此,融合集体智慧、关注教学环节,是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措施。

四、汇集整体力量,形成科研合力,打造教研室研究领域品牌

教学和科研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良好局面,从而体现学院与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由于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比较接近,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容易形成科研上的合力,也利于汇聚成一股学术合力,树立起一个个研究领域的“品牌”。但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容易单兵作战。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科研活动分散,就容易造成教研室的科研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缺乏应有的合力。要形成教研室合力,首先要综合分析教研室的整体实力和人员状况,确定教学和科研的大致方向和总体目标。同一个教研室教师的研究方向虽然接近,但由于所学专业、特长、教学研究经历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同时也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出发点进行合作,也是提高每个教师科研能力的好方法。

还应注意的是,在发挥教研室合力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是教研室建设工作的主力军,教研室应放手让这些骨干教师挑起教研室科研的大梁,以点带面,搞活一大片。同时,教研室应协调其他学科的老师参与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教研室的整体科研水平,打造研究领域品牌。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搞好梯队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教研室应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研室主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工作的负责人。一个合格的教研室主任,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带领本室成员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更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发展他们各自的才能。教研室主任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教研室主任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在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带领教研室成员共同发展的能力。

2.教师要注重自我提升。在职业教育中,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专业技能的训练者、职业素养的引导者。企业经营环境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高职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再造。教师自我提升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可通过去企业实践、参加企业生产管理培训、参加专业或教学培训等,既可以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国内外的职教领域动态,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又能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深入生产第一线,增强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把教师打造成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双师型”人才。

3.打造“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教研室建设工作的深度与高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教研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可通过培养、引进、调整和使用,不断改善和优化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和改善教研室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知识能力结构,使之逐步优化。同时,不同年龄段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密切配合,保持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不应将教师在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和分歧带到日常工作中,更不能形成利益圈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特长应互促进、共同提高,切忌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总之,教研室师资队伍在年龄、学术结构上应呈阶梯式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创造“敬业、乐业”的师资成长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的学习型组织。

4.不断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对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估的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工作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匹配程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满意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长满意度,主要包括晋升机会、职称评定、个人发展前景等。(2)学习满意度,主要包括学校进修政策、个人进修机会等。(3)物质满意度,主要包括薪酬待遇水平、薪酬制度是否公平等。(4)职业满意度,主要包括学术科研氛围、教学环境、学生水平等。(5)价值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吸引度和教师个人的职业兴趣等。(6)领导满意度,主要包括上级领导的公正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等。

基于以上职业满意度的构成因素,学院应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名师。

和谐是发展的基础。教研室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教师和学院各方不断努力,既要建立健全教研室管理制度和各类标准,明确责任和目标,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研室管理理念,从而实现学院发展与教研室成长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朝新.论高校教学评估下教研室建设[J].高教论坛:社科版,2006(4).

[2]陈平.学校教研组怎样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7-09-24.

[3]郭世安.学科带头人真正发挥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11-09.

[4]杨道武.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1(5).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2

1、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的选择都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可持续性学习,关注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并为教师全面、协调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目标的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更需要借助于每个教师发展力量的推动。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抓实教学五个环节,具体地说,要严把“五个”关口:一是要严把集体备课关,理顺集体备课的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二是要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讲评关,作业选择要精,批改要细,讲评要到位;四是要严把辅导关;五是要严把测试关。在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各个环节的工作,但是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聚焦课堂,聚焦有效”,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持续提高。

升学率、合格率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主要通过高考成绩来体现,因此,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要实现高考升学率的持续进步,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抓好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要想方设法提高基础年级的教学质量。教在基础年级,想到毕业班;宁愿低年级学得辛苦一点,要让毕业班学得相对轻松一点,这些工作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果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没搞好,寄希望于毕业班一年搞突击,那是很难奏效的,即使高考成绩能上去,那也要付出多于平常几倍的劳动代价,这样就很难达到和谐的境界。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就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3.1 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试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检验的标准。

3.2 师生和谐共同发展。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首先是学生,同时也包括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教师要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不仅要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从一个教师成长为教育行家,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要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必须具有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如果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这样的教师难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4、用科学发展观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对照检查当前课堂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 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学生发展目标,目标常常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人为地制造了学习困难,使大批学生感到知识难学甚至厌学。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4.2 重理论、轻实验。有些学科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验很难开齐开足,更不用谈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了。为此建议要加大仪器、设备的配置力度。当前在微机、网络建设方面舍得投入,认为微机室、校园网建好了学校就现代化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却投入不够。其实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演示实验能省就省,甚至在黑板上讲实验。一个概念的提出,有一个深刻的思维加工过程,如果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抓住现象的本质,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建立概念。实验的作用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到了,需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 情境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确立合理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的,通过对师生双方活动的设计,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答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活化课堂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手段

1、创设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关于“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框中,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鹰巢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通过这一故事激发学生思维,得出结论: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来解释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现象,捕捉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语言、音像、挂图等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2、创设环境,探索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的课堂教学,要求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 探索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在讲如何选择正确的家庭投资理财方式时,针对学生中相当部分的家长购买了股票、债券或商业保险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当一回家长,谈一谈:假如你有10万元你打算如何花,每人设计一份“家庭投资理财的计划”。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接触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拓展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3、创设意境,设计探究式教学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学而后思,思而后疑,疑而后证”,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要分一大桶粥。但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在经历了抓阄、推选分粥人、成立分粥委员会及评选委员会仍然不能公平分粥 ,最后有人出个主意: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将粥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最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之后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气。这给我们在处理社会公平方面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积极思辨。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换,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

进、取长补短的好的学习氛围。

三、高屋建瓴,布局课堂设计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等。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关于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的分布和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5

一、 加强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引导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做好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深入学校听课,规范常规教学,指导引领教学,随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4月,组织信息技信息技术教师到省教学学院和白山市教师研修院听课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二、 举办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在3月20日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

三、 以教育科研课题指导教师网络研修

基于**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3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架设**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论坛板块。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对**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四、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

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并入职业高中20m因特网带宽接口,改变了我校计算机网络网速较慢的情况。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指导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解决使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谷哥、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6

Abstract: Aimed at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of talent market demand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ning work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proposed cooperation platform for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关键词: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实景实训

Key word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professional competence;professi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91-02

0引言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以非常措施全面应对、非常力度保经济增长、非常办法促结构升级、非常政策帮扶企业,把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这种“非常”的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我们职业教育要不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职教攻坚,构建紧跟时代步伐的职业能力建设机制,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真正突破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1职业能力建设的出路

1.1 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与职教职业能力建设的突出矛盾市场的职业岗位需求是巨大的,企业很多技能型岗位明显出现人才短缺,但目前多数职业教育院校的“总体就业率”还不是很高,甚至有很多学生就业后不久又面临二次择业,究其原因就是其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突显出当前职业教育在促生有效的岗前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一是职业素质或能力需求的定位不准,造成了学校培养人才工作中源头的无序;二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缺乏校企有效互动,缺乏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关的实训,造成了学校培养人才工作中过程的无序。前者导致实训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后者导致实训过程不真实,最终容易导致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出高水平(理论)、低技能人才;二是过分注重操作技能,培养出“简单操作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

1.2 实景实训是构建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相符合,这就必须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即实景实训,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景实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岗位真实实践环境,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生产实践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训期间的考勤、考核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由此可见,实景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能力快速形成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职业教育实训项目众多,基地建设规模不一,其建设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万万做不到也做不好的,尤其是工作过程的真实性方面,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更不易实现其长效性。

2构建“政府统筹、职教集团主导、校企合作”的实景实训建设模式

2.1 政府统筹布局、职教集团主导为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政府要统筹规划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加快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特色需要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及职教集团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各行业、企业主动支持和配合职业教育实景实训建设工作。

政府根据产业布局、行业特点、企业条件等做好实训工作的统筹布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协调、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从总体上构建长效的职业教育实景实训机制。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对当地支柱产业、名优企业等的关键工艺技术要适当建立市级实训基地,统一规划、统筹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效益优先,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实训设施,避免多次、重复建设。

政府可组织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协商,分工至企业或举行招标等,由企业具体负责某一实训项目或流水线的建设。在建设中兼顾生产与教学的条件,企业可组织正常生产,学校可穿插安排“少部分岗位”的顶岗实习,保证正常生产,实行“既企业化又非完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政府在用地、资金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投入实训基地的设备建设,用政策引导企业到职教集中办学区办“实训企业或基地”。

2.2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在政府的引领下,创新职业教育的实景实训教学环节,大力推动校企合作,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工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从而构建长效的职业能力形成机制,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①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由校企双方全方位地共同调研、确定。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学校应该更多地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设计,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将多数企业的共同需求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的依据,不同或边缘需求作为选修课程模块的依据,学生实现大幅减负,将有限的时间用到确保构建必需的职业能力;学校可以确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师资、实训设施等),企业也可以确保获得满足基本生产过程要求的人才。②人才培养的过程由校企双方全方位地共同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如企业派人到实训基地指导,或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基地,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特别是企业提供相对固定的学生实习实训设备,积极为实训基地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场所,引进真实、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之前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过程,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学校、企业和人才(学生)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发展的核心精神与要求。

3校企合作构建职业能力的良性平台――实训经济体

3.1 企业顶岗实习的不足当前,职业能力形成较高级的方式是到企业实岗“顶岗实习”。 但学校的教学目标往往与企业经营目标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部分企业甚至把顶岗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尤为突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学生 “顶”不了,使得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职业能力不能有效形成。

3.2 实训经济体实训工作要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习,努力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经济实体。要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实训经济实体这一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实训经济实体作为一个有独立生产运作的单位,引入企业真实环境,既企业化又不完全企业化,引进企业参与开发模块化实训课程模块,把各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个实训模块,突出实践教学,同时有选择性地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经济实体在实训环境上要创造相应专业的真实情境,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性;在技术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服务面向上不仅能承担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专业技能比武、竞赛与服务任务(对外承揽业务),还可开展一些特色工业旅游项目等,使学校实训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实训经济实体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支持(用地、办证、税收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的主动牵头。特别是学校必须熟悉行业企业的相关运作、管理,不能一揽子丢给企业,真正参与企业化的管理。

3.3 实训经济实体实现职业能力构建的长效性要实现职业能力构建的长效性,必须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有行业、企业的不同程度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培养、促生有效的职业能力。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企业又长期拥有最贴近职业岗位群的实践工作环境与条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其长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职业能力目标的长效性:目标的制定依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改变了纸上谈兵”见子打子” 的做法;②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性:基地的建设纳入了企业的总体规划或有企业的长期支持,解决了基地建设一系列的后顾之忧;③工作过程的长效性:引进了企业与市场长期适应的工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有效的工作环节,促生有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④效果检验与反馈的长效性:仿真或真实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岗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职业生涯的成功率,学校也能及时调整完善教学体系。

当前,在国家教育发展新纲要的指引下,职业教育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职教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有利形势,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努力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实景实训方面取得有效突破,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