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纠纷的问题

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1

2014年愈演愈烈的雾霾天气,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谁该为这些环境污染支付成本。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纯由政府买单或者泛社会化,推进中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已迫在眉睫。

近几年,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确定在部分省市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低碳试点为环境会计的核算及信息披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探索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实施提供了研究空间。

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使世界各国的环境遭受着更为严重的污染。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使得人们对生存环境产生更多的关注。环境会计研究目的是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及会计处理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由此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会计有更为客观的认识。

国外环境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英国《会计学月刊》刊登的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美国1993年公布《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一项报告》,1994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环境绩效报告》。1998年题为《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包括与环境会计有关的定义、环境成本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和负债的披露。

中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不成熟的理论导致环境会计研究缺乏规范的法律准则。葛家澎率先介绍的西方绿色会计理论,并引起我国界广泛研究与讨论,其熟知度也随着实践的展开而得以承认。由于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阶段,低碳理念正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来。随后几年我国低碳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并分别从环境会计目标、假设、核算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阐述低碳经济下实施环境会计的可行性。2004年起,我国开始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试点操作。总体而言,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环境会计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

(一)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定义

低碳经济的本质可归纳为两方面,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及资源清洁结构的构建,核心则直接归为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减轻气候变暖、落实可持续发展成为其目标。低碳是经济可发展的基本要求,环境会计是从制度上帮助低碳经济的会计手段。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会计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联系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环境会计及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体系的推进与促进。同样,发展低碳经济为实施环境会计提供夯实的基本理论体系。

1.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存在共同目标。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使得企业拥有经济效益优先,兼顾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及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目标。并尽可能提升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所占比重。

2.低碳经济以环境会计为基础,为使环境会计实施创立良好的环境条件。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巩固了环境会计的实施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环境会计对企业经济运营起着监督及促进作用,实质是对低碳经济进行干预。传统的会计系统的计量及披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的对企业的环境成本及影响进行有效地监督和促进。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与研究仍不成熟,需要一个可循的规范及标准来约束,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缺乏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渠道。因此,只有环境会计充分发挥其监督及促进作用,才能实现低碳经济。

三、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环境会计的问题与分析

(一)环境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核算的本质是对会计对象与其要素之间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下面从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法、环境会计报告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环境会计要素特点不够突出,会计要素确认缺乏准确性。会计要素确认靠基本标准对其原则性及框架性进行说明。同时每个拥有不同标准的会计要素构成了其要素系统本身,从而指导各个会计要素,以上称之为具体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针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具体的阐述与分析。一般的会计六要素虽然已有客观定义,不过仅存在与其理论层面,相关会计要素的确认缺乏具体体系。例如《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具体确认标准对收入要素的描述相对模糊,剩余五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仍然处于缺失状态。

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的界定,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第5号公告,基本确认标准可根据其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描述。环境会计要素的界定需要有关法律的支持。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制定相关环境会计准则,资源、环境、生态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全国仅污水、废烟污染物等制定相关国家标准。确认环境会计要素缺乏一定具体标准,而这种确认标准的缺失诱发了环境会计确认障碍的产生。

2.环境会计计量的估算方法缺乏对应的理论依据。根据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研究,确定会计计量的属性,以及进行计量尺度的大小等问题是会计计量的出发点。外部经济环境决定了其计量属性及计量单位,甚至影响人们对会计计量的认知程度。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及经济、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相继形成并逐渐成熟。而不同的计量模式同样提供着不一样的会计信息用途,不同的信息用途又影响经济管理与决策信息使用需求,使其相互补充与满足。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计量要素的前提是交易价格,然而环境会计中的环境成本与收入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导致其市场交易价格的不存在,因此,环境会计计量属性不可以单纯的交易价格作为其为前提。因此,环境会计针对其计量方法及尺度范围等开发与创新阐述了更高的要求。低碳时代的环境会计信息中,仅能根据相关办法与传统的会计相融合并在被披露于财务报表中的仅存在于货币性信息这一部分。对于不能与传统会计相结合的非货币性信息及记述性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只有通过建立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计量方法才能充分记录环境会计信息。

3.环境会计报告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目前,环境会计报告通过两种模式进行披露:第一种将现行传统会计信息与环境会计相结合。这种方法可以对我国传统财务报表所披露的盲区进行补充,或对与环境会计信息不协调的部分进行修改与完善。第二种是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从而进行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完整性。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由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环境财务报表附注组成。环境会计报表分析企业及其相关生产经营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决定着相关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的大小。由此产生的成果报告由环境政策方针及环境相关管理指导办法、具体实施计划、遇到特殊情况采取具体措施等共同构成。如何选择并取舍这两种披露方式,在会计界仍然争议颇多,不易达成共识。对于信息披露内容来讲,披露形式与所包含项目的种类及披露信息的可选择性均为形成具体的准则于规范,而正是这种不统一造成了环境会计报告的障碍。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受我国会计政策法规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为数较少。即使披露企业,在选择披露的方式、领域、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相关行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可靠的准则,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比例较低,大多数披露企业属于强制性披露。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据统计,仅有少数上市公司能够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值得关注的是,某些相对污染排放量严重的行业,却有比例相对较高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仅仅对重污染企业做出了强制规定,对于绝大多数企业仅以鼓励方式促进其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在法律法规中缺少相关准则于规范。这说明,企业能否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既取决于企业的自主性,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也具有复杂性。

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既要依靠企业和社会公众披露环境信息的主动意识,也要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近些年,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欠缺,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有待于提高。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引导企业由强制披露向自觉披露过渡,逐渐形成成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最终促进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呈多样化且缺乏完整性。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及时反映企业管理层权责履行情况,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满足投资者信息使用需求是企业上报财务报表、披露附注信息的主要出发点。环境信息披露的多样化特点导致了信息内容披露时缺乏统一性。现阶段环境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日益增多,如投资者、金融企业及社会各界等,远高于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

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2

(1)分流行。分流行经济实体类型主要指的是由党政机关直接分流出的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实体在建设中数量非常多,很多党政机关直接从业人员参与其中,还包含与党政机关直接脱离关系的企业占有大部分。经济实体建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其中由于政府直接挂钩的经济实体,也包含与政府机关直接脱离关系的经济实体,其中还包含混合型的状态,资料显示这些经济实体在纳税方面管理比较合理,当然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与创新。

(2)挂靠型。挂靠型的经济实体主要是由个体户或是原单位的职工联合办理的,这种经济实体存在的范围非常广泛,当然其中的挂聘人员必须由专业的经营人员以及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经营,鼓励这种经济实体的建设,在纳税方面也比较稳定,总体上来讲这种挂靠型的经济实体主要是依靠个体户以及原单位的职工等进行经营运行。

(3)混合型。混合型的经济实体是将前两种经济实体进行结合,其中既有直接从党政机关流出的人员又有依据政策收编的个体经济户,还包含原有单位组织的经济建设实体。[1]混合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上存在的数量是最多的,并且混合型经济实体在进行经营运行中存在的类别比较混乱,有与党政机关挂钩的,也有全部脱离机关的人员,当然这种经济形态在纳税方面也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才能很好地保证经济实体的进步与发展。

2党政机关经济实体税收透视

对于党政机关的经济实体来讲,税收问题一直是其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同时也是重要问题所在,从客观角度上分析我国党政机关的经济实体税收问题,属于非常敏感地带,对于这方面的分析于研究需要逐层进行深入探索以及详细研究。对于这种党政机关的分析于研究能够看出,这种形容不管是形象还是过激,党政机关的经济实体在发展中,税收问题都需要进行详细研究。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来详细透视下党政机关经济实体的税收问题。在积极探索与研究中,发现其中的解决之道,及时对经济体制建设以及政治发展等提供帮助。

3党政机关经济实体税收现状

(1)纳税意识不够。经济实体的建设与促进能够很好地带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很多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中流出经济实体建设,并且在相关经济制度管理上给予优惠,颁布很多关于经济实体建设的经济策略与优惠政策等,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很多的经济实体在纳税方面没有充足的意识,导致纳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高,经常出现纳税的申报或是缴纳等迟缓现象发生。税务相关部门在进行经济实体纳税期间,经常会遇到纳税人员已经开业或是开张很长时间,但是没有进行税务登记,与此同时并没有主动进行纳税申报,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求税务机关给予减税政策,但是减税的过程中对于很多申请的手续等不及时进行申请,纳税的积极性不够,纳税的自觉性也不够。相关纳税资料调查显示,很多的税务调查小组在进行纳税调查期间没有纳税书面证明等,只能从经济实体中的发票中进行统计,但是这种统计方式不利于纳税机关的统计,并且数据方面不准确。

(2)分流登记不实、挂靠现象频繁。对于经济实体的发展来讲,主要是在党政机关的鼓励下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很多经济实体中干部分流方面登记不实,并且收编的人管非常多。还有很多的经济实体中采用干部挂名,但是并没有实际的参与等现象。经济实体中的干部人员与政府脱钩的人员比较少,大部分还在与政府进行挂钩,这样发展下去会严重阻碍经济建设的正常进步与健康发展,与当初经济实体建设初衷不一样,为纳税方面造成一定的困扰。虽然政府部门非常鼓励经济实体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因为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很多经济实体挂靠现象频繁,更是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一定的靠山。[2]在挂靠现象增多的基础上就会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不正当思想,出现偷税漏税现象,虽然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审核比较严格,并且积极打击偷税漏税现象发生,但是还是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改善。

(3)管理措施不完善。政府机关在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方面难免会有疏忽的现象发生。加上之前非常鼓励这种经济实体的形式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财务管理政策以及约束制度上不够完善,很多企业会出现财务管理不当、收支不真实等现象发生,在改善经济实体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改善财务管理制度与措施。

4党政机关下经济实体税收问题改善措施

(1)加强分流干部纳税意识。经济实体在建设之初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纳税义务,党政机关对于经济实体的发展以及纳税问题的改善等都非常重视,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分流干部提升纳意识,自觉接受与完成纳税义务,在促?M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纳税意识的提升,自觉纳税。[3]经常将企业的管理人员与企业的财务人员等进行税务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税务知识的掌握,加强纳税的自觉性。建立经济实体支出就需要出具全面的证件,办理纳税登记手续,认真接受纳税机关的审查,及时进行税务的缴纳,增强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义务的执行。

(2)清晰掌握纳税优惠政策的界限。经济实体建设支出政府给予充分的帮助与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上在纳税政策上提出很多的纳税优化政策。需要相关部门清晰掌握纳税政策优惠的界限,在优惠的范围之内进行税款的缴纳。分流类型的经济实体来讲,若是全部与党政机关脱钩的企业可以给予全额减免等优惠,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参与到经济建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当然,一定要清晰地掌握其中的界限,合理纳税。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经济实体的纳税问题一直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纳税问题涉及国家利益,所以需要正确对待,建立完善的采取管理制度以及制定适当的改善措施,促进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经济实体中出现的纳税问题。当地的政府部门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期间需要将其中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税务部门等联合在一起,全面分析经济实体特点的基础上制定财政管理制度,加强经济实体中对于纳税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提升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素质,提升纳税意识。在保证经济实体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改善税收问题,提升税务的管理与约束,制定适当的改善措施积极给予运用。

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3

摘 要 竞技体育运动员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类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对一些在役、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现状、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以及他们的再就业情况等。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再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不利因素和制度缺陷。研究目的旨在帮助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获得社会认同,寻找到良好的职业岗位,使他们的生活得以保障。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竞技体育运动员 退役 再就业 社会流动 政策制度 社会保障

一、前言

在我国特有的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争得荣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妥善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及再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回报和鼓励,同时这也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旧有的安置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现今退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加之社会变革和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就业竞争中陷入困境。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帮助退役运动员走出就业困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家队、省市级运动队和各类体育学校中在役和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状况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和本校图书馆等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深度访谈法

设法联系国内现役和退役的国家队、省队以及各类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员,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不同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访谈,了解他们的运动训练经历、退役后的现状和再就业想法等方面,获取较为全面的一手访谈资料。

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总结出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三、国内关于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研究

在中国想要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今天,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依旧是体育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陈柳红在《运动员职业转型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独有特征及指导对策》一文中认为,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技能不足、退役总体人数多、政府安置难度大等。建议通过改善社会环境、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从而能够使他们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岗位,而且能够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第二个创业的成功和辉煌。

姜明、舒宗凯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出,应确立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运动员培养的观念,加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的改革;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实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各种健全的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障制度,以及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是今后为退役运动员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着力点。

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现状分析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客观方面原因

(1)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就业渠道难以拓宽。

随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逐步深化,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退役运动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等一系列情况没有出台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予以保护。

(2)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相对困难。

再就业难度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像篮球、网球等项目在全民健身领域开展较为广泛,市场化程度较高,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较为顺利的进入社会和市场,再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如举重、击剑,还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人们了解较少、兴趣不高、市场开发率低,因此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要放弃原有专业,选择新的谋生方向,再就业难度较大。

2.主观方面原因

(1)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

运动员技能学习能力强,但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了解不够,退役之后在融入社会和再次就业上普遍存在一定困难。

(2)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

(3)运动伤病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运动员需要不断挑战身体极限,致使运动员大多数都被伤病缠身,这也是造成部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国家计划安置时,有伤残或疾病的退役运动员,即使被列入安置计划,也因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常常被接收单位退回。这样就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受阻的现象,同样也给运动队自身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行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面临诸多的困难。从制度层面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根源。此外,现行退役运动员在就业保证制度还存在注重形式保障而轻视实质性的扶助,重视货币补偿而忽略就业保障,强调制度保障而缺乏立法保护等问题。我国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经验,不断探索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新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办法和标准。国内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m合本省市的具体解决措施,制度要有创新,安置办法要合理可行,力求公平对待每一位退役运动员,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丽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状与对策[D].中南大学.2013.

[2] 高可清,张强,李莹.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73-76.

[3] 杨海利.现行体制下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08:78-81.

[4] 曹.运动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25-28.

[5] 李华. 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服务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

[6] 徐开春,刘建.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6:54-56+82.

[7] 侯天鹏.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15:253.

[8] 代海霞.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17-119.

[9] 赵冰,武胜军,杨雨凡,张卓林,王正,陈刚,杨辉.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87-94.

[10] 田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Urbanization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already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On c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t last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ason analysis;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1 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

1.1 城市空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lO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2008年1至8月份仅北京市反映大气污染的投诉就有9051件,占北京投诉总量的63%。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1.2 城市污水污染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超4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20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众上访达2000余人次。

1.3 城市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在43.6~66.6分贝之间。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4 城市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据专家统计,中国的668个城市,2/3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已由“节约型”向“抛弃型”转变,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大,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长,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2 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热、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应用常规技术就能很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如烟尘、污水、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有些城市的工业区建设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侧,使城市受到工业废气的严重污染。大多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经常处在工业污染物的影响之下。工业废气排放时造成我国城市大气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大城市越来越突出,这种污染一主要与煤的开发和使用有关。

2.3 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

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欧盟的能源利用率为40%,美国为51%,日本为58%,我国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按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万吨)计算,日本为4.35,德国为4.86,英国为7.31,美国为10.69,我国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这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

3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3.1 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集中供热。改进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3.2 针对相应的污染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 、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2)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一般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采地下水。

(3)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4)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实施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一般城市的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3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全民发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制作主题栏目,播放环境和交通专门节目,罚劣扬善,培养公民“环保人”和“现代都市人”形象。要充分将群众发动起来,造就声势,形成氛围,可以组织城市绿色志愿者队伍,上街入户宣传,形成规模和制度。从我做起,规劝他人,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真正形成全社会讲卫生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风气。

参考文献:

[1]蔡宁.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根源[J].环境导报,1996(5).

[2]李西建.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4(3).

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利益;常设机构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冲击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

在所得税方面,国际上经常援引常设机构原则,并合理划定了居民管辖原则和收入来源地管辖原则的适用范围,规定了对财产所得、经营所得、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消极投资所得等来源地国家有独享、共享或者适当的征税权。在流转税方面,国际税务中一般采用消费地课征原则。在消费地课税惯例下,进口国(消费地所在国)享有征税权,而出口国(生产地所在国)对出口商品不征税或是实行出口退税。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这些基本准则的共同遵守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合理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保障了对生产国和来源国的利益,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电子商务在所得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所得来源国征税权不断缩小

(1)在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给个人独立劳务的跨国提供造就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个人独立劳务将会放弃目前比较普遍得到劳务接受地提供的形式,采取网上直接提供的方式,而被判定为在劳务接受国有固定基础的个人独立劳务会越来越少,也在实际上造成了来源国对个人独立劳务所得征税权的缩小。

(2)在财产转让所得方面。由于按现行规则,证券转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转让地所在国没有征税权,而由转让者的居民国行使征税权。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跨国从事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直接买卖活动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来源国(转让地所在国)征税的规则,将使税收利益向转让者居民国转移的矛盾更为突出。

(3)在消极投资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工业产权单独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工业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与技术服务同时提供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因此,一些目前表现特许权使用的所得,将会改变存在形式而转变经营所得。这也会影响到来源国在特许权使用所得方面的征税利益。

2.常设机构功能的萎缩影响了各国征税权的行使

常设机构概念是国际税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定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企业或分支机构利润的征税权问题。《OECD范本》和《UN范本》都把常设机构定义为: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按照国际税收的现行原则,收入来源国只对跨国公司常设机构的经营所得可以行使征税权,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现行概念下常设机构的功能在不断地萎缩。跨国贸易并不需要现行的常设机构作保障,大多数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也不需要企业实际“出场”,跨国公司仅需一个网站和能够从事相关交易的软件,在互联网上就能完成其交易的全过程。而且由于因特网上的网址与交易双方的身份和地域并没有必然联系,单从域名上无法判断某一网站是商业性的还是非商业性的,因此无法认定是否设有常设机构,纳税人的经营地址难以确定,纳税地点亦难以掌握,从而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3.税收管辖权冲突加剧,导致各国税收利益重新分配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主要是指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由此引发的国际重复课税通常以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免除。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使得各国对于收入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另一方面导致居民身份认定的复杂化,如网络公司注册地与控制地的分化。这些影响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1)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现行税制一般都以有无“住所”、是否“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作为纳税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然而,电子商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促使国际贸易一体化,动摇了“住所”、“常设机构”的概念,造成了纳税主体的多元化、模糊化和边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一体化以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可能存在于任何国家,税务机关将难以根据属人原则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居民税收管辖权也好像形同虚设。

(2)电子商务的发展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的数字化、虚拟化、隐匿化和支付方式的电子化,交易场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和使用难以判断,使所得来源税收管辖权失效。外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常常只需装有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服务器便可买卖数字化产品,服务器的营业行为很难被分类和统计,商品被谁买卖也很难认定。加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服务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提供服务一方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收入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各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必然重视通过税收手段(比如扩大或限制来源地管辖权)来维护本国的利益,给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加剧了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二)电子商务在流转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在流转税方面,现行消费地原则在实施时将遇到很大的障碍。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在线交易的所有商品交易流程都在网上进行,在现实中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消费地要对之征税就显得困难重重;而在离线交易中,由于购买地和销售地分离,买卖双方并不直接见面,出口国一家企业销售商品可能面对众多进口国的分散的消费者。这样,消费地要对所有的消费者课征税收也存在很大难度。例如,数字产品(如软盘、CD、VCD、书、杂志刊物等)如果以有形方式进口,在通常情况下是要征收进口关税的,但如果这些产品通过网上订购和下载使用,完全不存在一个有形的通关及交付过程,因而可以逃避对进口征税的海关的检查。因此,在电子商务状态下由消费者直接进口商品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而对消费者直接征收流转税将会使税收征收工作出现效率很低而成本很高的现象。相对而言,由销售地国课税更符合课税的效率要求。

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融合;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design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will be combined, thus designed practical at the same time with high ornamental value construction, so as to meet the modern people for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demand.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only two kinds of design consciousness respectively together to finish building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fusio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the whole building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qual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architectural functions could fully play. In additi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to building appreciation also has direct influence. This paper made a in-depth analysis of this research, available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Fus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辨证统一。一味的注重建筑设计而忽视景观设计,这就使得建筑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观赏性。相反,只注重经过设计而不重视建筑自身的设计,那就是舍本求末,这样的建筑只是一个好看的空壳,失去了作为一个建筑最基本的实用功能。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景观意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建筑意识,从而设计出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建筑。

一、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分析

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所处周围的环境以及景观的相关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考察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设计与景观相融合。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对于建筑的景观设计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建筑本体的设计之上。他们将景观设计看作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是只是将景观设计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之上,这就导致建筑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分离的情况。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前提和条件,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会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建造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树立景观意识,在景观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建筑的本体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整体设计思想。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充分考虑与建筑本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相关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建筑本体设计本身。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有将目光放在整体的高度和层次,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成为一体,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使建筑本身成为周围经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兀的个体。

2、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周围的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被动的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还要积极主动的通过建筑设计来对周围的环境施加有利的影响,主动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一是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打破以往的单纯以建筑本体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束缚,更应该注重设计中的整体性因素。首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分析和掌握,在整体的高度对建筑进行设计,使建筑的风格和色调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二是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三是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导向。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在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倾向都市建筑景观化。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态、或环境效应等,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二、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分析

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生命过程,其维护需要系统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态度。

1、以科学的理性控制景观生成过程。景观生成过程是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与实施的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是对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对景观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垂直分析。然而,在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抒发个人美学情怀的传统造园作品仍然存在,不考虑客观存在的主观设计比比皆是。西方的景观意识仅仅作为舶来品。让大多数人学会皮毛,而真正隐含的深层科学理性却无人借鉴。

2、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深度。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学科发展不够系统完善,理念还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设计水准良莠不齐,盲目抄袭现象严重。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目前阶段可取的方式,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每个层面不同的功能,以科学的方式将广场与周围的建筑、公共设施结合成为系统化的环境。

3、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一要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景观的畅想空间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样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与传统植物造景的风景意象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体是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二要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 或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选择最经济适用的原则,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工作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当前建筑设计中,往往过于追求个性化的建筑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导致一个单独的建筑独立于周围的环境之外,即使设计的很优秀,但是仍然给人一种不协调的突兀的感觉。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过分强调建筑的经过设计,造成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是却缺乏实用性,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迫切需要将建筑设计与经过设计相融合。建筑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完工之后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除此之外,建筑的景观设计对于建筑的观赏性也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建筑来说应该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将建筑设计和经过设计相融合,从而设计出实用性同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建筑,从而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实用和审美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有分别将两种设计意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