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治理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治理特点

社会治理特点范文1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社会基础;法国;总统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294―03

为什么法国的体育文化会如此繁荣?法国体育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构成这种体育文化形态的社会基础又是什么?其体育管理体制为什么会走政府主导下的大众参与模式?运作机制上又有哪些主要特点?这是本文极想探讨并欲想回答的问题。

1 法国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19世纪法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正处于政治风云激荡,社会思潮迭起的社会变革时期。整个社会因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而显现出的时代特质和社会氛围,给法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孕育、烘托、浸泡出一个法国体育文化长足发展的历史时代。从18世纪末期开始,一场融合身体力量与人体生理知识的体育文化运动在法国渐露头角,并革命性地引入了对人类自身身体发展的兴趣。一些对人体科学的探讨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新的突破,生理学、心理学、临床医学、整形外科、体育教育等学科知识为人们更好地控制身体,锻炼体魄,发展意志,陶冶情操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工业化城镇社会的发展又削弱了传统社区之间的联系,随着非盈利性体育联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出现,英国的体育俱乐部,德国的体操和瑞典的体操在法国渐趋流行,从而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一是以传统大众为代表的古代经典体育项目如击剑和马术,它象征着传统社会秩序的力量;--是以德国和瑞典体操为代表的体育教育和身体教育的项目,它象征着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对体育的影响,三是以英国户外体育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项目,它象征了统治阶级中部分自由派和现代派的文化倾向”。

法国传统体育项目地位的削弱是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受更为先进的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户外体育运动的冲击而日显其落后和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相反,德国体操(Tureen)和瑞典体操(gymnastics)在人体生理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和体育教育的科学原理支撑下,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使得这种体育项目带着政治色彩和意图在法国传播和流行,其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一个复杂的进程,它是在近一个世纪中不同身体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之间、观念和体系之间碰撞和交锋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相关社会文化的缩影。根据美国历史学家EugeneWeber(Weber,1983)的观点:“19世纪中期到二战期间法国社会的主要变化就是乡村社区从社会背景中逐渐削弱进而最终消失”。随着法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社会关系也在发生巨变。直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成为人们交往的基石;而基于性别和年龄群体的传统联系和当地身份都已不再成为识别人们的标准了。而有着广泛社会基础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大众体育运动项目都被逐渐融入到诸如“守护神节”的文化活动中去了,从而加快了新型体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各种身体活动与具体的社会价值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以组织化的方式出现的是“青年社团”,通过运动的规则化和仪式化向青年人进行社会一体化教育,传播和灌输新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并规定社区中的已婚男性或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人都必须参加这种活动。19世纪下半叶“体操社团”的逐渐发展则属于另一种类似的社会文化传播组织。1870年的普鲁士战争胜利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体操的浓厚兴趣,不断有新的社团创立,德国的身体教育,尤其是通过体操的方法,被认为是军事成功的基础,所以这类非盈利组织的创立是在国家支持、倡导和控制下建立的,而不是仅仅从社会内部自发组织或产生的。当然,1873年组成法国联盟的体操社团还是基于自愿会员制的社会准则,但这并不能忽视政治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与此相类似的英国体育俱乐部却在当时没有得到大力发展;19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英国式的“体育俱乐部”在法国创立,有一群年轻人创办的这类俱乐部赢得了一些推崇英国教育体系的教师支持,在这些年轻人的促进下,这些俱乐部和各所中学紧密联系。皮埃尔.顾拜旦将运动作为一个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引入中学失败后,这一首创精神仅被限制在一些非盈利组织中开展,由于体育俱乐部是基于自愿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团体,所以当时的学校和地方机构都不支持这一项目,其发展一开始也只能被限制在大城市中。直到20世纪初期,体育俱乐部开始由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组成,俱乐部的社会资源开始扩大,体育文化的上层建筑特色由些突现,上层和中层阶级进入了主流体育运动组织的各个领域。到20世纪60年代,普通民众和中上层阶层在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上仍然有显著区别;人们认为:身体的习性同样也是社会经历的产物;身体运作的方式在工人和资产阶级成员之间是显然不同的,对前者而言力量和身体技巧是谋生的条件,而对后者而言,身体运动则是彰显一定社会地位的符号和手段。那种不带直接生产目的的“自由”身体活动,逐渐从大众文化中消失,并被视作浪费时间和精力。然而,另一方面,当某种身体活动获得一定程度的合法化后,这种身体力量和能力展示的运动又会被大众接纳,如摔跤、拳击和举重。需要强调的是;法国大众体育的真正兴起还是政权归还平民这一思想的深入人心后才逐渐开始的,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提出了法国社会的公民概念,这一概念要求国家和政府真正能够让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力得以实现,包括参加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力。体操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1901年关于“联盟的自由”的法案引入了支持公众主管的非盈利联盟。由于体育运动在两次大战之间,尤其是二战以后逐渐变得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支持,国家开始全权负责其中的运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法国在二战后最初几届奥运会上招募运动员时违背奥林匹克的规则,像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采用行政力量来进行组织和发动,而不是由非盈利组织如国家奥委会来承办这一特殊任务。

像许多西欧国家一样,二战之后,法国体育经历了快速崛起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多样化发展进程。除了传统体育项目重新获得继承和发展之外,法国体育运动还受益于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户外运动带来的新鲜血液,并与传统大众体育运动相结合,为健身、竞技、休闲娱乐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过去50多年里,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数量就已经增长了5倍,并分别达到了全人口的50%,

也就是说每两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是运动参与者。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加之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体育不仅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青年人的专有领地,妇女参与体育运动也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此同时来自下层社会参与者的数量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一开始被视为上层建筑的体育运动的性质开始在微微发生变化。一种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展示自我和放松自我正成为人们参与体育的主要动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融入社会,放松,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2 法国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现状

在法国,直接管理体育运动开展的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由CNOSF(法国国家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CROS以及CDOS(区域级和部门级运动与奥林匹克委员会)来进行管理的体育俱乐部。二是青年体育部。这是国家负责管理体育的行政机构。在法国,行政区域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国本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565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全国有9千名国家公职的体育管理从业人员负责各大区的体育事务,并同时依靠地方或区域机构培植相关管理人员15000名。三是学校体育教育。在全法国共有35000名教师负责1200万学童的体育教育。四是体育产业关联系统。它组成了所有和运动相关的商业活动。粗略估计大概有超过4万人受雇于这个亚群体。事实上这个亚群体还可以细分为:筹划常规运动(特定职业体育俱乐部)或更多特别赛事(环法自行车赛)的职业联盟;提供休闲活动和运动旅游业的机构(体操馆,私人网球或是高尔夫俱乐部等等);以及其它运动服务的提供者。

和其它西欧国家不同的是,法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对体育的资助是法国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于受雇的人力资源评价,国家级雇员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数量(将近50%)。

这一信息告诉我们法国是以国家在处理国务中无所不在为特征的诸多西欧国家之一。许多俱乐部和联盟在发展体育运动中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国家的资助,从我们的采访和文献资料收集中发现,这些联盟主要可以分为3类:一是完全依靠体育运动部门的联盟(其至少2/3的内部资源是由体育运动部门拨划)。这些运动联盟主要包括五项运动,摔跤,冰球,举重,泛舟,爱斯基摩划艇,剑术等。二是大部分依靠体育行政部门的联盟(其由体育部门拨划的资助占其内部资源的1/3到2/3)。其中还包括奥林匹克联盟项目的有冰上运动,拳击,棒球,游泳,排球,自行车,体操,射箭,羽毛球,帆船运动,手球,乒乓,射击,滑雪,柔道和篮球。三是主要独立的体育联盟(其由体育部门划拨低于其内部资源20%)。在这一分类中的奥林匹克联盟有马术,足球和网球。

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奥运联盟的财政主要依靠体育运动行政部门。如果把国家资助的数目折合成联盟统一预算的百分比的话,那么奥林匹克联盟占32%,单项非奥林匹克运动联盟占16%,多项运动联盟占20%。国家对于体育运动的帮助同样体现在使国家雇员被体育运动联盟接纳。由于大量的资助和间接的帮助(设备和人员的分配占了超过60%的预算),法国体育俱乐部对社区就普遍存在很强的依赖。

3 法国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的主要特点

1)国家行政协调负责全国体育运动的开展。青年体育部是法国唯一官方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直属总理领导,部长由总理任命。“该部门正式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总部位于巴黎,下设体育司、青年司、总行政司和培训司。在全国的22个大区和96个省分别设有地方的青年体育部门”。全国各大区、省的政府青体部门分别接受国家青体部的“条条”管理,同时接受大区、省地方政府的指导。青体部的职能是负责全国体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积极组织推动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青体部代表政府,根据《体育法》和有关体育政策,与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广泛的体育合作,对全国的体育工作行使领导管理职能;各类体育协会有权负责组织开展各项体育竞赛与活动,接受政府的体育补贴和监督指导,培训高水平选手代表国家参加国内外的体育竞赛。

2)社会自我协调负责全国体育运动的具体落实。目前,法国的体育协会有120多个,这些协会大体上分三类:一是奥运项目协会27个,另一是非奥项协会,再一是综合性协会。许多协会创建的历史较长,在政府青体部设立之前便具有一定的规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协会的基层单位是俱乐部组织。各类协会在有关体育法规、体育政策范围内,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推荐和选拔该项目的优秀选手,负责训练,保障就业等。

3)教育部主管体育教育。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作出了重大决定,原先由青年体育部负责的体育教育转为由教育部门直接负责和管理,尽管该决策的作用是削弱青年体育部的职能,但事实上,国家教育部并没有将体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其中更缺乏具体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而当地方公众管理机构(行政区域,部门,行政地域)的权利增强时,分权立法同样也削弱了教育部门的直接影响。

4)商业部门的广泛介入。随着体育产品的日益丰富,体育市场的逐渐扩大,商业部门对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商家企业在职业和业余两个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尽管这一新兴的体育市场尚缺乏非常系统和有组织的管理,但象高尔夫运动、网球运动和马术等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些边缘的职业体育联盟,并伴随休闲理念的更新而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

4 法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们的启发

法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法国经济变革、阶级力量变化、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相结合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体育体制在具体形态上千差万别,法国是属于在欧洲国家中少数几个有国家行政部门主管体育的国家,为什么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会出现以政府行政协调为主体的体育管理体制呢?它的形成背后究竟有哪些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呢?我们认为法国的政治体制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社会治理特点范文2

[关键字]:理论思想;特点;解决方案;提高效率

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如何提高党校政治理论教育效率十分重要。当前,党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其思想素质。并且,在提高思想的同时把思想与实践结合,使思想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进而使学习者的思想适应时展趋势,以增强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具有一定思想素质水准的人才。

一、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

当前党校教育主要针对于对学习者开展理论教育,易使学习者感到十分枯燥,从而没有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对社会缺少责任感。作为一名党校教员,必须要不断了解它的基本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效果,为此进行了以下分析。

1、有很强的理论性

其实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程一样,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和要求,因此,它就与其它课程显得与众不同。要讲授好党校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员传授的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及路线方针政策,因此政治理论课就要突出其政治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员不断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课堂上既纵横驰骋,又收缰自如。

2、有很高的艺术性

要想教好一堂政治理论课,不应该是教员在讲台上捧着书本照本宣科或是板着脸的说教。它应该是教与学之间学术或理论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员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艺术地调动学员的学习气氛。这就需要教员时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去描述具体的事物来丰富基本原理,时而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描述原理的性质,指导实践。这就显现了一个艺术授课的问题,关于这个艺术的提高,就需要教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3、有一定的时效性

政治课的内容主要是向学员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及路线方针政策,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这就是政治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在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就要求教员们经常不断的学习和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新形势下的发展走向。否则,将跟不上政治发展走向,成为讲台上的笑话。

二、提升党校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1、在教育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让它更好的和社会教育结合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中,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教育层出不穷,它让人们不断的创新、独立思考问题,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个性教育成为了时展的需求,只有把个性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它的效率。

2、坚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坚持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统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共同发展的制度。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才能正确的把握政治思想的教育根本。所以,这是提高党校政治思想教育发展的有效前提。

3、为提高思想教育创造条件,保证教育的先进性

党校应该从教学体制上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要逐步在思想教育方面职业化、专业化。让思想政治人员施展抱负,让他们有空间去实践、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的时效性,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把培养什么人等作为重要前提,充分认识到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4、心理压力的引导

在今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免有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在新环境和人际交往中都存在着问题,免不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这就要求学习者在面对实践的时候积极勇敢面对。作为指导者更应该对其尽到责任,对其要细心、体贴。在实践中对于那些有着心理压力的人,教员应该时时刻刻发现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对其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树立更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发现需求,变成动机,实现追求

需要是人对社会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当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下就会对其产生动机,从而去达到追求。因此,需要是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人们产生动机的源泉,所以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党校在教育思想理论的同时善于去观察每个学习者的需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需要进行指导实践。只有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需求,使学习者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才是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反之,忽视学习者的需求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偏离了党校教育方向。人们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学习者的知识需求转化成自身的需求,形成主要动机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6、中外交流、融入国际思想

随着社会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问题已经转变成全球的问题,一个思想感染着大多数人的思想。所以,原有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如何提升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制定教育方案。就要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中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去钻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并把它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结合,从实际出发,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上进行转变,并在教育中讲解一些外国的思想,对其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中西方思想的理解进行区别,这些都对党校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结论

总之,提高党校思想教育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只有人们在实践中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孙胜堂. 提高党校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J]. 鸡西大学学报, 2003,(03).

社会治理特点范文3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走向和主要特点

(一)基本走向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走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经济体制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目前社会中以市场经济为发展方向,市场经济体制引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二,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不仅如此国家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乡村向城镇化转变。其三,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推广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强的助力。信息化在当前社会中的位置尤为重要。其四,法治化社会治理方式愈发规范,此前中国社会的法制化相对薄弱,如今依法治国成为主要发展战略。

(二)主要特点

中国社会的转型相对其他国家而言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基本国情较为复杂,在人口方面、社会资源以及经济背景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性。社会转型需要兼顾上述这些因素,社会转型才具有意义。

中国社会转型表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为:社会转型是在政府以及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才得以实现的。中国社会转型与其他社会转型的主要差距体现在,国际上的国家社会转型动力来自于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日渐成熟,社会转型也由此实现。但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单单依靠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中国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社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如人口基数、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是市场无法独立主导的,因此需要中国政府进行干预。

中国社会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另一特点转型存在不均衡性。社会转型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过程,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举措。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各个地区在同一时间进行转型存在较大的困难,只能以经济形势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示范,逐步带动其他地区实现转型。因而中国社会转型具有不均衡性。

二、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

(一)综合治理的领导体系基本形成

90年代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由各个地方政府来实施,治理的力度不足,因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如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90年代之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国务院为此建立的专门的指导小组,并明确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体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是整个国家的责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系主要有三层,第一层是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以下所设立的治安管理部门,该领导体系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是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阵地[1]。第二层领导体系是由社会团体所发起的领导小组,这层领导体系仍然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落实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第三层领导体系则是以中央政府为首建立的领导体系,该领导体系的作用是统筹社会治安治理方针,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式。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地位不断提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地位随着领导体系的确定,其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此前国家将发展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较为忽略,因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难以体现出来[2]。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此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中央政府所关注,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依法治国都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前提。该工作的落实可以解决社会当中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为经济的发展以及依法治国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效果已经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执行力以及地方政府管理层的绩效考核当中。该工作的落实效果直接影响地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的升迁。此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权威性也在逐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具有检查监督权以及考核评标权。也就是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可以对地方政府社会治安治理效果做出评定,该评定结果直接影响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人员的发展前途。由此可见,当今时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日益明显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有序地进行着,解决了转型时期社会当中存在的违法事件,保证社会转型不被社会中不利因素所影响。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事件,但是从不和谐事件的数量上来看,相对国外其他国家而言,数量相对较少。从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分析,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不和谐案件对社会的稳定影响较低。如,爆炸、杀人等类似事件在中国社会当中出现的较少。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综合治理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

三、转型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增大

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增大主要体现在以下?赘龇矫妫浩湟唬?社会治安管理的范围相对初期不断扩大,管理的内容、事项也逐渐增多。尤其在国家政府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国家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对社会治安的治理效果要求也随之提升[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仅需要在治理的效率方面满足政府的要求,同时治理的效果也需要满足国家的要求。社会转型时期,必然有较多的社会居民面临工作调整,流动人口以及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多,社会中不法案件有会随之增多。此外中国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高科技犯罪增多,部分社会民众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犯罪。社会治安管理需要对此类的案件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不然无法高效的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社会示失范现象日益突出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发生了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民众的基本权益,并且存在部分社会民众对经济体制改革不认可,导致社会当中失范现象日益严重。部分社会居民不受规范约束,凭个人的己见处事事情,导致社会制度日益混乱。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对居民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民众的思想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社会当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对这部分居民产生影响。其后果是部分居民的观念扭曲,以利益为先,忽视道德规范,由此导致社会当中的不法现象日益增多。

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建议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治安管理部门若想提升综合治理效果,需要在管理理念以及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社会治安治理观念。为此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违法案例类型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违法案件的方向,应以此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除此之外,在现有的治理方法方面进行创新,采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理方法[6]。不仅需要对违法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也需要根据违法人员的特点,对其实施教育,使其能够在思想上加以转变,如此可以降低社会中不法事件的发生几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需要提升治理人员的治理能力。

(二)构建立体的治安防控体系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需要从防控体系方面进行加强,从巡防、联防、群防等方面逐项加强。在巡防方面加强巡防的频率以及巡防的人数,不仅如此还应24小时不间断的开展巡防工作,力求在任何时间都能够看到巡防的人员,同时巡防的地点范围应需要扩大,明确巡防的路线,将巡防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巡防人员身上。在联防方面,应确保治安信息的联通、治安情况的联通,提升监控技术联网。在群防方面,应着重发展社会民众的力量,依靠社会民众提供的信息提升治理效率。

社会治理特点范文4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研究的新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大数据时代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握大数据对社会治理带来的冲击及其新的变革需求。

最早预言大数据时代的是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他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写到:“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2006年3月英国启动“数据权”运动;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2012年5月29日联合国推出“数据脉动”计划。为此,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改变》中判断:史无前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甚至大胆断言:数据洪流将会带来理论的终结,他认为:“面对大规模数据,科学家‘假设、模型、检验’的方法变得过时了”。且不说大数据将终结理论这一观点对错与否,大数据时代的确将促使社会治理研究产生以下四大新变革:

1. 社会治理研究思路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大数据”给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不仅数字化的书籍、报纸、图片、视频等海量数据需整合、提炼和分析,而且网络泄密、对隐私的侵犯等行为日益增多,影响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安全、和谐与稳定。以往基于社会局部“现实”的抽象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少部分人的需求来逻辑推演、预判大多数人的现实与未来需求的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思路,是无法破解“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因此,必须变革以往社会治理的思路,将对局部“现实”、少部分人的需求研究,转向覆盖更广泛、涉及更多人的大数据分析,从大数据中预测社会需求,预判社会问题、社会安全,从大数据中探索社会治理的多元、多层、多角度特征,在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民群众需求的过程中,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与全球化相关联的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思路、对象、方法提出的挑战,只有以全球化为背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合作,运用交叉学科和过程方法,才能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2. 社会治理研究对象的变革。

以往的社会治理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把社会治理的研究等同于社会研究。结果是在社会的研究中,过多地运用西方社会的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国社会,或是用某一“社会”解剖的知识来推导、演绎为另一“社会”的治理、建设与发展,以植根于某一特定民族、历史的具体境遇的社会文化来说明与解释另一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很难提出能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满意的方案,以至于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常常出现“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论争。二是把对社会治理的研究等同于对社会管理的研究。结果一方面束缚了社会治理的手脚,另一方面夸大了社会管理的作用。因为社会建设、社会改革、社会治理都是大概念、大事情,而社会管理作为政府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既要研究“社会”,又要研究“治理”,更要研究“大数据”。一是要研究人们互动、交流、交往过程中不同人群在QQ、微博、微信以及互联网网络平台上发送的各种图片、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背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等现实社会各方面形成的大数据情况;二是要研究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在提供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并将结构化的数据做纵横比较,从中发现政府社会治理的客观水平及其未来走势,以更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社会现代化。

3. 社会治理研究方法的变革。

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治理”。以往的研究方法,一是着重于对“社会”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也常常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抽样调查方法采集数据。然而,再好、再合理的抽样方法,反映的总是对局部和部分人群、阶层的研究结果,随机偶然性较大,缺乏准确性;二是着重于对社会治理的比较研究,即比较社会的“治理”条件、特点、环境,或是对听取汇报、座谈调研、问卷调研的情况作分析概括,提出社会建设的要求、治理的体制机制、治理的路径方法以及治理的绩效。近五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大量投入,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已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是孤立的、离散的,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对各类、各层次的数据进行发掘、整合,从中发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方面的客观水平,发现共同的建设规律以及不同的特点,通过实施差异化社会治理战略,更全面有效地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

4. 社会治理能力的变革。

面对数据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每一部门、每一单位,面对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面对全球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的趋势,大数据分析能力如何,就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就社会治理的大数据而言,一是缺乏对社会治理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这种分析能力又与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支撑密切相关;二是缺乏根据大数据而形成的社会治理需求从而转化为有效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的能力;三是缺乏通过对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未来中国以及各地区社会治理特征和趋势的能力。以往更多的是感性的判断预测,或是理论的逻辑推演预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需求,就必须在上述三种能力上加强建设,积累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资本。

二、双重世界:社会治理大数据的特质、研究路径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认为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从根本上说,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并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显然,社会治理涉及政府、社会、市场各个组织、各个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研究,不仅要重视上述实体社会方方面面的分析,而且更要注重网络社会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因为对网络社会治理的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但是,不管是网络社会还是现实社会的治理,需要弄清的是社会治理大数据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路径。

1. 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双重”特质。

如果说10年前我们对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区分是“现实”与“虚拟”,那么,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里的数据量极其快速地增长。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10的21次方),其中75%来自个人(主要是图片、视频和音乐),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过去几年全世界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超过了历史上2万年来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令人恐怖的35ZB,被称为“大数据摩尔定律”。面对大数据(尤其是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对“虚拟世界”的渗透、影响,虚拟世界的匿名性、非对称性、非真实性,正在被具有对称性、真实性(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等)、即时性特征的“镜像世界”所取代。

早在1991年,耶鲁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戴维―杰勒恩特就指出,互联网的终极世界是“镜像世界”。“镜像世界”如同人在镜子中的映像那样,镜像世界和现实世界本身存在着真实的关联和表达。正因为镜像世界的产生,所以现实生活中人的喜怒哀乐,现实人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迅速“镜像化”。可以说,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开始“镜像化”的阶段。

“镜像世界”的产生,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一种转变和扩展,即人类的社会生存方式从单一的物质实体生存向物质实体生存及其镜像化生存融合的社会综合生存方式转变。“镜像化生存”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为基础的,以数字化数据及其运算来表征显示物质世界中各种真实关系的社会生存、社会交往方式。比如,消费者通过网络,通过鼠标、键盘就可以完成传统的购物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可以看作是购物过程的镜像。其中的深层逻辑关系没有改变,但实现方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网络社区、网络店铺、网络课堂等都可以看作是物质实体世界的社区、店铺、学校的镜像存在。而人类在计算机网络里完成的本应在现实世界里完成的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实践,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的“镜像实践”。显然,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具有以“双重世界”为基础和研究对象的特质。

2.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研究路径。

镜像世界虽然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但“镜像世界”又有相对独立性,即“镜像世界”以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积累和扩张,并冠名为“大数据”而区别于现实世界。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研究,必须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更应突出关注“镜像世界”。

社会治理研究对象和路径的“双重性”,也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与处理“双重性”的关系。人类所处的真实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存在实体,能够用结构化数据进行拟像的,仅仅是真实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或者特例。伴随着网络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进一步对接,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非线性关系开始以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在网络空间里映射,这个过程就是网络空间拟像真实世界的过程。在当今世界,真实世界里的一切都在迅速被数据化,“谷歌”(Google)每年扫描100万本书和杂志,“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注释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脸谱”(Facebook)在注释我们的真实世界里的社会关系,手机、移动设备和可穿戴的传感器在不知不觉中记录人的声音、兴趣、表情、行动、心跳、睡眠时间,这叫“生命记录”(Lifelogging)。

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像版本如果想区别于网络社会早期的“虚拟世界”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必须具有和现实世界适时、同步的特征,即数据、信息及其在镜像世界中的相互关系要具备与现实世界对等的时效性。只有这样,这个镜像世界才有可能与真实世界建立起相关性并赋予自身无穷的价值属性,否则,所有的拟像都不再是镜像而仅仅只能成为没有生命力的幻影。

在这个意义上说,对镜像世界社会治理的研究,更应破解现实的真实世界社会治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各种困惑,更应多样化、快速化地反映现实世界社会治理的需求、社会治理的过程、社会治理的水平、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使镜像世界的社会治理更具真实意义、真实价值。

三、积累大数据行动:北京的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特点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民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办高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今,民办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我过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同公办院校一样,承担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中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突出,缺乏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的精神,缺少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渠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如办学经费来源、师资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目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但依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的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由于民办高校于公办院校的体制不同,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方法于公办院校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随着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民办高校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其办学知名度和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发展上,但相较于短期收益不明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无暇顾及。有的民办高校的领导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没有严格的按照“05”方案的标准去实施。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量不达标;师生比例失衡,多是采用大班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对思政课教师缺少关注和培养等。由于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间接导致了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的轻视,这样势必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较低。民办高校的兴起,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层次,也是由于这一原因,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比起公办院校的学生来说,也许在学习的刻苦性、认真性相对较差,而且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而且全国高等院校所用的思政课教材都是统一的,缺乏针对性,加之民办高校的思政课老师多半是年轻的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或者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而较多采用的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不好。因此,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在单纯的讲大道理,单纯的说教,或者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谈,并不能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且最终的考核方式也较为简单,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不够、认同度不高。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不高。就全国高校而言,科研也是衡量高校教师的指标之一,但是在民办高校中,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多数是较为年轻的老师,或者是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缺少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民办高校教师相比起公办院校的教师来说工作量大、任务重,所以缺少充足的科研时间,加之教师本身认识不到位、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科研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这种大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也相对较弱。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加强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前沿征地,除了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潜移默化,因此,首先,要保证思政课的课时量达标;其次,课程设置要合理,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最后,要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和培养。

2、针对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实效性。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主要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耐心不足、认真不够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层次、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身份;就社会热点展开辩论、主题演讲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3、教师要不断自我增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与社会实际脱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吸取最新的理论成果。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最新时事政治,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不照本宣科、死搬硬套,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其次,要做到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比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4、积极探索授课方式,创新讲授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属于较为客观、理论、传统型的内容,因此在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两个层面都难有特色的创新之处,加之民办高校学生在理论功底上有有一定的欠缺,学生很难接收较深层次的讲授内容,也对枯燥泛味的传统上课方式产生反感情绪。因此造成两种不良好的现象,一是讲授内容过于客观学生无法跟上进度和积极性不高,二是讲授内容穿插课外知识学生认为没有意义,这两种现象的产生,给当下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畅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根据当下民办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研究适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畅开展的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只有在方式和内容上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思政课才能有效开展,达到预期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引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之下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在特殊的办学性质之下,在特殊的学生群体之中,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保障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质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洪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6) : 157 -159.

社会治理特点范文6

一、重在加强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的落实

区政协领导始终高度重视依法治区各项工作,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在政协常委工作的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今年来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研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政协领导更是以身作则,多次带头参与法律宣传,入户访视等活动。主动按照挂钩联系点制度要求,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构。根据《*市2008—2012年依法治区实施方案,为保证新一轮依法治区目标的全面、有效实施,按照政协的特点、职能,及时调整充实,完善政协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黄胜富副主席任组长,办公室主任郑碧辉、社会和法制委主任庄瑞文为副组长,各专委会主任、办公室人员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使依法治理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在政协二届会议上,还相应成立了社会法制委普法小组,各镇(街道)政协联络组也相应成立,形成政协各方参与、运作有序的依法治理工作机制,为依法治理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部署。按照区依法治区普法实施方案,政协及时传达学习分析普法成员单位落实工作目标情况,及时制定普法工作方案。在政协会议上领导亲自部署,结合工作情况提出要求并通过镇联络组现场会,各种活动中具体体现。政协领导,办公室、社会法制委积极参加依法治区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三)开展学习培训,落实考试考核制度。我们认真按照要求每年集中安排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40学时,对执法人员不少于5天的更新知识培训,政协连主席,二位副主席亲自为本系统人员上法制课,最近政协及时组织委员学习新的8部法,提高委员法律水平,为履好职典定基础。

(四)落实依法治理经费保障:政协始终把依法治理普法经费列入政协经费开支的预算,并建议区按照每人每年不少于0.5元拨给提高到每人每年1元拨给,得到了落实。

二、重在法律宣传,营造创安氛围

政协社会法制委认真地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和《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与区有关部门一道,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新的载体对社会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创安氛围。一是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区组织的法律宣讲团宣讲活动。二是牵头组织公检法司及欣港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对各镇、学校、企业进行了法律宣传教育,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三是开创政协法律讲堂,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举办“平安和谐进渔村”、进厂区专题宣讲活动,营造氛围。四是与司法局等单位举办了一场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并通过泉港电视台法律栏目转播,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五是开展法律故事会活动,采取以法释案的方式,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取得明显效果。

三、重在法律援助,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政协三大职能,充分发挥优势,推进和谐社会,坚持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作为促进和谐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专题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与法院、司法局、欣港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举行了法律援助,对弱势群体,重点困难户进行了法律的援助。二是参与开展系列义诊活动,通过义诊援助活动,发放法律宣传手册600多份,进行了法律宣传援助。三是协助局帮助做好息访工作,对人民来信和对象做好解释工作,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走上法律渠道。

四、重在履行职责,发挥特点优势。

政协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规律,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的落实。

(一)开展政协委员视察活动。六月份认真开展司法服务中心的视察活动,组织五十多名政协委员视察后龙镇峰前村“普法维稳服务站”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三种调解”以手段,全面进行普法。二是为了加强经济法治建设,不断规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第二季度政协组织委员对市场超市供应、食品卫生情况的视察。第一季度组织经济届委员视察区排污管道、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视察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投资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