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又是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保证[1]。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打破历来“见书不见人”、“重知识轻育人”的传统单一的以书本教育体现的功能定式,充分发挥教育和情报的双重职能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1.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加油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爱好和才能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联网后的网上信息资源,门类齐全,不仅有大量专业书刊,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列,哲学经典,宣传革命传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世佳作,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可谓包罗万象。它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目标从各种文献中汲取知识,特别是图书馆收藏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学文献,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作用。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使大学生各个层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这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

1.2环境优势

图书馆服务环境就是图书馆为发挥其职能、保证其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为满足服务所组织起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2]。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1.3服务优势

先生曾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长期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馆员,通过馆藏,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密切,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真负责的精神、热情服务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虚心好学的品质,势必无意中留在默默读书人的脑海之中,势必对学生起到持久的熏染作用,这无言的教育,这春风化雨的影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难以取代的。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源泉。

2.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能力的提高

2.1.读书育人,坚持正确导向

高校图书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把关导向、正本清源[3],社会上种种精神垃圾、污染主要通过各种文化传媒、载体而施加影响于青年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悉尼.沃在接受《远见》杂志记者采访曾经说过:“哈佛大学最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在藏书建设基础上,注重有深度、高品质的资料。”图书馆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新书的采购、把关,着意选购优秀书刊,特别是重视选购马列主义社科人文书刊、具有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专业书刊,加强对原馆藏书刊的审查、筛选工作,注意剔除在各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糟粕,同时还要补充不同载体的文献,如: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从数量上,品种和质量上满足开展素质教育的文献要求。通过这些载体,经读者的阅读而进行正确思想、科学知识的传递、接收、转化来实现,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内化产生正确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寻求人生的答案,使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起到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并进一步使图书馆创建出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追求自身完善。

2.2环境育人,营造教育空间

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知识、智慧结晶、荟萃的地方,它承载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教育读者、净化读者心灵的时代重任。高校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服务氛围,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其馆舍风格、绿化、室内空间结构、采光照明、色彩、装饰等,为学生构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空间。清静、整洁、幽雅、舒适的教育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礼貌、热情优质的服务,可以给学生以舒畅的心情和愉悦的感受,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情绪。图书馆不仅要有为读者使用的静态的阅读空间和闭架、开架的借还图书室,还应设置多种提供社会服务的动态空间,如各类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室、陈列室、自修室、还可以开展诸如书展、书评、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举办演讲、讨论、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等形式,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精神层面上会得到提高,在思想意识方面上受到启发。通过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会,给学生以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吸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应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了解省情、市情、乡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接触社会的体验。图书馆可以给各院系,搭设“平台”,铺设“基地”,使这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影,使学生终生难忘。

2.3服务育人,提高馆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美国图书馆界有这样的共识: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文献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各种设施占5%,而图书馆员却占75%,他们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料和财富[4]。图书馆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教育者”,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在以其文明文化气息对读者的感染和熏陶,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就必须将服务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位和质量。在加强本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熟悉馆藏,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计算机操作,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外语水平,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图书馆应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资源保障体系,责无旁贷地充分发挥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文南、环境和人才三大优势,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

[2]王婷.论图书馆服务环境的优化[J].河北科技图苑,2011 ,(3):23.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80-02

在科技、经济和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理念。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如今,它不仅已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更受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和青睐。因为它不仅能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身心上的愉悦,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是一个时代进步的体现!又因为它是培养教育人、美化优化人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不仅仅具有渊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同样希望在我们的身上能看到一个具有光芒四射的民族精神与活力!因此,它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各大院校都竞相推动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建造健康的、高雅的、文明的、全方位与时俱进的校园氛围。有的学校甚至设立了艺术团、舞蹈团、交响乐团等等,有的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舞蹈队,还有现代舞蹈队和民族舞蹈队等等。这些都标志着当代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度。因此,舞蹈教育走进课堂,不仅是学生们的期盼,更是舞蹈教育者的欣慰!

在美国舞蹈教育以具有普遍性,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舞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已形成一个体系,并且将舞蹈教育列入了《美国教育法》中艺术教育的重点。无论各方人士,在高兴之余都会手舞足蹈一番,以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再看六、七十岁的老人,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依然是精神矍铄、气质非凡、昂首挺胸且风度翩翩!这些除了自身的内在涵养之外,是与从小接受的舞蹈教育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其目的性,培养的是通识人才,以素质教育为先导,造就优秀的多元化人才。拥有着一技之长的同时,在今后的各个领域更显得“多才多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别于专业的舞蹈教材及授课内容,这和培养演员有本质上的不同,选用和制定教材上要有针对性。由于课时有限,必须建立特殊的教学内容及实用性、科学性的教材,要去难存易、重风格重情趣。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改变体态、陶冶情操 、扩大人文知识等出发。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教学内容:

一、锻造健康体态

舞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高校的素质教育虽不比专业教育要求严格,但通过学科的训练一样能达到改善体态、提升气质、增强体质的效果。针对这一方面要在基础训练中得以解决,因此把它作为整个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基础训练是一个涉及身体各个部位的一个非常细致的、科学的训练体系,从头、脖子、肩、后背、臀部、腹部、膝盖、小腿、脚腕等等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可改善人体各个部位的不良体态,如:O型腿、内八字、驼背、耸肩、松懈拖沓等不良体态。训练内容强度不宜过大、过多,能达效果即可。

我们可从简单的坐姿入手,也就是地功,对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进行正确的直立训练,练就正确仪态,对颈部的直立、肩部的下压、后背的挺拔,先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知。循序渐进,再上把杆进行站姿训练,有了地功上身直立的基础后,再进一步对腹部、臀部、腰部、腿部、膝盖等部位进行收紧、直立的科学训练,最后加入简单的手臂动作的配合,丰富动作语汇、增加动作美感,这样,一套科学、系统而又简洁的形体基础训练就形成了。经过长期有序的训练,定能达到强身健体、身材挺拔、仪态端庄且气质高雅的完美体态。

二、扩展人文知识

经过了相对枯燥的基础训练后,我们把民族舞组合的训练作为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出现,着重与协调性的训练,能掌握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即可。其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民族舞组合即小舞蹈的练习,使同学们能够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亲身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在课堂舞蹈组合的训练中应以简单、有趣、优美、风格特点突出等方面来编排组合。舞蹈本身具有表演性,程式化的动作连贯、流畅、易记忆、丰富的舞蹈语汇以及内心的情感表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同时通过训练掌握大量的舞蹈语汇,为今后应用打基础。经过对组合的反复练习,提高身体各部位的灵活度,加强四肢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的感觉,增强舞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舞蹈组合与音乐配合,在选音乐时,要与舞蹈风格相符,特点风格要突出,好的音乐会增加课堂气氛,容易调动学生的情趣,淡化技能训练的枯燥单一,调节身心的疲劳。同时让学生感到舞蹈语汇和音乐语汇有机结合产生的魅力。体验舞中之乐、乐中之舞的神奇魅力。

以我国为例,民族众多、风格特点各异,比如说藏族舞,那里的人们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造就了他们的基本形态。所以在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屈膝、曲背等这些常见的基本形态就是从生活中经艺术加工而来的。那么新疆人民的性格就相对的开朗外向、自由奔放、自娱自乐性强,从小孩到老人都能歌善舞。在新疆舞蹈中最直观的动律特点就是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等特点,基本造型是昂首、挺胸、立腰。蒙古族堪称是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的雄鹰,居住在辽阔的草原,培养了豪迈、奔放、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他们擅长骑马、射箭、摔跤等,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经常出现活泼多样的马步、模仿矫健的雄鹰、摔跤、赛马等等舞蹈动作。而汉族民间舞以东北秧歌为例,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从舞蹈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再现,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风格。我国民族众多,通过中国民族舞学习有助于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众多舞种的认知和了解,对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节,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桥梁作用。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可接触、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各国民族风俗,例如,看到踢踏舞,就想起了美国百老汇、看到斗牛舞就想到了西班牙等等。通过舞蹈素质教育可以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风俗等方面状况,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和风土人情。

三、教育功能

舞蹈以它的美来吸引人,也能以它的情来感动人,更能用它独特的手段来教育人。它是艺术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艺术,将舞蹈素质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更高品位的、拥有健康体态的复合型人才!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 尤其是在集体舞的参与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训练、表演、创作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忍不拔的吃苦耐劳精神,对德、智、体、美都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我国民族众多,风格特点各不相同,在丰富多彩的舞蹈世界里、在寓教于乐中自然轻松的就扩大了人文知识面,更多的了解本国及异国的风土人情及风格特点,广泛的了解掌握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是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除了自身的练习外,教学中还应加强对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能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从真、善、美、丑、恶的艺术形象中得以认识、感染和熏陶,来培养人们正确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崇高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从中得以心灵上的净化,拥有一个高尚的、理智的、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俄国革命家加里宁曾说过:人要是学会了舞蹈,连走路都会美观、文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经过舞蹈训练过的与其他未经训练的相比,他们的形体将更加挺拔、匀称、修长、曲线玲珑,姿态优美、气质高雅等等,太多赞美的词语举不胜举,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出高贵而优雅的气质。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舞蹈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17-1.5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其通过培养受教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其广博的功效性,有效促进受教育者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其独到的表现传达着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情感,使受教者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运动的情感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由于舞蹈自身的特性,通过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舞蹈教育与大学舞蹈教育

舞蹈艺术是一门由教育学、艺术教育学和舞蹈学所组成的独立学科,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它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智力,而且还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大学舞蹈教育主要是指在校园中对大学生进行形体美的教育,学校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出的舞蹈教育活动。大学校园里,集体舞、交谊舞、娱乐舞(街舞、啪啦啪啦舞等)以及舞台表演舞等等,各见所长,十分活跃。其中,舞台表演舞属于校园高雅艺术文化,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舞台表演舞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同时,舞台表演舞也是学校舞蹈教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二、舞蹈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在高校中,美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它的功能不仅是情感的陶冶和塑造,还是情感的满足与抒发。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全面素质方面是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是美育教育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美的形体,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学生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完美的统一。

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通过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程,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舞蹈知识、原理的讲解,能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理解,能逐步养成他们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舞蹈训练通常要进行大量的集体训练,以达到步调一致。久而久之。舞蹈教育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好形式。同时,持续的舞蹈训练可以达到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的功效。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体现在通过学生自己体验等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舞蹈教育的智育功能。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舞蹈教学只属于技能训练而没有知识传授的内容。其实不然,学生进入大学后,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潜能的全方位的开拓与挖掘,而好的舞蹈作品可以传授自然、人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从侧面更多的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舞蹈动作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大小脑的并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现能力;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舞蹈教学中形象的语言、精练的舞蹈动作能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建设中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手段之一,其教育价值被大大地扩张,受到了不少教育者的重视。在许多高校都设立艺术系,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舞蹈团,开始了舞蹈的普及教育,我们看到这些变化都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对舞蹈教育的认可,使得舞蹈教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良好势头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高校舞蹈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普及面不大。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高校中仍然注重一般文化知识、书本知识,而对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认识不足。舞蹈教育在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再加上舞蹈教学师资严重短缺,许多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的普及面不够大,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制约着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高校舞蹈教育地位畸形,没有与人才素质培养相结合。虽然高校现在已经逐渐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校的舞蹈艺术仍然局限于学生活动、文艺演出,平时的课程也往往是以舞蹈比赛为目的,舞蹈更多的成为了一中观赏活动,地位畸形。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知和培养人才素质结合起来,与素质教育脱节。

高校舞蹈教育学科局限,为很好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高校舞蹈教育作为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艺术,更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从而丰富、完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舞蹈教育较局限,未融入其他学科。

四、致力高校舞蹈教育创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昊晓邦认为,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指导和建议。舞蹈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创新高校舞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普及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立舞蹈艺术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这门艺术;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广泛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和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领略到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大力发展和弘扬民族舞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创新高校舞蹈教育方式,提高舞蹈教育地位。要创新高校舞蹈教育方式在重视理论建设基础上,注重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舞蹈教师创新观念,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舞蹈教育要做好,舞蹈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升必不可少。教师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项创造性活动的参与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那就抓住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发挥的关键;要完善专业知识机构,融合舞蹈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美学等知识。

总之,高校舞蹈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培养教育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它能够使受教者情感境界超越功利层面,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正确定位;它能够使受教者知识丰富、技能发展,心理机制健全,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李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舞蹈教育;音乐素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20-01

一、前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原有的思维模式与授课习惯,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概念可以引入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通过持续的试验与改进,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有新意、有实效的音乐素质培养之路。尽管结合不同特征、不同侧重以及各异的职业方向,音乐类教学被划分为多个专业,但是在常见的音乐院校以及音乐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能够大致了解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听音识谱、声乐练习、和声创作等仍然是学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舞蹈和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它们起源于相似的历史背景,同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打磨和升华,都是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学院校中的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二者所属范畴上的区别,只要是有益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艺术本质,有助于专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手段都能够被应用于实践,将舞蹈和音乐教学巧妙结合同样会为师生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全新的素质培养模式也将就此展开。

二、舞蹈教育在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1)强化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艺术互通。就艺术领域而言,它的原型并没有过多的概念划分,现在人们所认知的艺术形式也是通过人为的区分和细化得来的。因此,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美术、工艺等等都能够被归结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在给予人们充分的审美体验与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和细腻地感知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最为常见的歌伴舞形式就是将舞蹈与声乐表演相结合,民族舞蹈搭配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山歌、民歌,唱法多元、曲风轻快的音乐搭配节奏感较强的POPING、BREAKING则能够增强舞台渲染效果。在春晚上为人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通过舞蹈动作编排、队形变化以及肢体上的律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手观音这人物的神秘感,还与音乐在节奏、韵律、起承转合等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契合。由此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值得人们进行更多形式的尝试,不管是音乐类专业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大胆地将不同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以及舞台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音乐学习与表演之中,进一步增强表现张力以及艺术理解力,从而实现个人音乐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2)促成创新性音乐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在大多数的音乐专业教学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学科教育是相当丰富的,除了常规音乐基础和声乐知识,他们还会在舞台表演、幕后编曲制作、剪辑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学习,这不仅是未来职业规划的要求,也是每个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激发个人潜能的必经之路。因此,将舞蹈作为增强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一环不无道理,事实证明,这种相对新颖的方式在大多数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馈。比如,音乐专业学生会通过音乐剧、文艺汇演等形式积累演出经验,而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加入舞蹈元素来渲染与主题相适应的氛围和情绪,与此同时,其表现的观赏性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既能够感知未涉足的新鲜领域,还能够使原有的基本功和个人能力得到强化。因此,这种创意类的舞台表现和更加多元化的编排逐渐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喜爱,这也是越来越多创新性作品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将舞蹈元素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吸纳来自国内外各个层次的灵感,让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素质珠联璧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凸显学生在音乐素质培养中的自主性。现阶段的大学生较之前的学生相比更具有独立、张扬的性格特点,再加上如今越来越完备的技术设备支持和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他们逐渐成为了新时代音乐领域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多饱含情感的好作品和鬼马精灵的新想法都出自他们之手,更多的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修行在个人”是一种高于日常教学层次的再创造。在保障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比较扎实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表现方法以及展示途径,是对学生个人能力最有效的历练,也将是在其音乐学习生涯中受益最多的部分。音乐专业学习本身就涉及个人音乐创作,学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是保证其作品独立性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音乐创作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舞蹈与音乐本身就是难以分割的,尽管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情景和需求下表现为系统且独立的个体,但二者的巧妙融合总会使人们眼前一亮,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渲染与带动。教师在着力强化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将舞蹈领域中的部分元素筛选出来,用更加具有新意和开创性的手段实现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良升级,用更加包容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技术领域素质培养的新渠道、新方法。通过师生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懈努力,人们不仅能够欣赏更多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领略艺术魅力,还能够看到一批专业素质优良的音乐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琴.试论音乐审美与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嫉妒心理;影响因素;引导措施;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大学生嫉妒心理具有嫉妒主体的虚荣性、嫉妒对象的针对性、嫉妒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存在方式的隐蔽性的特殊性,使其相对于其他心理状况更不易被察觉,从而对嫉妒主体与嫉妒对象,甚至整体的校园风气带来强烈危害,因此对其嫉妒心理的准确归因与正确引导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

1.个体人格因素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从其根本上来说是由个体的人格因素所决定的。

(1)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调控能力缺乏。长期处于顺境中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形成了过多关注自身需求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与自我教育的方法。

(2)价值观偏激,归因方式错误。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对社会进行间接了解,由于其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审视力不足,使其在长期负面信息的感染过程中产生了较为偏激的价值观,引起对社会的消极仇视心态。

2.环境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首先,如今家长望子成龙对子女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形成了只有在与他人对比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优越感。其次,家庭养育方式多采用“核心养育法”,大学生长期处于家庭核心地位,从而形成了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

②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在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经历了家庭结构由“核心家庭”到“联合家庭”甚至“单亲家庭”的转变,在这种家庭环境结构的转变下,其个体心理易产生包括嫉妒心理在内的多种负面情绪。

(2)学校因素:①教育体系的缺憾。高校教育体系中相对缺失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方针、性质、内容等方面的明确指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缺失对嫉妒心理的指引。②育人环境的污染。大学校园的攀富比美等不正之风为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沃土。③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缺位。嫉妒心理的产生与恶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资源、组织资源、课程资源、制度资源等方面的缺位与疏于指导。

(3)社会因素:①较高的社会期待与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性,使大学生产生基于对社会生存的不安全感进化为对已满足社会期待的人群的嫉妒倾向。②社会舆论与社会价值的错误引导。社会舆论倾向于对成功、富裕的大力渲染,由此形成的群体嫉妒心理的错误导向使大学生对成功急于求成。

3.社会支持系统因素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由他人提供的物质与精神支援的总和。据研究,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同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呈显著负相关。由于嫉妒心理受社会道德体系的约束,因而当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会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情绪调节与情感感染;较少的社会支持使嫉妒者缺失来自外界的关心与支援,更容易产生有悖于社会道德的思想行为,嫉妒心理难以消除。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引导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人格教育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与个别指导对其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定位的具体指导,以预防嫉妒心理的产生。

(2)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时刻谨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时,一是要引导其正确地认识外部环境,使其在辨别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增强个体意志力。二是要学会自我监督,在出现嫉妒倾向时,学会克服消极

情绪。

(3)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试,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办法。嫉妒心理萌发后,大学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其调节方法进行相关指导:①正确比较法。教育学生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将人之长补己之短。②注意转移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在产生嫉妒倾向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被嫉妒者身上,让自己投入有意义的事情中。③自我满足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在嫉妒心理产生后,多进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在充实的生活中克服嫉妒心理。

2.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嫉妒心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计划,在《思想道德修养》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嫉妒心理,开设课程中应融入其产生的原因、危害、表现及抵御措施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嫉妒心理。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利用新媒体扩散“正能量”。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在于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因而应规范其宣传内容,树立校园文明榜样,同时构建网络互动教育平台宣传“正能量”内容,净化嫉妒心理产生的舆论氛围。

(2)搭载校园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①在校园活动中开展相关讲座与社团活动,增强其对嫉妒心理的认识。②加强团结教育与社交活动,扩展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消除嫉妒心理,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新旺.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1-212.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6

1.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冲击着我国长期存在的旧的道德观念,对人们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如公平竞争观念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给道德的变化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蔓延、私有意识膨胀等。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道德的双重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如何科学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务之急。

2.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我们办学的大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办学的根本宗旨。因此,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的同时,重视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无论从心理、生理还是道德行为上讲,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一是二十岁左右的。他们带着对社会现实的直观认识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又继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市场经济中的种种道德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会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形成许多矛盾,产生种种困惑。二是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使他们激情多于理性,易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在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诸如腐败现象、极端自私自利的行为等产生强烈的不满或深恶痛绝,但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崇尚个人价值、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影响。三是大学生具有勤于思考的特点,他们热衷于对一些社会现实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涉猎面广,接收信息丰富,在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自身难以解释的矛盾和困惑,会出现思想和行为的某些失衡。然而,他们社会化程度低,可塑性强,既可被先进的思想所塑造,也容易被一些消极现象所牵引,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4.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一些高校客观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和一手硬一手软”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失衡现象,即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忽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大学生做人的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不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增强优秀文化的引导,培育新公德氛围。坚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坚持用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二是加强公德教育,创造新公德氛围。在大学的校园里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勾肩搭背、搂搂抱抱;随地吐痰、抽烟喝酒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大学生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提高个人意识,塑造个人成就感。一是提高认识。必须培育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做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注重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管理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