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监管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期金融监管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期金融监管政策

近期金融监管政策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法律制度;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80-02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发生动荡,欧美各国经济陷入衰退,虽然各国采取了相应的救市措施,但走出衰退尚待时日。本次危机是美国一战以来经历的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美国及其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进而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形成冲击。

长期以来,美国的市场经济法制被认为是最发达、最健全的,它支撑着不断复杂化和高度发展的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交易,制造了美国发展和富强的神话,成为许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但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却证明,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与完善的法律制度,在控制、防范和解决危机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是失灵的。如何总结以及借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教训和经验,是次级贷款危机带给法律界最值得深思和反省的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法律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金融法制与政策的重大缺陷以及背后的秩序失范。

(一)法律规范缺乏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极力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由此形成的法制对金融经济宏观调控与微观规范层面多方面的错误共同作用,是最终引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之一。

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促使美国房地产泡沫形成,房地产按揭贷款证券化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提高房地产资金流动性的难题,堪称金融史上的一项创举。2000年,美联储为遏制经济衰退,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利率从6.5%下调为6%,并连续13次降息。2003年6月,利率降至1%,并持续了1年多。受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的影响,次贷相关衍生产品乘放松银根之机急速膨胀。2006年,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务市场,达8.82 万亿美元;次贷余额跃居第2位,占12%。同时,政府采取了向低收入者放宽借贷条件、开放房贷二级市场、准许发行房贷证券、支持抵押贷款衍生工具等措施。此后,金融产品快速创新发展,致使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和大量投机资本涌向房地产金融,次贷衍生品在经济金融自由化体制下恶性膨胀,并最终为迅速波及全球的金融灾难创造了条件,为危机迅速从虚拟经济波及全球实体经济铺平了道路。

(二)金融信贷管制的松弛助长“次贷” 产品违规通行

“次贷”对象是信用等级低、履行贷款合同前期还本付息缺乏可靠保证的客户。贷款人把赌注压在住宅价格上升上,认为一旦客户毁约便收回抵押房产,自身不会受损,同时借助次级债券还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者。违规的“金融创新”搅乱了金融秩序,成为了制造国际金融危机的祸根。这种违法操作的疯狂行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资本“蛇吞象”的贪婪本性,并进一步助长了“次贷”违规通行无阻,刺激了居民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违法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导致危机产生。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增大,从2004 年开始,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加息后贷款利息负担大大加重,特别是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无力还款使房贷违约率迅速上升,缺乏法律规范的信贷链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正好验证了缺乏法律规范的自由利益链条必然崩溃的基本规律。

(三)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存在法律漏洞是酿成危机的重要因素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导致监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从1929年金融大崩溃以来的金融监管体系演变可以看出,美国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自由放任加强管制推进金融创新放松监管等多个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金融监管的力度不断放松,金融监管法律应对现实的规范力度越来越弱,以至于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体制已经失败,监管体制建立在不健全的条例之上,监管已是名存实亡。

(四)金融调控政策失效导致金融交易失危

美国的金融调控政策不能与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同步,导致完全市场化的金融交易没有有效的金融政策指导,自由任意地发展,超出了美国经济承载和控制能力。而同时美国的金融政策鼓励建立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交易比重远大于信贷市场交易比重。这种直接融资活动的发达,对金融当局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

1.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监管需要加强。部门干预、地方保护、人民银行省地分支机构与地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因素严重妨碍了央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严肃性。从世界的经验来看,中央银行依法独立行使监管职权是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改革实行按经济区域设置分行的管理体制,已初见成效,但要完全消除旧的落后体制的影响,必须坚持、完善新的监管体制,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监管。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近期,我国先后发生的被收购、合并、关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充分反映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严重问题:偏离以发挥中长期金融功能和财产管理功能为主的信托本业;采取种种手段与银行争存款,争资金;将高成本的资金大量投向房地产、证券等行业,市场风险极大。而我国城乡信用合作社同样存在发展过快、超范围经营、严重利用不正当手段与国家银行竞争、资产质量偏低以及风险度较高的情况。这些问题如不得到及时解决,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3.资本市场仍须规范。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一直存在大量不规范行为。股市和期货市场暴涨暴落,过度投机和金融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与金融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的法规规章不健全等密切相关。

4.金融监管立法落后,执法缺乏力度。金融监管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制定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一些法律法规,但这些立法中仍存在着原则性规定过多、难以实际操作、对违法行为的形式估计不足、处罚方式简单化及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缺陷,使得金融监管缺乏全面、系统、稳定、持续、合理的调整,导致监管中“以权代法”的随意性增多,很难保证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法律建设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蔓延的原因可以从经济、金融、政治、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挖掘,但美国现行法律制度和金融政策的缺欠与漏洞应该是最直接的原因。美国的金融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其金融政策和监管制度均体现为市场导向性的特点。中国的金融发展遵循的是不同的路径,是一个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与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我国应该提倡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发挥适当的管理与调控职能,借鉴发达国家管理和建设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以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律体系。

1.改革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在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进行阶段,应当同步进行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和架构改造。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依法监管是监管执行的基础,无论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的实施都应有法可依,给金融企业以稳定的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台的法律以及相关金融司法解释等构成了现代金融监管法律规则体系,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法律空白,如对金融控股公司等综合经营监管尚未纳入法律轨道,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退出和救助等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因此,今后要注重加强相关金融法规的修订与立改工作。

2.现代金融法制必须建立在金融安全基础上,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增强风险意识。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制度必须兼顾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而不能顾此失彼。只有秉承效率优先、安全为本的新型监管理念,我国的金融监管才能在保持金融秩序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实现金融监管的现代化。凯恩斯认为金融创新是在与法律监管的博弈中得到发展的即“管制辩证法”,这正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各种金融创新中尤其需要高度注意,以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全面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工作相应的经济、 法律环境等条件,监管当局应尽快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法律规则,以约束金融创新在信贷市场中可能伴随的“道德风险”行为。

3.金融创新与发展是金融业生存的必然选择,其中强化金融责任制度是前提。法律的滞后不但造成美国金融业的混乱,而且直接导致民众对法律的失去信任及社会动荡,将会动摇政治稳定和社会基础。所以,不断加强金融责任制度的制定、改进和完善,是整个金融法制的基础。

4.金融立法应时刻注意法律的偏差。法律制度之所以能引起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在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的环境下,各种法律关系是处于市场、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之间的一系列活动,很容易在特定的经济状况下因为某方的利益需求而使得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发生偏差。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美国前几年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低水平的贷款利率, 导致当事人盲目乐观,即使出现法律的偏差也视而不见。金融立法应当适时把握尺度,遵守公平正义的要求。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和交易规则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在危机之际,金融法建设是增强金融软实力、提升金融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唐双宁.我国应建立平准基金稳定股市[N].证券时报,2008,(9).

[2] .关于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J].法学,1999,(4).

近期金融监管政策范文2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安全;风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5602

随着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不论是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均急转直下,企业盈利预测大幅下调,全球股指显著下挫。在这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近期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各国的救市策略来探讨我国的金融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1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导致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也屡见不鲜,世界各国经济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美国房地产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集团被美国银行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被政府接管……截止2009年4月美国破产银行增至28家,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新低。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元区工业生产连续数月在走下坡,和去年相比滑坡18.4%,降幅为1986年以来最大,欧洲经济学家埃里克•尼尔森表示,欧洲正经历最严重的经济萎缩。欧元区16国的经济预计今年将萎缩4.2%。无疑,欧元区正面临二战后欧洲大陆最为严重的衰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亚太地区金融体系受到一定威胁股市大幅下跌,其实体经济也面临下滑趋势。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初值季率下降3.3%,年化季率下降12.7%,为1974年第一季度萎缩13.1%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时也是日本经济连续第3个季度萎缩;韩国2009年3月就业人数减少19.5万人,创十年来新低;澳大利亚2008年四季度经济出现近八年来首次萎缩态势,且差于增长0.1%的预期值;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中国2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为6.1%,创17年来新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9%。

2各国的救市措施

首先,政府出资将受困金融机构国有化,比如英国最大的八家银行机构获得至少五百亿英镑注资后,被部分国有化;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和AIG集团,以挽救美国经济。其次,各国加大对市场的注资力度以刺激经济。2009年1月美国众议院公布了总额8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日本中央银行在连续三个交易日,分五次向短期金融市场紧急注资近8万亿日元……再次,全球央行史无前例集体大降息,美联储、欧洲央行、中国央行、英国央行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声明,降低基准利率,解决流动性问题。此外,各国加大了金融监管的力度。美国较为宽松的监管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次金融风波,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启示,各国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

3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因素

第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快速推进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的可控性减弱,国际金融风险向我国传染的几率加大。第二,国际资本流动性大为加强和国际游资的流动都使得我国金融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金融全球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强,但金融资产风险的高传染性使金融危机更具突发性,我国不能忽视国际资本所带来的风险。第三,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是对中国金融安全体系极大的挑战。金融创新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国际收支失衡是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原因。2009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37亿美元,同比增长16.14%,3月份外汇储备增加417亿美元,同比多增67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是我国使用巨额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第五,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势必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第六,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金融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效能存在着不少危及金融安全的隐患。

4危机背景下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

(1)谨慎有序地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坚持金融。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我们既应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又要把握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速度,认清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真正实力和金融监管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的真实差距,避免金融市场过度、过快开放对金融业带来系统性风险,并坚持金融开放的程度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开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国家的金融不容侵犯,维护我国金融的整体性,反对一极化的金融霸权。

(2)密切监控国际资本流动态势,适当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防范游资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资本市场。面对巨额国际游资涌入我国金融市场,要坚决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必要时央行应该主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加大投机资金的成本,彻底消除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外还可以通过开放市场和投资领域,用政策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合理疏导,使短期热钱长期化,这样有助于将热钱纳入监管者的视野,减少其对内地房地产领域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3)辨证认识金融创新的作用,规范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发人深省,这也告诫了监管者在审视金融创新时将金融稳定放在首位,并采用有效措施规范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首先,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只有信息充分、透明,投资者才能更多的了解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定价,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其次,完善金融创新的监管体系是保障金融安全的核心要求,在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使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保持动态的协调。

(4)适当控制储备规模的过度增长,同时防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国际警戒线,当前应当适度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使其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外汇储备,利用好外汇储备。为防范风险,我国应尽快改变将外汇储备大都压在美元和美国债券上的状况,增加其他国际货币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5)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在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法制环境,全面建立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国际监管趋势、覆盖面宽、操作性强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法规体系,让监管者在监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寻,以提高金融监管效能。同时深化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质量、转换经营机制,以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加快《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进度。

近期金融监管政策范文3

造一个理想的经济、社会环境,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西部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为西部大开发打下坚实的金融基础.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金融;金融对策

一、西部大开发和金融支持的关系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上层结构为资金转移到最佳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它使资金流向社会收益最高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这个作用是金融的一个基本功能.金融业越发达.迅速积聚资本的功能就越强.在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不仅可以帮助迅速集中国内资源,还可以迅速调动国外资源,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发达的金融体系为投资人提供了众多的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理想的投资工具流通市场.在充分竞争和较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相对趋近于其合理水平,投资人理智的投资行为有助于资源从不善经营管理的企业流向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以实物资产进行储蓄,在投资用途上不易转换。因此,投资对储蓄的依赖,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金融资产储蓄的依赖.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品种和收益率更加多样化,从而提高人们持有金融资产的兴趣,增加金融资产形式的储蓄份额.尽管社会的总储蓄水平并未提高,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带动投资的增长.当然,如果金融发展可以帮助提高社会的储蓄水平,无疑会更加有助于增加投资.

这一分析虽然针对的是一国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但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一国国内某一地区的经济情况.如果这一分析成立,那么西部地区开发最为主要的金融对策,也许不是增加多少长期贷款,增加多少上市公司,而是中央和西部各省要联手为西.部地区创造一个有利于西部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环境.

二、西部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形式单一,使得本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风险意识十分淡漠.金融业的整体水平较低.

1、人均GDI(国内投资额)差距较大.1998年全国人均投资额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7.3倍5.o倍和3.1倍:而贵州人均投资额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广西为44.3%,甘肃为58.2%,四川为64.1%;内蒙古为63.o%.西部地区人均投资额与发达地区相比的巨大差距从总体上说明了西部地区金融环境的不合理.

2.金融相关比率低.作为衡量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程度的金融相关比率(各项存款/GDPx100%,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一般来说,金融相关比率越大,经济中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程度越高,投资效益越大,金融活动的规模和能力越强,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较低.如1995年全国的金融相关比率为66.57%,广东为81.2%,而内蒙古只有57.68%。这说明西部地区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作为经济的规模.小、范围窄,金融业处于落后压抑的状态中。

3.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差.受制于西部地区的经济环境,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资产的状况还是负债的结构,无论业务水平还是产品的开发,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4.微观主体形式单一,竞争能力薄弱.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发达产地区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民营制、中外合资、国外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为辅的多元化金融格局.众所周知,这些后起的金融机构,由于经营机制灵活,产业结构合理,市场化程度高,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极强的进取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在整体上有力地支持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相反,西部地区这种多元化的金融格局尚未形成,国有金融机构是这类地区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金融中介机构,国有金融机构市场进展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因素严重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

5、金融机构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西部地区的证券机构,多数仅有几千万注册资金,根本无力与实力强大的国内知名券商相抗衡.反映在上市公司的数目上,这一地区上市公司占全国的比重非常低,严重限制了西部地区在全国的筹资能力.

6、吸引外资能力低,资金外流严重.目前,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外资在地区分布上却极不均衡,1995年统计,东部地区外资占总额的86.5%,中部地区占9.29%,西部地区占4.12%,相差十分悬殊.不仅如此,在西部资金已经不足的情况下,每年却有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东部.

三支持西部大开发的近期金融对策

西部大开发.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无论具体方案如何设计,资金的大量投入至少在近期内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1、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这包括加大政策性银行对重点项目的贷款,商业银行也应改进考核办法.适当增加这方面贷款的比重,支持鼓励国外资本在该方面的投资.证券监管部门应适当增加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2.加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应适时地对信贷政策和支持重点作出调整,加大该方面的资金投入.

3.加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应向西部地区做更多的政策性倾斜.商业银行也应抓住时机增加贷款力度,国家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西部贷款的比例.在证券市场上,一是增加这方面新股、配股的力度.二是放宽企业发债的管理办法。

4.加大西部地区科技教育的金融支持力度.这包括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企业的技术改造,高校的改革和助学贷款等等.

四、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金融基础对策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一项宏观和长期发展战略,因此,从长远看,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在西部地区形成金融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在机制,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金融整体水平和经营效率必须迅速提高.如果考虑到中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现实情况,则西部地区金融深化和金融效串的提高,就不仅具有必要性,还明显地具有迫切性.因此,加大西部地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就成为最基本的金融对策.

1.建立产权清晰、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的商业化金融体系。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西部地区金融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目前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正在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制.从国内其他地区看,这类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原来的城市信用社相比,无论是管理的规范化方面,还是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这些新组建的所谓股份制银行,无论产权关系的清晰度还是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几乎无法修补的差距,因此,这种改革严格地讲是不彻底的.西部地区在全困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都不算大,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提出更为大胆的改革设想,争取在一二年内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金融机构。这不但会加快西部地区金融改革的步伐,也为国家在金融改制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实验案例。更具体的设想是,这种金融机构从产权结构看,非国有部分将居于主导地位,从地区结构看,当地股权将处于支配地位,从国际金融市场看,可以部分吸收国外资金.因此,这类金融机构将是产权清晰的民营经济居主导地位.合理吸收地方国营经济、地方财政外国金融机构而组合成的完全自主发展、自担风险,主要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2.培育和发展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西部各省此次大开发,面临着艰巨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需要技术创新的推动.高新技术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对于这些地区不但是不必要的.也是迅速实现赶超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和国外投入为辅,采取国有民营的全新经营模式,从而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走过的弯路。

3.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报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民营经济滞后很大程度又是由于金融机构对其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在西部地区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的制约,向中小民营企业融通资金的力度非常有限.这一方面限制了西部各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西部各省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西部各省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率先在西部地区建立起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专门机构.这些担保机构的资金应完全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并以中央财政为主(与日本的做法相同).这种资金支持模式也是政府行为市场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4.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银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各省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受总分行制和一级法人制的制约.很难针对这些地区制定具体的存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因此中央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一家或几家西部地区开发银行,这些银行应采取国有民营、股份制的运作模式,主要为西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服务。

5.完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体制,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目前,我国金融业是一个高度集中管理和垄断经营的行业,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的余地有跟。中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东西部差距显著.但中央银行却采取全国是完全统一的货币政策,如统一的存款准备率,统一的存贷款利率,统一的再贴现利率,统一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统一的金融机构注册资本等等.这一切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各省无异于雪上加霜,大大限制了地方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创造性,并造成资金流动的“孔雀东南飞”.针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现实,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采取更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政策,为西部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

6.合理设立国外金融机构.如前所述,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已设立了很多国外金融机构。这些国外金融机构的设立,固然对当地金融业产生一定冲击,但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地区的国内金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论是在竞争意识上、服务质量上.还是产品开发上、技术提高上都获得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已逐渐适应与国际惯例一致的经营方式和运营策略。但西部地区至今尚无一家外国金融机构.西部地区的各类金融机构与外界几乎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无从谈起,极度的保护和高度垄断经营,使西部地区金融业更保温室中的鲜花,看上去虽然色泽鲜艳,但一经暴露在风雨之中,其低下的竞争能力和脆弱的经营实力,将必然被滚波的金融潮流所淹没。

7、对西部地区现有金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撤并,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治理,保险公司在地区间机构的设立和调整等。这里我们将集中精力分析西部地区的证券信托机构进行重新组合的必要性.

我国的证券机构与世界著名的美林、野村等大券商相比,实力相差十分悬殊,西部地区的证券机构即使与国内其他券商相比,也是相去甚远.无论是从经营范围竞争实力上看,还是从业务素质、服务水平上看,我们都处于十分落后和非常弱小的地位.经过增资扩股、重新整合:组建一家在一个地区(如西北)能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实力的证券机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方向看,券商推荐将成为将来公司上市的重要方式.券商的实力和信誉将严重影响企业上币的进程和可能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上市公司,需要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筹集更多的资金.因此,重新整合西部地区的证券机构,不只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从长远看,它应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8.利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随着间接融资方式的削弱和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具体地说。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发行服票和债券的数额,将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对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用,应引起西部地区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西部地区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多培育出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企业:使之尽早进入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发行新股、配股所筹资金投资于效益好、见效快的项目,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其经济发展.

近期金融监管政策范文4

关键词:金融创新;财会问题;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兴起发展迅速,在经济大潮中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本文所讲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创新的目的和本质是为了避免规避、管制与转移风险以及拓展融资渠道,让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实现多方效益最大化。由于对财务方面监管不力,虚假利润和财务信息不真实,给银行、企业、投资者带来误导,遭受很大经济损失,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的目的与隐患

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网络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等等)、业务创新(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与服务的创新。其中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创新形成的业务更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以及不真实,同时会加大金融行业潜在的风险发生,如果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形成连锁反应,造成金融行业危机,金融行业的动荡会直接导致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创新从客观上,可以提高部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也加大金融风险的存在。金融危机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原因有金融监管不力以及财会问题两个方面,财务问题是指会计计量和会计报表的平衡关系不能准确的反映资产负债的平衡,会计审核体系、结构,没有随着金融制度、产品、市场以及支付方式的创新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进而致使会计报表披露信息与实际不符,使管理者与投资群体被误导,掩藏了风险所诱发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上是一把“双刃剑”。

二、金融创新与传统财务

(一)金融创新与会计制度不匹配

最近几年,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随着金融工具、品种的增多,商业银行为提高经济增长点,也逐渐开始做表外的业务。由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面临的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最主要的就是披露信息、计量,目前金融行业还未与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相应的会计制度。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做了一些规定,但没有对衍生产品进行具体阐述,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衍生品种创新较快,这就要求会计的处理方式要不断进行变化,缺乏想对应的会计制度会使会计信息失实。

(二)会计要素的问题

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中的资产被定义成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企业,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发生在过去,并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变化。然而衍生工具由于合约签订会对企业带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也会在经济利益上带来流入与流出,但是从现实情况上,权利与义务是否能够真正的得到履行是未知数,因为它并不是发生在过去,而是未来所发生的交易事项,加上资金也难以被确定,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义务与权利并不能符合现阶段的会计标准,不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范围内。

(三)关于会计原则的问题

传统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确认和报告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情况,以及确认计量、报告会计信息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原则。但金融行业创新后,对会计的要求转变为要预测未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且对不确定性要有一定的预算。传统会计确认的标准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面,需要严格遵守“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以及“被确认的成本可以被可靠计量”两项标准。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以取得合约为前提的,所以很难确定未来发生的事项,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传统会计原则很难与创新后的金融产品相配合,无法从客观角度反映金融创新产品本身具有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新兴的金融产品是一种未履行的金融合约,没有办法依据历史成本进行计算产品的基础信息,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四)关于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传统的财务所披露的报表都只是货币化的会计信息,由于金融创新产品所制定的内容都是未来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履行约定时还不能够完全确认此业务是否为资产或负债。因此,导致很多企业将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作为报表以外的项目进行披露。但很多金融产品价格浮动较大,同时也会引起利润的较大浮动,如果仅仅是依靠报表附表的形式进行披露,没有定期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信息,很可能会造成较大的信息披露问题,而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无法满足投资商和债权人的需求。

三、会计因素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分析

随着金融行业的日益发展壮大,金融行业的创新业务也不断增加,金融风险也在逐步扩大,由于金融杠杆的普及,投资者如果无法合理且正确的使用金融杠杆,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以至于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同时由于会计制度的落后,会计计量的不确定以及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等弊端越发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的发生。例:现行的会计准则并没有将基础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区分,由于金融产品的迅速发展,业务的也趋向于多样化与复杂化,现执行的会计准则并不能满足金融工具的变化与创新。

(一)会计准则落后

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企业带来迅速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从目前资产证券化交易与衍生工具的交易上来看,并没有与金融创新产品相对应的会计准则规定其确认问题。其实现阶段很多金融企业对金融产品的确认还是处于在资产的整体风险上,不能够明显确定特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这就为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金融产品推出的时间较短较多,又缺乏严格的会计准则进行指导,企业很容易出现故意调整利益的行为,信息披露不准确,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会计准则,个别金融工具在符合市场的情况下,企业极有可能选择一些对自身利益有保障的确认方式,对衍生工具进行打包销售时也会产生对冲盈亏的现象。

(二)公允计量属性

金融风险产生的另一个因素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作为企业增加了更大的金融自,主观随意增大很容易导致经营的不稳定性。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群众开始怀疑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中参杂了金融产品的价值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会加速金融风险的产生。如果一项金融资产不在活跃且公开交易时,就很难取得公允价值,加上缺乏专业的机构对金融产品进行专业的评估,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就失去了可靠性。由于不同企业进行会计报告时间并不相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极有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此外,公允价值也非常容易被管理者利用,使其成为新的盈利手段来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引发社会道德风险。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经济市场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以及真实性不强等等问题都会直接导致整个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利益分配、今后的投资计划等问题,会给投资者带来错误的决策,引起不必要的信用风险。由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准则是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并依照权责发生制对完成的利损进行再次确认,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会计报表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准确的反映企业会计信息、无法正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所发生变动时的价值信息以及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将反映的数据都是过去的信息,没有办法提供预测的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保证投资者进行风险预测。

四、对金融创新中财会改革的建议

(一)根据金融工具创新调整会计制度

由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新金融工具的不断兴起,对传统会计行业的稳健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会计制度与新金融工具相配合,对于会计计价基础、报告、原则以及会计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整与改革,遵循会计制度的基本规律,同时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多重性,并且符合现阶段金融行业的基本需求,以减少金融行业信息不准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形成双重财务报告体系

依照传统会计的计价方式做出一份静态的财务报告,再按照公允价值将表外业务归纳在表内,再出一份动态的财务报告,动态的财务报告主要考虑公允价值计价以及几个协调性的问题,包括金融内部会计制度的协调性、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协调性。

(三)对表外业务实行公允价值计量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不能准确定价的金融衍生品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方式进行客观性推广。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公允价值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在1997-2000年,为引入阶段;第二阶段在2000-2005年,为回避阶段;第三阶段为2006-至今,处于重新提倡阶段。尽管我国在2000-2005年对公允价值采用了回避阶段,是由于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所导致,当时公允价值被社会人员肆意滥用,人为的操纵利润,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随着企业治理方面初见成效,以及各种激励约束制度逐步形成、法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受到重新提倡,自2006年重新提倡公允价值以来,我国目前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公允价值准确估价的问题,而不是对公允价值产生否定和怀疑。

(四)调整报表结构

在财务报表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添加“资产损失基金”,加大基金的提取比重,对金融创新中,衍生的金融产品的不确定风险给予充分的保障。对于表内表外资产相关的科目进行适当调整,使与相对应的负债保持平衡,将近期所得收益与需要在今后各期进行分担的成本大的比例分摊在本期中,改变原有的会计报表结构,将一些表外科目纳入表内并进行核算。以避免当期利润虚增,减少后期金融风险的积累。

(五)增加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

金融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从传统的会计信息理念中脱离出来,对于金融创新方面,要结合原始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符合创新发展提供一些经过加工的间接会计结果,并扩大会计信息使用的范围。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经验与先进技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修改。例可以利用现代很多商业银行进行价格风险评估,估计金融工具所存在的风险价值,使决策者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估企业的潜在风险。

(六)完善金融会计规则

目前,我国金融会计基础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随之相关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还处于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但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创新业务也正在转变,逐渐以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为主,因此,金融企业应当与商业银行、保险、金融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共同发展,尽快制定出有利于防范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会计准则。逐渐完善金融会计制度,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同时规范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金融进行接轨。

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金融创新的目的和隐患、传统方面等诸多问题,以及对金融行业中财务改革的建议。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财务方面要适当与现阶段的金融产品相对应政策,及时提出及时有效的监管制度和会计信心披露措施,以防爆发金融危机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快完善金融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使我国金融行业的制度不断规范,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华.浅析金融创新中的会计问题[J].时代金融(中旬),2015(9):156-157.

[2]危晓霞.完善会计在金融创新中控制金融风险的对策及建议[J].科技广场,2011(10):114-116.

[3]刘玲.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品牌,2015(8):168-168.

[4]谷丽.浅析金融创新的动因[J].消费电子,2014(16):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