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课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课程教学设计

茶艺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

1、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异

五星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多是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上,而我们则把掌握运动技术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上。城市教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还比较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农村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理念。

2、体育教学内容的差异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不作具体规定,只是提出一些建议,给教师们留了很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适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摆在体育老师前的一道难题。城市小学老师对内容的选择较以往进步了很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选择教学内容,这比单纯清一色竞技运动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内容也符合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五星小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运动兴趣排在第一位,教学目标排在第二位,根据自身特点排在第三位,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排在第一位,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则很少考虑。

3、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异同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还是没用传统的侧重于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反复练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都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提倡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在这方面,“游戏法”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是广大教师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传统教学法的讲解与示范紧随其后。但是,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很少用,可能是因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小学生的学习往往还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的原因。五星小学的教师们以“游戏法”为主,辅以“示范法”和“讲解法”。对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是用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少。我们则以“讲解法”和“示范法”为主,辅以“游戏法”。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异同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城市小学教师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采用兴趣分组、性别分组。而农村小学教师在平时上课基本上只用一分组教学形式即随机分组,其它的分组教学形式只是在有人看课的时候自己会花些心思组织一下,有的教师上课甚至根本不分组。究其原因,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害怕出安全事故等是主要原因。五星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兴趣分组或性别分组,我们大多数时间则采取随机分组。有时根据内容采取性别分组,很少根据兴趣分组。

茶艺课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茶文化;思路;策略

对外汉语作为以其他种类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民族)的人为对象而实施的汉语教学[1]。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当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全部囊括在内是不现实的,那么挑选出极其代表性内容并将其呈现给留学生便显得极为必要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在茶文化上也达到集大成的境界[2]。中国茶文化自诞生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兼容并蓄,有物质层面的体现,更有精神层面的体现,在选茶、制茶、品茶等诸多环节均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和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茶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观察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别提付诸实践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能够让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茶史、茶俗以及茶艺等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最终服务于他们汉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程性质上,还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或者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均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具体而言,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规范的语言为工具进行准确阐释。所以,在对茶文化课程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应重视和做好对不同部分的组织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趋于合理,最终方便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理解。

2.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全都属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要在使其系统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深入的中国文化,提升该群体的汉语交际能力,所以,就教学内容来看,在融入茶文化的过程中建议选择和使用最基础的内容,结合他们的汉语水平,对词语的难度系数予以合理控制,另外,还需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

2.3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茶文化的相关学习,从而在汉语实际应用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有益的,掌握之后,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纸上谈兵,而应基于实践考虑,从而帮助其提升能力。

2.4趣味性原则

受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在接受异文化教育时往往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应赋予其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和策略

3.1明确文化依附性矛盾

文化依附性矛盾集中反映在两大方面,首先,由于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圈,为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现实需要,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其次,由于学习的是汉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汉语言进行,而没有充分关注和其他知识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3]。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一旦发生,便会导致相当尴尬的局面。在同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下意识地避免冒犯学生,迁就他们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受教育者未能接触到正宗的中国文化,使其难以很好地适用于交际实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教学思维的尺度,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质量。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传播过程,这离不开对外汉语机构和人员的坚持和努力,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接受中国茶文化。

3.2注重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

首先,教学双方主体均应该学会差别对待。受教育者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必然不尽相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导致受教育者拥有差异化的思维方式,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差别的对待受教育者。来自亚洲国家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国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而来自西方国家的那些受教育者有时候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如无法体会中国人为什么要向客人敬茶[4]。因此,在教授之前,教师需对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予以必要的了解,在比较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找出差异之处。如此才能为受教育者的理解扫平障碍,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更加高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其次,教学双方应学会。由于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圈存在差异,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往往拥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若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受教育者国家的茶文化,有机运用对比教学法,在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均不应该固守本国文化不放手,甚至将本国文化强加于人。双方均应积极吸取他人文化中的精华,如此才能在汉语学习中事半功倍,同时保证文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人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先和本土文化展开多方面对比,依托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强行解读异文化。让受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茶文化,以此为前提,,从而在不同茶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顺利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合理开发教材

一方面,规划好中国茶文化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内容。初级、中级、高级这三大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应结合受教育者所处的阶段对茶文化教学所涉及的字、词、句等等进行合理的编写以及安排[5]。另一方面,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深度挖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该阶段也是其学习汉语、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入门阶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做好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编排工作,并结合受教者水平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安排更深层次的茶文化教学内容。

3.4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文化理论知识系统化。从理论层面研究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理论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因而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获得可喜成绩。笔者研究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在茶文化研究上仍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普遍侧重茶树种植、茶道茶艺以及茶的营销学等几个少数方面。所以,有必要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配套的理论体系,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如此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其次,茶文化理论知识应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也需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基于全局视角来审视“汉语热”所涉及的一切文化因素,尤其是对对外汉语茶文化进行研究时,应积极考虑时展的现实需要,从而为配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6]。最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均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汲取中国汉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来自他国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均离不开正常的生活交流,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他们传输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视所授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应和生活实践高度接轨,服务于生活实践,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推广工作取得了相当可佳的成绩,然而在文化教学领域却暴露出诸多不足。茶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世界性,其必然会在国际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却发现,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就如何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巩固和突出其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就长远视角来看,中国茶文化必然会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而获得更多留学生的关注,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雪莹.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邓晓明.浅谈文化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55.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5]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D].河南大学,2014.

茶艺课程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旅游规划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现状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开设本科专业,2012年初成立旅游管理系,设置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方向)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32个学时。

近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承担了多项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相关的省、市级课题,如2006年辽宁省林业厅的自然保护区规划项目“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大连市发改委的区域规划项目“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大连市台盟市委的派专题立项课题“建设大连国家海洋公园研究”,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以及20余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工作。大量的旅游开发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方向。(2)旅游管理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发展潜力巨大。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富,获批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公开6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余部。(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院内建有调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以及会展实验室、装潢艺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学院5800余平方米的酒店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以上发展成绩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课程教学尚存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该门课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建筑、交通、生态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

2.3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

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

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

3.2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创意的方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3.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对于其他课程,“旅游规划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能够进行旅游规划的创意、写文本,还能够制作PPT,能够设计基本的规划图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专业应适时适量开设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制图软件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旅游学、地图学、遥感与测绘、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出策划、写文本,又可以制作规划图件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旅游规划界最新动态及兴起的规划手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助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专题讲座,拓宽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旅游规划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景区参观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机会;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与研究,2010,24:85.

[2]杨朗.“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10):254.

[3]李广宏.“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2):119.

[4]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6.

[5]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125.

[6]郑辽吉.“旅游规划学”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04.

[7]郭海燕,冯晓华,天振江.对“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142.

[8]娄思元.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教育管理,2011,(3):68-69.

茶艺课程教学设计范文4

开放大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基本教学模式,也必将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本文着重分析了“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跨区域网络条件下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跨区域基于网络条件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架构、省校之间“跨区域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架构”;创新性设计出了“跨区域网络条件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跨区域网络条件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跨区域教学; 网络条件;个性化教学;异地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6―0073―06

一、“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

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实现“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有些问题日益突出并制约了开放教育的发展。例如, 各省级开放大学不能保证一定开设本地区学习者需要的所有专业与课程;各省级开放大学所建设的学习平台,以本省学生学习为主,限制了其他地区学生的入网学习;各省级开放大学师资结构性短缺而导致教学服务不到位; 小专业数量较多导致集中教学难以开展; 学习者分散导致教学服务成本过大,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涉及开放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基于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当前开放大学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本文提出的“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指异地学习者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在全国各个省开放大学自由学习,得到异地开放大学教师指导、进行师生互动、享受异地开放大学网上教学资源,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实现在全国各地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最终目标。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前提是突破各省级开放大学网络管事权限,真正实现网上资源共享,落实“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目标。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教学服务对象的异地性

这一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即学习者,来自不同地区,对专业和课程以及学习资源有着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北方城市从事茶艺工作的学员,需要学习茶叶及相关专业。但是,本地开放大学没有此专业,需要网上报考开设茶叶专业的湖南开放大学进行学习。

2. 教学资源使用的共享性

资源建设是开放大学的基本建设,任何一所开放大学建设的资源都具有两个共性:一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 二是资源使用的公共化。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在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联盟学校要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共商、共建和共享,以降低资源建设成本,确保教学质量。

3. 教学风格体现的独特性

这一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是不同省级(地区)开放大学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各自特色,课程的目标设计、教学设计、学习方案设计和考核设计都呈现出地方特色。

4. 教学方式实施的探究性

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跨区域、跨网络和跨平台条件下实现的新教学模式,需要探讨和总结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5. 教学结果考核的多样性

网络条件有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为实现教学终结性考核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借助网络条件可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网上答题、视频提问和网上论坛回答。突破传统考核方式在时空方面的限制,更好地适应异地学习者开放、自主、灵活和互动的考核需求。

6. 教学目标实现的一致性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开放大学教学能力,加速实现“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目标,为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

教学模式”的系统架构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的实现,首先要解决组织架构问题,即开放大学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具体可根据各地区远近、学校合作的紧密程度、专业相近和招生规模等,搭建不同类型的组织架构,采用“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网上实施远程开放教学。

具体说,或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跨区域(省级)的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组织系统; 或基于地区(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内的几家省级开放大学构建本地区的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组织系统; 也可以若干所省级开放大学结成联盟,搭建学校联盟的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组织系统。

设计和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既要体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多种教学手段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的特征,又要体现开放大学教学的系统运作、各个参与教学的单位按照教学计划和分工相互配合与协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特点。

参与实施该教学模式的人员主要有课程主讲教师、学生辅导教师和学习点(或学习小组)班主任。

在“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架构中,主要的分工和职责如下:

课程主讲教师,可由国家开放大学或省级开放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主持教师的职责是确立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指导的实施方案并负责培训地方开放大学或开放学院课程责任教师和网上辅导教师。

学生辅导教师,由地方开放大学课程责任教师和网上辅导教师担任。职责是完成对参与试点课程的所有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与服务工作,并负责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其他开放大学的导修主任或咨询服务人员联系沟通,同时还要完成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的批阅与辅导工作。

学习中心(学习小组)班主任,由地方开放大学或开放学院 (学习点或学习小组)的辅导教师或工作人员担任。其职责是负责学生教学信息的咨询与反馈。

事务管理与咨询人员,由地方开放学院或教学点的工作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教务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服务。

这些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探索区域协作的教学服务模式。

异地学生,分散在全国各省或地区的具有各类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受网络教学和指导,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以国家开放大学开设的某一课程为例。如在同一学期内有若干异地的省级开放大学(简称为A、B和C等)开设此课程。课程主持教师来自国家开放大学(主持教师根据开设课程的单位来确定,省级开放大学所开设课程由省级开放大学的主持教师负责);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由A省开放大学、B省开放大学和C省开放大学的教师来承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在网上将异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组建成“网上课程班级”。参与课程学习和教学的各省级开放大学要为学生配置导修主任(班主任),由导修主任负责学生信息的咨询与反馈,为参与学习的异地学生建立QQ群,将教师的开课计划和要求及时告知学生。各省级开放大学要在专业教师中选择懂得相关专业教学业务且熟悉网络技术的人员作为事务管理与咨询人员,由他们负责提供教务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服务。也可以发挥远程学习接待中心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服务。

三、“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

教学模式”的省校合作架构

随着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省级开放大学在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师资结构性短缺而导致教学服务不到位。随着开放教育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部分省级开放大学一些特殊专业的师资短缺现象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于那些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个别专业,学校不可能也做不到每门课程都设置教师,教学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不强。

二是学生分散而导致服务成本过大。由于开放教育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所处地域分散,个性化学习需求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个别专业招生数量过少,难以组班,“小专业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日渐凸显。

对五所省级开放大学开设专业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春季招生数量在50人以内的专业,大连开放大学有13个专业,哈尔滨开放大学有24个专业,长春开放大学有20个专业,沈阳开放大学有16个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所处地域十分分散,例如沈阳开放大学的汉语言本科专业2010年春共招生注册43人,分散在沈阳开放大学所属的8家教学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春注册学生44人,分散在8个教学单位。宁波开放大学2011年秋季招生专业中,12个本科专业中有9个专业招生在50人以下,22个专科专业中有14个专业招生数在50人以下。这些特殊专业和招生数量过少的专业,如果仅依靠学生所在省级开放大学或开放学院的师资力量,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支持服务,同时也增加了这些省级开放大学的教学成本。

由于省级开放大学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各个省级开放大学不可能也做不到开设所有社会需要的专业。但是,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是全方位的,而学习者又分散于不同的省市(地区),要满足这些学习需求,“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途径。

这种实现完全建立在大学联盟的基础上,具体而言,可以是两个以上省级开放大学互相合作,也可以在3-5所省级开放大学之间实施,甚至在更多的校际之间运行。

各省级开放大学之间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可通过“课程联合教研室”或“课程项目组”来实现。即若干省级开放大学相互协商,在开设课程或教学资源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通过选择共同认可的具体专业或课程,实施“一体化设计”,由“课程联合教研室”或“课程项目组”来进行落实。其各自职责分别是:

课程项目组(课程联合教研室),负责所参与开放大学对该“教学模式”工作的设计、规划、选择和确定专业或课程,协调联系参与省级开放大学,给“教学模式”工作相关的政策支持,跟踪试点进展,协助参与开放大学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工作的总结验收,并将成果通过各种方式适时推广。

各省级开放大学,掌握本校及开放学院和学习中心学生和师资情况,根据师资需求与其他省级开放大学协调确定项目课程,协调省内开放学院和学习中心的关系,组织相关学习中心实施项目。与其他省级开放大学协商辅导教师的管理(尤其是酬金),完成本省开放大学对辅导教师的聘任和考核。

开放学院(学习中心),组织本学院(学习中心)的项目工作,向省级开放大学反馈学生、师资和教学情况,做好项目学生的培训,组织引导学生上网学习,及时与网上辅导教师沟通反馈学生信息和教学问题,做好课程学习之外的管理、咨询等服务工作。

图2是省际合作项目试点运行图。

<D:\教育盘\2015年教育\2015-06\06-30.jpg>

图2 省际合作项目试点运行图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参与项目合作的各省级开放大学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选择统一课程。合作的省级开放大学应选择在同一学期或几个学期内同时开设相同课程(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统设课程,还是各省开放大学的自开课程),以便于各省级开放大学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同时便于各省级开放大学依据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异地招生。

二是确定课程组班原则。“网上课程班级”的组班原则是根据学生选课的具体情况,确定每门试点课程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一个班级不超过40人。如果人数太多,可由师资来源学校确定试点课程的班级数量,并提供相应的师资。同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确定试点周期及后续试点课程。

三是确定主持教师来源。通常是根据课程开设单位确定主持教师。省级开放大学根据各校师资情况,打破地域限制和省级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划分,发挥各自优势,每门课程由一所省级开放大学负责组织教学实施,省级开放大学集中力量共同建设特色学科,提高学科建设能力,并共享省级开放大学内的优质学科师资。

总之,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现跨区域的师资共享,既是开放大学未来小规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开放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推行‘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会实现‘两个集合’,一是师资集合,二是生源集合。从而解决开放大学学生分散和师资结构性短缺而导致的教学服务不到位问题,实现不断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全国开放大学系统中优秀师资的作用,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过程的服务成本,更好地实现开放教育办学向下延伸,提高远程教学服务能力,提升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水平,保障开放教育教学质量”。[1]

四、“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

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实现“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必须要在参与单位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一)建立跨区域的学习者异地学习的教学资源平台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实现跨区域的学习者异地学习的基础条件,是实现“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开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现“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建设是基础,是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与关键。 建立统一的“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一是建设网络个性化学习平台和教学平台。平台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有各种专业的三分屏课程、5-15分钟的微课程、网上实验室,还要有师生互动区域,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

二是构建教师备课系统和学生作业评价系统。为各开放大学参与“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教研组开设相应的栏目和网页,利于教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和信息。

三是优化异地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为满足异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将开放大学各分部(省级电大)教学资源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同样势在必行。为此,开放大学各分部(省级电大)教学资源,应在共同协商下,实现互联、互通和开放,提供给异地学习者选择和使用。

四是注重教学终端建设。要与现有的各地社区学院、企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连接,进行终端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二)建立跨区域的师资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

当前,不同地区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异地开放大学所开设的本地没有的专业进行学习成为趋势。为此,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研究和探索新的校际合作、实现开放大学系统内师资共享机制,突破省级开放大学教学独立化、资源封闭化,实施开放教学的较好的形式。

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要建立师资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地开放大学通过一系列的协商和协议,进一步完善不同学校师资共享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与工作机制。确保以“课程”为中心的师资共享的实现,确保“跨区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计划的落实。

二是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制定科学、合理、适用的网络教学、面授辅导、网上答疑、实践实训和考核方式等“教学全过程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一体化教学方案提供给学习者,便于学习者安排工作与学习,便于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习方式,便于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特点参与和选择考核方式。

三是建设联合教学团队。以“课程”为中心,组成“课程联合教研室”或“课程项目组”,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指导教师,建立教学团队,进行常态教学研究。

四是建设相对稳定的管理与技术队伍。由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探索区域协作的教学服务模式。

(三)建立跨区域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咨询系统

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呼叫系统。国家开放大学与省级开放大学合作建设省级开放大学远程接待中心,并逐步构建形成全国开放大学远程接待系统。建设开放大学远程接待系统,创建统一的服务窗口,为全社会、全国开放大学系统的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及时和有效的教育服务,是建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信息化校园的重要目标,是开放大学主动适应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也是提升全国开放大学系统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通过发挥远程学习接待系统的作用,为本省、本地区或异省、异地区的学习者提供招生、报考、课程计划、课程答疑和实践等咨询。

二是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在平台上实现跨区域招生和缴费,实现跨区域组织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务管理,实现学习者自主选课和形成性考核,实现作业提交和成绩查询等事宜。

三是配置网络维护人员。远程教学应可以在网络上全天候进行,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接受教学和辅导,应为此配置网络维护人员。

四是确定专人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各合作单位应确定项目负责人,各教学点也应当确定一名班主任或一名教务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学生事务。

(四)建立跨区域的项目经费结算标准

实施“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可“解决异地学习者异地报考本地没有的专业和学习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各地开放大学所制定的收费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经费核算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尽可能相互承担和认同的授课教师酬金支付标准与费用核算发放系统”[2]。

探索省际合作的酬金标准和辅导教师的考核办法。省际合作的教师酬金支付标准、辅导教师的考核办法可包括以下内容:

1. 试点课程教师的酬金发放

由任课教师所在学校发放,原则上参照本校的“课时费”标准支付本校教师酬金,并将参与项目的工作计入本校教师工作量。如参与学习的学生来自分院(学习中心),由省级开放大学与分院(学习中心)协商,根据课程学分(或学时)和学生数量,向分院(学习中心)收取一定的费用,探索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

2. 各省校际酬金的结算标准

根据各省校际之间商定的统一标准,由省级校每学期按结算标准和办法支付给承担“跨区域”课程的省校。

生均标准:N元/学时×课程计划学时÷课程学生总数

每门课程应支付的总额:生均标准×本校课程学生数

各分院之间酬金的结算标准,可根据省级开放大学之间商定的统一标准,每学期按结算标准和办法支付给承担“跨区域’课程的分院。

3. 项目课程教师的考核

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参与“跨区域”学习的学生和省级开放大学随时向教师所在学校的联系人和项目组的联系人反馈教学问题,省级开放大学根据教学平台的数据、教学反馈等各方面情况对教师进行考核。

(五)建立跨区域的省际合作项目的协调机构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各中心城市电大省际合作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各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担任,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的教学负责人以及教师、管理和技术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共同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和运行保证。

二是政策支持。为负责试点的部门、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政策支持,将教师的网上教学辅导纳入其日常教学工作,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考核。

三是监督监控。指定专人检查试点课程的资源情况、网上答疑情况和学生形成性作业的提交情况等。

五、小结与建议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尚需深入研究以下问题:

(一)深化对“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认识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因此,开放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认识,国家开放大学要不断深化开放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多层次需求。

(二)完善跨区域的教学课程内容与多种实现形式

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主要分布在国家开放大学在线平台上,或各省级开放大学所属权限的平台上。这为充分运用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两个平台资源提供了条件,应将国家开放大学在线平台上的统一标准课程资源与各省级开放大学辅导教师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自建资源相融合,为异地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学习者可以看到文本、IP课件和直播课堂等形式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类型的资源,如微课程等,创造更多的教学形式。

(三)建立跨区域的异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评价标准

对参与“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异地学习者的考核标准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因素,如学习动机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掌握和专业基础的提升等都需要纳入考核。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估机制。

(四)强化对跨区域教学教师的教学和服务质量的考评

“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主要实施者是参与项目的国家开放大学及各省级开放大学的教师,这些教师即负责本省开放大学学习者的教学工作和辅导工作,同时也负责其他省(地区)的异地学习者的教学和辅导工作。因此,对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和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质量的考核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保障跨区域教学的质量。

总之,“跨区域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可满足学习者异地学习的需求,降低办学成本,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支持服务水平,符合开放大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2] 刘莉. 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2012,(11):5-22.

收稿日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