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当下的大学生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代,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成为他们获取、接收各种知识与资讯的重要手段,且依赖程度不断提升。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何顺应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提高教育的效率,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十分关键和紧迫。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于1967年由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简单地说,新媒体可以认为是数字化新媒体,也可以称为第四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特性。

1.新媒体载体的多样性

其包含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微博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

新媒体的传播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这加剧了与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且具有放大的叠加效应。一个偶然事件,一则小山村的新闻,通过新媒体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传播到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这里就有一个放大效应。放大过程中就有新闻的失真。

3.新媒体信息的多元性

在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因新媒体传播载体与渠道的特性,从技术层面可以实现人人都可以信息,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监管范畴,多元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人们对信息的筛选、识别和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媒体实现了个性化

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实现互动,从而也将新媒体做到面向特定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实现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与服务。

5.新媒体表现形式多媒体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多媒体对于所要传播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可以融文字、声音、画面等为一体,实现多媒体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环境是以最新的科技手段,将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的信息通过媒体终端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由于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使得教育从时间、空间和时间结果上也都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显示出较传统媒体更加优越的特性,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2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网络消费大国。大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抽样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使用过互联网,4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36%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资讯、了解社会、相互交流乃至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所创新。

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必须从观念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认知系统的良性循环,会产生乘数效应。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权,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克服了传统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手段。如网上咨询室的设立,极大地保护了参与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使教育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新媒体的众多载体中,网络、短信、微博等新媒介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克服了传统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手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平台,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的需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的特点。比如,开会可以在BBS论坛、QQ群、班级网站上进行,评选先进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进行,通知与时事新闻动态可以通过微博进行,等等;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会议、网上纪念馆、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些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今,借助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迅速性的特点。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和陈旧的现状,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包含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同时营造出轻松的教育情境,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一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是非曲直,并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这就要求不断研究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形势政策,找出与社会实际相吻合的论据,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避免大而空的说教。二是要更新知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综合知识,以多样化的媒介素材去满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三是要创新理论,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4.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新媒介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交互式的沟通将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收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间接方式。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改变了大学生在网络中接收宣传思想教育时“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教育方式,大学生随时可与信息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充分的保留,并适当注入现代元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效果是突出的,在新的形式还未得到有效验证的时候,应该采取互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新媒体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受科学技术冲击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负有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其影响力不能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等考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迎合科技发展,以牺牲自身教育规律换取一时的追捧,应该坚持教育内容的导向正确性和科学性,不能以儿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合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特、奇,应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的现代要素,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其特性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跨文化传播以其开放的状态,挑战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各种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效应,容易使一些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变异和失范。不可否认,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负面的信息,因此在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首先应当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题教育,唱响主旋律;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面对爆炸的信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辨别力,不偏听、不盲从;最后要加强监管,净化媒体传播环境与信息内容,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想教育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3]唐勇,王安平,杜维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2

【关键词】web2.0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新途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公寓与专业学院党建工作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201018068)。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更是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web2.0与web1.0比较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即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两者的区别详见下表:

二、web2.0时代下网络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老师和书本为主体对大学生进行说教式的教育,多采用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这在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过较好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强调自我意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搜索、论坛交流等形式了解咨询,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日趋多元化,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势必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冲击,面对面说教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网络时代,网上信息异常庞杂,人们均通过自由选择,互通有无,学生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主观能动性更加活跃,绝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就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树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方式。

三、web2.0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1.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校内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首先,我们要认真开发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其次,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教育电子教材。这种电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学生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第三,利用校园网络整合校内宣传媒体。把高校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可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当然,校园网络系统关键在于内容建设。从以往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网络构建的实践来看,往往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互动等问题。以常见的学校党建网站(web1.0时代典型网络平台)为例,往往内容雷同、板式单调,特别是缺乏有意义、有意思的话题互动。同时,对web2.0时代的典型网络平台如微博和微信的运用还较少涉及,某些高校的党建网站也开通了微博,但运作理念往往还参照web1.0的大众网络平台的思路去操作,违背了价值性、互动性、趣味性等基本原则。

2.利用各种渠道,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以网络为载体,传承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创造。

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催生视野全球化、激发创新意识、加强参与协作、利于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另一方面,它也容易使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迷离、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道德与法律观念淡薄、网络依赖心理增强、思维浅薄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信息理解的多维化,他们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二是对信息理解更加主动,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对各种信息以筛选和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了。

因此,我们要从多种渠道积极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如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

3.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批判、解读、应用与创造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积极享用大众传媒,培养人们对传媒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搜集、整理、理解、过滤、批判媒体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思维水平的试金石。在web2.0时代,新型媒体便利了学生的信息沟通,但大量碎片化、肤浅的信息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造成了损害。比如注意力的分散,有的学生每隔几分钟就要刷新一下微博或人人网、检查好友是否上传了新照片等社交信息;有的读写能力退化,难以对经典书籍进行系统地深度阅读、写不出超过140字以上的文章。当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从信息稀缺时代快速过滤到注意力稀缺时代,媒体上大量无营养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毒害,特别表现为不会读长文章、不会写长文章、对知识的记忆力衰退(因为有搜索引擎),读图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损害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下去,很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在信息、知识、书籍无限丰富的时代,我们学生反而不读书、不学习,知识贫乏、成为“最愚蠢的一代”( 马克·鲍尔莱因,2011)。

因此,在web2.0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包括两部分:一是吸收有益信息的能力;二是过滤、拒绝有害信息的能力。培养第二种能力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4.提倡关爱学生,由“危机管理”转向“主动服务”

全球化的新媒体信息平台、交流平全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控制的范围。“大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在网络情境中满足求知心理需求、求客观心理需求、求新心理需求、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 根据之前对我校90后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学生通过网络的关注重点依次是生活与娱乐信息(78.33%)、学习问题(57.78%)、工作与就业问题(35.56%)、人际交往与心理问题(17.22%)。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网络主要是进行娱乐,而不是学习,这是一个社会事实。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被动应对、监管的危机管理层次。要因势利导凸显服务理念,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主动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90后的学生开始纷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面临web2.0时代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点以及网络带来的危害,在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因势利导、防微杜渐,使网络逐渐成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霍慧煜.应对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工作新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2011.3(56页)

[3]杜佩.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J].理论探讨,2010.11(7页)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3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全媒体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平台,不断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交往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网络这一工具和平台提升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探索。

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1994年前后,互联网正式传入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初露端倪,但学者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探索和论述却是从1997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目前,学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从技术层面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从狭义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到网络平台中,发挥其教育和德育的功能,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想比较而言,第二种观点囊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支持和目的而更加全面。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其实质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网络交流平台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网民群体中的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高校学生所占比为26.8%。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追求存在很大差距,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随之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道德滑坡事件引起的网络轰动效应及引发的网络,使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

(二)网络的全球性和虚拟性,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混淆

由于网络无国境的特点,某些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网络上推行文化霸权,企图将不实信息或他国的价值观强加于网民,从而达到他们政治垄断的目的,这种情况下不同政治的价值观冲突和摩擦不可避免。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免疫能力差,当其从一元的价值观教育进入多元的价值观并存的网络生活方式时,易被网络上意识形态渗透和控制,造成思想混淆和反叛,导致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减弱。

(三)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弱化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像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如QQ群通知、学生信息的管理、网络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网络“自由”国度里,某些大学生特立独行,不喜欢受道德、法制或规章制度约束时,道德观念危机就悄然而至。

(四)网络的依赖性和诱导性,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大学自我安排的时间较多,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又较差,不少大学生都会沉迷在网络游戏、电影、歌曲和聊天中。有研究表明,上网时间越久,孤独抑郁的情况越严重。与网络相关的心理疾病还有网络依赖症、网络强迫症。不少大学生因沉迷电脑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导致荒废学业。其实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和控制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生活动力,没有树立长远的理想抱负。若长期发展下去,网络将导致学生出现人际交往萎缩、自我分裂等严重精神疾病,最终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完全缺失。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我们关注微观现实,也需要进行整体规划,要在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网络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一)统筹规划,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协调共振,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要对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其中搭建工作平台是基础。(1)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各种优秀教育资源汇集到网络中来。要重视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作用,汇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研发资源,搭建全国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共同传播网络正能量,协作应对网络负面舆论,努力使网站联盟成为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散库、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宣传舆论的风向标。(2)打造思想舆论引导平台。“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内容建设,壮大教育系统“官方微博”联盟,推进高校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打造网上思想舆论引导集群,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和应对能力。

(二)完善机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做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体系建设。(1)建立工作动力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广、内容多、变化快,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汇聚汲取群众智慧,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强化过程设计和全程监控,促进各高校明确要求、落实任务、创新途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形成自我加压、积极推动、主动有为的动力。此外,协同相关工作部门做好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研究制定激励评价措施,调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推动力。(2)完善网上网下联动机制。要建立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网上、网下工作相结合,既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形成工作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就是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探索建立对网上成果发放薪酬、给予奖励的办法,探索建立将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情况列为师德先进、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条件的办法。通过激励评价机制的改革,使我们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重心转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形成良好工作导向和局面。

(三)建立起与当前网络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所存在的吸引力不够这个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层,在把握好正确宣传方向的基础上,对于当代高校学生在网上的接受习惯以及表达方式,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效果同时达到最大化。作为一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当前网络话语体系,一定要进行足够的熟悉,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的网络语言,一定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把握好正确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基础上,逐步把与当前网络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立起来,以这种创新途径来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积极利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极为迅猛,其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在高校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均可创造性地引入诸如博客、BBS论坛、网络聊天室、电子邮箱以及QQ聊天工具等网络技术手段。这些网络技术手段,其交互性强,而且具有平等性等特点,便于高校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教育效果,例如,QQ聊天工具作为一种即时网络通信工具,就是高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能够有效、及时表达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重要方式,就是博客这种网络技术手段。这种全新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方式,备受当前高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因此,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通各自的博客,以此来引导高校学生对当前最新、最热时政新闻进行评论以及相互探讨,最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因此,在实践当中,深入探讨和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有效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 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

大学生群体在利用网络发表意见中的角色不可忽视的。由于网络强大的互动性,往往能够吸引大学生网民对一些互相关心的话题的关注,利用BBS、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参与议论,从而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互联网的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网络舆情载体在原有的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基础之上,现在又增加了微博客、QQ群、MSN群、微信等在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网络舆情载体。网络信传播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第二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较快的掌握和利用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微博、QQ群、微信等网络舆论方法和手段。

第三是大学生思想比较激进,对一些新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参与积极性,能够对一些事件通过及时发表见解、表达观点,形成网络舆论影响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

(一)直接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是开放的,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民们可以通过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方式直接针对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能力比对较强,并且参与激情较高。网络舆情的直接性使得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更加畅通,但同时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形成形成蝴蝶效应,对事件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产生舆情危机。

(二)内容多样性。

由于大学生处于学习时代,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接受相对较快。大学生往往能够较快的掌握和利用微博、QQ群、微信等网络舆论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大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丰富、包容万象,不但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达,还常常有缺乏理性的消极、庸俗、灰色的言论。

(三)传播迅速性。

由于大学生群体处于思想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 在网络舆论中和其他群体相比表现的更为活跃, 常常表现出相对开放的言论和张扬的个体意识。随着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3G甚至4G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将视频或文字通过微博、QQ群、微信等方式,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能够无限次及时快速传播,通过网络发表观点,大学生发表的意见、建议等信息就得到快速传播。和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相比较,网络舆情能够及时无限次的传播。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随着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应该特别重视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利用高校校园主流媒体、教学管理人员正面引导、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放主流媒体网络资源等方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网络舆情产生正能量。如校园主流媒体可以建立新闻网、信息网,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弘扬主旋律;免费开放校外一些主流网络媒体的资源, 让主流媒体增大在大学生中的网络覆盖面;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等。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力度。

高校要充分利用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些言论,进行正面的引导,以平等的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力度,及时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立足于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论发展提供参考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减少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

(三)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

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潜伏期的网络舆论预警和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建立事件爆发期、蔓延期的网络舆论缓释和阐释的具体机制,有效遏制大学生网络舆情。

首先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潜伏期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够发现网络舆情事件潜伏期的或多或少的各种苗头。利用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途径,发现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中具体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在短时间内将能够引发网络舆情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相关决策部门,从而可以把潜在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

其次,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建立事件爆发期、蔓延期的网络舆论缓释和阐释的引导机制。通过在第一时间告以实情、树立舆论的权威,以客观公正的事实和说理解释实情,积极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危机消解的方向发展,达到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建立事件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2]王志龙.高校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应对措[J].教育教学论坛,2009(27).

[3]周岚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5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式教学,探索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课)课程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的“三进入”工作,找到适合士官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士官学员相对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专题式教学克服了政治理论课晦涩难懂的弊端,将理论与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使每一堂都能以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真正做到愿意学、积极学而达到学懂的目的。

目前特色理论课程使用的教材由总政统一配发,是全军任何层次的学员统一使用的教材。虽然该教材体系完整,逻辑结构强,内容全面,理论问题论证深入浅出,但在对士官学员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存在课时不够,学员对有些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的现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探索采用专题式教学,合并教材的有关章节,充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着重开展几个专题的教学与研讨。在具体教学中,将严格按照以统一配发的教材为基础,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原则。

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现实热点问题的选用。热点问题一般都是全社会乃至全球在某一时期相对集中关注的问题。热点一出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往往会进行大量的报道,相关信息可谓是铺天盖地。开放的世界没有封闭的军营,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热点往往也是学员关注的热点。选择某一专题一旦能紧扣热点,并结合学员的现实思想借题发挥,组织学员对热点加以评论,适时引导,无疑会吸引学员热情参与。士官学员年龄在20岁左右,大多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力。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看问题比较感性,针对这一特点,增强特色理论课的效果,不仅要采集大量权威的理论信息和鲜活的实践信息,而且要讲究运用这些教育信息的技巧,注重大道理与小道理相结合,并辅之以形象直观的课件,诸如图表、视频手段等,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从而刺激学员的感觉器官,引起学员的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

2.经典论述的引证。引用革命导师或学术大师的名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常用的方法,特色理论课本身的特点也要求引用经典论述阐明观点。因此,在专题课中运用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引证时不能断章取义,应在完整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摘选;不能牵强附会,须准确贴切;不宜生搬硬套,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并作出必要阐释。

3.生动事例的例举。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鲜活的例子和生动的事实中寻求真理是学员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精选生动的事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感染力,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好的、恰当的事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引发学员深入思考的良好效果如果想达到此目的,事例的选举尤其重要。在具体操作中,要以弘扬正气的典型事例为主,不宜渲染消极的社会现象。确实需要运用个别反面典型的,不仅要讲清来龙去脉,而且要论危害、挖根源、谈教训,使学员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中接受教育。生动事例的选取还应由近及远,寓理于事。

4.权威数据的引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在进行专题式讲授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问题,才能起到特色理论权威性的作用。而运用权威的配套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对于说明某种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枯燥的数据往往使人感觉乏味。所以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数据进行适当引申,使之形象化,便可达到说服力与感染力的统一。

5.前沿动态的介绍。特色理论课是引领学员认识世界、国家和社会的最佳正规窗口。因此,在专题式讲授时要根据专题的具体内容对前沿动态作适当的介绍,这对于开阔学员的视野和思路颇有裨益。在介绍前沿学术动态时,要用的观点加以评析,切不可搞所谓“纯客观”介绍。

6.现实思想的剖析。贴近社会实际、贴近思想实际,是提高特色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士官学员多为80后、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存在着自主意识强、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等长处的同时,也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承受能力较弱等不足。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分析现实思想状况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蜻蜓点水”式地东拉西扯,而要抓住带有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深入剖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效果。

只有遵循了以上的基本原则,在特色理论的专题授课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4-02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跃进式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更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社会大德育变得丰富多彩。

当然,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并非物质文明的发展都伴随着精神文明的进步。在社会生活领域,干部追名逐利、贪污腐化等时有发生。在市场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等屡见不鲜。在其他领域中,道德准则松散、社会越轨和失调等现象常有发生。这些道德缺失和缺乏的问题已经开始侵蚀校园和学生,有些学生对集体和社会适应性差,冷淡、逃避等不良心理现象已经体现出来,这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心理品质不健全,遇到事情处理时有暴力等其他问题行为出现。中小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定时期,可塑性、可变性强,是塑造思想政治品质和良好道德水准的关键时期,因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学者的关注。

现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矛盾。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其中,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中小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所影响的人也最终在社会中生活并发挥作用。因此,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社会大环境中不良现象,并充分利用它来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使中小学生成为真正道德的人,适应经济社会的人。[2]

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是党、国家以及人民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更要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更是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更需要社会实践以及自我道德修养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合力培养形成。

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传播的特点

(一)阶级性和社会性

思想教育活动的传播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人,是社会个体,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广泛存在的不同群体、集团、阶级的人,但不论是传播者、中介者或者接受者,他们都是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立场的。因此,这个传播过程活动和实效性研究有特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必然的。[3]

(二)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类是有目的和意识的生命体,因此,人与人之间传播活动必然是在意识支配下有动机、有目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整个传播活动中,带有隐蔽或明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参与者,对传播目的以及过程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认知,传播计划及方式也都一定是源于其主动选择,少有被动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不但反映事物的现在,更能显示事物的过去以及未来;反映事物的现象,同时也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具有特殊的创造性。

(四)互动性和协调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不仅需要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需双方之间相互尊重、协调操作来共同完成。因此,其传播活动是双向性的。

(五)历史性和永恒性

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播都与人类休戚相关,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的方式、内容也千差万别,其传播具有历史性。虽有不同,却客观存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播具有永恒性。

三、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这些媒介传播的出现和存在不是取代,而是叠加。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法是以灌输、劝导、讲述为主,现今信息社会化,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成为现代社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更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播方法,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旨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认识的传播过程。[4]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思想政治传播内容的制约,不同的传播方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方法,对青少年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平民性。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都是由专业人员提供并讲授,但在新媒体中,除少数内容外,更多是由一般的社会大众提供。每个人都有开通自己的博客的权利,人人都可以做编辑,个人发表言论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网络这一新媒体成为个性化表达的平台。这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者的数量,更丰富了网上的内容,新媒体平民性的特点将使人类社会进入新闻和信息更加具有平民性的时代。

2.个性化。传统的大众传播,不能为个体单独制作、出版和播放。新媒体就不同,它作为以个性为指向的“个人媒体”,能够适应需求的多样化和众市场的细分化的趋势,并针对特定用户群的需要而提供信息服务。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要求受众按照他们的时间表来获取信息,新媒体则允许用户在任意选定的时间段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3.即时性。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需要长周期不同,新媒体的接受和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可以接受或信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手机、博客、播客、互联网的结合,使及时性体现的更为活跃。

4.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递速度缓慢,一般都是单向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手机,使信息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更快捷、更深入、更广泛。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如网上调查、新闻跟贴、电子论坛等方式实时发表看法和观点,而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意见和反馈,实时调整传播行为,从而实现随时的交流。同时,受众可以主动参与信息的提供、传播,通过撰写博客日志、发送手机短信等,随时随地进行大众传播。

(二)新媒体技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现阶段,新媒体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新媒体改变了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首先,是新媒体信息具有便捷性、多元化。其次,是信息形式更为综合、多样。

2.改变了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老师与家长间的交流方式。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话成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QQ、E-MAIL、BBS、博客、微信、手机短信等方式成为学习和教务间沟通的重要形式。

3.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中小学生开始更多地用网络搜索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了在老师和学生间沟通的问题和时间障碍。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对提高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的作用不大以及文化熏陶不足等。

4.新媒体使中小学生的性格塑造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更多的载体和方式来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追求平等、注重自我意识日益凸显。[5]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对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第一,创新推动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学习和研讨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在网上快速地查找到关于中国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大量资料。新媒体技术的这一独特的优势,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

第二,拓展了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如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显著提高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第三,强化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传播快速、交流便捷,它能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调动中小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把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2.新媒体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的挑战。

第一,新媒体的多样性推动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理念,转变了教育观念。面对多形式、多载体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方式,中小学生倾向同时使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载体。目前,在教学中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新媒体靠拢,在微博上学生关注的事件常常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论。这都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探索多元化教育方式的体现。

第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无序性,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舆情监控,加强正面引导。运用新媒信息更加随意和迅速,使信息丰富多样但繁杂无序,很容易造成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中小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好奇心理强使他们更容易被不良和虚假信息吸引,使价值取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新媒体氛围中的舆论正确引导,增强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与认知力。[6]

第三,更新新媒体传播内容的速度之快迫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面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不断更新,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将面对更高的挑战,如信息技术的操控、思想观念的转变、心态上的适应和交流方式的改变等。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需要及时调整,迎接新挑战,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

四、展望

人的一生中,中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逐步成型的初期,同时也是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为了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中小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断进步,就需要大大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大放异彩,怎样利用新媒体深入加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学者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2]邓夏生.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