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材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材分析

地理教材分析范文1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对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它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应当重视课标解读,在当前“一标多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把握课标特别重要,也只有熟炼掌握课标,才能驾驭教材,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的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进行组织的,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教材包括3个模块。“地理Ⅰ”以自然地理为主,“地理Ⅱ”以人文地理为主,“地理Ⅲ”以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主。选修教材包括“宇宙与地球”、“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熟悉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置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来理解。认识教材知识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地位、前后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才能从整体把握住各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以利于教学过程的连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的能力构成分析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构成。

地理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地理认知能力与地理核心能力。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分析教材的能力构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该节教材主要是通过自然带这一载体,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差异性在地球表层的四种分异规律,以指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寻找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思考可以归纳成几大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总结自然带的分异有何规律?再引导学生寻找图殊的“点”,从而切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四、教材的表述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方式。活动性课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活动”、“阅读”等形式。教师应当明确教材某部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般叙述性课文,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性课文,则应根据其具体形式与知识内容的本身,作出相应的学法指导。“活动”多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阅读”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只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的知识内容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诸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纵观整节教材的知识内容,依据教材重难点确定的一般要求,可以确定教材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探讨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教材的难点:一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问题。

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掌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的主要目标。

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

地理教材分析范文2

一、新教材(湘教版)中“活动”情境的类型及内容特点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基本上每节课都设置了三类“活动”情境,即思考类、探究类、实践类。这三类“活动”按其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可大致分为材料分析类、实验研究类、实践操作类、讨论总结类。下面就对这四类“活动”情境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作具体阐述。

1.材料分析类

这类情境问题在新教材中涉及最多,往往采用图、表、文字叙述等形式。这在传统教学中也有大量应用,但与以往教学中应用图表不同的是,在情境教学中,更多地融合了下面几种教学要素,一是联系性(所设置的情境与课文中的知识内容密切相关),二是自主学习或互动性,三是思维方式的明确引导性,四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例如,必修地理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课有这样的“活动”情境:

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移民状况见下表。

思考:(1)根据上表,说一说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述案例就是教材中典型的材料分析类情境教学的问题。在关于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先利用教材的图表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对图表资料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

2.实验研究类

这类情境问题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丰富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推理,提出某种现象的成因,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学习必修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问题,有这样的“活动”情境: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1)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上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

(2)在黑暗的房间里,把台灯打开,观察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哪些部分灯光照不到。

(3)在地球上找到你所处的位置,匀速拨动地球仪,大约每5秒钟转1圈。记录下什么时候你所在的位置是亮的,那就代表白天;什么时候是暗的,那就代表黑夜。

思考:在该演示中,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看看几秒钟代表1天?

中学地理教材中所例举的这一实验内容具有典型的实验研究式情境教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布朗斯福特所提出的“抛锚式”教学理论中找到根据,“抛锚式”理论要求教学从一个具体实际的背景事物入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达到与知识实实在在地接触。

3.实践操作类

在地理教学中创造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掌握理论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因此这类活动情境的创设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特点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适合我们去创设这类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下面案例所示的教材中的理论问题时,就可以号召学生走出教室,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和周边地区去求证理论中相对合理的成分。

例如,学习必修地理Ⅱ第二章第一节“中心地理论”这一问题,有这样的“活动”情境:

调查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

(1)调查家人或邻居一般去哪些商店购买下列物品: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等。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

(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再调查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与住所的距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调查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统计。

(3)将以上两部分调查的资料结合起来分析,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4.讨论互动类

这类情境的内容相对开放、民主,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就一个论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阐述自己的论点;或者就有争议的观点,分组讨论,力争以理服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交流、对话的情境中去,通过讨论,相互补充和修正,获得共识。

例如,必修地理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课中有这样的“活动”情境: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谈一谈你对洞庭湖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3)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二、“活动”情境的教学策略

1.“活动”情境内容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要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是将“活动”情境内容作为新课导入。把“活动”情境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必修地理Ⅱ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教材情境“‘镉米’事件”引入新课教学。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积极思考,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二是将“活动”情境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讲到地方时,把实验研究类情境问题“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及时地引进课堂,它是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

三是将“活动”情境内容作为课堂小结。这样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功能。如讨论互动类情境问题,“探索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这类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及时地完成,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活动”情境内容的创设形式应灵活多样。

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情境内容创设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讨论交流、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必修地理Ⅱ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提出辩题:中国大城市应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正方)和中国大城市应积极发展私人小轿车运输方式(反方),辩论结束后,可以由学生评委团评定并说明理由,评出胜方,给予精神鼓励。在这样的辩论赛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

3.“活动”情境内容的时间安排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新教材的有些活动内容,学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完成,如学习必修地理Ⅰ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中的实践类活动“观察月相”,可布置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按照活动要求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因为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课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这就使“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

地理教材分析范文3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地理教材分析范文4

关键字:搅拌站;材料;成本

中图分类号:TF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河北建设集团路桥公司沥青搅拌站坐立于保定市清苑县阮庄镇,占地200亩,有沥青搅拌站2000型和3000型各一座。设计年生产能力50万吨。主要是供应保定周边的路面施工工程。作为公司加工销售型项目,盈利是其主要的目的。其手段则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销售量,一是降低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源和节流。

本文主要是从其主要的成本构成上分析降低成本的方法。为进一步降低料场的材料成本提供基础,增强料场的市场竞争力。

料场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现场的人材机,场地租赁等费用。作为公司的材料部门,主要对料场的材料对其成本的影响做一个分析。

因为材料类在料场的运营中占的比重最大,因而对其成本的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要想很好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就必须建立健全材料的采购-消耗等整个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

材料的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采购价格控制、量的控制、其他控制。

一.采购价格

采购是料场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控制材料的采购价格对料场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减少料场的现金流量,而且能直接降低料场的经营成本。

对于料场而言,其原材料采购价格的构成主要是:

⑤ =①+②+③+④

1.出厂价格

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对信息的掌握,包括供应商实力、信誉的调查及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对比分析[ ]。对于地材类物资(包括碎石、矿粉)出厂价格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淡季备料及避开国家大型集会上料两个方面,因为以上两种情况对石料厂的出厂价格影响很大,避开这一时段可以避免高价上料,对成本的降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不同的季节对地材价格也有影响,冬季是施工淡季,价格相对较低。而对于沥青、燃料油、柴油等贵重物资,其采购价格对成本的影响很大,故我料场采用的是分公司集中采购制度,首先对分公司各个项目所需沥青、重油等材料进行月需用计划的统计,然后进行大批量集中采购最后再分别发放,形式如下图所示

①各项目编制月需用计划②分公司材料科进行统计③编制采购计划④组织招标并确定供应供应商⑤签订合同并实施采购⑦供货并分发各项目施工现场⑧现场验收⑨现场开结算凭证并反馈公司⑩公司统计并实施结算。

这种形式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同时形成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采购单价,故而降低原材料成本。

2.运费及供应商利润控制

运费作为采购单价的构成部分,对成本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控制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近采购,另外就是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供应商,压低利润从而降低采购单价。

二.量的控制

量的控制主要是包括进场数量控制及现场消耗量控制两类。这里的‘量’包含‘数量’及‘质量’两个方面,进场时严格验收,地材类可采用收方计量。同时现场抽样送实验室检验,供应商承担检测费用[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对成品料质量有直接影响,而成品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信誉,并有可能会造成使用方退货故而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所以这也是影响材料成本的关键因素,必须严格控制。

现场消耗量主要是原材料供应阶段及生产成品料时所产生的遗撒及溢料现象。这就要求对料场的厂区道路及料仓进行合理规划并实施硬化。规划时是应考虑最优进场、出场路线,避免二次倒运造成的费用增加。对于沥青而言,沥青质量的好坏对成品料影响最大,但是可以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沥青的用量,不过质量与成本是相互矛盾的。高质量的成品料必然会产生高额的成本。这就要求材料人员与现场试验人员积极沟通,实时掌握各种原材料的级配,多做试件,将配比调至质量与成本的平衡点。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法。至于重油和柴油,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价格一定的前提下。选择燃点低,燃烧值大的品种是唯一的选择。

三.其他控制

料场的情况变化多端,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不合格成品料,能够回收利用的全部回收利用,不能做回收利用的可联系其他对级配要求不高的料场低价出售,尽可能的回收成本。

一些零星物资的采购(包括电料、劳保、水暖等小型物资)同样严格审批程序:①需用部门提需用计划②料场场长审批③审批通过报材料科实施采购④物资发放并履行领用手续。

地理教材分析范文5

[关键词] 硝苯地平控释片;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89-02

高血压、冠心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和独立危险因素。硝苯地平控释片作为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作用明显,其可以抑制心肌收缩,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供应,同时还可以扩张周围血管,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血压患者尤为有效。2013年1月――2012年6月,本研究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血压患者4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46例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7版《内科学》中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及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已知或可疑的继发性高血压,排除不稳定心绞痛,排除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和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岁。

1.2 治疗方法 经患者本人同意,所有患者停用原有的降压药物及控制心绞痛的治疗药物,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次,1次/日,4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心电图: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各查一次。②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前、治疗后4周病人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分/次)、程度及心电图改善情况(ST段改善状况);③血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变化。

1.4 疗效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舒张压(DBP)下降≥10mmHg至正常范围,或未达到正常但下降20mmHg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的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者。舒张压下降没有达到10mmHg,但已经降到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30mmHg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低于50%,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ST段无改善,基本与治疗前相同,血压未见明显好转。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血压控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mmHg至正常范围,或未达到正常但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没有达到10mmHg,但已经降到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30mmHg以上;无效:血压未见明显好转。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经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与治疗前血压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患者收缩压下降值为(25.4±18.1)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15.4±7.6)mmHg;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心绞痛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迅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血压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疗效显效15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心电图(ST-T)改善明显,见表3。

3 讨 论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与冠心病(CAD)的关系尤为密切[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影响心肌的供血。当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75%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的供血能力大减,心脏负荷增加时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心绞痛症状[2]。

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CCB),半衰期长,多个大型临床试验表明长期应用可显著减低冠心病事件[3]。《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新指南》建议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可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并指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减少血管重建,对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可使一级终点相对危险下降。硝苯地平控释片其对血管的选择性更强,可舒张冠状血管和全身血管,它可抑制Ca2+进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的跨膜内流,抑制心肌、血管平滑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量,另外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供应,其次,钙离子拮抗剂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适用于心绞痛伴高血压患者[4]。

本研究表明经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下降明显,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我们认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是安全有效的降压和抗心绞痛药物,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英,苏喜改.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23):1382.

[2] 张思团.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572.

地理教材分析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文本解读 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都日益重视文本解读,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重视文本解读。只有重视文本解读,正确、合理、科学、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把握地理课堂教学方向,才能理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及教师怎样教的问题,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文本解读常道常闻,但是高中地理文本如何解读?如何解读文本才是正确、合理、科学、深入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教学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基于此,笔者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湘教版》“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的教学实例,从文本解读的含义、正确的步骤及文本处理等方面,探讨如何解读文本,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地理文本解读

常言“上好地理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该言彰显了地理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有地理教师问了,“平时常听文本解读,但地理文本指什么?什么是地理文本解读”?

(一)何为“地理文本”。

“地理文本”即地理教材。目前浙江省高中地理教材使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包括《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3本必修教材及《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本选修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由正文、活动、阅读、图像四大系统组成:正文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活动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载体;阅读是对正文地理知识的说明与补充,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图像最能凸显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强化地理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总之,这四大系统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理文本。

(二)何为“地理文本解读”。

“地理文本解读”即解读地理文本,具体指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标准内容,对高中地理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中每章节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把握和有效利用。

二、高中地理文本解读策略

(一)走进课标,依据课标解读文本。

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的文本解读是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的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文本解读的指南。只有解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才能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才能合理地使用文本、处理文本,从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地理教学。

课程标准内容如何解读?第一,要对课标内容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认知内容”是什么。第二,依据课标内容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学生学习水平。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标内容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第四,细化课标内容。举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的课标内容如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首先,分解课标:确认其“行为条件”为“以某区域为例”;其“行为动词”为“分析”和“了解”;其“认知内容”为“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其次,行为动词“分析”和“了解”:本课标内容的学习水平有理解水平和了解水平。再次,依据“行为条件”,分析本课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如下:本课标内容的“行为条件”为“以某区域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区域典型案例的学习,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以及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其他区域中。

最后,细化课标如下:

1.以某区域为例,可理解为任选世界或中国农业生产有特点的区域。如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选择“以美国为例”,但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都选择“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2.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既需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角度考虑,又要发现其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最后还需确定其主导性条件。

3.分析某区域农业的布局特点时,需考虑该区域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判断该区域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并分析农业布局最主要的特点等。

4.了解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需建立在深入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农业发展方向,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该课标内容要求、学习应落实在某区域上,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是知识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是学习目的。

(二)走进教材,厘清知识体系。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施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要以教材为载体,这一切都可见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多么重要。教材内容如何解读?要实现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要经历通读、细读和研读的过程。首先,通读教材的正文内容,初步认识教材的主体内容;其次,细读教材的正文、活动、阅读、图像等所有内容,理清它们各自功能及逻辑关系;最后,研读教材,尤其是正文部分,力求在课标内容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举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首先,通读本节教材的正文内容,初步认识本节教材的主体由“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大知识点组成。其次,细读教材的正文、活动、阅读、图像等所有内容:知识点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概述农业生产条件,并安排P52活动题,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接着安排P52另一活动题和阅读材料,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点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先概述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依据及目的,接着通过“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并结合P53阅读材料和活动题,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知识点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先概述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安排P54的阅读材料,最后教材按照“问题一对策”的方式,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并附上个“阅读材料”和“活动”。最后,依据之前对应课标的解读内容研读教材:其一,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一是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商品经济、交通运输条件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社会经济条件入手思考;本节教材的重点二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应先理清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农业带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抓住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等主要农业带的分布位置及生产条件的分析。其二,根据教材并结合环境保护知识,分析美国过去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其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课标内容要求虽为了解水平,但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应提升为理解水平,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较陌生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以及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要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和研究。

综上所述,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

(三)走进学生,依据学情解读文本。

地理文本即地理教材,地理教材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通过正确、合理、科学、深入的文本解读之后,需要有效处理地理文本,注重教材的挖掘与整合、拓展与延伸,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有效地理教学。举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若按“教教材”的思路,本节教学的顺序依次为“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若按“用教材教”的思路,本节教学顺序可调整为“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其处理如下:新课导入一般会简介美国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和乳畜产品等的产量及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与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特点相关,即可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依据、目的及具体表现――农业带等,接着引导学生看“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和乳畜带等的分布位置),分别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如此文本处理的好处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分布(地理事实)中分析农业布局特点和农业生产条件(地理原理与规律),处理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特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本节教学的重难点――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在教学中可按照“发现问题一找出原因一探讨对策”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或查阅资料,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再给出某一区域,如中国或中国东北地区,提出拓展要求,在课外尝试用以上案例法分析某一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一个精巧的教学设计、成功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达成,均建立在正确、合理、科学、深入的文本解读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重视且坚持文本解读,因为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生命的体系,它会常读常新、常解常新。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