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升,经济竞争尤其是产业竞争不断的加剧。而国内目前还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合理的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要考虑产业的所处地位、发展状态等因素,并据此来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进行区域调控。为此,本文以广西为例,建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某一产业可以生产出其他产业更多的财富竞争力,而这一结果得益于对生产要素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竞争力是由产业的生产特征所决定的,其既可以是对现实生产力的体现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潜力。比较生产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实质。究其原因,其可以提供更容易让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更强的经济效益能力。

由于不同的区域其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文化背景等等各不相同,适合其发展的特色产业也不尽相同,在某一地区适合其地区特色优势的产业将更具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并对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综合的分析与评估,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和自我完善。

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参考《广西统计年鉴2010》中工业的38个产业,基于对应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收集,为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了其他矿采选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这两项产业,对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医药制造业等其他36个工业产业,用上文列出的13项指标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

三、因子分析计算结果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西36个产业的11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KMO值为0.516>0.5,可进行因子分析,从中选取6个公共因子,贡献率达到87.6%。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

factor1:X1=0.097;X2=-0.170;X3=0.068;X4=-0.061;X5=-0.080;X6=0.145;X7=-0.295;X8=0.977;X9=0.979;X10=0.250;X11=0.777。

factor2:X1=0.882;X2=0.876;X3=-0.084;X4=-0.197;X5=0.313;X6=0.099;X7=0.156;X8=-0.108;X9=-0.105;X10=-0.010;X11=0.239。

factor3:X1=-0.195;X2=0.287;X3=0.103;X4=0.772;X5=0.803;X6=0.081;X7=0.121;X8=0.027;X9=0.022;X10=0.057;X11=-0.366。

factor4:X1=0.004;X2=0.076;X3=0.023;X4=0.007;X5=0.172;X6=0.027;X7=0.615;X8=0.057;X9=0.060;X10=0.887;X11=0.021。

factor5:X1=0.273;X2=-0.160;X3=0.065;X4=0.438;X5=-0.157;X6=0.920;X7=-0.006;X8=0.045;X9=0.046;X10=0.033;X11=0.168。

factor6:X1=-0.006;X2=-0.067;X3=0.925;X4=-0.030;X5=0.268;X6=0.067;X7=0.457;X8=0.017;X9=0.005;X10=-0.067;X11=-0.006。

得到其综合得分,其排名排序如下:

第1名:农副食品加工业,85.78分;第2名: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9.43分;第3名:烟草制品业,58.61分;第4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6.86分;第5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9.19分;第6名:家具制造业,28.36分;第7名: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8.08分;第8名:饮料制造业,21.98分;第9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67分;第10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16分;第11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04分;第12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41分;第13名: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6.39分;第14名:金属制品业,15.83分;第15名:非金属矿采选业,14.47分;第16名: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2.42分;第17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25分;第18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84分;第19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50分;第20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88分;第21名:专用设备制造业,-4.03分;第22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6.79分;第23名:塑料制品业,-9.12分;第24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50分;第25名:通用设备制造业,-16.49分;第26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51分;第27名:医药制造业,-26.08分;第28名:食品制造业,-26.39分;第29名:造纸及纸制品业,-26.85分;第30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92分;第31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9.84分;第32名:纺织业,-40.47分;第33名: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4.89分;第34名:橡胶制品业,-59.16分;第35名: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82.02分;第36名:化学纤维制造业,-84.32分。

四、结论

在对广西36各产业的排名中,前十名为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重点产业及优势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广西的四大重点产业及优势产业有: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中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及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这四大优势产业都分别属于处在竞争优势前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以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中。

第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具有竞争优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等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农业在农村各业产值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2010年广西的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1%,超过平均水平,因此这些产业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广西可依托其第一产业的资本积累,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具有产业竞争力的轻工业。

参考文献:

[1]方丽.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1).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绿色制造;生物工程人才培养;大学教育

一、概述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实现绿色制造的具体措施: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这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轻工食品行业,我国轻工食品行业包括类、45种行业,包括食品、造纸、酿酒、软饮料等。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是42144家,总资产76000亿元[1]。作为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随着人口增长,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8年1-9月,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5.8%[2]。我国轻工食品行业存在能耗高,废水排放、COD排放水平高等问题,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困难重重。我国干制食品吨产品耗电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甜菜糖和罐头食品吨耗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发酵工业是轻工业重点污染行业之一,其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2.3%。2015年全国糖厂综合能耗和COD排放水平分别是发达国家的2倍和9倍[1]。因此,实现绿色制造,是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绿色制造首要任务。

二、基于绿色制造的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绿色制造(GreenManufacturing)人才是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是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主体力量。基于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对绿色制造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需要深度对接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绿色制造人才。

(一)基于绿色制造的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也是中国发展的新趋势绿色经济在21世纪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达国家积极出台绿色发展战略,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3]。在“生产-消费-复原-生产”的循环系统中,人们着重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循环系统被破坏,环境问题突显,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是我们不得不进行绿色制造的原因。亚洲和太平洋国家的增长率惊人,备受赞誉。高增长率伴随着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担忧,因为该区域还记录了明显的水和空气质量下降、自然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不利趋势。2005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需要的资源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三倍,才能创造一个单位的GDP。亚洲的原材料使用量达到了350亿吨,到2050年可以达到800亿吨。2005年,亚太地区占全球能源需求的比例约为35%,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50%。几项研究指出,亚洲是燃烧产生黑碳排放的唯一最大来源。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迫切需要考虑资源效率,即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使用较少的资源,以确保该地区的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4]。

(二)企业由传统向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亟需相关专业人才从传统制造转向绿色制造涉及全新的就业和培训模式,过去几年中,随着绿色制造的引进,企业转型升级,许多工作正在发生变化[4],造成绿色制造人才的缺乏。以轻工食品为例,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不论是建立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还是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无不需要绿色制造人才。绿色制造需要技术创新体系,这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支撑保障。

(三)绿色制造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工业化国家向清洁生产转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5]。一方面,绿色经济使清洁技术等在工业范围内得以大范围应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要求提升,造成现有人才无法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低碳经济的途径通常被视为技术问题,需要工程知识和技能[4]。近年来,我国轻工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约3500万,但科技人员只有100多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按国家“十一五”计划,科技人员占比要达到从业人员的6%,缺口100万科技人员[2]。

(四)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是解决绿色制造问题关键绿色制造从原材料获取到制造、从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回收、再制造和处理等过程,涉及原料的选择、工艺的设计及确定、生产设备的设计选用、水电汽煤的消耗和循环使用、废渣废水废气的处理排放和回收,是融合多学科的大制造。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原料的选择、工艺的设计及确定、生产设备的设计选用、水电汽煤的消耗和循环使用、废渣废水废气的处理排放和回收,才能满足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制造人才的培养要从通识人才培养开始,即不限专业和学科,培养具备综合实现绿色制造能力的人才。

(五)以点带面推动重点领域和全产业链制造业进步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制造业的进步。通过集中优势研发团队对轻工食品等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加工工艺,以全面推动全产业链的制造业进步,实现全面绿色生产。

三、目前生物工程人才培养面对的问题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综合效益最大,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6]。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对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生物工程教育在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无法有效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一)绿色制造培养目的不明确,目标单一绿色制造简而言之就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绿色制造培养过程中,仅仅注重节能减排,会令培养目标过分单一。考虑到制造、资源和环境三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绿色制造人才培养应该是全方位贯穿生产和产品使用始终的全过程。由于绿色制造在中国沿海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目前存在问题绿色制造培养不能只片面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制造过程和资源两个大方面。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利于绿色制造的教学和培训。

(二)绿色制造与生物工程专业匹配不完善现有专业课程按教育部要求涵盖了本专业知识体系,加上绿色制造专业课程要求后,对教材选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都是考验。首先,目前教材中绿色制造的章节相当鲜见,有清洁生产章节,但与绿色制造要求相去甚远,针对每一专业课程设计绿色制造环节,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次,绿色制造内容是穿插于专业课程中还是独立成章节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现有成熟专业技术加上并不成熟的绿色技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并不是有益的。如果独立成章节,有脱离现有技术,成空中楼阁之嫌。

(三)绿色制造课程体系不健全绿色制造本身就是一个正在摸索的新生事物,实践性极强。1.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开设绿色制造,只可能讲授绿色知识,缺少绿色制造的实践环节,有一定局限。2.绿色制造课程本身应形成标准化,便于考核,特别是工科学生在工段设计时可以作为节能的考核指标。3.现有课程只适用于专业型绿色制造人才的培养,不适用于技术交叉学科。

(四)师资队伍绿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从学缘结构看,有的师资队伍本身不具备绿色制造知识,更谈不上具备绿色制造意识,无法进行绿色制造教学。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不重视绿色制造,认为传统轻工食品在绿色制造技术上已无潜力可挖。这些问题均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加以解决。

四、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明确绿色制造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制造培养框架明确培养目标,确立贯穿制造、资源和环境全方位、产品使用全过程的绿色制造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绿色制造培养框架。根据行业特征和地方经济需求,确立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框架。培养框架包括绿色知识、绿色制造、绿色行为、绿色态度和绿色价值观。根据绿色培养框架,确立绿色制造人才专业开设、课程开发,强化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

(二)针对行业需求,开设绿色制造专业针对轻工食品45种行业,包括食品、造纸、酿酒、软饮料等展开绿色制造研究。1.强化绿色制造观念,通过企业实践了解绿色制造技术、方法及可行性。针对不同工段实施不同的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统筹安排全企业能源利用。2.通过理论研究向企业提出绿色制造实施方案改进措施,与现有技术形成互补。3.结合企业需求,总结归纳并形成相关的绿色专业,以实践课程方式在学历教育中实施。

(三)完善绿色制造课程体系,加强绿色制造教育实践1.要强化绿色制造实践课程的建设,达到边做边学边体会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强绿色制造的社会意义。2.要在某一节能技术领域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操作或设计规程,以利于对学生考核或作为毕业设计依据指标。3.除了在本专业进行通识人才的教学外,还要进行专业型绿色人才的培养。所谓通识人才,指该类人才分别属于不同专业和学科,具有自身本专业的扎实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绿色制造基本常识和理论,具有“绿色理念”的人才根据自身专业在不同岗位上工作。所谓绿色制造专业人才,指具有扎实绿色制造专业知识,专门从事绿色制造工作的专业人才[6]。4.研究发现,终身学习超越了正规教育和培训,包括“技能”和“发展”。全生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获得和整合各种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提升甚至发明新的知识和技能[7]。大学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这种素质,将更有利于绿色制造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四)加强绿色制造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教学水平强化与企业合作,定期派出老师深入厂矿企业学习绿色制造技术,了解企业所需,提升自身绿色制造。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再教育,提升教师的绿色观念,保持与先进水平同步。

(五)教学模式变革1.增加教学内容,结合具体企业技术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比如灭菌热量回收、冷媒热交换、智能热管理、仿真系统控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总体上仍只停留在对知识单元的简单补充上,缺少利用绿色制造对生物工程专业系统知识的有效探究与深入整合。2.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工艺路线设计和论证、对设备进行合理功率及换热计算和选型论证、对物料及水电平衡进行正确计算。对更复杂的绿色制造工程,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与培训,以解决能耗、废水排放、COD排放水平高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如何将这些原理和技术内容转化为生物工程的专业教学内容,需要重新组织教学体系,利用本专业的合理定位进行具体实施。3.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设置并建设相关的认知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虚拟实验室建设,加深学生对绿色制造的认识,通过在企业建设教学基地,现场培养学生绿色制造。

五、结束语

绿色制造对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明确绿色制造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制造人才专业开设、课程开发等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具体从完善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改变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7)(摘登)[N].2018-01-01.

[2]陈克复.轻工食品行业现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途径[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0,28(3):1-5.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3

【摘要】采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 推荐的计算方法,计算2006~2012 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和工业碳排放强度,并对2012 年全市29 个工业部门总产值、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进行测算与排序,指出兰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主要来源,为兰州市发展低碳工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低碳转型;兰州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跨尺度——多层次研究: 以甘肃省典型城市为例”(41471462)。

【作者简介】杨金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陈兴鹏,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

一、前言

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50%。201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区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提出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互利共赢的转型路径和模式。

2012 年,兰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64.4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44.70亿元,工业增加值562.42 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6%和35.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15 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5.4亿元。全市29个主要行业部门中,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8个主要行业部门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82.46%,详见表1。

二、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氧化碳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主要种类包括原煤、焦炭、天然气、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本文计算的碳排放不包括热力和电力,基础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兰州市统计年鉴,经济和能耗采用规模以上行业部门数据。

(二) 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2006) 推荐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能源统计知识手册》(2006) 中关于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的计算,得出每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2)。

工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取以下公式:

M =ΣMi =ΣEi × Ki (1)

式中M 表示碳排放量,E 表示化石能源种类,K表示碳排放系数,i表示第i种能源。根据公式(1) 和表1 可计算出2006~2012 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总量,结合历年工业增加值数据,可计算得出历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

(三) 结果分析

总体上来看,2006~2012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每年逐步增加,工业碳排放量由1494.64万吨增长为1899.1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同期内,工业增加值由230.88亿元增长为562.4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工业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见图1、表3)。工业碳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6.47吨/万元降到2012年的3.38吨/万元,年平均降低11.4%, 这种变化符合兰州市近年工业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见图2)。

分阶段来看,2006~2009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6.1%,2009~2012年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16.1%,且2009年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表明2009年兰州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这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兰州市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业,工业减排效果明显有关。

三、重点行业部门能耗与碳排放总量测算

2012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587.43 万吨标煤, 碳排放总量为1593.99 万吨。全市8个规模以上行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各部门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总量见表4。

四、工业经济构成与行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测算

兰州市是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城市,无论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及贡献率等经济指标,还是工业能耗、碳排放等能源利用指标,工业部门对于兰州市经济发展和能源依赖的程度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测算,2012年各工业部门总产值、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和排序如表5所示。

8 个规模以上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2.46%,工业增加值占82.98%,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95.29%,碳排放总量占94.52%。碳排放强度前10位由大到小依次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表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强度仅为0.35 吨/万元,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13.49 吨/万元,相较于其他工业部门具有明显的高耗能、低排放的特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四大工业部门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特点。

除分析的8个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强度较大的10个工业部门以外,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酒、饮料、精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特点,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应重点发展;而皮革、皮毛、羽毛(绒)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特点,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

五、结论

第一,工业是兰州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产生的主要来源,兰州市工业化石能源主要以石油、原煤为主,对于天然气、生物质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较少,整体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碳排放系数相对较高。

第二,工业产业结构中,石油化工、电力、热力生产、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是兰州市主要高耗能行业,并在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烟草、医药、饮料、啤酒、专用设备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行业具有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的产业特点,皮革、皮毛、羽毛(绒)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特点。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山东省 制造业 发展 演进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山东省在2003年实施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总产值攀升迅速,其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所起的作用日渐显著。目前,山东省制造业产值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76.86%,制造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3.01%。因此,对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山东省来说,研究近几年制造业产业演进的基本过程,进而对相关制造业产业部门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利用殷醒民对制造业产业分类的标准,把制造业产业部门共分为消费品、轻工业中间产品、重工业中间品、资本品四个大的部门,尝试从制造业部门产值、利税增长率、劳动力、资本规模四个方面分析近几年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演进过程。

一、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产值变动分析

在2000年~2005年间,山东省制造业整体的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9.1%,制造业各部门中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平均增长率的部门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共10个部门,属于轻工业中间品和重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4个,属于资本品的部门也有4个,而属于消费品部门有2个。轻工业中间产品、重工业中间产品以及资本品的产值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29.1%,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部门如图所示。

消费品部门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9.98%,低于整体年均增长率。除化学纤维制造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有稍微的降低之外,其他各生产部门产值年均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家具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值增长突出,超过30%,结合其原有规模较小的特点看,在现阶段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起主流作用。这类制造业部门是在社会总需求扩大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带来销售扩大的条件下才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业的产值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发展,结合其产值基数很大的特点可以看出,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消费品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山东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重工业中间品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在2000年的产值规模最大,达到12,909,821万元,在这个基础上以33.5%的年增长率速度发展,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在产值上低一个数量级,均以较高的年增长率发展,将会对促进山东国民经济增长起作用。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制造业整体年均增长率,根据原有产值规模,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产值处于同一个量级,仍会以主流的作用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数据根据2000年~200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

资本品门类中,年均增长率超过整体增长率的部门有四个,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部门的产值规模、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部门原有产值基数相对较小,随着发展的提速,将会对山东经济的拉动起重要作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较大产值规模和相对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对山东的经济增长起作用。

二、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利税变动分析

2000年~2005年期间,制造业整体税收年均增长率为32.98%,除消费品门类的利税年均增长率低于32.98%以外,其他三大门类的利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整体平均值。

制造业部门中利税年均增长率大于整体平均值的部门有(由大到小):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共10个部门,其中属于消费品门类的制造业部门有3个,属于轻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1个,属于重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3个,而资本品门类包括3个部门。

在消费品门类中,饮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年均利税增长率较小,低于10%;烟草加工业的增长率也相对较低,为12.7%,产值规模较小、产值增长率不高,但就利税绝对值而言,烟草加工业部门对山东的利税贡献显然处理主流行列,显示出对山东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作用。

三、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劳动力变化分析

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内从业人员的结构和数量均在发生变化,其整体劳动力年均增长率表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甚至一些行业出现了从业人数减小的局面,如: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制品业等,其中消费品门类有3个部门,轻工业中间品有1个部门,重工业中间品有1个部门,资本品门类有1个部门。而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从业人数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是制造业中从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如图所示。

四、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资本总量变化分析

2000年~2005年间,山东省制造业产业的资本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如消费品门类中的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说明这两种产业发展后劲已不足,其可能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这两个部门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其二,两部门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下端。如图所示,各部门整体的资本年均增长率为16.06%,资本年均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均增长率的部门有(按由大到小顺序):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10个部门,其中消费品门类有4个部门,轻工业中间品门类有1个部门,重工业中间品门类有3个部门,资本品门类有2个部门。从这个排序中也可以看出,投资的重点逐渐偏好于中间品部门和资本品部门,但是在具有竞争力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投资仍然强劲。

五、结论

山东省制造业产值整体年均增长率为29.1%,远远超过了劳动力数量年均增长率为4.35%的水平,也超过了资本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其值为16.06%),由此说明:山东制造业部门产值整体的增长是依赖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等因素。自2000年以来,导致等值产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劳动力投入增长幅度还将带来从业人员人均资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在工业增加值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数成反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的减小,从而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投入的偏好,显示了我省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不断的资本深化过程。

对于资本品门类,尽管其处于产业发展上升阶段,但是由于其利税基数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对利税贡献较大的部门仍然集中在消费品部门和中间品部门,分析其原因:其一,山东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各种出口加工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较强的企业竞争力,甚至有时候这种竞争力仍然体现为一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二,与近几年对中间品投资力度加大有关。由此可见,在近几年甚至“十一五”期间,尽管要继续加大对资本品产品的发展力度,但是消费品门类中服装、纺织等行业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山东经济发展方面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制造业发展也有利的推动山东制造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内结构在近几年有着较快的调整速度。

参考文献:

[1]2002年~200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徐州 产业高端化 政策

在新型工业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主体,创造徐州市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出口总额的近四成。从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金要素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徐州市金融与制造业相辅相承,互为促进,较好地实现了互动共赢的良性格局,但同时受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徐州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支持徐州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加快发展,是当前徐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徐州制造业发展面临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需求增长,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良好机遇;从国内看,徐州面临扩大内需、加快基础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自主创新、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发展机遇;世界产业经济的激烈竞争,为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外部压力;徐州的科教资源、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注入了内在动力;制造企业的国内外兼并重组,为徐州制造业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

一、徐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徐州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机械,矿业较为发达。经过五十年多年的发展,徐州逐渐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工程机械、食品和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建材工业为支柱,能源、冶金、纺织、丝绸、轻工、皮革等行业协调发展,实力雄厚的工业体系,拥有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徐州卷烟厂、江苏维维集团等国家级大中型骨干企业111家。2012年以来,徐州市制造业总值达8882.29亿元,以年均29.8%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居江苏省第一。徐州市3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制造业占据29个,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93.9%。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656.74亿元,增长50%;能源产业完成产值651.63亿元,增长37.3%;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297.57亿元,增长41.8%;商贸物流旅游业实现销售额2500亿元,增长24%。从各项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徐州制造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可见,制造业是徐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力量。从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方面与历史相比,近年来,徐州制造业发展成绩显著,但由于地方工业经济基础仍较脆弱,制造业总体竞争能力不强,发展相对滞后,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产业占主导且亟待改造和升级,科技含量不高

在徐州制造业发展中,起支撑作用的仍是机械、食品、烟草、纺织、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从实现的销售收入看,在全市29个制造行业内,列总量前3位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分别占徐州市规模企业销售总量的16.41%、14.19%和7.5%;电子通信设备等高科技制造业实现销售7.02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企业销售总量的0.9%,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中小型制造企业数量占比较大

截止2013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制造业2874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4家,超50亿元的企业14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23.10亿元,增长17.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2.3%和1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4.2%,集体工业增长19.2%,股份制工业增长17.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这一比例虽然较之2012年有所增长,但是比起其它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比例仍然亟待改进。

3、以内资和国有为主的投资结构及所有制结构钳制了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精水平拓展

徐州市制造业的投资力量仍然依赖于国内资本,内资工业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4%,这一比重大大高于苏北平均水平,而来自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的制造业产值份额只有8%,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制造业发展的外资驱动力在全省表现最为薄弱,这种投资结构单一的特征极大地钳制了徐州市制造业向高精水平拓展和内部结构的升级。在所有制结构中,徐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比重在全省位列前茅,私营企业虽产值比重较高,但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差,由此造成了制造业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徐州市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徐州市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虽逐年增加,但投入强度仍然不够。与发达地区该类企业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徐州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大大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结合徐州地区实际,适时推出制造业产业升级政策。徐州市制造业目前处于关键转型期,正在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外商垄断转为与本地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这一阶段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接受产业的创新升级,同时地方政府介入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企业与领先集团,帮助这些企业与集团实现从单纯的技术升级到市场与制度创新的更新换代。

第二,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为了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应该大力提倡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生产服务业是融合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多种知识密集型资本,并且与生产直接挂钩,遍布整个物流链环节的产业,在整个流通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刺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创新,将两者有机融合是促进徐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关键。

第三,不断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微笑曲线告诉我们,生产过程中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环节,要想不断增值,就要加快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活动,从企业的前端环节向末端环节延伸与发展,做好与上下游企业的优势结合,相互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实现整个产业链环节的有效整合。

第四,建设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积极设立专项资金,推进产业的企业联盟用于支持产业链创新与建设。搭建产业内企业合作网络,对于产业相同环节,各企业通过各自产品、技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对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和重要结点进行公共研发,推动企业创新或集成新的服务。同时,完善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的三大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加强协作并形成合力,通过专利联盟实现知识产权的标准化。

第五,实施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差异化对策。徐州制造业正呈现出从重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化转变的特征。必须加快实施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差异化对策。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加强信息化改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品牌营销。多措并举,推进徐州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延伸。

第六,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升级。徐州产业集群已经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部分价值环节,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鉴于产业集群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关联带动和整体推动作用,徐州必须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升级。

第七,加快南北产业转移。当前,徐州制造业发达程度仍然不及苏南城市,应加快推进苏南部分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一方面,苏南可以加速腾笼换鸟,集中发展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苏北也可以籍此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第八,加快发展军民融合型经济。徐州具有较强的军工优势,应通过公开招标、技术转移、动态联盟、柔性组织及虚拟企业管理等模式方法,整合军地创新资源,加快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机制建设,促进军民融合的徐州创新体系建设。

三、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并鼓励产学研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有计划瞄准徐州市的技术瓶颈,整合企业资源,依托具有国际水平的龙头企业,并结合当地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集中融智,建立起高科技研究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统筹与集成,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企业的创新效率,加大高端产业的投入力度,统筹配置全市的科技资源,集合全市力量,不断加快高新技术的高端化发展,促进优化升级。

2、加强知识产权的监管,降低自主研发风险

以徐州科技局牵头灵活设立各种创业基金,支持企业从研发中创新,加快产学研的不断融合,打破三者的分割局面,构建全新的区域创新环境。

3、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着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集群经济不仅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代表一种区域经济的持续竞争力。要高站位,谋长远,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性人才

虽然徐州高校众多,不乏科技人才,但是高端人才仍然不足,这也成为制约徐州产业升级的一个因素。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完善人才体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5、加强产业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为价值的保持和创造提供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保证

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制度,有必要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联合行业协会、科研、中介机构,协助企业打通本土集群间的外部联系通道。依托来自区域的内在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寻找各自的细分市场机会,改变各自在价值链中嵌入的位置和组织方式,实现本地产业在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

6、完善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环境

政府应该给不同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创造完善有利的创新环境,在技术标准、品牌推广、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创新鼓励政策,尽快修改徐州高新园区的考核办法,将技术创新指标列入到考核目标中,加强政府干部对经费使用、专利授权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考核的目标考察,将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做到有效衔接。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6

制造业经济略显改善

8月份,四川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环比回升0.8个百分点,虽仍运行于荣枯线以下,但改变了6月和7月连续下降的势头。PMI每项指标分别反映了商业活动的现实情况,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则反映制造业的整体增长或衰退。

从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四川制造业经济发展情况尽管仍欠理想,但出现了改善迹象。

制造业PMI分项指数“九升两降”

8月份四川制造业PMI分项指数呈现“九升两降”的特点(见表1)。

从行业情况看,多数行业处于扩张状态

调查涉及的20个大类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PMI高于50.0%,行业发展处于扩张状态。

其中,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的PMI下降外,其余7个行业的PMI均有所上升,行业发展情况不同程度趋好。PMI低于50.0%的10个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5个行业的PMI有所上升,虽然行业发展情况依然不佳,但其收缩态势较7月份有所收敛。

从重要产业看,四大产业PMI“三升一降”

高新技术制造产业的PMI为52.7%,环比微幅回调0.4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情况依然较好,但发展速度略显放缓。装备制造产业和消费品产业的PMI为50.9%、50.7%,环比分别上升1.2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均从荣枯线下回升至荣枯线上,两大产业重现了扩张态势。高耗能产业的PMI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为47.7%,产业发展情况仍然较差,但萎缩程度较上月略显收窄。

与全国对比看,四川制造业PMI依旧低于全国

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0%,较7月份上升0.7个百分点,较四川高1.6个百分点,表明全国制造业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而四川制造业经济由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比重较大行业发展欠理想,整体发展情况仍差于全国(见上图)。

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所缓解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四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问题或困难依然较多,并仍突出反映在资金紧张、劳动力成本上涨、订单不足等方面,但企业选择占比较7月份均有所下降,显示三大问题困扰企业发展的情况有所缓解。

资金紧张状况稍显改善

8月份,四川受调查企业中,有46.2%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难,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尽管企业选择占比仍居各类问题之首,资金紧张制约四川企业发展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但较7月份有所减轻。

制造业中,有12个行业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超过50.0%,较7月份增加1个行业,特别是木材制品及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仍达60.0%以上,行业资金紧张现象较为普遍。

劳动力成本上涨情况略显缓解

8月份,四川受调查企业中,有46.1%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较7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

制造业中,纺织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现象仍然最为普遍,企业选择占比高达76.9%;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制品及家具制造业、服装制品和制鞋业等10个行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企业也都超过了五成。

订单不足的情况有所改善

8月份,有40.6%的受调查企业认为订单不足是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较7月份下降2.6个百分点,显示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已有所改善。

制造业中,仅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制品及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3个行业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比重超过50.0%,较7月份减少5个行业。

制造业企业发展信心继续增强

8月份,所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中,认为未来3个月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占25.9%,较7月份增加5.3个百分点;认为生产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占62.2%,较7月份减少1.6个百分点;认为生产经营状况偏差的企业占12.0%,较7月份减少3.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