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1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学问题情景的设计。上课学生听都没有听懂,怎能在课下完成好自己的作业,下次也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再只是单一地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因为那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是一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地为课堂教学设计恰当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配合,既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强化应用,又能从解答过程中“诊断”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因此,“问题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教学”中问题的操作一般是以提问的方式出现,但与一般的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问题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解惑,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设计问题一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适时性原则
导入新课时设计问题,要做到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中间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在课的结尾时设计问题,则要注重知识的延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时性原则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设计适当的问题,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讲“碳酸钠”这种盐时,学生的已有知识: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溶于水后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中,若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大于氢离子的浓度,溶液才显碱性。而碳酸钠水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出现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为什么溶液会显碱性呢?适时提出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掀起学生的认知。
2.针对性原则
设计问题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只有这样才能一举中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做到深入理解知识并掌握。例如,关于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问题,可以这样设问:
(1)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变浑浊,是否可以肯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2)将二氧化碳通入某溶液中,如浑浊,是否可以肯定该溶液一定是石灰水?如果你认为不一定,请举例说明。
(3)将某气体通入上题列举例子的溶液中,如浑浊,是否可以肯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4)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3.实践性原则
化学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或生产应用,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顿悟”出问题的关键,既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巩固,又使他们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燃”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在墓区,晚上经常出现”鬼火”,经过它时,会出现“人走‘鬼火’走,人停‘鬼火’停”的现象,特别令人害怕。这里所说的“鬼火”是真鬼火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火?为什么人走火走、人停火停?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活动。
4.实用性原则
设计问题必须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讲求实用性,毋需思考即可回答的简单问题和深奥玄虚即使教师提示也无法说清的复杂问题,均不足取。只有注重了问题的实用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解疑的热情和达到巩固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及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问题的方式
通过“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自己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结果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满足。在化学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设计问题的方式。
1.出乎意料型问题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使学生普遍做出一种较为一致的并很自信的回答或预测,而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从而使他们一下子全神贯注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之中,进而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满足感。
这种设计问题的方法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拜感有独特作用,也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些戏剧性的愉快气氛。例如,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这一规律深信不疑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把硝酸中的氢置换出来,生成氢气?进而以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结果自然会大大出乎学生意料。
2.对立型问题
设计问题时诱使学生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激起学生急切的求证欲望,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最后再用实验或事实材料来验证。例如,在学习了中和反应之后,提出一个问题:酸与碱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到底是哪种观点正确?学生各持观点,积极辩论,最后再用事实证明,效果甚好。
3.不知所以型问题
此类问题就是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明白又不明白,不知该从何入手。这样容易激励学生非要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如学习胶体知识时提出: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生活中遇到过,但不知为什么?适时提出这个问题,能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效果非常好。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2
统计表明,在一堂课中,师生解决问题的时间一般占整堂课的51%,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手段。但统计数据也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常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用语,有时这类问句竟占一节课提问的58%。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完成教学进度,满足于表面上课堂气氛的热烈,从而使得这类教育意义不大的(思维量少的)低效问题充斥课堂。同时,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占78%),又没有把思考方法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又有不少教师(占42%)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认知水平较低的记忆性的简单问题,而且这种分解总是在教师指导牵引下进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波利亚倡导的“从一般性问句开始,渐向较特殊的问句过渡”的问题系列设计的意识,更谈不上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因而缺乏科学性。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问题序列”这一不断深化的教学程序实施数学教学,收到颇为满意的效果。现将问题序列教学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做简单的概述。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并通过主体内因发展思维能力,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善于设计问题序列,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法,培养习惯。正如波利亚所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将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消除困域、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问题序列设计应积极诱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3
1、基础性。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科学性。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3、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4、启发性。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有序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现实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科技、生产实际,要有时代气息,突出“应用性、实践型”,表现物理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物理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7、发展性。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物理课堂教学中在问题设计方面我们还要做到 :(1)不要只是是自己讲课,不去关注学生,这样做只能会使给自己的教学缺乏魅力,老师讲起课来是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没有兴趣,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没有真正的体会新课改理念,这样的培养方式只能教出会做题的学生,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老师所束缚,没有自己的思考得方式,这样的学生只能是老师的工具,应该让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同时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中去,变为课堂的主人。 (2)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要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要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一致。(4)不能只提问好学生,不提差生;不能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要对差生进行友好的提问。(5)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有阶梯。(6)设计问题的表达要言简意赅,要有针对性,要简洁明。 (7)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与正面回答,同时要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8)设计问题要分清主次。 (9)设计的问题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设计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计问题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课堂问题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 ;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课程,不少院校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列为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之一,这说明有关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对性别文化内涵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文学专题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教学重点是女性文学思潮的研究和作家、作品的分析鉴赏。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始终和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同步,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都属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就是说对这门课程的考察和研究没有明确的下限界定,也正是因为它的开放性造成了它的不确定性,如对当代女性文学这个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阐释;在性别视角下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社会历史、心理学、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的阐释;以及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矛盾性的揭示等,使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教学中,一方面为讲授者提供了多样阐释的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讲解容易产生歧义和混乱。课程的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在教学中不宜采用“讲―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而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自说自话、纠缠不清,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使这门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这就使得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变得重要,那么如何对问题进行设计呢?我想应把握以下原则:
1 教学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澄清思路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很深,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的理解和阐释上存在差异,容易造成误读和误解,于是辨析成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思考方法。而辨析的关键是发现理论或创作实践中存在的偏谬和不足,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问题的设计要暗示出理论或现象存在的悖谬,让学生在迷雾中找见方向,拨云见月,理清思路,正确认识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身体写作”概念在中国被误读的现象,首先要对概念出现的中西方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身体写作”最早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文中提出的,西苏说:“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她们必须创造无法攻破的语言,这语言将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 ①西苏认为在男性中心文化的社会中,所有的语言都是男权文化的产物,女性要想用语言来颠覆男性中心文化,就必须“用自己的肉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可见这是女性反抗男性中心文化,谋求自身解放的一种策略。译介到中国来之后,却成了某些女性作家描写和放纵身体欲望的的代名词,通过对自身隐私故事的渲染来满足男性的窥视欲,博得眼球效应,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这显然和当下中国本土盛行的商业文化语境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洞悉中国语境下的“身体写作”已经消解了它固有的反抗性,变得媚俗,就需要明白这个概念在那在译介和使用时在那些方面已经被误置。课堂讲授时要
提示学生进行对比思考,这有助于发现偏谬。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层进式的,引导学生进行聚
焦思考:你认为“身体写作”概念的应用在中西方有不同吗?不同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这些不同提示出中西方“身体写作”概念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你认为在当下中国“身体写作”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了反抗和解构男性中心文化的责任?“身体写作”变成隐私故事是女性的解放,还是更深的依附?通过渐进式的提问,让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发现偏谬,廓清思路,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对于内容丰富、表述复杂、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读的概念和理论,层进式提问有助于化繁为简,澄清思路,把握关键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教学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开放性学术心态的建立
学习一门课程学生最常见的学习心态是掌握必要的知识点,正确解读作家作品,熟悉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课程的特点决定这是一门探索性较强的课程,许多理论还有待成熟,许多问题尚在争论,自身发展也在不断遭遇困境,这就使在面对许多文学概念、文学现象、文学事实时,不能轻易下结论作判断,重点在于启发和活跃思维,促进相关方面的思考,建立开放的学习心态。课堂讨论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课程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讨论中,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发散式的、启发式的,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例如什么是“女性文学”,这是一个学界经常提及而且广为人知的一个概念,但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一直以来却颇具争议颇多歧义,课堂教学中又是一个无法避绕的概念,那么如何不过多纠缠于哪一种说法更恰切,同时又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最本质的规定性,就需要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对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丰富性进行揭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文学的实际,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接受一种可行性较高的阐释。问题的设计是发散式的但要有指示性,否则因为学生思维的过度发散,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讨论。可以这样提问:如何理解“性别”这一概念的?你认为决定作品风格的是创作主体还是对象主体?什么是主体性?你认为男女平等是价值判断还是真理判断?等等,通过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理解和定位的侧重点的不同,概念的内涵在发现、在更新,合理性和悖论有时是并存的,最后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归纳却应该把握女性文学概念的基本点,那就是性别视角,创作和言说主体是女性。这样既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解决了教学难点。
3 教学问题设计要链接起现实的思考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5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设计了以三个问题 1.Why was the writer afraid to speak in class?
2.What did the writer decide to to do in every class?
3.How is the teacher?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 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I'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 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Where does Leo come from?
2.How long has he been teaching in China?
3.When did the first Jews probably come to Kaifeng?
4.Who welcomed them?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 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四、提问设计要“巧”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一、引言
在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训过程中自读自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它具体指的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和分析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只重视教材的内容,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索的机会,另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将课文剖析得过于零碎,这样学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自读自悟的形式,设计科学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
对我国语文教学的状况,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表示过极大的质疑,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方法应该有所改变,将逐句讲解的方式变为讲解中心思想、文章背景或者是段落大意等,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语文教学仍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讲”,不重视与学生沟通,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感悟。教师不要过分引导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独立分析。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引导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点拨即可。
三、在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式
1.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科学的质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将“读”放在阅读教学的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说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时,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指引,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小的水滴可以穿破石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投入,也会提出很多自己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后提出问题,例如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滴水穿石的例子,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过半途而废的情况,等等。接着教师再以这几个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寻找答案。这种独立阅读。提出质疑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才能为学生指引方向。
2.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疑问,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好像吃了饭却不消化,这样营养就不能吸收。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还要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答各种疑问。我们还以《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教师就要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作者描写了滴水穿石及雨水不可以穿石的例子,还有哪些例子中的含义,等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更仔细地去阅读文章,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存在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3.通过问题的设计丰富学生的课后积累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这样才能更好地品悟文章中的感情。在学清照的《如梦令》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李清照的资料及生平事迹,这样才能体味词中作者的那种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李清照晚年的词,再与这篇文章相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体味作者的心情,更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外,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请将课文中四个字的成语抄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自读自悟的问题时要重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自读自悟。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适应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