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完成新课程规定的教学要求,达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工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就是按《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教学目标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衡量。教学质量评估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教学成果的评估,二是教学过程的评估。前者是在授课终了时进行,主要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目的、态度、人格变化等,测度教师的教学质量。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就是要诊断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对教学成果产生何种效果,有什么问题,从而决定改善的对策。这两者的评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为目标,后者是研究采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上述目标。怎样以新课程理念来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呢?

一、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评估时不偏离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在目前教学中,有的教师教与学目标意识较淡薄,对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不太很了解,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知识缺漏现象尚严重,以致造成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二是客观性原则。在评估时要尊重客观事实,排除一切干扰,切忌主观随意性,否则会破坏评估双方的心理平衡,挫伤被评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主观随意评估的原因是评估主体的评估观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不统一,有的甚至反差很大,这是最要避免的。

三是诊断性原则。要客观地收集评估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科学诊断,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措施,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

四是全面性原则。要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不要只看过去,不看现在或只看现在,不看过去,更不能只看枝节,不看主流。这样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五是连续性原则。要求评估主体从发展观点出发,切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利用所积累的资料对评估对象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连续性评估。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

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过程的评估方法。

1.诊断性评估。在初一新生入学后,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小学基础学力方面的缺陷情况,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计划中采取必要的修正性措施,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我们首先必须进行诊断性评估。当教师在新学期接到新班级数学教学任务时,为了了解该班级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便于衔接和因材施教,亦应进行诊断性评估。评估形式以统一摸底检测的形式进行。2.形成性评估。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为了了解每一节课和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施以校正性措施,可通过形成性评估,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作出准确的判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估形式可以是课前或课后的师生交谈,也可以在上课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态度、由课堂提问、课堂练习、通过小测验、单元测验来准确地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评估结果后,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学生以“认可”“激励”和“反思”,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总结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是在授课之后、学期末或学年末所采用的一种评估方式。总结性评估不同于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和改善教学进程的实态,而总结性评估的目的则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确认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为达到此目的,就要进行综合性测验,并用测验结果与所要求达成的目标比较,以确认学生达标程度,而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得分和个人名次的排列顺序。4.举行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评议会、鉴定会、交流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类型性错误;教学资源;挖掘;“诊断式”

著名的教育学家盖耶曾经这样说过:“在学习过程中,谁不允许犯错误,谁不尝试错误,那他将错过最高效的学习时机。”在初中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旧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类型性错误因为掺和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而后陷入到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恶性循环中。如何能更好的针对错误而及时纠正,如何能更好的破解错误根源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中笔者从破解错误根源挖掘教学资源的角度出发,创新性的提出逐层递进的针对类型性错误的“诊断式”教法。

一、针对类型性错误的“诊断式”教法分析

在初中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旧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具有类似性同时又富有知识相关性的错误,笔者将这些错误统称为“类型性”错误。笔者提出的错误“诊断式”教法就是将错误看做“病症”,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类型性错误问题出现的根源入手,诊断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而后对症下药纠正错误,并以纠正错误根源为契机,及时帮助学生扭转错误思维、挖掘教学资源。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常态的正面教导法是以把握正确率为主的常规性教学方法,错误“诊断式”教法是以错误点为主,强调犯错,针对错误以错论错、错中纠错利用错误来强化理解的教学方法,所以就类型性错误的解决而言,更富针对性,笔者认为这能够对提高初中数学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错误“诊断式”之寻求错误根源

俗语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知错就改,而当类型性错误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问题错在哪里,错误根源在何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错在哪里,更应该让学生明白错误之根源所在,明明白白的让学生清楚为什么会错。比如说在关于a-(b-c)=和a-b-c=a-( )的类型性错误的纠正中,教师可以通过“包”的比喻来形象的解释这一知识点,解包和打包,包前的符号都应该属于包里的任何一项。这样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深层次根源,以后不会再犯类似错误。

三、错误“诊断式”之利用错误根源

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定义、概念、公式之类的相对抽象的数学语言,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在针对这些数学语言的运用上,学生经常容易出现各种类型性错误,而通过诊断,很大程度上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关于这些数学语言的准确含义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强调自主认知自主学习的今天,利用错误根源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笔者认为错中求对相比直接求对更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例如在以前“代数式”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代数式是以数的字母或者数字同运算符号相结合组成的式子”,而在今天教材的定义中变成了:“形如 b、a+b、ab、a、b、(a+b)2、5x、 这样的式子叫代数式,在关于这一定义的理解上,很多学生都会犯得类型性错误是将所有的式子都看做是代数式,从纠正问题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一准确含义,我们可以采取以错纠正的方法,利用学生错误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开展教学,比如说7x-9=6的式子,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

再例如“形如y= (k≠0)的式子被称作为反函数”。在针对反函数该定义的理解中,学生很容易犯的类型性错误是对某一函数分不清该函数是否是反函数,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错误来纠正错误。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反函数同非反函数的几个函数放在一起,如:

①y=

②y= -8

③y=-

让学生进行分辨,而后利用错误进行典型分析,强化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

四、错误“诊断式”之将错就错

很多时候,当类型性错误出现并诊断之后,学生依旧不清楚为什么会错,即便是教师将错误所在的根源讲出之后,学生都有可能不能真正理解。所以笔者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侧重从学生侧面进行突破,将错就错,按照学生思维推理的错误得出错误结论之后,结合初中数学各种基础知识使其明白自己错误所在。比如说“漏根”是初中数学中经常出现的类型性错误,在关于方程性x2+4x+4=(x+2)(4-x)的求解中,该方程可以分解为(x+

2)2=(x+2)(4-x),而后通过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2)得x+2=4-

x,最后得x=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对此类型题不太重视,然而从该类型题的深层次理解角度来讲,它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等式性质的理解,对于“漏根”错误的规避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在纠正“漏根”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该错误类型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最终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吴成福.数学选择题求解策略种种[J].青海教育,2009,(Z1)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3

一、整合问题与“整合点”理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常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才是合适的?信息技术如何用才能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整合点”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教授最初提出“整合点”概念,并对整合点的诊断方法加以研究。关于“整合点”的应用,钟教授在其理想教学设计中指出:在一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即“理想教学法”。

基于“整合点”理论和“理想教学法”,我校立项了“十二五”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点理论应用研究”,以初中数学教学中整合点的诊断方法及应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选取“空间与图形”中的部分内容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设计;归纳总结整合点诊断方法和应用模式;针对整合点开展课件制作。

二、探索与应用

课题研究,理论先行。为了明确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校教师集中学习了《“整合点”诊断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等文献,加深了对“整合点”理论的理解,加强了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将“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图形的变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的要求是: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P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形成几何直觉。

在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传统的手段(如剪纸等)存在图形不精确、操作复杂、不便于反复使用、容易损坏变形等不足之处,而电脑动画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电脑动画可以增强图形变换的趣味性、直观性,使变换效果更丰富,并可反复操作。因此,课题组把图形变换的教学环节确定为整合点,并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例如,在“勾股定理”实验中,经过多次教研,教师最后确定了如下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视频)展示直角三角形在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应用,如电线杆、屋脊、树与影等;

第二,(多媒体)观察多个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对勾股定理产生初步认识;

第三,(板书)证明勾股定理;

第四,(多媒体)列举不同的变形,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第五,通过应用深化对定理的掌握。

经过课题组的探索实践,我们对“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整合形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创设情境环节。利用电脑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知的学习。

第二,图形变换环节。利用电脑动画多角度展示变换(转换)过程,利用不同的颜色突出图形的关键部分,培养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自主探究环节。利用电脑动画的交互性,反复操作,观察现象,寻找规律,发展几何直觉。

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用动画“宠物连连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让学生利用剪纸取得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采用Flas展示三角形的平移、翻转、旋转等变换,有效拓宽教学内容,在增强趣味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再如,“角的平分线”一课,在利用折纸获得第一手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了综合体验活动,学生分组,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动画来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这堂课中,几何画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有力工具。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研究方法向纵向和横向加以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推出了“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优质课。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4

一 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新标准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评价有许多详细的规定,从而给初中数学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未来初中数学课程评价的进一步合理化提供了一个标杆。

1.着重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学生课程的评价应该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信心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它还要求通过建立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也使教师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2.在评价内容方面突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与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和主管部门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为基准,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它要求在评价时将书面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用文字、字母、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 目前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1.学校在课程管理上对数学课程的评价没有很好地坚持与实现

一直以来,学校在数学课程评价上扮演着“执行者”和“实施者”的角色,进行数学课程评价的积极性不高,经常放弃或者回避对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的评价。以至于当数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时,学校不能反映出问题。另外,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评价缺乏总体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2.数学课程评价的具体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时,评价只是被动地按计划进行,较少考虑评价方法与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或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一系列应然性的思辨,或来自实践者的一些感想和体会,缺乏理论上的提升。二是在具体评价时,过多地考虑学生知识技能地掌握。一节数学课下来,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体验到探索与创造的快乐等都很少关心。

3.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评价水平不专业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测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的就是要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从而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激励学生主动进步。很少有人知道应该如何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课程评价,即使知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阻碍和困难。

三 进一步推进初中数学课程合理化评价的策略

针对上述关于目前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分析,对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评价的规定和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实现初中数学课程评价的合理化:

1.学校及主管部门要明确课程管理的任务,重视课程评价

学校不仅仅是课程评价实施的阵地,更是课程评价开发和建设的阵地。因此,首先,学校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评价理念,对课程评价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准确的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其次,学校要明确课程管理的任务和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材教法的学习、研究和讨论,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

2.进一步优化学校数学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评价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注重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和反馈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同时,在评价内容上要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为重点评价课程与教学。

3.按照不同学生和不同校情,建立多样化课程评价标准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学教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65-01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越来越多,需要了解的新信息也越来越多,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再多,也赶不上知识激增和更新的速度,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已然成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去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结论,对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忽视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常常跟着教师转,这严重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才可以较为长久的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自主学习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心是学生,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1 构建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主体,就必须明确和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及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历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1.2 强调师生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和谐的合作氛围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要达到“学习、成长、成熟”的目的,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3 重视激励习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更能够坚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及时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时所闪现的思维火花及时的予以肯定和鼓励,这将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成就动机,促使学生自主性活动不断增强,创造性得以激发。

2 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2.1 以学定教,做好课前学习导向

(1)精心设计“预习案”,为学生做好导向

“预习案”是构建高效自主学习课堂的载体,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预习案”,预设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并通过完成相应配套的练习题,检验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给学生提出问题与疑惑的机会,减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不在感觉预习不过是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2)以学定教,二次备课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善加利用,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方法要灵活,如可以先收“预习案”进行批改、也可以把“预习案”以投影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或是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进行检测等等,根据检测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讲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东西,讲学生仍有疑问或模糊的东西,讲重难点、易错点、易考点,教师的“讲”要与学生的“悟”紧紧联系起来。教学中教师既要承认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要承认学生的学习差异,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定教。

2.2 学教互动,少教多学

(1)鼓励质疑

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就是质疑展示:学生可以就自己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疑问,其他学生给予解答,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可以展示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教师帮助提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的进行提问反馈,而且要以后进生为主。主要原因:第一,可以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误区,对后进生有促进作用,对优生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求异思维;第二,起到学情反馈的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合作探究

第二个环节就是合作探究: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疑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是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又是新问题的研讨交流,此环节是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点拨启思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教师要以“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并举”为原则,精心选择例题并进行精讲。重在点拨,能不讲的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讲的一定要让学生讲。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路,如果正确就及时的肯定,鼓励继续深入思考,如果分析不到位,就加以点拨,点在学生思维迷茫出,切中问题要害,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4)巩固训练

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达到对当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诊断教学、及时弥补的效果。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检测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同步练习,题目要典型,以中等难易度为主。通过练习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出错多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讨,找出原因,纠正思路,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弥补教学缺失。

(5)反思小结

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此时要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形成观点。此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伸到课尾,让学生提问,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所倡导的,也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钻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各种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思维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多方式、多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发和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当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暴露学生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用与学生谈心的方法,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以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握几个关键问题,开门引路,启发思维

概念是数学内容的“脉络”,因此要重视概念的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研究成果表明: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若分化程度低,则学习效果差。人类社会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其中判断和推理是以概念为要素,因此,概念对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同一概念在不同阶段,内涵有变化。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并有所发展,若教师照本宣科,会因初中数学内容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效果、概念扩展。因此,教师应当准确讲解概念的结构要点和发展过程,交代概念的定义方法,引导学生将同一概念的新旧交替提醒、比较、分析,明确区别它们的局限性。因此,从教材中挖掘高中与初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初中数学内容的局限性,对克服旧的狭隘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很大作用。

三、重生活实际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拓展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四、解决问题,扩展思维,注重思维潜力的挖掘

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是不断形成思维定势同时又不断打破思维定势的过程。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那么,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第一,采取民主教学的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要看不起学生,不要感觉高人一等,使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第二,采取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强,通常前后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做、用心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