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1.管理建设缺乏团队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师资储备不足,创业教师数量不足,从而导致团队建设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的发展水平。同时,创业教师的专业性有限,很多学校并未配备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而多以其他课程教师兼任,主观上对创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团队意识薄弱。
2.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受到限制;其次,创业教师欠缺创业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大部分创业教师并未受过系统化教育,创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很难达到教学实践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最后,创业教师缺乏创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未给教师提供专门的实践机会,导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3.团队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团队建设需要一定的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实效性。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各高职院校并未设立专门的创业管理机构,相关管理工作均交由教务处等现有行政机构负责,从而导致管理工作随意,缺乏专业化的针对性较强的管理,使在校学生的创业活动受到限制。
二、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专业培训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教师队伍更好地胜任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团队管理建设的发展,必须对教师团队进行专业的培训。例如,高职院校定期开展教师队伍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创业基本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为教师讲授诸如企业运行、创业管理或机构设置等知识,进而为教师提供知识学习的平台;其次是沟通技能的培训,沟通技能在创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相关培训中要对教师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聘请优秀的心理教师,引导教师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最后是创业能力的培训,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管理能力,并能够分析、利用机会,进而实现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2.大力引进优秀的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就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专职教师的实际情况,聘请相应的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教师联合管理的创新模式。由专职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巩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课程的讲授,并利用自身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3.建立创业教育管理组织
高职院校在创业团队管理建设中应从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鼓励学生创业,成立创业教育管理专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创业的相关事宜。例如,专项办公室可根据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联系社会相关企业或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举办创业项目评选大赛,由专业评审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考核,根据达标者的项目可行性和科技含量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并由专业人士对胜出团队进行培训,以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
三、小结
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反思
《导游基础知识》课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其直接目的就是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直接针对的职业岗位是导游。要想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必须通过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在于知识的记忆,面试则在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传统的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的要求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或者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别的课程的事情,不是本课程的事情。这种想法禁锢了我们很久。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
2009年2月到9月,本院旅游专业教师走访了淄博市60余家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并对“旅行社对所需人才相关因素的重视程度”做了问卷调查,设计了13个指标统计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最重视的相关因素,结果如下图:
从调查问卷得到的反馈来看,按重视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1)综合素质;(2)职业道德;(3)专业知识;(4)社交能力;(5)实际能力;(6)组织协调能力;(7)职业资格;(8)发展潜力;(9)外表形象;(10)学历;(11)外语水平;(12)所学专业;(13)学习成绩。这一结果表明,在目前淄博市旅游行业企业中,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大多数企业最重视的。
《导游基础知识》授课局限于知识的灌输,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重视了专业知识,缺忽视了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偏差较大,教学效果差。笔者结合对淄博市旅行社的调查问卷结果和六步教学法,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1.提出任务
运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知识,完成中国传统特色民居建筑的讲解。布置此任务的目的:(1)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考证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渗透;(2)能力方面,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特色民居,在将来的导游工作中,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好地满足游客需要,也是让学生不仅要会干还要干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三个,知识目标是掌握我国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典型景观;能力目标包括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中/英文)、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乐观开朗性格、积极自信态度等。知识目标具体两项,能力目标的这几个方面在本专题设计中贯彻,素质目标则不仅仅是这一专题或一门课的要求,而是贯穿始终的职业要求。
3.知识准备
《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多、杂、乱,以前我们是照本宣科,大(一)小1挨着讲,由于知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最后学生学成了一锅粥,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提倡三个转变:第一,文字向图片转变。图片更直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第二,文字向图表转变。教师对知识进行加工汇总,提纲挈领的展示核心要素,避免枯燥乏味,通过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第三,将某些传统的知识变成任务,让学生解决。教师提示性的讲解,简要地任务提示。目的是让学生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训练学生能力。
4.任务下达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教师做任务提示。具体任务为根据学过的知识,分组,课下搜集信息,制作PPT,进行5分钟左右的导游讲解。提供以下七个选题:北京四合院、黄土窑洞、客家土楼、蒙古包、徽派建筑、碉房/毡帐、阿以旺。要求以导游的角色进行讲解,可以是全陪、地陪或景点讲解员。下达任务后,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分组,也可由班长进行分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小组讨论,选择题目;汇报给老师自己所选题目,如有重复,学生相互协商解决,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根据任务制定出小组工作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师汇总各组成员任务情况表,打印,发每组一份,让每个学生的劳动都得到体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小组活动的开展、实施;教师指导
根据小组计划,学生搜集信息、制作PPT、准备讲解。这个过程教学互动,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如提供网站、如何让PPT更美观、对于讲解的指导等。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任务情况汇总表中有一栏是“指导意见”,教师把每次对学生的指导都作记录,展示出指导意见,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每个小组都作了大量的工作,都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这也是对学生耐心、意志品质的锻炼,要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事情要一步一步,好的成果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才能日臻完美。
6.成果展示
在任务下达时,明确、详细地为学生讲解最终评分标准,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要求,该从哪些方面准备。把讲解同学的得分作为小组最后得分,一方面,讲解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优势互补,锻炼团队意识,共辱共荣。
三、反思
教师改变对知识的准备,重新改造、创新形式,驾驭知识,让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形式、图表形式、情境创设等。学生从在课堂“听”到需要借助网络、团队、去完成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的把复杂的内容愉快的记住了。课堂成了他们展示的平台,这满足了学生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教学效果好。中国的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内容都适合这种形式。
在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即使取得导游资格证书,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杨志国,张宇.旅游管理专业考证课教学方法探索――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职业技术,2008,(11).
[3]王丁惠.元认知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关系.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2).
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知识内容更新的越来越快,这些外在变化对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面临着更高的挑战,需要根据产业技术的要求整合各学科、各专业知识,使大学生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期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优秀人才。
近年来,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观点,把自己的办学方向着眼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紧跟社会步伐,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适应职场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组成
1.1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走向这一行业的基础,基础知识不单单是指对某一领域知识的了解,而是与其他相关知识体系互相联系,组成一个多维的知识体系。
1.2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运用到真正的实践中去,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实践能力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值是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检验。
1.3社交能力
所谓社交能力,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团队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努力,相互支持以达到该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随着现代劳动分工的逐渐细化,团队合作在企业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一件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凝结着众多人的汗水,所以,大学生想要在社会工作中获得认可,就必须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2.1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
2.2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在发展,对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保持原有的办学特点的基础上,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层次分解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更加注重知识的延展性,把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提高知识的转化能力
首先,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素质。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端教师的任职数量仍有待补充,学校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需求聘请一些任职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辅导年轻教师,或者通过培训、职业资格的考试来提升年轻教师的知识及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引进企业中一线的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教学手段更多样,教学效果更理想。
其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教学特点的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的基础。(2)兴办校外培训基地。根据学校设立的专业特点和社会服务网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3)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由企业提供基金和项目,学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这样,学生便可以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还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学生要有一个相对开放的时间、空间,自主选择相关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式实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独立拟定实验方案,学生之间自由组合,每个小组选举出一位负责人,共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发表任何评价,只有在学生提出请求时,给予一定的启发与引导,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问题。
2.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学习之余,教师应该多组织学习进行课外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设定一些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归属感。
总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保险;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54-02
依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以销售保险产品为载体,用模拟销售保险的方式,以岗位典型工作流程创设子任务,设置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素质并重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保险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销售保险产品的综合能力;以小组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一)课程能力目标
1、能够对市场上主要的寿险与财产险险种做出分析,包括险种特点、适用人群、市场销售思路、险种利益分析等。这是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具体的险种包含普通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投资连接保险、子女教育保险、养老保险、团体保险、车辆保险、家庭财产险、责任保险等具体的险种类型。
2、能够完成小组任务,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制定市场销售方案,组织小组成员开展保险营销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团队管理能力。
3、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客户量身定做保险计划方案,制定出具体的保险产品规划书。
4、能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基本技能。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勇敢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6、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
7、培养学生敢于向陌生人推销保险产品,掌握推销保险的技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二)课程知识目标
1、掌握保险的特点、功用与意义,了解保险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保险合同基本条款的内容。
3、掌握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及纠纷的处理。
4、熟悉并掌握各种类型寿险与财产险的特征、保险责任、责任免除。
5、熟悉并掌握保险营销的基本流程。
6、掌握保险公司工作流程,熟练使用保险软件进行投保、承保、理赔等业务。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课程任务
学生学习保险这门课程是想了解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将来在自己或者家人购买保险时能够看懂保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同时也会有部分同学可能会到保险公司工作如做保险人、内勤人员等,需要保险专业基础知识、保险销售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设计了保险基础知识、保险品种介绍、销售保险知识、软件操作等内容,这样同学能够既懂保险知识,又知道如何销售保险、如何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掌握保险业务流程,能够很快胜任保险公司内勤工作。
(三)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当中,例如讲练结合法、情景模拟法、小组配合法、小组评比法、实践锻炼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考核方法
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法,将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实践锻炼结果等作为期末考核的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从而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突击或者抄袭的情况发生。
三、课程教学设计
(一)整体教学设计
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涵盖选取的依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组织安排、重点与难点、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
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保险公司岗位为核心,以保险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工作任务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包括保险入门介绍、保险品种学习、客户约见、面谈、投保、承保、理赔等内容。这些学习项目是保险公司人、内勤人员的基本业务、基本操作等为线索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保险人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课程每个工作项目的学习与实训都按以基本业务操作技能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应以相关的决策方法为基准,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经济管理
实训室的设施、仿真保险业务决策与管理、业务操作程序,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保险公司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设计
1、团队模式管理
本项目将全班的学生按照6人左右为一组,进行分组,组建功能性学习团队。确定团队的基本管理方式,明确团队组长的职责,组织队员进行沟通和研讨,形成团队意见,推荐代表发言。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组建学习团队,进行团队间的沟通与研讨。
2、保险基础知识
本项目主要学习保险的基础知识,包括:保险的意义与功用,通过列举实际案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掌握保险的重要意义;保险合同的基础知识如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和关系人,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纠纷的处理等等。
3、保险产品
本项目主要以平安保险公司产品为例介绍保险产品,如人寿保险产品:鑫利、鑫祥、鑫盛三款适合小孩、中年人、老年人的热销产品;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万能人寿保险产品:智胜人生万能型保险产品;附加保险:如附加教育年金保险、附加人身意外及意外医疗、附加住院费用及日额补贴、附加重大疾病及保费豁免、附加定期寿险等等;车辆保险、家庭、企业财产险、责任保险;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目前的保险产品类型,掌握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条款。
4、保险销售
本项目主要学习如何寻找客户,例如同学、朋友、亲属、特定场合认识的人等等;与客户约定见面时电话约访的礼仪,客户提出拒绝时的话术处理;客户保险意识激发的技巧例如用作图讲解的方法、讲保险意义小故事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吸引并激发客户对保险的需求,效果很好;销售面谈时的礼仪和约访时的异议处理;促成销售的技巧及转介绍客户的技巧等等;在这个项目中小组内部进行模拟销售练习,然后进行小组评比。
5、不同人群保险产品设计
本项目教学中,小组熟练把握保险产品的保险利益;团队制定出保险方案的范例;团队分工合作依据具体的案例分别设计出针对农民工、高校教师、企业白领、蓝领工人、私企老板、富裕阶层的保险产品组合。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为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保险产品,并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销售话术。
6、保险内勤业务操作
本项目教学中,通过保险业务模拟软件操作学习,通过扮演客户和业务员角色让每个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投保、核保、理赔的业务流程;掌握核保和理赔所需要的主要单据、对各种单据的填写和审核。结合医疗型保险、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进行人寿保险投保、承保、报案、理赔的操作;结合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进行财产险投保、承保、报案、理赔的操作,熟练掌握保险公司内勤业务人员的工作流程。
四、课程考核方式
(一)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企业经营模拟演练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5-01
一 课程简介
企业经营模拟演练即ERP沙盘模拟实训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实践课,该课程借助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结合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将学生分成8个团队,每个团队5~7人,各代表着CEO、财务总监、市场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管理角色。每个团队经营一家销售业绩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教师作为企业顾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对学习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解析。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方面,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二 企业经营模拟演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企业经营模拟演练课程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商企业基层工作岗位要求为导向,以模拟经营、角色扮演为载体,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融“教、学、做、赛”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主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整理、归纳出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形式,设计以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为主,注重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
三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学生主要使用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操作规则
企业经营模拟演练的规则虽然不是很复杂,但部分规则,如融资预算、采购预算等方面的规则都需要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去推算,要想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所有规则是有难度的。此外,即使熟悉了操作规则,要想将所学的规则灵活运用到企业经营模拟演练中去对于初学者来讲仍是很大的考验。因而在学生模拟企业经营的比赛过程中,经常是问题百出,教师疲于帮助解答规则上的问题,时间浪费较多。
2.比赛中“搭便车”现象严重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确定好了各团队成员的角色,但部分学生对企业经营模拟演练的规则认识不足,或由于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不高,但却可享受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胜利果实。
3.部分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薄弱
在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部分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在做财务报表和前期预算时容易出差错。在经营过程中也就容易破产,这样企业模拟经营对抗的乐趣性就无法体现,也达不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
4.模拟企业经营时间较难控制
由于各个小组团队实力不均,有些小组CEO经营思维清晰,且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做到分工明确,在操作过程中进度快,且能高质量地完成经营任务;有些团队不会做预算,且操作时只求速度,但是业绩不是很理想;有些团队讨论激烈,迟迟做不了决定,进度也就慢了;还有些团队由于成员搭便车的太多或分工不明确,导致经营进度较慢等。
四 改善课程教学的方法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是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商务礼仪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学生必须在前期课程中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此外,应把参观企业运作流程作为此课程的后续补充,让学生在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演练后,通过参观企业感受仿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达到巩固及完善学生在企业经营模拟演练实践教学中掌握的知识。
2.做好准备工作
在课程开设的前一周将企业经营模拟演练的规则、规则测试题以及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要求学生针对规则学习提出自己的难点。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上课过程中就有针对性地对难点、重点进行剖析讲解,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理解规则,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发放任务表
针对部分学生“搭便车”的现象,设置了各岗位角色更加明确的任务表格,即要求做好经营记录,通过表格的填写使各成员更加熟悉岗位任务及企业经营的流程,团队合作更加紧密,各组破产风险减小。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全面考查综合实训的过程和结果,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小组间互相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形式,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该课程考核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经营业绩占50%,团队合作占15%,经营记录占15%以及实训报告占20%。
五 结束语
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用性高、应用面广、知识面宽的校内实践性课程。通过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施情境教学,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运营的实务有效地结合起来,该课程既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实战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团队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汉语专业;专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30-04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出了汉语专业“平台+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即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包含语言课程、文学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方向”则依据社会所需中文人才而确定职业方向,如行政管理实务(文秘)、宣传策划和文化管理等方向。由此,汉语专业形成了两大类主干课程,即学科本位色彩比较浓厚的专业基础课和侧重能力本位的职业方向课。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当下,应在厘清这两类课程性质、任务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结合,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耦合的必要性
(一)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其特点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作为文科专业的汉语专业也不例外,学生必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包括语言、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即良好的中文功底。现代社会不仅需要高技术应用人才,也需要文字功底好的管理者、服务者,需要宣传策划人员、文秘人员,能为企业创品牌、树形象的人才,这为专科层次的汉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形成合力。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来才会有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这类课程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训练思维,使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方向课则是为实现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具体目标而设,针对社会中文应用行业而设,这类课程与社会对接更紧密,进一步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能力运用的转移与实践。职业方向课的教学既是对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实践,也是验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两类课程相辅相成的辩证需要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专业基础与职业方向这两类课程是汉语专业的重要课程构成。二者目标一致,都是为培养一线中文人才的综合职业发展能力服务的;内容有交叉,都围绕“文字”“语言”;功能互补,前者侧重于培B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素养,后者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动手能力。可见,二者之间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专业基础课既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启蒙课程,也是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任务;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学习职业方向实践与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方向课是专业基础课内容的深化,是衔接专业基础知识和就业的纽带,起着承前启后、促进知识向能力转换的作用。知识靠学,能力靠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多能一专的中文应用人才。“多能”是指汉语专业学生要有多种普适性的职业能力,这是相对于单一具体的职业能力而言的,汉语专业培养学生不是只拥有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技术操作能力,而是很多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和理解力,如“听、说、读、写”等能力,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多种普适性职业能力的。“一专”则是指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后要选择一个职业方向主修,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某个具体相关职业的技能,如宣传、文秘、广告文案策划等。“多能”与“一专”并不矛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靠“文字”“语言”维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中文人才,应追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就有必要对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
二、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教学衔接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知识传授,局限于传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高职汉语专业具有理论性与普适性强,而“工学结合”难度大的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空泛,课程定位、结构体系依旧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固步自封于自身学科的系统,显然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有悖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其封闭性已使其与高职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有了很大的距离,偏离职业岗位,偏离工作实际,重传授、轻应用,被动的教学局面越来越严重。
与其他高职专业课相比,汉语专业基础课本身就固有偏知识、理论的特性,教学规律也不同,但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授课者必须树立起鲜明的职教观,不断探究专业基础课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
(二)汉语专业就业面宽、培养方案改革不到位
汉语专业存在着就业适应面宽、职业特色不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汉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似乎可以从事多种职业,如教育、传媒、文秘、管理、广告文案策划等,因为很多行业部门需要文字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另一方面也说明该专业缺少行业背景,缺少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宽泛。缺乏职业点到点的直接对应,自然会影响到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的衔接。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也会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职业认知,没有确定的职业概念。
针对汉语专业的这种特性,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去探究专业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职业能力服务,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还只是简单地相加,两者的教学还是各不相干,缺少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没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不能形成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形式。这既需要职业方向类课程来解答这个困惑,也需要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做好融合互通。
(三)专业教师结构单一、团队协作不佳
传统学科型教师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普遍缺乏职业工作体验,没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即使意识到了,也没能找到教学转型的着力点,导致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认为对未来就业无关紧要。这些结构单一的传统学科型师资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反而成了专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随着专业应用转型发展,一些教师主动承担部分职业方向课程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职业方向课程需要从教者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还需要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否则教学示范与指导都不到位,缺乏说服力。专业基础课教师兼任职业方向课教学,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仍把教研精力固守于专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师资队伍处于自由生长状态,团队成员变化大,成员间交流少,无法形成搭配结构合理、通力合作的教学团队。事实证明,现有汉语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耦合的思路
(一)打造双师团队,加强应用教学
专业建设与发展是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因素,其中师资队伍最为关键。针对现有汉语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现状,笔者曾撰文提出,要建设有一支结构合理、“有共同愿景”相互协作、个性发展的教师团队[1]。在团队中,既需要有擅长基础知识教学的,如传统基础课程基础写作、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也需要有擅长职业方向(或模块)课程教学的,如文化策划方向、新闻方向和行政管理方向等,更需要两者都擅长的。无论承担什么类型课程教学,都应主动作为,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导向,做好教学衔接,在教学中切实引入实用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基础课教师应领会“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内涵,遵循“必需、够用”的改革原则,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强化基础的同时,一定要兼顾为职业能力服务,变原来单一的知识型目标为多元的能力型目标,适当删除高深理论知识传授,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目标的知识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与后继职业方向实践课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能力培养。而职业方向课教师更要对汉语专业、中文应用人才需求、行业职业能力等具体情况耳熟能详,针对相关职业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用一体,训练学生职业能力。
(二)跨越课程界线,通力合作教学
两大类型课程看似迥然不同,有难以逾越的界线,但实际上是通约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重在传授知识,但必须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而职业方向课在授课或实践时也应对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消化与提升。两类课程有效地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培养中文应用人才,使汉语专业学生既掌握足够的文学、语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职业实际。因此,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要多了解和掌握相关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既要提升W生专业素质,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也要为职业方向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承担职业方向实践课的教师也要主动作为,了解行业动态。
两类课程教师要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参与研究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共同参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互相配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努力找到可以耦合的点,实现知识与能力教学的结合。针对几个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调研分析,以确定不同职业方向的具体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汇集和规约出专业基础课的行动领域,即知识传授以及对应的能力训练,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而职业方向实践课教学则不以“识记、理解”为目标,以完成相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相互比较融合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能力根基。
(三)设置实践任务,导向融合教学
高职要以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打破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课程及其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2]。对汉语专业来说,这种改革难度较大,可供借鉴的不多,简单移植或复制理工科技能型专业的做法显然不可取,应针对不同类型课程设置不同的任务来导向教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等专业基础课担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素质的任务,借鉴“以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思路,将其转化为“认知过程为导向”,尽量营造实践型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把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以及高素质的培养当作一项任务。职业方向课则可以工作项目、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等为载体,使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生直接联系。
汉语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是确定的,但由于就业岗位面宽泛,职业能力针对性不强。可以设置一些实践任务将需要培养的若干个核心能力组合在一起,将这些核心能力通过任务导向来实现两类课程教学的融合、课堂内外的融合以及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融合。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每年都会举办话剧节,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各类课程积极介入,意在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话剧举办活动需要师生利用写作、文学、语言等专业基础知识创作、改编和挑选剧本,也需要策划、宣传、组织协调、记录等,前者主要涉及专业基础课,后者则需要职业方向课来介入,活动促使两类课融合教学,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衔接。
(四)依托职业活动,构建立体教学
专业职业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规范了教学方向,要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还需要根据职业活动进行递进式的立体化教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如文秘、行政管理、广告策划、宣传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说”与“写”能力,而这两个核心能力不是一两门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多种课程合力、需要立体培养。“说”首先需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打基础,其次还需要职业方向课来训练,如行政管理方向的《公关语言艺术》、师范方向的《教师口语》等,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其他课或活动的立体培养,如演讲赛、职业实训等。“写”能力也是需要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打基础,要不同职业方向的《应用写作》课来训练,还要通过学生自主创编原创杂志的形式来提升综合写作编辑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
h语专业要在高职乃至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光有学科传统是不行的,要显示出有强大生命力才行,其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就在于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教师要走出校园,主动对接社会,进一步优化专业基础课平台,改革学科逻辑建构起来的课程体系,找出汉语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特有的工作逻辑:调研分析――创意策划――实施运行,重构课程体系,从应用角度重新设计三个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加强职业方向课建设,体现鲜明的高职中文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实践课相得益彰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石群山.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师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81-84.
[2]陈知慧.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92-93.
On Coupling of Teach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Vocational Orient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Chinese Language Major
Shi Qunshan
Abstract Coupling of teach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vocational orient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evitable need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the following factors, such a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ighlighting knowledge while despising ability, the wide employment chances and the insufficient reform in training scheme of Chinese language major, a singl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and poor teamwork connection, limi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oth of them. We can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the two by creating a dual-quality teaching team, crossing the line of curriculum, setting up practical tasks, and relying on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