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一〇四团;社区;在职培训

随着乌鲁木齐首府城区的发展不断加快,极大地推动了作为首府团场的104团城市化建设,社区建设已成为团场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社区建设,对于促进团场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处首府城区的104团在发展社区建设的道路上,理应走在全兵团社区建设的前列。

一、104团社区工作基本现状

104团现有11个社区。社区总户数14886户,总人数38555人,党员1638人。社区现有在职人员81人,其中: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32人,中专学历9人,高中学历8人,初中学历2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7人,其它27人。

通过调查了解到,参加过培训的员工中自费的占10%,免费的占90%,单位没有参加过学习或专业培训的人数基本为0。文化水平和技术的不足使他们形成“只要参加培训就好,培训与我无关”的观念,只能做好和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就好,但是,因社区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实质上让长期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从思想上不重视在职培训,使其在自身培训问题上缺少主观自愿性。

二、社区人力资本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观念上认识不到位

单位对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落不到实处,社区工作人员文化、技能水平起点低,年龄结构偏大,受培训不合理体制和长期以来的培训思想滞后等影响,使员工在培训时会减少主观能动性,学习愿望逐渐减弱,学习培训流于表面。

2.单位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在涉及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专业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专业性不强,学习深度不够。员工虽然参加了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使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从而减少了员工的创造性,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处于培训前的状态,仍以老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工作,很难再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3.培训时间短而不灵活

由于员工对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的不同,培训的时间不够灵活,往往是员工由于时间不对,不能灵活的选择培训时间而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减少了培训次数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目前,员工的集中培训时间为(短期培训)一周,一周的培训时间很难熟悉、准确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导致我们部分员工不愿参加短期培训。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培训保障机制

在社区的初步建立过程中,社区员工的培训监督机制和培训保障机制处于不完善状态,可以说没有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有效培训监督和培训保障机制。多数时间是上级单位只是把培训费用,培训人员安排好,培训中,培训后没有及时跟踪检查、督导培训效果。由于监督力跟不上,有时培训时会存在培训内容过大,不符合员工培训需求,学员不专心,培训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不注重培训内容和学员培训效果等问题。

三、解决社区人力资本在职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社区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

要从实际出发,应注意培训所带来的长期效益,应该将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单位文化精神培训相结合,通过员工文化精神的培训增强员工对工作的热爱度和忠诚度,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增强社区整体员工(人力资本)的素质,使社区不但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且可以降低由于员工专业知识不够而产生的工作效率成本;作为专职员工应该克服因自身原因,学历不高、年龄偏大或不专业带来的影响因素,认识到自己要是有很好、很专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很好地服务于居民,就必须通过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居民,提高工作效率,只有通过培训后随着技能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有更好的晋升空间

2.培训内容形式多样化、实用化

社区员工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加强社区员工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因为社区员工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面广,身兼多职,只有让员工们通过多方位的接受培训,才能使他们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社区因人员缺少或专业人员配位不到位的工作困难。还可以针对社区多,员工少,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同,可以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专业服务的员工进行因岗位、因人培训,可以在培训时节约培训费用和重复培训所带来的效率低的问题,使社区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去参加培训,制定岗位工作计划,是个人的工作计划更准确更实际,是单位培训规范化、系统化。

3.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采取网上授课和私下自学相结合的长期培训方式,分阶段、分时间授课,实行弹性学习制,可以使员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自用、自我提高,方便让员工分阶段完成专业培训。单位有关部门通过考核、定期专业技术技能检测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鉴定,将鉴定作为考核的标准,或将其作为评职称的标准之一。设置理论实践课堂,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几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定期互换岗位,通过岗位互换学习和加强专业知识。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开展情况

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县蚕桑局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张卿、××、刘文君三名副局长任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是部署到位。在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会后,我局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动员、安排、部署,形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出台了《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城乡环境容貌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更具操作性。

三是责任到位。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社区、社区所在单位、社区各住户以及社区各小区的联系单位的职能职责不是很清楚的情况,帮助社区、联系乡镇明确了各清扫保洁范围,完善了“门前三包”责任管理制度。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本年度职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

四是宣传到位。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干部带动、街头、企业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并组织全局干部群众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万人大扫除活动”、每周周末的“文明劝导活动”和每周三的“门前三包劝导活动”。

五是保障到位。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7万余元专门用于环境综合治理。

六是督促到位。邀请县级领导对我局所负责的新南社区进行现场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局组织人员对我局所负责的新南社区一小区坚持每天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巡查,对整治较为突出的问题,通知责任人实行限期整改。

七是整治到位。我局积极配合社区和所联系乡镇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狠抓了丝绸大院的整治,采取单位出一点,市民出一点,企业拿一点的办法,共同筹资约5万余元,集中打造丝绸大院。目前,我局所联系的社区和乡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得到了上级领导表扬。

二、下步打算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

1.过渡型社区的界定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截止到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城市化率近十几年年增长都在1%左右。“过渡型社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产物。过渡型社区,不是自生自发形成的社区,而是通过某种外部力量在短期内形成的,实践证明,多数情况下,是在政府强制性权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其居民尚处于市民化过程中,因而有学者称之为“二元社区”或“过渡型社区”。

笔者认为,过渡型社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权力层面讲,过渡型社区是从“村民自治”到“居民自治”的过渡,“村民自治”承担了生产与生活两方面的职责,然而“居民自治”因其已纳入到城市政府规划之中,社区治理的部分职责由政府承担,所以,在此过渡的过程中,完成制度保障的过渡是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第二,从经济层面讲,过渡型社区大部分由失地农民组合而成,农民“依地而活”的生产方式被打破,重构新的生产方式需要一段时间,如何最大程度减少“生产方式真空”带来的伤害,是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又一问题。

2.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结合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对徐州市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展开个案研究。本研究调研包括随机抽样的社区居民个人问卷调查和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不同人群代表性人物进行的个人深度访谈。调查问卷着重考察社区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居民的社区参与、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认同感等几大方面,并收集了被访人的部分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我们的调研中,多次在H社区过渡型社区共选取10位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形成一定数量的个人深度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为研究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治理提供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数据资料基础。

本研究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目标和方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结果如下: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为95.8%。其中,一般情况为,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为45.22%,女性为54.78%。

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为33.9%,初中为33.0%,高中或中专为22.6%,大专为6.1%,大学本科及以上为4.3%。

从年龄段来看,19岁以下为3.5%,20-29岁为28.7%,30-44岁为22.6%,45-59岁为15.7%,60-70岁为17.4%,70-80岁为9.6%,80岁以上为2.6%。(注:所有结果均为SPSS18.0运行的自然结果。)

3.徐州市H社区治理困境

3.1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失地农民是“过渡型社区”中的第一批常住者,他们大都是被动进入社区的,即是指主观上不愿意被城市化或还没作好城市化的准备,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最终被融入城市的。据调查,H社区是由11个自然村组成,共3万多人。因徐州市政开发需要,各村庄从2006年起,陆陆续续进行搬迁并集体安置。他们是和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同时同步产生,“过渡型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居民所面临的问题。

按照H社区居民的说法,他们现在不是农民身份,因为现在没有了土地,但也不算是具有城市居民身份,因为他们现在的生活待遇并未达到云龙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时间性”效应导致自我认同的转换滞后于物质的搬迁,“空间性”效应带来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阻碍了自我认同系统的转换,导致自我认同失调。在H社区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存在的相对剥夺感的增加。在传统农村社区,村民之间由于就业、生活方式等同质性高,即使存在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停留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在“过渡型社区”形成过程中,各种利益分化聚合导致一部分人收益大幅度提升,另一部分人获利较少甚至是利益受损,从而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尤其是,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集体经济财产被社区中部分人员“瓜分”后,导致H社区中村民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不满情绪,进而对于社区“满意度”、“认同感”较低。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剥夺感带来的是社区认同度的降低,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虽存在着类似于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但由于内在认同的缺失使得本地居民并不认可自己城市居民的身份,反而是更加倾向于认同过去的农民身份。

3.2居民的社区参与率较低

因为H社区是由不同村庄的村民组成,所以各自为政,各自聚居,依然维持这原有的“村落”生活,对于公共空间的维护、管理存在着“三不管”心态,致使社区的治理情况较为混乱。但是,据收集的数据显示,H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较为强烈,只可惜缺乏参与途径与渠道。

居民的社区参与和制度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是否具有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和渠道成为影响过渡型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过渡型社区本身的特点,当前社区为居民参与提供的制度化渠道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有参与意愿的居民未能真正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工作中来。当前过渡型社区中存在的合法的对社区公共事务负责的正式机构主要有三种,即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而目前H社区主要是由村委会来管理社区。除此之外,社区中还零散存在着其他的一些衍生或民间组织,如志愿服务队、中老年健身队(自发)等。

3.3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过渡型社区”建立后,由于居民自治组织的不完善以及相当程度的“内卷化”,实际担负社区管理工作的是直接与社区接触的乡镇(街道)一级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对于“过渡型社区”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于社区人口、治安、组织、党建、服务、文教和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过渡型社区”自身人财物的限制,权力与责任的缺失,致使社区自身没有相应的能力提供这些社区公共产品,出现“过渡型社区”管理过程中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

据调研,H社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治安问题,以及无公共厕所等生活问题。对于社区的管理,在过渡型社区阶段,H乡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管理的力度,为H社区的居民自身建设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适当放权,积极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

4.结语

过渡型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社区,存在着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问题,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然而,如果不能够将过渡型社区进行良善治理,那么,很可能,过渡型社区的进程会是对于失地农民的新一轮的剥夺,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参考文献】

[1]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2005,(5):104-109.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42-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区中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社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15年10月22日,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在重庆隆重召开,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国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与路径选择,“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理念应运而生,为推动社区发展,创新社会社区治理的机制、构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并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下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所谓“三社联动”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和机制。由于社区建设在我国大陆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更是处于初创时期,在近年来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发展中,三者之间虽然开始了“联动”,即互动和合作,但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一些“联动”多是双方或三方基于各自“现实”权衡而形成的临时性关系,有的甚至还有“两张皮”现象。“进入新世纪,置身于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新形势,面对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在社区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联动”首先要明晰各方的目标、任务,认识及定位。通过建立互相学习、合作的关系,共享彼此所拥有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基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因此,在现阶段的社区建设与治理中,通过引导和激励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反映和表达社区成员或特定居民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开展自助、互助、志愿服务,提升居民素质,从而构建“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1.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基层组织的最小分子,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社区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功能错位、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要重视加强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2.加快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居民群众民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三社联动”背景下社区治理机制创新路径选择

1.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以地域为基础的真实的生活共同体,塑造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让老百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前我国社区规模扩大了,类型增多了,然而人际关系却疏远了,服务也单一了。社区没有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共同体,没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要改变社区建设轻视社区价值和人际关系建设的现状,逐步把社区建设的重心转移到营造社区共同体上来。因此,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夯实社会治理基石,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将社区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混同,把社区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使得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为此,必须明确城市社区治理功能定位,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

3.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通过市场化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权利垄断,推动竞争-合作主义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垄断,扩大社区居民选择权,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当前,政府角色失调和行为失范是影响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变倡导者、指导者为控制者、领导者,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没有很好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为此,通过转换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营造法治环境,开展法治活动,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创新。

四、小结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局面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势在必行。“三社联动”模式下的治理格局,在新时期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及表达途径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及社会治理困境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的优势,实现“三社联动”发展,这不仅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创新,全面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基层社会合作治理:完善中国特色公民治理的理性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2]吴淑珩.连云港市创新探索“三社联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J].中国民政报,2012年.

[3]谢志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4(S1):77.

[4]徐福海.“三社联动”如何“联”如何“动”[J].中国民政,2015(12):16-28.

[5]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7-12.

[6]岳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4(3).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5

1 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

首先,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是社会福利制度好坏的主要体现。其次,社会工作属于助人为乐活动,因此,社会工作具有实践性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来源于宗教开展的慈善活动。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仍旧以助人为乐为主要目的,以达到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求。最后,社会工作属于一门专业,并且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1].

2 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工作的转型

2.1 以社区工作为主要方向

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做好社区工作至关重要,能够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以逐渐改变小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在进行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小区居民,应不断调动小区居民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以在小区中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小区居民逐渐转变为社会公民,为小区建设奉献自身的力量。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工作的顺利转型,应逐渐扩大服务的群体,不应局限在小组或者个案,以不断加快社区工作的进程[2].

其次,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力过程,通过培力以不断激发社区居民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从优势视角方面分析,社区培力强调能力建设、资源的链接和陪伴成长,因此,在开展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以这三种因素为主要方向。此外,应依据社区群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关注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情况、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为社区居民建立公共的活动空间,在公共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应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制定议事的基本规则,通过创造这种社区环境,以不断激发居民的积极性,为社区的改变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使公益性组织结构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股社会凝聚力,以逐渐形成共同治理的全新格局。现阶段,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依赖国家的政治权利,或是依据治理人员自身的主观意愿进行社区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参与式模式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依赖社区当地自身的力量,而不与外部进行合作,这不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与政府和市场进行合作,进而不断加快社区的发展进程[3].

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使得公益网络能够与社区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之中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为社区治理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2 以社会政策为主

现阶段,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应以社会的基本政策为准,对于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社会政策存在的缺陷,因此,社会政策还有待完善。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社区工作,还应以社区工作为基础,为转变社会政策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快社会政策转变的进程。此外,在社会工作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应以社区工作经验为主,提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进而为社会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2.3 做好权利的分配

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利制约性较差,以及无法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关系,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做好权利的分配,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侵害,为确保权利之间能够得到平衡,就应在社会工作转型的实践中,找到制约权利的主要因素,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权利之间的分配[4].现阶段,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首先,由于受到政府权利的干预,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体现了政府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技术性与专业性,却不能将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公益性组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

3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协商民主

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是补短板、促协调、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创新社区治理,构建全体农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农村社区建设中公民参与、议政决策、依法治理的重要形式。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协商民主理论起源于西方学者对美国设计的反思与剖析, 2002国内学术界开始了解协商民主,2003年俞可平在《当代西方政治的热点问题》中提出:“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林尚立、景跃进、陈家刚、陈剩勇等学者都积极推动协商民主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就是在我国基本制度的框架下,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行为主体,围绕着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议题,通过咨询、商议、讨论和交流乃至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的一种民主形式。它既强调协商程序的合理性,更强调结果的共识性。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意义与实践模式

在农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公共议题激励着也要求着社区成员的参与。要想真正使得农村社区形成生活共同体,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公民的有序参与不可或缺,协商民主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意义重大。

(一)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意义

协商民主的意义在于能够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沟通、协商的作用,积极促进共识、化解冲突、推动发展。

第一,协商民主能够提升成员的社区主体意识。协商民主鼓励全体成员参与,发表观点,倾听声音,增进了解和信任。在协商中,通过交流、辩论甚至妥协,不仅了解公共问题,而且对集体利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而凝聚人心,使村民更倾向于站在社区整体或者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提升共同体成员的社区主体意识。

第二,协商民主能促进决策科学合理。协商民主能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可以展现出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可以对各种决策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这样,全体成员都成为决策者的外脑,就能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决策。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实践模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根据参与方式及功能不同,可大体分为决策式协商和沟通式协商两种模式。

第一、决策式的协商民主,以形成决策为目标。通过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对社区公共事务经过充分的讨论、协商、从而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决策。比如江苏淮安市的“党群议事会”、河南邓州的“4+2”工作法等。这些模式使得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村民能够广泛的参与政治, 最大程度吸纳了民意,为社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决策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效接轨。

第二、沟通式的协商民主,以公共参与价值为主。在这一天,全村的党员干部与群众代表聚在一起,集体学习、共同讨论村里的大小事务。沟通式协商,主要是将信息公开,将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归纳,从而消除矛盾和冲突,实现共识,注重的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升协商民主效果的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规范协商民主程序

公共决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操作才会合法有效。所以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总结各地创新经验,注重治理模式的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协商民主的核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时根据本地实际进行选择,将协商民主制度很好地与农村社区制度框架契合,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理顺渠道,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协商民主模式。

(二)拓展农村社区治理的协商民主载体,扩大协商民主范围

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是协商民主的基础。要创新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就社区发展的公共问题协商,让村民能够参与评论,反映意见建议和诉求,畅通村民利益诉求渠道,拓展协商民主载体与路径。要本着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思路,把村民能干、想干、该干的事放手给村民协商解决,扩大协商民主范围。

(三)加强f商民主文化培育,提升村民积极参与意识

协商民主的效果与村民积极、主动的参与互为因果。积极的参与可以提升村民的个人参与能力,增强集体责任感,推动农村社区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发展。通过宣传引导村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培育和村民的自我服务,又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协商民主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