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1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14-03

三亚学院,是三亚市首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民办院校。它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短短八年多时间,就已经达到近两万人的办学规模。目前,三亚学院在教学硬软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社会认知度也在快速提升,已经步入中国一流民办大学的行列。本文以三亚学院为研究对象,旨在理清三亚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思路,总结三亚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经验,与从事民办本科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同仁们共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在做人的过程中自然体现出的人的德性,表现出的人性之美。人文知识的认知和积累,有助于人文理性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但是,人文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素质[1]。

(二)人文素质教育及其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内容,以提高教育对象内在气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塑造其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在省悟修养的复杂而有机的教育活动[2]。它能够为人的活动提供科学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3]。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其面向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三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三亚学院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树立,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园文化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工程。构建科学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是本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用了更多笔墨介绍。

(一)实施“2+2”模式,加强人文通识教育

三亚学院为更好地贯彻“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和“311”人才培养规格,从2009级各本科专业开始实行“2+2”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2+2”模式的内涵和定位。“2+2”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一、二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四年学习期间,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育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文通识课程模块在“2+2”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按“2+2”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六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

三亚学院的人文通识课程是三亚学院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和支撑。三亚学院的执行院长陆丹教授曾亲自指出:人文通识课在我院育人理念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它的授课目标不单是学生知识面的增长,而是以学生的人格建构为根本,是专业工具的功利要求与人文价值超功利要求的均衡。

(二)三亚学院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成及要求

人文通识课分为两部分:一是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共10门,限选6门,各1学分。二是任意性公共选修课,每门课为0.5学分,各专业学生必须修够8学分。人文通识课范围涵盖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理工类、管理学类、艺术学类和技能类等十大类。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具体课程是西方哲学、经济学概论、中国古代史概要、管理学概论、西方史概要、法学概论、社会学、科技史概要、心理学和文学史概要等十门课程;任意性公共选修课的具体课程如下:(1)法学类:合同法、婚姻家庭法、劳动与就业法、金融法;(2)社会学类:民俗风情与人文地理、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俄罗斯风情、社会调查技术、人学导论;(3)文学类:中国文学史概要、电影与文学、西方名著鉴赏、中西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台湾文学、中国戏曲文化、美学与艺术鉴赏、唐诗宋词鉴赏、英美影视文化、古代文化入门、大学生健康教育、大众天文学;(4)艺术类: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东方电影鉴赏、形体与舞蹈、卡通漫画设计、话剧语言艺术、西方钢琴艺术、相声语言艺术、计算机乐谱的制作、中文经典广告赏析时装与流行时尚、中外时尚产品赏析、现代时尚礼仪、化妆造型;(5)外语类:广告英语、实用文秘英语、求职英语、剑桥商务英语、英语歌曲与英语文化、英语习语、新概念英语一至四级;(6)经管类:当代中国经济、西方金融理论、公司设立与改组、资产评估操作技术、经济与管理热点问题、理财知识导论;(7)理工类:flas制作与应用、线性代数选讲、高等数学选讲、计算机绘图CAD、DV拍摄与制作、图论与逻辑推理、机械工程概论、网页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精讲、计算机系统检测维修、恩科网络技术与CCNA考试辅导、楼宇智能化系统读图与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8)宗教类:宗教学;(9)体育类: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瑜伽、自由泳;(10)技能类:手绘POP海报设计与制作、英语演讲与口才、楼宇智能化技术、面试技巧、形象与礼仪、网络维护与布线、演讲与口才、速录师培训教程、篮球裁判规则、裁判法解析。[5]

(三)三亚学院提高人文通识课程授课质量的措施手段

1.竞标选聘优秀的人文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限制性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组织在全校范围内竞标选聘,任意性公共选修课在各学院范围内竞标选聘。凡自愿担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教学大纲、教案和选用的教材信息,学院和教务处分别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分别在学院和全校进行竞标。竞标内容为教师进行说课和试讲。说课时间为一刻钟,阐述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课序、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

2.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提高人文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竞标动力。人文通识课程的考评办法、等级、流程与其他课程相同,但单列进行,授课质量好的教师该门课可以单独评优。人文通识课程的课酬虽与其他课程相同,但同时给予另外的奖励和补贴。

四、三亚学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其他措施

1.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亚学院每年都开出各类艺术、文化专题讲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人文知识面。三亚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市县开展支教、慰问孤寡等相关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环岛自行车赛、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等各类大型活动,三亚学院的学生每年主动为其提供礼仪、翻译、后勤保障等志愿服务。另外,三亚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全国性比赛,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种大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和学习平台。

2.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多年来,学院以德育为轴心,把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从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把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学生自身的精神品格,融入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学院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绝密的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建立、普查和更新。另外,每年都有“心理活动月”,通过举办有关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阳光心态,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愉快学习,自主成长。三亚学院一直提倡有目的、有兴趣、有计划的主动学习方式,不断搭建和营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让学生在讨论、实践、反省、体会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自主成长。

总之,高等院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所高等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应长期思考的问题。三亚学院若能坚持自己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自身特点的育人之路,一定能更好地屹立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的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伏永祥,高明,郭万牛,乔旭.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2).

[3]蔡毅.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J].学术月刊,2002,(08).

[4]秦维宪.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2,(01).

[5]三亚学院.学校官网[DB/OL].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2

一.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优化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1.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办学之初,就通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球化教育的知识分类框架,结合社会和企业对IT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五大知识模块,即“IT技术、语言与沟通、组织与管理、价值观与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进行了系统化细分和映射,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据指标体系,面向职业领域开展了人文素质课程设计。

2.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构建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了解职场、规划职场、赢在职场”三阶段,实施了一体化课程设计。以“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为核心,以“两课”、文化素质选修课为基础和铺垫,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质,构建了IT职业素养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在“了解职场”阶段,设置了“沟通与演讲”必修课、“格致杯”演讲大赛实践平台,开展概念实习,增加对职场需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规划职场”阶段,结合专业,提供“专业导论”配套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和“IT职业生涯规划”核心课,以及面向语言类专业的“商务礼仪”课程;在“赢在职场”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提供“赢在职场”求职模拟和企业扫描等系列课程和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花艺与茶道、大学生音乐赏析等十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

3“.三中心”教学模式实施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实施了“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三位一体”设计,“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与职业素质、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为一体”,注重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与习惯、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教学组织方面,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项目和案例为引导,以团队合作小组教学为组织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打造“精讲多练,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将实践环节教学与知识的传授,等同重视,进一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以《沟通与演讲》课堂为实践基地,以“格致杯”演讲大赛为实践平台,连续举办了十余届“格致杯”演讲大赛,得到广大同学、学院教师的好评,成为品牌实践活动,锻造了一批批校园沟通演讲精英。据统计,大赛获奖的同学,就业率高达100%。此外,“校园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模拟求职面试”等实践活动,都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职业素养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1.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积极作用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组织工作。中心以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为依托,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和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优势互补团队本着“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分工协作、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团队关系。学院专任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建设和授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参与实践活动指导。通过优势互补,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职业素养要求等,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实践互动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使大学生做到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党团组织作用,实施全员全程育人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管理中,使专业教师参与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相互融合。同时,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和实践。形成了全员育人和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经过多年建设与实践,学院打造了一支优秀的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取得了突出成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09年,该团队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三.拓展教育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环境

1.发挥区域优势,打造校企合作的互动环境学院积极发挥位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的区位优势,与周边国内外IT企业,构建了校企互动机制,为学院IT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学院不仅获得了人力支持、人才需求规格信息,而且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实验和实践环境,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平台。

2.营造积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构建了以工学为主,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相辅助的学科专业结构,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培育和谐发展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院还积极发挥IT院校优势,打造了数字化校园。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优质网络资源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交流,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通过校园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开发和管理,获取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人文讲座、励志讲座、文化周等系列校园活动,助力大学生职涯规划,开阔大学生视野,陶冶大学生情操,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形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参与社会服务,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等,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依托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使大学生在真实环境和真实项目运营中,实现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四.成效及建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3

[关键词]艺术 创新 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设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大力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设计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3.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对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心,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心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4.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把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个性发展的注重。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以,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4)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入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5)考核方式的重建。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总结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健全人格 培养途径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向,既需要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需要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同时兼备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学生才会被社会认可,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接纳与欢迎。因此,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便成为每一位从教者应深思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正确把握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按照符合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人格标准,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深入社会实践、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营造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氛围等,切实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是前提条件。概括来说,可从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其一,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和焕发高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其二,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程教育体系。其三,加强专职辅导员及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用辅导员、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人格。其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载体。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此,可从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其一,构建好校园物质文化。清雅的校园环境、典雅大方的校园建筑、丰富的人文景观、优美宜人的阅读场所、整洁美观的书架桌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又是学校文化品位的象征。其二,构建好校园精神文化。要在充分挖掘学校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着力建设良好学风,努力构建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独具魅力的校园精神文化。其三,精心组织开展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高职生好动、活泼,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新节;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其四,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学生网上精神家园,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从网站功能、“关注群体”定位、长效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创新载体,积极营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厚底蕴的网络文化环境,发挥网上家园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此外,健全先进合理的制度文化,形成浓厚的优良学风,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采用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等。这些都会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目前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许多原本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被混淆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制订相应的计划、设立必要的机构,配备足够的队伍,积极开展有益的活动,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工作主要包括:第一,把握高职生的特殊心理压力,多途径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建立高职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第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重视社会实践是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可以通过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和校园内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实践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转换,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实地考察等,强化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高职学生实习环节上,进一步创新高职学生实践形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比如以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见习基地形式,使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提高操作能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学习兴趣及角色预期,找到专业学习、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各高职院校对社会实践都很重视,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实践中,高职学生逐步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园内的实践机会也很多,积极参与和组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高职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演讲与朗诵活动等,建构和培养自身的能力素养、心理素质。在这样的活动中,高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锻炼,满足了很多用人单位注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活动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所以,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重要保障。

教师是学校的育人主体,是学校相对稳定的群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一批批的受教育对象。“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于消除缺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完善和发展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学校一方面要抓好师资队伍“量”的扩充,另一方面要抓好师资队伍“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格水平。

六、优化心理机能、强化自我完善机制是根本。

健全人格的形成,除了有先天因素、外在影响与社会实践外,更离不开内在的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人格塑造说到底是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精神。首先,应指导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高职生多来自中学学习较差的学生群体,自卑心理较严重。因此,要注意搜集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其客观认识、评价自己,使其明确健康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强化其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识。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有效手段,能够加强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高度协调,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最后,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只有有效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身人格塑造的主人,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这也是建立高职生健全人格塑造长效机制的基础。

七、营造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氛围是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乐观主义是预测其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高职学院可以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高职学生乐观主义及健全人格。一个具有乐观主义人格的人,能较为轻松地克服困难和挫折,即使遇到较大心理上的创伤,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好心态。具有乐观主义人格,重要的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高职学生应努力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富有幽默感,坦率真诚,不怕暴露自我,无论优点缺点都真实地袒露在别人面前;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为人正直,不卑不亢,努力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压力时,要学会理智思考问题,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应设法加以改善;要善于总结教训,能够认识到失败往往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学校要营造乐观主义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翠华,吴秀明.试论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教育探索,2012(7).

[2]张社字.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2(19).

[3]吴晓霞.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10).

[4]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曾天德.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胡彩业.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6).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5

关键词: 医学专科院校 辅导员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现今社会医患关系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帮助医学生在日后的实习与工作中碰到医患摩擦与纠纷时能理性对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把握好方向,接触学生较多的辅导员应将人文素养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

一、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

人文是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1]。其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并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医学人文精神更是对人类生存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医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并内化为信念、道德力量和使命感。

现代医学不单纯是一门科学,更是注重人性化服务的庞大体系。服务对象是有生命、感情和思维能力的人,服务目标是维护人的健康和生存权利。著名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对医学的人文属性这样阐述:“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不仅要防治疾病,使机体得到康复,还要使人得到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3]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学具备包含人文关怀的服务功能,只见“病”不见“人”的冰冷医疗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只有融合了人文素养的医疗行为才能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

医学专科院校针对性地设置了人文和医学交叉课程学习,如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堂教学可督促学生记忆性得掌握了人文知识,但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因医学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必修的人文课程课时量被压缩,不少人文课程理论学习被安排为选修课;同时,人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比例的失衡、人文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也阻碍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接触学生最多也最了解学生情况的辅导员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应向学生强调医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试卷成绩及综合测评上,而且将影响实习与工作,专业知识技能不合格的医生连起码的职业素养都不具备,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更无从谈起。在日常思想工作中需常提醒学生,学医是艰辛的,意味着需要真正地终身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理想,心态不好,而脆弱娇气的人无法胜任各种复杂的临床实践操作。人文素养不但能增强医学生抗压能力和工作韧性,而且能影响医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能力来自于真才实学,但要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医务工作者,只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是不够的,自身的气质修养在医患沟通中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辅导员在督促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应深化医学生对培养人文素养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汲取人文知识并内化为人文素养的动力。

四、医学人文素养的内容

首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内容可涉及文史哲、宗教、建筑学、美学等各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内在积淀的医生言语文明、举止高雅,更容易掌握语言技巧,有利于医患沟通。

其次,要热爱生命,存同情关爱的友善之心,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有品德高尚、志存高远的人才能担负起追求和维系人类健康的重任。当病人命悬一线时,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医生会全力以赴实施抢救,缔造挽救生命的奇迹。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惯性是一根巨缆,在积极健康的观念引导下形成的处事惯性,将在医患沟通失误甚至障碍引发摩擦的一刹那,促使今日的医学生、明日的白衣天使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终身不懈的追求,人文素养不会命令人们进入智慧的大堂,而是引导人们开启自己的智慧之窗,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时期的学生相对豁达,人文素养教育还应引导学生利用青年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增强医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掌控能力,让他们真正从医疗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五、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1.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只有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管理中言传身教,避免生硬枯燥的空谈、教训,增强管理工作的说服力。

辅导员在平日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具备人文关怀,主动与学生交流,多与性格内向、对生活学习有消极态度的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并加以疏导。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助学金等政策倾斜,在班会和集体活动中对内向自卑的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学生犯错时不是粗暴地当头棒喝,而是尽力寻找学生犯错的根源,帮助学生纠正不良思想与习惯。使学生在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后,激发能动性,主动地将人文关怀传递到实习与工作当中。

2.人文情感的体验

辅导员可鼓励学生课余开展义诊、健康宣教等社区医疗实践活动,如进行社区居民健康调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奉献爱心,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加深医学生的人文情感体验,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对普罗大众的奉献精神,增强医学生面对病患时的承受力、洞察力、自我调控力。

3.重视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内化

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转化至关重要。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可组织班级同学宣读“医学生誓言”,开展读书会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拓展阅读范围,不局限于医学专业书籍与文献杂志,应适当涉猎相关人文学科进行非功利性阅读;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沉淀性情,养成冷静观察,不贸然界定一件事、一个人的好习惯,避免在医患交流中因偏激影响判断。启发学生对身边事及社会时事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盲从于媒体舆论。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势必能多些看问题的视角,对可能出现的误会有更好的洞察力,能戒骄戒躁,对待病患的态度更是与简单粗暴无缘,同时有助于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医务人员更容易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尊重,从而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化于无形。

4.校园文化中人文内涵的建设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个体的影响不言而喻。在专业构成相对单一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在引领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4]。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尽可能地开设文学艺术专题讲座和艺术演出,让学生在课下能充分接受文艺的熏陶,感受美,发现美;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艺术团活动,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9.20世界爱牙日”等主题日,辅导员可组织医学生开展宣教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摄影、书法、棋协等相关社团,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人文课堂的延伸。

5.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连续性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医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在教学实习医院和社区中心等基地,医学生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患者、接触到社会。培养人文素养的连续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合作。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实习基地医教科安排的工作,开展如树立优秀实习医师典范,组织讨论真实病例中的人文关怀,邀请病人现身说法等活动,在现实医疗环境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应进行相关的主题社团活动,提醒他们在面对病患时,将在校期间所学的人文知识贯彻到临床实践活动中去。管理不同年级的辅导员,可组织各实习点归纳对人文教育有利的感人事例和人物,在实习结束返校后,将典型人物和事例在低年级学生中展开讨论,鼓励在校生运用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对临床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医学生将来在医疗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6.借鉴国外人文医学教育经验

美国的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把它列入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9项内容之一。在教学方法上,一些学院着重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关系,经常让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的角色,进行模拟练习;并且给予评价,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进一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5]。尽管我国和美国在医疗和教育方面有诸多差异,但这些人文医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所能传授的是知识,所能传达的是信念。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让学生要能克服浮躁厌烦的心理,以谦恭之心对待医学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人文素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正如每个人都是独自站立的,每个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彼此独立,辅导员不应硬性指定学生必须做什么,而应在主题班会及各种社团活动中将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优势用言行传递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自身的无穷潜力。因为,真正能启悟他们的,是那半醒着躺在他们悟性晓光中的东西。

在医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医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医生的工作仍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只有注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才能让作为医师预备军的医学生胜任临床实际工作,在工作中重视医患沟通,再现仁爱救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医疗。

参考文献:

[1]唐西京.论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0,(2):8-10.

[2]闵小平.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56.

[3]顾鸣敏.医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范文6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