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化学 课堂 教学 问题

一、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类型

1、根据课型来分

(1)新授课的问题设计

新授课的问题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种类型。课前问题设计即课堂导入问题要注意趣味性。

(2)习题课的问题设计

习题课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和递进性,通过习题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来针对性的,层层递进式的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试卷讲评课的问题设计

试卷讲评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出问题类型,然后进行问题设计,从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根据思维方法来分

1、形象思维问题设计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具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意象、联想等来提示化学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活动。

2、抽象思维问题设计

抽象思维包括科学抽象和逻辑方法两部分内容。科学抽象则是通过一类化学事物的表面现象,提取其共同的主要方面,把握其一般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3、发散思维问题设计

发散思维是在某一知识点某一题意条件的基础上,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挖掘、去重组现有的和原有的信息,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设计来开拓求异思维,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等途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4、创新思维问题设计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敢于标新,其特征是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周密性,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也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

二、优化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通常,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个问题所能解决的,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将问题分解成一组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组合,合理铺垫和巧妙过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远及近、由偏至全,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层次,深刻理解问题,建构合理认知结构。

2、问题要有较好的目的性

“有效问题”首先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而设计的。因此,设计时必须紧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让学生把时间花在刀口上。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清晰有效、指向明确,且要做到有的放矢,有较好的指向预设和解答域预设。

3、问题最好带有情境性

在教学中设置带有情境性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表象、概念,以及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经历发现化学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4、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区分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提问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因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三、优化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1、通过现代教学辅助技术进行问题设置

多媒体教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成了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的设计,既生动又形象,可以克服教师进行手写板书时的死板、耗时长等弊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气氛,使问题更加明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因此,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问题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兴趣、参与能力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设计递进性问题,明确知识点

“碎”是设计课堂问题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精”就要求课堂问题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精而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还要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即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既要明确本节课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又要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3、设计联想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在化学学习中,特别是相近知识和抽象知识的学习时,联想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某些学生化学学习很难见到效果,大多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联想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能力低下造成的。客观上,这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中联想型问题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联想型问题,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课堂教学。

4、设计比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

根据知识点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不拐弯抹角,但是往往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也不会很深刻。通过设计比较性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当前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科学地整合教材,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早日享受到新的课程理念带来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执行者向教材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转变,基于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而问题相当于数学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问题设计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教学涉及到概念的起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引进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过程应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样不仅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又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创新的火花。一般采用类比旧概念的方法设计问题,形成新概念。

二、定理、公式、法则发现过程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定理、公式、法则,熟练应用定理、公式、法则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形成过程,形成的思想方法及推理证明方法,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发现知识的形成性。一般采用讨论、探究的问题设计,中间伴随一些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做中、在议中发现定理等等。

以八下《4。1多边形》的教学问题设计为例

1.认识四边形

(PPT出示三角形形状的风筝,回顾三角形知识)

问1:什么是三角形?

问2: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问3: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性质?

(PPT出示四边形形状的风筝,得出四边形知识)

问4:参考三角形的定义,你能给出四边形的定义吗?

四边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形成的图形。(板书)

问5:四边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四边形的构成: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内角。

2.探知四边形的内角和

师:由三角形熟悉的知识知道四边形的知识,这种方法叫类比的思想方法。

问6: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是否也和三角形一样有什么特殊性质?说说你的发现。

动手做一做:你能利用你手中的纸发现四边形内角和的特点吗?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啊?

例1 如图,四边形风筝的四个内角∠A,∠B,∠C,∠D的度数之比为1:1:0.6:1,求它的四个内角的度数。

【大显身手】

在四边形ABCD中,∠A+∠C=180埃B比∠D大15埃蟆B,∠D的度数。

【拓展提升】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85埃D=95埃?∠1的外角是70埃颉?=______,∠2=______。

问7:四边形有几个外角?你还能求出另外三个外角的度数吗?

问8:四个外角和为多少?这个结论对任意四边形都成立吗?

推论: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啊?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3

一、确定问题的设计层次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提问能起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使学生容易获得标准答案;也可以把问题设计得使学生调动起学习的情趣、意志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同程度,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我们可把问题分为四个层次,如下表(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为例):

前三个层次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综合分析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深化和灵活运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把握好问题的设计质量

衡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深度、提出角度和时机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还需认真把握好以下“四度”:

1.掌握好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难度控制是问题设计的关键因素。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问题过易,导致课堂“闹市”或“冷场”,会使学生处于“不思问题而热热闹闹”或“不愿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状态。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使解答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3.调节好问题的密度。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而提问过少过疏,则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选择好问题的角度。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使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4

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觉学习毅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优化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和自觉学习需要各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和艺术性呢?下面,笔者就此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空泛。不少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主体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把握不准确,往往将课堂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盲目地扩大信息量,从而使问题的中心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距太远,很难让学生理解题。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一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引入一个逻辑关联不大的问题,这无疑在考验学生的综合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精炼地回答,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情形。

2.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出一些单调、低级和重复的问题。例如:“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等极其单调的选择题。又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这些,都是过于浅显的问题。毫无疑问,此类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几乎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回答,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不但毫无益处,而且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3.问题设计过于陈旧且雷同。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过于陈旧、不分主次、不分轻重、过于繁琐乃至雷同。例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某某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篇课文从逻辑结构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几段?”等。这些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新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浪费时间之嫌。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技巧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设计教学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智力提升,还能促进师生情商的提高。最能体现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就是课堂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必须避免问题设计远离教学中心,导致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必须将自己理解得比较透彻、成熟和深刻的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相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和讨论。比如:《三颗枸杞豆》的教学,其中心、重点和关键点都集中体现在三幅画上,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就必须以“三幅画”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学生对“三幅画”进行体悟、感知和深思。读懂了“三幅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2.围绕课文主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社会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和综合能力素质,根据他们的阅读力和理解力,清醒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及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而对于学习基础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课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等。只有针对所学内容,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效率 有效 问题串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对此,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深有同感。教数学就是要教如何发现、提出与解决数学问题;学数学也就是要学如何发现、提出与解决数学问题。当前,我校正在进行“板块四串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其中“问题串”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如何创设有效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一、“问题串”设计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注:以下案例都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在得到方程概念后的例题教学中:

问题1,出发:学校七年级共有216名师生参加社会活动,要用一辆面包车和几辆客车接送。已知一辆面包车可坐16人,还需要多少辆40座的客车?

问题2,买票:到达景区后买票。门票有两种销售方式:个人每张50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0元,购团体票10张以上可打九折。按以上规定买票,我校这次旅游最少要付多少元?随着团体人数的变化,哪种销售方式收费更优惠?

问题3,参观蓝鲸:一头半岁的蓝鲸体重22吨,90天后体重为30.1吨。如果设蓝鲸体重平均每天增加x吨,那么可得方程 ______。

问题4,途中休息时看了场奥运赛事:中国女子排球队参加排球比赛,共赛了8场,总得分为15分,请问她们胜了多少场?(胜一场得两分,负一场得一分)

此题在课本的例题基础上稍加改变,使问题串与情境相融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旅程”中体验学习过程、体会思想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问题串”设计精细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在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有怎样的关系时,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高度概括。我将问题从上述三个角度进行了细化,将其细化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问题串:

问题1,观察: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你能说出交点的坐标吗?

问题2,思考:利用交点的坐标你能说出x取何值时,y=0吗?

问题3,探究: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根吗?

问题4,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5,类似的,你能利用二次函数y=x2-6x+9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方程x2-6x+9=0的根的情况吗?一元二次方程x2-2x+3=0呢?

问题6,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在这一具有一定递度和逻辑结构的精细化问题串的引领下,学习的目标得以具体化,知识的构建也有了层次,在理解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知,自主探索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问题串”设计变式化,诱发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案例]: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后,为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中角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如图①:直线AC∥BD,P是AC、BD之间的一个点,请你猜想∠A、∠B、∠P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2,如图②:直线AC∥BD,P是AC、BD之间的一个点,请你猜想∠A、∠B、∠P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3,如图③:直线AC∥BD,P是AC、BD外的一个点,请你猜想∠A、∠B、∠P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图④呢?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6

【关键词】 问题设计;原则;方法

数学的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三探一测双分管理”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忌不能把问题设计的不着边际。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有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科学性原则[2]。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开放求异性原则。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在解答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它方式么?”等问题。

6、有序性原则。每课时学习环节、每块知识结构以及难点问题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的几种有效方式

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 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激情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每办法。”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由于 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6、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是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7.设计开放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