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跳舞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1
我主修经济专业,她说,可以去银行工作,我担心银行会破产时,她幽幽地说了句,也只有华尔街的银行会破产;
我放假在家想练练毛笔字,于是我们一起出去逛街时,她说,你那个2B的毛笔要不要买一支;
我给她听王力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她问,歌词“有了你什么都不差”里面那个“你”是不是指钱?
我教她打字,她给我发信息说能不能拍个照片就能把字放进word里,打字太麻烦了。
她因为工作需要,读完大专又读本科,跟我炫耀,她是带薪读本科,然后等我放假回家帮她写毕业论文;
我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放假回家要给幼教专业的某人写论文,还被逼着看幼教专业的课本;
威逼利诱我给她写论文,如果我不写论文她就不买肉给我吃。
小时候,她规定我每天都要练字,大年三十儿也不例外,但是周末从来没有补习班,总是带着我去郊外;
她去挑荠菜,几次蹲下站起就累得不行嚷嚷着要回去,却还四处寻找,嘴里喊:我累啦,要回家啦,回家吧……哎呦,你看看,这边好大一棵啊……
晚上我跟着视频学跳舞,她就贱贱地在我面前飘来飘去,还说是在饭后散步;
突发奇想要跟我学复古爵士舞,然后就变成了机械舞,被她说成是擦玻璃和爬绳子;
自己发明机械舞动作然后教我5岁的妹妹爬绳子,妹妹对虚无的动作和想象中的绳子表示不能接受和理解,我个人觉得妹妹会得妄想症和精神分裂;
跟我一起跳健美操时自己创新偷懒动作,让我无力吐槽;
我学跳sorry sorry时,她在旁边看了半天,说,这个舞蹈编得不错;
她让我教她跳骑马舞,每天都教,一个寒假,还是不会。
有天她突然抱着几张卷起的凉席嚷嚷着要洗要洗,然后就又过了N天,之后某天终于打算实施行动,还一脸无辜地跟我说,这几张席子去年夏天也没有洗;
她进厨房,总是忘记掉要干什么,还总是会顺路进来我房间陈述一下这个事实;
她把盒装牛奶直接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牛奶盒膨胀到爆破,她还忘了这事,问我:什么东西活过来了;
晚上煮粥时把不锈钢饭架子一起放进高压锅蒸了,其实什么东西也没有放,但是这样她就可以不用洗架子了,第二天晚上我问她你还蒸架子么,不蒸我就把它洗了,她说你不洗我就继续蒸它;
她煮的白木耳都被吃光了,然后在洗碗的时候自言自语:都吃完了,这么好吃,我是怎么煮出来的?
我读大学,她就等我放假回家教她大学生流行词汇和新潮事物,比如龚琳娜和鸟叔的新歌;
回家的时候发现5岁的妹妹被她教得开始说脚脚、猪猪等各种卖萌叠词,小孩子本来就口齿不清,害得我把猪猪听成了蜘蛛;
她觉得龚琳娜的《金箍棒》好听,一边听一边笑抽抽,想跟着唱,结果发现自己连歌词都读不清楚,于是放弃;
她听了《High歌》后第一天晚上让我放了N遍,然后第二天早晨起来跟我说昨晚睡觉时脑子里一直都是“mountain top”;
自从我给她听了《High歌》后,她开始管我妹妹叫“mountain top”,妹妹姓毛;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2
音乐在动画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 之缘,决定了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以情节感人,以美育人。广泛的观众是审美的 主体,而带着丰富音乐的动画片就是审美对象。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正是一个不 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动画片作品是作者凝情于故事,过专业人员的再次 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观众的欣赏及领悟是 更高层次的创作,在作者和观众的审美过程中,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 想与想象。同时,作者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在动画片中牵动和激发观众的情。 神态、语言、动作、故事情节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和启发。当 大家走下影院,穿行于人流之间,并随着歌曲情感的表达,感到动画片所带给的感受 与意义。动画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感受力,对激发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对动画 片中的旋律、节奏、情节等故事内容做出准确的心理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更 能激起观众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观众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实际就是作品与观众的情感 交流活动。因此,作品的作者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在选择音乐上所要求表达的感情 和风格特点准确地和故事内容结合起来,力足于以情感人,使观众欣赏动画片的时候 对故事和音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以引发观众的兴趣。只有动画片动之以情, 才能培养观众的审美兴趣。
一、无声时期动画电影的诞生
国外动画片大约在20 世纪20 年代传入我国上海。据中国著名动画电影导演万籁 传入我国的。”[1](第40 页) 1920 片传入我国。最早来到我国的动画无声片有《大力水手》《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勃比 小姐》等。另外在上海的一些娱乐场所还设有一种称为‘活动西洋镜’的原始动画片 作为游戏向人们展示。”杨 1918 制的《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和《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动画片在上海12 家电影院上 映。”国外动画片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还有待考证但正是这些动画舶来品在中国的放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6 映引起了中国动画电影始创者的兴趣从而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万氏兄弟作为中国 动画电影的开拓者在电影和西方动画电影的启发下运用极其简陋的影像设备经过艰 苦的实验探索于 1922 年创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广告《舒振打字机》从此拉开了中国 无声动画史的序幕开启了动画电影“无声”的艺术征程。在接下来的 13 年里创作了 多部动画电影实现了一次次技术的跃升。从动画电影技术史的角度看 1926 年第一部 真正意义的与真人合成的动画电影《大闹画室》(长城画片公司万籁鸣、梅雪俦编导 ) 看从具有广告效用的动画(《益利汽水》等)到逗趣娱乐的动画电影(如《纸人捣乱记》 等)从寓教于乐的动画片(如《龟兔赛跑》等)、缉毒查案的动画片(如《狗侦探》等) 到抗日救国的宣传片(如《国人速醒》《精诚团结》《航空救国》《民族痛史》等)这些 动画电影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功用特别是抗日救国宣传片标示着中国动画电影在诞生 初期就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根据当时电影放映经常用音乐“伴奏”的经验该 时期的动画电影或许在放映时也有伴奏性音乐。
二、有声动画电影的滥觞
电影剧作家和理论家徐葆耕认为“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人的耳目是相通的。正因 为人的视听会通所以总是希望耳目并用耳目口鼻并用诸感觉器官密切合作实现一种 ‘综合性的感官享受’”[4](第 217 页-218 页)因此动画电影作为人类创造的综合艺 术品对声音的追求也不例外。
20 世纪 30 年代当国外有声动画电影以及国内外有声电影以视听综合的影片满 足观众审美欲求而迅速广泛地受到青睐时它们对中国无声电影市场迅速形成压力而 对个性鲜明的中国无声动画电影更是形成了巨大压力。对此万籁鸣曾在回忆中说“我 国动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解决声、光、画的合成问题否则无声动画必将迅速被 淘汰连一个唱挽歌的人也是无处可寻的。那时我思想上紧张异常我深深知道在电影各 这一关。”为了尽快走出这一困境在缺乏资料、资金和技术的情况下万氏兄弟进行了 千百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录音方法解决了“无声”问题于 1935 年创作了第一部有声 动画片《骆驼献舞》初步实现了声画的结合。对此万籁鸣在《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7 片〈骆驼献舞〉》文中写道“这部动画片叫《骆驼献舞》。骆驼跳舞的声音试了很多次 不象(像)后来一位喜欢京戏的同志灵机一动说是京剧中的击鼓声可以录为跳舞声一 试果然很好。大象的吸水声也顺利的解决了用了一根空心管吹水成声听上去非常逼 真。难处理的是骆驼在翻斛斗时的配音因为这里不但要‘象声’而且要照顾到他的神 情我们在各种乐器中动脑筋最后用了轻尖的笛声最能表达。在骆驼赖在台上不走酒瓶 横飞这一段我们用真的玻璃相击来处理录好一段音之后玻璃瓶已碎了一大堆整个动 画片的配音效果真可以说是‘挖空心思’。影片的音乐配音还是从唱片上一段段的(地) 收录下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就这样开启了自身的“有声”史。
最后说说国产动画音乐的现状从某些方面讲一直在进步但是一点都不明显几年 前的《宝莲灯》华丽的启用内地港台当红歌手刘欢、张信哲、李玟献唱论当时的影响 力可谓不小同时也将流行音乐同动画相结合但是之后几年呢现有经典曲目直到 2006 年发现了《象棋王》主题曲演唱信乐团作词方文山相当华丽的阵容可惜的是动画貌似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9 被禁播了我无言彻底的无言好东西就这么被封杀再到几年初再现曙光一部《秦时明月》燃起了我对国产动画的希望而胡彦斌的一首主题曲《月光》更是极为配合意境的 好曲这次倒是没有让我失望片子重视度不小看看未来的发展吧……
参考文献:
[1]《动画概论》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3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二级编剧。音乐教育学士、舞蹈教育硕士,上海美学学会会员、上海舞蹈家协会会员。著有《当代中国十大舞剧赏析》、《舒巧舞剧创作评析》。
若即若离的舞蹈缘分
命运真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是它的安排,张莉爱上了跳舞;然而又是它,让张莉险些与舞蹈擦肩而过。
4岁,张莉第一次站上舞台。在幼儿园的舞台上,她夹在一群小伙伴中间,跳着老师编排好的简单舞步。一首终了,底下的家长都指着她说:瞧,这个孩子跳得多好!第一次跳?哟,她对舞蹈的感觉真不错。“这是我第一次在舞蹈上受到表扬与关注。对舞蹈产生好感,从那天开始。”短短几分钟的演出,在她心中播下了舞蹈的种子。进小学后,她的舞蹈才华被进一步发掘,很快担起了领舞重任,由此,成为舞蹈家的梦想由此在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这个梦想和父母对她的期望相差很远。教中学政治的母亲和做律师的父亲从未有意培养女儿的舞蹈天赋。在传统、保守的爸爸妈妈的设想里,张莉可以继承爸爸的衣钵,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也可以像妈妈那样,享受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因此,他们对舞蹈在女儿生活中的定位一直是“兴趣”而非“主业”。因此,父亲虽然同意了她的选择,但明确提出,只能报考师范类艺术院校,而不是专业艺术院校。
“我那时还小,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不得不听从父母的意见。而且,我想,即使是师范类艺术院校,也离自己的理想近了一步。”就这样,张莉最终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原以为毕业后做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但是,一位老教授的话改变了张莉的人生轨迹。大三那年,教授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刘再生老师发现,张莉在课堂回答问题、写文章时思辨性很强,于是对她说:“我觉得你思维不错,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试试考我的研究生。”
张莉至今还感慨:“当时,我还不知道研究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他们应该很有学养,令人羡慕。”然而,就在大四,她全力以赴准备冲刺时,命运似乎有意戏弄,又猛地抽回了抛出的橄榄枝――按系里的统筹规划,老教授当年不招生。
面对这样的尴尬,张莉心有不甘:“那么用心地准备了,不能说放弃就放弃。”考哪儿呢?她再次站在选择的路口。与音乐相比,舞蹈在心中的分量更重。借着暑假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芭蕾的机会,她拜访了芭蕾舞系的许定中老师,许老师的建议给张莉打开了一扇窗,根据实际情况,他认为报考上海师范大学郑慧慧导师的舞蹈教育研究生更为合适,但是,想要考上,并不容易。之前她准备的专业内容是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而现在专业考试中的舞蹈理论、舞蹈欣赏、中外舞蹈史,是她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她回到了考研准备的起点,但心怀希望,充满干劲。一年后,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了郑慧慧老师的研究生,从此与上海结缘,也真正开启了舞蹈研究的旅程。而这些,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
张莉说:她热爱舞蹈,是童年欢乐的记忆,也是生命真实的体现,跳舞能够给她带来快乐。每一次命运在她和舞蹈之间设下一座山时,她会怀着对舞蹈的热忱,抓住命运在只言片语中给与的暗示,大胆地迈步向前,在山前她总能看到蜿蜒小路,凭着信念前行,曲径通幽后必是柳暗花明,另一番开阔景象。
真实是她最大的追求
张莉一直记得硕士论文答辩时,老师说的一句话:“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的确,三年研究生生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只是刚刚入门,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需要踏踏实实地付出长期的努力。
记得刚进学校时,导师问他们:“在你们面前,未来有三个方向:做舞蹈老师、做研究和做管理工作。你们会怎么选?”
张莉脱口而出:“研究和管理。”这两份工作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前一份要求人能静得下来,忍受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寥,后一份需要人八面玲珑,应对周全。她说:“我既不喜欢完全陷入事务性工作而没有理性高度的思考,也不欣赏书斋学者纸上谈兵,最好是理论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并相互促进,也许这就是天秤座善于寻找平衡的性格使然。”
在行政岗位上的张莉,处事圆融,做事细致,而在从事舞蹈研究时,她是毫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每次提起笔,真实是她最大的追求。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写也就算了,要写我就要表达真实的想法。以前上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常说:舞蹈创作要发挥创造性。这句话让她特别印象深刻:评论不也是一样吗?应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用心去感受,用思辨的方式去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凭着敏锐的观察、独立的视角,张莉的文章渐渐受到舞评界的关注,然而随着对舞蹈评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她对真实有了更深的思考――真实不仅是忠于自己的感受,更应该客观地去评价作品,对舞蹈创作者负责。为了一句恰当、到位的表达,她常常会琢磨半天才下笔。于是,每一次写作又成了一种耗尽心力的磨砺。尤其在写第二部著作《舒巧舞剧创作评析》时,这种磨砺差点让她“入了魔”:每天睁开眼,除了工作以外,洗脸、吃饭、走路,她的脑子里只有舒巧和她的舞剧;即使所有的资料已经了然于胸,所有影带中的桥段都已烂熟于心,每次在写作时遇到难点时,她仍会不厌其烦地翻资料,放影带,然后是长时间的沉默与思考。这般如痴如狂的生活令身体也对她提出了抗议……
既然这么喜欢评论,也为此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有没有想过辞去管理工作,做舞评家呢?
“有时,写作与工作确实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不想放弃工作。因为我不愿做关起门只知埋头苦读的书斋型学者,希望能切实地感受舞蹈界的现状而发声。管理工作让我能接触到舞蹈界最真实的状况,所以对做舞评是有利。”在她的书里,也道出了把舞评作为“业余爱好”的好处:“首先,它带来的是精神活动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不为生存所迫。其次,它保持了精神活动更多的纯洁和真实性,不为利害所屈。所以,能够在文字中真实地表达自我是一件幸事……”
爱惜手中的笔,守住心中的热忱与真诚,我们希望张莉在舞蹈的世界里走得更好、更远。
Q&A
Q:近年来舞蹈节目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怎么知道一部舞蹈作品好不好?
A:用感觉。第一眼能打动你,吸引你的就是好的。好的舞蹈从内到外透着生命的热情,像一团火,像一朵盛开花,像一条潺潺流动小溪,幻化作世间各种生命形态。不需要学习特别的技巧去识别,它底子里透露出的生命力自然会感染你,让你感受到美。这和不同舞蹈评论不同,评论是研究作品为什么会给人美的体验的原因,它需要专门的研习。
Q:除了舞评,业余时间还喜欢做什么?
A:喜欢练瑜伽。我是从2006年开始喜欢上练瑜伽的,不写书的时候会坚持一周练一次阿斯汤加瑜伽。在练习的时候,它能带我进入冥想状态,很喜欢这种感觉。
Q:平时作息有特殊安排吗?
A:我的生活像老年人,早上6点醒,晚上10点睡,饮食清淡,爱吃青菜,很规律很养生。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4
第二次,我们相约拍摄这次封面,炎夏,有雨,刘岩提前到了,那天她的母亲和朋友陪着她,素颜,短发,瘦得令人心疼,但眼神清澈坚定,分明告诉你,“别这样,请相信,我有力量。”
2008年7月27日,作为奥运盛宴中惟一的独舞《丝路》的A角表演者――青年舞蹈家刘岩在彩排中不幸坠台,导致双腿残疾,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她的舞蹈生涯即将在最绚烂的时候画上了句号,并为此感到深深悲痛和惋惜。她也说到,摔伤之后的第七天,医生就正式地告诉她“你是脊髓损伤,并且是完全性损伤。”换言之,就是她瘫痪了。
作为一个舞者,要用身体去表达艺术,而刘岩却面对了太多的不,不只是能否再次跳舞的问题,而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像本能一样的东西,“真的很恐怖”她说,的确,她面对着显性的障碍,上下车,上下台都需要别人帮忙,但她也说,其实每一个人面对生活和工作,都会有不同的障碍,有显性有隐性,但是谁都不能放弃自己,要面对,要让每一天都更好一点。刘岩没有消沉堕落,高擎着自己的灵魂告诉我们,精神世界里,她从未有过跌倒,甚至,她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最普通的选择而已。
在这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里,刘岩成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专业博士、到北京舞蹈学院当老师、担任《舞林争霸》总决赛的评委、创作舞台剧……横跨多个领域,转化多重角色。即使是一个双腿健全的普通人,也很难交出这样令人赞叹的答卷。
当上帝把沉重的大门关上,我们无可奈何,于是有的人变得冷漠,每天抱怨生活的不公,有的人一蹶不振,终生靠回忆度日,有的人无所事事,静坐等待上帝为其打开其他的窗。而刘岩,凭着对舞蹈的纯粹热爱,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主动推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在现实的轮椅、思想的扶梯上,她同样看到了广阔的天空和冉冉升起的朝阳。
今年,她的专著《手之舞之》了英文版,这部系统研究手舞文化的学术著作源于她的博士论文,不仅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刘岩的舞蹈生涯从未停止,一直灿烂似锦。
奥运来了,她也再次启程全程参与,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接下来她还会去维也纳和美国参加交流和表演,并将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继续自己舞台剧的创作,同时她正在写作的新书,也计划明年出版。
在刘岩拍摄封面的时候,我问她的母亲:女儿这么棒,你是不是很欣慰?老人感慨:她太忙了,真的很心疼她。
独立如刘岩,她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而将自己的单身生活过得有姿有彩,“尽量早睡早起,每天做做面膜,我喜欢下笨功夫,我的包里永远都有个本子,每一天的事情都在本子上记下来,读书的时候,看到打动我的段落,我也会抄在本子上,去年做《二十六分贝》的舞台剧,就做了很多记录。”她觉得,很多感觉都会快速消失,不如通过简单的文字,把它们尽量定格。
在采访中,刘岩提到了好几个名字:她喜欢莫扎特,老天赏饭吃的古典音乐精灵。她喜欢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2009年皮娜来中国,她们本来可以相见,但那时的自己心情杂乱,没有赴约,而皮娜在那一年因癌症去世,刘岩说非常后悔,不过不影响她们的神交,如今每学期,她给学生上课,都会放映皮娜的纪录片。
她还提到鲁米,她喜欢他的诗,并忍不住念诵,“在我失望的一刻,我也感受到鼓舞。当我被毁坏,我同时也在康复。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我们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
Q&A
奥林匹克,不只是探索身体的极限
Q:今年奥运期间,你会参与哪些活动?
A:我受邀到巴西里约观看这一届奥运会,8月份会出发,当然,除了观看比赛,也会参加一些有关奥运精神传承的活动。虽然我没有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跳那支舞,但这么多年走过,某种意义上,我已经是奥运精神的一种代言。
Q:这些年,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没有产生过变化?
A:2008年,我是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加上之前的演出,和之后的排练,更多是身体上的打磨,希望尽善尽美地去表演,并没有考虑太多奥林匹克史的概念,或者说并没有走脑。摔伤之后,身体出现了障碍,生活中产生了很多之前没有的困难,既然奥运会是一个触发点,那我不免开始进行思考,我想奥运会,并不仅仅是那几十天的比赛时间,让全世界的运动精英聚集,然后只在比拼身体的极限,一个追求更快更好更强的体育赛事,不只是在探索体能,还有精神的提升,这非常伟大。
Q:奥运之后,对你来说哪一年最困难,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态?
A: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刻意切分时间阶段,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宏大目标,我就是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更好一点,我不祈求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到最好,但是每一天都要比自己的前一天更好更好更好。如果说到最困难,那还是2009年,毕竟2008年更像是突变,当手术做完了,奥运结束了,大家对你的关注淡去了,我却要开始去适应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带来的不便,和由此带来的心理的变化和调整,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不过一直到现在,每周都会去一次康复机构,坚持康复训练。 1.现在的刘岩,清澈而坚定。2.2012年9月20日,在纪录影片《无与伦比的辉煌―北京奥运记忆》的首映式上,忆起自己的奥运经历,刘岩落泪了。3.在新的奥运年,刘岩的著作《手之舞之》了英文版,她的闺蜜杨澜、鲁豫、龚琳娜都来为她捧场,她也坦言,受伤后的生活会进行更多的阅读和思考,她也感谢身边的朋友,她们彼此三观相投,愿意一起理解这个世界。
Q:你说过坚强不能概括自己经历的一切,你会反感人们谈起你受伤的经历、不断用坚强去形容你吗?
A:这个没关系啊,大家的感觉是大家的,但其实,每个人在绝境中都不能放弃自己,我只是做了不放弃,这样一个最普通的选择而已,不过如果我给大家的印象是坚强的话,我尊重,也接受。
Q:很多时候,当你出现在公众面前,会令人有“缺憾之美”的感触,你认可缺憾之美这种说法吗?
A:当然,西方有维纳斯,中国也有“残缺是一种大美”的说法,所以我是接受的。
舞蹈事业如何继续?“我在做手舞的研究和创作”
Q: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手舞创作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
A:手舞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其实舞台部分的创作还没开始,现在主要是理论研究的部分,所以用“创作”一词不太准确。这个研究方向是2011年定的位,可能与我腿受伤有点关系,但我觉得关系不大,主要是我受伤后关注到聋人这个群体,发现他们的手会说话,所以我想用这个方式是不是可以探索思考舞蹈的精髓。2011年定了做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的方向后,我的导师也很支持,所以一路做到了现在。
Q:写作《手之舞之》这本书给你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我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个方向,因为当时那篇博士论文确实填补了中国手舞研究的空白,但正因为研究者很少,文献资料相当缺乏,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包括思路的整理也是,你要思考如何去解构建构,如何描述手的语言性,从哪个类别进入研究等等,这确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你需要积累很多东西,才能完成。
Q:在这个过程中,还思考了佛教手印的内容?
A:其实我的家人们并没有,但近年的阅读和思考,让我觉得佛教文化很东方,很贴近我们,而且也神秘,我的导师对这部分也感兴趣,所以我们也决定将手舞和佛教手印进行结合,这些都是人类的智慧。
Q:受伤之后,也让你在跳的基础上,打开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A:当演员的时候,也会读书,但是阅读和自由思考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少的,精力有限,更多都放在对具体舞蹈的打磨上了,反而是受伤之后,开始思考,我的博士导师冯双白先生,也是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主席,他就问过我,让自己的舞蹈如何继续?舞蹈不光是跳啊,他鼓励我考虑研究、教学和编导,舞蹈教育家也是很伟大的事业,我想,在展开其他纬度的思考时,兴趣点就被挖掘了。
Q: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
A:时间挺紧,那就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我是北京舞蹈学院一名普通的舞蹈教师,这是我的职业,我尽力而为,同时我还需要康复时间,需要阅读写作的时间,我知道工作是做不完的,但如果有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的邀请,我还是会尽量去的,传播正能量。
Q:崔永元在推荐《手之舞之》这本书的时候说,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所以显得这本书更加可贵,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文化市场?
A:我觉得中国的整个文化市场的情况在变好,文化不断繁荣,信息也在不断普及。整个文化氛围在提升,我也会乐此不疲地写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会有人关心这些。
Q:听说你已经考取了博士后,为什么博士毕业后会选择考博士后?高学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这不是学历的问题,我是想继续做手的研究,不想浪费自己对佛教手印这方面的兴趣。我读博士时在学校也有科研项目,但你知道的,做科研项目相对比较散漫,读书不一样,有压力,有挤压感,一挤压,从博士后进站到出站,十几万字的研究成果又能出来了。主要是自己想做这个事情,和学历关系不大。
关注孤残儿童,公益能让我微笑
Q:你2010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主要是针对残障儿童的,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群体?
A:当时我们也在犹豫做什么,想做弱势群体这一块,但弱势群体又分成好几类: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在这过程中有人和我争论,我想做残疾人这一块。我摔伤了,有很多人帮助我,我也想帮助别人,我自己的身体有障碍,那我就自然会更加关注有身体障碍的人,为什么又聚焦在孩子这样的群体?因为孩子有种希望的感觉,给了我很多力量。
Q:目前这个公益项目支援了多少孩子?
A:我们支援孤残儿童学艺术,现在有162个孩子,96个是孤儿,66个是聋儿,每个周三的下午都会有我们的老师去给孩子们上课,我也会去,记得有一次,我带着我的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去给这些孩子们上课,他们特别开心,他们给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表演舞蹈,特别开心,仿佛一起过了六一儿童节。
Q :公益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公益给了我美好,让我微笑。大笑也没有微笑无敌,因为在很多问题面前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你如果会微笑,会发自内心微笑,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Q:做公益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阻力?
A:阻力是不断的,最早是资金问题,没钱,后来办活动过程中又有许多细节问题,如场地、赞助品牌等七七八八的事情,会牵扯你的精力和你的情绪。具体的问题很多,但我的态度是我会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情。
Q:能分享一件做公益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A:还是给我资助的一个小孩编舞的事情吧,那个小孩叫范杰,当时11岁,我给他编了一支舞蹈叫《对他说》,他不会说话,我想对他说虽然你不能说话,但如果你想表达你思想的话就来跳舞吧,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你能把你想表达的通过舞蹈传达,别人一看就懂。
相信“相信”的力量
Q:你说舞蹈是你的信仰,怎么理解信仰这个词?
A :有很多舞者会说,舞蹈是她的生命,我不会这样说,因为我的生命有太多东西,不仅仅是舞蹈,但舞蹈是我无比热爱的,而信仰比爱更高一个阶层,更神圣,有一种想触碰又触碰不到的感觉。舞蹈于我来说其实很纯粹,我够不着它,但它又不断推动我前行。
Q:你说过你导师的一句话让你感触特别深:“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的力量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A:相信的力量是宇宙的力量,你相信了就能成功,不信你试一下,真的能行。我的导师是冯双白先生,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我觉得聪明、智慧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他,他是有大爱的,给予了很多,不光是对我,是对他身边的所有人。
Q: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A:有一种素质一定要有:坚持。你可以条件不好,我考进舞蹈学院的时候身体素质就属于很普通,但没关系,或者说你现在有点胖,都没事,一路坚持过来的人就会和别人不一样。舞者如果有坚定的意志,不光舞跳得好,自身也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Q:你本身是位优秀的舞者,同时又是一名主持人、作家、教师,在这么多角色中,你个人最喜欢哪个角色?
A:我最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现在就是北京舞蹈学院一名普通的人民老师,每周都会去给学生上课,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很好。
Q:涉足这么多领域,工作这么繁忙,如何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呢?
A:压力是一定会有的,我会通过看书来缓解。(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我的名字叫红》)昨天我在等朋友的时候就在读这本书,你一定要读一下这个作家的书,太厉害了,我这两天要把它读完。看书也是一种交流,跟人打交道有时还会出事,跟作者交流不会出事。还有一本书我也非常喜欢,传记类的,叫《Just Kids》(《只是孩子》)是章子怡推荐给我的,她发微博私信给我,叫我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特别好看,写得好极了,你也赶快去看。
Q:除了看书,你平时还喜欢做什么?
A:游泳,还有哑铃训练。这两项是我最爱的。当然还有跳舞。
Q:要有能让自己沉静的书,也要有让身体动起来的活动。
A:读书是一方面,除了读书,身体的磨练也挺重要的,看似简单,但里面有很深刻的道理,就像太阳每天都做同样的一件事,升起落下,你天天练功也是如此,能磨练自身,这是一件枯燥但干净的事。
Q:你会喜欢和怎样的人交朋友?
A:比较喜欢积极的人,勤于思考的人,我前一段也在读萨特的书,很喜欢他,他是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拒绝接受任何奖项,甚至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有和波伏娃的不凡之恋,我觉得这样的人,真的很可爱。 2014年,刘岩与法国艺术家排演中法原创舞蹈音乐剧《红线》,这是她受伤后第一次正式的登上舞蹈艺术的舞台。这是一部充满艺术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舞蹈与打击乐的跨界结合讲述了一个生命哲学故事,编导吉利娜・克里莫娜从西方“雅各布与天使的斗争”中得到启示,表达这样一种含义:当人类与超越自身的强大力量殊死搏斗与挣扎后,最终将战胜这种力量,并会变得更加成熟,也会再次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西方的哲学理念与中国古语“凤凰涅浴火重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Q:朋友们会不会觉得你对自己太狠了?
A:朋友会说,他们希望我少干一些事情,心疼我,大家都觉得我不用太辛苦,我也是在调整,让自己的时间分配开,不要太满,人应该还是需要有些余地的。
Q:你眼中的美是怎样的?
A:自然是大美,大美是不言的。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5
演戏演红了却花了大把的时间做宣传片导演,本科学跳舞却花了三年的时间考取历史研究生,
还有一个千金不换的女朋友,这些都是属于“温太医”张晓龙的正能量,
他说,不想做偶像,要做就做正能量。
很少有明星这样叮嘱摄影师:“鱼尾纹千万别P掉,啥样就是啥样,别给我拍得太嫩了。”眼前的张晓龙看上去只有二十六七岁,却毫不避讳地说起自己是85后新生代演员张佳宁的亲舅舅,让我们对他真实的年龄更添了猜测和好奇。问急了,张晓龙开起玩笑:“把我和林志颖、钟汉良、苏有朋、郭德刚放一起,我们五个一般大。所以不仅仅我是天山童姥,林志颖、苏有朋和钟汉良也是,所以我有时候太自信了,应该见见那些比我更年轻的,打压一下我的气焰。”
拍摄前定服装时,张晓龙的宣传专门发来短信,说他不适合太休闲的服装。见面问起缘由,他先是调侃:“哈哈,圈里没有另外一个张晓龙,因为我高端吧。”然后是解释:“毕竟我还有教师的身份,不宜太‘靓丽’。”最后还得小拽一下:“别人都去走青春时尚靓丽路线,我偏要去跟他们撞什么呢?不要去抢,让别人有口饭吃。”
拍摄时,穿起深红色休闲长裤搭配墨绿毛背心,引得一旁的85后美眉直夸他像韩国偶像,他也一会儿说自己的心理年龄是二十三四岁,一会儿又跟助理开玩笑说其实才19,总之,他的快乐就是这样很直接地写在脸上,问他为什么看上去这么快乐,他说“我没愁的事,什么愁事儿在我这儿都转瞬即逝了,的都是自己喜欢干的事儿。”这些事儿就是他现在的四重身份——老师、导演、古代礼仪指导以及演员,“我不希望成为你们的偶像,我只希望成为你们的正能量。”作为老师,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
究竟这正能量中包含哪些能量,其中之一便是认清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
《甄传》之后,导演郑晓龙告诉张晓龙可以把重心转移到当演员上来,尝试拍更多的戏,但张晓龙的选择是“上半年我看了20多个剧本都没接”。“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那段时间特别喜欢做导演,作品能被拿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出,这在中国可能是独一份儿。”张晓龙说的是他在孔庙做的《哈辉新雅乐》,是《文化中国》宣传片里“礼”主题部分的精髓之一,导演张晓龙采用全新的视角寓古典文化于丰富的表演,向世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风范。2012年3月,被美国人拿到时代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轮番播放,这让张晓龙有一点沾沾自喜,又开始实践进太庙做导演的梦想,接下了北京官方“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活儿,“任何导演都会梦寐以求进太庙,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肯定就错过了。”
除了冷静、清醒地认识自己,坚持也很重要。
张晓龙大学读的是舞蹈专业,硕士学的是中国古代史,因为“从小喜欢历史,最喜欢上的课就是历史课,别的课都可以缺,历史课绝对不缺。”后来进了舞蹈学院,学的是民族舞,跟古典接近相通,“所以我一直喜欢民族传统的东西”。工作很多年后,张晓龙开始考历史研究生,一考就是三年。此后,这种固执的坚持也一直在他身上如影随形,比如为进中戏当老师送了11封推荐信,比如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了11稿,直到快被逼疯,“声泪俱下”地打动老师而修成正果。从此,张晓龙成了“跳舞的里面历史文学最好的,研究历史的里面跳舞最好的”。
还有爱情。
“我一直很幸福。”张晓龙肯定当下的状态是自己想要的。“任何一个我这个年龄的人说自己一直单着,谁也不信。到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等到如果你真的有一天要做父母了,很自然就会去领证结婚。”
“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我喜欢我的女朋友。”
“师生恋还是圈内恋?”
“这不应该有界限。比如很多人说师生恋,学生在校时我不跟她谈恋爱就完了呗,毕业之后为什么不能谈恋爱?”
张晓龙承认,自从温太医火了之后,有很多粉丝扑,自己当了多年老师也有学生扑。身边各种红颜知己、蓝颜知己、粉颜知己,“你看我也挺NICE,跟大家愿意聊,但是我会掌握一个度。如果喜欢哪个,她就是唯一。”张晓龙说,每段感情都要享受它,如果谈着恋爱,就想对方有多少钱,能不能跟你结婚,那就承载的东西太多,成功几率反而不大,“所以我是一个享受爱情的人,爱情使人年轻。”
刷微博
张晓龙是个微博控,化妆时手机也不离手,时不时偷偷瞄两眼微博。“玩儿微博挺好的,能看到别人对你的评价,让自己强大起来,每天看我的粉丝评论,都是‘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这是很多人粉张晓龙后最大的变化,“每天早上都会哈哈笑,晴天很快乐,阴天也很快乐。”
养生术
演“温太医”之前,张晓龙就信中医,注重养生。演了“温太医”之后,他便在微博上写起了“太医语录”,传递一些养生和保健正能量。为此,他还会专门跑去“采访”北京中医院的专家,问为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为什么头伏去湿气立秋降燥,为什么这个时节多吃辣椒不好,然后酝酿成“甄体”写成微博,粉丝们大呼好玩。
甄体
而对于所有经历过《甄传》的演员来说,“甄体”是个噩梦。“做梦都在念台词,孙俪她们说的还是话,我说的是药物、药性,比如说莲心味苦性寒,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又是甄体,这个时候对于我来说是很痛苦的。”以至于张晓龙多次忍不住问原著流潋紫,你是在惩罚我吗?
教你做回真古人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6
Abstract As a special 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cognitive practice has been gradually popularized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different schools have different forms, contents and func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cognitive practi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cognitive practice; research summary
0 引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要遵循这一规律就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认知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教学形式,区别于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了解本专业在实践中所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有比较清晰的整体认知,达到开阔视野,明确专业学习方向的目的,[1]认知实践是对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国内外关于认知实践的教学内容、流程、运行模式等进行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实践教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将学科划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制造科学三类,[2]使实践科学相对独立。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也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于1632年发表了史上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著作《大教学论》,其目的是寻找“简易而又可靠”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并能“快乐和坚实地进步”。书中指出“教导应尽可能通过感官去进行”、“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去学习,如从雕刻去学雕刻,从画图去学画图,从跳舞去学跳舞”, [3]并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其后许多学者和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英国Locke(洛克,1693)在《教育漫话》中谈到“绅士教育”,倡导“三育”,并采用游戏、运动、冷水浴、过户外生活等方法来进行学习和体验。[4]英国理查德.洛弗尔.埃奇沃斯在1798年发表的《实践教育》一文中认为,实践教育应主要提倡建立在非书本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包括考验思维、行动、运动和游戏的灵巧性,进行观察、实验、发明创造和解决疑难等。[5]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以“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为依据,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6]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发表《教学模式》一书,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7]
国外比较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德国的“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的“创业式”实践教学模式;英国的“科研式”实践教学模式。[8]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普遍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旨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9]美国创业教育实践已有60多年历史,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直接驱动力之一。截止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多家公司;1986~1996年硅谷总收入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创造。[10]美??高校的创业课程分为“四类三模块”。“四类”指创业意识类、创业基础知识类、创业技能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三模块”即创业理论阐述、典型案例分析和仿真模拟演练三个模块。[11]创业教育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大学是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哈佛大学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斯坦福大学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英国“皇家文学、制造和商业促进会”(RSA)于1979年颁布了一份“能力教育宣言”,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到九十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已进行了能力教育改革,[12]将“能力本位”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为主要手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逐渐形成了“科研式”实践教学模式。[13]
由于各国大学的历史和传统不同,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国外现有文献表明,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式,科研式,企业式等方面,有关校外综合认知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很少。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认知实践(实习)的论文共有80余篇(中国知网篇名搜索),研究内容集中在教学内容设置、实习流程、运行模式等方面。
实际上,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尤其是到省外发达城市开展认知实践,除了完成专业认知实践的本身任务外,还可以利用外出实践机会,整合校友和企业资源,同时推动各地校友会建设、加强与企业联系、促进学生就业等。上述工作与认知实践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可以产生多重联动效应。目前还未发现具有多重联动效应的认知实践案例,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