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课程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1
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正确把握本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落后思想,认真及时进行反思,提高课改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活动计划。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主要工作措施: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坚持听课,继续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教育,有的放矢,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都有最大进步。
四、具体工作安排:
1、积极、主动地参加本组的课改培训和学习,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切实转变观念。在培训和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月作好总结、随笔和课后反思。
2、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认真备课。
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的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2
关键词 CDIO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2-03
Study of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based on Concept of CDIO//LU Min,
GONG Lijiao, ZHAO Mi, CAI Xinhong
Abstract Based on CDIO model analysis, found the Shihezi Univer-
sit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roblems through compared with electr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DIO mode and the specific data analysis to build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CDIO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curriculum provision
1 CDIO背景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气类,目标是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2],具有典型的工科学科特征,即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4]。
CDIO分别指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
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皇家技术学院和林雪平大学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改革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目前已有全球97所相关工程类高校加入,代表了新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IE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kills & Demand in Industry Annual Survey)。CDIO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取得,4个步骤代表了一个工业系统或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5]。
2 案例研究与比较
本文以提出CDIO理念的工程高校之一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类专业本科最新设置为例,分析该校电气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并与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对比,提出新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核心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新的核心基础课由2门学科入门课、3门基础课(4选3)和3门专业课(4选3)组成,其中2门入门学科为实验课,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于传统授课形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实验理论实验的授课方式。以实验课程入门,可以使学生参与理论模型推导、归纳和验证环节,加强基础概念认知,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且通过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能够再来验证前期形成的理论,这样就构成整个学习与实践的循环。
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教育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工程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对比目前正在实施的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3级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发现目前石河子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培养计划中工程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独立,课程衔接性较差,课程内容较少涉及工程实际;
2)培养计划中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课程较少,专业技术课程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的科学知识没有了解;
3)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课程计划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分配不平衡,选修课程数量不足,必修课比例过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有限。
表1中列出具体的数据,并且给出调整的方向和大小。
3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重构
数据分析与结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与CDIO模式下的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相比,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的课程结构模块存在偏高或偏低的比例差距。这不仅反映了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电气工程专业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根本性问题上的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的重构,不仅仅是对课程结构比例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工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目前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还是采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程虽然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个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差,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工程能力较差。所以,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就要改变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授课方式,将整个学科看作一个整体,按照知识接受程度规划课程进度,并将能力训练或项目设计交叉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
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 分析目前培养计划不足,借鉴CDIO理念,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模型中,从左到右是按课程或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从下到上表示可以同时开展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模型清楚地显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组织形式,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支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项目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模型中按照系统化理念分为三级项目,其中,―级项目用以提供基础工程的经验和能力;二级项目为学期项目,主要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程群学习,并以课程群为基础,推动课程计划中―级项目的开展;三级项目属于课程群内课程间或课程内的小规模设计实践活动,可以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灵活安排,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二级项目的开展。
2)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在课程组织方面,为了推动和促进二级项目的实施,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组织,形成相关核心学科课程群。
4 总结
本文首先探讨CDIO理念下课程结构组织原则,并具体分析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与CDIO标准专业课程计划相比存在的差距。通过差距分析,认为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课程设计、课程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要素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重新构建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型,以系统化的三级项目为主线,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并按照核心课程构建课程群,实现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3]陈晓英,任国臣,巴金祥,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8(2):51-53.
[4]马桂芳,吴春富,谢煌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湖北理工W院学报,2015,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3
关键词:简笔画技法;物流地理;行动导向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55-02
对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物流地理是一门以全国物流产业整体结构和发展及各产业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关系为主要描述对象的选修课程,其内容涵盖物流节点布局、农业物流地理、轻工业物流地理、重工业物流地理、运输业物流地理、商业物流地理、港澳台物流地理和国际物流地理八部分内容。该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当前物流管理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学习,理论性和全局性要求较高。
根据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为结束了物流基础知识学习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对物流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即将展开物流各职能模块(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相比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明晰、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方式,物流地理课程存在着明显的教学难题亟需破解,具体表现在:物流地理涉及到基础的地理知识,中职生普遍基础相对较差;物流地理涉及产业分工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缺乏兴趣;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对图讲解”,学生参与度低的
局面。
为破解这一教学困境,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简笔画技法,将美术课程的部分技巧巧妙嫁接到物流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教学应用实践效果明显。总结起来,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熟练掌握物流地理课程标准,找准简笔画技法学习的切入点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其特点是通过活泼而个性化有创意的图文设计,达到简化图形描述的作用。主要表现手法是通过简单的点、线、圆、指示线等组合成整体来展示效果。该技法因简单明了、清晰可视,在需要图示、范例来展现内容的课程效果明显。同时,在规则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物流地理课程对地图的识别和展示是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重视对地图的实景展示,认为物流地理是一门以常规地图知识学习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对出版地图的图上作业。对缺乏必要知识储备和学习动力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几近于枯燥,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要求。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能找准简笔画技法与物流地理课程的结合部,借用简笔画技能,突出物流地理课程要求,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又能突出课程要求,完成物流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对比简笔画教学和地图识图教学,避免相互混淆
具体到课程的实际教学,应当清晰地认识到,简笔画作为一项简单使用、有一定操作规则的作图技巧,与要求严格、制图规范的地图绘制技巧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对物流地理这门课程中,哪些地方是可以发挥简笔画的形象性、创造性,哪些地方要使用规范的识图技巧,要有明确的认识,做到相互对照,区别使用。其次,要注意把握好两部分内容在受众中的具体内容。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对简笔画和地图识图要把握好重心,对使用频率较高、表现力强、容易掌握的小技巧、技法,可提高课时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来使用;对于那些相对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的综合性技法,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来处理,简单介绍下或忽略不讲。简单地说,把握“实用、够用”的原则,审慎选择简笔画和地图识图技法教学内容。
三、使用行动导向法组织课堂教学,解放学生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创造力
行动导向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职业工作不断提高的技术复杂度和教材抽象性,通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工作情境中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范式。具体做法有:
(一)课堂组织小组化,搭建团队竞争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具有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组内成员间可通过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既能加快学习速度,钻研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又不致太过枯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按照“同组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授课班级学生划分为相对能力均衡的不同竞争小组,为课程学习中的竞争性任务的实施创造组织条件。
(二)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搜集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物流地理课程中简笔画技法的运用,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将简笔画主要运用在简笔画物产绘图、物流结点绘图、简笔画绘地图等方面,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以小组或个人任务的方式,发挥个人优势和组内互助的优势,破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突出作业展示环节,激发学生参与活力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4
【关键词】TOPCARES?鄄CDIO培养模式 可视化设计 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9-01
1.TOPCARES?鄄CDIO培养模式
TOPCARES?鄄CDIO是我院在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代表在教育过程中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主要提高学生TOPCARES的能力:
T代表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
O代表开放式思维与创新(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
P代表个人职业能力(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C代表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A代表态度与习惯(Attitude and manner);
R代表责任感(Responsibility);
E代表价值观(Ethical values);
S代表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本文提出了结合TOPCARES?鄄CDIO培养模式对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进行改革的重点措施。
2.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课程群建设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能力培养范畴的同类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建设。TOPCARES?鄄CDIO改革中,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体化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要打破单一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实现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建设课程群,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有效的,注重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时,基于 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获得有益知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得到自我提升;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做好课程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必要之举。
3.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
3.1课程建设
《美术基础》主要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构图、色彩等最基本的艺术修养,并且使学生掌握Photoshop绘制贴图、修图的技术应用。
《三维建模》让学生掌握三维建筑模型、家居模型、工业模型等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对3ds Max的基本操作及建模方法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可视化设计打下软件操作和建模基础,为三维建筑动画项目提供建模基础。
《可视化设计》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实例教学方式,由浅入深地讲解了使用各种软件进行可视化设计的配合关系和基本流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可视化设计软件工具的水平,使学生全面掌握可视化设计的基本流程并具备独立完成产品和建筑可视化项目的制作的能力。
《分镜头台本设计》让学生通过镜头表达视听语言的方法。分镜头台本设计在制作动画中是一个重要课程,可学习摄像知识,初步培养影像构思与表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可胜任常规影像拍摄、剪辑等任务,为后续开设的三维建筑动画课程打好基础。
3.2项目建设
项目单元1:建筑动画的前期准备,包括建筑动画方案及脚本的确定、分镜头动画的绘制,共15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胜任项目策划设计的工作。该项目单元面向项目策划师工作岗位的培养。
项目单元2:建筑动画中场景模型与材质的创建,包括创建沙盘模型、创建场景中主要建筑模型、精简场景的模型数量、创建场景中主要建筑材质规范材质路径,共30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制作出主要场景的精细模型,配景的简化模型,整个场景的材质设定。该项目单元面向三维建模师、材质灯光设计师的培养。
项目单元3:建筑场景动画的创建,包括场景动画的创建、建筑生长动画的创建、其他配景角色动画的创建,共30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按照分镜头脚本制作出整个场景的摄像机动画和其他动画,该项目单元面向三维动画师的培养。
项目单元4:场景灯光效果设置与渲染输出,包括场景清晨、正午、黄昏、夜晚等各时段灯光效果的创建,共45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完成场景中各时段的灯光效果设置。该项目单元面向材质灯光设计师的培养。
项目单元5:后期特效制作与渲染输出,包括分镜头基本校色处理、特效创建和短片剪辑输出,共30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完成整个短片渲染输出合成,该项目单元面向剪辑特效合成师的培养。
3.3 教师团队建设
根据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将团队中教师的角色与企业职位对应,教师担任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职责。
3.3.1课程群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进行课程群的总体规划,项目的设计、安排、审核,教师团队管理等工作,相当于企业中的总经理职位。
3.3.2二级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进行项目的设计、项目进程的控制、项目内容安排,项目负责人遵循企业标准带领授课教师和学生完成项目制作,相当于企业中的项目经理职位。
3.3.3课程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根据二级项目要求安排课程内容,对学生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教授,安排其他授课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课程大纲和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进行授课,相当于企业中的主管工程师职位。
3.3.4授课教师:主要职责是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接受课程负责人安排,相当于企业中的工程师职位。
4.结束语
我校基于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改革已全面实施,并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标,但其中也暴露出了部分问题,我们将继续前行,总结经验,坚定不移的贯彻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的艺术设计(电脑动画方向)人才。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32-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关键所在。湖南省从2002年开始进行高职院校“专升本”教育实践探索,实现了高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的需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本科院校积累、丰富了“专升本”教学经验,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专升本现状
1.高职、本科院校纵向联系脱节。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由于这个原因,湖南省内高职和本科院校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纵向的联系很少,甚至是脱节。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基本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英语、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本科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好。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均是零起点学习,高职专升本学生插入本科三年级学习,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家税收等主干专业课程重复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则在本科没有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职、本科教育衔接质量大打折扣。
2.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倒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强调的是“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核心是强调培养具备与相应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务实性比较强,实践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培养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本科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比例远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整体低于高职院校学生。
3.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衔接贯通。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培养目标,即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将来大多会选择直接就业或从事实务性工作;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混合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兼顾。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必将影响到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在设置上高职和本科均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为起点,围绕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设置课程。主干课程高职、本科在名称上没有差异,同样名称的主干课程内容上高职比本科程度略浅,课时数略多;在教学上高职偏重技能,本科偏重理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层次性。
高职专升本学生并非是“零起点”学生,已经有了3年系统专业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等重要专业课程在高职阶段都已开设,做好高职、本科专升本学生课程衔接非常必要。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情况不一,培养目标单一,未体现高职与本科的衔接。专升本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目标差异大。如2013年湖南某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专升本共招生205人,其中在高职学习会计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有105人,财务管理等与会计相近的专业有45人;非会计经管类专业有55人,非会计专业占到50%左右。普通高专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而高职或中职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财经类学校学生专业基础扎实,非财经类学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专升本学生学习目标不一,对该学院2013年招收学生调查,30%的学生想进一步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55%的学生深化专业学习,进一步通过会计系列职称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15%的学生提高学历,增加就业的能力。但本科院校未能认真研究这一现状,专升本学生直接插入会计专业本科三年级就读两年,没有针对学生的特征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专升本学生培养与普通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特征。专升本的学生没有单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宽口径”的基础知识,专业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专升本”学生的多重需求,直接插入大三后,公共基础课中英语、数学均已开设完毕,高职、中职对口升本的学生花大量的精力自学英语力争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得不偿失。而对于专业课高职对口学生认为本科讲授的内容高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本科老师则认为对口学生在中职、高职掌握的会计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从而学生、老师互不满意。
3.实践教学环节过于简单,未能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本科院校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目前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不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设置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实训模块,专业覆盖面窄,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开设课程中综合课程设计缺乏、缺少前沿理论课程,未能体现会计中高层人才由核算向预算、决策、分析转变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三、构建高职与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思考
1.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转型职业本科的大背景下,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科学文化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就业主体岗位是会计核算、助理审计、主办会计、税务、会计咨询、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就业岗位是会计理论研究、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区别于高职,特别要强调的是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征,弹性设置课程。针对“专升本”生源的差异性特征,确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又要考虑到差异中的个性。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应针对“专升本”学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置课程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课程。对于高职、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应加强数理、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加大理论前沿性理论课程的学习,提高其科研水平,加强其他人文类学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晓经济、管理、文学、法学等各方面知识。对于普通高专对口升学的学生则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推行“学分制”,弹性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灵活设置学习方案,满足专升本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需求。
3.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ERP沙盘模拟等常规会计实训。升入本科后,本科院校应做好与前面实践环节的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开设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审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组织实施与管理等深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现本科会计电算化人才由培养核算型向预算、决策、控制、分析型的转变。
4.高职、本科学校间实现学分互认。鲁昕副部长针对中高职衔接提出学分互认衔接方法,是优化中高职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当前高职、本科都已经实行或即将实行学分制改革,但学分制规定由各校自行制定,互不沟通。随着建立“融合、立交、贯通、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高职、本科间的专业设置趋同,课程体系贯通,高职、本科间的学分制也应统一规划,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学分制灵活选择课程模块,本科院校承认学生在高职修满的学分,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重复的问题,使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的配置,提高效益。
5.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本科衔接的教学资源库。高质量的高职、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进课堂,是实现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背景下,高职升入本科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组织制订高职、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组织编写高职、本科衔接的教材,通过高质量的教材使用保证学生及时学到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爱闻,罗军.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3,(12).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6
关键词:制冷空调自动化 CDIO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调节对象、发信器、调节器和执行器的各项品质指标和动态性能的调节理论及研究方法,掌握典型制冷空调自动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为今后的制冷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为其以后独立从事专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奠定基础。然而,该课程的自动控制理论比较抽象和深奥,而且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没有接触过,往往造成学生对一些自动调节系统的概念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一、制冷空调自动化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新产品及新系统的需求。尤其是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本身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动手的兴趣也很低。目前,“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⑴学生接触实践环节少,缺乏对于工程能力的训练;
⑵授课基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比例很少;
⑶实验一般是验证性的实验,创新性和探索性实验很少或者没有;
⑷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未得到锻炼。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课程建设中有待于改革,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CDIO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标准
1.CDIO的基本思想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瑞典国家高教署(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5年采用这12条标准对本国100个工程学位计划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标准比原标准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新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2.CDIO的内容标准
CDIO的12项标准分别为:标准1:以CDIO为基本环境;标准2:学习目标;标准3:一体化教学计划;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经验;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标准7:综合性学习经验;标准8:主动学习;标准9:教师能力的提升;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标准11:学生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
学校使命和专业目标要全面反映CDIO的理念,即把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以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生产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框架或环境。从具体学习成果看,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满足专业目标并经过领域的相关专家的检验验证。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要反映在培养计划中,而且培养计划的设计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并明确地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工程导论要激发学生在相应核心工程领域的应用方面的兴趣和动力。培养计划要包含至少两个设计实现经历,其中一个为基本水平,一个为高级水平。实践场所和其他学习环境要支持学生动手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要在现代工程软件和实验室内发展其从事产品、过程和系统建构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实践场所要以学生为中心,方便学生进出,并易于进行交流。综合性的学习经验能帮助学生取得学科知识以及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综合性学习经验要将学科学习和工程职业训练融合在一起。
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方法要在 CDIO环境下促进专业目标的达成,教和学的方法中在多大程度上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的讲授活动。支持和鼓励教师提升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的举措。采取措施用来提高教师在一体化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和经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知识要融入专业考核之中,这些考核的度量和记录以及考核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专业目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针对CDIO12条标准,建立系统化的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要反馈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促进持续改进,促进专业教育持续进步。
三、教学方法改革
1.以CDIO为基本环境
建立“与生活联系”的深入浅出讲解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中自动化控制的理论性较强,在“制冷空调自动化”的教学与实践中,我们发现自动控制的许多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如温度控制中的发信器与人体的皮肤具有类似性;自动控制系统中的调节器与人类的大脑具有类似性,等等。
通过把这些与自身身体息息相关的实例引入教学中进行类比分析,使枯燥的原理和分析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型教学
“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的自动控制理论部分,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知识点为主线,依托任务式驱动教学法,对抽象概念通过实践环节理解,拓展深层次思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以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自动控制简单原理和房间空调调节温度的控制原理来说明,这种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会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
3.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
教学要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打消学习“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对就业没有帮助的顾虑。“制冷空调自动化”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清楚学有何用往往在学习中表现不积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约克空调被江森自控收购,各种制冷空调企业越来越需求复合人才,业界许多公司对既懂制冷空调又懂控制的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不管是将来就业在什么岗位,制冷空调自动化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先进的制冷空调系统的先进之处在于控制的先进性。
4.工程项目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将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的过程中,让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学习;同时,按CDIO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1)确定项目任务,组成实验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知识点,制定具有实用性的项目。(2)细化项目,制定计划、分工和进度表,完成任务。(3)按照CDIO大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对“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的考核,通过闭卷理论考试和实验项目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来评定成绩,评价实验项目能力时要看动手能力、调研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情况等综合地、动态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绩,每一项分出不同的权重。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题,在CDIO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制冷空调自动化”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探讨了任务式驱动教学、以实用为导向和工程项目教学法。当然,这种改革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实践证明,将CDIO理念引入“制冷空调自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感觉到学完课程后有所收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的CDIO理念的应用主要在“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的实验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进行应用。今后可以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逐步将CDIO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中。
参考文献:
[1]CDIO简介. 2011-5-9.
[2]CDIO12条标准. 2011-5-9.
[3]吴鸣,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