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以下就生物活动教学展开探讨。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1、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存在问题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活动;积极性
G633.91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3.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
4.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以上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全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二)存在问题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出现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茎的输导功能”实验――验证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目标确立
本节内容是有关植物茎的功能的,这是结论性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导管结构微观,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纯理论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兴趣满满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一般教学流程
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将黄杨枝条浸泡在红墨水中一昼夜”,上课时用于观察。但事实上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参差不齐,而且在冬天很难实现“叶脉染红”的效果。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问题,实验教学的效果势必难以保证。
四、改进
教师要准备染色的黄杨枝条若干(多些)和已染红叶脉的天竺葵枝条(或者凤仙花枝条)。
五、创新之处
1.教师多准备些黄杨枝条,提供给没做预习实验或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否则会有一部分学生课堂无事可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同时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这样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展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2.用黄杨和凤仙花两种实验材料,实现了优势互补。黄杨枝条易获得,茎比较粗易于观察,但不易着色;凤仙花在初冬比较少见,但茎几乎透明,着色容易,观察清楚。以黄杨做分组实验的材料,而凤仙花做演示实验的材料,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目了然。二者互为替代,教学效果显著。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二、目标确立
本节实验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他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控制变量和独立设计对照实验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如何既降低难度又不影响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参与,是该节课的难点。
三、一般教学流程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按照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按部就班仅仅是“带”着学生走形式,更有甚者从头到尾教师包讲包说,这样的探究实验就失去了意义。
四、改进
1.设置情境,形成假设。教师可提出:种子可以随时随地萌发吗?一般我们这里什么季节播种?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学生由此联想到:春季温暖、潮湿,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透气。
2.引导点拨,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这一环节是难点。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空气”组、“水”组以及“温度”组,每组承担不同的因素进行探究。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教师以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为例,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方案设计。“空气”组的对照实验设置难度大,教师可以结合语言、小实验等方式引导,如“用什么把空气挤出来”,为学生拓展思维。在科学的、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指导下开展实验,水到渠成。
3.实施实验,及时记录。科学实验不仅仅是“做实验”,也需要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此为依据得出实验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实验记录》,学生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与态度,避免实验课流于形式,确保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五、创新之处
1.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将所探究的多种因素分解成多个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符合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作出假设。结合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旨在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3.通过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和分享,既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一、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的“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应高度注意下列问题:
1.搞好四个方面的研究:①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②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③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流通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④研究知识运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以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与内容。
2.制定学习目标: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要课课有目标,整个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根据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环节和学习过程。目标怎么定?如何学?如何练?如何检测?所有的导学环节和当堂检测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吻合。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将知识点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现,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荷载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是一条暗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设计学案时,应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进行有机的结合。
4.编排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到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
5.学案内容的编写: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删减、合并、重组。②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③能体现跨学科的渗透。④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⑤。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
二、学案的使用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1.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⑴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⑵五备: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⑶两个评价: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2.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①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②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③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④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3.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⑴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课例研修;反思;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44-02
一、课例研修反思的概述
课例研修作为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研讨手段,陆续在一线学校进行实践,众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研思路转变的重要性,开始有针对性地探求日常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课例研修反思是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深入思考[1],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2]。研修小组可以根据课堂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利弊,进而改进教学过程,其水平高低是影响后续教学改进质量的直接因素。
二、课例研修反思的作用
1.针对教学疑难,寻找解决方案。课例研修反思聚焦于研修主题方案在课堂上的达成情况,是对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程度的判断,有效的反思是增强教师观课效果,提高教师观察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观看做课录像,客观解读量表数据,解析教学方案的使用情况,变教学疑难为教学精彩,是课例研修的最终目的之一。
2.围绕课堂实际,优化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研修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锻炼教师围绕课堂实际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优化自身的教学经验结构,最终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3]。有效的反思是教师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增进同伴互助与交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保证。围绕研修主题和课堂反馈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3.立足学生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课例研修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立足学生活动开展课例研修反思,有利于教师从课堂反馈效果入手,提炼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组内和组间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等,加深对学生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4]。当教师不断思考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或问题梯度才能协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时,课例研修反思才能从学生角度挖掘出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三、课例研修反思的三个角度
(一)根据学生活动反思研修主题的契合程度
课例研修主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来体现,与学生活动对应的教学行为是判断教师是否围绕主题开展研修的重要对象。在进行反思时,教师应及时诊断课堂情境中学生活动的效果,以此来审视研修重点能否解决主题下的教学疑难问题,从而提高课例研修的有效性。例如,R老师选择的研修主题是“通过模拟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使“艾滋病的传播是快速而隐蔽的”这一知识点更易被学生接受,她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活动开始前,R老师请学生读出实验步骤并强调细节:①请八名同学每人取一杯液体和一支滴管;②利用滴管交换液体,自选交换次数;③其余同学边观察边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完成实验后,R老师拿出一小瓶代表艾滋病病毒检测剂的试剂,逐一滴入学生的“体液”中,八只烧杯都出现颜色反应,使得全班同学发出惊呼。参与实验的学生互相观察并作简要的分析,没有参与实验的学生争相说出实验结果所代表的含义:艾滋病的传染性很强;因从外表分辨不出人是否患有艾滋病,所以它的传染是有隐蔽性;模拟实验的过程说明了艾滋病会通过体液交互传播。
在上述学生活动中,8人按照步骤进行模拟实验,其余人仔细观察并找出实验中的知识信息。通过课堂观察和录像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能够体现出学生活动与研修主题的契合程度较高。第一,在活动开始前,学生已经明晰“艾滋病的传播是快速而隐蔽的”这一知识点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第二,实验现象带来视觉冲击,使得学生认同了艾滋病的传染性强。第三,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实验细节挖掘出艾滋病传染有隐蔽性,而且会交叉传播。由此可见,支持研修主题的学生活动能够检验出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学疑难问题,并据此采取使用相应的教学行为。
(二)根据学生活动反思教学策略的恰当程度
学生在课堂上对预设活动的完成情况是体现教师教学策略恰当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判断教学策略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势必要通过分析学生活动来进行。依据学生活动的反馈效果,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方案,通过使用最适合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课例研修的目的。Z老师和同事们选择的研修主题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初中生物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在讲授“血管的出血特点及其处理”一节时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师:下面,请大家扮演红细胞,说出从心脏出发,你是怎么一路旅行,又回到了心脏呢?
生1:它出来……
师:从哪里出来?谁?现在你就是红细胞,你应该如何叙述?
生1:我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到全身的动脉,还有毛细血管,然后是到静脉,然后是上下腔静脉,然后是右心房右心室,然后是肺动脉就回到心脏。
师: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下?谁还能再详细说说红细胞在我们体内的旅行过程?
生2:它从……
师:我还是它?你现在是谁?
生2:我从动脉出来交换了营养物质还有废物,回到心脏。
Z老师本想通过“红细胞旅行”的角色扮演活动,检验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概念和血流特点的理解情况。由于任务设置较为粗糙,使得学生活动的效果大大折扣,没有起到推动教学进程的目的。第一,Z老师没有明确提出角色扮演时从哪些角度说出红细胞的旅行过程。第二,Z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说出血细胞在进入不同血管时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第三,Z老师一直强调角色定位问题,在两名学生依次说出血细胞旅行途径和完成的工作时,并没有指出学生描述的角度与她所期望的有偏差。角色扮演本是一个很好的学生活动,教师应明确活动设置目的,说出具体任务要求,并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适时调控。在上述案例中,若学生不能完整说出血液循环的路径,Z老师应及时提示,帮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
(三)根据学生活动反思教师捕捉课堂细节的敏锐程度
课堂细节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信息来源,学生依据认知结构和生活体验在课堂上提供的反馈信息是课堂细节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学生活动细节,并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实教学过程。F老师与同事们在进行课例研修时选择了“中学生物课堂资料分析环节的有效性研究”作为主题,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节定为主研课例。
F老师通过演示flas,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并找出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在经过肾小球时的去向。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F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动画中各类物质的去向,并强调此过程的名称。
师:物质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这个过程咱们起个名称,(手指着flash界面,学生读出“滤过”)记清啊,不能叫过滤了啊。
生:(一位女生立刻提出疑问)为什么呀?(这时候有一个男生说出“先滤后过”,但是F老师没有抓住这个细节。)
师:这里强调的是过程,通过“过滤”这个过程进入肾小囊腔中,就叫做滤过(写板书:肾小球滤过作用)。过滤是一个名词,滤过主要强调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这位男生说出“先滤后过”成为了本节课中“被忽略的精彩细节”。第一,F老师若能让这位男生详细说出自己对“先滤后过”的理解,就可以形成一次精彩的生生互动。第二,F老师对“过滤”和“滤过”的介绍过于牵强,没有深入解释其生物学含义。鉴于此,F老师可以这样总结:“滤过”中的“滤”表示物质通过肾小球时的过程,而“过”则说明一部分物质从肾小球进入到了肾小囊腔中。或者以学生回答为契机,介绍“滤过”是指物质顺着一定的压力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由此可见,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的话语和表现是推动教学进程的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他们最想得到的信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学生的反馈效果可以在一定角度上反映出教师对课堂细节的掌控和教学策略的筛选与运用。第一,根据学生活动进行课例研修反思,可以检测出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能否突出研修主题。第二,根据学生活动进行课例研修反思,可以反映出教师能否针对课堂不同的环节采取恰当教学策略。第三,根据学生活动进行课例研修反思,可以体现出教师是否具备较为敏锐的捕捉课堂细节的观察能力,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实现对教学素材的加工与整合。
在课例研修中,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上。学生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反映,是进行课例研修反思的载体和基础。以学生活动为对象进行课例研修反思,有利于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行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教学反思研究述评[J].内蒙古教育,2011,(7):36.
[2]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