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113-02
当前,江苏省的技工教育正进行新一轮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江苏省人社厅领导对此轮改革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2011年7月,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在分析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现行德育教育模式及未来企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后,开始着手进行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研究认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素养教育非常必要。基于这个契机,着手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职业素养的师资队伍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一、实施背景
职业素养是就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也是人类在社会各项活动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行规范总和。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内容。首先表现为思想意识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再次表现为社交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针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因为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践操作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能力。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技工院校的招生状况日渐堪忧。技工院校生源质量较差,虽然年龄与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相仿,但是处于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心理状况、身体发展状况都有着其特殊性。因此,对于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有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以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推进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建设目标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其本质内涵是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人才的培养是以理论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熟练创新”、职业素养“德技双优”为目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为对职业素养的师资提出了比普通理论或实践教育教师更高的要求。根据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涵义的分析,《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示范和传授职业道德的能力。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的职业道德相比其他职业具有典范性、传播性、影响性等特点。技工院校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树立爱国、守法、诚信、勤奋等正面形象,发挥道德示范和行为引领作用,言传身教,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2.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教学及评价能力是教师能力体系中的基础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能动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三个方面。
3.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技工教育与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这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技工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的出现要求技工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时更新。因此技工院校教育必须具备与产业和行业的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4.应用研究和行业联系的能力。技工院校教师除了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传授者,还应该是科研工作的研究者,注重将科研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或者为企业、行业在生产运行中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高技工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技工院校教育者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本领,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三、实施过程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搭建有利于提高的平台,开辟有利于进步的途径。重点打造《职业素养》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考虑引进或聘请有较高声誉的行业大师和有较高名望的教授,提升教师学历、职称、科研能力和双师素质,适应学院快速发展。根据这个思路,学院制定了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身正为范、强师为先、科研促学、合作育人”四项工程。
1.“身正为范”的师德工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名利观和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职业忠诚度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师德建设工作应该是基本任务。
(1)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学院主要行政部门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布置、指导、实施、督促和检查,各院系党政负责人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形成师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落实师德制度规范建设,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明确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及奖惩机制,每年积极推进学院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工作,加大对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表现突出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
(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和宣传,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坚持不懈地开展以师德为主题的培训和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
2.“强师为先”的核心工程。
(1)加快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名师工程,提高原有的专业带头人的素质,培养更多的专业带头人。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师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其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和对专业的指导能力。
主要的培养措施有:采取国内外培训、师资交流、企业实践、教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等,多方式、多渠道培养能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指导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改经验丰富,并能在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专业人才。
(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专项培训、深入企业实践、参加项目开发、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培养措施有:安排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单位,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鼓励教师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高等院校深造,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聘请国内外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操作能力。同时在青年教师中,实行导师制,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方案,负责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由此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起科研、教研方向,提高学术水平,缩短成长周期。
(3)加强“双师”团队建设。本专业将通过学历教育、企业实践、技能考核等途径,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培养措施有:要求本专业教师都必须具备本专业的技能证书;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省、市级组织的各类技能提升培训;制定专业教师参加学历提升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与兄弟院校、企业合作成立项目研发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现产教学“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定期举行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及说课讲课大赛,促进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建成一支学历、职称、技能、专兼职比例结构合理,具备一体化教学、项目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科研促学”,课程建设工程。具备高学术水平及前沿理论研究水平的课程体系也是师资队伍正常建设的重要保障。
(1)进一步推进“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课题研究。2012年六月初,为了配合进行职业素养的理论研究,学院分别成立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论、现代企业文化导引、为人处事道理、心理健康调适、职业道德素养六个方面为研究内容的子课题组,收集相关资料、分组进行研究。同时还组织全院教职工对“树型”体系内容进行讨论,并开辟了电子网络园地供大家交流、发表意见。试图通过群体思辨,达到个体认识的提高、思想的统一、方法的渗透、推广的可行。2013年底“树型”体系顺利通过由扬州市委宣传部、社科联、市委党校还有扬州大学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的课题论证,获得了扬州社科联两年一度的优秀成果奖,全国技工教育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着力打造《职业素养》省级精品课程。在自主研发的“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础上,通过构建“水载冰山”职业素养教育新体系,经过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省内多位知名专家反复研讨,多所技师学院的资深教师共同撰稿,2013年下半年,我院出版了省版教材《职业素养》上下册。本教材以省版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体验式教学为架构,彻底颠覆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荟萃全省德育教育、就业指导、核心能力培养的成功案例,精心设计典型情境,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亲身体验、感悟、交流、分享,以内化、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职业素养教育“德技一体”、“德技双优”的新特色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活动载体、训练内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置身于模拟的职场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合作育人”,聘请企业名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设比例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同时积极开展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关于就业者职业素养方面的讲座,对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素养进行指导。同时学校特别注意其素质能力的控制和日常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不断提高其教学的规范性。
四、主要成效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一系列的方法,我院职业素养专业已经打造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技艺精、且具有教育智慧和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师。目前,《职业素养》课程的任课教师平均年龄36岁,本科学历达到92%,研究生硕士占18%。2013年6月,33名教师获得《国家核心职业能力考评员》初级证书;2014年4月15名教师获得《国家核心职业能力考评员》高级证书;学院共举办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省级示范课两次;同时,多名该专业老师被评为院级、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课程负责人沈建汉老师,2011年度主持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开放办学与实现路径研究》;2012年主编校本教材《现代企业文化导引》;2012年主持的课题《开放办学与实现路径研究》获得“2012年全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类二等奖;2013年参编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版教材《职业素养》;2013度获得学院优秀德育教育工作者。主讲教师王新文,2011年2月《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被列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12月25日主持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获得结项证明;2010年6月主编教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五、体验与思考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这节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重点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调节,难点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八年级北师大版生物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学习后的巩固和提升,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已使之具有较充足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再单靠教师讲授法教学就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心使教学效果不佳。本节内容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加之理解能力较初中强,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设计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首先需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与学生能产生共鸣,三是能突出重难点内容。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呈现案例要适时,抓住要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讨论,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结果,最后班级互动,交流意见,总结补充,反思欠缺[4][5]。
3教学过程
基于案例教学的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对必修三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进行了案例教学设计.
4结语
4.1案例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内容在总体设计上以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引导,首先以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为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提出了要学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开再通过多个案例层层深入将本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并阐述,同时回顾拓展了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将其从人体生命活动延伸到生态系统。以上以生活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疏通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2案例教学中引导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真实的案例为载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的目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7]。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员的本质工作,也是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如何把知识翔实、明了地传授给学员,如何推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院校和教员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员要传授给学员学习的方法,提高学员的主体地位和学员自我研究的能力。
1.1学期计划
教学是一个有很强目的性的工作,教员教学之前要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针对学员的学习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监控学员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
1.2课时计划
教员应根据课时要求、学员的基本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内容深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加师生互动,课堂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2备课的实质和要点
教员要想很好地把握课堂,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课前准备非常重要。
2.1备课的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备课过程中,要深挖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要有所展开,根据本门课的研究现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防止照本宣科,远离主题。
(2)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备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要综合考虑内容的展开和学员的接受能力,难度适中。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为加速推进教学改革,我院定期组织教学演练,目的就是创新教学法、提升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乐于接受服务。
2.2备课是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
(1)熟悉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员自己要非常熟悉和理解,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很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2)研究课程标准。院校对每门课都有都有很详细的课堂标准,教员应吃透标准,掌握本门课教学目的、要求与重点,并转化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研究教学的目的。找准课程的定位,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方案。
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3.1研究性教学
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教员的知识水平,把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增加到课堂中来,也是对教材的完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员自己思考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互动,大力提高学员理论与实践联系能力的培养。
(1)教学科研相结合。通过教学科研的结合,教员可以引入科学思维方法,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模式,让学员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师生互动。问题和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可以由教员事先设计,也可以由学员通过学习自己提出,课堂不是教员的舞台,学员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员只是导演。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要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3.2案例教学
3.2.1案例教学的特点
(1)真实性,教学的案例应取材于现实生活;
(2)典型性,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
(3)启发性,案例的设定应能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通过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3.2.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选取恰当的案例;
(2)鼓励学生讨论。案例不是越多越好,选取的案例应该很典型,能充分说明问题,具有可讨论性。
3.3多媒体教学
3.3.1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教鞭、黑板、一支笔已经过时,高科技的使用,课堂的多样化,情境的在线,完美的视听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多媒体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极大地促进学员知识吸收最大化。
3.3.2问题
多媒体手段虽然丰富,但仍不能盲目推崇,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优秀的课件不是教案或者书本内容笼统的搬到屏幕上,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每一个教员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员,还要大力培养学员认知社会、知识运用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无疑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4
关键词:教学设计;探究;破与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学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下称“必修3”)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困惑。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三方面认知矛盾:1.课程教材可读性与可教性之间的矛盾;2.日常教学深浅掌控与高考选拔需求之间的矛盾;3.学生地理知识累积与其地理素养养成之间的矛盾。于是,在课堂中常出现所谓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授受教学和学生“被主动”式的探究性学习的现象。以至于地理教育偏离了原有的本质,学生的地理 “素养”依旧难以真正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化解教师教学的“困惑”,使课堂活动真正地回归以解决、探究地理问题为核心,同时还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呢?从大量成功的教学实例观察,要实现这一“回归”转变,必然要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其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基于学科逻辑思维建构的“探究性案例”教学设计是能够使课堂的教与学摆脱所谓“困惑”的可行途径。
二、“必修3”教学设计的“破”与“立”
(一)“破”
“必修3”课程思想是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基础上,为在区域中人类就如何实现可持续(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参考模式。因此,“必修3”课程内容设置呈现出很强的过程性和探究性,而这也成为今天地理教育所聚焦的“培养点”,更是当今高考所关注的“热点”。
虽然“必修3”的课程标准只是纲领性的宏观界定: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其要求课程学习内容须以“案例”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探究区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开发问题、区域产业的合理发展问题、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等。同时,“必修3”课程标准还要求课程学习必须突出“案例”研究学习,以“案例”为平台,在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出地理学的核心价值。所以,对于“必修3”课程“案例”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走出课程教材的局限,破除“教材”的叙述框架,研究总结“必修3”课程案例架构;并在“破”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生活和学习,依据现有的教学设施,梳理、或重选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达成以探究案例为背景的课堂 活动。
(二)“立”
“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话题出发,按学科研究不同对象的科学逻辑(下称学科逻辑,含逻辑思维、研究框架),在更宽广的视野层面上重新对学习素材进行整合的课堂活动设计。因此,理清“必修3”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就成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归纳“必修3”解决“四大突出问题”的学科逻辑就成为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下是“必修3”反映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要解决的“四大突出问题”的学科逻辑:
1.生态问题:
2.资源开发问题:
3.区域产业的合理发展问题:
4.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
*“箭头”表示逻辑思维承继关联
从以上研究框架结构图中的逻辑思维可以看出:明晰学科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探究性案例”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可操作性。哪么,如何基于学科逻辑,进行“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呢?在明确高中阶段学生认知心理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和现有的教学设施,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中选择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作为教学背景,并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案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出地理规律,从而获得地理新知识。以下以人教版必修3的产业(工业)转移为例,单就教学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课堂活动架构作简单介绍。
三、“探究性案例”背景的教学设计
(一)搭建逻辑思维关联与课堂活动架构
“课标”关于学习“产业(工业)转移”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核心是理解产业“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获取、理解、分析、运用”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继而完成对区域产业转移与发展的解释,以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正基于此,结合教学的具体实际(学情、当前师生关注点等)和“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中的关于产业发展的学科逻辑,搭建起该节课的逻辑思维关联与课堂活动架构。如下:
*“箭头”表示逻辑思维承继关联
(二)充实具体研究“案例”与引导性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架构,可以利用学生关注的某类产业在全球布局变化作为背景案例,分析这种变化的因由。如APPLE公司其产品的生产环节全球布局,分析APPLE公司为其各个生产环节在全球寻找最佳区位的原因;其中,关于产业发展(产品周期与附加值),可以选择上世纪末及本世纪以来APPLE公司最成功产品IPOD的全球扩张,与SONY公司“随身听”的衰落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迫使产业发生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而区域产业发展途径可以以我国各区域产业发展不同模式为案例,并结合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例如“‘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是很好地诠释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 规律。
在选定合适的“案例”后,教师从逻辑思维出发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将课堂讨论串联起来。至此,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投入课堂讨论,并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中得到体验的满足和成就的愉悦;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走出所谓的必修3的“困惑”。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客户服务校企合作实训课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8-0115-03
随着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在“培育企业高技能人才”思想的引领下,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是当前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当今大部分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大多基于实验室与课堂练习,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难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如何通过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从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出发,探索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设计。
一、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机会
电子商务客户服务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而大部分教师主要依据教材及相关资料来设计教学,往往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教学偏向理论知识讲授,无法给学生提供真实岗位情境,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机会。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大都停留在知识认知阶段,无法有效掌握岗位技能,提升岗位综合素质。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具体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亟须改革创新。
(二)职业素养培养缺失
在招聘时,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喜欢录用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毕业生。电商客服岗位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技能素质,要求具备一定的营销技巧、电脑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平台交易操作流程及规则和产品知识;二是心理素质,要求了解客户的购物心态,能倾听客户需求和意见,并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三是职业道德,具有较强时间观念及服务意识。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对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要求,但最终细化并落实到教学设计中的却不多,获得较好效果的更少。电子商务客服岗位属于一线销售人员,对学生的岗位素质要求更高,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实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中,电商客服实操课培养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学授课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授课者均为学校教师,缺乏企业导师;教学设计多以教学案例和模拟情境为主,缺乏真实项目实战;教学内容选取多以教材、网上资源为主,内容选取过于陈旧,与电商企业客服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教学方法大多依托模拟软件、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三年级顶岗实习时学生的技能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归根结底是学生缺少学以致用的环节,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缺少提升相应实操能力的环境。
二、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设计
近年来,广西工商技师学院与电子商务企业共同成立工作室,引入真实项目,为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训课程及其教学方法,并带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达到有效推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目的;二是校企合作工作室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三是为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环境,促使教学与实践应用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电子商务客户服务教学对象是电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客户服务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在网店运营中客服人员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客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聊天”,而是直接面对买家的销售员。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客户沟通技巧、客户服务技巧、客户投诉处理、客户服务关系管理、呼叫中心服务、在线客服等内容。面对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企业专家针对客服岗位为校企合作工作室运营设计一套针对性较强的客户服务课程的培养方案(大纲、计划、教学设计),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一定的岗位要求。针对企业岗位要求,笔者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前设置过关任务,实现知识传递;课中探究典型任务,实现新知构建和内化;课后布置拓展任务,达到巩固、拓展知识的目的。如图1所示。
(一)课前设置过关任务,实现知识传递
教师首先应根据上节课的反馈数据进行教学反思,再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具体工作如下。
1.教师
(1)岗位分析。根据真实项目下客服岗位需求,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筛选并学习任务。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根据真实情境岗位需求收集授课所需课件、学习指导资料、企业岗位要求。
(2)教学设计。首先,进行学生学情、项目实施进度背景分析;其次,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根据校企合作项目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再结合校企项目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并突出本节课岗位技能要求。
2.学生
(1)课前预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在线预习。
(2)回忆旧知。通过回忆旧知及项目实施情况,学生再思考课程知识点,从而带着疑问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学习。
(二)课中探究典型任务,实现新知构建和内化
在教学中,学生不能是被动参与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知识构建中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岗位要求和教學进行对接,这更有利学生将来就业。知识构建的过程,除了外界刺激、创设情境外,更重要的是老师课堂引导,组织学生探索。课中教学设计如下。
1.教师
(1)任务导学。课前虽然已设置过关任务,实现知识传递,但学生并没有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教师需要在课中结合项目进展选取典型客服岗位任务,通过创设情境、疏导、激活、讲授等,按照“课程引入(旧知回忆)—任务导学(旧知+新知勾建)—应用探究(建构新知)授课”等环节进行客服岗位的任务导学,帮助学生实现新知构建和内化。
首先,课程引入,让学生进行旧知回忆。教师应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创设情境并抛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此时,教师需结合上节课考评数据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应带着相应问题在旧知基础上进行课程学习;教师进行实时观察并记录,对下一步的任务学习起铺垫作用。其次,任务导学,让学生进行旧知和新知构建。学生应以小组的形式,探究教师布置的任务。探究的具体步骤为“个人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发言”。分享指每位学生回忆旧知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分享时,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考评员应做好记录、考评工作,把其考评数据上传到平台上,并进行本节课的过程评价。此时,教师还需及时对本节课进行相应点评,以帮助学生学习。最后,应用探究,让学生建构新知。在此环节,教师主要起到课堂创设情境,并进行引导、考评、组织教学实施的作用;学生则是建构的主体,他们不断探究并进行新知构建。
(2)实践指导。任务导学后,学生还未掌握真实工作情境下的客服岗位技能,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实训(新知拓展),以帮助学生提升客服岗位技能,最后通过作业小结,布置课后(新知实践)任务,达到教师课中导学的目的。
2.学生
(1)任务学习。学生通过课前过关任务的学习,已对本节课程知识有基本认知。课中完成教师布置典型任务,经过“联系旧知—参与思考—新旧知构建—反思提问—新知构建”等环节完成课堂知识内化。
(2)项目实践。完成典型任务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真实项目客服岗位要求进行新知拓展实训。在小组协作实训中,经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完成实训任务以掌握客服岗位技能的目的。最终,学生将逐步转变为客服岗位的熟练技术人员。
(三)课后布置拓展任务,达到巩固、拓展知识的目的
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思考本节课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为以后教学提供依据。
1.教师
(1)评价考核。教师课后通过收集真实项目实训拓展作业进行评阅,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对学生课中表现、课后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赋分;最终联系企业检验实践效果。
(2)教学反思。首先,是否根据学情结合客服岗位需求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实施环节是否合理,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探究其解决方案以达到客服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新知构建和内化的目的;最终教师是否进行有效的考核反馈并及时做好教学总结。
2.学生
(1)实训拓展。学生应完成客服实训作业,并及时向教师和企业导师咨询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拓展新知的目的。
(2)技能提升。在课后结合真实项目实战,提升学生的客服岗位技能,达到教学设计与客服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上述提出“课前(岗位任务分析)—课中(岗位认知+实战)—课后(反思+实训拓展)”的教学设计,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载体进行实训课设计,达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人才的目的。
三、典型教学设计案例简述
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项目六、任务二“处理交易纠纷”为例介绍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前,教师与企业导师根据企业电商客服岗位需求筛选及收集与本节课“处理交易纠纷”有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针对二年级电商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重点为交易纠纷类型和交易纠纷处理,难点为如何高效解决交易纠纷。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交易纠纷类型及交易纠纷处理步骤;(2)能力目标,能识别交易纠纷类型并有效处理交易纠纷达到企业岗位要求;(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耐心、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相关课前预习任务。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12-02
随着我军军事教育法规逐步完善,军事基础课程建设重点已由宏观层面的整体框架、体系的构建,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细化流程管理层面。教学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总纲”,发挥着引领和指导教学的关键作用,加强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对于提高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打牢学员智能、技能、体能、多能基础,培养能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掌握起点,找准教学设计依据
军事基础课程是对学员军事素质培养起基石作用的课程,要特别注重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为此,在教学设计之初,就要加强军事教育法规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学员素质特点的分析掌握,为教学设计提供准确依据。一是系统学习军事教育法规性文件。现行的军事教育法规性文件主要包括《合训分流学员军事基础课目教学大纲》、《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军事体育训练与考核大纲》以及《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等[1]。只有系统学习掌握这些文件规定,才能从军队建设发展全局高度理解军事基础教育地位、目标和任务,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才能全面掌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的原则、方法途径和要求,保证教学活动规范实施。二是深刻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课程指导、管理、评价、督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必须深刻理解掌握。要严格依据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筹划训练、安排保障,切实把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标准、如何评价等问题研究透,全面系统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科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三是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从对象类别上看,“4+1”、直通车,青年学员、部队学员,本科生、研究生各不相同,应区别对待、分类施教,根据不同对象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方法、标准和要求。从军事基础素质上看,即便同一类别的学员,也会因文化程度、受训经历、认知能力等因素,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搞“一刀切”“一锅煮”“齐步走”,应充分考虑学员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制定统分结合、强弱兼顾的教学方案,让基础好的“吃得饱”、基础弱的“吃得了”,促进训练水平整体提高。
二、突出重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要在有限时间内学会多项技能,并打到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每个麻雀都去解剖,而应善于把握重点、选准突破口,通过对重点知识技能反复学习、熟练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一是吃透教材、区分层次。认真熟悉掌握教材,理清教学内容中的一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基本内容注重“广”、重点内容注重“精”、难点内容注重“深”。基本内容注重“广”,就是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动作、基本技能要广泛涉及、全面培养、打牢基础,不能出现遗漏和偏差。重点内容注重“精”,即对于重点内容的教学要集中精力认真准备,精雕细刻严密实施,精益求精确保质量。难点内容注重“深”,就是对于教学难点问题要深钻细研、勇于创新,找到问题症结,集智攻关突破,切实拿出破解难题的有效对策。二是联系实际、丰富拓展。教学实践中,为使教学内容充实新颖、贴合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更新,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识、新信息,尤其是一些前沿性知识和热点信息。近年来,世界新军革蓬勃发展,在几场局部战争牵引和高新技术推动下,网络战、太空战、无人战等新的作战理念付诸实施,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编制体制调整力度空前、影响深远,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步伐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相继配发,部队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跟军革形势发展,前瞻先进理论前沿,折射部队建设新貌,直面学员疑问思考,做到向实战聚焦,与部队接轨。三是组织材料、转换语言。一方面,着眼进行高效率的课堂交流,采用便于学员思考和沟通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组织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金字塔结构,恰当地引用数据、绘制图表、列举事例、推理论证,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对教材语言进行必要的口语化转换,运用学员熟悉的语言来诠释晦涩难懂的理论观点,删去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语言,改造必须掌握而又难以理解的语言,使教学用语通俗易懂、更“接地气”,让学员愿意听、能听懂、记得住。
三、把握节点,合理设计教学步骤
军事基础课程从理论学习到操作应用是一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过程,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按计划分步骤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一是要准确把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规律。只有准确把握特点规律,才能实施科学有效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感到,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有四条基本规律:第一,通过讲授自学感悟理论知识。讲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把握重点、启发思考、强化记忆,自学则是按需选择、消化理解、固强补弱。对理论知识的感悟为掌握动作技能奠定了基础。第二,通过观摩示范建立标准影像。以正确的要领、标准的动作、规范的步骤、科学的方法进行示范,把学员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调动起来,在头脑中建立起标准影像,确立起标杆样板,以此比照进行模仿训练。第三,通过分步细训掌握动作要领。把每个训练课目内容、动作技能,合理分解成若干小项、细化为若干步骤,通过逐内容训、逐步骤练、逐环节抠,使学员把握标准要求、学会动作要领。第四,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状态。在掌握动作要领基础上,通过循环练习、反复强化、持续训练,增强深层记忆,养成惯性动作,形成条件反射,全面固化定型,实现娴熟自如[2]。二是要严格落实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步骤。针对军事基础课程全面系统、循序渐进的规律,必须严格落实教学步骤,抓实教学环节。军事基础理论教学,通常按照“先预习、后讲解,先研讨、后归纳,先作业、后考核”的顺序,区分为“读、讲、议、练、归”五个环节实施;军事基础技能教学,通常按照“先理论、后操作,先模拟、后实装,先分解、后连贯”的顺序,区分为“示、讲、练、比、评”五个环节实施;战术教学,通常按照“先室内、后室外,先分段、后连贯,先分组、后集体,先要素、后集成”的顺序,区分为“讲、摆、议、练、评”五个环节实施[3];示教作业,通常按照“先提示、后示范,先研讨、后归纳,先作业、后讲评”的顺序,区分为“讲、做、研、练、评”五个环节实施。一般不要随意跳跃步骤、简化内容、减少环节,否则容易出现“夹生饭”现象。三是要科学分配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精讲多练,预复兼顾、张驰有度”。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就是重难点内容教学多分配时间,一般性内容教学少分配时间;练习、作业、演练等“练”的环节多分配时间,讲授、演示、示范等“听”和“看”的环节少分配时间。预复兼顾、张弛有度,就是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都要科学计划、合理安排,使整个教学有始有终、紧密衔接;把控好教学节奏,既不能过于松散,不利于学员连贯、系统地学习训练,也不能过于紧凑,盲目赶进度,造成学员“囫囵吞枣”,吃“夹生饭”。
四、着眼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灵活选择针对性强的方法施教组训,能使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学、练”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开展自主式学、启发式教、评比式练,在教与学的深层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益。一是自主式学,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督促检查,促使学员开动脑筋、因情因地、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可开展个人自学、集中自学和岗位自学等。个人自学,就是由学员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时间、地点进行学习;集中自学,就是在同一时间、地点集中组织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岗位自学,就是紧密结合模拟连工作、俱乐部活动、部队代职等,让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通过工作实践领悟知识、掌握技能。二是启发式教,变灌输为启迪。摆正学员的主体地位,通过富有启发的教学唤起学习兴趣,诱导学员同步思维、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可开展研讨教学、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研讨教学,就是围绕研讨话题,引导大家各抒己见、广泛探讨,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教学,就是不直接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我问你答”或“你问我答”的方式不断提出问题、启迪思考,引导学员逐步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案例教学就是以典型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阅读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提高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评比式练,变压力为动力。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考核、小评比、小竞赛,激发学员的荣誉感和训练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可采取正反对比练、分组对抗练、典型示范练和考核检验练等。正反对比练,就是组织训练水平高的和低的进行对比展示,让训练突出者有动力,落后者有压力;分组对抗练就是把学员编为若干小组,小组内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组与组间开展对抗、评比竞争;典型示范练,就是发挥训练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训练高标准,让学员看清差距、明确目标、找准方法、刻苦训练;考核检验练,就是坚持以考促训、及时奖惩,通过严格公正的考核来检验训练成效、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金丰年,张强,王文龙.深化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创
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2]刘粤军.大抓基础训练,提高质量水平,全面夯实部队战
斗力根基[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