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1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转贴于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

“四维课程”是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又发挥着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要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

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取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2

什么是个性?我们认为,个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个性不仅体现着共性,而且是共性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人格的个性化。素质是通过独特的人性表现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性乃是人的素质“存在的独特方式”。从这个分析出发,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实质。

小学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适合少年儿童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能使他们得到最佳水平的发展,即身心的和谐发展。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个性化教育是很有帮助的。

影响少年儿童个性化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最经常而直接的因素。所谓教学个性就是教学风格,是在达到具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特点的总和。教学风格是教师的学识、能力和个性在教学上的综合反映,是教师的教学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艰苦的实践,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形成的教学特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人文精砷和艺术精神的融合,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愉快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实现教育的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融合,让少年儿童真正地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自我需要,只有到那时,他们的学习才真正是“愉快”的。而我们的小学教育在摆脱了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情况下,也才是“愉快”的。为此,多年来,为了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人们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独具特色的个性,以此影响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这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我认为,一是要把探索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为教学基本功来抓;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名教师的特点和特长,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

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愉快教育就是一种乐学教育。我认为,学生的乐学源于他们的“善学”。善学者带来的愉快是多方面的,如古人所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是“善学”不是天生的,它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善教”。所谓 “善教”,就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只有艺术地“教”,才能把学生引向“愉快”、引向“乐学”。我始终坚持“教有常规,而后求艺”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愉快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愉快教学不断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追求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了教学风格的五种类型:

欢快型――感情充沛,有热情、乐观的性格特征;教学有活力;教学语言生动,教态活泼;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动态感。

风趣型――乐观主义精神明显,有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教学轻松、愉快,有趣味;教学语言有诙谐感,教态洒脱;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亲切感。

严谨型――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有稳重求实的性格特征;教学有层次,连贯、完整;教学语言精练、紧凑,教态端庄;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信任感。

凝重型――文化素养较高,功底较深,有含而不露的性格特征;教学有深度,凝练;教学语言较有诗意,有哲理性,有韵味;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向往感。

幽默型――情趣高雅,有冷静、机警的性格特征;教学有蕴意,语言意味深长;教学整体上给人以回味感。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3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坚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独立自主、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概念虽然有着不同的解读,其实质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其内涵主要有:1.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2)注重受教育全面和谐发展;(3)关注教育的全过程;(4)实施教育的全方位。《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计划》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看,素质教育是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2.适宜性和差异性素质教育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必然是适宜性的教育。适宜性的素质教育就是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的教育,是适宜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的教育,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4],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3.儿童中心任何教育变革都“要为儿童寻找成长的快乐源泉。”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解放儿童,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变革的核心,必然也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使儿童幸福的教育。因此,全社会都要努力营造促进儿童健康幸福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环境;否则,“播种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收获的却是‘伤在起跑线’上的苦果。”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演进中西方都有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各自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基于夸美纽斯,集大成于卢梭,发展于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第斯多惠,完善于杜威。我国自然主义教育萌芽于春秋末年老庄“道法自然”,行“无为”、“不言”之教的自然主义思想;形成于魏晋玄学“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演变为柳宗元、王守仁、龚自珍等人反对灌输教育和扼杀儿童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提出“顺天致性”的“园丁说”;近代我国自然主义教育近代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融合,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推向巅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都是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碰撞的结晶。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从自然主义教育的演进来看,自然主义教育的“自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指大自然;第二,是指人的天性和本能;第三,是指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儿童天性与生俱来,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天性自然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要依从儿童的天性;大自然和历史文化自然是儿童天性成长的环境,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使儿童主动、自由、幸福的发展天性。自然主义教育的实质内涵主要包括:1.适应儿童天性、以儿童为中心自然主义教育者,都主张儿童的天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不能束缚儿童的天性,而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提供适宜的教育。“自然的或天赋的能力,提供一切教育中的起发动作用和限制作用的力量。”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夸美纽斯说“我们所理解的天性一词……是指我们初始的原本的状态,我们必须回到那种状态,如同回到起点一样。”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种子蕴含了树木生长的一切依据。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量呈现出来,他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尊重儿童期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把童年看作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应该把孩子当做孩子,不要把儿童强拉入“成人世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熟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认为人的教育是我们真正可以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可部分控制、自然的教育无法控制,可控的教育要遵从不可控的教育,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依从于自然的教育,教育应遵从“自然”的道路、按照儿童本性顺序展开。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认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2.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然主义教育主张顺天致性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除了创造本身和使自己变得完美的最重要冲力外,一定还存在着另一种目的,即一种为了联合所有的力量而必须和谐地完成某种任务的责任。”陈鹤琴则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认为“五指(健康、社会、科学、语文、艺术)”是长在儿童的“手掌(生活)”上的,五个手指长短粗细并不一致,它们各有自己的作用,和谐的促进儿童的全面生长。3.尊重儿童个性差异自然主义教育崇尚个性的自然发展,认为“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清朝的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以梅喻人”,反对人为地“一致”,抨击病态教育对人个性的扼杀;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和卢梭等都提倡按不同年龄的差异进行分阶段教育;蒙台梭利和杜威提出教育的敏感期,维果斯基提出教育的“关键期”,都认为人的不同心理和行为在不同阶段具有发展的变异性。第斯多惠更是指出“在人的教育中,一般地说,一切都取决于不违反人的本性;个别地说,一切都应当适应每个人的个别特征。”4.适应大自然和历史文化自然自然主义教育者,在对自然的认识上经历了从客观的自然环境到人的天性自然再到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的转变过程。夸美纽斯非常注重客观自然环境和规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提出“人事若不模仿自然,就一事无成。”[p.93]陈鹤琴则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第斯多惠则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出在教育中必须注意受教育者所生活或将来生活的时空条件,即要注意儿童所生活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祖国的文化,同时还认为文化适应与自然适应越一致,则生活就越崇高、越美好、越淳朴。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维果斯基更是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注重社会历史文化自然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和合

(一)教育目的的和合: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自然主义教育认为“生长或者发展着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并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融合为一体。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也是以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儿童为目的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明确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二)儿童观的和合: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指南》指明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纲要》和《指南》都指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其儿童观必然是“以儿童为中心”,并要求教师要研究、了解、遵从儿童的天性,施以适宜的教育,这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杜威、陈鹤琴等教育家就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天赋能力进行教育,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水平。

(三)教育观的和合: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杜威、皮亚杰等自然主义教育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活动与环境和他人发生交互作用,获得经验和生长,这个过程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也强调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鼓励儿童的探究和创造。当今世界主要的学前教育课程流派,如瑞吉欧教育和方案教学都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外部世界,创设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因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53-01

素质教育被国家列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无疑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小学阶段的教学是义务教学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安排,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一、实施素质教学的关键

1、教师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他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教师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

2、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素质

如今的教学仍然有一部分还比较落后,还在为学生的考试而严追猛打,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严重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而提出的改革举措,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个性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自身政治素质修养,让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实质性的实施。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以自己人格努力去影响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还应有科学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学生愿意学习,勤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典范。增强自身素质,给学生做个好榜样,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3、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关键,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接受者,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教学民主,点燃智慧的火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创新意识。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想要素质教育真正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教学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慢慢的学习中逐渐激发。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便投入到积极的比赛中去,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三、搞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有效保证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合理地组织教材,巧妙安排教学环节。例如:低年级一般在教师讲解后,看懂例题和插图,看懂练习的形式和要求,可设置思考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和思考,再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归纳规律和运用规律。高年级可让学生逐步独立看科教书,学会对不同的内容(概念、法则、应用题等)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对重点内容和疑问的地方做下记号,以便接受老师的引导。安排教学环节应从素质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智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见解,素质教育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千秋伟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能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素质教育就能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格;素质教育;能力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62-02

1 当今人才培养规格表述的矛盾和不足

无论作为国民教育总体构成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都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培养方案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落脚点展开。

分析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在陈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都会说明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本专业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职业定向的分解指标,说明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且不说这样处理将知识、能力、素质的概念和关系有没有梳理清楚,单是这种将能力、知识与一大堆品质、心理特征及道德水平的要求并列来表述培养规格的方式,就使培养规格的内容臃杂、结构混乱,缺乏统一性。如有的将知识、能力、政治思想都归结为素质的下位概念,认为培养规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等,这是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为培养主线;有的把素质和能力并列,认为培养规格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或者认为培养规格涵盖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格素质三要素,这是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两者的培养为主线;有的对能力做解剖,认为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据此分别列明对知识点和素质的要求,这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

2 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要体现提高专业素质

个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人们在表述和理解时往往把素质概念等同于或从属于“基本品质结构”或“基本品质”概念。这是素质的概念,本质就是指人的结构组成因素。构成人的结构组成因素很多,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很多人把素质和知识、能力一起作为平行概念进行排列。

我们认为,个人的素质不能等同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平常谈论的人的素质和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字面虽然相同,但落脚点却不同。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素质,根本却是教育,是有关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既然是教育,就要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来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虽然仍是与人的属性相关的,但却是对人的属性的塑造,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有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素质。也就是说,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对普通素质的拔高,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对象拥有独特的更优更好的素质,而不是让他具备作为个体的基本必要素质即可。有的研究者把成功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这种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在培养规格的表述中就要贯彻这一思想,素质要求也是有重点的、突出的特征要求,而不是将普通受教育者基本素质要求的罗列。

另外,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决不是并列的、平行的。首先,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我们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教学组织中按照这个总目标,根据组成素质的要素的内容来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加以贯彻实行。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不能将素质作为与知识、能力等要素平行的概念,而应该把它作为其他的上位概念来概括。在此基础上再谈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的构建才是合理的。

还要规避一个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都会犯这样的毛病,把与专业有关的素质和作为培养对象的个人其他综合素质要求一起排列,共同列示,这样整个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就显得非常杂乱。我们说,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是为教学服务的,具体来说是为指导课程安排服务的。尽管要把学生的各项素质提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目标没错,但是毕竟要有所侧重。事实上,在教学安排上也正是如此。学校教务部门统管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具体的专业教研室再负责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培训。作为基础课程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要求可以不进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之中,或者即使有表述,也简单概括即可。有的研究人员将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在讨论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只提和专业有关的素质,对非专业加以省略,就是对上述精神的体现。描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也应该围绕各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和核心提出素质所要达到的水平,而各专业之专业素质,无外乎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

3 贯穿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主线是能力

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教育的落实最终要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为评判标准,这一点在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能力不能量化成相关指标,结果能力的要求就转移成了技能的要求,实质上又转化成为知识要求,提倡素质教育的模式最终仍然回到强调“知识”型为重点的教学方式上。

3.1 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

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概念有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在培养规格表述中用到的概念。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对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有的用“能力”概念来贯穿其内容,有的使用“技能”提高作为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

在实践中一般说的那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技能,即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认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技能的实质是一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与狭义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相对应。前者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而后者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通过习得技能可以使受教育者尽快获得相关能力,或者说获得能形成为能力的基础。将技能视为知识,并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使技能习得具有了可操作性。

在很多专业领域,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没有绝对的区分,或者说知识和技能没有绝对的区分。以会计专业为例,有很多课程是既贯穿理论知识又传授操作技能,基础理论中要讲,会计实务中也是相同的内容加以训练,例如分录填写和报表的编制。这在认知心理学中被认为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同的习得阶段,或者说程序性知识的习得首先是以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为条件。在此之后两种知识的习得阶段会发生变化,作为会计理论的陈述性知识通过巩固和提取运用来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和理解,而作为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则通过一系列的变式练习来实现规则从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最终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技能。所以不管是不是会计专业,技能要求即是知识要求,只不过在教学环节中多用实践性教学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而已。

3.2 贯穿人才培养规格结构的主线应该是能力而非技能

还是以会计专业为例。从能力产生的心理机制看,能力应该指人能够在意识的控制下,为了一定目的或目标而组织条件反射的特征。在这里的目标就是会计管理目标,有些目标是定式目标,有些是非定式目标。定式目标的条件反射固定下来就形成技能;非定式目标条件反射的完成则要依靠个人的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驾驭。社会上招聘会计人员强调经验,就是希望从业人员能将更多的非定式目标条件反射转化为定式目标条件反射,熟练自如的处理相关事情,减小突发事件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避免非正常因素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失。

即便如此,再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也不可能接触过所有的会计问题,对所有的复杂情况都能解决自如。所以,对一个会计工作者,经验固然重要,技能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时,能够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就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的要求,它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通过技能的习得就能具备上述能力。所以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应该围绕各专业的能力要求进行仔细的分析,不能仅仅围绕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创新及应变能力做出相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的主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6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方面很多,要主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需要共同作用才能正确的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本研究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征、 教育理念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能力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此时期也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到很多个主、客观方面因素。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有几个特点:整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实践性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成为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坚持的原则要确立整体教育观,核心要素不能丢,主体性与主导性结合起来。在方法上,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培育三者相结合,对全体学生既要公平统一,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于一体,使学生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因为是一种整体性教育,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是具有整体性。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该是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全,只有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才具备一定的功能。第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性教育是当前和以后对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生活思想水平的主要环节。

2、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教育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重点。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密切相关的,从学生的本质出发。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育也是以学生为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育要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

3、实践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只所以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实践性,是因为: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对人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是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不断的实践中,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基于此,这种实践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第二,在内容上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更有实践操作方在的。第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思考

1、确立整体教育观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成效性离不开整体教育。整体教育观,就是既包含着整体性的又有广泛意义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不仅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也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所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最终任务。无论缺少任何一级的教育,缺少哪一部分的教育都是不是完整的教育。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知识、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这是整体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内涵是要求知识、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三者合理搭配,应该处理好,偏向哪一个也不完整。

2、注重核心要素的培养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指价值观教育。我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要以价值观为核心。第二,上面所述的知识是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反言之,价值观又是知识与能力的方向所在。第三,我们知道价值体系是规范的调解体系,一切规范 都能在价值中找到基础。判断规范是不是有效,应该以相关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所以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方面的传授以提高能力,更要重视核心要素――价值观。

3、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就是主体性形成与完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人具有不同的主体要素。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人的主体性时,具有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求把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与主导性教育想结合,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是指把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体思想政治水平相结合,而主导性则主要是要求大学生所达到的社会主导 的思想政治目标。从中可以看出,前者是注重现实,而后者看的是理想性与可实现性。

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途径

从上述可基本看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注重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一培养,还要有一个思想政治统一的标准与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家庭、社会、学校一起努力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也必须以知识讲解为基本形式,如果大学生没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判断立场,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会辨别是非,不能解决问题。而价值观的培育则是指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领悟能力,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相互表达理解。知识是材料,形成一定的能力能源,没有知识不会有能力,思想也不会存在。知识更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不是相当我的想象,只有一定的经验与事实才能形成价值观,知识越多,价值观才会更正确、更先进,更合理。所以教育中不能兴有理论没有实践,只有三者统一,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

2、全体学生统一标准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素质有一个标准的统一规范,但也不失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全体学生的标准是统一的,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是要符合人性的普遍性,虽然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总是有人有着共同的普遍性。所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时,总是要照顾到学生的共性特征,它必须为什么又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呢,这一点我们不大好理解。因为无论规定做得多么详细,总不能满足个别人的发展需要。虽然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但也不能阻碍我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标中要重视个性的发展教育。坚持统一标准,这是对大学生的共同教育目标,所有的大学生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是否认对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反过来说,对学生的个性方面的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没有个性哪来的共性呢?在这一点上,所说的标准统一其实质上就是对不同层次个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反向审视这些标准,做到统一与个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

3、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协调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环境,一般讲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既有优势,也有缺陷,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面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机系统。但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提高需要大环境的共同作用,这个过得是复杂的,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有很多的限制与条件。我们要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相系起来,协调一致,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2]金菊.新世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8)

[3]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04)

[4]李伟东.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嘉应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