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优化教学;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都有同感,不少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动力,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初中生还没具备;另一方面,也许是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有关,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就教师方面来讲,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素质与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第一是专职教师较少,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被边缘化,地理课往往用来照顾老教师,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就缺少专业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缺乏钻研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上课时将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让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反复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教师思想观念和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学的进行。第二是其他教师挤占地理课,为迎合应试教育追求升学要求,提高主要学科的应试成绩,教师们纷纷向地理教师要课,地理教师也乐于或者被迫让道。地理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好。学生们觉得地理教师都不重视,他们有何必认真?
其次是由于教师的态度而引发的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八股式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一些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地理教学内容应密切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可我校地理教师可能是无力组织,更可能是学校怕出安全事故,或许是其他原因,本校学生没有上过地理实践活动课。无一例外他们的地理课都在教室度过。因而上课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就学生来说,语数外等主要科目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老师过于严格。学习时间长,超过7小时,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时间需要1.5小时以上,许多学生无力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堪重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在本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时,选择放弃地理等学科容易理解。首先,考试是指挥棒,中考不考地理。其次多年以来,地理作为副科,早已深入人心。最后,学校,家长,地理教师轻视地理教学。受其影响,学生当然不太愿意学习地理。
二、搞好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建议
1.灵活的上课技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新课导入的用语,知识点之间过渡的用语,都离不开教师细心地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以一种“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比如说,课堂活动题的探究、思考,教师不能完全放开地让学生去实践,而应给以一定的指导,通过艺术化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因好奇而积极思维,从而获取新知。
其次,要能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在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练习的评析等方面,教师要动足脑筋,从而把复杂问题以最简单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使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能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因为感觉“自己行”而变得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喜欢地理课,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交通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2
中学地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完全相同的课程和完全相同的内容,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的学业标准。必须承认学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群体。学生个体之间的天赋、潜在能力、个性和特长有极大的不同,发展的前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地理基础教育要在使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准的基础上,满足具有极大差异的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从而真正使教育满足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特别是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利,通过选择体现差异。要强调尊重个性,加大弹性,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因材施教。
中学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应不限于书本里和课堂上,学校、家庭、社会当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要充分运用教材和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和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获取教育和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各种必要的实践活动。传播教育和教学信息的媒体,也不限于语言、文字和静止的图像。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也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不断变换的教育和教学信息。
中学地理教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地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改变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做法,尤其不能以记忆课本内容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中学地理教学要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就不能追求让学生执行完全相同的课程计划,使用完全相同的时间,按照完全相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能力、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就不能封闭在书本中和课堂上,就不能仅凭教师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由教师包办本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
要形成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基本理念
——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方式。
——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和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
——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学习地理课程。
——要实行开放的教学,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课堂上和课堂外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学习过程
认知地理事物,经历复杂的心理体验,并逐步提高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进一步更新观念,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的机遇。要用新的观念来指导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课程观,即明确课程最终形成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局限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中。教师不能刻板地执行方案和标准,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就使得综合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趣味全无。课程标准则首先着眼于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以后所应发生的行为变化,包括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然后再考虑相应的知识选择。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3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讲述法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不断讲解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讲述法教学中,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经常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学习地理,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根据文科本身具备的特性,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为学生划重点,划知识点,学生学习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的效率不高。
高中的地理课和其他的文科课程相比,是有些难度的,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的文科学科来讲,高中的地理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高中地理课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每天只是机械的讲授课程,遵循课本的原则,根据课本知识,和教育局最新下达的讲课目标讲课,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太生硬,不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把地理学科当成得到高分的工具,以至于对于地理课的兴趣缺失。同时,教师主导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的疲惫感较大,同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对高中地理课教学的建议
1.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课是一门比较枯燥困难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自然地理,难度极大,学生想要学好自然地理是十分困难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自然地理,就要求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思想,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会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的阶级性,造成二者沟通十分困难,这就使教师之间互相不理解,学生不了解教师授课的辛苦,教师不理解学生学习的辛劳。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互相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3)提出问题,共同学习。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专研的主要途径,只有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专研,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不应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死记硬背。传统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厉,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太死板,课堂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不应该处在支配者的地位,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调节课堂的时间。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但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课,做笔记,学生不管对这个知识点懂不懂,都要紧紧的跟着教师的速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在下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仔细思考呢,教师就匆忙的把答案说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到课下去做,但是,一到下课时间,学生就把问题给忘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进行调整。
4.从教师层面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成正比,这是导致高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性,所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要能够跟上那个时代步伐,用新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教师认识不到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一直把地理当成是副科,所以,教师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一大原因,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重视地理学科。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教师的待遇和强大的工作量比例失调,物价呈上升趋势,而教师工资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下,教师就会感到疲惫,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该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使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强调地理学习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性、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则强调“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目前地理教师的评价素养亟待提高,地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研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如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缺乏有意识地对课堂学习整个过程的评价方案设计,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收集、即时反馈与策略调整的预案设计,往往使评价游离于教学与学习过程之外。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一个教师和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实践领域,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专业领域。说它熟悉,是因为它每天都在自发发生着;说它陌生、具有挑战,是因为它需要完备的专业技术,即将课标解读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设计评价工具,观察学生学习,分析解释评价信息,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等。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促进发展的评价是素质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学习评价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组织部分,从实践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评价而非外部考试,才能及时诊断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但在评价、教学与学习一体化的实践中,这种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评价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课堂学习评价被狭化为教师在课堂的口头评价,而且过于空泛廉价,缺少有针对性的具体评判与指导反馈;二是课堂学习评价等同于单元或阶段检测,成为选拔性考试的附庸,极大弱化了考试诊断与发展功能,甚至异化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即时诊断的关联度明显缺乏,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决策所需的信息。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生评价目前正由主要服务于社会选拔与控制的状态,逐渐回归于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由“关于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为了学习”和“作为学习”的评价。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借鉴设计性研究理念,把课堂学习评价变成设计科学;借助数字技术,把课堂学习评价变成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与反馈;将精神分析与标准化测验结合,并将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改造为课堂观察谈话法,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转化为支架式交互性评价工具设计方案,将杜威的做中学、罗杰斯的人本思想转化为作为学习的学生自评与互评过程;从关注教师的“教”及其评价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及其评价,特别是将课堂评价焦点聚集到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从而逐步形成系列化、可操作的地理学科课堂学习校本评价工具及其嵌入技术策略,特别是课堂学习评价嵌入技术,包括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设计,嵌入形式、时机,评价与教、学交互性机制,再嵌入选择等,使课堂学习评价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课标、教导、学习、评价四者的切合性与融合性,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生态,形成课标、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整合型课堂教学方式。
郑云清,地理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福建省特级教师、首届地理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专家咨询指导组成员,福建省教研室主任、教研员。自1987年8月从教以来,在福州一中工作近20年,曾任校长助理。2007年2月调入福建省教研室工作。主持过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参与主编十几册《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有几十篇教育教研论文在《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福建教育》、《新教师》等刊物公开发表。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5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进行概述,说明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基本模式,指出探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文章的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则针对地理分层教学中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问题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4]李群山.分层次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探索与实践[R].学知报,2011(01).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6
一、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内容的界定
何为教育性?高凌飚教授将评价中小学教材的维度分为知识维度和思想文化内涵维度等六个维度,其中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正是对教材教育性的评价,他认为其衡量的问题包括: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认识五大方面。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教育性内涵大为扩展,已不等同于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性目标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本文所指的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主要是指对教材中承载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评价,其中情感分为学习兴趣等四个亚类,态度分为科学态度等五个亚类,价值观分为合作意识等八个亚类,共17种内容(表1)。
二、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指标的建立
通过对诸多评价维度设计原则的研究,结合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的特点,设计了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性评价的存在性、符合性和检测性三个评价维度,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表2)。
三、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过程的分析
1.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存在性评价
“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介绍了地貌演化发生的条件(内、外力作用)、发生的背景(岩石圈物质循环)、基本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其对应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包括:通过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了解我国山地、地貌的分布培养地理审美情趣和树立国情意识,通过认识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通过学习火山、洪水等知识树立灾害意识。通过对17种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在本章10个知识点和9个活动中的分布情况(表3)进行统计,发现本章共含有69项且涵盖13种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数量较多,类型多样,也涵盖了本章内容应该培养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存在性较好。
2.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符合性评价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不同。高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基于初中基础水平上的,强调要形成更加稳定、更深层次的意识、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上。如同样是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生的培养目标是喜欢学地理,高中生不仅要培养他们喜欢学地理,而且要初步认识到地理科学的价值。所以初中地理主要涉及“是什么”,而高中地理更多的是“为什么”、“怎么办”。如同样是学习山地的内容,初中地理在“中国地形”这一节中介绍了很多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教材中的活动是呈现五岳的图像,要求学生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到五岳的位置,而高中教材主要讲解了不同山地(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教材中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思考地下隧道的选址和公路的选线,引导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更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除了教材中课文系统的文字部分,还有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分布在地理图像、活动和案例栏目中。地理图像,如河谷的演变示意图、长江口冲积岛的变迁示意图、华北平原河流堆积地貌图等,这些图像或以图释文,或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而且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提升地理审美情趣;教材中几乎每个知识点后均设置有活动以及章末的问题探究,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渗透和感染,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本章所包含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深度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内容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符合性较好。
3.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检测性评价
教材中的“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活动中包含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占59.4%,多于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或者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9个活动中,通过学生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可以评价学生是否会积极思考地理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意识;通过学生模拟“河流堆积地貌”的实验,评价学生是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是否具有求真的是非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章末“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人地观,是否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类型多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和评价学生不同内容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具有丰富的检测学生不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作业,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检测性较好。
四、发挥地理新教材教育的教学建议
1.充分挖掘地理新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
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特别是那些含意深邃、隐而不露的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价值。如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教材中呈现的“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8”和“0”模式来记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但很少有教师意识到应该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地理学习的方法观,跟学生强调 “模式图”记忆法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结合其它两个维度的目标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首先,认知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知识、技能的水平越高,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养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越丰富越深刻;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在学生的亲历体验中去渗透与感染。有些地理教师将此维度目标当成知识向学生灌输,殊不知,学生只有亲历学习过程、获得感受、体悟良好方法,才能把这种感受、体悟上升到情感和价值判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又有推动、强化和调节的功能。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都不能有所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