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1
1.学科建设基本状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的发展基础;2011年4月,保山学院社科部从原政史系分离,成立理论教学部,专门从事理论的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使依托一级学科理论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平台进一步牢固。2013年12月,理论教学部开始学科建设工作,已经着手建设以理论一级学科为统揽,以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为主攻学科,以艾思奇与大众化研究、杨善洲精神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生态观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体系。
2.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理论教学部重点扶植的二级学科“中国化研究”,并以艾思奇与大众化研究、杨善洲精神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生态观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研究为研究方向,有着较强的科研、教学、队伍、地缘等优势。科研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学习读本共计9本,获得省、市、校级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教学上,主持并完成云南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主持并完成校级重点课程2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原理》);累计获得省级、校级教学奖励10余项。队伍建设上,学科组共有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在大众化、杨善洲精神和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上,保山学院已建立一个云南杨善洲精神研究基地和大众化研究中心并依托保山市社科联成立了艾思奇与大众化研究会。另外,依托这些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已经推出了一批科研成果。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与国内同学科相比仍有不足:(1)队伍建设还不够。教师总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较少。(2)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发表在CSSCI上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3)资金落实难度大,经费有限,对于深入研究造成相当的阻碍。(4)学科视野不够,学科方向的凝练还不够,学科新的生长点拓展受限。
二、马工程出版重点教材使用情况
1.使用情况: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98方案”全部采用云南省统编教材,实施“05”方案后,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保山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均按教育部要求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使用效果反馈:据调查,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这四本教材系统地诠释了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基本的基本原理。但也同时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本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理论性较强,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改进意见和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四本教材应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以详略得当的方式解决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增加实践和案例内容,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保山学院理论教学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课堂教学。四门课程按教育部要求足时开课,其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实现了全校性选课,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采用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部自去年开始了德育导师制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还利用QQ等通讯方式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课后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的紧密联系,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响应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号召,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四门课程相继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保山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我们根据教师特长分专题进行教学。注重教师个性化的发挥,又做到各部分内容相互契合,强化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还采用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研活动,随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就有关问题及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针对时事热点和学生情况,教师们认真备课,讲课内容针对性强,形式生动活泼。(2)人才培养。重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校内与校外融会贯通,构建了学校与社会的连续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部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除了学校建立的近40个教育实习基地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腾冲艾思奇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施甸善洲林场、保山市博物馆、名人堂等),定期、不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教学部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教师们一贯确信“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扩宽知识面,培养多方面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保山学院,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内容和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专业课的学习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保山学院在校学生有8000多人,而我部的教师仅有10人,师生比严重失调;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部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力支持,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新鲜感的缺乏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热情,敷衍了事,言行不一,教学实效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跟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有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保山学院地处边疆有关,另一方面与保山学院还未真正实现师资引进渠道的多元化有关。
四、应用观点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贯穿观点方法:
1.把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既研究基本理论,探索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索大学生的思想接受规律。
2.把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应关注网络技术对教材的作用,如OCW、MOOC等,顺势而变,合理梳理教学内容,哪些适合面试,哪些适合网上教学,促进现有教材的转型升级。
3.把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力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及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回避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教师素质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关键在于我们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体体现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等三方面。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重点在于打造教师素质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主要是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即思想上过硬,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坚强的党性原则和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刻不能丢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其次,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即理论素养,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它要求思想理论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运用这一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关键。目前我们教师在教学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自身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较窄,如对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人文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因此在教学的对相关问题、某些内容上难以把握驾驭,无法讲精讲透,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其二,教学中涉及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教师由于普遍缺乏及时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很难准确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尤为重要。为此,必须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全省、全国学术讨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出去进修、培训、参观学习等,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能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第一,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所有新上岗的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新上岗的专职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并跟随指导教师,在第一学年跟班听课一轮,按时参加教研室教研活动,达到要求者,在第二学年试上课,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情况良好者,成为本课程正式任教教师。第二,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专业素质,努力为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创造良好条件,通过自修、进修、培训、考察等手段,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已基本实现专兼职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专兼职教师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提升队伍的学位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第三,形成较为合理的职称结构,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合理比例,并通过以老带新,帮助相关教师顺利完成晋升职称的准备及评审。
2.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理论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和创新。
2.1增强理论教学的时代感、科学性和说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改革,在教学理念中,关键是立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基本要点,关注重点理解,强化系统性介绍,寓思想教育、方法启迪、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于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科学性、说服力和信息量。具体来说包括:一是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实际,主要指对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疑难问题要把握得准、辨得明,分析问题必须具有说服力、前瞻性。二是多与学生沟通,及时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多关注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向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2.2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总体而言,一是改善教学条件,鼓励老师更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教师除课堂讲授外,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将教学环节区分为主导性教学环节和辅教学环节在主导性教学环节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研讨等方式;在辅教学环节上,采取播放电视专题片、组织参观展览、调查研究、论文写作等。同时也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制作电脑课件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同时,教师还应利用校园网络,延伸教学环节,将思想教育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
2.3整合实践教学要素,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各要素的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32-01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凝聚而形成的学校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既从属于社会文化,又有与社会文化相区别的内容。校园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有学校发展的大事件、学校社会功能定位、师生关系传统等。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这一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个理想平台。借助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1 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1.1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合格的人才,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基本的工作方式是以文化人。因此对于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日常工作中应该包含通过在校园中举办各种形式活动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去,形成校园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利用这种文化氛围去教育人、影响人。
1.2 校园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力不仅仅在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包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的向前发展。校园文化是师生自发形成的。广大师生对于其中的内容不会产生排斥。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较大的推动力。而且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加容易的成为广大师生日常行为的准则。校园文化与时代的结合比较紧密。时展之中的优秀社会文化会迅速的成为校园文化之中的重要内容。这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3 校园文化的特点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接受这个内容的时候通常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较远,难以接受。而校园文化因其多样性、生动性的特点,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的缺点。
校园文化是学生日常生活经常要接触的一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的特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通常随着政治运动和学科教学开展,是阶段性的。因此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程度的弥补作用,延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
2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2.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严重不平衡
当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存在着严重不平衡,教育资源先进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进度明显快于教育资源落后地区,名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快于普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止十年。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部分学校过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表象,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第二,重点大学建设使得高优秀生源集中于少数学校,在无形中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第三,部分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巨大联系,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
2.2 西方意识形态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在我国建立。社会上也相应产生了各种各样思潮,并且影响到了大学校园之内。大学精神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意识。在大学中,校园文化的自由、民主、科学、人文的意识逐渐被等级、利益、权利意识所代替。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可以时常观察到学生之间相互攀比,各种不良消费观念盛行,不入流的网络语言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校园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了负面作用。
2.3 校园文化形式过于单一
我国一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形式仅仅停留于书本上的校史馆、学生会活动,而没有依据当地的情况发动学生创办其他形式多样的社团。需知当前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单一的校史馆和学生会活动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唯有依靠学生的力量,发展多样的社团,丰富学生的生活。
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仅仅停留于表面,浮于形式。这种文化建设似乎是要应对领导检查,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校园文化倒不如不存在。因为没有持续力的校园文化有可能对一部分学生造成误导,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进步可能性却几乎不存在。
3 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机制加强的探究
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已经初现。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是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撑力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工作。
第一,放手发动学生,形成校园文化师生共建的机制。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受用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兴趣的重要表达方式。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交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则可以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叉的。鉴于上述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作用必须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定的评选制度和激励制度,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创建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必须要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正确的引导,强化这一支撑作用,本文中提出的强化机制,只是作者的一孔之见,还请诸位高贤斧正。
参考文献
[1] 刘澜波,宋海霞.浅析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M].北京: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9).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4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换;社会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因其涵盖的知识点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该门课程也具备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实效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
1教材、教学和教育
1.1教材与教学。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选准教材会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选择合适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并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2社会学视角中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教育主要有五个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2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现状
2.1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认识。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使得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法,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情况。
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师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有着高度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多种方法相结合,但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待于提高。
2.2.2学生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社会的特殊时期。社会学认为:青年完成社会化的标志是:(1)身体发育健全;(2)心理机能稳定;(3)道德感理性化;(4)人生观基本确立;(5)奠定知识技术基础;(6)走上职业道路;(7)经济上独立;(8)恋爱结婚成家立业。大学生在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可以完成的社会化主要为其中的(3)到(6)点。现实中,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导致其不稳定性,往往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易懂性而忽略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和深入学习,从而影响人文知识的积累。
3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3.1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指用于教学目的的由各种载体所表现的材料,如文字的、影像的、实物的、多媒体的等。在实践教学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以文字性的教科书来体现。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3.2影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因素
3.2.1主观因素。许多高校教师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应该着手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同时大学生出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有时对问题的看法也容易偏激,没有体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3.2.2客观因素
3.2.2.1缺乏体系转换的环境。、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必须添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3.2.2.2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不统一。一堂课到底上的好不好究竟由谁来评价?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或者是学校督导相关部门?这些都是相关的因素但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应该多元化。
3.2.2.3学生考核方式有待改革。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方式还是通过试卷,这并没有体现出该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考核方式如果局限于传统的试卷,很容易抹煞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途径
4.1整合教材———模块化教学。现代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是系统化。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基于社会学的这个观点,我们队教材在通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点整合进行模块化教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专业特色和实际需要,归纳出学生在特定时期应该掌握的问题。
4.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教师的个体素养及其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育价值观。另外需要重视备课、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4.3完善考核方式。社会学中关于评分提出了及格/不及格评分办法、默契评分法和不评分等。对学生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可以从实际出发,但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必须予以改革。
4.4教学资源合作。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不是一两个教师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5结束语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我们分析了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转换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互动教学,争取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高度重视体系转换,积极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王凤秋.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11.
[3]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6-02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但目前学生社团管理体制机制比较松散,社团活动内容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低层次、低质量的特点,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有待加强。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应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不断克服社团自身存在的盲目性,有效抑制其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进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坚持科学原则,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然而,作为高校中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本身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在组织上表现为自发性,在人员结构上表现为松散性,在活动上表现为业余性,在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多样性。因此,为优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其服务学校育人工作的作用,必须立足全局,遵循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原则,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学生社团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一是明确社团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保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服务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二是强化育人过程和效果。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以社团建设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二)坚持正确引导的原则。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要坚持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统一,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理论导向,确保社团建设的方向性,在育人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提升学生社团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而作为群众性组织的学生社团由于其本身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社团成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一,思想认识水平不够成熟,容易形成一些狭隘的不良观点,造成社团文化活动的随意性和低层次性,正是据于此,坚持正确的引导原则显得十分必要。坚持正确引导原则,一是确保方向性。在社团建设方向上加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社团建设沿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把握先进性。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应坚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把握符合学生社团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用中国化的武装学生,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校园环境,高校学生社团要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在大学生中影响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不能只着眼于校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先进性,还要在多元化格局上坚持开放性,这是壮大高校学生社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一是大胆“走出去”。要拓宽社团建设的视野和思路,紧跟时展的步伐,突破社团内部自我封闭循环方式,寻求社团发展的新思路,与其他院校就社团的建设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注意借鉴和吸收成功经验,提升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二是积极“引进来”。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协会的合作,探讨与政府、企业、协会共建社团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服务校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融。
(四)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学生社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就是全面统筹社团的各方面建设,由内到外打造社团良好的形象,促进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内强素质。重视学生社团的思想建设,统一社团成员的思想认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发挥其在社团管理中的作用,保证社团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社团组织建设,完善社团的人员配置和结构建设,提升社团的工作效率,确保社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细化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使社团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二是加强管理,外塑形象。强化学生社团的阵地建设,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保证社团活动的空间;精心设计社团活动,提高活动的品位;加强与校外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促进社团更好地发展;以社团建设为依托,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优化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明确学生社团的指导思想,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在社团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为指导,以服务广大学生为宗旨,在活动中坚持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化的占领高校学生社团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确保社团文化建设的正确性和方向性。根据不同社团成员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当中,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社团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把握教育的主线,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载体。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社团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社团的规范管理,促进社团规范有序地运作,保障社团的正常稳定发展,确保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地有效发挥。其一,完善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依靠制度规范学生社团的登记,完善社团干部的选拔和指导教师的聘用,合理安排学生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制度健全社团结构,科学组织社团活动,规范社团发展,促进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其二,加强学生社团的队伍建设。一是选好社团负责人。规范社团负责人的选拔,扩大选拔的范围,提高选拔的质量,确保选拔的社团负责人思想政治觉悟高、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并且在社团成员中有较高威信,能够胜任社团的管理组织工作。二是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教育培养工作。做好社团负责人的“帮传带”,实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处理好使用与管理培养的关系,尤其重在培养提高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社团发展模式,创建社团品牌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创新社团发展模式,探索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实施“四个一工程”:树立、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团,定期进行“优秀社团”的评比,打造精品社团;建立、完善一套社团活动保障体系,进行重点活动申报、立项、资助及考核;办好一份社团工作宣传;举办一次社团活动月。二是强化社团的主体意识。“社联搭台,社团唱戏”,对社团进行宏观管理,把握住发展大方向,微观上指导,发挥社团联合会的引导、监督、管理职能,对社团实行传帮带,给社团以自主发展的空间。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活动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线,坚持贴近社团的特色,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原则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培养竞争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形成社团品牌文化,扩大社团文化的影响力,全面推进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
(四)培育社团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社团精神的育人效果。社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内容是社团精神建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社团精神的培育,在社团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逐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推进社团文化健康发展,获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社团精神的培育,一是突出社团的特色。对内要注重教育的思想性,发挥社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社团成员的教育管理,使社团成员认同、接受本社团的价值文化,逐步积淀社团精神。对外要注重宣传,树立良好的社团形象。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来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加大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突出社团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使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强化主体意识。在社团管理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活动组织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团精神培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借势新媒体,推进社团工作网络化,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作为一种认识工具,主客体之间传导更为快捷、联系更为紧密、互动性增强的有效媒介,无疑为大学生思想引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高校校园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凸显,说明适应大学生信息需求及其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接收活动的特点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网站,加强学社团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制度,主动占领网络媒介的新阵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充分重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探究新媒体出现时对于大学生引领教育的挑战,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承载信息、传播互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注入元素,贴近大学生的现实,弘扬向上的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宁.从维稳视角浅谈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2]孔斯丁.谈高校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CHEN Jianqu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its "cultu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ntegration, but also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to start the corresponding explore this topic, I hope the majority of work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multicultur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文化元素的发展
1.1 传统中国文化与高校政治教育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终体现形式,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成的必经之路。然而传统中国文化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哲学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体系建设过程中“文化”理念的展现。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成与发展的主要思路,也是转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有效方法。
1.2 传统“美学”文化是高校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部分
传统“美学”文化倡导心灵美化过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观点在于对学生内心思想进行转变,从而达到对其内心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传统美学对高校学生内心思想进化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使学生看待问题角度以及事物发展的形态意识进行积极优化,为学生思想发展起到净化作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所强调的根本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融入传统“美学”文化也是其必然性所在,同时也是未来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共存与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元文化”顾名思义倡导的是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应遵循多元文化融合的发展规律,对其教学过程的全面性给予充分的保证。多元文化强调民族文化以及文化格局的融合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在于对高校学生对我国发展形势以及发展脚步的认识过程逐步明确,同时对于高校学生内心思想发展进行更好的指引,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科学构建过程中“多元文化”融入的必要性和必然趋势所在。
2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二字理解层面存在片面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文化”二字的理解过程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重视,进而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味,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体系处于“机械”状态,其运用过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这一方面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弊病,也是对“文化”二字理解层面较为肤浅的主要体现。这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应加以高度的重视,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融入与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之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2.2 传统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多元文化”发展产生阻碍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往往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基本理论教学作为主体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的认识过程较少,同时也对文化发展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内在练习过程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老套,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进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气氛难以形成。这一方面也是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头等难题。
2.3 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抑制高校思想政治多元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不能脱离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对其思想意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束缚作用。进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缺乏我国“多元文化”的融入,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用性不强。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过程并不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在此之中“多元文化”的融入过程也会受到西方文化发展的束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3 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新方向
3.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二字的真正意义
“文化”是社会集体行为习惯的总称,而文化并不是文字而是行动更是做法。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层理念的外在展现,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多元文化”所指的是对文化进行深入补充,对其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发展理念和思想进行不断的扩充,使得“文化”为高校政治发展所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多元文化”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进行逐步的深入探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以文化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并且逐步实现“科学性”及“合理性”。
3.2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关键
“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也是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融合的主要思想。“人本理念”倡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对学生自身思想意识进行充分了解,对其思想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特点进行普遍深入,从而进行“多元文化”的有效融入。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而言可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学生思想的了解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不断的明确,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内心思想进行有效转变,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科学发展的目的及要求。
3.3 有效借鉴中西方传统文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的形成
西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并不能将西方文化进行照搬照抄。对西方先进思想以及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科学引进,从而对“多元文化”的有效融入过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多元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当今社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过程的主要方向所在,也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 司维.多元文化教育对现代大学教学的影响[J].航海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