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民生 和谐 公共管理 自动控制
民生问题三要素:公平、质量效益、GDP
民生内涵是指遵循生存公有规律与发展私有规律(简称生发规律)所界定的,与安全生存密不可分的且无需市场激励的民生需求与行为。民生外延是民生内涵定义所包括的需求与行为的种类划分,当前经济条件下应分为类:生养、教育、科研、创业、就业、医保、居住、环境。其中科研与创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其他属主观性项目,多为分配配置政策倾向问题。
民生与国家兴衰相关,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包含社会公平、经济繁荣两方面,因而改善民生必须使GDP增加,而不是只停留在关注分配不公上。
民生问题是公平与发展问题,更是“公平与效率”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处理好公平、效率、发展的关系。改善民生是政经问题,更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来源于公平、质量效益、GDP的不平衡,受落后的民生理论和凯氏理论缺陷制约,要克服经济危机成因。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的方法是:基于公平、质量效益、GDP三者平衡关系中,结合使用自动/半自动/手动三方式,分步推进地改善民生的方案;将民生外延扩展到基础科研、初次创业;民生研究对象由过去解决单一民生问题发展到基于房价、GDP/工资同步增长,改善民生。
公共管理自动化的构成
民生问题源于经济不发展,社会不公平,涉及到经济危机和社会和谐的建设,归结起来是公共管理问题。公共管理自动化的核心为创新民生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的自动控制系统,围绕六方面展开:第一,剩余价值由科技文化成果创造,归全人类共有。这是系统性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法理依据。依据生发规律创新民生理论,确定民生内涵与外延,基于民生问题的项目,完善社保体系。设计财政、房价三分之一(HP/3)、个人单位、金融市场共筹民生资金,由个人选择服务单位和方式,由保险公司管理支付民生资金的一整套操作处理程序。第二,设计自动/手动/半自动三个功能回路,发展出民生问题自动处理的控制技术。第三,创新房地产价格理论,将HP/3用于补充社保体系以缩小贫富差距,另HP/3用于补偿征地以缩小城乡工农差距。第四,修正凯恩斯理论关于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进而使得产出越来越大于消费的内积经济危机的缺陷,区分生产消费金与民生消费金两种币符,以保障产、消平衡。第五,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三大”根源:不公平、凯氏理论缺陷、产消信息测不准,为改善民生消除复杂因素。第六,在平衡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关系,预防和遏制经济危机中,持续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根据这六大内容,可得公共管理控制系统的内容与结构为:民生概念(内涵外延)民生项目处理民生问题的原理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与自动化操作方案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在公平、质效、GDP三者平衡过程中,全面持续地改善民生。
结合创新民生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共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成见表1。下面结合图1对表1所列项目进行简释。
(一)民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对GDP的分配再分配过程中会产生诸多政经问题,可以概括为效率与公平问题。社会资源在生存、发展、自由三方面配置时,倾向于生存、发展困难者的政府保障政策实施起来会面临人性之恶、测算不准问题,使得改善民生的举措难以落实。究竟是以生产劳动实现消费体系、以虚拟经济调控实体经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抑或选择剥削、盗骗手段实现消费体系是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的监管难点。在共产社会前,剥削凭据武力、权力、财力进行,其中武力是根本,权力剥削、财力剥削是衍生形式,权力剥削具主体性普遍性,而财力剥削附庸于武力、权力而存在。民生问题关键在对剥削的遏制,依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处理。当民生得以保障,迫于生活的劳动积极性就可能削弱;反之,通过市场竞争发财致富者就有逃避社会责任的倾向,表现出不顾民生。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要消除共生存与齐出力相互抑制的矛盾。基础科研、创业风险政府担当不足,凯氏理论内生经济危机(产越来越大于消),产消关系问题(生产服务消费率低)等是民生理论不太关注的问题。
总之,民生理论不成熟,没有将民生问题理解为公平、质效、GDP三者间不平衡问题,倾向高效率低消费,民生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民间经济交往互信度过低,依赖担保、(公证)司法程度过滥,地方政府随意干预市场等都是民生问题的成因。
(二)民生问题的规律
狭义民生问题是衣食住行用困境,在产生、生存、成熟(发展自由)、消亡、转换之生命周期中,生存量E、发展量D、自由量F(简称生发自由/EDF)构成三层一体的广义消费体系。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调整全社会EDF的结构比例。
设消费体系总量C=E+D+F,则消费体系矛盾律范畴有四:一是不同群体间为建立自己消费资源总量C所发生的争夺、异化矛盾;二是整体或个体之生存量E、发展量D和自由量F三者间的配置矛盾;三是群体内部分配矛盾;四是消费体系实现途径的选择矛盾,即在生产劳动、虚拟经济手段、剥削盗骗三条途径及其组合方式中作出抉择的矛盾。
生存公有强调共性和整体生存功能,发展私有强调个性和个体发展功能。从字面上看,生存与公有相关而发展与私有相关,公有则能生存、私有则能发展。且生存公有是发展私有的前奏和基础,发展私有是生存公有的必然或升级。二者对应于事物生命周期的生存与成熟两个阶段,相互转化螺旋推进。
(三)抓消费促生产原理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基本问题。生产为消费服务和生产服务消费率是经济重要指标,否则就会演变成唯生产力论。
凯恩斯主张国民收入一部分消费一部分投资。这种理论混淆了消费与投资的概念,基于边际消费效应,使得消费越来越少而生产越来越多,进而内积经济危机,恶化民生。阴流子乃集欲望与能力一身的币符抽象物,币符是阴流子载体,资金是阴流子与币符的结合体。投资的对象物是阴流子,消费的对象物是产品。当人们消费得到满足,就会释放出更多阴流子,出现阴流子增殖,央行发行的币符运载阴流子进入生产市场,生产过程中阴流子增殖转换成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增殖。当实行紧缩政策,阴流子面临缺少运载工具时,就会出现投资不足,从而产出不足,影响民生改善。事实上,人类不清楚此套理论,发行的货币总是少于阴流子流量,从而使得许多经济活动缺乏资金。反之,增发货币,加大投资,经济就会过热,正是阴流子量由货币运载充分进入经济建设的反映。人类对此没有思想准备,又担心泡沫出现。
为使生产完全服务于消费,必须保证产、消总平衡,这就需要区分生产消费金与民生消费金,让民生消费金在消费市场流通,让生产消费金在生产市场流通,避免民生消费金进入生产消费市场,导致产大于消。
(四)民生问题的处理操作
财政、个人、单位、金融市场多方共筹民生资金;为实现公平分配,将HP/3补充社保经费,以缩小收入差距;据生存公有规律,为每个公民配置股票配置保险;在保护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分离出财产使用权,通过借贷均衡消费权,形成高超消费,以释放内需。
民生项目资金一律划归到被救助的个人账户或项目账户,由个人签字转入其所选择的服务方。民生资金的支付、划转的审查由保险公司管理,可在柜员机上操作。
民生问题自动处理的控制系统
(一)基本构设
处理民生问题的自动控制系统按照图1分三个功能回路和一个综治方案设计。
自动回路:基于生发规律和项目的民生体系,建立民生问题自生自灭规律体系。
半自动回路:提高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贡献的评估计量技术,真正落实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走生产劳动实现消费体系的道路;基于按劳按需结合分配与财产使用权、所有权适当分离原则,分配所有权、均衡使用权,消除共生存与齐出力相互抑制的矛盾;修正凯氏理论,区分生产消费金与民生消费金两种币符,建立生产为消费服务的金融调控体系。
手动回路:基于生发规律、依据民生内涵确定民生外延的项目,由财政、两个HP/3、个人单位、金融市场等共筹民生项目资金,由个人支配自己的民生资金帐户并选择服务单位和方式,由保险公司配合个人、服务单位对民生资金收支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操作处理程序。
综治方案:发挥自动/手动/半自动三个功能回路在公平、质效、GDP三者平衡中的合成作用,在遏制经济危机中全面持续改善民生。
图1中自动/半自动/手动三方式结合使用、分步推进民生改善的理论可以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建设提供控制技术。
(二)三个控制回路
图1 中三个控制回路的区别是:自动回路在规律体系支持下运转;半自动回路在破除凯氏理论缺陷、建立新金融体系和抑制剥削下运转;手动回路通过改变民生资金筹集途径,由保险公司管理运作。本方案的实施从手动回路开始,经半自动回路推进到全自动回路。自动回路试运成功后,再实施三功能回路交替运行、综治公平、质效和GDP三者间不平衡,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可见,半自动回路包括了手动回路功能,自动回路包括了手动、半自动回路功能。
1.自动回路。这是民生问题自生自灭的规律回路。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民生问题从衣食住行用扩展到生存、发展、自由三层一体的消费体系。国民收入在生存、发展、自由三方面的配置和个人所得上的分配矛盾,以及实现消费体系是走生产劳动结合虚拟经济的手段,还是走剥削盗骗的途径,称之为消费体系矛盾律。消费体系实现途径选择矛盾与分配配置矛盾主要来自武力、权力或财力剥削(简称“三力”剥削),或受经济理论缺陷的影响,表现为社会公平、质量与效益、GDP三者发展不平衡,最终体现在民生问题上,容易发生经济危机,导致民不聊生。民生内涵由生发规律所界定,遵循生发规律就能针对民生项目处理消费体系矛盾,实行计消市产模式能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矛盾。这一回路是民生理论创新的核心,只要遵循这些规律理论就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的自生自灭。
2.半自动回路。此回路涉及到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经济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实现消费体系途径的可选择性会驱使人逃避生产劳动,倾向选择虚拟经济手段或剥削、盗骗方式去实现消费体系;二是以凯氏理论为代表的分流国民收入成生产与消费两条支路,使得生产大于消费,产、消失衡,产、消信息测不准,进而导致实体经济危机。如果发行两种币符,使民生消费金在消费市场流通,防止民生消费金进入生产市场,就能跟踪并准确测量出生产与消费比例的实时状态,进而使生产完全为消费服务(见图2)。
3.手动回路。民生问题手工操作回路包括民生资金的筹集、服务单位的选择、保险公司监管三大块。
总之,民生问题是政经问题,是以人为本均衡消费权的科学发展问题,而这就要求处理好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平衡关系,遏制经济危机产生的“三大”根源。
(三)币符红-币符绿-投资-生产闭环放大经济回路
图1中半自动回路对经济基本问题的处理可参见图2进行分析。先纠正一个概念,生产消费不是投资,仍属消费范畴,只有阴流子由货币载入生产建设市场才是投资。因为生产过程不增殖,当阴流子资本化后,能够通过劳动者活化生产要素,将人身上的阴流子增殖转化成剩余价值,即将改善民生释放的阴流子增殖转换成资本增殖。投资乃投入人类欲望与能力不是投实物,消费的是全部劳动产品。图2中消费金分为民生消费金和生产消费金。民生消费金会通过人体释放阴流子,阴流子投资到生产建设中去,活化生产要素,形成剩余价值(由科技文化成果创造)。生产消费金(民生消费金前期释放的阴流子,包括回收的固定资产)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支持生产过程循环(再生产),价值等价转移到产品中去,不产生剩余价值。民生消费金(币符绿)与生产消费金(币符红)应当量配置,分别投入到生活与生产中去,不得有剩余,也不得用民生消费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否则会削弱民生加大生产,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国民收入应全部用于启动内需改善全人类民生,力争多出口加大进口,改善消费结构,让人类通过高超消费释放出更多阴流子。当阴流子全部用于投资,就会提升投资能力、发展科技生产力、使生产消费规模扩大,活化更多生产要素,促使GDP大增长。如图2所示,当阴阳(阳流子是指产品纳米化后在网上传送的波粒形式)流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后,就实现了人类消费。在此回路中,人类消费是中心而投(放)资(金)与回扰(资金)是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座桥头堡。否则,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的作用,凯恩斯有关国民收入一部分投资一部分消费的理论会使产出越来越多于消费,人为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累积生产过剩进而内生经济危机。
标记货币红与货币绿两种币符,一可防止民生消费金不在民生消费市场流通不载民生消费信息进入生产市场;二可监测民生消费金与生产消费金的动态比例,使产、消结构合理,保持产-消通道畅通,建立产、消动态平衡机制。此二方面均是准确测量市场信息的基础。
综上,本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将改善民生同克服经济危机、保持GDP增长结合起来处理。从图1中可知,第一回路乃立足生发规律的广义民生概念,遵循民生规律体系,自动处理民生问题;第三回路乃将生发规律转化成政策法规规范人工操作,解决民生问题;第二回路介于第一、第三两个回路之间,通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控制作用,基于产、消平衡进行半自动半人工处理民生问题。三个回路结合使用分三阶段推进后,可实现民生改善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结论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危机;思考
一、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企业管理水平粗放,成本浪费严重,内部关系十分复杂,财务混乱,人才得不到重用,这种管理现象在许多大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不例外。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粗放,因为其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对管理模式重视不够,选择管理模式盲目性大,管理随意性强等现状。某些管理者盲目自大,不听别人意见,身担多职,一职多用,因管理存在缺陷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企业发展。很多管理者对管理模式一知半解,照搬西方管理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发展现状,盲目采取管理措施,造成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在2008 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企业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一夜间暴露,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订单突然减少,不得不进行大批裁员,造成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很多企业主突然才意识到管理缺陷的存在,发现自己的企业亏本越来越多,出现财政赤字,入不敷出。一直存在的管理问题被掩盖,一旦危机到来,企业管理问题被揭开,企业生存就变得岌岌可危。经济危机是淘金者,去除糟粕,留下了管理模式好,竞争力强的企业,经济危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生存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如何抓住机遇,避免风险,使企业脱颖而出,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索经济危机根源,经济危机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年-1933年,时隔70多年之后,在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起,此次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使企业受到重创,引发企业管理的反思。
1.企业认识到盲目照搬西方管理的错误性
在过去不少企业管理者盲目引进外国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经过实践发现这种不结合国情,不结合实际情况照搬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中国管理思想并不落后,只是许多中国企业管理者盲目崇外,没有把中国本土的管理理念加以运用。
西方的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导致的。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完全自由主义资本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科学、可持续发展。虽然有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困境,但总的来说这次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中国没有出现直接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西方完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安全的,更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过度的自由与竞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警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国管理思想并不落后。
2.企业认识到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形势突变,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就是要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但要重视关注国际行情的走向,更要努力提高科学预测和决策水平。密切跟踪并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提前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要对决策的执行具有应变能力,针对新情况和变化拿出及时、准确和有力度的对策。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一些企业领导过于重视短期经营业绩,对依靠技术进步来谋求长远发展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经济危机启发管理者,加强对技术创新企业的一项长期紧迫的战略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者不知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更要重视技术的创新。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三、企业管理在经济危机下如何发展
我国企业要战胜这场危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是企业攻坚克难、战胜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积蓄力量、求得新的更大发展的根本途径。
1.抓住机遇
经济危机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危机带来破坏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的。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也伴随着人才的出现,经济复苏往往离不开重大技术创新。中国许多企业都发生了模式上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对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自觉自主地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把经济运营工作做好,使经营工作正常运行。管理者努力地调整自身的状态及企业的发展状态,从危机中获得发展的契机。
2.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
对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管理趋势发展发展方向应向控股和职业化发展。管理模式要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找准市场定位,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
对于创业初的企业应选择业主式管理模式。创业初的中小企业资金规模都较小,生产、经营条件比较简陋,企业还没有形成所谓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只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因此业主式管理模式是这类企业的最适合模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模式。
四、结语
经济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企业借着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步入正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利润稳步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杨娟娟(1984-),女,河北张家口人,财务经理,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金融
本轮金融危机从2008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席卷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全球经济衰退,经济大萧条,中国作为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和重要经济体之一,同样难于幸免,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据国际咨询机构统计,2007年全国中小企业总数较2006年增长了9.6%,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减少了55万家。可见中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面前,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从而使得风险防范系统更加牢固,具备应对各种风险防范的能力,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和创造力。
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金融危机简称金融风暴,指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及地域内经济急剧的快速的超周期性的恶化。这种状况对房地产、证券、利率指数、地价、生产企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不景气,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规模和产生的价值不协调,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严重失业。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企业财务风险受到极大冲击。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现实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于或无法控制、预料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流的效益降低和可持续性不协调,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实际绩效和目标发生偏离,对企业生存、发展和长期盈利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出口下降、贸易壁垒增加
本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之一,美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必然使得我国出口的进度减慢,贸易规模顺差相对减少。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盟、日本和一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进口需求下降。国内,如苏州、宁波、上海等地区,一些大规模的生产密集型私营企业,如玩具、服装、纺织等受到巨大冲击,面临重重的困难。一定时期内,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会不断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所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提高警惕性,要小心谨慎地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二)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诸多经济活动都和贸易往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出口贸易就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5%以上。近年来,美国贸易赤字加大,境外投资资产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其维系的赤字贸易平衡,因此美元持续贬值。受到美国汇率影响,我国诸多企业经济收益与成本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出口商品的成本大幅提高,以美元计价的产出商品成本也相应提高,所以中小企业面对的汇率变动风险已经显而易见。
(三)债务风险
历史上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表征就是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累累负债。每一次经济危机来临,主导国家和所波及到的国家都在经历一个形成外债的过程中,并且数额庞大,有一定的持续时期。如经济危机最先显现的美国,房利美、房地美就是次贷危机,由于次级贷款的不断积累和增加,资不抵债,最终破产。还有一系列金融机构外资参股,在危机的情况下,发行债券让其他国家认购,我国就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经济危机,外资企业当然也严重受损,为美国次贷危机买了单。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美国的债主一定会向美国讨债,包括我国,必然有不少企业花费精力和时间去要账,也一定会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处理不当背负巨大的债务,导致发生大量的坏账、烂账、呆账。
(四)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一直不好。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处于生产规模的发展时期,通过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是相对可行的融资手段,但是通过上市融资有些中小企业还不具备条件。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国家的主要信贷,大部分流转到了大型的公路铁路基础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心企业,留下来一部分来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主要是智力密集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其贷款额度也相对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大批有待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即使有国家信贷扶持,银行也不愿意把贷款给他们用,原因是,风险不好控制和风险不确定。所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二、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应对金融危机,应着重做好以下五点:
(一)巩固和加强国内市场的经营活动秩序
1.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美国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其他经济主体的正常运作也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市场的经营,应该立足现实,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大出口增长比例。我国出口企业,应该认清目前的形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长线布局,把目标对准如俄罗斯、非洲、中东、印度、拉美等一些和我们一样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并且有进口需求的国家,从而,使得出口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扩大内需,调整生产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大大提升。因此,国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化吸收的潜力,通过调整结构,面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会一定程度上均衡外部市场冲击带来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认识到,危机,既是风险,又是机遇。扩大内需,调整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是应对危机的不二选择。
(二)规避汇率风险
当下,规避汇率风险,中小企业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变更贸易结算方式、贸易融资、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方式、增加内销等。中小企业可运用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保理业务、外汇期权、平衡责任、套期保值、借款保值、远期合同、掉期保值等。规避工具的正确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和不利冲击。企业也应当敦促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远期结汇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避免潜在的亏损风险。
(三)控制债务风险
企业的债务货款能否及时的收回,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所以,企业制定一套完善的适合自己的控制方法非常有必要。比如,运用信用证来收汇,在对外贸易时签订合同等。每一个企业务必高度重视,签订合同的规范性、正式性,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签订合同,还可以洞悉合作方的诚意、严谨、认真态度。同时,对于进出口企业是避免债务违约的必要手段。
(四)提升融资、筹资决策水平
企业在解决自身的资金资本需求的时候,应该遵循,先先内后外的原则。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精简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创新流程,改革变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完善资金回流,来解决“内”的问题。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资产质押,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发行股票等来解决资金,这是外的途径。企业应该创新融资方式,不拘泥于老套的融资模式。具体可以采用,票据贴现,委托贷款,股权质押等。通过并购贷款,银行信托理财等形式广泛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一年一度的贷款归还,来获得新的授信额度。寻找较低成本的资本运营模式,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压力和财务风险。
(五)积极面对反倾销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获得贸易优势,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在WTO层面和立法层面出台了大量对华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但是,超过一定的范围,这些所谓的法案就成了,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是一种贸易障碍。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通过应诉来保护自己的贸易利益。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应诉方,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所以,一定要重视财务信息资料的完善,会计信息统计资料等完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从而能够为反倾销提供有理有据的凭证,来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齐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7).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4
关键词:预算管理;金融危机;刚性;柔性
一、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控制概念解释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对企业活动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分解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经营及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监控、分析和调整,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编制,二是预算执行,三是预算调控,四是预算考评。
(二)全面预算的刚性
所谓刚性,是指制度框架下的硬约束,管理者依靠严明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
(三)全面预算的柔性
柔性是指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经济危机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控制
(一)面临的挑战
经济危机是一种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既难以准确预测,企业也没有能力对它进行控制,同时造成的影响又会是不可预知的巨大。这时,我们已经制定好的以正常经营为前提的预算管理就不能正常进行了,预算管理的作用、意义也开始被怀疑。
(二)管理控制建议
本人认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途径就是在预算管理中将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我们以往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非常强调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预算管理的高度权威性。只有刚性的量化指标才能成为评价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
然而,在实际进行预算管理时我们又很难做到完全刚性,因为存在人为因素的“柔性”;而在需要柔性的时候,我们又无法恰当的做到。有些人可能存在对“柔性”的误解。一种是认为柔性是在损伤刚性,完全反对柔性,在预算管理中抓住数字不放;一种是认为,既然允许柔性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意的“柔性”,即使没有达到目标要求也没有关系,这实际上就形成预算松弛。
(三)下面将按预算管理的程序给出刚性与柔性控制的建议。
1、预算编制
经济危机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企业是存在于整个市场中的,宏观情况、行业情况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关注企业的原材料、动力燃料的价格变动,这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成本。
(2)关注市场上产品的需求情况,产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产品有什么看法
(3)关注国家政策及行业信息。
在预算制定阶段,首先,我们要设立合理的指标,制定量化的确定的目标,不能制定模糊不清的目标,那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是不可能产生指导作用的,在进行预算控制时也是不能把握的,也不利于考评。
然后,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到市场的多样性,增强预算的弹性,即所谓的弹性预算。但是,弹性的存在有可能造成管理上的消极效果,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
2、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即是预算目标的具体实施,也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一方面,坚持刚性标准,就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财力、物力资源,更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在执行过程中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预算调控
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突变,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预算不再适宜时,就要对预算进行调整了。预算的调整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和法定的授权,而不能自行随意更改。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哪些情况下才能进行调整。
(2)调整的程度、调整的幅度怎么确定。
4、预算考评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没有考核,预算工作无法执行,预算管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在进行预算考评的时候,要坚持刚性,不能人为进行操纵,否则会对真实的经营情况形成歪曲的反映,同时也可能损伤员工积极性。
然而,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在整个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制定的一些目标计划,年底进行考评的时候可能就难以达到要求了。这时我们就需要进行柔性的调整。这个调整必须是以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预算偏差部分为对象,而不能趁机将自身的问题隐藏。
三、经济危机下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
如果正处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期,做预算的确实不简单。经济危机下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集约化管理,降低成本;密切关注外部经济环境;在生产销售上制定合理的生产销售计划,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谨慎制定风险战略;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重视交易对手风险;强化控制,提高组织效率。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经济危机下,面对不确定的市场时,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重点是放在对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控制方面。
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过度强调预算管理的刚性,容易使预算脱离实际,失去应有的效力;过度强调预算管理的柔性,容易降低预算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因此,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孙晓玲.企业全面预算的监督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4,11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激发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益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身体都极度活跃的阶段,所以对于古板乏味的事物是不容易接受的,而历史正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所以怎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当前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改进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引入充满情景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欲望去了解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针对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讨论一下,了解并发掘这样做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何影响,对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是否会产生帮助。
一、将历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将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这门需要准确记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枯燥无聊的,所以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本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对于新课程的教授,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一个有趣的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将学生先引入到历史事实当中去,再进一步的介绍历史知识。要知道初中生还处在热血方刚、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时期,所以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是首要任务,用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历史故事要是和讲授知识是相契合的,例如,在学习唐朝盛世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内容时,当介绍它发生的原因时就会提到唐玄宗后期的沉迷酒色同时会说起杨贵妃,自然而然就会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故事讲述的就是杨贵妃钟爱食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的欢心,所以令人一刻不停、快马加鞭的将荔枝从千里之外运到杨贵妃手上。教师利用这样吸引人心的故事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安史之乱”的学习中来,不仅起到了“暖场”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科目在学生心中的趣味程度。
二、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加有画面感的了解历史
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版块,其中一部分是中国历史,另一部分就是世界历史,这对学生的记忆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有可能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流向大致相同,导致学生记忆发生混淆的状况。然而如果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可以帮助同学们将相似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情景的历史内容来区分记忆。比如在教授世界史的“经济危机”时,首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这场经济大风暴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这个故事内容主要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讲的是在美国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一位非常年轻能吃苦的女孩通过千辛万苦得到了一份金饰品店的销售人员这一工作,这几乎解决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难题,可是这天有一位面黄肌瘦的男顾客来到店里挑选饰品,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这位顾客,最终这个男顾客什么也没有买就离开了,可是就在女孩最后做清点的时候发现丢失了一枚金戒指,她明白一定是那位男顾客所为,随后她找到了那位男人并且以真情打动他,最终获得了那个男人的感激和戒指的失而复得。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可以知道当时的美国人民身处于连日常生活都难以满足的状况之中,大量人口失业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混论,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可以提出思考问题,例如引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经济危机的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由于故事的情节煽动,学生们会很乐意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么一来二去的提问与反馈,不仅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了经济危机的实质,还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理解记忆美国经济危机这一历史知识。当然历史故事的引入并非随便插入的,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背景来向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故事,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加以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初中生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做好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让他们建立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杨琼. 浅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6):65-66.
[2] 林琳. 试论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成功(教育版),2012(10):163-163.
[3] 王超、金勇. 从加强史实教育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J]. 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0期.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中国已经出现大量企业倒闭浪潮,尤其是金融、房地产行业显示,我国企业竞争力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逐渐下降,虽然在2011年有所缓解,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企业也必将面临更加激烈严峻的竞争。如何在经济危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保持企业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这将是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必须解决的难题。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获取竞争优势,而成本领先战略作为产业竞争中主要的竞争模式往往是企业在进入市场或争夺市场中最为常用的策略手段,尤其对已经形成规模经济且开始成熟的市场更是如此。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研究在管理学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以Michael E. Porter(1980)[5]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归纳总结了三种具有内部一致性的竞争战略,提出成本领先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随后 Mille和Friesen(1986)[8]研究了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采取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及集中化战略的企业绩效比没有明确战略定位的企业要好,但未取得任何单一战略对绩效有影响的证据。王耕等人(2000)[9]在这方面补充经验证据,指出企业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会为战略成本的实施创造出更多空间。
Kindleberger(1975)[10] 则将研究涵盖了更多的细致考量,认为一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效率、技术、规模和政府政策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金碚(2003)[11]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企业的高效性,成本领先带来技术、规模、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提升最终仍要通过企业效率来影响核心竞争力,并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报告(2008)[12]再次重申该观点。这一理念的提出验证了Sanjaya Lall(2001)[13]在可持续和效率问题上的思考,认为质量淤意味着高效,企业运行效率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此后关于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相关文献涌现,具有代表性的刘赐良和刘铁(2005)[14]在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加强成本效率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选择。王晓枫、熊海芳(2010)[15]随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目前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效率型成本领先与技术型成本领先之间的纽带关系最早是由M.V. Posner(1961)[16]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引出,发现除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差距之外,还存在着技术研发投入上的差异,技术领先催生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并凭借低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樊纲(1998)[17]则将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科教兴国与低成本领先应同时兼顾,不可片面强调科技领先,忽略成本控制效率,而把过多资源配置于长期内无法形成竞争的领域里,否则会过早丧失竞争优势。唐天伟(2006)[18]则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了企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进步引发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水平的变动进一步影响技术效率的变化,而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显着提升,进一步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而潘镇和鲁明泓则研究了企业价值链优化与企业效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针对苏州457家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若能合理整合优化企业价值链构成、配置企业资源则能显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
本文有关经济背景的研究主要借助于Zajac和Shortell(1989)[7]的研究成果,整体经济环境改变会对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产生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同或者变化的环境背景下使用同一种战略不会取得良好绩效。我国学者张建才同样针对经济环境因素指出根据动态的环境制定动态的竞争战略是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文献多从效率、技术和价值链等不同成本领先类型出发,分别研究成本领先战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但并未将不同类型的成本领先战略结合起来,对此做出系统性研究并加以比较,同时对宏观经济环境在其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欠缺关注,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战略资源配置指引,基于此本文将作出补充性研究。
三、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竞争战略概念,他把竞争战略描述为:“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5]
Porter归纳总结的三种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基本战略,其中就包括成本领先战略。
按照Porter的思想,成本领先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本质上的关联,其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并随着现代战略管理的不断实践与发展,竞争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人们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研究出准时制生产方式(JIT)、作业成本核算法(ABC)以及平衡计分法(BSC)等绩效管理方法。那么,成本领先战略是由哪些要素构成,而核心竞争力又是以何种方式受到这些构成要素的影响?
(一)成本领先战略类型及衡量指标
本文在考虑了成本驱动因素和价值链要素对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影响的基础上,从这两种角度展开讨论,将成本领先战略划分为三种类型。根据Robin Cooper和RobertS. Kaplan提出的成本动因理论,成本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的效率、生产流程的创新以及企业资源职能要素的划分上,因此按照成本驱动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和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从企业价值链角度来看,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构成了企业流程的所有环节,内部价值链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潘镇,鲁明泓,外部价值链主要针对原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价值链中的每一环节既是发生成本的环节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环节,将企业内外价值链逐个分解优化,从而形成第三种成本领先战略———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为了便于界定不同类型的成本领先战略并兼顾研究的可行性和指标的可获得性,笔者根据与企业成本相关的资源配置和价值链环节分别列示出每种战略所具独占性于的指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经营成败和命运,是企业中最具决定性和长远性影响的内生因素,已逐渐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但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上仍然处于百家争鸣状态,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环境因素,可以是广义上的整体经济环境,也可以是狭义上的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第二类为效率因素,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在能够补偿成本消耗的前提下,企业要以尽可能少的有限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服务或产品来实现规模经营,企业组织的高效性是根本保障。
第三类为资源因素,企业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诸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外部资源包括社会关系资源、供应商资源等。第四类为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体现在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不受制于物质资源的约束却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资源,包括战略管理、企业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等。成本领先战略即是在上述四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
(三)研究假设
效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永恒的主题,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高效。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企业可获取的资源相对充足,如何高效利用多余资源使其转化成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下,大部分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较高的效率水平,在资金周转、成本控制以及劳动效率上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的高效性直接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与此同时,企业的高效性能够使其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科研、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邱吉福,王园,张仪华,2012)[27];而在经济危机时期,虽然企业资源稀缺性变得更加显着,生产效率降低,但是若企业能够合理实施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则能够弥补企业的经营效率、营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加快产品销售,降低资金机会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据此推理,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在非经济危机时期,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显着;在经济危机时期,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但显着关系有所削弱。
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技术创新是提高成本领先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研发投入越高,高素质人才越多,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的性能,优化生产运营过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张德茗,李艳,2011)[29];与平稳时期不同,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生产力下降,资源短缺,资金匮乏,若将有限资金用于研发开支将进一步减少生产效率,降低短期效益,同时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在短期之内技术创新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据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非经济危机时期,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显着,在经济危机时期,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着关系削弱。
随着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日趋完善,成本降低的空间和潜力日渐减少,价值链成本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寻找新的价值创造空间的研究重点(洪光辉,2013) [30]。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拥有较多的资源和精力对价值链整体优化重构,通过分析各价值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价值链关键环节,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在经济危机时期,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要根据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以获取有利的竞争优势(Zajac,Shortell,1989;张建才,2002)[7][20],以前的价值链结构必然不再适用,因此企业需要对价值链全部环节进行重新整合优化,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企业资源,并且与技术创新类似,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谋求长远发展(穆林娟,2012)[31],势必要牺牲短期利益以换取未来发展,从整体上看在经济萧条阶段实施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会延缓企业发展的步伐。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显着;在经济危机时期,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着关系削弱。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一)研究设计
本文旨在研究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三种类型的成本领先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影响。COMP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该指标的取值来源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共同研究开发的“CBCM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的监测结果,CBCM监测体系避免选取诸如资产负债率等需要依赖于人的专业经验才能判断优劣的指标,排除了模糊变量的同时也加入了专家对指标及权重的讨论和问卷调查,更加符合本文的研究需要。
CostLeader衡量了企业不同类型成本战略领先程度,并根据上述成本领先战略的不同类型,分别指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程度Effi- Leader、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程度Tech-Leader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程度Valu-Leader,依次用来检验上述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该指标的取值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自衡量指标值进行拟合盂而得,取值越高,企业在该类型成本领先战略上的优势越明显。
Crisis为识别不同经济背景的哑变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该指标取值为“0”,经济危机期间取值为“1”。
榆CostLeader伊Crisis为企业成本领先程度与经济背景哑变量的交互变量。
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主要考虑下述因素:从企业成长性上看,在适度范围内企业规模越大、增长率越高,形成规模效应越明显,对于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越具有显着提升作用(纪良纲,1996;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徐建伟,2008)[24] [32];从企业盈利能力上看,资产回报率作为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Dess,Davis,1984)[33],能够成为衡量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创造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标准(刘睿智,胥朝阳,2008)[34],资产回报率越高,竞争力越强;从企业股权结构上看,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竞争力明显优于其他企业产业经济研究 韦 琳,要世聪,等 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臧卫国,2011)[35],并能够有效分散小股东“搭便车”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张,2000) [36];从股价稳定性上看,股价振动幅度用以衡量股价的变化大小,具有稳定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股价无论在牛市或熊市都应该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大涨和大跌都会影响企业竞争力(金碚,2008)[12]
;从企业发展状况上看,资本积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资本积累程度能够显着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宋敏,2000)[37],每股留存收益能够有效对其加以控制;从获取现金的能力上看,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还应体现在企业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上(张蕊,2010) [38];从企业面临风险上看,企业拥有较高杠杆水平的企业意味着面临较高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降低了再融资能力,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王满,2009)[39]。综上所述,依次选取公司规模、总资产增长率、资产回报率、股权集中度、股价振动幅度、每股留存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综合杠杆系数作为控制变量。
回归结果显示,效率型成本领先程度的系数0.778%在1%水平下显着为正,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通过控制成本费用率、提高周转和生产效率等手段获得的成本领先优势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交互项的正系数表明,经济危机背景能够促进效率型成本领先优势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与研究假设H1一致;但交互项与被解释变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危机期间,市场需求萎缩使得企业产品周期延长,效率型成本领先优势反映在经营效益上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而经济危机背景的“促进效应”受到影响。
Panel B报告了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程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关系。回归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程度的系数2.22%在1 %水平下显着为正,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着为负。这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下,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获取的成本领先优势能够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相比于效率型成本领先优势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的这种提升作用显然更加明显俞。此外,经济危机背景会减弱科技创新成本领先优势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具有“削弱效应”,符合研究假设H2。
Panel C报告了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程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关系。回归结果显示,价值链优化成本领先程度的系数0.81%在5 %水平下显着为正,交互项系数在5%水平下显着为负。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通过引进新型企业资源、淘汰过剩产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等措施,优化重构企业价值链,能够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经济危机背景同样会减弱这种提升作用,既具有“削弱效应”。需要注意的而是,交互项负系数绝对值大于解释变量系数,表明经济危机背景的“削弱效应”异常明显,使得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在价值链优化型上具有成本领先优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而较低。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价值链优化策略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系统风险,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这类企业不得不承担更严峻的经济后果;另一方面,企业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经济危机爆发改变了之前整体经济环境,企业需要对价值链全部环节进行重新整合优化,本来已捉襟见肘的企业更雪上加霜。
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资产回报率、每股留存收益、成长速度、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显着正相关,符合预期。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未出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相比企业盈利能力而言,"CBCM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对企业获取现金流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其竞争力检测值包含的企业现金流量信息较少,因此不足以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产生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综合杠杆系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呈现预期的负相关关系,但并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较低的杠杆水平虽然意味较低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但同时也牺牲了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受到制约。股价振动幅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关系整体上并不显着,这可能因为公司股票价格包含太多的信息含量,并且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其特征很难直接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六、稳健性检验与研究结论
(一)稳健性检验
本文以深沪主板上市公司全样本为基础,对不同类型成本领先构成要素指标值进行拟合,以其拟合值衡量企业的成本领先优势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较低的拟合值既可能是因为企业没有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也可能是因为企业虽然制定并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但效果并不显着。为避免此类样本对研究结论产生显着影响,本文以具有明显成本领先优势的公司为分析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分别选取成本领先程度拟合值大于中位数2.912、3.175和1.709的公司为观测样本,采用相同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检验前述分析结论是否发生显着变化。
(二)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2006—2012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后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经济背景下三种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效率驱动型、科技创新型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均能够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以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最为明显。而在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科技创新型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受到削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优化重构价值链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