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汽车4S店 财务控制 内部控制

一、汽车4S店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

我国4S店销售的规模一般都在上亿至十余亿之间, 企业集团为了加强对下属门店的管理和控制,直接委派财务部门人员进行销售的财务管理。这会降低汽车4S店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使之认为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财务部门,开展内控工作是财务人员职责所在,从而导致财务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实际上,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贯穿于全企业的工作之中,离不开每一位领导以及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其对员工的需求也也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素质难以保证,在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财务舞弊等谋取私利的行为。员工经手的巨额现金与其工资相比,具有较大的利益诱惑,在心理落差的驱使下,通过职务便利进行贪污挪用的现象便随之产生。比如之前发生的,汽车4S店销售经理私自提高价格,其卖价远远高于公司报价标准,在半年内贪污的资金达百万元之余。加之大部分客户出于省事的心理,倾向于直接将现金或银行委托员工代为办理手续,对发票往往缺乏严谨的审核,而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的监管力度有限,这使得业务收入部分流入员工个人账户,不仅会损失企业利益而且对企业名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内控控制制度得不到落实 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保障,其规定是否得到具体落实直接影响着汽车4S店销售管理中财务控制的质量。一些汽车企业集团的管理较为松散,工作责任意识薄弱,关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不够规范,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则会在面临风险时出现混乱,不利于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目前,我国一些汽车4S店销售对风险管理控制不够重视,尚未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利于其及时识别和规避财务风险。

二、提高4S店销售管理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重视财务风险控制 加强风险评估

以财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加强风险评估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定期开展风险评估:首先,要从公司内部出发,并根据内部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策略调整;其次,风险评估的内容也应包括客户在内,根据客户需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汽车4S店销售要深入学习风险管理理论,鼓励员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总之,针对4S店盈亏的波动性,应定期预测和评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提高经营者对其营销的反思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策略。

(二)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

汽车4S店应致力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使其在日常管理中切实发挥应用的作用。本文认为4S店内控制度的健全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制度要符合销售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比如规定一车一档结算、款到放车内容以及加强合同管理和财务监督。其次,内控制度要包括汽车销售价格政策,提高销售价格权限审批和余退款结算流程。第三,要加强车辆保险和续保管理,提高操作、结算和政策的规范性。第四,强化超龄库存车管理,以便减小占用资金,最后, 要重视二手车的销售管理。

(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

根据汽车4S店销售网点分散且规模较大的特点,应设立专门审计中心,并配备相应的专业审计人员。审计内容具体可以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销售方面包括业务流转的程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违反合同管理制度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违规赊销和违规提供优惠服务的现象;财务支出方面包括工资总额的发放标准、固定资产请购和支付佣金招待费的规范性、企业资金是否违规拆借以及物资采购的必要性。最后,审计内容应包括财务经理的尽责性、应收账款管理的执行是否合乎规定等。对于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及时进行补救,并制定相关的监督措施来确保整改的落实。

(四)加强集团结算管理

为了加强汽车集团对4S店销售的管控力度,应成立集团结算中心,并借助于办公网络化的OA系统进行申请和批复的传递,以此规范下属4S店资金流动、费用报销以及固定资产请购等的审核程序,实现资金的动态监控;其次,应针对投融资重大项目设立预警系统,以此确保企业资产资金安全性,有效发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促进提高汽车销售财务内部控制质量。

(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与考核活动

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汽车4S店销售应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培训内容的重点应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定,引导员工真正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的理念。其次,应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业绩进行周期性考核,监督其不断自我完善,以此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财务控制提供人才保障。

三、结束语

总之,汽车4S店销售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内部财务控制水平,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结合财务审计的作用,切实促进汽车4S店销售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 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层次划分 财务模式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层次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又译作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用来协调公司制企业内部不同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利差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具体的说就是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所特有的“三会四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三会四权”既是公司产权结构,又是公司治理结构。首先,产权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基础。有股东会的出资者所有权,才会有其最终控制权;有董事会的法人财产权,才会有其经营决策权;有经理人的法人权,才会有其经营指挥权;有了监事会的出资者监督权,才会实施其监督职能。只有在这种产权结构基础上才会有公司治理的健康运作。其次,治理结构是产权结构的实现形式。只有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康运作条件下,“三会四权”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功能,产权结构的各项权能才算真正到位。

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在治理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会涉及到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公司财务的这三个层次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导向模式比较

我们按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主体的不同,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导向不同,可将财务模式分为:

1.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主要适合于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采取授权资本制和实行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治理结构只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所谓经营者主导型财务模式就是以经营者财务为主导地位的财务运作体系。客观上企业经营者具有对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就使得企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经营者财务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

2.出资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这种模式适应了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其重要特征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和双层委员会制,双重委员会即监事会和董事会,监事会的地位通常高于董事会。一般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稳定持股(如银行、创业家族、基金会和其他组织),以及银行对公司的持股和干预(如股票托管制度和持股人投票制度),使得股票市场对公司筹资及监控的作用相当有限,从而使立足于企业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表现出以出资者财务为导向的财务运作体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处处以出资者财务为核心,来进行运作和管理。当然,并不是说这时经营者财务可有可无。

3.业主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公司被家族及其伙伴所支配,股权相对集中地控制在家族手中,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市场监控力度较小,监控主要来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与这种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导向是业主型财务管理模式。业主主导型财务模式容纳了出资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全部内容,使得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成本最小,企业资产运营中实现的经济效益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股东财富。

4.内部人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这种模式产生于以前苏联及中东欧转轨经济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治理结构中。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存在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重组,同时又继承了原有较为混乱的法律体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由于国有股权主体的缺位和某些制度上的真空,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几乎全部控制在经营者手中,公司的筹资、投资、运用及分配侧重体现为经理层的奋斗目标。这种“超强控制”造成企业财务政策持续性差,财务风险大,资本运营效率低,成本高。

三、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发展基本取向

我国现行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一会两线”的并行构架模式,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层次线,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线,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这在我国目前企业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外部监控十分薄弱,表现突出的问题有两个:董事会独立性不强;监事会的作用有限。这一状况决定和限制了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仍然停留在专业财务主导型的对内财务体系上。

面对我国目前内外部监控机制不完善,以及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无论是外部监控还是内部监控机制,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司制改革都不一定适合。基于这种现状,发展多方监控主体并存,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因为抛开原有的主管上级行政机关、党委、工会,单纯依靠“三会四权”及不成熟的外部监控体系显然是行不通的。应改变国有资产的委托关系,变换产权和债权的约束模式,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利相互制衡机制,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改变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的监控。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公司治理 财务控制 关系

1 公司治理、财务控制的涵义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

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融资结构为基础,在以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的一套制度安排。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财务控制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有助于实现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资料准确完整和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2 公司治理、财务控制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从其设立的本质目的上说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控制公司经理人的权利。从企业整体公司文化、公司制度、运作流程等多个维度建立的符合现行公司法的一种监督激励制度,正如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则重在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本质上来说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在不同的层面有其交集,也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其内在联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公司有效合规的治理是实施财务治理的基础。在公司法相关的条文中对于公司治理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对公司的架构组织及其参与股东成员的权利、义务均有着比较清晰明确的规范和界定。公司内部治理的章程和相关规则条例也在公司法的框架范围内对公司治理结构做出了相应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直接管理团队“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整体目标定位与决策,公司一线管理团队执行日常管理,监事会负责对执行团队的监督。财务治理是保证公司良好财务指标的充足现金流的有效手段。在公司治理整体结构有效的基础上,财务治理才能独立的进行。在建立独立的财务治理方面,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集权与分权的矛盾;组织协同与组织冲突;管理的程序化与灵活性等。

2.2 公司治理的形式与财务治理的形式互为作用力。公司治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财务治理能否有效运行。而且在治理形式上也影响财务治理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合理有效健全的财务治理模式也会对公司治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公司财务部门是公司运营的核心部门,为公司提供财务保障。有效的审计监督,优良的财务指标对于公司整体是很有利的。

2.3 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公司治理最终目标是为了保障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对经理人职权的约束,维护公司运营平稳,使公司能够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在公司的整体治理过程中的阶段目标必然包含公司财务治理的具体目标。

3 公司治理、财务控制之间的关系

公司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产生基础。在公司的财产所有者不负责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时不放心交予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这就需要一定的监督约束经理人的机制,在这个基础上股东也为了从公司获取更长远的利益而支持公司治理结构的更新,以更有效的制度去完善健全公司运营。这其中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控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3.1 制衡的着眼点不同。公司治理制衡的着眼点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人事组织制度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剩余索取和监督权力的分配.而财务治理制衡的着眼点在于财务决策权、财务收支决定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人员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要建立战略控制、组织控制、授权控制、责任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定额标准控制、实物控制、财务结算中心与财务公司、财务总监委派制、业绩评价与薪酬等制度。

3.2 运行方式方法不同。在西方主流公司治理模式是三权分立,在公司日常运营中,公司一线经理层团队负责组织运行,监事会负责对执行经理的实施监督,以保证执行团队正确的执行公司章程,有关公司战略定位与方向策略的制定需要公司董事会决定。而财务治理的最核心是要部门独立运行,其财务章程,财务审计模式,要根据财务会计方式进行,保证公司财务健全,为企业的运营提供可靠的现金流。

3.3 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公司设置绩效奖励机制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员工积极性,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以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由此可见,设置合理的公司奖励机制,意义重大。目前来看,公司治理的激励形式主要侧重在经营管理层,形式多样,既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以及情感激励,也包括一些必要的奖罚激励和竞争激励;而财务治理的重点则表现在适时加薪和期股激励方面。

3.4 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主要表现在行政和人事、经济等方面,通过人员职务变动和薪资变动等手段达到维护公司正常运营的目的。公司管理,财务为重。新世纪的市场竞争,其实质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财务控制力的较量。

参考文献:

[1]蒋力.财务控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4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出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出资者投入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利润来增长出资者权益,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而展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来保证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获得净收益前,其出资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持,即保全出资者是确定利润的前提。

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从或服务于资本运营目标是出资者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任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单纯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对比,资本运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而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生产经营管理服从资本收益目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等,供、产、销管理及一般的筹资、投资管理要从属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营目标。财务管理也应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以资本运营目标作为根本任务的。

(二)保全出资者权益是确定收益(利润)的前提。企业经营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收益(利润),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服务,而且必须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要正确地计量收益,必须以保全出资者权益为前提,划清本利的界限。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物价变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以及其他原因,往往使出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陷于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出资者权益得以有效维护,保证收益计量的科学、准确,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真正实现。

(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该模式有效运转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两权分离往往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资产经营者以出资者的出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出资者投放资本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资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成。但事实上,资产经营者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如将资产据为己有或拱手送人,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经营不负责任,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为此,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实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决定了我国企业要树立市场观念,谨慎经营,努力维护出资者权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目前严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目标必须从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走向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出资者权益将成为制约企业的根本动力,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是非功过的评价主要由出资者来进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增长。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宏观基础。

其次,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它反映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共同利益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存和发展只能取决于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否则只能走向萎缩乃至破产,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强烈要求出资者权益的保全;企业管理当局同样关注出资者权益维护问题,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规范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荣誉与应得报酬将维系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促使他们重视出资者权益维护,以便确保自身的长远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投资办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所拥有的财富,而其中最为起码的要求则是保证其出资的安全与完整,因而他们是其权益维护的最大支持者;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用,势必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足够的偿债能力源自于企业足够的出资者权益;国家(政府)更要求出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全面坚持和贯彻出资者权益维护原则,保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样国家将在诸多方面受益,因为企业确保了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植了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五、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造

(一)树立牢固的资本运营观念,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正确考核。借鉴我国国有资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进行考核。我国国有资本主要考核指标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则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则意味着国有资本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考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采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对比的方法,说明考察资本保值增值,重点在于考察出资者权益的增减。因此,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这种资本运营观念,强调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持,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保证资本保值增殖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收益(利润)观念,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前已指出,出资者权益在会计账册中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差数来表现。资产负债表借方的资产可以看作“正资产”,贷方负债可以看作“负资产”,即担负的经济义务或责任,出资者权益则以净资产表现。各类企业的出资者,其持有的利益不是资产总额,而是净资产的期末余额。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创立伊始便与收益密切相关。收益,它代表的是某一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成果。从会计文献来看,一般都将收益(利润)定义为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但在界定其具体内容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本期营业观,将当期的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即为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AI[t2]=R[t2]—C[t]

其中,AI[t2]表示第二期的会计收益;

R[t2]表示第二期的收入;

C[t]表示第二期的费用(成本)。

另一观点是总括收益观,即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公式为:

AI[t2]-NA[t2]—NA[t1]+D[t2]

其中,NA[t2]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NA[t1]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D[t2]表示第二期的资本分配(股利)。

按照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的要求,收益的定义应当采用总括收益观,即收益应被定义成企业净资产的增值,换言之,只有在净资产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收益。这一定义较之本期营业观下的“以收抵支的差额”或“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的说法当然要科学的多,它真正揭示了收益的本质,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指明了方向。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总括收益观实乃必要。其实,相比而言,说总括收益观更为科学,还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它能更好地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因此,应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在评估中应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为计量标准,特别应重视以资抵债后的资产净值,并以此计算当期收益,超过这一程度的利润分配意味着对出资者权益的侵耗,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

(三)全面贯彻资本保全原则。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现象,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使出资者权益的保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全面贯彻资本保全理论。在该种模式下,出资者权益的保全是确定收益的前提。任何一项权益都有资产相对应,出资者权益用净资产表示,净资产的计量即为出资者权益的计量。构成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有三: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计量因素的各种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出资者权益的量度和收益的确定都有区别,因而就产生了保全出资者权益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出资者权益的货币资本保全观、出资者权益的稳值货币保全观和出资者权益的实物保全观三种,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都规定了各自的资本保全要求。要正确分析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保全出资者权益,防止补偿不足,全面实现资本保全。具体地说,物价变动轻微时期,财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应有所偏重,以便基本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当物价变动达到一定幅度之后,应该综合采用出资者权益保全措施,以便追求全面的资本维护。

(四)创造条件,促进谨慎性原则充分应用的。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获得净利前必须使其资本得到充分维护,体现在财务运作中,就要求必须在认真遵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同时,全面推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结果。1992—1993年的我国会计改革中部分地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开始允许采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强化资本维护,确为我国会计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还偏低,距离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要求和客观需要还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有价证券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进行计价;(2)将快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均作为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3)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4)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尽可能缩短摊销年限;(5)对企业发生的产品维修担保、法律诉讼等或有负债进行揭示;(6)审慎地确定支出补偿内容与额度、合理划分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7)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核查其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或标准。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在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中,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之后, 知识经济发展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 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而人们的知识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因而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知识经济, 能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激烈地冲击着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着企业资源的配置结构。而资源配置是现代财务的最基本职能,企业活动必须从知识开始,到知识增长结束,包括知识和财富的获取和分配全过程。在知识流转的过程中,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应当围绕知识投资来进行。因此,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和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对现行财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 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 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各项管理工作, 他们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具有各自的特点。我国财务管理从国家对企业高度集中管理到企业自主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一旦成立就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市场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从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 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赢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 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 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 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相反, 如果缺乏财务管理的观念, 其他工作做得再好, 产品的价值不能得以实现或不能补偿支出费用, 企业也就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因此, 财务管理应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特征

1.财务管理的目标逐渐向多元化过渡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 就是要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通常把相关利益主体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同企业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 包括出资人( 股东与债权人) 、员工和顾客。第二级是指相关利益主体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等。这就为我们从更宽广的产权和利益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财务目标观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由于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 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 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 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 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 等等。企业的理财, 就要兼顾和均衡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 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 又兼顾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2.投资决策向无形资产倾斜

知识资本型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 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生产函数注重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 把知识和技术当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 必须把知识直接纳入生产函数。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 它可以重复使用, 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在知识经济社会, 起主导作用的已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金融资本, 而是知识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取决于该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量, 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 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扩张,企业的资产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新的资产结构中, 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以及以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所占的比例将大大增加, 这一点在高新技术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1.转变企业理财理念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 企业理财就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 必须转变观念:一是要认识知识资本, 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 二是要承认知识资本, 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 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 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以发展知识资本, 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提供持续增长的利润。

2.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看, 尽管短期内不会有大量企业直接成为知识型企业,但企业知识资本所占比重的上升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如何成功地对知识资本进行运作是现代企业理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国际上没有成熟的理论, 对我国的企业更是一种全新的概念, 因此企业必须开展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一是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和市场化形式, 寻求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 二是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 确定知识资本价值, 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 三是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个案进行分析, 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

3.重视知识产权法在企业理财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中, 有形资产的运作较少涉及知识产权法问题, 随着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资本形态的主要形式,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因此, 实施知识资本及其与有形资本组合的运营管理, 必须结合知识产权法进行操作, 以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4.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从目前的实务状况来看,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尚处于较低水平, 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方法落后, 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以现金、应收应付款、存货等营运资金的管理为主,财务管理无法从大局上对企业经营状况予以把握。企业要想在新环境中做到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率, 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次。第一, 财务管理内容上的拓展。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外, 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甚至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 管理方面拓展。第二, 财务管理方法的更新。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得到更多的应用, 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另外, 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三, 财务管理手段的改良。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逐步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一种以Internet/ Intranet/Extranet和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在网络财务环境下, 企业可以实现实时报告和远程在线处理,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 便于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便于企业迅速整合财务资源以对市场做出快速互动的反应。

5.建立独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组织

在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方面,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均是合署办公, 实行混岗作业, 从而导致两者职责不明确, 影响了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情报手册》中指出: “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 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报处理活动, 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 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 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 财务是进行有关筹资、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 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由此可见, 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不可混为一谈。知识经济时代下, 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内容变得更加复杂, 加上企业实施外部扩张战略促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 因此在企业内应专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以专司财务管理之职。此外, 企业要迅速整合财务资源以便对市场做出反应, 首要条件就是相关财务信息可以在企业内部直接、及时、准确地进行传递,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显然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中间层次较少, 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反映灵敏、高效快速的新型组织机构。

6.构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

中国正迈进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知识将超越物质资源而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首要经济资源, 有专家预测, 知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达到80%以上。传统财务管理将财务资源的范围界定为企业的物质资源(包括资金和物资) , 而将知识资源游离于财务资源的范畴之外, 这种界定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然已不合时宜, 人是知识的载体, 对知识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 财务管理的重心应从传统的物质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机制, 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人事与财务相结合的制度化管理; 企业按自身规模和管理特点划分为若干财务管理层次, 赋予各层次管理者对等的财务和人事权责并予以制度化。各级层在保证完成各项财务指标的前提下, 有权决定该部门的人员指标和人员素质要求, 有权提出人员奖罚建议。

总之,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 时代也在进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必将蓬勃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提高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在社会范畴中, 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在经济组织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什么经济成份组建的企业,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企业, 除高度重视市场, 重视产品质量、形象外, 还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 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中心位置上, 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再认识、再创新,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前进。

参考文献:

[1]孙良: 论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创新. 会计之友, 2006, (3)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控制;对策

1 概述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全部可能性风险。在企业的现实经营活动中,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融资、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企业风险货币化是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根据其形成过程,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三种主要形式。

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目标

通常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该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损失上,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造有利地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1 企业财务损失控制目标

出现事故之后对风险进行管理目标也被称为企业财务报失控制目标。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的风险,也就没有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而企业要想获得额外收益,就要面对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财务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企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还是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也要承担这些风险带来的经济后果。因此,对已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转移和分散风险,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2.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更强调的是预防风险。企业为了提高财务质量和健康水平,更好的规僻风险减少损失,需要进行分析、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以及评估,并结合各种手段控制财务风险。比如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等。

2.3 财务活动顺利稳定运行的目标

为了促进财务活动更好的开展,企业应促进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对风险的认识,更科学有效的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提高财务活动的资源利用率,规僻财务危机。

3 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方法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下面笔者将详细的介绍这两种方法。

3.1 控制型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控制型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关键是在财务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对各种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方法进行风险规避,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当财务风险发生,控制型财务风险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降低损失。

3.1.1 财务风险规避法

财务风险规避法是指企业通过分析各种财务风险,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具有较大财务风险或者是企业所不能承受的风险项目,企业领导者应该反复思考,综合论证,通过对各种被选方案的比较,更好的规避财务风险,减少所带来的损失。财务风险规避法对于控制财务风险是相当有效的,可以从根源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其他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还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财务风险规避法不仅仅可以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规避法虽然可以在财务事故发生前进行风险防范,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以及恐惧心理,从根源上消除发现带来的影响,但是规避法本身也有不少的缺陷,只是消极的进行风险控制。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必然会面对各种风险的,比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等。因此企业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会采用财务风险规避法。比如说某种财务活动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大或者是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其所需要的成本超过了项目所能带来的收益。

3.1.2 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法

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法,主要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通过合法的合同以及其他相似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的形式,可以把本来需要自己来承担的财务风险损失转嫁到非保险行业的组织或者个人,因此,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法也称非保险型财务风险转嫁法,但是,企业控制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并没有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完全消除,它只是通过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一方转嫁给另一方的方式来实现企业风险的转移,还是会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具体来说,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在市场经济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通过出售的方式。即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合法的交易的形式对企业的项目或资产进行出售,从而将项目或资产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转移,转移到新的所有人身上的方式;第二种通过转包和分包的方式,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合法的转包合同、分包合同,来将企业现行的工程项目中可能涉及到的大风险进行有效转嫁与转移,以期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三种是租赁,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合法的租赁合同等形式,在有效保持企业原有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租赁方式将企业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转嫁给企业资产或项目的承租人。

3.2 财务型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3.2.1 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

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的实质是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融通等方法来积极有效的弥补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与其他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尤其是当企业将最难以识别和把握的风险自留处理后,其他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主要应用于两种情况:第一,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高成本财务风险,这些企业财务风险往往需要极大的企业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时企业往往会采用自留处理的办法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二,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难以预计性风险,这种财务风险所导致报失可能引起的最坏后果,是其他风险控制方法难以有效的防范、管理和应对的。此外,某些中小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认识,加强财务风险的处理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企业无意识的承担和处理财务风险的情况。

3.2.2 财务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

财务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与控制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各有不同,但都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办法。具体来说,在企业的风险控制过程中保险财务风险转嫁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的帮助企业转移所有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非保险转嫁做为保险财务风险转嫁的重要补充,在此就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了。财务型非保险转嫁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三种:第一,负责约定。这种方法主要在建筑、销售供给、委托等合同中出现,通过合同前的洽谈和约定,制定合同的负责约定,从而有效的转嫁风险。第二,保证合同。企业作为债权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通过与保证人达成协议的形式签订双方的保证合同,以此来积极有效的转嫁风险。第三,衍生性工具。当前衍生性工具作为灵活的转嫁风险方法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获得了更多的应用,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新兴方法。衍生性工具主要包含有期货、互换远期合约以及期权等多种有效方式,以此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值、投机以及套利等机会。

4 结论

总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结合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管理目标,有针对性的利用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来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以期帮助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财务风险管理,在保障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