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1
大学生素质的内涵
1.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定形的阶段,应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们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始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2.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在:爱岗敬业、勤于工作、积极进取;能够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自觉地运用崇高的价值观去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是否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才能具备改造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本领。首先,应具有扎实精深的本专业、本学科知识;另外,应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通识性的知识,并且了解经济科学、技术科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向。
4.是否具有适就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素质人才能够通过实践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作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驾驭所从事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其次,具有独立思考、敏锐观察、科学思维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具有能适应在快节奏、高效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第四,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在顺逆环境中,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坚定素质教育信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唯一宗旨。遍观传统教育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则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围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刻的教育革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勇当教育改革的先锋;坚定素质教育信念,勇开历史先河;摒弃观望、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克服困难,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2.加强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提出了几年,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仍然处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验阶段。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寻找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奠定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要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正确理解其基本的概念,分析构成人的素质要素,各要素特性及其形成和发展,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及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便于追求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而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人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三,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促进正确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为此,应当加大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利用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
3.强化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
首先,应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教师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走出单纯的理论说教误区,讲求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开辟实践教学、兴趣教学的广阔天地,提高并调动学生对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当前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为适应新科学、新文化、新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建设,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打好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探索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再次,要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当今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科学视野。不仅要精通本学科,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学术思想和科技信息,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学校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多角度、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手段,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解决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很好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情趣、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去创造,体验和发现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一定要摒弃“上完课放散羊”的现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会性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内容丰富促人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
4.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以改变目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举止言行、良好的师德教风影响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内容上有意渗透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素质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首先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逐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2
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本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从区别与联系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从教育对象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从教育内容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除此以外,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1.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两种不同模式,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学好。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应试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应试教育的弊端需要素质教育来克服,应试教育的优势需要素质教育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作参考,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教育的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应从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特别要对为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内容、方法、措施等进行改革。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建议
结合上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于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及时吸取当代科技新成果,并能有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整理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关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需要从一种教育向另一种教育转轨,也不需要以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要改造传统教育,向它注入新的理念,给它添加新的活力。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融入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实践,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融合,可以造就理论上的和谐。在人的思维领域,不必再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尖锐对立起来,从而结束近二十年的争论与批判。融合,可造就实践领域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不必再为素质教育而“轰轰烈烈”,也不必再为应试教育而羞羞答答。融合,可造就和谐的教育,进而造就和谐的人才。
2.3“学”与“思”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学与思必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这个理念的转变是对素质教育批判性的发展。肯定了应试教育中注重知识文化的掌握,但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而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的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4“教”与“学”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教,而是要求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在教的过程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程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摈弃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舍弃。
三、小结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3
提到“素质”一词,人们往往很容易将它同道德品质方面的概念联系起来。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思维惯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的学科针对性不够,显得有些朦胧、模糊。
曾经有一个数学老师问我;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可这在你们语文课上容易渗透,在我们数学课上怎么体现呢?我们就不能在数学课上大讲道德、品质、人文思想,那要你们文科老师干什么?是不是我们那样就有点儿鸠占鹊巢之嫌?
事后我想: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素质教育似乎在诸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课堂教学中容易体现,但在数学、物理、化学乃至体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呢?再说,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绝对不仅仅只针对语文科目,也绝对不仅仅只停留在道德与人文这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基础教育学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层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达成目标纲要。但翻遍好多书刊甚至纲领性的要籍,都似乎对理科类的基础教育学科缺乏有关的素质教育达成目标陈述。
其实素质教育在语文科目上达成的层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节操等方面,那些诸如识字读写等与人文不相关的能力,难道不能算做语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吗?
所以我想:很长时间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层面上的内涵外,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科应有不同的素质达成要求,诸如语文素质、数学素质、体育素质……是不是在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科能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使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不至于内涵太模糊?
2.素质教育实践的无序性与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针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序列层次。现行的各类指导性纲要书籍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序列层次的具体陈述。由此,也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育目标和技能培养随意拔高,有拔苗助长之嫌;另一个极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轻视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随意降低学科应达到的要求,有应付时势之嫌;还有一个极端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经验式传统教育,陈酒装的是新瓶,仅只换了一个外包装。
所谓现行素质教育的无序性,表现在同一学科内,就是缺乏素质教育达成能力的阶段性区别。比如小学语文课、初中语文课和高中语文课在课堂上达成的素质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机械重复,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同一种素质的达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龄学段没有任何区别。现行的各科大纲在训练量的区别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质技能达成的能力层次上陈述甚少,无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由于这种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素质能力达成培养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的存在,使许多从事基础教育的相关人员,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上显得有些盲从,甚至是无所适从。同时,也让一场本该给中国教育注入应有活力的素质教育,只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很难充分渗透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教育中去。
每个年龄阶段和每个知识层次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思想及其实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过程中,又由于缺乏相应的序列和标准,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这种无序性和随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愈演愈烈,极有可能变异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毒瘤,也极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教育宗派和教育八股争斗。
许多现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是我们不会教,只是我们越来越不明白;不是我们教不好,只是我们有苦难言……。
3.素质教育反馈评价体系的探索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我觉得,在教育效果的反馈评价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或者说摸索阶段,带有实验或者说试验的性质。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4
一、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基本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会计专业,不仅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会计理论有着较深的了解,同时对实践的具体操作都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思路和工作能力,但是从目前会计教育的现状发展来看在整体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综合提升,而不是仅仅提升某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想要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是从实际的教育情况来看,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通过较为机械的理论进行灌输,对于具体的实践教学和基于任务的教育模式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学生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学习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和其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对模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因为在中职会计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更多重视理论素质的教育,因此涉及基础理论的课程安排就非常多,基本上占据总课时的七成左右,在当前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并举的要求下,这种课程结构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就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难形成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目前中职会计教育在学科的设置上是不够完善的,学生的专业性知识学习并不深入,仅仅在基础理论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就会导致教学目的偏离正确轨道。
3.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难提升
中职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企业内部只需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够参与实际的工作,可是从当前中职会计教育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学生的会计能力比如出纳工作的具体内容很难搞清楚,会计核算以及凭证、科目表和报表的相关制作能力还非常差,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样非常差,这样就很难通过简短的培训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这显然会导致当前中职会计工作教育的失败。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分析
1.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中职会计课程内容的优化,比如,在教学出纳的工作职责时,不仅仅要从理论上进行,还要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中,老师在教授基本的理论内容之后,就需要对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引导学生分组模拟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分配不同的角色,出纳、会计审核、审计等工作,从而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模拟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这要比单纯地进行课程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在具体的企事业单位中担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且做到轻车熟路,这样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填鸭式的教学,上课老师圈定重点内容,考试往往指定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加强了解,学生考试合格就能够实现毕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存在着很多缺陷,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革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上文案例中的基于任务的教学法无疑就是当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对于中职会计教学来说,基于任务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理论教学中,还需要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比如通过构建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安装相应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让学生知道打印凭证的格式设置,一些电脑的基本操作等,特别是随着国家会计电子网络化的趋势,学生利用互联网操作报税等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演示来指导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
3.将实践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知识经济 创新教育
The knowledge economic calls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Jiang Liping
【Abstract】At the knowledge economic times, just depending o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 to cultivate the high-level talents is not enough. I think that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knowledge economic, our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on an innovation road.
【Keywords】Knowledge economicInnovation education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培养高层创新型人才,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不行的。我认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创新之路。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创新,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推崇创新,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有价值观念的核心。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变化、善于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都要依赖于我们的教育。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该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人类历史上若干强盛文化的兴衰作过深刻的考察,发现凡是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对新的挑战的文化都一一被淘汰。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作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与个性之一。凭着这种创新精神,李冰父子筑起了千古流芳的都江堰;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力学局限,创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埃及人民建造了永世辉煌的金字塔;以色列人在布满石头的土地上种出了世界一流的庄稼;美国人驾宇宙飞船登上月宫取回“一片月光”。
我们的民族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特别需要振奋和弘扬国民的创新精神。然而,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却忽视甚至扼杀人们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于标新立异,不尊重人的个性,不接受多元共存,只是一味地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武装自己的头脑,统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头脑逐渐变成了各种标准答案的跑马场。这是对自由的扼杀,它使人丧失个性,丧失独立性,丧失思考力,丧失了创造的愿望,只能制造雷同与平庸。尊重自我才是强者的选择。也许我们应当记住这个寓言:山羊说:“我是哲学家。”袋鼠说:“我是拳王。”斑马说:“我是皇家水兵。”狮子说:“我是狮子。”
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它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摄入,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一次教育,终身受用”是人们的普遍观念。与这种信念相对应,教育主要是道德规范和“确定知识”的教育,把教学的过程主要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死记硬背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获得的标准答案,创新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到大学毕业,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对其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其进行智力的全面培养,更忽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尤其忽视创新能力的激发与锤炼。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使我国许多领域和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可唯独教育领域变化甚微,真可谓“春风不度玉门关”。广大师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仍然在现行考试、升学制度的重压下。人们普遍呼吁,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不改,国民的创新能力就会被窒息,“科教兴国”也只是一句空话。实践和研究证明,在人们的创新及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寡,甚至也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人生态度和全面素质。
20世纪以后,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以无法想象的速度不断刷新。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牛顿的“三大定律”曾经是物理学的绝对真理,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告诉我们,离开了地球特定的引力条件,牛顿定律就不再是真理了。虽然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掌握,但认识到科学的这种本质特性显然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根据这样的知识观、科学观,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另一个基本区别是师生关系的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服从者、被动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和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119-02
一、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虽然职业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无追逐“应试之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上,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职业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教育则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快。近几年,随着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倾斜,职业教育的现状有所改变,但是到职业学校就学的学生规模以及办学质量和特色还没有真正形成。总体来看,中职学校毕业生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一些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动手能力差;有些相关的书本知识落后于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因为年龄小、身体素质差,不能适应紧张的体力劳动及社会、企业的用工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学观念僵化,重专业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过细、适用面过窄,专业教材陈旧、实验设备落后,轻视人文教育等。
除幼儿师范专业外,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不开设音乐、美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课,致使中职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想改变职业学校的这种状况,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才是职业学校面向新世纪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误区
(一)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只是普通教育的事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挖掘、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要旨是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当围绕这一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另一角度讲,职业教育是按照教学内容分类的、与普通教育相并列的学校教育;而素质教育是按照人的价值取向区分的,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学校教育。尽管职业教育明显区别于应试教育,但它绝不等同于素质教育,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有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技术素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方面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地位,毫无优势可言。因此,职业学校也应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二)注重学生特长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具有发展性、差异性等特点,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有自己的个性,当然是正确的。但素质教育要面向有诧异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各自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如果一味地发展学生的特长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将特长、兴趣内化为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依然达不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实施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而言的,与教师无关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体现在学生身上,即“学为主题,教为指导”。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不断地减弱依赖性、增强主动性的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和塑造过程。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及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和学是紧密结合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
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一)德育素质的培养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着想的奉献精神,形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第一步工作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色教育内容,也是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学校可以通过征文、演讲、报告会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职业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广阔的生产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理论课的教师要懂得生产一线的操作,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适用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余地。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例如在仪表课的讲授中,可以根据仪表这门课概念多、前后衔接不紧密的特点,采用“讲练一体化”和“模块化”的方法来讲授,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
(三)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社会综合素质主要指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虽然这些在中小学也常被提及,但针对职业学校和技校的现状来看,学生在这些能力上仍有一定的欠缺,素质不高。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中也要同样重视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学生一起共同缔造具有校园特色、人文氛围的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开展、组织社会实践,结合本专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到生产一线,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产的组织过程、生产环境、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在学校里无法接触的东西,从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目的地组织专题社会调查,可使学生接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生存意识,树立危机感,从而增加学习动力;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到社会大舞台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社会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