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范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治理范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治理范式

社会治理范式范文1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社会治理范式范文2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部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成为二等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其中历史知识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是讲述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知识点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3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社会治理范式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

一、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关于越轨行为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社会越轨,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轻微的,称作初级越轨。如果初级越轨者被其他重要社会成员(如校长、教师、父母)发现并公之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他就被社会归为不受欢迎的一类人。越轨者在思想中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就是那一类人,今后的行为就会以履行预言的方式表现,从初级越轨转变成习惯性的、程度严重的次级越轨。标签理论着重解析越轨行为被有效界定的过程和越轨行为的相对性。对高职生而言,他们在进入职校之前大都被以前所在的学校和教师界定为差生、问题生,被贴上这些标签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当学生进入职校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强大影响,高等职校教育者的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普通学校的教育者并无显著区别,新的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继续延用着贴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标签。标签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坏孩子”的归属感是各阶段学校教育“通力合作”的结果。二是判断越轨行为的方式和尺度不是绝对的,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失范行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人,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要慎之又慎,不要随意贴标签。对已经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职业教育者要切忌继续沿用。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教师要心怀宽容和善待之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必有利于学生失范行为的转化。

二、失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修认为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失衡状态。默顿指出,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教育而愿意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并且也能在社会结构中得到达成目标的正统手段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的。但是,有些社会成员追求这种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或他们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或他们对正统目标和手段都不重视时,目标和手段之间便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被称为失范。根据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不同组合,默顿创建了有关失范行为的类型学。

依据默顿的观点,高职学生的行为可划分为五种:①改革者。通过越轨手段追求文化上合法的目标。如依靠作弊获得好成绩的学生。②墨守成规者。在损害目标的前提下严格坚持规范所准许的合法手段。如学习糟糕但不找麻烦的学生。③逃跑主义者。他们同时放弃合法的目标和合法的手段。身陷网络、沉湎早恋的学生属于此类。④造反者。他们创造新的规范和目标以代替旧的规范和目标。反抗教师权威、嘲笑他人循规蹈矩的学生属于此类。⑤遵从者。坚持合法的目标和合法的手段。如学习优秀且遵纪守法的学生。

根据失范理论,学习目标的丧失或缺乏获得成功的途径是高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大量产生的一个主要诱因。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适度目标,采取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当目标与手段基本平衡,失范行为也会相对减少。

三、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又称为差异交往论,该理论认为失范行为是习得,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习得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失范者交往,则他表现失范行为的可能就越大;文化传递理论与中国的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颇为相似。文化传递理论强调失范行为是习得,校园群体性失范行为往往是同辈群体对亚文化模仿与遵从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亚文化,利用同伴交往的独特作用,这种努力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抗理论

反抗理论认为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并非完全顺从地接受学校的主流文化,作为被塑造的个体,学生有其自主性和叛逆性,他们经常会做出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行为。

高职学生在教育的第一个分流点就被淘汰,进入并不被社会大众看好的职业学校,失败感和挫折感尤其强烈的,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具有逆反情绪和反抗感。而面对职校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和学生越来越强的异质性,教育者为了管住学生不出事,他们又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往往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越严格、惩罚越严厉,学生的失范行为越多,教育者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

高职学校要优化学生管理,必须在研究学生心理和个性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不是更多地以权威自居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质疑的规章条例,而是提出一些允许学生思考与发展的要求,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改革教育方式,倡导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这对于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解决很有益处。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范式范文4

一、针对改善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音乐治疗概述

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从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以及遵守秩序。音乐治疗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体系,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对智障者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在特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变成一种强化刺激来增强智障者正确的社会行为。

1、20世纪初对于音乐治疗在医疗临床价值的系统研究广泛地进人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领域,有经验的音乐治疗师会巧妙地通过各种愉快的音乐活动来促进智障儿童的语言、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西方的一些医院通过刺激和训练智障者进行运动,并且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计划也纷纷建立。音乐可以帮助稳定情绪和恢复肌体生理功能,即使对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并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促进了在治疗中使用音乐的趋势。推出的“创造性音乐治疗”的方法,发展智障者的表达性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

2、作为一门新兴的治疗方式,只有少数家庭可以承受这种特殊训练的经济负担。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缺乏包括音乐治疗师在内的相关专业人员。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需要开展心理音乐疗法,是刺激和训练智障者进行运动的一个理想的疗法。尝试把音乐与中医传统的经络针灸疗法结合起来,帮助智障者发展精细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运动。探索音乐治疗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运动技能。广泛地进人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领域,帮助智障者增强听觉系统的功能。

3、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治疗智障儿童的机构人满为患。初步形成由音乐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对智障的治疗得到重大发展。有了全国性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促使智障者更积极地参与运动。音乐治疗对儿童学习困难和各种身心障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智障者学习走、跑、跳等动作。十分重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治疗经验,促进残障儿童的自我身体意识、方向感以及其他基本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音乐治疗改善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智商低于70的儿童,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局限性是其最重要的问题。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发展交流能力。为患儿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使用简单句子并给智障者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对患儿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帮助智障者发展这些学龄前的各种能力。增强患儿的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

1、治疗师利用音乐的旋律音高、力度和歌词,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发展患儿表达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帮助智障者加强注意力。从最简单的简单节奏摇摆、点头或踏脚活动,提高智障者听从命令的能力。通过音乐游戏来学习或增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和方位概念,重度智障者必须学习诸如手语或利用网片等非语言的交流方法。帮助患者发展精细和粗大肌肉运动的技能,为患儿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治疗经验,帮助智障者记忆重要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音乐的节奏因素,帮助智障者发展和提高语音的范围。通过歌词来学习语言的交流,过加大强度来改善音高的辨别。在小组的音乐治疗活动中。对声音的定位、跟踪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2、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辨别出低音和中低音乐器的音响。提供安全的训练环境,在触觉或视觉的帮助下欣赏音乐。较容易自然表达自我,辨别构成人类说话的高频音响。例如在乐声的伴奏下,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比强调旋律与和声的音乐更容易察觉和欣赏。单一的发声练习也可以成为悦耳的音乐声,例如通过感觉鼓的振动来保持平稳的敲击。亦较容易令儿童产生成功感,神经性耳聋的患者通常对低频的音响更敏感。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趣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治疗师保持与智障者之间的目光接触。

3、音乐治疗可以培养患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乐声的伴奏下,有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进行学习空间关系与辨认时间关系等。患儿大脑某个部位的发育受到影响,通常在短时记忆方面有困难。对叫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反应,在信息呈现后不久回忆的能力十分有限。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儿童,亦较容易令儿童产生成功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练习治疗这些患者,对患儿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加之音乐刺激对患儿来说是一种无威胁性的人际信息,轻度和中度的智障者是有可能发展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设计,每一次音乐治疗的过程都应该包含许多语言体验。

4、患儿可以在为他设计的音乐中获得安全和自由,节奏鼓点或用相当大强度演奏。听觉刺激或触觉刺激可以使患儿产生对声音或对其他人的意识,以便那些有残留听力的患者能够察觉到一些音响信息。患儿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学会音乐的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对于较低的音会辨别得更准确一些。当患儿的活动开始能够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的时候,音乐治疗师可为其充分加入到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中提供专业支持。患儿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实现身心健康方面的调适、改变。同时歌唱、乐器演奏和音乐游戏可以帮助患儿学习正确识别,实现治疗对象精细动作控制和呼吸功能的锻炼。

三、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音乐治疗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很有限,特殊学生由于自身障碍的局限在接受音乐教育时会遇到相关困难。因此还需要更多的音乐医学与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加深音乐治疗师以其音乐技术及关于各种残障的专业知识。特殊教育领域对音乐治疗的认同会与日俱增,使用音乐的活动作为手段进行音乐教育中残障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我国的残疾人事业,为音乐教育提供支持。

1、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鼓励和支持患儿自发地交流。不同教育体制对音乐治疗师的责任要求有所不同。国内先后成立了若干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改善残疾人事业研究条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轻度到中度听力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残留听力辨别并欣赏音乐。音乐治疗师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采纳,结构性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调适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音乐治疗师帮助发展他们的肢体运动机能和健壮他们的体格,而且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才能在学校工作。残障儿童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表达情绪的方法,对其发展节奏感觉有着积极的影响。实现治疗对象精细动作控制和呼吸功能的锻炼,因此音乐治疗对于帮助残障儿童实现他们的音乐教育和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治理范式范文5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脱离传统社会控制: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0—0105—04

一、问题的提出

司法统计显示,近二十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日趋严峻之势。从1990年到2009年,我国的未成年犯绝对数量从42033人上升为88891人:未成年犯在全部刑事罪犯中所占的比例从7.24%上升为8.82%;未成年犯在14—17岁年龄段人口中的比重从4.65/万人上升至9.1/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笔者认为。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设置——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犯罪等偏差现象,那么肯定首先是家庭或学校环境出了问题。美国犯罪学家埃利奥特在综合紧张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发展的基本路径,认为未成年人犯罪首先是源于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紧张导致的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减弱。与家庭、学校等传统社会设置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未成年人正常实现社会化的保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阻各种不良信息、不良交往和不良情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一旦未成年人脱离传统社会控制,就失去了这一重要的“保护层”而不得不直面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使得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提出“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是未成年人滑向犯罪的第一步。是未成年人犯罪解释的逻辑起点”的理论假设。并根据一项在北京、湖北、贵州三省市进行的未成年犯与普通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所谓传统社会控制,是指未成年人与家庭和学校这两种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或者说承担未成年人社会化基本功能的主要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上的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监督和管控。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意味着未成年人与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受到削弱,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监督和管控遭到破坏。

二、家庭控制的疏离

社会学研究表明,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一直就是家庭。这种连续不断的重要性源于它在一个人一生中关键的头几年中所处的最初社会化主体的地位。在完成社会化任务的许多方面,家庭都是理想的场所。可见。家庭生活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未成年人与家庭的联系受到削弱,包括养育、引导、管教在内的一系列家庭功能就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

(一)家庭控制疏离的征表:夜不归宿存在突出的夜不归宿问题。卡方检验的结果为X2=1026.3,df=2,p=0.000。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夜不归宿是未成年人家庭控制疏离的重要征表。对于经常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是与父母相处或从事传统的家庭活动,而是转移到家庭以外的人或事。父母不仅失去了大量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和言传身教的机会。而且难以有效控制未成年人夜间在家庭以外的活动和行为。所以,夜不归宿一定意义上能够说明未成年人与家庭的联系比较薄弱,或者说未成年人的家庭控制存在疏漏。但是,在正常家庭中。恐怕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能明白自己的孩子整夜流连在外的不妥和危险,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未成年人夜不归宿的现象呢?下面的原因分析能够解答这一问题。

(二)家庭控制疏离的原因之一:家庭结构残缺

社会治理范式范文6

范式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研究科学发展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范式是:“某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信念。”后来,随着对范式概念认识的深化,理论界逐渐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在多年的学科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逐步科学化、系统化,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过程、方法、环境等核心概念系统,明确了以探讨各种现象,揭示内在规律、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为核心的研究方向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独特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多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也从内容、方法、教材、教法、理论、实践、体系、考核等学科方面不断稳定下来。“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范式更是日益成熟。

一、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特点:

(一) 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和德育,其范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导向性,在教学中集中体现着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从革命时期“是播种机,是宣传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到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政治思想工作”,都围绕“政治”这个核心词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内容、形式还是目标、行为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二) 强烈的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今年来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和多变得时代背景,经济上飞速发展带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会成员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和相对独立性明显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理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 高度的综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的指导下综合应用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中学科中的有益成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单一和狭隘的,它需要从多学科中不断吸收借鉴和融汇提炼,然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自成一家。现代学科理论的蓬勃发展,客观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充分吸收各学科的创新发展。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教学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常规科学时期,但从现实效果来看,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单单从既有范式来解答实践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问题时,我们深切感受到理论回应现实的乏力和课本理论与现实实践、以及学生活跃思维的脱节。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难以有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 外部困境:

我国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服务于夺取或建立政权的需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具价值,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建立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改变,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政治民主、文化多元和社会信息的空前发展,在社会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合作意识的深入人心下,对人的主体的尊重成为时代的强音,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成长趋势成为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的内在需求。不能迅速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最终导致既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范式的“作茧自缚”。

(二) 内部困境: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要突破多年来形成的既有范式所划定的关注范围,无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应在在尊重90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将更多关注的内容纳入理论视野,避免日趋守旧甚至僵化不前而导致“闭门造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教学存在内容概念复杂化、论证烦琐化;教学方法上空洞说教、枯燥重复,无视对个性特色鲜明、缺乏对周围事物敏锐洞察、求知欲极强、价值观尚不稳定的大学生群体的吸引与引导,最终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被动困境。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创新方向

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外部困境,先察先知,主动应对,在旧有范式基础上合理改变、创新是问题的关键:

(一) 要具有与时惧进的精神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创新,关键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观念的与时惧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观念的与时惧进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科学发展、不断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范式要及时适应最新的时代要求要及时适应最新的时代要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有效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激发,使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二是教育主体适应新形势的主动性,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力和迅速采取措施决断力,对现实问题及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引导教育的能力。三是仍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统帅意识,善于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 要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张耀灿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中提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切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着力培养受教育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 要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本学科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放宽视野,吸收和嫁接其他学科的精华,多视角审视自己的领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众长”,以达到以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手臂,取得更突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勇.陈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现状及发展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