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1

一、“去教材化”下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困境

1.缺乏幼儿成长的导向

教材本身蕴含着导向的价值,为教师指向幼儿成长的路径与内容,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教学思路,有本有据地构建幼儿人生的基础。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教师根据教材所彰显的内容设计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有次序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去教材化”下,教师对幼儿的教学将何去何从?教材的丢弃,让幼儿教师同时丢弃了教学的方向,“我们该怎么上”?

2.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去教材化”后,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失去了依据,尤其对于农村幼儿教师,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幼儿到底学什么?由此,教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没有了脉络,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往往过度借鉴与复制,没有创造性,更没有基于本园幼儿,尤其是本班幼儿成长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3.失去了活动设计的蓝本

教材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参考,辅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教材作为教学的内容,支撑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它以书本上的知识建构教学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帮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本班幼儿教学发展的动态,时刻监控幼儿的学习情况,并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反馈。当失去了教材的依据,幼儿的学习没有了标准,教师的活动设计失去了蓝本的支撑,教学活动从哪里出发?怎么实施?

“去教材化”下,怎么教学?教哪些内容?活动设计以什么为本?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教学顿时先去了强有力的支撑。教师在教学紧迫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教学设计的复制,多渠道收集教学活动,在局部的调整中让设计方案变成了自我的行为。然而,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幼儿在成长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须知,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或构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二、问题: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突破口

1.什么是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邓克尔认为,所谓问题就是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2]也就是说,《指南》所期望的幼儿发展目标,是幼儿基于现有水平,又通过自身努力达不到时而产生的困惑,这个困惑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将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比如,《指南》的科学领域中子领域数学认知,其中要求幼儿达到“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的目标。在幼儿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这里并不是幼儿现有的水平达不到其目标而产生的疑惑,而是目标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基本概念、知识、能力等,与幼儿现有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困惑,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学习问题,它将影响到下一阶段具体事物的学习。例如,幼儿在区分5与4大小时所产生的困惑将会阻碍他们认知“2和3合在一起”的关系。

2.问题的教育价值

问题背后隐含着规律与真理。教育规律是理论知识高度抽象化的产物,面对多变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可能直接将教育规律变化为教育思考的对象,只有对教育教学活动或教育规律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才能拉近教育规律与教学活动的距离。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成长性问题,实际上是幼儿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背后,深藏着幼儿健康发展的规律。教师要通过追根溯源,帮助幼儿将问题解决,达成幼儿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更高水平的成长,以促成幼儿的健康发展。

总之,问题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给予了教师一种新的审视机会,帮助教师重新解读教学,重构教学活动设计。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内涵

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打破知识的界限,同时打破教学设计“蛋炒饭”的形式,从幼儿的生命健康成长出发,以幼儿的成长性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设计适宜幼儿认识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要以《指南》为依据,在对幼儿的观察与行为了解过程中,发现幼儿每个年龄阶段对应的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所形成的困惑。

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实现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强迫他们去收集资料,使困惑消失;而是要在幼儿预期目标与现有的水平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或提供“中介物”,帮助幼儿立足自身的经验和学习背景获得问题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

因此,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作为其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与基础,针对幼儿不同的教育领域与教学安排,审视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并以此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多元途径的问题解决,形成具有科学性的课程内容和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四、以问题为导向的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策略

1.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由于临场的环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手段等交织成复杂的教学情境,在多种因素汇集的教学活动中,不免产生对有效教学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伴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玩具等取舍的困惑,因此,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要对“问题”的性质加以区分。要发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达不到的发展目标,发现影响幼儿下一个阶段学习和成长的问题,突破因幼儿自身的粗心、分心或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幼儿学习困境。由此,幼儿教师要破除对现有教学材料的复制粘贴,基于具体的教育情景进行教学,以《指南》为前提,发现幼儿在成长目标中的真正困惑,并以此为突破口设计教学活动。

2.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的状态,问题解决便是从初始状态搜寻恰当的路径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教师帮助幼儿进行问题的解决,最终目标是提高幼儿对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立足他们自身的经验与兴趣,提供教学“中介物”,激发幼儿内在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搭建将要学习的概念和已经学过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现有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心理努力以中介物的“中间状态”,逐渐过渡到“目标状态”。[4]由此,教师要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设计,营造教学环境,提供教学“中介物”,帮助幼儿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以此建构幼儿的知识与认知体系,实现《指南》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3.合作中升华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同幼儿现有的水平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的困惑一样,幼儿教师在面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时,也会产生疑难,阻碍他们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实施计划。如何实现幼儿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师面对非结构性问题,不应做地毯式的搜索,而应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通过资料的收集,自我探寻问题的解决。当然,教师除了自我尝试问题的解决之外,要充分发挥幼儿园集体的力量,建立教学共同体,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探求,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4.反思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观点。反思帮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在寻求最优化的教学中,深刻地思考自我的教学行为。教师往往沉浸在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思考,这种反思为后续的优化教学和自我发展的举措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完整的反思过程,在倡导幼儿教学的课后反思时,也不可忽视课前和课中的反思,尤其是课前。教师基于幼儿成长性问题探索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自我的一个教学设计的终结,而是还要在充分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审视教学活动的效果,考虑玩教具的安全性和内容的适宜性,更要注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效果如何?幼儿从中能体会到哪些价值?等等一连串的自我提问式的反思,进一步验证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高幼儿活动的价值。

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打破了“去教材化”的困境,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它以幼儿现有水平达不到《指南》所涉及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借助教学“中介物”唤醒幼儿的学习背景,连接将要学的概念和已经学过的概念,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并在幼儿教师的合作和反思中,加强教学活动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验证,有效地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与体验认知,完成其人生成长的奠基。

参考文献

[1]罗超,王小为. 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内涵、内容及途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2):14.

[2]蔡笑岳,于龙.问题解决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及研究取向的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3.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2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体育学习活动 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体育

“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育。”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让体育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体育的源泉,离开生活,体育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体育,因为生活也离不开体育,体育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架起生活与体育的桥梁,强调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体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体育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并理解问题。

二、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3.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在培养方法上,提倡并推行“导师制”,对“学优生”及各种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能跑就跑”、“能跳就跳”,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对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暂时处于困境的“学困生”,给予热情而具体的指导。给学生留有可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和谐而健康的发展。

三、运用竞赛、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用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如进行球类练习时,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制定目标、法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讲授”扼杀了孩子的一切!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孩子则显得相对平稳,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精心设计场地器材的布置

设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前提。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地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其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4

行动从了解现状开始,我们课题组将大班教师们反应的真情况、真问题拿出来做专题研讨。入学焦虑是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我们课题组根据下发的“入学担忧调查表”的情况进行专题研讨,梳理出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典型的心理担忧,并且围绕其设计开发活动,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实现多方位沟通。本次活动《小学里朋友多》是解决幼儿“交往上的担忧”衍生出来的活动之一。我从认知、能力、情感角度出发,制定了三条目标。1、正确认识自己的担忧,愿意用完整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 2、尝试观察图片上人们的表情、动作,在看看、说说、做做的基础上学习交往新朋友的技能。3、激发幼儿向往升入小学一年级的美好情感。

我的物质准备:(姓名牌、家长协作完成的统计表、展板、贴有照片的半成品海报)经验准备:(班级环境创设“心情坊”、联系高年级同学进行问题解答)分析大班幼儿的学情,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愿意向他人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为了解决活动重点部分,我通过QQ群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创设一个温馨的谈话环境,通过和孩子聊天完成了老师设计的“入学担忧调查统计表”。目的是让孩子放松心情,愿意在家和父母先说一说,找到抒发心情的途径。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们学习交往新朋友的技能。我在班级环境创设的时候,在区角设立了“心情坊”,重c引导幼儿说一说昨天有没有找到朋友?是什么样的方法找到朋友的?找到好朋友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些前期准备都为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做好了铺垫。结合课题研究方法,我在本次活动中设计的教法和学法都是与之相呼应的。我的教法主要有提问发和总结法。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述法、操作法。

整个活动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中,我带领幼儿排上整齐的队伍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小学教室。引导幼儿观察桌椅上的姓名牌,能在相互帮助下找到贴有姓名牌的正确的座位。这时的幼儿进入真实的小学课堂环境,逐渐熟悉新的学习环境,消除对小学教室的陌生感,产生向往小学一年级的积极的想法。

第二个环节“交流想法、解决心中疑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采用提问法提出问题:“你现在坐在小学教室里心里有什么感受?”“要上小学了,你心理有哪些担忧?”我把这些图文并茂的统计表展示在KT板上,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猜猜别人的。一方面让孩子在交谈和倾听中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都有这样那样的入学担忧;另一方面幼儿有了在家和父母完成统计表前期的经验准备,他们会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交流中来。第二部分:在孩子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我通过帮助幼儿梳理了几个典型的问题,并进行小结:老师明白了你们在交往方面主要的担忧有这些:(和现在的好朋友可能不在一个班了;新老师会喜欢我吗;会想念现在的老师和阿姨;高年级的大孩子会不会欺负我?让我们来听听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怎么说呢?第三部分:邀请高年级学生进教室与幼儿面对面交流,幼儿通过提问消除心中担忧。根据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幼儿和高年级表达能力强的部分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对话,提出心中的疑问让大孩子解答。其次让高年级学生可以说说喜欢什么样的一年级小朋友。在实施的过程中既创设了幼儿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也在自然中发展了表达、交往的技能。最后我重点对“在小学怎样交到新朋友?”这个问题进行引导幼儿交流。

第三个环节“自主观察,学习交往技能”。在第一分部我展示了课题研究系列活动中的照片,如家长会、专家讲座、教师研讨、公开课、小朋友社区活动、参观小学、与小学生联谊活动,我筛选的照片有些是幼儿亲身体验过的,都是渗透交往情景的照片,这样更容易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第二部分让幼儿观察并说说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你们猜猜他们为什么都在微笑、倾听、握手、挥手、竖拇指、拥抱、互相帮忙呢?(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自由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递进性提问:你喜欢哪张照片上的人?他做了什么动作和表情?为什么? 这里其实重在揭示交往技能内涵,进行情感教育,它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第三部分中出示交朋友简笔画图标进行总结“要交到朋友,我们可以学习这些方法:每天微笑着和别人打招呼,认真倾听别人讲话不乱插嘴打断,有困难讲出来互相帮忙、多找找别人身上的优点竖起大拇指夸夸,这些都是交到好朋友的方法。”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5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提问”,整个活动从提问的设计、组织、指导、回应分别进行了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想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的观摩、分析,尝试归纳与总结出幼儿教学活动中提问技能的操作提示。期间,我在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些教学尝试。

散文《荷叶姐姐的伞》是学习活动“火辣辣的夏天”主题中的一个教材,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幅许多小动物在荷叶伞下躲雨的雨中情景图,刻画出荷叶姐姐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在孩子欣赏完散文后,能够进一步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的道理,体验到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附:散文《荷叶姐姐的伞》

下雨了。

荷叶姐姐打着一把翠绿的伞站在池塘边。

一条小鱼游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群蜻蜓飞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只小鸟走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只青蛙跳过来,躲在她的伞下……

荷叶姐姐把伞给了别人,自己却淋在雨里。

雨姑娘看见了,她再也不好意思下了,赶忙收起了小雨点儿。

太阳公公出来,照在荷叶姐姐的伞上,一亮一亮的,那是荷叶姐姐在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

对于这样一个教材,根据研究内容,本次活动都是围绕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来进行实践的。我们把活动目标定为:

1、在看看讲讲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散文的喜爱。

2、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荷叶姐姐伞下的动物,体验和同伴分享的乐趣。然后进行分组教学。

活动实录一

1、活动一开始,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把荷叶伞,问幼儿“荷叶伞是什么样的?它和雨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孩子们一下子说出了它们的共同点:可以挡雨,还可以遮太阳。但接下来小朋友开始回答和雨伞有关的内容,比如:上次妈妈带我去世纪联华超市,忽然下雨了,就买了一把雨伞。

2、接着我交代了散文的名称和播放了散文的1-3小节,继续提问:“下雨了,有谁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它们是怎么来的?”“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幼儿很快能说出散文中出现的小动物,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小鸡、小蚂蚁、鸽子、乌鸦等小动物也来躲雨。

3、我继续播放散文的第4小节后提问:“小动物们躲在荷叶姐姐的伞下,没有被雨淋湿,他们心里会怎样?”幼儿的回答是:很开心;很温暖;觉得荷叶姐姐很好;菏叶姐姐很了不起……

4、播放散文第5~6小节,提问:“为什么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还会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幼儿能回答:因为荷叶姐姐帮助了小动物;因为她做了好事情……但内容不够宽泛。

5、我问的最后几个问题是“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幼儿的回答只局限于:喜欢荷叶姐姐,因为她愿意帮助小动物:喜欢青蛙,因为青蛙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很可爱……而没有幼儿能回答散文中的语言或散文的优美意境,没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分析与思考:

上述几个问题是属于关键性的问题,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的,但从上述的活动片断中,不难看出提问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活动导入的问题来看“荷叶伞是什么样的?它和雨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但由于我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让幼儿把荷叶和伞作比较,孩子们虽然脱口而出说它们都可以挡雨、遮阳,但这却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所要学的内容中来。由此可见在设计提问时,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否确实为目标服务了?要明确自己提问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

再从“下雨了,有谁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它们是怎么来的?”“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这些是封闭性的问题,属于认知水平层次,让幼儿通过自己回忆和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回答。这里应该追问:“如果你是这些躲雨的小动物,你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这样就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空间,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充分的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回答问题。同时推动了幼儿发展,为后面的活动问题作为铺垫。所以作为教师在组织幼儿提问时,一定要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灵活应变及时调整。

“为什么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还会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这个问题属于分析性水平的问题,主要培养幼儿的思维分析能力。“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属于应用水平的问题,主要帮助幼儿、鼓励幼儿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虽然在活动之前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预设,预设孩子会有怎样的一个回应,但在组织幼儿提问时,我没有把握好提问时机,没有注意提问对象的广泛性,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时间,导致只有个别孩子回答问题,限制了其他幼儿的参与。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组内进行了再次研讨,对本次活动中的提问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之后我马上进行了再次实践。

活动实录二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雨声)问:“听,什么声音啊?”“下雨了,那我们怎么出去啊?”(打伞)“伞有什么用处?”“下雨了,荷叶姐姐撑开了一把翠绿的伞,有谁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呢?”开始部分把小朋友们的情绪很快地带入到散文的意境中,幼儿的回答也较第一次主动。

2.欣赏散文,感知理解。(分段播放多媒体课件)

第一段:从“下雨了”到“自己却淋在雨里。”

提问:

(1)“小动物们有没有被雨淋湿呢?是谁帮助了他们?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幼儿能准确地说出是荷叶姐姐帮助了小动物们,因为荷叶姐姐的大叶子像雨伞一样,能够为小动物们挡雨。

(2)“小动物们是怎么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的?谁能学学小动物急急忙忙躲雨的样子?”这里我修正了起初在提问过程中提问与侯问的时机,注意了提问对象的广泛性,使实践对象能充分的思考和人人参与。而幼儿对于这个问题,都非常乐意说说、学学各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姿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小动物们躲在荷叶姐姐

的伞下,没有被雨淋湿,他们心里会怎样?”在活动中我根据提问对象及时出现的情况作及时调整。这里我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些躲雨的小动物,你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一些问题的铺垫,这时幼儿已沉浸在散文的意境中了,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些躲雨的小动物了。

第二段:从“雨姑娘看见了”到“那是荷叶姐姐在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

讨论:“为什么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还会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好多小朋友和同伴小声地交流着。

3、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课件配乐播放优美的荷叶图片,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讲讲议议:“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荷叶姐姐,你会怎样做?你会像荷叶姐姐一样愿意帮助别人吗?你有帮助别人的快乐事情吗?以后,你想怎样去帮助别人?”这些问题提出后,幼儿很乐意和大家分享帮助别人的事情:喜欢荷叶姐姐,因为荷叶姐姐帮助了小动物: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上次我在玩荡秋千时,一个小弟弟也要玩,我就让给他玩了;早上做早操前玩跨栏时,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了;卖菜的老奶奶掉了一棵菜,我帮她捡起来了;××不会折大鲨鱼,我教他折……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曾做过的好事情,在相互交流中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应该怎样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

分析与思考:

经过修改再实践后,让我对如何设计提问,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1、围绕目标,明确设计意图。

作为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孩子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为目标服务的?自己提问的意图是什么?因此,我在设计问题时,试着围绕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虽然我有这个理念,但在第一次活动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比如我的目标中注重情感方面的,而我的问题设计中更多的还是“荷叶伞是什么样的?它和雨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之类的问题,偏重于认知方面。因此,在这次修改中我注意了这点,如“你会像荷叶姐姐一样愿意帮助别人吗?你有帮助别人的快乐事情吗?以后,你想怎样去帮助别人?”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之道理,幼儿在回答中也有情感上的体验和迁移。

2、分层提问,面向更多孩子:

中班孩子的思维已较为活跃,看起来太容易的问题不会引起中班幼儿太大的兴趣,而过难又会令他们失去兴趣;又因为我们的提问通常面对的是所有孩子,但每个孩子的能力、理解水平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又过于复杂;另外,教师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我在设计提问时尽量考虑到问题有易有难,有分层性,让不同能力的孩子来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如“下雨了,小动物们有没有被雨淋湿呢?是谁帮助了他们?小动物们是怎么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的?谁愿意学学小动物急急忙忙躲雨的样子?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这些封闭性的问题可以为那些能力一般的孩子准备。而那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请能力强一点的孩子回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有发言的机会,建立发言的自信。

3、适时追问,拓展幼儿思维: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6

1. 猜测法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使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猜测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整个探索活动,猜测结果指明了探索活动的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Unit 4 Where’s my school? 学生在对话中练习Where’s...? Where are...? 的同时,练习了介词 in,on, under的用法。在学生熟悉了对话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猜位置――请两位学生到台前,一位学生背对黑板,另一位学生在他后面,一手持文具盒,另一手拿钢笔。后面的学生把钢笔摆放好一个位置后,我们发问:A: Where is the pen? B: ________. 前面的学生做出猜测。大家说,Oh!You are right/wrong. 然后,同样的方法,换人练习复数句型。A: Where are ________? B: They are ________.

在此节内容中教师适时激励,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态,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大胆猜想,最大限度地扩张他们的自由思维空间。

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Unit 6 I’m watching TV ,学生在练习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的时候,设计活动如下:教师右手作拿捏状,伸向天空,静止。然后问:What am I doing?学生们猜测:―Are you playing basketball? ―No!―Are you drawing? ―No!―Are you writing? ―Yes, I’m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运用所学言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猜测。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语言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错误的猜想。这样,学生参与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深,记得牢。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不仅与科学发现有密切联系,而且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2. 设置悬念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程过程曲折生动,激发学生兴趣,突出语言功能的训练,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ood time!学生学习条件状语从句,并学会用If 进行推论,如果你 ________,你将会________。我设计活动如下:If you don’t study hard, you’ll ________. (可能的答案you’ll get bad grades, 然后是:If you get bad grades, your father will ________.) 之后进行接竹竿式的连锁反应。学生们思维活跃,踊跃抢答。同时,对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思想教育――不学习,将来会受到社会的惩罚。

3. 竞赛法

竞赛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促进w育运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它能给参与者一个展示的舞台,给予竞争者自信和勇气,促进人们相互交流、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友谊。其实竞赛可以发掘出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本能,那就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这也是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竞赛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记单词。英语的词汇量基本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所以中学英语的学习中,单词的记忆就显得非常重要。但这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何改变它?我每节课设计活动如下:先让学生会读音标,然后会写单词,之后就是看着英语说汉语,再看着汉语说英语。竞赛内容就是看着汉语说英语。计时,看谁说的时间最短,并有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班级竞赛等,或有挑战活动。这一活动既让学生熟悉了单词,又增强了学习单词的热情。目前,一个单元最快的学生只用9秒左右即可快速说完,说话速度不亚于著名主持人华少!

4. 实验操作法

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认真动手做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英语学习中也很重要。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8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 学生学习制作奶昔的过程,我设计如下:在共同完成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后,我提供了苹果,草莓,橘子等水果,牛奶及工具。让学生利用榨汁机边说过程边操作。最后分享成果。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说、做、尝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语言技能,并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品尝到了学习生活的快乐!

歌曲,角色表演,模仿秀,辩论等方法的运用也各异彩纷呈。在此,不再详细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