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1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必须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其目标是与地理课程改革同步,以帮助地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本文拟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及结构存在的问题

过去几年里,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般由系统培训、课题研究、教学考察和野外考察三大部分组成。系统培训是指学员集中面授学习,内容以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地理课程设置”为依据。这三大部分内容在地理教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及结构仍存在着以下不良情况,亟待改进。

1.课程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理念渗透不够

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仍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观念陈旧,对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重视不够。课程内容对“多元化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观念的渗透较少,其中有些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教学策略已不适应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2.在课程选择上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在实际操作时,许多地方虽然根据《指南》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地理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不足,教材匮乏,对受训地理教师了解不够等原因,出现了选修课由教育行政部门敲定,学员对其无自我选择的余地,“选修课”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必修课”等现象,以致“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满足学员兴趣爱好、个性发展”这一目标落空。

3.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其理论性太强

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必定是综合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相结合,而不是纯学问性的。但在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难以解决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迫切需求,教师最想学习的那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论与教学实践”“地理典型课例分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前沿热点、难点问题整合”等所占比例非常低。

4.研究性学习课程尚未列入课程设置之中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并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小学至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1]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选择和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操作、评价等知识还没有系统掌握,这些内容也未列入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之中。

5.乡土地理等地方性课程仍显薄弱

在现行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虽然以《指南》为依据,设置了一些旨在提高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课程,但却忽视了《指南》在“使用说明”里鼓励地方“按需施教”,大胆开发地理课程这一重要导向,以致乡土地理等地方性课程在课程总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如,甘肃省的一些地、市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设置乡土地理课程。

综上所述,原有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对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再研究迫在眉睫,重新合理研究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系,使之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地理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当前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建设要着眼于未来教育对地理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和地理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与教学实践的需要,既要防止和克服照搬以往地理教育课程内容的倾向,又要遵循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原则: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统一标准与按需施教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教育科研相结合。[2]具体地说,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目前不少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匮乏,教育理念陈旧,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也是如此。因此,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不能忽视基础,要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拓展,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观念更新。地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才是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理论和观念上的突破带动方法上的突破。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于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不够,所以,改革后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坚持以创新性为原则,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内容应从过去的侧重于课堂教学研究转变为以课堂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综合学习。培训方式应由讲座式转向参与互动、合作探究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强调受训教师经验的参与。

(三)主体性原则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倡导运用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确立以培训学员为主体的培训思想,强调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训者要树立培训对象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的观念,要认识到学员主体性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益。为此,在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中要把受训教师当做培训的主体来对待,课程设计的目的既要注重地理教师的工作改进、专业成长,又要关注地理教师的人格进步。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地理教师的成长过程。培训者注重学员的参与意识,强化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不仅在教学实践和考察、教育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而且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中也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四)专业性原则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该坚持专业性原则,一方面,培养地理教师的专业意识,从理论和科学的高度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重视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课程的培训,使地理教师向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发展。即教师既是地理学专家,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既是授业者,也是学习者。不仅理解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要理解地理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建构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不仅掌握一般性的教材教法,而且还要懂得使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手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过程。[3]

(五)研究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课题为载体,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中,要加大对地理教师研究性学习课程系统知识的培训,补充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特点、内容、实施步骤、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深刻理解创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

(六)综合性和发展性原则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交叉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它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所以,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应体现综合性。要做到这一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板块、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门具体的课程。每一位授课教师都不能仅仅在自己素来所熟悉的知识领域内打转,而必须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的要求,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重新学习,开阔视野,开拓创新,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自己所授的课程成为内涵丰富、信息量大、震撼力强的课程。

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为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课改的实践将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来丰富、完善和发展理论,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不断吸纳各地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使培训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既要使地理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研究能力有所发展,又要使地理教师的道德情感有所提升。

三、调整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着“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的理念,创造性地设计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丰富性和教材的多样性为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增强应变能力。因此,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要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从推进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着眼,增加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应当为推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服务,培训院校应增加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开设一些有关地理教育新理论的专题研讨课,如新教育视野中,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研究、建构主义与地理教学、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等,同时推荐一些现代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现代心理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新著作让学员自学,使他们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建构宽广的地理教育理论体系,提高地理教育的理论素养,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地理教育发展的需求,树立教育改革的责任意识,将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转化为个人的教育理念、专业精神。

(二)从培养和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创造能力着眼,增加创造性和综合实践类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学地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是课程的设计者,他们应该创造性地诠释课程,参与制定课程。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应重视培训学员的创造力,引导学员参与课程制定过程,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主体的新培训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调查、实践、参与以及敢于质疑的学风。此外,组建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究专家组,专家们应在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掌握好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开发和构建创造性课程体系时,应把知识教育转化为能力教育,促使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对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处理好地理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地理素养与人文素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继承与创新、同一性与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关系。

(三)从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实践能力着眼,增加方法论或教育技术类课程

以往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对方法和策略的培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坚持面向中学实际,把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丰富理论辩证统一起来,使中学地理教师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富有活力。因此,在设计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时应注重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强关于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的课程,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增加方法论或教育技术类课程,如地理教学设计方法、案例分析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和评价技术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

(四)从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着眼,增加研究类课程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不仅包括知识、经验和教育教学技能,还包括教育研究或探究能力,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重任。因而,要使中学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引导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改进。因此,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应增加研究类课程,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4](1)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帮助学员消除教育研究的神秘感,树立全新的教研意识,促使他们由教书匠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转变。(2)探讨地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指导学员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提高学员的教育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整理与归纳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能力和表述成果的能力等。(3)指导学员选择地理研究课题,帮助学员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定课题,从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的课题规划、课题指南中确定课题。(4)指导学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教师间的教育研究合作,促进教研相长,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自身具有研究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因此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应培养学员形成指导他人进行研究的能力。(6)对学员已经开展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检验和评估中发现问题,以便对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目标进行一些指导和修正,使他们的教育研究具有解决中学地理教学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继续深入开展的持续性。

*本文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研究》子课题《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批准号:FFB01149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新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1.

[2]邵宝祥,王金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150—152.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2

【关键词】特许经营实践教学基地 模式 管理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设科学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特许经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复合性、国际性、交叉性很强的,高度面向社会的新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特许经营学院建院六年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之路,实践教学基地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健全的过程。及时的研究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推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新和维护,探索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对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许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将对同类专业的相同问题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在校内的实践教学已经有了实验室可以作为硬件平台进行专业课的模拟实践,虽然处于初期阶段,但能够实现专业课部分的模拟实践。但实验课案例开发不充分,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及时体现企业中最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等。

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以导师带领的工作室和研究中心,但和企业的互动不充分,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检证。

1.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上:特许经营学院目前已有约110家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等特许经营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虽然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较多,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了学生的就业,针对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习的对口教学基地数量较少;实践教学基地的地理位置、规模、质量等未形成量化指标进行评估。

(2)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模式上:校企双方本着长期合作、互惠互利和支持学院快速发展的原则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通过协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科研、产业与科研项目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推荐等方面达成共建意向,共同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因为学院建立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任务,更多的精力花在学科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的开发与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尚未启动,造成企业只是单方面为学院提供帮助,共建动力不足,“磁场”效应尚未形成。

(3)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践教学的组织架构正在建设中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建立了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院、企领导牵头,由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职业生涯导师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并制定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过程中,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配套的规章制度尚不能使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约束机制也有待完善。

(4)在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上:实践教学基地面向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比如在实习的过程中,因为企业和同学的需求不对等,在实习岗位的安排上、企业导师的指导上不能达成一致,造成同学中途退出实习岗位或企业提前解聘的现象,这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和同学的实习效果都会产生影响。

(5)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因为学生分布在多家不同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专人往返实践教学基地现场成本高,时间紧,因此人数少、距离远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现场实习的指导不足,目前主要通过电话、网络、QQ群等平台进行远程指导,导致对学生的现场实习效果把握不准。

2 采取的举措与方法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是建立在对以前所作工作的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抓住关键问题逐一解决,总目标是开创“外-内-外”的“汉堡式”实践教学模式,既由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学习导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题考察或专业实习,对企业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带着企业案例回到校内,在学习导师的引导下研究解决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反馈给企业,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给企业提供借鉴。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成为学生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走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桥梁,也可以使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无缝对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针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已有的实验室可以作为硬件平台进行专业课模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课案例的开发,使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体现企业中最前沿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等,同时将导师带领的工作室和研究中心建设成具有集科学研究、咨询服务等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学院的理论和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让不同方向专题研究工作室的学生参与到企业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帮助同学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结构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针对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指导思想上,结合特许经营管理专业特点,坚持兼顾中心场地与分散基地(所谓中心与发散,就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其作为教学基地的中心,再选择几个相关企业作为基地的拓广。结合现代企业的规模和特点,在选择教学实习基地时,以中心企业和分散点相结合,是新时期教学基地选点的一个方向)、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作为纽带系紧院企关系、专人负责、保证共赢的原则。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上,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地理位置、规模、业态、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职业生涯导师的指导水平等形成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对比学生实习意向调查结果及学院制定的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在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模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

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模式上,结合专业特点,加大专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同时增加和企业的互动,改变企业单方面为学院提供专业实习平台的现状,帮助企业进行特许经营管理方面的顾问咨询,举办讲座和专业培训,和企业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形成全方位的双赢共建,使专业对口的实践教学基地逐渐趋于稳定,使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的质量逐步提高,形成校外紧密型共建模式。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上,进一步修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配套的规章制度,做好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中的流程建设,使管理过程中的约束机制逐步改善,建立以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利益,“双师”按管理方案开展日常工作,履行管理职能。

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上,针对特许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方向,在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分别针对特许经营的全面运营管理方面;针对特许经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针对创业实践等方面,根据特许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及专业方向特点,汲取目前已初步选择的专业对口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建立一套适合特许经营学科体系、特许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教学方案。

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开发基于B/S架构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远程在线指导功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料下载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实习档案、实习调研、实习活动的效果、实习成绩评定等进行在线管理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以使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量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

3 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外-内-外”的“汉堡式”实践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例如,学院的餐饮研究中心,以现有实习基地为对象,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结合企业实际运营当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典型案例整理加入到课堂教学案例库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发出“餐饮食材成本控制模型”,并将该模型反馈给企业,经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该成果已通过第二届珠三角餐饮CEO高层对话向社会推广。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根据对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将不符合评估要求的部分基地调整为单纯的实习基地,从而使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能够投入到易于形成校外紧密型共建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处在试运行阶段,但目前已有的功能已经为日常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做出了贡献。该系统基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多种计算机技术开发而成,结合现代管理思想,搭建了一个功能实用,扩展性强的管理平台,将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4 结束语

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加以建设,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又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不断的开拓与创新,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上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继续完善已有的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特许经营实践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3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2l世纪以来,人类生命意识凸显,生命教育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使生命茁壮成长,是现代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1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1.1当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本就是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现代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个性,不断提升其价值与地位,最终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活生生的个体。

1.2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一个真实的生命体,都是成长在具体的情景中。不管是面对外来的威胁,还是偶然的际遇,生命总是倾向于借助外界来实现自我的更新和提高。只有通过外界环境的支持和积极介入,学生的生命才会获得鲜活的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就是要依托于生命教育。

近年来,部分青少年面对学习、生活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由于自身欠缺经验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内生命教育的较为滞后,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由此产生的青少年自残,杀害他人的极端案例也与日俱增。我校也曾发生过高二学生与教师稍有冲突就跳楼、学生在校外打架打死人和被打死的事件。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1.3当前社会环境问题的客观要求。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森林破坏等。这些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关系着个体的生命健康。我们邯郸峰峰有诸多重工业,污染严重,又是滏阳河的源头,水量水质的变化学生是有目共睹的。为树立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增强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能力和技能,利用各学科优势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2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2.1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特色相适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新课程标准摈弃了传统教学中只重知识的目标,设计了三维目标,确定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实质就是关注人类的生存和个体的生命。

2.2高中地理的学科内容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地理学科各部分内容和模块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思想和素材,以人地关系为主轴,探讨了影响人类生存及生活的环境,探讨了各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载体。例如:在宇宙之中只有地球是唯一的一颗繁衍出生命的星球吗?是什么原因使得地球如此幸运。通过学习研究认识到,地球的确是一颗非同寻常的星球,而它所环绕的太阳也是一颗很好的恒星。两个特殊的天体再加上特殊的日地关系,才使得生命的萌生和发展得以进行。只要教师精心处理,各章节内容可为生命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

3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地理教师应当承担起使命,在教学中自觉融入生命教育,培养活生生的富有激情的生命体。

3.1科学确定教学目标。要形成完整的地理课堂教学生命教育目标体系。生命教育从生命现象到生存能力到生命价值,无一不涉及。我们应该将这些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逐点研究。只要符合生命教育思想的,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应该加以考虑。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和人口与环境两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可谓浓墨重笔。地球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人口的自身生产、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们的生育观念……详细地刻画了生命现象。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物质性,生老病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一定要珍重生命、善待生命。众多的地理问题蕴涵着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在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去沙漠旅游时,我们应携带哪些生活用品,注意哪些问题?请说明理由。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评价,必将大大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2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地理学科融合。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地理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活动探究、观看影像资料,开展课外活动。这些方式,都应基于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让生命体自主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成长。普通高中地理教材许多教学内容都以活动为载体呈现,几乎每节新授课中都有探究型活动的安排。如:针对当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以生为本,尊重生命是科学确定这些探究型活动的核心思想。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其生命的成长更具意义。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4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214026)

地理实验法,是指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人为地创设或者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探讨地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揭示地理科学内部规律的一种科研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法,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知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地理实验“三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探究法、现实测算法。

一、模型演示法

模型演示法,即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地理教学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演示,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人教版高中地理的开篇就将地球置于广袤的太空中,以宏观的视角让学生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及由此形成的地理意义。由于参照物和观察角度不同,往往产生事实与所见表象之间的矛盾,试举数例:(1)地球为三轴椭球体,表面无疑是圆的,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来说,“地是方的”的观念早已深植在心里;(2)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位置是立体三维的,而“二分二至日图”却是二维的,使学生无法直观看到四个日期的真实光照情况;(3)地球产生偏向,在较短的行进距离中根本无法感知;等等。因此,模型演示法就是宏观事物微观化,化宏观想象为直观演示,通过唾手可得的物品,实现学生

空间概念的建立。

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课中,有关昼夜长短变化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地球仪的运动及手电筒照射,模拟演示地球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然后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明了其根源是划分昼夜的晨昏线永远垂直

于太阳光线并把地球平分为二。当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时,全球各地除赤道外就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又如,为了演示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在课上,我常常通过四位学生站位(代表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与教师站位(代表太阳的位置在椭圆的两焦点之一),学生站立方向指向北极星,来模拟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二、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即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法,展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包括教师呈现知识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思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不仅获得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还包括获得地理感觉、地理意识和地理思想。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

根据洋流系统的运行情况做一个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风向后,再分别开启F1(表示信风带)和 F4(表示西风带)。如此,学生便能通过实验,直观地得出如下结论:

(1)推动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的大气运动和行星风带。

(2)风带动的是表层海水运动。

(3)在风带的作用下产生的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

又如,教学“锋面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教师可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把隔板抽出后,冷暖水间就会出现倾斜交界面,并且红色水在上。

实验探究法还可借助相关学科的实验结果,唤醒学生记忆,理解学习内容,加强知识间的迁移度。

三、实际测算法

实际测算法,即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实地测量并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地理数据的方法。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对于“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计算、运用,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棘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现实现象,初步达成共识:

当太阳高度越高,等量的太阳光照射地表的面积就越小,地表气温越高。直射点光照最集中的地点,太阳高度角为90°。太阳高度越高,向阳房屋对后楼的遮挡面越小等。

但是,这些理解只是浅层次的。如果想要利用太阳光线算经纬度、找方向时,就得依赖实地测量,以便更深刻理解太阳高度的现实意义。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春分日利用午休时间测量竹竿影长,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找出学校所在的经纬度及正南正北方向。测算时,测量工具为长1米的小竹竿(超过1米部分用记号标明并插入土中)、手表、卷尺、石灰粉(视地面状况可用粉笔替代)。测量的步骤为:

(1)将竹竿插入土中或一位同学扶住竹竿,以现竹竿影子为半径画圆,在该圆两侧较密集地画三个同心圆。

(2)当竹影顶端与同心圆相交时,记下时间并在同心圆上作好标记。

(3)当竹竿影子超出与同心圆相交范围时,测量结束。

(4)将同一圆圈上的两点连成一直线,作该直线的垂线,即得南北方向。

(5)根据同心圆上两点出现的时间,可知道竹竿影子出现最短的时间。根据地方时的换算,即可知学校所在的经度。根据最短竹竿影子长度,依据余切定理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进而计算出学校所在的纬度。

实际测量法因重视直观性和内在体验,往往学生兴趣比较高,往往还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

综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法,有助于解决文中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也有助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征 稿 启 事

本刊综合理论版“情境”栏目诚挚向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征集稿件,投稿须知如下:

1. 内容要求。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案例描述,也可以是对专业成长的历程回顾,还可以是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之谈……题材不限,行文需注重叙事性与情境性,并融入自己颇具深度的理性思考。字数不限,以 4000~10000为宜。文中请附上作者姓名、供

职单位、个人简介、通联地址、电话号码等基本信息。

2. 投稿方式。来稿请发至编辑部收稿邮箱:yanxr@ppm.cn,勿寄个人,以免耽误审理。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5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实践思考每位教师课前在钻研教材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编写而成的教案,不管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毕竟是用文字绘写的教学蓝图,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必然会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是“得”,是“失”,是“得”“失”兼而有之,经过回顾反思,皆可择其要者收入笔底。

一、记一孔之见

一孔之见虽然未必成大器,但是来自实践,发自肺腑,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后对某一教学规律的探索就会从模糊到清晰。比如:语文课“教”的目的是在以文本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这与课文作者“写”的意图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此“教”应该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照搬“写”的逻辑顺序。如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始教学时笔者总是抓住文章叙事的顺序来教学,别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得毫无教学激情了。有一次,在教学第九册第24课《少年王冕》时,笔者突发奇想,试着先抓住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提问,尝试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笔者紧扣其第四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舍不得”――“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和他对母亲的孝敬。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好的,要留给母亲;一个是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紧扣教材的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提问,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的是王冕的勤学好学和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得饶有兴趣,又能意识到读书要抓要点。这一教学实践给了笔者启发,笔者便及时记下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记疏漏失误

“吃一堑,长一智”,经常回顾教学中的弱点、缺点、过错,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丰富起来,考虑问题更加周到一些。所以我们要学会冷静下来梳理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进行补充,对遗漏的内容进行增补,透过现象捉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在《吃西瓜比赛》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比赛中,情感的兴奋点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赛前高度紧张的心情;比赛成功时的喜悦;不幸失败时的伤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这些情感的兴奋点来引导学生表达。如当第一轮比赛中个别学生失败时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教师应引导学生马上谈谈感受,而若等这个学生再观察完其他同学的比赛完全沉浸在兴奋状态时回过来说当时的感受,那么表达出来的情感效果肯定会淡了许多。这样的教学顺序欠妥,未能把握好时机。这样的引导就导致比赛结束,学生都得靠回忆来描述刚才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可以想象学生此刻表达出来的习作内容怎么能鲜活呢?写出的文章就怎么会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凡此这些自己设计的有些欠缺的教学过程及时地记下几笔,不断找“疏”查“漏”,辨“差”识“错”,犹如盏盏红灯,提醒着自己在教学道路上不要去瞎撞,得根据科学的教学规律反复思量。

三、记精彩生成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学习轨道上以后,潜心思考,阅读推敲,常会发表出人意料的见解,生成使课堂生色的精彩。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水乡歌》,在教这篇课文时,笔者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还注意搭建平台,进行了迁移练习:想一想水乡还有什么多呢?孩子们欣赏着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上那一幅幅完美的画面,七嘴八舌地争抢道:水乡鱼虾多、桥多、船多……老师继续点拨:你可以仿照文中的诗句,水乡什么多?_________多。千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在小组说一说,再交流。在老师的智慧点拨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点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关注到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能有效地丰富低年级的小学生表达的语言,帮助学生无痕中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表达的方式方法。其中有个学生这样说道:水乡什么多?荷花多,千朵花,万朵花,红的白的连成片,朵朵荷花睡满塘。当时的笔者惊诧于孩子的语言是多么具有魅力啊。一个睡字写出了荷花静态的美,一个睡字赋予荷花以人的动作,使语言更生动,让人感觉到仿佛看到了深夜里,一朵朵荷花仙子躺在清凌凌的水塘中。一个睡字多么贴切地体现了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笔者折服。这就是孩子的语言,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老师巧妙创设情境,智慧点拨一下,引导孩子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表达,课堂上的生成就会如此精彩。

笔者珍惜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带着如获至宝的心情记录下它们。

四、记再教思路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在一个平面上的移动,要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认真深究。不仅要理解字面,而且要懂得文字的背后,探索可能有的潜在语。深究,不是穿凿附会、不分巨细乱推敲,而是要真正读懂,尤其是重点、难点之处更是不容忽视。

深究教材的目的不是难倒学生,而是多懂得一点,教师在备课时能做到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实际巧设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夹竹桃》一文时,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时,一般都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的有韧性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但笔者讲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1)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想想他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2)你还觉得夹竹桃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吗?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夹竹桃吗?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质疑引导学生再阅读,在文本资源的多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感悟,继而鼓励学生深思文本深层次的意蕴。笔者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前,对教材以外的一些资料也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研究。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疑,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巧妙点拨下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课后,笔者记下了这个再教思路,并提醒自己教学是十分精细的工作,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新的教学思路要随时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6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到如今已经经历十年时间,此次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其力度是以往数次课改无法比拟的,对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学科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然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课程——学科教学论,在现实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师资水平的提升,成为影响新课改顺利开展的障碍。本文主要就当前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一、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当前,学科教学论的学者已经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取得了基本共识,即认为学科教学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这样的学科定位正好符合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功能。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科教学理论的讲述,而鲜有对学科实践的关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科教学理论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而很少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并对其进行检验。这样只注重学科教学理论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因为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学科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须知,“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

第二,过于重视实践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作为培养教师主干课程的学科教学论自然就承担起了与此相对应的任务,即培养教师进行“教”的技术和技能。这样,学科教学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科教学技能的培训师,学生则变异为技能的掌握者,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动物驯兽员训练动物。这其实是将活泼、生动、复杂和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简化为一种简单的训练。这是对教学论的偏狭理解,将教学论简化为“教论”,而且也是对“教论”的异化。

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习得某种技能,而这种技能的获得便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就是其具体的表现方式。这样培养出的教师与当前新课改所要求的反思型教师有着本质的差别。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既进行了理论,同时也进行了实践,“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总学时太少、实习(练习)条件的限制,这门课变成了提纲挈领地讲理论,蜻蜓点水式地做典型练习,偶尔进入中学课堂去观摩的‘过场’课。”可见,这样的教学还是无法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样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学科师资队伍薄弱

一般来说,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其一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科班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二是学科专业人员;其三是由具有丰富的中学教学实践经验的中学教师来担任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在这三类人员当中还存在一类比较特殊的人员,他们活动于高校学科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之间。

对于这样的师资队伍组成进行分析,会发现一些问题。科班出生的硕士、博士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毕业人员,他们有着其他几类人员没有的学术理论高度,但是其缺乏的是实践经验;学科专业人员的优势在于有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对教育专业知识的积累上略显单薄,有些人的学术研究方向甚至不在学科教学方面;第三类人员是典型的利用经验代替学科教学论的人员。而存在于三者之中的活动于高校学科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这类人员兼具了其他几类人员的优点,有着真正的学术实力,然而,这类人员在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却很少。

就整体而言,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其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学术根基松软,学术底气不足,学术理论水平偏低。

3.自我封闭的学科发展环境

学科教学论发展环境的自我封闭主要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表现为各门学科教学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形成各自为政、各守一隅的状况。如果翻开各门学科教学论教材,不难发现各门课程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固然说明了各个学科自身有着不同特点,同时也说明各学科教学论间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缺乏彼此的沟通及共识共建。即使同一学科的教学论教材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以地理教学论教材为例,现已经出版的数种版本的教材就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这无形之中使该学科群处于分散状态,不能或很难形成集体合力,这对于学科教学论学科群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表现为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漠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多的学科教学论学者喜好在已有的学科教学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而鲜有能够扎根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基于课堂教学的基础研究。正是由于研究者们漠视对原本是学科教学论理论产生的发源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所以在面对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学论很难解决现实中小学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更不可能阐释其深刻的涵义,难怪学科教学论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质疑和诘难。

4.学科研究的简单移植

一门学科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借鉴其他学科发展的模式,其中比较实用且行之快捷的方法就是移植。学科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它所直接移植的学科主要来自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尤以教学论为甚。

然而,当前的问题在于,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如今的学科教学论建设过程中仍旧以这种方法为主,就有碍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了。这里我们以学科教学论教材的内容体系为例说明。大多数版本的学科教学论教材都是基于教学论学科内容体系编制而成,即人们所见的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目的论+学科课程论+学科学习论+学科教学管理论+学科教学评价论。诚然,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的上位学科,下位学科在建制自身的学科内容体系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它的影响,但是这种建制不是简单的学科体系的移植和复制,而是在自身学科特点基础上所进行的借鉴、提升和创新。这样舶来的学科研究方法自然来得容易,然而却是以牺牲自身的学科特色为代价的,“特色是以学科定位的”,试想如果学科教学论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在教学论基础上冠以学科之名而无学科之实,那么其也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科教学论会出现“在理论上未能超越普通教育学的水平;在实践的层面上,又不及各科教材教法具体深入,似乎仅仅在教学论及教育学各部分内容的前面加上某学科的名称,这样困惑的原因吧。

二、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学科教学论的性质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特性。因而,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重视学科理论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即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本身也源于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密切关系。理论总是为实践服务的,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是产生理论的重要源泉。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后,就有了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操作方式。首先,进行学科理论方面的教学,即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理论层面对学科教学进行宏观把握。其次,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即培养学生基本的教学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如何指导实践的,从而为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型的教师做好准备。

当然,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学科教学论教学时间较少、实践条件不具备等原因,导致难于保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教学,这样就很难完成二者的统一。鉴于这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作为学科教学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各种方式来保证二者的教学有充足时间,比如“整合教学过程,践行言行合一”及“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方法启迪”等,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科教学论对于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提升师资队伍素养

学科教学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支持。针对当前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构成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其走向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学科教学论属于应用理论学科,其主要内容依赖于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积累。科班出生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在理论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比较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鉴于此,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可以让这些人员定期到中学教学一线任教,在教学中获得直接的教学体验和经验。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与教育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学科教学论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才能教好学科教学论。而单纯的学科专业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学教师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因而要对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并积极将所学的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此外,为了适应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手段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学科教学论教师需要加强在职自修与专业培训,特别是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计算机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适应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发展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

3.开放学科发展环境

自我封闭的学科发展环境是学科教学论发展的死胡同,开放学科发展环境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加强两方面的联系,即横向的联系和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的联系就是各门不同学科教学论之间的联系。各门学科教学论教师间要加强彼此的联系,共同解决在学科教学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回答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提出的问题,这样各学科教学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团体,对于学科本身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所谓纵向的联系指的是各学科教学论教师要和中小学教师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学科教学论教师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检验教学理论和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渠道,也是联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论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应抓住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个有利时机,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科教学论发展和自身专业能力提升。

4.转变研究范式

传统学科教学论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简单移植,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导致学科教学论没有自身特色,这在前文已经述及。而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改变传统学科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势在必行。

第一,由基于上位学科的简单移植向基于学科特点的创新转变。以往的学科教学论话语体系基本来源于其上位学科的教育学和教学论,鲜有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为此,有必要开展深入到基础教育一线进行扎根式的教学研究,在对众多鲜活教学实践经验、现象和问题的概括、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实打实的教学理论。这样的教学理论才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所接受。这样的学科教学论才是真正有活力、有生命力和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