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1

在概念上,思想、心理和意识具有相通性,因为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问题,而且更多地面对着要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教育内容,忽视了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教师像念经,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大学的课堂不应该再像中小学的课堂那样,单纯靠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经常是“左耳入右耳出”,难以达到将它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和动力倾向。那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经过长期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心理构成物。魅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一个人的魅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素质,外在的仪表、服饰、行为动作,在相互交往中的地位等。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为人处事态度等。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如果一位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接纳,实际上他(她)就具备了—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和熏陶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教师把讲课进行得如行云流水,内容旁征博引,每一堂课都是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相反,教师一味地朗读幻灯片,把本身就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学生的表现自然是不为所动。

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是高尚品德,正如北师大的校训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虽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也属于工薪阶层,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使大学的功能变成了重科研、轻教学,所以很多教师越来越轻视没油水的教学任务,转而研究课题和搞第二职业,充实了自己的皮囊,却亏空了学生的脑袋。

二“标签效应”和学生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公共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课程能及格就行,学好学坏都没什么用,首先在态度上,学生就已经忽略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这件事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件事“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引申到此处,“思政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学生贴了一个不重要的标签,而后学生就会在行为上应付了事。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跳出高校“思政课”地位低的思维定势,联合学校,做好“思政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如果套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专业课是以后谋生的工具,就业的技能,就像生理需求一般,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专业课学艺不精就意味着今后要挨饿受冻,关乎生命,开不得玩笑;而公共课是安全需求,只要过关就行,毕竟这五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的学分还与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能确保自己安全毕业就可以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很多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政治载体,只是承载的内容和份量不同。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姿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举例政策的出台,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许关乎到学生自身,也许关系到他们的亲戚朋友。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政治品格和政治敏锐性。学生看似与政治无关,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生态决定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如果对政治的态度是麻木与漠视,学生就真的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期望定律在“思政课”上的运用

期望定律一般被广泛应用在管理过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属,并给对方一定的期许,对方往往就会按照上司期许的目标奋进。同样,老师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往往就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同的学生,其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如果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以严格的要求,苛刻的标准看待一般的学生,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做不到对学生真诚以待的。如果老师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就会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老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对他们的期待就会非常真诚,学生自然就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其发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或是同样的结果,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老师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学生原来还可能是那么出色。

面对九零后的大学生,很多教师会觉得他们太过张扬,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沟通。基于此,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后排扎堆各忙各的,井水不泛河水,课堂上鲜有交流。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比如针对某一时事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施加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其克服紧张的情绪,将自身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有了交流和沟通,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才能更深一层,对学生多一点欣赏与喝彩,少一点轻视与指责,在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真挚的,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来回报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形成了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就比单纯的灌输好得多。

总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开展发挥着主导的功能,而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通过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验参与其中,两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时期的到来,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心理学同“思政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更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林元,张玉梅.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9):20-22.

[2]李雪华.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J].安徽文学,2009(2):275.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2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消除一些自我阻碍的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所著的《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人类总是努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通过对可以控制的领域进行操纵,能够更好地实现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发生。”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增强我们的效能信念,这种信念是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主观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自我怀疑感

从教学上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往往存在自我怀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所要宣讲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怀疑,自身信念不够坚定。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的怀疑。这种不坚定的信念有时会导致对自身价值、对自己的劳动的一个否定,进而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信念的缺失,产生更多的职业倦怠。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一部分教师的自身原因,或者是因为看世界的目光过于消极,或者是缺乏大局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发展中的事物是不完善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现象。确定一个观点,也总能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找到论据。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把握社会的主流,应该看到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坚持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讲什么都是理直气壮的,语气也是坚定的。

2.消除一种好大喜空、急于求成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教学上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反而没有什么实效。在育人方面,总想建立一个完善的方案,总想影响所有的人,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实际上,不管是教学还是育人,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必须循序渐进。任何一套方案,也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人,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失去机会。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对自己的成果应该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归因

在进行归因的时候,感性的个体容易把自己成败的原因归于运气、外因环境、身心状态、任务难度等消极的因素,这样的归因会导致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如果归为能力、努力程度等积极的因素,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更加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自我效能的发展需要在长期的个人控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要具有高尚的师德。面对成败,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只能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也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成功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能感,而这种效能感又能带来更大的成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

“个人效能信念是构成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如果人们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引起一定后果,他们将不会尝试使事件发生。”“人们为了塑造自己的社会未来,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重要的社会变革,虽然变革很少是轻而易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相信自己具有成功的进行改革的能力,这种效能感不是和你所具有的技能多少有关,而是与你相信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你能做什么有关。只能拥有这样的效能感,才能拿出改革的勇气。既然是改革,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中的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在试与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没有这种勇气和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很强的育人功能,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评估要从教学与育人两个方面入手,一般的评估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把育人方面仅作为教学的一个指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这种评估,目前主要是由教师自评、同行评估、领导和专家评估、学生评估等组成,各部分量化后都占一定的分值比例。目前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面还比较容易评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方面所达到的效果是难以评定的,一方面这种效果短时期内难以显现出来,而且很难量化;另一方面,学生思想的转变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功劳。现在要把这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做法改过来,实现评估重点向育人的倾斜,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从结果上难以看出,因此,我们更主要的要从行为本身来看。可以由校方组成评审团,对行为本身的影响程度、可能带来的效果等进行评定,评审团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广泛听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的看法并作为参考意见。这种从行为本身来评估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必将形成积极的后果。

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评估的周期过长,常常是一学期期中评定一次、期末评定一次,这样的评估没有及时反映真实发现的情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再次,形式主义过重,没有将评估真正与物质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吃大锅饭现象严重,除优秀的以外,其他的也都是合格。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容易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批判性态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要求高,不仅仅要教学,还要育人,另一方面又习惯于低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成绩,这样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效能感从何而来。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仅需要物质奖励,而且需要精神奖励,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强烈。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理解与尊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缺乏教学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专业课老师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科学。因此,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或育人活动中取得成效时,领导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物质奖励方面,学校可抽出一点资金,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奖、实践奖等,激励老师在这方面作出贡献,但要注意,这种奖不要轻易颁发,不符合条件,就不颁发,宁缺毋滥,必须要保证质量,太容易得到的奖反而不利于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奖是面向全校教师来设立的,作为教师都有育人的功能,这样有利于营造重视育人的整体氛围,当然可以适当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

另外,学校总体上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学校支持系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学校的整体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呈正相关的关系,学校的客观环境越好、校风越正、制度越合理、校领导越有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会越高。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集体教学效能感

“自我”与“集体”是相对而言的,这种划分是建立在问题的一致性假设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复杂的、多元的,“自我”与“集体”密不可分,在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的同时也要提高“集体教学效能感”。

“集体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在有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迫切,第一,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效能感的提高达到或接近最高限度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能感,就必须借助于集体的力量。第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己“品牌”的需要,做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去做,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去做,其影响就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影响的进一步增强,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品牌”。第三,消除改革障碍的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先由下而上,为了形成强有力的自下由上的呼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有广泛而具体的调查研究,拿出有效的执行方案,这也需要集体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

Abstract: revitalization of the hope of the nation in education, the key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teachers. Private colleges rapid development of actual team and teacher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 a special and critical period, young teachers will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this situation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teachers grew up as soon as possible, their ability to grow healthy, depending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busin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wo aspects, first of all depend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us of the Yinchuan energy young teacher fully understand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young teachers,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five aspects, on this basis, to promote the "five speakers five "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the to strengthen the Yinchuan energy young teac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 private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第二十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银川能源学院办学14年以来,规范与创新并举、培育优势特色专业、不断提高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宁夏地区最大的民办高校。深刻分析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努力构建既符合民办高校发展实际,又适应高等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的科学机制与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银川能源学院现有教职工519人,其中青年教师314人,占教师总数的60%,有近30%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育、职能管理岗位上的生力军。笔者认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治素质居于主导地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要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自觉学习政治理论,注重提高思想修养。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是关键,青年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指导学生作出适合他们成才的合理选择;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第三,职业道德水平是基础,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恪守诚信,遵守学术道德,增强自律意识。

当前,学校青年教师队伍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崇民主、平等、公平、诚实和守信等基本道德价值追求,首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热爱教育事业,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安心本职,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的的积极作用,其中一批人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的骨干,为教学科研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充分肯定青年教师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批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同时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流动性大,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不稳定。由于民办高校教师没有纳入国家的管理体制, 因此,他们的编制、物质待遇、业务培训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公办院校的同等待遇, 总觉得低人一等,很多年轻教师把民办高校作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一旦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或者有机会继续深造,就一走了之。

(二)、教师准入门槛不高,注重学历多于品德。为应对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除了采取从其他高校引进人才等举措加强师资外,直接聘用大量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在引进和选拔过程中,新进人员的准入门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考察学历,对品德等方面的考察则重视不够,仅仅在入校后进行例行公事的岗前培训。教师进校后学校考察教学较多,考察师德较少,在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方面不够重视,这就使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4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来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的关注。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而且必须追求社会效用或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依赖于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依赖于对理论的学习、研究情况和理论的应用情况。[1]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来看,辅导员整体素质总体上与辅导员岗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较多。招聘的辅导员大多数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二是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主要是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研究生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相对较少。辅导员职称较低,基本上是初级、中级职称。三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科研能力较低。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比较繁重,没有精力对学生工作进行总结和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四是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缺乏对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职业认同感较低,缺乏职业荣誉感

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每人至少担任200名左右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并要求做好党团建设、学生班级建设、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工作。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辅导员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保姆”,是学生工作的“消防员”,使辅导员感到身心疲惫,同时辅导员深感觉自己的职业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称、职务的评聘问题目前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没有对辅导员采取政策上倾斜和扶持。职称不能及时解决,职务发展空间不大,必然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荣誉感。

职业荣誉感是敬业爱岗的具体表现,是从事该职业的道德情感,一旦个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道德情感的崇高性就会渐渐被世俗追求所取代,而渐渐失去职业荣誉感,失去对职业兴趣。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辅导员是敬业爱岗的,能够较好履行岗位职责,但一些辅导员把辅导员职业作为过渡性职业,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岗位上混日子,出工不出力,到岗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缺乏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性的管理

高职院校要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职业从高校教师中分离出来,辅导员这一职业缺乏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的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公认的评价体系,高校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经过学习、锻炼,掌握丰富的知识,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胜任。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上岗前虽有岗前培训,但培训的时间比较短,就让新任的辅导员仓促上阵,对一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显然是非常吃力的,其工作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虽然高职院校也有日常培训,但缺乏系统、全面提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培训,直接影响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效果。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辅导员学科背景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从本科、研究生中选拔的,大多数是工科专业毕业的,许多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背景。虽然辅导员能够做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但很难做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辅导员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却难成“人生导师”。

(二)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但一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把辅导员充当学生“保姆”的角色。一方面辅导员是勤杂工,什么事情都要干,即使教学管理上的一些事情,有时也叫辅导员帮忙解决。另一方面,辅导员又是“消防兵”,只要是学生发生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辅导员都责无旁贷去解决。由于辅导员工作定位得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上占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出现应付现象,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辅导员工作非职业化、专业化

职业化是职业发展过程中达到成熟程度的一种状态。尽管辅导员职业存在时间较长,但一直以来没有朝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至今也没有制定相应辅导员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现行制度决定了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一些教师选择辅导员职业都是作为当教师的跳板,真正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教师是凤毛麟角。辅导员工作的非职业化,让辅导员看不到职业的发展前途,辅导员普遍存在混日子的心理。

高职院校在辅导员工作管理上缺乏专业化导向。我国高校中目前尚未有一个专门培养适应高校辅导员岗位群的专业。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选拔方面,没有主动地考虑其是否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在辅导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年龄偏轻,职称偏低,副高职称人员基本上没有。在培训方面,急需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专业培训机会很少,不能满足专业化发展需要。

(四)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

高校对学生辅导员岗位的要求是比较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辅导员队伍总体看是非常年轻的,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辅导员队伍年轻的优势是有朝气、有干劲,其缺点是往往凭经验办事,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处理突发事件经验不足。

(五)激励机制无法满足辅导员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年轻人,由于工作年限短,职称、职务低,收入比较低,与同龄的专任教师相比,无论是薪酬,还是地位,辅导员都没有优势,这难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辅导员在参与职称评定时,与其他老师相比也没有倾斜政策,同样要求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很好地将工作成效与奖惩结合起来,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在职务、职称待遇等方面晋升的机会。

三、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展迅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人才培养。

(一)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实抓好。通过政策、制度的保障吸引热心于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又有专业技能的高校辅导员能够潜心研究学生思想工作,真正的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3]。首先,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选拔制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严格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和程序,选好配齐辅导员队伍,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质量。其次,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体制和辅导员实行双重身份管理体制。第三,解决好辅导员职称、职务问题。第四,学校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层次专任教师的收入水平。第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水平。第六,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和奖惩工作,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二)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要提高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4]。高职院校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按职业化的要求建立辅导员选拔、聘用、考核、奖惩、培训等有效激励机制,努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工作待遇和职业地位,引导学校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肩负起对青年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任。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对象特点不断变化,需要辅导员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情况、新问题,单凭着以往的工作经验是难以以胜任工作的,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高。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哲学,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而且要谙熟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岗位,履行好职责。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东秀萍(1975- ),女,吉林四平人,长春理工大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化研究。(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72-02

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是教师的个人品德问题,而且是关乎教育事业全局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因素、高校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应更重视自身的“德性”,即加强师德建设。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的建立健全,同时也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教育作用,是高校师德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高校师德出现了滑坡,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理论学习欠缺,职业理想淡薄,教书育人责任心不强,功利心过强,学术腐败现象增多,甚至在某些教师身上出现了与学生之间的“权钱交易”。究其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客观原因。其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大。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带来对教师需求量的增大。近年来大量的青年教师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这些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发展空间大、知识结构新、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近,但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职业理想不够坚定、奉献精神不强等,这些问题影响到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由此给高校师德建设增加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然而也助长了人们价值观中的趋利倾向,甚至在很多人身上,利益成为唯一的行为动力。在这种环境中,一些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一边教书一边做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当中。更有甚者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不惜以成绩考核、入党、评优、保研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作为筹码,与学生进行“权钱交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学识高、业务精,同时必须以身作则,成为道德的模范。如果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全心投入,不能恪守职业道德,那么必然会造成师德的滑坡。

2.主观原因。其一,师德建设制度不健全。师德作为高校办学中一个极其重要却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长时期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很少有高校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师德考核和监督机制,致使在高校的评职、评优选先工作中,师德一票否决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没有制度作为保障,师德状况的改善自然是成效甚微。

其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应包括全体教职员工。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高校教师知识层次较高,自我意识较强,而且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者的身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致使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也更倾向于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制度建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

其三,教师自律不严。高校教师虽然是普通劳动者当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但其职业特点、从业要求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具有更高的道德性,教师不能将教书教书育人仅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必须将其视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对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严格自律。而当下,一些教师完全忘记了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常常以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不能以教师的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师德的滑坡。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4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0

[作者简介]段晓蕾(1987―),女,山东莒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长期以来,高校从未间断要提高其教育的质量,不断地进行改革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地融入他们的世界。新媒体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因此,利用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值得期待。

一、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面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导致这些复杂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产生影响,连带教育模式甚至师资队伍也都包含在内,同时也干扰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论是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内容的整理,还是在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这些都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影响

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则是其重中之重。首先,社会环境。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人们不再单一的从某个地方获得信息与知识。人们利用新媒体能够做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对于一些信息的甄别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答案,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新媒体的出现扩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信息的繁、杂、多则会误导大学生的想法,因此,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文化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得到了改变,大学生们新的交流方式也就由此诞生。比如一些数字化语言,55(表示哭)、88(表示再见);再比如一些字母化语言,BT(变态)、PLMM(漂亮妹妹),这些都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另外,传统文化下大学生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开始动摇这一传统,这些深深地撼动并削减了权威的力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之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必需品。一方面来讲,大学生正在以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际需求大都是通过网络解决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论坛、博客、微博、Facebook、QQ等在线交流、沟通工具。人们更愿意享受这种网络的控制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里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对于院系的集体活动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反到是更喜欢并享受独居的惬意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个人为中心成长起来的,这与独生子女、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甚至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人可能面对面坐着,却还要发短信、微信,还有更多的人在经历独自一人的游戏,比如玩手机、玩电脑、听歌等等。我们的知识因为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为新媒体得到迅速改变,武汉大学青年传媒开展了一项调查,即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精彩多样和灵活方便。学生采用网络、电脑查找资料的有71%,有66%的学生因为新媒体而更加热爱学习,充满动力。〔1〕

(三)新媒体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之影响

无可置疑,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首先,因为新的平台的诞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自然到来,在传统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谈话来了解进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新媒体通过微博、博客、网络论坛、虚拟游戏等形式,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发挥了其本有的利益,但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经常性地看见暴力现象的发生,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美国皮尤中心调查结果在2010年5月公布一项:有32%的美国青少年曾经有过被人在网络散布瑶言、未经允许公布私人电子邮件、收到威胁性信息、未经允许上载令人难堪照片等欺凌和骚扰的经历。〔2〕

二、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分析

(一)封闭的思维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与应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封闭环境的弊端日益显现,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它们曾经能够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人们的思维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发散,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懂得关于学生的思想状况问题研究,因此,只从一个角度去分析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解决。而一旦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固守于传统的思维必定要出现一些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拓宽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与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就要求我们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二)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众所周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这也正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将德性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局限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关系。我们提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们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与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并且复杂,这就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提出了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并且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中来。

(三)陈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毫无疑问,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迟早会被淘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正是因为传统的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也才能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的原因。新的时代的到来,就要求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能够应用新的媒体技术,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能够充分利用其所呈现的高效广泛的形式,加大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纯净且原生态,那么大学生就会减少旧模式的影响,真正体会并享用新媒体带来的好处。

(四)滞后的话语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及时跟进,没有与时俱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就导致思想教育问题的出现,教师与学生难以进行彻底并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无论何种主体都是平等的,拥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因而,传统权威控制式的语言势必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被改变这种想法就变得很有难度,这就更需要新媒体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作用。

三、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积极努力地探索出改革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定位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的指导思想,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同时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且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有了新媒体,其环境变得更加广阔与开放,这当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带来了难得且珍贵的机遇。

(二)融通改革,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高校中占据着主渠道的作用,我们要全面改进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年以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理论课的指导与熏陶,但如何把课程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真正地发挥我们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仍需要下大气力:首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课程中,需要渗透中国化的成果,通过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二要书写出适合我们国情发展的、适合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带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教材;三要使“两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提高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并且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4〕

(三)优化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保障功能

高校的改革,关键在于对教师质量的改革。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是优化教师结构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单就学校本身而言,高校的行政人员需要不定期地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和思想交流,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权威的管理与说教上,行政人员则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且保持好与学生的适当距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等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要了解学生所了解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所不了解的,高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权威说教,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参 考 文 献〕

〔1〕王传中.浅谈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及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