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铸造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型腔的充填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充填的第1阶段熔体形成了凸形弯月面。第2阶段熔体克服了弯月面的表面张力,力求充填空腔部分。从熔体流的前沿形成固体薄壳开始进入第3阶段,此时熔体流动速度剧烈降低,最终在型腔尚未充填充填前过早地停止了充填。第4阶段,由于直浇道中压力头的继续提高,或者在惯性力的作用下,熔体前沿已经形成的薄壳破裂,随之形成了狭小的、能量较小的二次熔体流。在浇铸大延续度的薄壁件时候可能看到完整的4个阶段,而在浇注金属液充分过热时,则在第2阶段就完成了充填过程。因此对于薄壁件,金属液应该有一定的浇注速度和过热度。

金属液的浇注温度和浇注时的型壳温度是保证充填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熔模铸造的型壳经过焙烧,而且在热型壳下浇注,但熔模铸件大多数都是小件,型壳较薄,型壳出炉后冷却很快。

对于薄壁件,为了保证充填性、不产生冷隔与浇不足,除了保证内浇道的面积、静压头及浇注过热度外,还应尽量使型壳出炉浇注迅速,尽量使薄壁部位的型壳冷却缓慢

铸件浇铸过程中憋气,增加了憋气部位的气体压力,降低了充填时候的相对静压头,减缓了金属液的充填速度,因此憋气部位往往是容易产生浇不足和冷隔的部位。比如两个内浇道,金属液从两个内浇道同时进入,夹在中部的气体无法排出而憋气,在铸件中部会形成浇不足类型气孔

浇注过程如果中途停顿,则停顿阶段金属液流前端极易氧化结膜和凝固而产生冷隔、浇不足缺陷,因此浇注过程中切忌中途停顿

金属液充填过程应平稳

金属液充填过程应尽可能平稳,以尽量减少卷入气体、夹杂和二次氧化的可能性。底注方案的金属液由下而上平稳注入,能有效防止型腔内卷入空气而产生的气孔和针孔。因此对于易产生气孔的铸件和易氧化的合金应尽量采用底注方案

在浇注易产生氧化膜的高合金钢铸件时,常常会因出现氧化膜而降低铸件的气密性。这些氧化膜有的是在浇包金属液表面形成一次氧化膜,也有的是进入型腔后形成的二次氧化膜。有研究表明:浇包中形成的一次氧化膜是经过下部内浇道进入型腔的,其氧化膜夹杂则出现在上部热节。二次氧化膜的形成取决于金属液在型腔中的上升速度,,当浇铸温度为1600℃、金属液上升速度小于8mm/s时,金属液的整个表面上将形成完整的氧化薄膜,而当金属液的上升速度提高到20mm/s以上时,氧化薄膜不再形成。容易氧化成膜的金属液,在由氧化物构成的型腔中流动时,金属液面将不断缩紧而紧贴铸型表面,氧气进入金属液的清洁表面,又重新形成氧化膜,使得氧化膜不断增厚。当金属液流的速度大于20mm/s时,氧化薄膜的增长速度被金属流的破坏速度所抵消。为消除薄膜缺陷,铸型中的金属液流的上升速度应处于16-60mm/s范围内。

金属液在型腔内的流动状态对浇不足、冷隔、气孔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铸造浇铸方案应保证补缩,避免产生缩孔(松)

缩孔(松)是金属液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结果。金属凝固时的体收缩在重力作用和大气压力的推动下,将出现凝固收缩流动,使一部分金属液从铸件系统中冷却慢的部位流向冷却较快的部位,而在冷却慢的部位留下空洞,形成缩孔。

缩松则是铸件局部凝固时金属液补缩困难形成的。钢液凝固时体积收缩是一种自然规律,因此就包含浇注补缩系统在内的铸件系统而言,缩孔(松)是不可避免的,但仅就铸件而言是可以避免的。

英国伯明翰大学IRC中心的J.Campbell教授等人对浇注系统设计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他们发现底注平稳充型是保证铸件质量的基本条件,设计浇注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内浇道的充型速度,应设法使临界值小于0.5m/s,该文证明底注式与金属液充型速度对铸造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浇注系统设计强调两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采用底注式,二是在此基础上限制内浇道的充型速度尽量小于0.5m/s.

浇注过程人为因素起重要作用,从不同方向浇注,型壳角度不同、金属液从熔炼炉中倒出的速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

底注式浇注系统有一点应该注意,由于充型速度较慢,金属液将损失温度,在薄壁件中容易产生浇不足缺陷

.1、依靠人力作业而且安全性不高、效率低下。

2、人力成本的提高,总体成本也大幅度的提高

.3、工人在高温、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

4、.技术工人流失严重

好处:

稳定性高、操作简单

注开始后,当铁水包质量变化时,仍然能达到很好的平衡状态。

安全性高

率高、浇注周期短

随着改革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发达国家成熟的工业产品目前在国内也一应俱全,但很多产品都是在仿照他国的成熟产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能将新兴的机电一体化工业技术与传统精铸工艺生产相结合,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由于精铸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因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不再允许生产,其采购地也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精铸产业经过短暂的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迎来了精铸业的春天,由于之前大力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目前已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已经不再本国对精铸产业进行发展和支持,因此该行业技术在国外也鲜有发展,技术理论和水平发展较慢。

国外对精铸业的限制致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上不再封锁,甚至提供技术援助,我国因为相较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精铸业起步较早,因此相对于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我们在技术上有优势,但目前面对国内生产原料与生产力成本的不断提升,越南、印度、缅甸等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客户目前进行全球采购,保住技术优势成了中国精铸业的当务之急!

在熔炼环节上,因为有较多的人为操作因素,因此对于产品最后的成型有着较大的变数,即使现场有着严格的操作工艺,但是从型壳从焙烧窑中取出后,操作工会挑壳到炉前,每次浇注时候型壳的角度和浇注的金属液以及浇注时间都会有所差异, 操作工在长时间操作后疲劳因素,尤其夜班工人更会导致操作产生偏差,其后果是浇注效果不能达到浇注设想效果,前面一系列的工艺控制在最后一环上发生偏差导致产品轻则出现一系列各式各样的铸造缺陷,重则不能修补只能直接报废。

产品出现铸造缺陷较轻时,在后清理阶段大都可以通过修补进行挽救,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人工和事件的浪费,耗时耗力;而产品一旦在浇铸时直接报废则会产生较大影响,客户的订单量不能保证,重新投产会耽误交期影响工厂的信誉以及客户的信任。

综上原因依靠我国现有机电技术依托,已可以在浇铸阶段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达到对浇铸阶段的较为精确控制,减少人力损耗和认为干扰提高产品浇铸的稳定性以及对人力的节省,下图为笔者设计的浇铸系统示意图,希望可以对广大从业人员起到启示作用:

该系统分为主动系统和从动系统两部分:

一、主动浇注系统:

系统可针对浇铸型壳需要通过重力传感器辅助操作者确定钢料加入量,在钢水熔炼过程通过红外测温器对金属液实时监控,达到浇铸温度时操作者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浇包支架倾斜,使浇包内钢水按照工艺设定流出,而在此期间温控器可以继续对金属液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浇铸温度在工艺控制范围内

二、从动浇注系统:

从动系统主要是配合主动系统达到对型壳的控制,型壳从焙烧窑取出来后放在支架工装上,操作者通过PLC控制器控制从动系统对型壳的高度、位置以及浇铸时候的倾斜角度(浇铸过程中角度可以变化)进行控制,在首次浇铸满后可以通过转盘对型壳进行旋转离心,使金属液在型壳内部均匀填充,再进行二次补浇,达到减少铸造缺陷的目的。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2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rovid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docking.

关键词: 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Key words: major;curriculum standards;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doc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51-02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开发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

1.1 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教学评价”、“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1.2 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将职业资格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工(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由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了具体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业特点,因而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强的指导性。

2 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2.1 应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时应引入现行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中、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代表现在的岗位要求)。

2.2 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联合开发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后续从事职业工作提供素质、技能与知识储备,还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标准,通过专任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则给企业带来了方便,可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

2.3 应便于开展工学结合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课程内容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学校、企业双线工学交替,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4 应明确具体,便于考核 课程标准关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描述应是企业技术交流和管理实施过程中通用的术语,应明确具体,以便学生能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过程考核。同时,课程标准不能制定的过于宽泛,否则无法有效落实。

3 如何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3.1 课程体系设计应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按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程将岗位划分为基本岗位、提升岗位和发展岗位。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按能力递进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基本岗位设置了 “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课程标准与“电工”初级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工、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等岗位的要求对接;针对提升岗位设置了“机床电气控制”和“PLC编程与应用”两门课程,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维护等岗位的要求对接。

3.2 选取的课程内容应与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CAD/CAM应用”课程,把电风扇的外形设计作为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所包含的机头、扇叶、扇盖等部件的设计及最后组装,对所使用的三维设计软件有了很好地掌握,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按“分级别、模块化”的开发思路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模块,并按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对模块进行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块结构。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课程,针对数控机床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数控车床、铣床的操作与维护”(A级)、“加工中心的操作与维护”(B级)二个项目,每个项目含若干教学模块。B级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A级供相近专业学生学习。

3.3 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 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情景通过视频传输到课堂中,如果有合作企业的,可以切身的到现场去体会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专职教学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进行授课,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企业的工艺,质量以及管理要求来进行教学行动,并做到教学和生产过程的对接。

3.4 课程的评价应与社会评价对接 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在课程评价上,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针对提升岗位的要求,可帮助学生取得从业资格;学历证书则主要针对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要求,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中级工水平,以满足基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1至3年,应达到高级工水平,能满足提升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3~10年,应达到技师水平或基层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以满足发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期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到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并做好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这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并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3

关键词:机电设备 招标管理 操作过程 问题 优化 建议

一、机电设备招标概述

招标是招标人通过公开方式提出交易条件,跟投标人达成合作的一种采购行为。按照竞争开放程度,招标可以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按照招标标的可以分为货物招标、工程招标和服务招标。我国的机电招标属于货物招标。

在1992―1999年中,我国机电招投标管理和流程才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2001年出台,规范了招投标市场的秩序。总体来说招标质量随着投标法的出台不断提高。但是还是存在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和腐败等行为。2001年之后,机电招标投标不仅在国内全面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一定成就。

国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和操作现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既呈现除了繁荣发展的趋势,也暴露了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我国招标活动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经常出现虚假招标、串通投标、骗取中标等问题。不管是市场规范还是招标从业人员素质都和我国机电设备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如何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是现在我国机电招投标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我要想机电设备投标商能够在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优秀管理政策和操作手段,更好地完善招投标制度。

二、我国机电设备招标出现的问题

1、缺乏相应法律法规

我国的招标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健全、合理、系统的法律法规。现在的招标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指导招标实践活动,也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环境。

2、多部门交叉管理

在我国现在招投标是由9个部门进行管理,包括发改、水利、交通、经贸、铁道、民航、信息产业、商务部门。国家招投标法只有一部,但是地方招投标法规和文件都各自形成一套标准。各个行政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中也有相互交叉、条文矛盾、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都给招投标管理带来了麻烦。招标机构要向多个部门申领资质证书才能开展招标业务,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招投标人产生混乱。有些地方具有地方保护政策,制定不公平的评判标准,在这种行业垄断的现象下,招投标机构就很难申领到资质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得暴露出来,妨碍了招投标市场的有序、合理竞争。

3、招标服务不完善

招标服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秩序。而且我国对招标服务和壮大没有相应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也没有为它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4、评标、定标不合理

我国评标、定标本来就缺乏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先进、操作准确的评标系统或者方法。特别是在机电设备资格审查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都采用资格后审的方法。虽然这种凡是能够减少审查环节,节省经济费用,缩短招投标过程,有利于良性竞争。但是招投标过多时会造成工作量的加大。而技术含量较高、标准不同于的机电设备通常采用资格预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减轻评审时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投标单位的合格率。它的弊端就是延长了招投标的时间,增加了双方资格预审的费用。在现实操作中通常结合这两者的优势进行合理分配。

招标方经常在技术、专利产品等方面限制某些投标人的资格审查,这种行为是歧视行为。在《机电产品国家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

开标议价的行为仍然存在,很多单位还是看重报价高低,甚至把公开招标演变成透明底极低的议标。

三、优化机电设备招投标的措施

1、建立完善系统法制现在招投标线性法律还不健全,条款中有明显的漏洞、规定模糊、标准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脱离实际,当理论用于世间的时候常常操作性不强。所以建立一个健全的招投标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分开,同时要防范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一旦.发现腐败行为,要进行严格惩治。

2、为了统一招投标管理标准,避免多头管理,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采取联席会议制。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指定派送,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招投标活动。这种方式既能分散各部门的权利,又能使各部门的工作照常运转,提高了招投标的效率。同时加强部门合作意识,在招投标过程中积极沟通,努力协调。

3、完善招标机构服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和市场为机电设备招标商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招标商的发展有一个肥沃的土地;二是招标机构本身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行业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自己的大力宣传,多大招标投资业务。对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有原则、有素质、有思想的优质的人。

4、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评标方法。评估方法有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运用该方法进行设备、材料采购评标时先确定一个统一的设备评审寿命期,然后再根据各投标书的实际情况,在各投标报价上加上该年限内所发生的费用的净现值,再减去寿命期末设备残值的净现值,就可得到评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法即把价格作为评标的唯一尺度,将合同授予报价最低的投标者的一种评标方法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的标价。在机电设备性能、质量等方面条件相似时可以很容易进行比较。中标人以评标价格最低者为准。这种方式适用于功能、性能、工艺都比较成熟的机电产品。

综合评估法在招标中运用比较广泛,但是指标的权重设定比较重要。将评定各要素按预定的方法换算成相应的价格,在原投标报价上增加或减少该值而形成评标价格,并以该评标价确定中标单位的方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的机电设备采购招标评标中,评标标准一定要清晰、客观、量化。

四、总结

中国贸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机电设备招标迎来了新的形式。我国招投标制度在引进国外的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中国特色和国情,形成自有独立、完整的宏观体系。在实践中,要加强机电招标的管理,从招标各个操作环节入手,把握招标的公平性原则。

参考文献:

[1]赵松芬,浅析机电设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国招标,2003(33)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4

引言

在现代工程中,机电一体化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因此在施工现场中得到迅速传播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现代工程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是全面考虑出发,将在工程中可能用到的电气技术、机械技术等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全面概括,细化内部具体技术,从而完善各项技术的功能。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代工程;影响

1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

在1950年,机电一体化的理念最早被提出。当时,大概是科学家为了改善产品的质量,因而聚集在一起,尝试将电子技术和机械设备结合,虽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这种观念还是不太成熟。当时,社会出于战乱时期,经济的发展不稳定,科研人员也缺少,再加上初始发展的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的理念并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战争期间,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机械设备,但这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也只是停留再战争机械的应用。战争结束后,人们才把机械一体化应用到民用机械。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民用机械发展的过程中,工程机械是使用机电一体化最多的地方,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并得到稳定,各种新兴科学技术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由此,从下面几个方向详细介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吸收了计算机工作的原理,进而完成自身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从而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突破。因此,在智能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在编程过程中,掺入人们的思维方式,通过整合各项技术,实现自动化控制。在研发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全面考虑各项技术,在编程的过程中加入心理学,从智能的角度编程,以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区域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的脚步,因此在现代社会,必然会有区域性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始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某方面来说,机电一体化不仅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也比较全面的整合了工程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这将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现代工程的发展。网络化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通信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加方便,而且信息化的发展在工程机械方面也有所涉足。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网络通信技术不仅能使相关人员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也能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施工安全。

3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及影响

机电一体化之所以在现代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其具有高效性、全面性,尤其在电子技术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开始发展的时候,便是利用电子技术和机械设备,两两结合,进而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现在,通过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电子技术实现了在机械设备上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因此说,机电一体化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工程中,机电一体化的影响贯穿整个过程。下面从施工前、施工中分别介绍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工程中的影响。

3.1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施工前的影响

更具有科学性的施工数据。在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要求设计施工图纸,有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后,相关人员你能够准确的利用精准仪器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绘画图纸,从而保证图纸具有可操作性,以此减少实际误差,既保证了测量精度也保证了质量。为投标单位选择施工单位和施工材料提供了相应依据。施工单位组织设计工作时,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现场采用高精度的精测仪器进行高精度的测量,进而减少施工误差,使施工操作按照规范性进行设计。有关单位在投标时,可以根据投单位提交的组织设计的规范性,来判断施工单位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的程度。在选择施工材料时,也正是选择与设备适应性较强的材料,这样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3.2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施工中的影响

(1)使用机电一体化能提高施工工艺。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开始有了更多的要求,因而对现代建筑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保暖御寒。较于传统的工程建筑,利用机电一体化建造出的建筑物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操作方式也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2)提高工程的准确度和速度。从某方面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各项工程技术,因而能实现机械自动化,尤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也能节约时间、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在使用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操作起来更加灵活,不需要相关部门培养设备的操作人员。(3)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多实现了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在施工监测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或者施工技术出现问题,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备能够自动报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保证了施工质量,即便出现质量问题,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也能自动报警,从而减少因浪费时间而造成的损失。(4)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机电一体化种技术,能够节约了施工材料以及能源。其操作技术快,因此能减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损耗,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

4.结语

由上可知,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时代而生,不仅顺应了发展的潮流,也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经济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提供资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科研人员应该大力支持,研发更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俊.机电一体化对现代工程施工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6,(21):116+121.

[2]黎香洪.工程施工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0):76-77.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自动化的发展提升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效减少人力物力在生产加工中的多余消耗,并降低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因此在煤炭行业、建筑行业中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信息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并能够综合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范围

1.1建筑材料

在当前建筑施工的工作中,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施工中比例较多的内容,对其的质量要求标准也更高。要想保证建筑材料能够有更高的质量发展特征,就要确保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能够在建筑材料中得到科学应用[1]。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调配对建筑质量有直接影响,若是材料调配没有满足规定要求,将会减少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产生经济损失。正因如此,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到建筑材料中,就能实现建筑材料的正确配比,以免误差产生,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1.2自动生产线与数控机床

作为一个生产大国,我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对机床的使用量非常大,这也造成国家生产总值的提升。通常情况下,机床建设同数控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在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机电技术也更加成熟,但是综合水平的发展依然处于世界的中级水平,因此对其要逐步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推动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此外,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生产线中也有普遍应用,且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更多的生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被用于工业化建设的工作时,使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当前阶段的发展来说,工业化的发展还具有一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完善人机界面系统设计、边坡调速等任务,从各方面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3钢铁行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能够使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得到提升,促进钢铁行业能够超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进步,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说,钢铁行业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可分成以下几点:第一,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应用,使得钢铁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作流程能够紧密连接。第二,现场的总线技术应用,能够使设备链路实现通信数字化[2]。第三,使用交流传动技术,能够替代传统的电子传动,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1.4工业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机器人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智能依照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机械重复。第二阶段中机器人已经具备初级的传感系统,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处理。第三阶段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智能化的发展领域,引出感知能力^强,能够在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中进行合理准确的科学分析,使工业机器人能够在使用中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并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力。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绿色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对环境发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今后的改进工作中,更应注意绿色化的应用发展,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机电一体化中的绿色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各类产品的低能耗、低污染发展,并减少人们在使用制造中出现的健康危害,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能够是产品应用效率全面提升,并在推动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具有良好作用,总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2光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强大的功能作用,并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发挥出了自身优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关注力度也在逐步提升。目前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主要包含了信息处理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等,其中机械机构属于其最主要的结构组成[3]。为更好掌握金银光学技术,促使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新的发展时期。

2.3智能化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充足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从多方面思维引进,从而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信息重要表现,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模糊定量、运筹学等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发展,并且在模拟人类智能技术、混沌动力学等领域有了新的研究进程,随着今后机电一体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也呈现出了“全息”化发展特征,并在智能化的应用领域增强使用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也属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所以,在以后的发展应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更加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与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新机电一体化发展。促使国家的生产效力能够提升也能增大企业的发展规模,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全面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多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技术发展的提升过程中其应用水平也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在机电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8): 148-148.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具有自身体系的学科,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赋予一体化技术新的内涵。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体部分,主要是机械部分与电子部分,又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更为先进的产品,具体包括成型和设计、系统集成、执行器和传感器、智能控制、机器人、制造、运动控制、振动和噪声控制、微器件和光电子系统、汽车系统、其他应用等方面内容。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越性,接着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C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很多行业和学科,比如计算机、光学、电子以及机械等。但是就目前的发展而言,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化。智能化成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应用。同时计算机科学、模糊书序额以及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给当前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方法和方向。同时随着微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模块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机电一体化种类很多,相应的机械、电气、动力以及动力借口也十分的复杂。因此,要研制智能调速和机电一体化的动力单元,提高视觉和图像等功能的控制单元,最大限度的提高机械装置的操作的效率。通过标准单元,可以有效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另外,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还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标准,做好机电产品的匹配。

3.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前生产力的变革,对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比如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时随着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会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微型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朝着微观方向发展。微型化就是要朝着微米和纳米的方向发展。微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占有空间较小,耗能很低,很有很强的量活性,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新尖端分支而倍受重视,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且向微米、纳米级发展,让机电耗能更少,运动更加的灵活。微型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关键点就是微机械技术,因此,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良性发展,可以采用超精密技术。

5.环保化。随着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面临着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过程中,要进行绿色环保设计,提高机械系统的可回收性,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机械系统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避免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节能、环保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6.系统化。系统化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的开放式和模式化,要求整个系统能够进行灵活的组合和裁剪。同时不断加强通信功能。就目前而言,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重视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赋予产品更多的智能和情感。另外,还要要求产品能够模仿生物激励。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随着制造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器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制造活动,并会对制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方面均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国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促进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文斌.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2,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