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1

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5]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6]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作者:王福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严卫林.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案例教学问题设计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5,(9).

[4]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及其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2

全体性特点。现如今,我国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高校的角度而言,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改善大学生的困惑心理,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特点从根本上带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媒的发展带来网络媒介的不断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能产生全体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研究。自主性特点。现代传媒时代,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媒介产品的推出,传媒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比如,人们利用微博、微信、网络视频,可以缩短心灵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担当指引、参谋的主要角色,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一名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现代传媒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将其与教育进行全面结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自主性进行充分调动。社会性特点。利用网络、计算机能够使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出无障碍的特点,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够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要将自身需求与社会变化进行结合,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依靠传媒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心理应付能力不断提高,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机制得到完善。现如今,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虽然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各种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信息传输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更新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像微博、QQ、微信等通讯功能的实现,能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利用传媒产品,加强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使传媒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精神指支柱。另外,在传媒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得到提高,心理得到放松,体会到传媒所带来的平等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现代传媒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工作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网络传媒中开设的心理交流空间、心理咨询室等,打破了传统心理教育所面临的局限性,将咨询的覆盖率扩大。除此之外,利用现代传媒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并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害羞等心理情绪,使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敞开心扉,将内心的心理隐私与心理困惑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得到扩展。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公开的论坛、贴吧、博客等,也可以在各种聊天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向学生发放相关心理案例,建立学校心理咨询网站,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与进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多种价值观念导致大学心理认知产生迷茫。

现代传媒在可持续发展中延伸出了众多媒介产品,由于传媒在发展中缺乏安全性,信息数量逐渐增多,信息传输速度加快,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与心理选择变得迷茫,并且在诸多传媒信息的推动下,大学生对信息的真假无法及时辨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从而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在心理认知上产生困惑与迷茫。

2.传媒环境特点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偏颇。

现代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淡化自己的身份,利用现代传媒构建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但是,这种虚拟性会导致大学心理防御能力降低,并使其缺乏监督,容易出现放任自我、追求过度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在媒体活动中失去行为操守。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产生影响。

现代传媒中,媒体的信息量比较大,信息比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多元化影响,也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这种发展现状使心理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无法找出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问题,出现失望与失落情绪。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适应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具有及时、方便、快捷的影响。在其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心理发展规律不平衡,在心理发展的走向上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而部分高校在心理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不仅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并且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矛盾难度加大,心理压力难以释放。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建立专题心理健康网站。目前,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高校应该建立专业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并且利用私密聊天工具,比如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各种传媒产品,为学生进行心理讲座与心理宣传。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体建设,进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化、媒体化。

1.增强大学生对现代传媒的适应能力。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对现代传媒进行辨证认识,对媒体信息进行正确解读,避免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危害。与此同时,还要给予大学生心理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对现代传媒有所认识,在利用现代传媒新颖性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思考,避免出现抽象思维的钝化,避免快餐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3

高等教育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自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之后,国内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出“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从本源上来看,“以生为本”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为本”基本内涵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教育目的。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另一层含义来看就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机构,一个学校的办学效果最根本的体现方式就是学生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状况,所以我们不能单独的去看某几个或者某部分学生的成长,“以生为本”更多关心的是整体发展、未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问题的指导方针,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成长变化,关爱学生情绪波动,处理学生生活问题等等,都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5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4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优秀高职毕业生,首先就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还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心理素质体系,将教学改革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点滴,使课堂、咨询、实践、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互联互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在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五级工作网络,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制度健全保障,运行高效规范

凡事预则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是各高校的常规工作,做好计划、实时监控、及时总结必会事半功倍。通过梳理每学期的特色工作、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争取领导的多方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每学年的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都要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切实解决潜在问题。学校党政领导和各二级学院领导都会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处长都会亲自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进行专项的梳理与检查。为了贯彻执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系统、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五级网络覆盖,师资配备优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工作网络健全,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院长任组员,统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工处处长任主任,各学院副院长为成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按照教育厅要求,及时建立了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设心理委员,宿舍设心理信息员。中心直接指导并规范心理健康协会建设,指导其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模式,五级工作网络运行高效有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先行。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正常、有序、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努力的重要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6 名,都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学历,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师生比例达到了1:382 。学校每年都邀请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到校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做培训,积极选派中心优秀专兼职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心理中心每年都把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会议。同时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科研实践形式,锻炼专业队伍,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三、经费落实有保障,优质资源共享

注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新、完善硬件设施,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物质保障。心理健康中心不仅作为学生日常咨询、团队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还是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场地,以及辅导员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的素质拓展场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课堂教学与心理讲座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向第二课堂延伸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研室设在学生工作处下,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考试办法等。在教学中加强集体备课,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讨论、团体游戏、互动体验式等方法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及创造性来感悟与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能力体系,从而内化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抓住不同时间节点,提供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课堂教学与讲座有机结合,与实践教学、心理活动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从而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和育人平台,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活动实际效果。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资源,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线上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线上团体辅导等形式,打破了空间屏障,及时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五、心理普查与咨询扎实细致,素质拓展训练凝精聚神

心理普查是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手段。通过测试前的宣传动员,测试中的培训指导、集中施测,规范有序地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对筛查可能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反馈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并进行追踪访谈和跟踪记录,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健全学生预警对象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健康中心和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做好咨询跟进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咨询服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扰,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根据心理测评反馈数据和心理咨询收集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根据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与方式。其次,注重服务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如悦纳自我、生命探索、人格健全等。内容体系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普查与咨询,完善全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从2018 年开始,中心注重对心理咨询老师的督导工作,帮助咨询老师更好地掌握心理评估、咨询和转介等注意事项,分清咨询的边界问题和法律责任。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发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协作与竞争,让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体验分享、合作与坚持的团队精神。

六、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活动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体系构建的一个有力抓手。在保留经典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心灵长卷绘梦想活动、心理健康微电影大赛、心理微博大赛、心理展板大赛、心理健康专题网页设计大赛、心理征文大赛、心理美文朗诵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团体心理游戏等大型学校活动和各学院特色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延伸、扩展。

七、引领带动、辐射示范,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中心在立足本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作用,坚持服务工作指导范围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了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就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工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心理网站建设与维护、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与高职园区内高校交流,提供借鉴经验。同样,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过程的实战参与,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自己心理状态中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困难,亲身体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完善自我认知,巩固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慧.内蒙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 .

[2 ]李墨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123+6 ”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8(27):184 -18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 搭建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自杀等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不断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校园的环境稳定及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及社会各界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表现为有较稳定的思想,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非正常死亡的个案屡见不鲜,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现增多的趋势。

2.高校普遍未能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基本上都是片面地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授及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严重不足,未能在高等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及健康教育。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机制也不完善,普遍未能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短缺。

在众多高校中,心理咨询工作往往由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兼任,欠缺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而专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学科专业组成参差不齐,同时他们的教育立场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者迥异,难以客观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以致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

另外,由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人员的短缺,导致扩招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更难以“受惠”。

4.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影响了高校面对面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的开展。

目前,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接受心理咨询,被同学知道了不好”,或把心理问题误认为精神问题等,从而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长埋心中,不主动寻求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5.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直面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工作的开展。

高校学生普遍地学习课程多、任务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短缺;多校区管理,学生所在地域与高校心理辅导人员或外界心理医生工作地域存在较远距离;心理咨询中心位置设立不佳等情况,因此,高校学生接受直面的心理辅导存在较多的不便之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模块设置构想

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功能,立足于全校学生,为其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心理辅导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网络平台模块设置构想如下。

1.阶段心情模块。

针对不同阶段(新生、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的学生特点,建立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如对新生着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角色转换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对在校生主要进行养成教育;对实习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人际沟通教育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等。建立“阶段心情模块”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阶段针对性的、广泛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2.实时网上心理咨询门诊模块。

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开设实时网上心理咨询门诊,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介入高校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网上心理咨询门诊能避免直面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尴尬,最大化地减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广大学生能便捷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3.心理测试模块。

开设在线心理测试,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即时评估和存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治疗。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进行随时的、自选的心理测试,掌握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并在专业意见的指引下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互动交流模块。

创建在线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实现“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心理教育辅导宗旨。该模块把学生问题分为公开型及隐私型两类,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其问题进行公开化或隐蔽性探讨,在讨论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5.心理减压站、心理充电站、情景训练站等模块。

此模块让所有学生、老师能随时进行自我心理减压、心理培训、心理调适及情景模拟训练等,通过网络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功能,全面提高师生心理健康素质。

平台各模块通过内置手机短信平台实现简单的信息交流,使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在脱离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下能随时接收到学生的心理疑问,学生也能通过手机接收到最新的辅导信息,能更及时地为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意义和价值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是网络时代的迫切需求。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网络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尽情地、不受限制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网络生活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抢占网络阵地,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大大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尝试心理。在网络空间,大学生能充分体会独立自主的感觉,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外界的干扰“为所欲为”。网络的隐匿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殊功能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有利于其发泄不满,说出痛楚等。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符合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能广泛铺开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能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足甚至缺失的现状,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心理专家参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新局面。

4.建立心理健康互动平台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心理健康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空间,能以心理互动、群体教育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互动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体验的教育,能达到知行并重的教育效果,能充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1.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需求可行性。

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与时代接轨,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符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形式的一大创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需要,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2.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从网络平台模块的设置构想分析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可行性:整体设计上可用后台SQLSERVER数据库加JAVA网站来实现。具体各模块初步设计如下:

阶段心情模块可将各种相关电子资料进行归类,通过索引等模式实现资料共享,达到按需查看相关辅导资料的功能。

实时网上心理咨询门诊模块可根据网速及咨询人要求通过实时视频和文字交流方式实现。

心理测试模块。互动交流模块,心理减压站、心理充电站、情景训练站等模块可结合论坛实现技术进行,在后台数据库预置最新的心理测试题库和辅导指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6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