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骨科术后 预防 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 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转贴于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下肢特别是瘫痪肢体,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01~200901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中,15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2例发生在患者瘫痪肢体,3例发生在双下肢。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亦可出现皮肤色紫,皮温升高。
1.2 治疗结果 14例患者经小剂量的尿激酶、抗凝药物治疗及护理后,症状消失;1例突发肺栓塞(PE),抢救无效死亡。
1.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液高凝、高黏及血管的改变。(2)卧床、运动减少、肌肉松弛,造成静脉回流淤滞。(3)大量使用脱水剂,加重血液高凝。(4)解剖上,骼股静脉的径路通过腹股沟管,前面有腹股沟韧带。尤其左侧右骼总动脉横跨左骼外静脉,影响血液回流。(5) 脑卒中致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血管痉挛。
2 预防
尤其注意早期患肢的被动活动,对于神志清楚的脑卒中患者,我们协助病人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并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讲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病人很好的配合。对昏迷病人,护士每班协助病人活动2次, 10~20 min/次,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循序渐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注意患肢抬高静脉回流,控制患者的高凝状态[1]。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对于深部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尽早给予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早期给予恰当控制,注意脱水剂的量和时间,避免在患肢穿刺,特别是长期大量输入有血管刺激性药物。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
3.2 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所以要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开导安慰,使其消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肢体护理 一旦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应抬高肢体30°。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测肢体周径,2次/d。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3.4 抗凝、溶栓的护理 用溶栓药时应选择患肢足背动脉,要求护士穿刺成功率高,技术熟练,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穿刺,防止损坏血管。加强对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观察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出血的发生[2]。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瘫痪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观察护理不及时,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早期预防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脑卒中病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患肢观察及早期功能锻炼,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保证病人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宁洁.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60.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老年患者术后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54-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老年手术患者的增多,对老年人手术后的护理的需求和要求也相应增加。老年人迫切需要更新、更专业、更全面的老年护理措施。近年来,护理同仁对此已有过许多探讨,对老年患者常见术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行综述。
1皮肤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1.1完全不能自理及恶液质患者。建立翻身卡,每两小时翻身1次,护士严格交接班,制定护士长、责任护士、轮班护士三级负责制。每翻身后用50%的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床上置海绵垫,褥疮好发部位垫海绵圈,特别注意耳廓及踝部的护理。治疗及饮食给予营养支持,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可以预防褥疮。
1.2强迫者。须将手插入患者皮肤受压部位按摩,每1-2次,并将受压部位皮肤托起离床通风数分钟。
1.3尿便失禁者。尿便失禁患者要预防褥疮发生,应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要及时为患者清洗会,清洗后扑爽身粉或痱子粉。保持患者皮肤、衣服、被褥清洁干燥。
2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无呼吸道症状者。鼓励其多饮水、多活动,卧床病人鼓励其床上多活动如翻身坐起,并进行有效咳嗽的训练。严禁吸烟,因吸烟者呼吸道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
2.2有呼吸道症状者。有咳嗽、咯痰、哮喘、呼吸困难者,应鼓励患者多咳嗽,教给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深呼吸,并协助拍背咯痰。对痰液不易咳出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6次。哮喘、呼吸困难者,调整,呼吸困难发作时,帮助病人找到最舒适、最有利的。一般给予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并低流量氧气间断吸入,同时在未查明哮喘原因时,禁止探视者送鲜花。如病情允许,给予足够的水分及热量,每日饮水1500ml以上,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对于意识不清者,还要需要协助吸痰或气管内吸痰。
3口腔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3.1禁食、无胃管者。清醒患者每日协助刷牙2次漱口3-5次,昏迷患者进行特殊患者口腔护理,每日2-3次。
3.2禁食、置胃管者。清醒能耐受胃管刺激者同上,昏迷及不能耐受胃管刺激者应给予特殊患者口腔护理,依患者情况每日2-4次。
3.3超声雾化吸入者。每次治疗完毕后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还应注意雾化面罩专人专用,雾化器主机要擦洗消毒,罗纹管及手柄要浸泡消毒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以备下一位病人使用。
4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4.1无症状无留置导尿管无膀胱造瘘者。可进食者应鼓励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不能进食者应补给足够的液体量。同时,要勤换内衣,每日睡前要擦洗会,擦洗液可用温开水,擦洗毛巾用后必须晒干,或用开水烫后使用。
4.2留置导尿管与膀胱造瘘者。除采用以上措施外,对置管的病人,选择封闭式导尿系统以减少细菌污染,尽量保证其密闭性,避免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及频繁取尿标本等操作。每日必须进行会阴护理,特别是尿道口周围不应有血迹和分泌物。嘱病人多饮水,保证每日摄取水分1500-2000ml,每小时尿量50ml,注意观察尿液酸碱度,保证尿pH在6.5~7.0。禁饮浓茶和咖啡,预防结石的形成。用个体化法以保证留置尿管病人的膀胱功能。对于不能饮水与大量补液者,应放置folley三腔导尿管进行膀胱冲洗(能够大量饮水者及大量补液者不进行膀胱冲洗),每日1次。有些需长期留置尿管者,尿管则5~7d更换1次。膀胱造瘘管2~3个月更换)1次,同时严格执行闭管定时开放。对于插管后有膀胱出血者,应给予持续膀胱冲洗至停止出血。膀胱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时或拔管前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会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5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后的老年病人,应抬高下肢20度~30度,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对多种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要适当给予活血化瘀药,药物预防即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降低血液粘滞性,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其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等优点,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常用方法:LMWH0.4ml腹壁皮下注射,1次/d,连续7d。在应用LMWH时,应注射在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病人,口服阿司匹林也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在应用肝素时应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LMWH应用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同时观察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参考文献
[1]张瑞芳.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2]章芬娟.缓解慢性呼吸困难的非药物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2):75~76
[3]谢桂春.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7~58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48-01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PTE临床症状不典型,有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未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25%~50%[1]。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收治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81岁,平均(58.5±11.2)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及气急8例胸痛5例,咳嗽3例,典型等“PI三联症”(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例;诊断:患者经X线胸片、心电图、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查确诊;治疗:经抗凝、溶栓等支持对症治疗,痊愈13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对高度可疑或确诊PTE的患者,收住监护病房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心电图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已确认栓塞位置者采取健侧卧位。指导患者低盐、低脂易消化粗纤维食物,并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探视,保证足够的休息。
2.2 氧疗护理:急性PTE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一旦疑诊PTE,应尽早给予氧疗,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调整氧流量,维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当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时,可给予无创呼吸机使用,必要时予机械通气。
2.3 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溶栓及抗凝治疗是PTE的基本治疗措施,也是非大面积PTE的主要治疗措施,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前评估有无禁忌症,检查出凝血时间,按医嘱及时正确用药,准确掌握溶栓及抗凝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注意出血症状的观察,如皮肤青紫、穿刺出血过多、血尿、腹部或背部疼痛、严重头痛及神志改变等。注射部位延长压迫时间,复查出凝血时间,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停药、止血处理。
2.4 心理护理:由于PTE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常伴有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有濒死感,患者易出血烦躁、焦虑甚至恐惧等不良心理。有文献报道,情绪过于激动也可诱发栓子脱落。因此,护士在整个抢救治疗过程中应沉着、冷静、机制、果断。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时解答患者问题,介绍相关治疗方法,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5 出院指导:PTE患者的住院治疗仅是治疗的一个阶段,出院后病人需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剂,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重或致病情复发,这需要护士在病人出院时给予详细的用药及生活方式指导[2]。建议病人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食用低脂及粗纤维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控制血脂、血糖平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由于深静脉血栓(DVT)史是PTE最常见的患病因素,长期卧床病人要增加肢体运动,防止DVT形成,对存在DVT危险因素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下肢运动,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告知病人定时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重要性,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是否有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应及早就医。
3 小结
肺血栓栓塞症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但其起病急,进展快,误诊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3]。我们护理人员应提高对PTE的认识,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掌握急救技术,为抢救赢得时间,配合医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敬平 急性肺栓塞的诊治 医师进修杂志2004,27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