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数控、检测、驱动技术于一体的关于机电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技术,涉及面广,岗位众多。机电一体化专业也是全国高职学院开办最多的专业之一,且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员能直接上岗,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财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而现在仍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培养模式大都注重理论的培养,缺乏实践教学,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较差。另外,现在各校为提高就业率,过早地启动了就业工作,并将企业引人学校进行现场招聘,整个就业招聘达半年之久,对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也有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而大多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还是建立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这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愿望,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发现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点在于是否能脚踏实地,是否能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国家、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四方的利益,是否切实可行。
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科基础较差,心理素质、人文综合素质等都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实践,强化应用,凸显技能,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具体要求:(一)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广度上知识面要宽,深度上知识要扎实。(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的宗旨。(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实训教育模式,使技能训练和技能证书有机结合。(四)加强校企合作,要求教育能面向市场,立足就业,培养“就业心态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学生。
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知识结构构建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解决现场时间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这就要求知识结构的重心应在基础知识上,基本原理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应对多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举一反三,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要重基础,兼顾专业,二者合理安排,相辅相成,并能在实践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的构建
能力是指保证一个人能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心理特征的综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该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不高,心理素质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能力培养中应以教师主导为主,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实用,运用实验、实训、实践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讨论、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涉及的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比较快,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此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扬长避短,为了能使学生在毕业上岗后能尽快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缺,开设就业、职业类课程应作为人才培养基本内容和必要补充。
(三)师资队伍的构建
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校校舍、教学设备、设施等硬件不断更新,而且还要求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教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实施“双师型”工程,制订相应的“双师型”目标计划,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当今产品科技含量愈来愈高,机械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要求变的更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潮流,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朝着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怀奥,徐智跃.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刘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J].现代企业育,2008(02).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课程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83-01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作为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地位
光机电一体化结合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都融合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可见该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项目课程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更重视职业能力特别是技能、知识、品德、习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第一,以“帮助学生成功”为教学理念。在加拿大,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存在,兼顾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角色。和中国社区医院类似,只要有社区需要就会建立相应的课程,职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企业”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只要学生和企业成功了,学校就成功了。
第二,启迪人生、提供改变人生教育的学院。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提出“提供优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使学生获得终身成就,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办学宗旨,价值观是:“我们都是学习者、我们都是服务者、我们都是领导者”。这也符合国内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以职业为基础,学生预就业为前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办学,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企业要承担整个学习培训四分之三的课时。较之国内企业参与较少的职教现状,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采用类似于高校委培模式的“预就业”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促进了学习主动性。
三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在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教会与学会、学会与会学”是笔者探索的新教学模式。
2.理实一体化模式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有着理论与实训不可分割的特性,必须边学边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训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此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但学习兴趣增加了,而且善于提出问题,渐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形成并发展起来。
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设计
通常我们的项目课程都是以模块来划分的,如PLC模块、变频调速模块、电机模块、低压电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等。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性强,不适合职教学生文化底子弱的特殊背景,新的项目课程设计强化工作任务,模拟企业的岗位任务,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强化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历教育,工学结合方面比较弱,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参与的是重复的简单工作,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加上学生对工学交替的不重视,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而企业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往往只是提供一个实训的场所,对学生将来成功就业与否影响甚少。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灌输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参加工学交替期间,把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写成与专业相应的工学交替报告。毕竟企业才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地方,只有对新技术、新发展,反应敏锐,才能具有就业竞争力,最终获得成功。
四 结束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用什么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成绩而是能力。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体现人生价值,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在校内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校外工学交替期间积极与企业合作,模拟岗位职业环境,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提高了光机电一体化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改革;体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72
0 前言
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而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一定的教学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积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才能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适应企业的需求。但是,目前针对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改革与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积极促进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了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意见,从而能够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实习实训条件的现状与不足
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教训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环境有待加强,一些学校中会借助计算机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模拟,借助电教录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实训的效果。但是,对于这些手段来说,过于简单,而且成本比较廉价。因此,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的合理共享,积极构建学校的实验室,才能促进教育与行业对接的实现。
1.2 复杂而又繁多的课程种类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建设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而且随之而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都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设置,以此能够使院校之间能够互相借鉴与参考[1]。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课程内容比较相似,课程类别比较繁多、复杂,而且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所忽视。
1.3 存在着模糊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中,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问题。尽管从总体来看,各级各类学校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但是一些同类别的院校中,在师资水平以及硬件建设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存在着比较相似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等。
2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结构
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来说,主要是一种生产过程,而且具有一定的岗位技术要求,以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体系。这种体系结构有六方面的内容,教学文件、教学目标、教学性质、教学地点、教学层次以及技能特征等。对于实验、实习训练来说,主要是一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针对岗位的技术要求以及职业的需求等等,具有相互关联性特征。而对于实验来说,是服务与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是能够帮助理论教学的深入,借助实验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深化[2]。
对于技能训练,属于一种强化训练形式,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单项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提高。职业实践也是技能训练的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与技术能力。特别是是对项目的训练。作为实训基地来说,主要是校内实训为主,这与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相吻合。而对于实习来说,属于最后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基本实践技能的熟悉与掌握等。另外,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自身专业的岗位需求有大致的了解,而且对岗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需求有一定的掌握。实习的地点主要是校内或者校外的实习基地等。
最后,对于通用职业能力来说,主要是根据职业生涯来划分出来的。作为通用职业能力来说,主要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以及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还有关于职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例如,外语、计算机的学习等,还有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合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主要是对学生针对某种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学习的能力与素养等[3]。
3 促进教学改革,构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
3.1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首先,应该积极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方式。不同阶段的时间教学对学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学环节重要性的明确。把企业中的用人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对机电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等进行积极培训。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能够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一定的实践知识经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4]。
3.2 构建教学体系的改革模式
3.2.1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师与管理人员到彼此的工作单位中挂职训练,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应该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对技术产品进行合理研发,能够帮助知识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另外,可以将绩效考核制度建设起来,对优秀的教师与职员进行鼓励与奖赏,以此能够促进实践型教学队伍的构建。
3.2.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中,需要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设计合理的培养计划,积极发挥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作用,以此能够在互相合作中将实训教学工作完成,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以此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3.2.3 积极运用合适的教材
当前职业院校中的教材版本比较繁多,一些职业院校在选择教材过程中仅仅注重对本科院相类似的教材,为了促进知名度的提高。但是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所以,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原则,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以此促进学生能力与水平的提升[5]。有条件的可以结合院校实际,编写和选用校本教材,提升教材和实际状态结合的紧密度。
3.3 构建机电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3.3.1 理论课程
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主要有专业理论与技能、基本素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一些新的课程已经融入了较多的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理论课程活动中应该加强活动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以此能够帮助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应该在发展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的过程中,还要增强自身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基本素质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等。因此,仅仅将这几种能力积极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3.2 实训课程
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训练。首先,可以增加一些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课堂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其次,应该将实训中心建设起来,对于建设过程中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以此能够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里进行实践与学习。针对学校的实习安排,可以每周进行实习的安排。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引进专项建设资金,将一体化的教学实验室建设起来,以此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其次,可以采取顶岗实习制。在学生离校的最后一年里,学生能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也能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还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企业中积极锻炼,以此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还能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认识,通过直观的教学发展,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6]。总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中拥有一定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环节
要想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考核方式。首先,可以采取模块考试的形式,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需要布置学生对实习进行总结与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专业的实习工作,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的实习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比如,对于钳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钳工实习考核成功后,才能实习机床的检修等。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应该鼓励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另外,可以借助技能大赛的形式。比如,在金工、设备操作等阶段的实习结束后,应该在实习达标后,让学生进行更高级别的技能比赛,以此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发展来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将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作为高职院校中,应该从机电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能够积极适应企业的发展,也能够使自身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贤.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3+2”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206-207.
[2]王维.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6(01):129-130.
[3]郭春梅.高职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改为例[J].经济师,2016(02):66-68.
[4]金美花.浅谈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吉林教育,2016(06):163-164.
[5]王高尚.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分析[J].职业,2015(12):44-46.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节电一体化特点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目前实操性人才缺乏,各企业高薪聘请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深圳地区例如:富士康、三星、华为、等一线企业拥有大量高薪职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以下由工控行业网为您进行的机电一体专业就业前景的方向分析。
这些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机电系统发生故障的随机性很强,往往难以预料,但工程实践表明除了少数突发故障以外,大多数故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防止的,机电产品容错设计与仿真技术研究以及容错技术的应用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
容错技术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人们无法保证所设计的系统各个构成环节的绝对可靠,但若把容错的概念引入到机电产品,可以使各个故障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被显着削弱,这就意味着间接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和应用容错技术,对于保障机电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提高现代机电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仿生硬件容错研究现状
随着电路系统功能的复杂化,传统的硬件容错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电路系统要求。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人们提出了动态地对故障进行自检测、自修复的要求,并努力寻找新的容错设计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就提出了研制具有自繁殖与自修复能力通用机器的伟大构想。
研究人员从自然界得到灵感,将自然计算(如进化计算,胚胎理论等)引入到硬件设计中从而形成仿生硬件(Bio-inspired Hardware,BHW)。仿生硬件的概念最初是由瑞士联邦工学院于1992年提出的,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仿生硬件早期也称为进化硬件(Evolvable Hardware,EHW)。A.Thompson等人较早提出了EHW应用于容错方面的想法。仿生硬件是一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自主地、动态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以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硬件电路,它可以像生物一样具有硬件自适应、自组织、自修复特性。采用仿生硬件实现的容错,不需要显式冗余,而是利用进化本身固有容错的特性,这种特性带来的优势是传统方法通过静态冗余实现容错所不能比拟的。
三、仿生硬件的容错技术新思路
基于仿生硬件的容错研究,对建立借鉴生物进化机制的硬件容错新理论、新模型和新方法,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和容错原理
仿生硬件可以分为进化型和胚胎型,其中胚胎型仿生硬件也称为胚胎电子系统,是模仿生物的多细胞容错机制实现的硬件。
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主要由胚胎细胞、开关阵和线轨组成。开关阵根据可编程连线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闭合,控制线轨内各线段的使用。胚胎细胞包含存储器、坐标发生器、I/O换向块、功能单元、直接连线、可编程连线、控制模块等。存储器用于保存配置数据位串,并根据细胞状态和坐标发生器计算出的结果,从配置位串中提取一段经译码后对胚胎电子细胞的换向块和功能单元进行配置。坐标发生器根据每个细胞最近两侧(左侧和下侧)邻居细胞的坐标为其分配坐标。I/O换向块为细胞功能单元间的可编程连线提供控制信号。功能单元用于实现一个n输入的布尔函数,用于实现所需的细胞功能。直接连线负责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通信。可编程连线传递控制信号控制开关阵。控制模块完成细胞的工作状态检测、故障诊断、控制细胞冗余切换。
(二)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策略
为了实现对故障细胞的容错,常用的容错策略有两种:行(列)取消和细胞取消策略,通过记录有错的单元位置,重新布线,用其他备用的单元来代替。
但是对于连线资源故障,这些策略并未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深入研究胚胎仿生硬件容错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针对线轨故障的容错策略。
1. 行(列)取消策略。在行(列)取消中,若一个细胞出错,则它所在行(列)的所有细胞都将被取消,而该行(列)细胞的功能将被其上一行(右一列)的细胞所代替,即当一个细胞出错时,细胞所在行(列)上移(右移)到一个备用行(备用列)来代替它当前的工作。
2. 细胞取消策略。在细胞取消中,用备用细胞代替故障细胞分两个阶段。当某一行的出错细胞数超过备用细胞数时,整行被取消,行细胞上移,用备用行取代出错行的功能。
(三)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流程
胚胎型仿生硬件容错的流程为:
(1)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器件,确定硬件设计方案;
(2)以电路结构及有关参数等作为染色体进行编码,按照进化算法的进化模式对系统进行进化操作;
(3)一般以电路的功能与预期结果的符合程度作为个体的适应度。根据给定的输入条件或测试集,通过基于电路模型的仿真测试或实测计算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四)胚胎型仿生硬件内部错误检测机制
错误检测是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前提,本文在此着重研究针对细胞故障的错误检测机制。
基于细胞功能单元的三模冗余与多数表决器电路实现是硬件容错常用的冗余容错策略。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在原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维修电工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内原有实训设备主要围绕维修电工职业标准配置,由于高职教育和技工培养在目标、起点、学制的差异,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建好机电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定位
通过对30余家大中型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应以机电设备生产和维护、维修为两个主要方向,根据企业机电岗位需求,定位为:机、电、气、液、信息化五位一体,突出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
二、校内实训基地概述
1、基地主要实训室
学院现有机电技术实训室11间,可完成电工基本技能、电子产品装调、PLC/单片机应用、常见机床电气线路检修、机械装调等实训。
2、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实训室设施设备基本能完成维修电工(高级)及以上培训及鉴定考核,能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电气、化工设备维修等专业对电工安全、电气控制等基础实训的要求,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设备数量偏少。学院2011年前仅有4个高、中职专业开设机电类实训,年实训人次在600人左右,目前已增加到9个专业28个班约1700人次,由于每个实训室平均工位不足30个,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2)现有设施设备难以满足高职办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现有设备从技能培训方面看,可基本满足维修电工的培训,但高职相关专业由于学制为2+1,在校学习时间中又有将近1半为国课、省课,因而难以沿用原中职教育8周以上的集中实训,根据目前高职教育课改的大趋势,都以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对实训设备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虚拟工厂、仿真实训等来满足教学。
(3)现有设施设备系统化、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对各专业差异化实训教学需求。
三、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基地建设要为专业群建设服务,有利于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岗位群职业能力;
(2)基地建设要有利于教学改革,要以融“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实训为载体,注重内涵建设;
(3)实训模块包括基本实训模块(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及设备构成的模块),项目实训模块(岗位项目训练的内容及设备构成的模块);
(4)基地要有利于各专业的资源整合;
(5)可供本地区实训条件不足的学校进行实训,发挥辐射作用;
(6)基地具备一定生产服务能力,要开展产教结合,直接对外经营服务,让学生实现近距离就业;
(7)面向社会开展相关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针对本区域经济结构及发展趋势,把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研结合在一起。
2、建设内容
根据调研企业机电设备及控制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校内机电实训基地拟采用工业网络控制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工业现场总线、PLC控制系统等,将原来独立的各个实训室有机联系在一起。新建一个总控室,利用组态软件,将重点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制做成动画、图型,将生产工艺、流程等画面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并可通过网络系统,与对应的实训室连接,通过对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学生在实训中心,首先到总控室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工作任务不同,可完成从机械部件组装调试、电路安装调试维修到编程、组网、组态等项目的实训。
(1)总控室
总控室配置2台工控主机(服务器)、现场总线模块、主流组态软件及工业以太网附属设备。
室内前期可利用投影机作为教学屏幕,根据专业拓展,在开设楼宇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等专业方向后,应配置拼接屏,用于安防、视频监控相关课程实训。
(2)各功能实训室
1)电气自动化实训室
该实训室以现有设备为主补充现场总线网络模块,根据专业需求,定制机车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等部分实训挂板,完成考核实训任务。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训室
该实训室利用现有部分设备,补充网络、组态、伺服、步进、传感、检测等功能模块,增加常见机构拆装台架,根据开磷集团矿山运输线、化肥生产线,轮胎股份公司轮胎生产线、雪花啤酒生产线等实际工作任务,搭建项目实训平台。
该平台除满足教学实训外,可为企业科研、培训提供服务。
3)电液综合控制实训室
该实训室利用现有部分液压气动实训台架,以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为工作任务,增加液压拆装、仿真挖掘机、挖掘机电控系统和现场总线网络功能模块,搭建实训平台。
4)数控机床装调实训室
利用现有数控装调、维修设备,针对主流数控操作系统,进行经济型数控机床装调实训。增设带现场总线网络功能的DCS控制系统模块、DDC控制模块,为复杂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实训、科研服务。
(3)仿真实训
1)电工电力拖动仿真软件
可满足学生对电气元件结构、作用、安装、接线、电路分析的多媒体教学和熟悉电气控制线路的虚拟接线实训及应知考核测试功能
2)PLC类仿真软件:
PLC仿真系统包括PLC仿真软件与仿真模块。通过仿真软件可以真实地改变PLC输入点的状态,完全真实地展示出PLC的工作过程。
3)气动液压仿真软件
该仿真软件包含液压和气动两部分,提供了各种气动和液压元件的实物图片、工作原理剖视图和详细的功能描述。逼真地模拟这些元件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四、结语
不断改进校内机电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营造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情境,开发“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打造集教学、培训、科研、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机电实训基地,可大大提高机电大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范文6
在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尤其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容易随波逐流。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却不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可能培养出来的是一个高智商的专业机器、低情商的学生。高职语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会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
高职;语文;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
当代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都很欠缺,大多数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甚至开始退步,更多学生会在业余时间选择看一些八卦新闻、网络小说,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的知识,语文对自己的专业提升和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便忽略了对语文的学习。机电一体化作为工科专业,似乎也和语文沾不上任何关系,但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人才,还在于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这才是一个综合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高职语文课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开展高职语文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结合的教学呢?笔者首先从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必要性出发,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探索。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和必要性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中,高职语文在高校和学生中得到的重视程度都不理想,高校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则普遍认为语文和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可以找份好工作才比较靠谱。因此,从认识上,大家对于语文的态度并不热情。当代高职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欠缺带来的结果是书面表达能力低、认知、情感、操作等能力弱。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键盘打字正逐渐取代手写,相当多的学生都会提笔忘字,而且写字水平也在逐渐退步。除此之外,当代高职生的理想和信念正在缺失,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物质攀比、虚荣心不断膨胀,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当代高职生还普遍缺乏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意识,导致精神世界比较空虚,人格缺乏魅力。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博学多识、有思想、有内涵、有品德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语文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有效结合的方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端正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认识学习高职语文的重要性,使学生不再把语文看做是一门多余或者无关的科目,它对于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专业知识是智商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情商的培养,要两样都具备才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角度要促使学生的发展
高职语文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从小学开始,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读课文、背课文、默课文的教学方式,不可能还要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继续再去读、背、默。要告别传统模式,首先就要从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会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呢?要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络等平台投票调查来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内容选择方向的意向,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这门课程。还可以通过有学生参与的师生研讨会,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教学中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生语文能力的人才培养策略
1.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树立理想与信念
机械一体化专业传统的教学是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其中认识自己是成为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即使学会了不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但是却像是一个没有影子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提高自我的认识,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并为之努力。
2.增强学生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培养自律的人格力量
机电一体化属于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是产品生产的机械制造、安装调试、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等实践操作技能较强的工作,在实践和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将来踏上社会才会对他人和社会负责。高职生普遍存在缺少自律的特点,即也是人文精神的缺乏。高职语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对学生的人格、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独立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高职语文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把文和理的思维结合在一起,便会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理科生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固有的知识圈子中,而要试着走进不同的知识圈子,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永远不要停止,这是语文带给我们的鼓励。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有的知识都是相互贯通的,不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课外知识延伸上,都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读书的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将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愿在高职语文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丰富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顺利走进职场,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高职学校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宁,胡晓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11).
[2]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3]郭娟.高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衔接[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