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相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人和自然的相处这四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从这四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影响国民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文化形态虽然多样化,但是阐述的主要内容具有一致性,即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正是现代建设和谐社会对国人应当具备素质的要求。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则是如何做人,即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2 国民素质现状
2.1 对国家和社会缺少责任感 国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始终不强,通常情况下,国人只会关心自己的亲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不闻不问。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做事。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应当为国家和社会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国家和社会只有索取,没有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国民素质面临的严重问题。
2.2 国民缺乏精神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相对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方面竞争都很剧烈,由于国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不免产生精神虚脱,心理焦躁的问题,这就给国民带来精神压力。其次,国民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也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发展,当前国民大多具有自我观念,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将他人和社会利益抛置一旁。最后,没有积极的精神层面引导。文化具有双面性,它可以从正反两面影响人的行为,由于国民精神文化的匮乏,导致在精神层面并没有精神文化进行积极引导,普遍缺乏精神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自然相处缺乏协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国民并没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民在从自然之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时,并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民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主要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人生价值观理念进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做人做事原则和精神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为人的优秀理念,强调人格在 提高人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历来肯定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价值,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国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严于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闯红灯现象就会大量下降,也不会出现当下社会热议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是提升国人品格的良药,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人的品格。
3.2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人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下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与国家的优秀理念,对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加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着国家形象,做到严于律己,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3.3 弘扬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优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与自然发展相违背的现象,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当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也是现代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低碳型经济与国人素质息息相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国人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对自然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过度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合理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国民的行为,可以使国民在生活中做到礼让为先、平等有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素质,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丰厚精神遗产。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9).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3]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4).
[4]许青春.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5]杨绍霞.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国民素质的提高[J].北方经贸,2012(8).
课题项目:
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GJ008,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扩大现代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
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多的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它直接决定着全民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也关联着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历史的经验看,在建立新型的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对农村改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从这种意义上讲,更加凸显出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素质教育中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起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农村美术素质教育中,并没有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课堂教育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层面,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于通过美术教育增强学生的对美的探求欲,从而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纵观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在古老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以美的符号记录生活和祈求幸福。人类对美渴求的萌芽阶段也就是人类从野蛮蒙昧向文明迈进的关键一步。不论是史前的洞穴岩画到甲骨文、从原始彩陶到秦汉石刻,还是从佛教艺术到明清绘画,数千年的美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对美不懈追求的历史。审美凝结是文化沉淀的结晶,它已穿越时空的纬度,渗透到普通劳动人民的血液中。逢年过节贴门神、挂彩灯、写对联、画瑞符,民间秧歌和戏剧脸谱,这些原生态的美会滋润着学生幼小心灵。农村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山川,田园式的自然景观、四季更替的自然律动,为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优良种子。耐人寻味的社会生活也是学生素质成长的大课堂,劳动人民淳厚善良的品质,古朴民风融就了现代文明,是个充满感情和艺术色彩的世界。诸如蓝色的天空、形变的白云、飞翔的雁群、巍峨的山峰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美去陶冶学生,将自然美升华成学生的心灵美,进而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并使之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整体良好的教学系统。
在学生生理发育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之适应。九岁之前的学生,理性思维的发育仍不健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依赖理性教育,将会适得其反,在此之前也正是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也肩负着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应从美育教育的规律出发,建立以科学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将具有童心、童趣,富有想象力的游戏,挖掘整合成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捏泥人、做小火车、插风筝,这种有趣的趣味活动和课堂手工活动结合起来,将单纯的摹仿制作融入创造性的手工制作活动中,从而诱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知欲和动手力。结合校本课程对小学生幼稚的审美活动进行正确的诱导,逐步规范艺术审美的行为,这种对美的培养使学生的审美功能逐渐升华到一种更高层次,也是良好素质发展的原动力。怎样将课本教育延伸到整个素质教育中,将学生的生活乐趣与身心发展、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融为一体,避免流于单纯技法式的片面教育,使教育本身更加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营造出多元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农村现行的教育模式看,教材单一、师资匮乏,“应试教育、技能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片面的以教师的专业技能高低来裁决一个教师的优劣。眼下师资队伍的建设缺少专业化和规范化。师范类毕业的学生到了教师岗位上,仍然以专业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进行教学,忽略了美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培养规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美术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是当前美术教育的是当务之急。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最初阶段,父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可以生动的诠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校本教育不可替代的,由于十年文化浩劫使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家庭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再由于交通、电力信息和配套的文化设施落后,学生所获得知识的信息通道是单一的、不健全的。随着社会发展,年青一代的父母尽管比父辈一代的知识结构优越的多,可是大量的学生父母进城打工,从权威部门所获得的数据看,常年生活农村的人口相对减少,而实际生活在农村的小学以下的学生数量并没有减少,留守在家的成年人大多是老人,这就使家庭教育面临着空前的窘迫。家庭教育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缺少足够认识,甚至将美术教育看成一种负担。现实生活中这种惟专业轻综合素质的反面事例比比皆是,试问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即使专业技能再强,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有限的。良好的成长环境,是高素质人才健全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形象性、制作性、动手性是美术教育的一大特性,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了师生感情,建立健全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美的教育。对形象的认知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鉴赏力的过程。并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抒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地理、素质教育、教师主导
当前我县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推行“四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导学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它可全面提高国民的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地理素质对国民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国民素质的提高依赖国民的地理素质,教师应高度重视地理教学。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及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的发展等都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来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工作和学习的一生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由于先前的“应试教育”使人民对地理学科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加上高考采取“3+x”制,地理的份量减少,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冲击,学生的地理素质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直接影响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1、国民地理素质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前几年,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中与地理知识素质有关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室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只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学技术带来的几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2、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更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是初中地理在初二进行会考,给学生造成地理与升学无关的错觉,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步调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很少过问教学效果,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在时间上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当“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还鼓励学生主动放弃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不重视,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北方的雾霾、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二、教师发挥表率作用,转变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观点
目前推行地理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之一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错误理解学校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奖励政策,只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教学。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键之二是部分学生没有重视地理学科。从1993年高考制度实行“3+x”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后,使中学地理教育地位骤降。学生看不到地理学科的前景,不知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为考上理想中的学校而放弃地理。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全体地理教师、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改变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大胆改革和探索,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模式。
1、 趣味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因此,地理课题的引入要尽量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下面举例为证:如在讲“海陆变迁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时,可讲这样一段故事:1910年的某天,德国青年科学家魏格纳正病卧在床,他凝望着墙上的地图,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其他的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吗?从此,他不顾一切辛苦,来往于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终于提出了全新的学说,你知道是什么学说吗?他找到的证据又是什么?若想尽快知道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此时叫学生打开书本看书格外认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
2、大胆尝试“四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以及“读一读”栏目中的“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或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在快乐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
3、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地理的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库。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长江》一课时,可调阅九江长江段沿线的城市发展以及九江98抗洪抢险的图片,这样一来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并且活跃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决定该国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地理教师应深知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松地理素质教育,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主要参考书目: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常华锋主编北京首都大学出版
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 观念 角色转变 心理素质 主动学习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question
Sun Chengde
【Abstract】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s key is establishes a high standard the teacher troop, for this reason should improve teacher’s thought quality, the occupational ethics vigorously, strengthens the teacher training, urges the teacher to renew th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idea promptly, realizes own role to transform, this is not only raises the cross-century talented person strategy the need, is also guaranteed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goal carries out need.
【Keywords】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TeacherIdeaRole transformsPsychological qualityActive learning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如何认识素质与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实施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每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要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时代紧迫感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致使“高分低能”仍不是个别现象,各种新问题又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把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应有的素质。这些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2.1有献身教育并且决心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
2.2有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
2.3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2.4有教书育人需要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实际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经受今后的挑战,去微笑着迎接未来。
3.1耐挫折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可用“你肯定能行!”、“你肯定能成功!”、“试试看!”等激励性语言,激发他们的信心、勇气,使其迎难而上,战胜挫折,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3.2要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应该科学地、有步骤地、有规律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4.素质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1.1教师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较差,大多数教师选择去待遇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发展,导致乡村幼儿园中教师流动性较大。而很多幼儿园管理者为了降低成本,雇佣素质较差、学历较低的教师,对园内教师也缺乏定期培训,导致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和改善,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教学规模较小
教学规模较小主要和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较低,认为幼儿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没有影响,而选择自己在家照看。对于家境较为困难的家庭来说,选择幼儿教育只会增加家庭的额外开支,对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少数家长认为幼儿园离自家住址较远,接送孩子不方便,为儿童的安全考虑选择自己在家照看。
1.3教学质量较差
大部分乡村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开设课程较少,少数乡村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与小学教育相一致,严重制约了儿童在幼儿时期的发展。很多乡村幼儿园没有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或者活动形式较为呆板,无法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大多数乡村幼儿园没有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才艺班和兴趣班,对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2加强乡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教育管理和重视
乡村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乡村地区内针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加强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幼儿教育建设方面的投资,并通过募捐等形式倡导社会各行各界在经济和精神上对幼儿教育给予支持,购置幼儿教育中必备的教学教具,如计算机、手风琴、电子琴、画板等。乡村幼儿园必须建立健全幼儿园的相关制度,如教学制度规范、幼儿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等,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全面管理,促使幼儿教育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健康方向发展。幼儿园的设施、土地建设必须规范化,建设时应当综合考虑儿童的活动特点等,扩大活动区面积和教学区面积,改善园内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洁净、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
2.2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管理者必须改变错误观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积极吸引大量的专业化幼儿教师,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来”是指定期邀请优秀的教学专家来园内开展知识讲座,促进园内幼儿教师的共同进步。“走出去”是指与其他地区教学优秀的幼儿园合作,选派幼儿教师去当地幼儿园参观、学习等,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创新幼儿教育形式
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必须对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进行创新,由传统的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方法发展,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必须结合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手工课、电子琴课、舞蹈课、围棋课等。在传统教学中,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创新教育形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宣传与教育,倡导每位家长都能让儿童接受幼儿教育,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家境困难的家庭进行救济;对离校较远的家庭可以实现校车接送,消除家长对儿童的安全顾虑。
3结束语
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农村的体育教学,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一大部分,提高国民素质,最重要的就是从农村抓起,保证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农村学校的建设资金有限,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各种器材。又由于“成绩重于一切”的应试教育观念,学校抓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体育锻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体育课形同虚设,即使保证了学生的体育学习,也不能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实施,对学生起不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在农村的中小学校里,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只是偏向应试教育的要求,紧抓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学校体育教师匮乏,一个体育教师要同时授课好几个班级;体育器材除了少数几个篮球便没有其他器材;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由于课程内容单调,有的学生甚至逃课。这些问题的暴露,显示出农村体育教学的弊端,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培育出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于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完全不符合。
二、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陈至立在2002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体育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各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却没有列入考试范畴,尤其是在农村的学校里,只要是高考范围以外的课程,学校一律淡化课程教学,这样,对于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自然就难以满足体育发展的需要。
2.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要上好体育课,老师是关键,但是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放宽了尺度,即使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学校也予以聘用。绝大多数的教师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教学学习,也没有机会参加专门的培训,思想道德和教学素质都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于规划体育教学就更有差距了。教师资源的严重匮乏,也是体育教学质量不达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3.体育意识薄弱。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不充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甚至会逃避体育课。而学校由于更重视对学生文化课的培养,也就听之任之,忽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长时间静坐,盲目补充营养以提高身体素质,导致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学校为国家输送综合素质的人才很是不利,也大大影响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体育教学的特色之路
1.加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体育课要想丰富的开展,真正的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就必须让学校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资力度。项目建设,资金是关键,只有拥有足够的体育建设资金,为学生补充足够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广泛接触体育的各项运动,而不是仅仅限于跑步和简单的伸展运动,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身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当中,从而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
2.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体育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才能够学习知识。而当前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却不达标,这就对学校提出了要求,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和学生一起探讨各种体育运动的技能学习,比如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体育运动的精髓,也激发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潜力,从而更加爱好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开展特色体育运动。在农村体育教学中,体育器材不足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目前,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传统体育的投资比较少,学校可以结合现有的场地、器材组织教学,如舞龙、舞狮、拔河、踢毽子、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中,也使传统的体育运动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要想真正实现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就必须抓紧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有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那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政府在加大对教育事业投资的同时,必须对资金在学校的建设分配予以关注,保证对体育教学投入足够的资金。
参考文献:
[1]张兴臣.浅谈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