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1

关键词: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技工院校的地位分析

技工院校主要是以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为主,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成为技术型企业的中坚力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技工院校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技术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并且没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因为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进入学校以后常常出现自卑心理。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冷眼相对,很少受到表扬,对学习有一种敌对心理,同时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负担。另外,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进入技工院校实属无奈,没有进入高中的光彩,以后就业走入的只能是劳动市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扭曲,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1]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促使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有清晰的定位。很多学生进入技工学校以后,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选择,而是人云亦云,或者履行家长的安排。这样就会缺少奋斗目标,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一旦进入专业学习,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感觉困难越来越多。临近毕业时,就会一无所获,感觉前途渺茫。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起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且知道如何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学生的行动才能发生变化。

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思想政治观念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进行传统教育。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天所享受的教育机会不容易,要好好珍惜;学校不分高低,职业也不分高低,只有将知识和技术掌握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其次,实例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列举身边熟悉的实例并为学生讲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例如,可邀请往届从技工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回校作演讲报告,用他们的经历和奋斗精神感染学生,以此来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消除迷茫情绪。[2]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当前学生专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指出奋斗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单一学科的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创新。

2.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全面按照劳动部技工教育计划开启课程,显然学生会有些吃力,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需要对此做出调整,其基本的思路是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予以取消,增加实用性知识的教学,并且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穿插文学、写作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需要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前提,提倡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对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以及创新的教育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技工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2

一、网络视域下的挑战:“现实班级”的影响力渐弱

(一)网络对现实班级“引领力”的削弱

班级是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各种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教育的基本单元和场所。班级也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基本组织,能使处于班级的学生无形中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呈现泛滥性和隐蔽性,网络上各种错误价值观念、错误社会认同等影响学生的认知,使班级学生的政治意识弱化、政治观念淡化、集体观念淡薄等,而各种自我主义等现象却不断增多,即冲击了班级的“核心”地位,更导致班级思想引领力的减弱。

(二)网络对现实班级“组织力”的弱化

网络隐性空间的开放、自由和互动,可以使大学生毫无拘束的展示自我,其主体意识受到极大调动,这对班集体传统的单项“约束式管理”提出了挑战。在网络环境中,他们不再简单地按以往班级制定的架构去理解信息,而是将各种信息、思路集中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对班级的一些组织和号召缺乏认同或反抗,仅仅从“网络自我”的角度去我行我素,以自我行为代替班级的集体行为。

(三)网络对现实班级“凝聚力”的淡化

班集体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组织,是班级成员达成共识、开拓共进的“号召者”。但是,当前许多班级成员参与集体生活和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在网上“闲逛”的时间越来越多,注册加入各类的网络群体,建立自己或参与他人的“微信圈”、“朋友圈”等,对于自己真正的班集体却很少问津。许多班集体的活动策划、组织等只是几个班干部参与,其他学生的参与率很低,导致班级的凝聚力不断下降。

二、网络教育中的机遇:“隐性班级”的宽阔平台与丰富资源

(一)网络为班级教育搭建了“引领平台”

网络平台上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各种网络平台都可以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隐性平台,通过借助网络丰富的德育资源、红色资源等,为班级的思想引领、德育教育等提供广阔的空间。各种网络主流媒体上的核心价值观念、先进事迹等都是班级可以利用的良好网络“教材”,通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领,从而增强班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

(二)网络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中控平台”

网络的发展给当前高校学生班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挑战,只有适应信息化时展的步伐,才能使班级的管理更加科学与规范,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网络信息需求的现状。以往主要通过班会、电话等向大学生传达各种通知和信息的方式,可以转变为利用网络群发、网络班会等方式进行,既可以节省同学们时间,同时也可以快速的传达到每一名同学,确保网络“中控平台”信息的及时和准确,还能通过图片、录音、影像等多种现代手段加以演绎,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网络为班级建设构筑了“互动平台”

网络交流具有公开性和自由性,利用网络可以使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不断增强,参与率不断提升,可以为班级的团队建设提供一个互动平台和共享空间。当前,学校班级建设依然倚重传统的“课堂式”建设模式,重管理轻引导,班主任、班干部等据主导地位,同学们只是听而不去“说”,无法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班级建设模式单一,成效不足。基于网络的班级建设,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更多的同学在同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大家共同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并在互动中凝聚班级建设合力。

三、网络班级育人模式:构筑隐性班级“三维度”

(一)构建网络班级信息共享“横向三平台”

发挥网络在班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在横向方面建立健全三个平台。一是班级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BBS”等平台,实现网络班级的信息;二是网络班级互动平台,通过建立班级网络“QQ交流群”、“网络讨论组”等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三是网络班级舆情平台,通过建立网络问卷、网络访谈、网情反馈等平台,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做好引领和帮扶。

(二)健全网络班级队伍管理“纵向三梯队”

建立“隐性”网络班级可以把个性发挥的空间留给班级成员,实现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的目标。在网络班级建设中,需要建立三支强有力的网络管理与服务队伍。一是网络班级管理队伍,主要是班主任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管理者的角色,走进网络,做好网络班级的“管理者”;二是网络班级维护队伍,主要是班委会成员,要建立班级网络管理办法、维护措施和网络突发事件预案等,确保网络班级的正常运行;三是网络班级监管队伍,主要是班级的一些网络信息员,根据自己在网络平台上搜集的信息,做好汇报和监控,为班级建设提供详实信息。

(三)完善网络班级育人助推“立体三层面”

网络班级建立的最终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只有搞好网站助推,才能使现实班级和隐性班级的作用得以结合,才能增强育人实效。要发挥网络育人实效,必须完善网络助推的“立体三层面”:

一是思想引领。要利用网络丰富道德资源的优势,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板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板块等,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主流思想融入到班级同学的思想中去。

二要行为规范。要通过建立班级网络行为管理专栏等,将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法规等告知班级同学,避免学生在网络中的迷失和犯罪。同时,通过建立网络安全警示专栏,使班级学生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认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对他们的严重危害,防患于未然。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68-1

一、着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而不苦

近几年,在政治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受学生欢迎,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产生兴趣。对此,对政治的实践课进行分析,得出观点如下:活动的内容多、形式多、趣味多的“三多”,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课程难度大、内容多、时间少、压力大等问题让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小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活动,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中华文化有什么?让得出答案的学生对其答案进行非言语的表达,然后让别的学生猜,最后公布答案。可以是咏春、太极、编钟、唐诗、宋词等等,这种只能用非语言的表达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接着引入课文的学习,如:中华文化的特点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再者,是民族精神的学习,首先可以让学生对民族精神进行主观的理解和表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包括哪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活动,答对组加德育分,答错组不加分,不回答组要表演一项节目。这就能让全员动起来,对政治问题进行思索,并得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减少“看戏”的现象和对政治思想、政治内容不重视、不思考、不关心的情况。同时,对于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像、文字等形式将有关资料进行放映,要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一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民族精神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最后,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必要性、作用等等要进行骨架图的构建。高中政治的实践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本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着重于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培养工作,分析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求学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最为厌烦的是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内容,有些根本难以分辨其异同,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在初学阶段,学生往往将其容易混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对政治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政治的积极性降低,减少政治的课外学习时间,这又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听不懂、学不会、理解不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发生,教师必须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求学。具体方法有很多,如:在政治内容教学前,先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教学内容的来源、与来源相关的人物,或者是人物所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和有趣,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可以先给出一些名人的例子,如:中国明代一位名气颇大的哲学家——陆九渊,曾说:“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而另一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所谓气,就是物质实体;理,就是客观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接着,再对唯物主义在各个时期不同的主张进行解说,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等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等等。在引出一定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放松一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是十分可取的。如:泰勒斯曾在草原上观察星星,一不小心掉进深坑,路人将他拉了上来,他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呢!”路人笑着摇头走了,结果第二天真的下雨了。对此,有人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儿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多年后的黑格尔听了这个故事,有感而发地说了一句惊世名言:只有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在适当的时候讲小故事,一来有利于缓解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引起学生对泰勒斯的兴趣,加深对泰勒斯的印象,讲述名人的故事比纯粹的讲述理论更富有趣味性,将知识点与名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此感到好奇,能有效推动学生主动求学。只有办好高中政治的课堂教育,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基本点,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道路很长,高中政治的教学办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广大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分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的人人成人、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仇雪峰.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4

    一、“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文化反哺”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文化反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文化反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这样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可能会在他们中首先产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收、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原本的受教育者可以转变为教育者,而原本的教育者却可成为受教育者,这就改变了原本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而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相具有双重角色,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再次,“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思想自由和开阔,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青年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和不成熟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形成偏差。此外,人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学校度过的,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内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教育的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确定教育途径与措施,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文化反哺”背景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用新的眼光与视野审视、考虑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大多比较空洞和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慢,使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渴求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行为规定兴趣不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由于“文化反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界域、一个民族国家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文化反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机会。“文化反哺”本身具有开放性,这样就会吸纳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实现“多元”参照系下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吸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随着校际、国际间的交流和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吸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其次“,文化反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范围上来讲“,文化反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理论式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与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与人格健全的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些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文化反哺”进程中的网络化、数字化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三、“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而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理解力,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做不到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文化反哺”为其提供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逐渐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断提升。在“文化反哺”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渗透的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界大开,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开始放眼世界。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吸收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反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使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获取知识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5

Abstract: The basic category research is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important component, to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development theory guidance and reality support's influential role. The author divides the thought politics basic category into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ue and the education obj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an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ducation carrier eight aspects.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范畴 体系建构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 categories;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振,男,(1986-)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士,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的二级学科,担负着捍卫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②。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确立应尊需以下若干原则:一,基本范畴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基本范畴应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三,基本范畴的划分应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能最大化。基本范畴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即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研究要从主体、客体、载体、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一对矛盾概念,而是由各个链条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把思想政治基本范畴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划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为更有效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体系建构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加速建设高水平的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独立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体系研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入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划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三个方面。核心范畴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是由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最本质,最普遍的关系,是整体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③。一般范畴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一般数量较多。这种阶梯式划分方法,不仅全面吸收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成果,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特别是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性、有序的平台。

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先进性和求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必须具有时代性特点。有学者提出,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逻辑与历史一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数的偶然、曲折和跳跃中展现了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进程基本一致的。另外一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形成是按照一定得逻辑法则从一对到另一对推到出来的,思维的逻辑最高点也是认识和理论理解的最高点。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进程和认识的发展都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坚持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要结合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予以分析。对理论体系的整理和完善,构建系统而规范的范畴体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最优选择。对基本范畴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学科范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范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规律的基本范畴,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① 朱静静,廖宇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6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缘起

从社会学视角看,话语权之争就是在场域下的一种冲突。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这样描述:“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真空中或者漫无边际的抽象的社会中发生作用的,而是通过场域,社会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同行动者相互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1]“场域是一种冲突的社会空间,场域中各种行动者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获取各自的利益。”[2]

高等教育早期,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高等教育中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通过三尺讲台较为顺利的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在冲突的场域中因为自身的权力过于强大,因此冲突并不剧烈。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博客、论坛、网页等,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继续有效地通过课堂知识传播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开始出现了松动与倾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开始出现分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出现的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本的缺失与不足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主要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基不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喊口号”的陋习,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仅仅了解其表面含义,对于实质内涵却知之甚少。

2、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自成系统,拥有众多理论的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往往需要一个系统而有漫长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中,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传播出去,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各类思政院校、党校、党课班等,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也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随着多元文化的出现,加上信息技术的大爆炸,高校内部涌现各种思潮,既可能促进学生成才,也有可能动摇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传播者的思想影响着知识接受者的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松懈,对于国家的重大方针、党的重要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理解不足,在重大问题面前往往无法清除甄别,在课堂的授课中无法完全将知识、思想正确的传授给学生,甚至出现角色的互换,将教育的权利下发给学生,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僵化

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敢于尝试,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自主,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更高,同时也带来网络中活跃的语言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它更多的时候是向大学生灌输国家的理念、方针、思想以及价值观,它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严谨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存在一定矛盾的,教师课堂中严谨的语言,理性的分析,过多的政治语言,这显然与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缺乏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僵化正是引起话语权之争的原因。

三、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议

1、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状态,因势利导,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应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症下药,帮助大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方法,杜绝“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讨论、研讨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紧握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

面对当下多元文化的侵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多重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铭记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加强学习,强化思想,用党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权和话语阵地不可丢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握思想政治话语权。

3、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保障沟通渠道畅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应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公平。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受教育的学生也不再在知识和思想上的绝对弱势。只有双方构建合理的交流平台,使双方可以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学生的倾听者、解惑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

4、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以开放的态度教育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摈弃过去过于僵化的课堂气氛,以活泼、生动的话语形式和大学生沟通交流,大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学生善于理解的网络语言与之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传染给学生。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