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新机电技术;包装工艺;包装行业;包装机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技术,是机械、微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在加工制造业、机器人、农业等多个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1-3]。机械装置充当执行者的角色;电子信息相当于系统的大脑,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后得到对应的决策,并通过控制方法和算法驱动机械装置进行动作。随着电子信息。控制理论和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飞速,相应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是日新月异[4-5]。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工程力学、机械动力学、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为前沿和活跃的领域之一。机电技术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传统设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固有的模式,把从面向制造的设计转变为面向用户的设计,极大地扩展了工程师的工作平台和实现技术。目前公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和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传统的机电产品加上微机控制即可转变为新一代的产品,而新产品则具有功能强、精度高、体积小、更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机电一体化产品遍布家庭用品、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工业生产、航海航空、军事等各个领域。因此,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2机电技术在包装工艺方面的应用

产品包装工艺的发展主要依靠相关的机电技术的发展来实现,比如产品成型工艺、印刷工艺、包装工艺、印刷后处理工艺等基本是依靠相关成熟机电技术发展起来的,每一种工艺又包括不同种类,其中包装成型工艺又分为塑料型、金属型、纸质型、复合材料型等,当下为了满足社会节能环保的需求,传统的塑料、铁质包装成型技术已逐步应用到纸质环保包装成型上。这些技术的大力发展都是依赖现代机电技术的支持。

3机电设备在包装行业的重要性

未来包装的机电设备应具备“三高”特性,即高速度、高效率及高质量。智能化包装机电设备的发展重点将逐步趋向能耗低、重量轻、结构紧、占地小、效率高、造型适合环境及作业人员心理及环保需求等方面,我国包装水平已经逐步迈向先进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正在朝着世界包装技术高水平国家迈进。总的来说,我国的包装工艺发展和水平经历了引进、消化和吸收的三个基本步骤,在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基础之上,包装机电产品也正逐步向机电结合、主辅机结合、成套方向发展。通过机电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包装设备的可靠性、智能性、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并结合科学设计、优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先进设计技术,研发出具有组合功能的现代化包装机电设备,一方面提升力工业产品整体的包装档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包装工艺技术水平,并且能够与国际包装工业技术的质量体系标准完全接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

包装机械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和仓储等多个领域,产品进入到市场流通之前,一般都需要进行包装处理,完成这一过程的装置称为包装机械。随着人们对包装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包装机械的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包装机械多采用机械式控制,如凸轮分配轴式,后来又出现光电控制、气动控制等方式。但是随着包装参数的随机多变,这些传统控制方式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比如在食品包装机械中,以牛奶包装盒为例,首先要将片状的纸盒用吸头吹成方形,然后对纸盒底部进行加热后封压[6],再经输送链道送入灌装和顶部封接工位进行灌装和封顶操作。整个过程有十几道工序,需要几十个执行装置协调工作才能达到要求,传统的凸轮式控制机构的调整非常繁琐,而采用旋转编码器和微机或工控机控制技术,只需要设定每个动作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就能通过电磁阀的开启完成每个动作的控制,使得机器结构大大简化,而且还能够随时修改每个动作的时序,保证了机器的运行效率。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对包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左右。作为一项综合多种先进的新兴技术,其发展并不是孤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再经过不断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最终使产品具备更多的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将更加广阔。

作者:王祎才 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锐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灵新煤矿生产绘图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35):60-61.

[2]王柳莹.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占据包装机械市场的主导[J].包装机械,2014.(2):28-29.

[3]孙燚.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5,5(29):2015O6655.

[4]王静.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同煤科技,2006.(4):41-42,44.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行业应用 未来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迅猛发展,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使其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受到了变革,并且通过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对其在行业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和了解,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从业人员提供建设性思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情况

1.在制造行业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一般是依靠重复劳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获取竞争力的,将传统人力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工作效率。而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与创新科技的结合,产生了虚拟制造、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创新制造技术,实现了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

2.在钢铁企业的应用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在钢铁企业中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总线技术、交流传动技术等创新技术,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开放式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全方面监督和控制。钢铁企业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整个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使管理者能够从原料进厂、生产一直到产品发货的全过程中,都能够实现控制和管理。现场总线技术能够对取代传统信号传输技术,使更多的信息通过智能化仪表装置与高新控制系统相连接,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开放式控制系统能够对不同厂家的仪器进行兼容,实现资源互享,进一步扩大了钢铁企业的信息交流速度。

3.在饮料行业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在饮料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食品、饮料包装的设计和开发环节都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形成了具有连贯性的生产线,不仅使生产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中存在的误操作行为,使饮料、食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使饮料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出现了新的变革,并且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行业都实现了远程操控和监视。这种远程控制的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将家庭中的所有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集成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庭中就可以享受机电一体化产品带给人们的好处。同时,这种远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还能应用在工厂、办公室中,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捷。

2.数字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并出现了虚拟设计等数字化设计,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加稳定、安全,并具有易操作性、便于维护、能够自我诊断等特性,并且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和维护。

3.人性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应用在生产中,也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性化发展,除了使各项功能更加完善,符合人类的操作习惯,还能够使造型更加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协调,使人们在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习惯。

4.微型化趋势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科学家对机电一体化提出了微型产品和微观领域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尺寸向着微小的方向发展,制作几何尺寸不小于一平方厘米的机电产品,并且向着微米、纳米发展,体积较小的机电产品能够在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是指对机电设备进行精细程度更高的的设计,例如加工生物智能计算机的芯片。在建各行各业中,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提升建生产的准确性,对测量、勘察等方面的工作都提供了更高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5.绿色环保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方向。传统的机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噪音、沙尘、化学物质等,而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尽量降低机电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健康的伤害。而绿色环保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和推广,将更好的践行了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各种工厂的建设过程中,都应用了大量的机电设备,因此机电设备绿色环保化的发展也是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6.模块化趋势

生产和研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有很多,在研制和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接口的尺寸和大小并没有形成规范,使不同厂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兼容性,影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便捷性。因此,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过程汇总,模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厂家更加注重研制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这样能够快速研制出新产品,有效缩短研发时间,将创新机电一体化设备快速投放到市场中。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希望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产带来更多的便捷。因此,我们应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并注重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创造更加新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 科学之友,2013,10:15-16.

[2]杨卫平.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2:124.

[3]郭广超.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 电子世界,2014,06:196.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社会需求;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众多新型技术不断涌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当中,从而极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价值与应用规模,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使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求贤若渴,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使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始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造成这些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相应的岗位,更加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冲击,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必须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1.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院校要想确保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先从专业设置上入手,并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以市场对接作为专业的设置根本。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时,应将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标准与职业素养进行掌握,并以此作为参考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定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来进行特色化的专业设置,以此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2.社会需求下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就必须对市场需求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岗位技能要求进行充分掌握,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并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层次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分为三个课程类型,分别为专业核心课程、氛围基础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并充分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进度与内容来建立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应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战略定位,当然,在建立实践性课程时,必须要确保实践性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3.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过程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知识内容涵盖范围广、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念教学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更会使其在未来的市场就业中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计划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前提,在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更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极度渴求的形势下,要想确保机电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通过对社会需求下的岗位能力与人才标准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参考来制定教学大纲,并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充分结合,来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建立人才考核体系,以此确保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5.社会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来引导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时,应以多元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以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其能够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此外,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多人才选择的机会,还能通过院校资源方面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方面的匮乏问题。6.社会需求下的师资力量改革。教师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改革,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素质、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来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还能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历练与学习机会。

作者:田 雨 单位:山东煤炭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机控制与保护

在机电一体化的电机控制与保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认识到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对电机进行控制和保护。近几年,随着我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电机的控制与保护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对业内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向数字化转变。微控制器的产生为机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机电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等。数字化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能够实现机电数字化设备这一目标,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当前的设备进行诊断,不断发现问题和改进技术。机电一体化商品较多。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未来阶段需要进行模块化。这样,相关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模块产品进行了解,在现有模块的基础上,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远程监控技术也会对机电一体化产品产生影响,当前出现的智能插头就可以直接受网络控制。这也是机电一体化与网络之间进行结合的产物,对相关行业的发展都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机电一体化在发展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在分析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过程中,也要注重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地减少问题的产生,促进行业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中电机控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与保护装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控制与保护装置存在运行薄弱问题。控制与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在之后的运行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不仅如此,控制与保护装置在具体运行时内部还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实际控制以及保护装置的正常操作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个电机装置出现故障。

2.控制与保护装置的相关零部件灵敏性低。任何零件都有属于自己的使用寿命,长期使用会降低其原有的作用。大部分装置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都与零部件的优劣有关。通过实践操作证明,引发机电一体化在实践性应用中发生故障的根本原因在于检测工作不到位,使电机装置存在安全隐患。这不仅会影响电机的控制与保护,严重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1]

(二)具体机电设备应用的相关实存问题

1.机电设备难以得到合理、规范的使用。机电设备的合理、规范使用,能够保证机电一体化装置的正常运行。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机电设备难以得到合理、规范的使用,从而难以实现电机的控制与保护。

2.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缺乏。想要对机电一体化的电机控制与保护,企业就要在生产运行中提升对机电设备的持续运用,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注重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尽可能地避免突发状况出现。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提高作业人员安保意识的重要性,导致机器不能够得到充分保护,从而影响生产。

三、机电一体化的电机控制与保护策略

(一)注重对电流的调节

实体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所需的电流不同,不同规格的电机对应的一些数据也有较大的差距。大部分情况下,电机自身所带的规格数据都会对实体电机的电流、电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做好安全规范工作,保证电机能够得到保护。在此基础上,机电一体化设备在进行运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机电的控制与保护,减少电流、电压对其造成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把控一体化装置中的额定电压以及电流。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此类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故障,保证机电一体化装置的正常运行。[2]

(二)注重对零部件的调整

实际的机电一体化装置中控制与保护装置的相关零部件具有较低的灵敏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注重对一些重要零件的灵敏性进行提升,以保证零部件能够发挥其原有的效果,减少故障,实现对电机的控制与保护。企业要加强作业人员对相关零部件的保护,使设备能够正常运转,还要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让机电装置能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强化对相关装置的周期性检查

我们对装置进行控制与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定期检测。定期检查能够让我们了解当前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问题。很多设备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但当问题显现时会对其本身造成更大的损坏。因此,作业人员应当注重定期检测,以此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比如,操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检测,以保证装备能够有效地运转。在对设备进行检测之前,作业人员要对机电一体化装备进行整体把控,结合设备的实际状况开展检测工作。设备的构建涉及多种多样的零部件,种类繁多。因此,企业应当请相关的工程师或者维修人员对设备的零部件仔细地进行检测,以减少故障的产生,实现对电机的控制与保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我们对机电一体化在实际运用中的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中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让作业人员在今后的操作中减少设备的故障。我们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为更多的职业院校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范文6

介绍。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可靠性;预计分配

中图分类号:TH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012-02

1 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我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其使用条件和应用的环境也更加严格,由此产生的产品可靠性问题必然增多。可靠性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兴起了对技术可靠性的广泛研究。

可靠性是产品或系统的重要指标属性,要提高系统的使用寿命、应用的稳定、计算的准确,降低长期使用的损耗费用,产品质量的时间起到关键作用。可靠性分析,目前已经成为产品安全性预测、质量保障及维修计划制定等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在现代生活中,不论是复杂的飞机,还是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机等,都是应用大量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可靠性工程应用其中,并取得了成功。

2 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是利用时间作为标准对产品质量指标进行描述,机电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包含五个要素,分别是:对象、规定的工作时间、规定的工作条件、正常运行的功能以及

概率。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对象既包括系统,也包括各种单元、组件、零部件等。“规定的工作条件”一般包括:环境条件、动力条件、负载条件以及使用和维护条件。“规定的工作时间”一般指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正常运行的功能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完成任务的各参量。而概率是可靠性的数值表征。

可靠性指标是产品可靠性的量化标尺,是进行可靠性分析的依据。可靠度、失效率、平均寿命、平均维修时间等函数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对于不同的机电系统,应采用不同的可靠性指标来进行可靠性设计。

3 可靠性设计

机电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生产出来的。可靠性设计是一种预先考虑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运用可靠性设计可以实现在完成预定功能的前提下,使性能、重量、成本、寿命等各方面相互平衡,设计出可靠性高的产品的目的。其任务就是确定产品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在其基础上确定如何以最少的费用来保证应有的工作寿命和可靠度,建立最优的方案,实现产品的设计需求。设计人员必须明确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并掌握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因为可靠性设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可靠性设计与机电产品的功能设计同步进行也是必要的。可靠性设计主要包括可靠性预计和可靠性分配两

部分。

3.1 可靠性预计

可靠性预计是为了估计产品在给定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进行的工作,以以往的工程经验、故障数据、当前技术水平、元器件的失效率等为依据,预计产品实际可能达到的可靠度。可靠性预计包括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预测两个过程。

可靠性分析就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产品各个组成单元的具体功能特性,绘制反映其物理关系的功能框图。然后根据功能图,进行可靠性建模,分别是绘制能够反映其逻辑关系的可靠性框图和建立可靠性数学模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与组成它的各个单元的可靠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可靠性数学模型反映的内容。产品系统彼此组合起来的形式和各组成单元本身的可靠性是产品系统的可靠性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在逻辑图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

方式。

完成可靠性数学建模,把机电系统的可靠性特征量表示成各部分可靠性特征量的函数,再根据已知的各部分的可靠性指标数据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可靠性预测。通过可靠性预测,能实现对机电一体化产品各单元的现有元器件水平和使用条件下能达到的可靠性指标的客观认识,又能找到系统的可靠性薄弱环节,从而提出对设计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再进行实施。在一般情况下,最终形成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需要进行若干次可靠性预测,并且预测越早越好。

3.2 可靠性分配

技术可靠性分配是技术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也是系统可靠性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可靠性分配是为了使复杂问题的处理得以简化并便于检验,把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按照一定的方法合理地分配给系统、单元、零部件的全过程。它是一个分解的过程:由一个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上到下,也是系统可靠性预计与分配贯穿整个设计的过程,而且系统设计初期的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对系统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问题逐渐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以可靠性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为使用者提供参考,起到提高机电产品可靠性和质量的作用,达到增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世萍,朱敏波.电子机械可靠性与维修性[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和元.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可靠性分析[J].商

品与质量·焦点关注,2012,(4).

[3] 秦明,巫世晶,孙旋.机电系统可靠性工作与分析技

术概述及应用[J].机电设备,2006,3:34-38.

[4] 杨鹤年,韩钢.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可靠性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