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设计;行动研究;学生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4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早期提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勒温则认为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及实施三个阶段。[1]

化学概念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观的倡导下,如何在概念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最终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我们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索。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计方案

以概念的讲授和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以概念讲授展开教学,注重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的逻辑性,教师容易控制课堂。

问题:以概念传授为目的,教师讲授活动多而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少,教学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除概念知识外学生还能有什么收获?

这一课中除了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知识外,学生还应学会什么?化学除了其本体学科知识的功能外,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从生活、生产中选取教学素材,从学科中心回归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带着这些想法,对本课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

2 第二次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方案

2.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工业合成氨为例计算反应速率,将概念的教学与生活、生产有机结合,凸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实验内容教材上已设计好,学生只是验证得出结论,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突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对本课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

3 第三次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方案

3.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自主构建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加固体铁的量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洗涤剂起什么作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物O2的检验和催化剂都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吗?课堂生成的这些问题也成了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

问题:学生活动过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并非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

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那么在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如何?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本源性认识是什么?哪些活动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内容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在前设计的基础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将概念知识教学和学生探究活动整合再次进行了教学设计。

4 具体教学环节的探索

4.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探索

在学生对反应快慢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合成氨这一实例,运用具体的数据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新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学生能清晰地得出同一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可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意义相同,且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物质对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内涵。

4.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活动的设计探索

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一次教学设计,实验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仪器和药品只有一套,每次只有几个同学在做,其他同学在焦急等待结果。教学实践后发现教学机械化,耗时过长,实验只是少数同学参与,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第二次教学设计,将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移至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教学之中,通过实验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差异。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究浓度、温度和催化剂三种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但仍然是按教材内容实验,无创新内容。第三次教学设计,将学生分五组提供相应药品和仪器,增加:铁片、铁粉、稀盐酸、浓盐酸、试管和胶头滴管,探究增大固体和液体的用量,将固体粉碎增大接触面积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更强,实验中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虽然受学校实验条件的影响,五组同学在做不同的探索,但同时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3 活动记录表的设计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都能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合作和讨论的功能,设计了活动记录表。在活动记录表中,包含4部分:我的实验内容、我的观点、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小组讨论后的共识。使用活动记录表,有如下收获:

①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任务,能保证讨论的效率;

②讨论有详细的记录,能体现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活动纪录表,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做出差异性和发展性评价。

本节课在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高级教师郑昌福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分校高一年级进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让我在实践中享受教学研究的乐趣,体会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参考文献:

[1]陈柏华. 论课程行动研究.外国教育研究[J].2001(04).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针对深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培养及资源配置与门城地区存在差距的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京西教育高地的战略部署,2014年2月,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启动移动云课堂项目,重点扶持深山区教育发展。根据前期调研,全区共有5所山区学校(王平村中心小学、付家台中心小学、军响中心小学、清水中心小学和斋堂中心小学)参与该项目研究,涉及语文和英语学科。这五所学校是山区全日制小学,地处深山,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研教育观念有待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希望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课题项目带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实现课题研究与教师教学紧密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

一、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实验学校开展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余胜泉教授、马宁副教授的带领下,多位博士和硕士先后多次到门头沟区开展工作,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员、项目教师一起交流,听课、评课,展开专题培训。我们对项目学校领导和教师从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方法、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面对面、网络研修等方式,对实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点评、修改,督促他们上出研究课。

此外,成立专门指导小组,在项目总负责人何克抗教授的带领下,对区项目的开展进行跟踪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具体特点,成立教学指导小组(理论、方法的指导;设计方案的修改和点评;协助设计制作综合课例)、技术支持小组(实验学校的硬件维护;协助教师开发各类课件;技术指导)、教师培训小组(实验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联络小组(教育局、实验学校和研究基地的联络和协调;实验基地的事务性工作)等,对项目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推进过程

1.常规听评课指导

课题组指导教师每学期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三次,每次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和信息中心的教师会和课题组一起,到学校参与听评课活动,共同关注、推进项目研究。

除稳步开展每月一次的实地下校指导之外,通过学习元平台,对实验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研修与远程指导,建立“门头沟跨越式课题组”学习社区和每月听评课知识群,要求实验校教师在每月听评课开始前,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传到知识群中,课题组教师会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点评,促进教师教学成长。

同时,针对教师的集体诉求,创建理论指导与课题实践知识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推送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另外,通过QQ群、飞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实验教师、课题负责人、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每月通过邮件为各个学校及区教委发送各种活动计划、指导意见和评价反馈。

2.集体备课

为了加强课题指导的针对性,从项目启动初期,形成先与教师共同备课,再听课,然后评课的工作思路。教师每月根据自己对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课,提前通过QQ群、学习元的方式与总课题组交流。另外,专门安排时间就本次要上的课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组织实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汲取集体智慧,设计切实可行且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教师要按照修改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研究课。在吸取有关意见后,教师将修改方案发回课题组,进行更细致、深入的交流。在一年的课题工作中,通过总课题组成员面对面指导、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网络研修的方式等,教师在设计方案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3.听课、评课

总课题组成员会按常规每学期到区各项目学校进行项目教师的听课指导。听完课后,及时和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对这节课的课前安排和课后反思,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从优劣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建议。

4.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分为区内和跨区的交流与研讨。交流与研讨,对项目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研讨,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借助移动云课堂,我们会召集各项目学校教师一起研讨和交流,集中解决移动云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由于移动云课堂的目标较高,探索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熟练地掌握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互取所长,学习他人教学经验,还可以使之在观点协商、碰撞中,共同解决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研会议上,我们会观摩和研究优秀案例,结合总课题组的评课意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为实验学校提供“走出去”的学习机会,到其他地区实验学校交流和研讨,拓宽思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构建学习型组织。例如,组织北京―深圳区域交流活动、北京四区移动云课堂项目交流活动,推荐并协助教师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全国年会等。

5.软件支持环境

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创新研究项目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是必不可缺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的研究,总课题组研制开发一系列平台和软件,为我区进行课题开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测量、教学资源管理等构建出系统技术环境,成为科研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平台,提高活动效率。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站和软件,共同构成移动云课堂项目的系统技术环境,在学校得到广泛使用,有力地支持教师的项目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效率。多种技术形式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1)Vclass平台安装与移动端程序

针对山区学校网络环境较弱、人员配置不全的情况,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为实验学校搭建Vclass平台,每月一次为平台进行资源升级,保证课堂平板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满足项目教师对技术的多样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区域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学习元平板客户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虚拟课程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备课,上传资源,布置作业,出试卷,就某些问题进行调查;学生可以做作业,通过讨论组进行网络作文、记笔记、考试;师生可以讨论、交流等。这一平台也可提供共享资源,计算机自动对客观题判卷,分析学生成绩,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全班知识掌握情况。平台还会设置答疑空间,由学生提问,教师给出非实时解答。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支持很多课外学习活动,如作业、答疑、讨论等,是支持混合式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2)学习元平台

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正在蓬勃兴起,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新型教研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正发挥着传统教研方式无法企及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独立设计、开发的学习元平台将可进化的物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可以动态演化、自我发展的虚拟组织,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支持教研活动开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开展网络培训、协同备课、针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协同备课、区域协同教研等活动,促进所有项目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提升。

(3)Mllab网站

Mllab的全称是“‘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网站”。该网站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题组的工作动态、研究成果及进展与发展趋势。此外,也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这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的学术内容,能开阔教师视野,启发思考,产生新的思想。

6.资源共建与共享

移动云课堂项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与各学习主题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在这一资源库的支持下,通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听读环境。移动云课堂资源,统一采用网络课程形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以课为单位,对课文涉及的各种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做成网页形式的资源。其基本原则是:目标导向,分头开发,优化组合,共建共享;组织策略:自上而下,总体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激励机制,积极高效;学校建设资源的基本模式:对学校而言,成立资源建设项目组任务分析确定标准资源建设培训分工开发资源评审资源提交总结分析,对教师而言,对课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收集相应各类素材将素材整理成网络课程形式的网页。

三、效果分析

自移动云课堂项目在我区实施以来,山区5所学校的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许多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我区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得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积累、共享的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在移动云课堂项目的带动下,学校以科研为载体,积极倡导教师教学要有科研价值,开展学校教学研究,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过渡,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催生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化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4-02

学科化倾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症结。为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包括引进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引进的诸多模式中,近年来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影响最大的是项目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与现阶段的需求相一致。我们使用“四个不适应”来概括出现的问题:课程的设置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差别,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模式及方法违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与学做合一不适应;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与岗位工作要求不适应;毕业的学生学到的技术有限,很难适应社会对高职类毕业技术水平的需求。现在的课程模式是依据任务是不是完成来判断项目课程的好坏的,成功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学习领域课程”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建构课程内容,要求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这两种课程模式都突出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本质特征,它引起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课程模式,结合院情和专业特色,“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是最新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说采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建构系列项目课程,形成项目课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一、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的内涵

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针对建筑安装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施工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因此,不管在课程选择设置的过程中,还是在内容选择的时候,参照点都应该是工作的任务。同时,选择的载体应该是建筑安装工程,以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也会学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相关项目,还包括不同岗位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习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每一个环节,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施工安装、施工预算及运行调试等工作。

二、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

(一)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

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创建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框图

1.岗位需求调研。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通过调研不同企业、不同层面的人员(例如公司经理着重关注的是分析人才的综合素质,项目经理着重关注的是分析所需的职业岗位,技术员着重关注的是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行业专家着重关注的是本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获得全面的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岗位(岗位群)和企业需求调查样本,形成系统的、量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2.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成为典型工作任务;并深层次分解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知识技能分解表。

3.项目课程转换。依据任务进行课程转换,根据每个任务的教育价值、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的均匀原则对任务进行合并,形成项目主导型岗位技术课程。

4.项目方案设计。分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先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然后逐步细化,直到完成每部分的设计。

(1)教学设计。所谓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在教师上课之前对该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对教学可能产生影响的多种要素。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要认真分析每个岗位应该完成的任务,然后根据长期经验的积累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之前,我们要先熟悉该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的是职业活动,载体则是具体的项目,相关的主体则为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水平的锻炼结合起来,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要非常明确该课程培养的具体能力,需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该使用什么样的项目进行训练,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课程结束之后如何评价学生是不是掌握了相应的能力,教学的成果(证书、竞赛、作品、事件)该怎么样去评价。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体现目标引领的原则,课程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也是课程考核的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说明,这就是一级教学目标,同时每门课程也会有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二级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完成之后需要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这是需要靠各个课程共同承担才能完成的。课程目标可分为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要体现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本位。目标的描述要具体、准确、到位。使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中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2)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以一个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项目为引导,在案例和项目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结合工作任务,知识穿插在案例或项目中,能力训练方法要求具体,知识、能力、素质可以考核。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本节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单元教学目标为四级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二级教学目标)和项目教学目标(三级教学目标)为依据,是三级教学目标的分解。因此,目标的描述要具体、准确、到位。单元教学内容是某一项目(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项目(任务)应贯穿和统领教学全过程。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素质养成训练始终都要围绕项目(任务)实施进行。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生产实际,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内容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即符合能力形成的条件与过程。

不管是在整体教学设计,还是在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主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各自需要具有的能力,选择的载体是实用性较强的项目,训练过程中对能力的训练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进行,课程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一定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来评价课程的好坏。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应该使用培养出来的能力进行解决,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培养的重要目标,这样学习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更快的提升。

5.课程实施。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形成教学团队,在一体化教学服务平台实施项目化课程。

6.教学反思。所有实施的项目化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都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

(二)确立教学评价新标准

新课程评价标准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材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教学考核八个方面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转变教学评价的角度和主体,以学生是否满意、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等为新的评价标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求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课程内容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课程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为主。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过去教师主导课堂,到现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评价也不再是评价教师是不是讲授得好、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进度,而是以学生是不是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学习的能力是不是得到提升为标准。课程评价变成以学生满意、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考核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考核为准。

新标准与传统学科课程评价标准相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聚焦在学生主体,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念,取得教学质量评价新突破。

(三)开展教师培训

面对新的课程模式,教师的实施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一是教师观念的局限,使他们对现代高职教育思想、课程开发方法、项目化课程等问题缺乏学习、认识和研究;二是教师经历的局限,表现为教师缺乏必要的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三是教师能力的局限,表现为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缺乏。针对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内外培训使教师系统学习了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按照“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原则,为项目化课程实施搭建平台,建设成集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职业能力训练、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服务平台,为项目化课程实施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孔祥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get good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teaching idea of working process,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desig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ives the teaching design case of a knowledge point.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eaching design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objects,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instructional design;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 言

上好每一堂n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责,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如何上好一堂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却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虽然“教无定法”,但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而不同的课程,针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设计也会千差万别。自2008年以来,国内高职院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际货运》是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设计该课程自然引起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的广泛关注。张建奇等[1](2016)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对国际海运货代岗位任务及岗位要求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初步的教学实施方法;彭娟等[2](2012)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现有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的应用,对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对教学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的设计则很少,难以对教师设计好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提供示范。与现有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国际货运》课程为设计对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案例。

1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国际货运》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均围绕国际货运工作展开。课程开发的思路是,(1)进行社会调研,确定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任务;(2)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3)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的结论,确定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的学习情境;(4)对学习情境分解,确定一个个学习任务。据此开发教材和教学设计。笔者按此思路开发的教材见文献[3],学习情境及对应项目如表1。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考核与评价的问题,主要包含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设计、考核与评价方式设计,下文将详细说明。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2.1.1 总体目标

通过教师讲授、演示,指导学生动手实训,完成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了解并能运用国际货运的相关业务知识,具备揽货、国际海运、国际空运、国际货代纠纷处理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能够胜任国际货运岗位的工作。

2.1.2 教学内容及具体目标

按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课程设计成7个项目模块组织教学,每个项目的功能对应表1中的学习情境。而这7个教学项目再划分为若干教学任务(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2.2 教学方法设计

2.2.1 设计思路

为激发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以“真实任务导入、分析任务”“讲授关键知识与技能点”“演示实例”或“研讨问题解决方案”“单项任务实训”或“软件实训”“学习测评”或“课后作业”5个板块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

2.2.2 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模拟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在教学实施环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2.3 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

2.3.1 教学活动设计

每个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分为6项,如表3所示:

2.3.2 教学活动评价

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价,采取模糊评价(优、良、中、差)的方式,从4个维度,按百分制加权评分,每个维度权重各占25%,其中优85分、良75分、中60分、差50分。评价得分=(1)课程参与度得分×25%+(2)回答正确度得分×25%+(3)实操结果正确度得分×25%+(4)作业正确度得分×25%。

3 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以“如何查询班轮公司船期表”一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考核。如表4所示:

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教学单元颗粒化程度,注意建立教学单元的“三点”支撑功能,即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均具有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看点”,引起学习者求知欲望的“思考点”,学习者聚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发力点”。

4 结束语

好课程始于教学设计,落实于教学实施。按文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笔者对本校高职生开设的《国际货运》课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制作了配套的PPT课件、教案、课程教学网站,编写出版了教材,经过了3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其教学设计也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取科学的方法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建奇,韩军烈,殷慧慧,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货运》课程内容开发与实践[J]. 物流科技,2015(4):57-59.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民族文化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出发,凡是在民族融合、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民族内的人民集体创造、继承、再创等反应本族的文化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具有此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的统称。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长河里,民族特色这一支流永远夺目璀璨,激情四起。它所带来的美,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经过漫长的历史检验,这些民族特色逐渐成熟,民族特色之美逐渐被人士所接受认可。民族特色之美主要由文化内涵来诠释。通过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教学相融合,把民族特色之美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特定的纹样造型、结构、色彩等形式的表达,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设计师将具有特定内涵的传统图案的装饰造型、 色彩及工艺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在服装上,使民族元素在现代生活的审美中得以升华。

2 民族文化素养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服装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所认知,有针对不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服装设计院校大多数以培养学生的服装创意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设计技能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服装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学生缺乏宽阔的文化视野及民族文化素养,设计出的服装缺乏人文关怀,服装即是商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能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需要,唤起民族情感。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宽阔的民族文化知识面,能够设计出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教学内容以突出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相融合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增加民族服装设计实践创新内容的比重。具体改革如下:

2.1 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论素养

民族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综合信息,在理论教学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能动性。理论教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特征,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识别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差异,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第二阶段,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后,选择两种不同的民族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差异,并进行小组讨论;第三阶段,对分析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进行再设计。根据课堂观察、课后问卷反馈,学生在理论课时中学习兴趣很高,在民族和不同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服装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

在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后,需要把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进行融合,提取民族元素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由于民族文化元素众多,根据服装设计的特色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民族元素进行专题教学,如民族服装图案提取、民族服装款式提取、民族色彩提取及民族特色服装工艺提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教学及探讨,让学生掌握如何提取民族元素方法,掌握把民族元素应用到服装中去的设计创新能力。

以民族服装图案提取专题教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设计类别中应用民族图案的案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线。以优秀设计作品作为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灵感,合理的把民族元素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这部分训练可分三个阶段:(一)民族元素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民族文化区域的典型图案,建立民族文化数据资料库;(二)课堂演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提炼民族元素图案,并把图案进行设计应用到服装中去。让学生掌握从资料图片―提炼―设计等完整的过程及方法。(三)学生练习:教师课前做好准备,从世界各民族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40个民族,要求每个学生挑选其中一个民族进行民族元素调研,提取这民族的特色图案元素进行设计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课堂及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的色彩、款式、工艺、图案等方面中,锻炼学生眼―脑―手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民族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图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书法元素进行创新 )。

2.3 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

服装设计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技能外,还要使理论与市场相结合,了解服装企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产品特色、市场定位、品牌的风格、产品的组够及上货计划等。因此,在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市场,在掌握好基本童装设计能力的前提上要做民族风格服装品牌的市场调研,首先从专业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去认识商品的特点及民族风格服装的设计要求,了解民族风格品牌的运作。经过小组成员及教师的认真分析得出调研结果,再根据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小组分工,模拟某一民族品牌做出下一季度的产品设计方案,并以成衣的形式呈现。通过调研―设计方案―产品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正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产品奠定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结合理论讲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法、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市场结合,提高学生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服饰产品。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相关设计元素应用服饰产品的款式、色彩、材质、装饰等方面中,并使民族元素转换为市场价值,提高服饰产品的附加值。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理解 意图 设计 过程 圆 图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得以落实。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非常重视通过相关的数学活动实现夯实“四基”、发展“四能”的教学目标。本文试以“利用圆设计美丽的图案”这一数学活动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准确理解教材编意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数学本质,切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准确理解教材意图

“利用圆设计美丽的图案”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了解了圆的特征之后新增的一个数学活动。

关于“圆的认识”的编排,在本次教材修订时,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呈现生活中各种圆的实例。接下来,与实验教材相似,修订后的教材依然安排了画圆的环节,所不同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增加了用圆规画圆的内容(在过去,用圆规画圆一般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单独学习)。这样调整,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用圆规画圆的生活经验,教材编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另一方面,通过用圆规画圆来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更能反映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点。关于圆的特征的认识,由于在前面的“轴对称”单元中已经涉及圆的对称性,因此在本单元不再重复描述;同时,考虑到圆心与半径是体现圆的本质特征的两个要素,因此增加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特征,从圆的解析式(x-a)2+(y-b)2=r2可以看到,一旦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确定了,这个圆也就唯一地确定了。

用圆可以设计许多漂亮的图案,下面的图形就是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画出来的。

请你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材新编了“利用圆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数学活动(如上图)。教材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层次,方法示范。教材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花瓣图案,并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画出这个图案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利用圆绘制给定图案的基本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深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特征。第二层次,自主尝试。教材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案,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画出来。为了降低学生的探索难度,教材特意给出了相关辅助线,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和引导。

对于圆这一大自然中最“和谐”的几何图形,圆本身以及利用圆设计出来的各种图案都能给人以很美的视觉感受,因此,利用圆设计图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欣赏数学之美。此外,以“设计图案”的真实需求代替生硬灌输,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特征,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活动,对于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更是大有裨益。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准确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紧扣以下目标:

第一,关注数学本质。使学生在利用圆规和直尺绘制给定图案的过程中,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经历数学探究。在作图过程中,使学生提高观察、操作的能力,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感受数学之美。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的美,提高利用圆进行图案设计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实施教学时,既可以遵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第一课时教学“圆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利用圆设计图案”,这样设计,只是将设计图案这一活动定位于第一课时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也可以采用更大胆的设计方案:直接从研究“如何设计一个花瓣图案”这一大问题入手,对本小节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第一课时解决“图案外部的大圆”的问题,第二课时解决“图案内部的四个半圆”的问题。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在特定的任务驱动下展开,而不是“为学而学”,更能体现“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两种设计方案各有特点,可视具体学情灵活采用,本文不重点展开讨论。

如果只聚焦于“利用圆设计美丽的图案”本身,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详略有别、收放有度的原则。

1.简单图案的绘制

这一环节,以绘制比较简单的花瓣图案为载体,使学生大致掌握绘制给定图案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可从教材上呈现的花瓣图案直接导入。笔者也一直苦于没有找到这一图案的生活原型,直到某次出差,很偶然地在南宁滨湖路小学的校园里见到了与教材上一模一样的图案(如下图)。若能以这样一个自然、真实的情境导入,一定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呈现这样的实际情境以后,可让学生思考:这个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先让学生尝试自行解决。也许,大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真正的探究应该让学生有机会遭遇这样的障碍。有了障碍,才能产生问题,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考,接下来的探究过程才会真正有效。

在学生遇到困难、产生探究欲望后,师生再以“问题串”的形式,共同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漂亮的花瓣图案中,你看到了哪些几何图形?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如果看不太清楚的话,把颜色去掉是不是更明显一些?(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去掉颜色的过程,使学生发现图案外面是一个大圆,里面的四个“花瓣”是由四个小的半圆组成的)大圆好画吗?(在纸上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来)这四个半圆能任意画吗?要画出它们,需要知道什么?它们的圆心和半径该怎样确定?(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依次连接四个半圆与大圆的四个交点,找到四个半圆的直径;通过测量相关线段的长度,就可以找到圆心和半径)假设已经画出了大圆,在大圆上怎样找到这四个点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这四个点形成的图形是一个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连起来,正好是大圆的一对互相垂直的直径)

以上的分析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把图案分解、还原的思路分析清楚后,再来思考如何绘制出这个图案。绘制的过程恰好就是以上分析过程的逆向操作:先确定好圆心、半径,画出一个大圆。再画出大圆的一组互相垂直的直径,这两条直径和大圆有四个交点,把这四个交点依次连接起来,再以这四条线段分别为直径画出四个半圆。最后,把这些辅助的线段擦去,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就形成了一个漂亮的花瓣图案。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

接下来,通过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究过程,整理思路。(1)分析:先去掉颜色的干扰,找出组成图案的基本图形,并发现这些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圆心的位置、半径的大小);再通过添加辅助线等手段找到画出基本图形的方法。(2)绘制:对分析的过程进行倒推,先一步一步画出基本图形,形成图案的轮廓,再在相应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把涂好颜色的作品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看到,尽管大家绘制的图案大小、颜色不同,但分析与绘制的方法是一致的,图案中大、小圆之间的关系也是一致的。

2.稍复杂的图案的绘制

与第一环节相比,这一环节可体现更大的开放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基本的分析过程如下图:

3.欣赏与拓展

一堂好的数学课,下课铃响不应是学习活动的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开始。本活动中,只是绘制了相对简单的图案,而且是绘制给定的图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后,可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进行更多的拓展性应用。例如,课后可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行上网找到更多与圆相关的美丽图案(如下图)进行欣赏,并尝试着绘制一下。

除此之外,还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自由创作的愿望,在创作中领略数学之美。即使是已经画过的图案,也可体现更大的开放性:涂色方法不同,效果也迥异。例如,教材上最后一个图案,还可涂画出更多类似于下图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学生自由创作的作品:

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还以更大的惊喜。或许,某些学生会因为这一数学活动而爱上数学、爱上设计,而在数学和艺术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这也是我们在修订教材时新编这一活动的一个更高、更远的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这一数学活动做成一个“综合与实践”的生动案例,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还可将本活动的实施作为一个契机,在班内、年级内开展一次图案设计大赛,真正实现课程的融合。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完成了一次将数学应用于艺术设计的探究之旅。在这一过程中,“四基”“四能”得以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学生不仅巩固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基础知识,提高了测量、画圆等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抽象、推理、审美等数学思想,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眼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数学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相关的理论研究与讨论非常热烈。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需要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落实。正如马云鹏老师所指出的:“数学核心内容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度探究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只有让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探究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只有引领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x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