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性化 教学设计
有关文件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本质就是人性化的设计。那么,人性化的设计应从哪些方面开展呢?
一 、人性化教学目标
在我们这个倡导素质教育为主的时代,政治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是将知识化为素养。中学政治课教学贯彻人性化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前提性的地位,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政治课学科理论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政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这不仅是政治教学人性化的价值,也是政治教学人性化的目标。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课程标准》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人性化的旗帜下,我们还必须特别关注这些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性人格健康的决定性意义。
二、人性化教学过程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性化教学过程设计的主题要关注人,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关爱弱者,引导消费,主导产品发展的方向,内容紧贴时展脉搏。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要处处体现人性特点。 转贴于
强调优化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人性的平等。要让学生独立地表达见解,学会和他人的良性沟通,正是政治教学人性化的良好体现,也是政治课培养学生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性化的切入点。比如,在讲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性化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人性化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这种人文价值只有成为人性化的自觉才能体现社会的进步。这样理解与实践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二是寓人性化教育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例如,通过从申办成功到办好奥运会,在这期间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所能,为办好奥运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从而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性化的内容,达到人性化教育的目的。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提供问题链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互联网的有关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问题情境。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提问,诱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有点“标新立异”或“脱离实际”,都应给予充分肯定。此时,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发现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质疑解疑,积极开拓人性力量。
初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通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改革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课堂、主渠道,同时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是许多国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两者目标结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来源于自由教育并且带有自由精神,但通识教育又不同于自由教育,他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教育的领域,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成为完整的人的综合能力。西方国家把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也要进行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而非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拥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教育专家只是对通识教育教育目标的描述去理解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从出现到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其教育宗旨就是把人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独立发展的社会人。
二、通识目标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1、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都表现出来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其教育目标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能够学有所成,顺利走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在这样功利的教育理念驱使下,各个高校不断以就业率作为攀比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其实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远比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有价值的多,但是在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学生自身也忽视了内在价值培养,选择专业不再立足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是趋向于哪个专业将来更有利于就业。这样的教育现状,明显的与我们通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育内容相对单一
首先,单一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偏重于政治教育。在当前通识教育理念的教育目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更多的是要注重这些理论为载体影响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更重要的。然而当前教育的现状是部分教育者仍然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上,就课本的理论和内容去让学生理解深究,这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毕竟很多理论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学习重复的东西,这些重复的知识对于他们早已厌倦。
其次,教育内容多数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当前思政教育内容根据理论来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理论与自己的需要和生活完全两张皮,不能从心底对思政课产生认同感,更不用说对他们自身发展产生多大影响。学生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调整教育内容。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样才能体现现代社会教育的与时俱进。
3、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通识教育目标要求高校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传统观念立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些实际能力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去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面对一些问题才会有意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高校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纯理论式的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纯理论式的教学也很难给学生带来实际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国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者教育观念僵硬缺乏创新理念,直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长久下来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只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对待知识,主动思考才能达到高校思政课的真正价值。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偏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因此,有效的思政教育应该加强道德与情感双向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通识目标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1、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持,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方向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起价值导向作用。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通识能力,而大学生将来能顺利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是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发展中国高校教育,大学生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
2、丰富教育内容,多层次化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有意识的去打开传统教育思路,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实践教学,将这些教学方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让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思政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各种通识能力,同时在展示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各种表达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多样化教育载体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兼顾文化软实力,重视校纪校规的过程性监督,尤其对于新生,强化新生入学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懂得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每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是高校大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内容原则之一。同时,辅导员工作应该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社会中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洪艺敏.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再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5.
[2] 牛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