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外科;健康教育;沟通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29-02
普外科是临床手术较多的科室,其护患沟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质量和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评价。健康教育是医院实施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人员要根据普外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资料进行相应的健康宣传,从而提高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认知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护理人员45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1.6±3.0岁,学历:大专36例,本科9例,护患沟通知识培训40学时,2次/周,共计4周的护患沟通知识培训。所有护理人员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参与本次调查,在此期间选取我院普外科患者300例进行观察,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3.5±12.6岁,男36例,女24例,原发病:痔120例、肛周脓肿40例、肠梗阻40例、肛瘘40例、结直肠癌25例、阑尾炎20例、胃癌15例。
1.2 方法 护士护患沟通知识培训:①首先成立普外科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健康教育小组组长,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督导和考核。②护士护患沟通知识培训:由资深主管护师对护理人员讲授普外科护理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内容主要包括护患沟通基本知识、病人心理学、护患沟通技巧等。③在普外科患者不同阶段进行健康教育沟通,沟通形式主要采取术前集体疾病知识讲座一周1次、一对一讲解每日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处方、健康手册放置病房、各种特殊治疗、特殊检查前除讲解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温馨提示卡片等多种形式。④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往往对于疼痛无心理准备,一旦疼痛出现对病情过度的担心、紧张、焦虑,护理人员要根据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抚慰工作及疼痛知识宣教,通过与手术患者交谈,增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认同,提高手术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护患沟通基本知识、病人心理学、护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 观察两组患者对于健康教育认知能力情况参照“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态度、健康教育行为、健康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对于健康教育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建立数据库,患者临床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P
2、结果
2.1 护理人员护患沟通基本知识、病人心理学、护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见表1。
2.2 普外科患者护理前后对于健康教育认知能力情况(见表2)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二级医院,护理,现状调查
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医院健康教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目前,各地医院已开展健康教育,但由于地区差异和人们的认识不同,健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县市级二级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是农村人口,其特殊性使得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护士只能强化自身能力来应对各类患者群体。为此笔者对部分二级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实施调查,旨在从护士自身出发,站在护理工作的角度探讨临床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护士健教能力,以应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地区县级二级医院4所共15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
1.2研究方法 按研究目的,以前期文献回顾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编制二级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问卷调查表,并检验信度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816。统一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并按调查目的采用频数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P
2结果
2.1护士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见表1。
2.2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缺乏情况见表2.
2.3医院质量考评对护士健康教育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影响见表3。
结果显示,P
3讨论
3.1明确健康教育的双向互利作用是促进护士主动实施健康教育的动机所在。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动力,它能够激发个体行为并决定行为强度,影响行为的持久性。因此认识到健康教育重要作用能有效激发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在本调查中,91.0%的护士认为健康教育能使患者获得自护知识,82.6%的人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护患间的交流沟通、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大部分人认识到健康教育能提高护士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等。以此为动机,激发了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除了治疗护理工作,能够主动并经常向病人做健康教育,愿意为病人的康复,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而努力。
3.2加强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强化健康教育能力,更好的应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
但本次调查发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还存在不足,缺乏开展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沟通技巧,计划的制定,效果评价等,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出现缺少组织和计划,教育内容肤浅,不进行效果评价等问题,使健康教育仍处在知识普及阶段,没有提升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甚至流于形式。由于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除了医疗护理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是应借鉴的主要基础学科。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攻读本专业时没有系统学习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在中等、高等护理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大部分具有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人才还在培养中,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需求。目前,护士最为有效的学习途径是本单位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及讲座。因此各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实际划分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给与不同的培训内容。同时各科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本科各病种的相关知识,并将学的到知识加以运用。此外,医院还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定期派出进修人员到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邀请有关专家到本院进行指导交流,以全面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3医院加强对健康教育的管理,能促进和保障健康教育有效开展
本次调查证实,医院是否对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考评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和实践存在一定影响(P
参考文献:
[1]马骁.健康教育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2]符丽华.护士健康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 2009,3:87-89.
[3]郝宗山,王贞, 王永杰等. 护士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及态度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9B):2380-2381.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3
【摘 要】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士以病人为中心,针对病人及家属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1]。本文从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健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医院 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在医学模式向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模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健康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相关知识,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提高病患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基层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村,病患人群基本文化素养不高,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难于改变,加之长久以来功能制护理模式的制约,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导致护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本文针对我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原因分析
1.1 管理因素
1.1.1 缺乏支持体系 医院管理者存在有重医、轻护思想,注重医疗投入,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开展、投入不够重视。
1.1.2 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普遍重视,在临床工作中也制定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多数护理管理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工作重心偏向于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重视不足,缺少监控的硬性指标,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2 护理方面的原因
1.2.1 护士观念滞后,对教育者的角色认知偏差 护理的任务是:减轻病痛、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2],也就明确了护士教育者的角色。但是长期以来功能制护理的制约,许多护士还没有接受新的护理观念,对护理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注重履行护理者的角色,而对教育者的角色认识不足,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1.2.2 知识受限,教育能力缺乏 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护士应针对病人开展包括疾病防治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的教育活动[4],而基层医院护士教育起点较低,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对护理健康教育实施程序认识不清,因此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落实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无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方式单一等缺陷,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质量得不到保障。
1.2.3 缺乏教育时间 医院管理制度核定编制床护比为1:0.4,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护士严重缺编,工作负荷较重,难以提供充足的教育时间。
1.3 病患方面的原因
1.3.1 健康知识的需求差异 由于病人自身文化素养不同,导致其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不同、理解力、意志力不同、接受护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也不同。
1.3.2 疾病的认识不足 基层医院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于广大农村,生活、卫生条件较差,自我保健意识薄弱,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难以更改,使得多数病人仅限于解除病痛,治疗疾病,而忽视了健康教育在致病防病中的重要作用。
1.3.3 缺乏信任 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实施的,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病人认为护士只是执行发药、打针等简单的护理操作,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医生才能治病,只相信医生的解释。这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其对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
2 对策
2.1 健立护理健康教育考评制度 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考核制度,对病区健康教育进行监控,考核结果纳入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对病区护士长管理能力及病区护理质量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
2.2 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 护理管理者应自觉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观念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分阶段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鼓励护士参加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树立正确的现代护理观念。
2.3 强化角色意识 通过对护士规范化培训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确护士职责和义务,增强责任感,强化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履行教育者的职责。
2.4 加强对护士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 健康教育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沟通技能,因此,护理部应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考核计划,强化护士基础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程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不断促进护士提高专业素质和履行教育的能力,增加病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
2.5 合理配制护理人员 根据病区实际护理工作量,对不同职称、年龄的护士进行合理调配,尽力缓解护士缺编的压力,把护士时间还给病人。
参考文献
[1] 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
[2] 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5
1、 每月集中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学习,余时间以自学为主。
2、 每月组织一次院内感染知识学习。
3、 每月组织一次护理业务知识查房。
4、 本年度进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考试两次(闭卷);每月组织护理技术考核一次。
5、 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和三基理论考试。
二、根据年资不同,对各级人员培训的要求:
1、毕业后1年暂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护理人员的培训:
要求以临床基础护理技能为主,兼学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
培养目标:
(1) 巩固专业思想,严格素质要求,加强护士素质培养。
(2) 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
(3) 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及责任护士工作职责。
(4) 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
(5) 学习为患者做健康教育并实施整体护理。
(6) 每月对其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及院感知识考核。
2、毕业后1—5年护士的培训
培养目标:
(1) 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能。
(2) 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熟练专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专科疾病知识、疾病护理要点、专科仪器使用、用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等)。学习整体护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3) 掌握护理文书书写。
(4) 掌握心肺复苏术。
培训计划和方法:
(1) 鼓励自学。
(2) 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3) 在实践中培训:利用护理业务查房以及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4) 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及院感知识考核。
3、毕业后5—8年护士的培训
>培养目标:
(1) 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执行系统化整体护理。
(2) 熟练掌握配合本科抢救的知识及技能。
(3) 达到护师任职条件。
(4)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
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患者;培训;实习护生;静脉输液;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31-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非常重要的给药途径,大约有80%的患者需要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达到治疗效果[1],是每一个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操作[2]。作为护理事业后备军的实习护生,刚从学校到临床缺乏实践经验,经常遇到患者不配合护生操作的现象[3],直接影响实习护生的实践机会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本调查通过对实习护生进行输液知识和技能培训,调查患者对培训前后实习护生静脉输液的满意度,了解输液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作用,同时指导实习护生不断掌握输液技巧,提高静脉输液能力,尽快适应临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的服务,增加患者对实习护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在德阳某三级医院住院部选择输液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7―86岁,平均60岁,学历均初中以上,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输液时间均在14天以上,在护生进行培训前接受实习护生输液操作至少3次,在护生培训后可继续接受护生为其输液操作至少3次,即护生培训前后调查的输液患者相同。实习护生为已在本医院实习2―3个月的大专及以上学生。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住院部输液患者60例,由带教老师对患者进行介绍并在旁边指导,患者同意实习护生为其输液操作。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由病人自己独立填写或调查者负责向病人询问,病人回答调查者填写。主要调查患者对实习护生静脉输液的满意度。具体内容有六个方面,即态度方面、交流沟通、操作熟练、穿刺技术、用药解释、健康教育。静脉输液知识的培训: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为实习护生培训,以培训班的形式进行讲课,主要内容有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及职责,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输液操作前、中、后的“三查七对”,无菌原则,输液前的解释告知患者输液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评估病人及血管的选择,扎止血带和松止血带的注意事项,进针的手法、角度、深度,针头的固定要点,滴速的调整,药物的解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本调查随机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按每个方面的满意份数比总问卷份数进行百分率统计。
2 结果
对实习护生进行输液知识培训后,病人对实习护生静脉输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具体见下表:
3 讨论
3.1 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调查显示,培训前后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服务态度满意度均较高,分别是75%和83.3%,说明实习护生静脉输液时的服务态度好,得到了大多数患者的肯定,同时,说明输液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增强护生服务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总之,实习护生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3.2 加强实习护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静脉输液知识和技能培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实习护生交流沟通满意度,培训前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度仅为43.3%,培训后患者的满意度达80%。沟通对护士来说是一门艺术[4],实习护生在进行输液时,要尽量与患者沟通,操作前首先自我介绍,解释并征得患者同意,然后讲解输液的程序、目的、注意事项等,语言温和,自信,态度诚恳,让患者感受到你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的被尊重。输液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以增强患者的配合。输液完毕后,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可以对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评价以增强互动,注意整个沟通过程中使用保护性语言,避免伤害性语言,防止因语言不当引起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5]。通过沟通交流增加患者对实习护生的信任而愿意接受和配合实习护生的操作。
3.3 提高静脉输液操作熟练程度
调查显示,培训前后患者对实习护生静脉输液熟练程度的满意度分别是51.8%和63.3%,说明输液知识培训能够提高护生输液操作熟练程度,但是熟练静脉输液操作需要护生在临床中不断的实践,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娴熟的静脉输液操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因此,提高实习护生输液操作熟练程度有重要意义。
3.4 实习护生静脉穿刺技术的培养
静脉输液是每一个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2]。调查显示,培训前患者对实习护生穿刺技术的满意度最低仅28.3%,但经过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有很大提高达到了60%。 这说明进行实习护生输液知识培训对提高实习护生静脉输液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临床老师可以通过集体讲课方式传授输液经验给多数实习护生,实习护生也可以很容易学习到老师的经验教训,然后结合临床不断实践,思考和总结改进,以尽快提高输液技能。总之,实习护士只有严格熟练的掌握静脉输液这项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2] ,提高患者对实习护生的静脉输液的满意度。
3.5 加强药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调查显示培训提高了患者对实习护生药物解释的满意度,培训前满意度仅36.6%,培训后满意度提高到了73.3%。护理人员是静脉给药的直接执行者[6],实习护生必须掌握药物知识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并将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使药物发挥更好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认可和配合,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认真学习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才能在临床中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3.6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用到静脉输液实践中
本调查显示,培训前患者对实习护生输液时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仅33.3%,培训后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66.6%,调查中大多数患者反应输液时实习护生没有进行健康教育,这说明实习护生没有认识到输液时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输液知识的培训增加了实习护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使患者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实习护生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体现实习护生的丰富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临床上应将整体护理理念应用到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之,静脉输液是一个整体的护理操作,实习护生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不仅仅要提高穿刺技术和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必须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Gillian Younger, Marion Khan. Setting up and Priming an intravenous infusion[J]. art & science clinical skills, 2008, 22(40):40
[2] 范立红.临床实习护士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3):100
[3] 温丽芝,曾萍.患者不配合护生临床实践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8):93
[4] 杨莉丽,吴克芹.本科护生与患者沟通状况的调查[J].当代护士,2009,(7):80
[5] 何静,许庆珍,护生行侵袭性操作前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效果[J].2008, 5(4): 182
[6] 刘风环,郑红,侯爱华.护士静脉输液时告知药物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4):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