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1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领域,成本是一个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对象上,而是扩展到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围。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两个部分。资本主义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在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因此资本耗费从会计观点来看,就是资产的消耗,或者说,资本耗费是以资产消耗加以确认和计量的。而资产是一种企业拥有或可控制的经济资源。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提到“资源”,人们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资源一词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他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美国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由于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质不是资源,虽然有用,但与需求相比数量太大而没有价值的物质也不是资源。技术、信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可以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宝贵的资源。
资源是一般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一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具体地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现为需求量与存在量有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的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或目标。
单一资源是难以创造发挥其潜力的,企业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种类的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多种形式的资源,即既要具有有形资源,又要具有无形资源,既要具备物质技术方面的资源,又要具备人力,财力方面的资源。
一个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其生产经营必须耗用材料、人力和财力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本质就是资源或是原始资源的转化物。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费用就是资源的耗费(或转化)。耗费(或转化)过程是各有不同的,如上称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除投资)大都会转化成费用。资本性支出的内容是分年度逐步转化,而收益性支出则在年度内直接转化。当企业发生这两种支出,其实就是用一种资源置换另一种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上的置换。其原因是因为生产经营需要不同资源组合才能实现。当我们将这些置换后的资源与一定的生产经营目的相联系,按一定期间或一定目的来归结这种置换时,就形成了置换后的资源价值(成本),被置换的资源其实就可以认为被耗费了。当然,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往往只认识到企业内部诸如材料、人力的耗用才是一种耗费。其实这种耗费,也只是一种置换,即将材料、人力等资源置换为产品这种资源。从广义上理解,无论是企业外部置换还是企业内部置换都是耗费,即费用。再将这些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或目的)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特定对象的成本。因此,成本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耗费,所谓成本就是对资源耗费的计量。认识成本这一本质,会引起我们对下列的思考:
——关于成本的必须以资源及由其而产生的行为为内容进行思考,
——关于成本的管理必须以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为中心进行实施,
——关于成本的核算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或目标)为标志进行设计。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一)企业资源的种类
以一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都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就是所谓的资源。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资源等。就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1)有形资源,也称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资源,包括生产设施、原材料、产品等,它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表达。(2)无形资源,也称无形资产,是指诸如公司的声望、品牌、文化技术知识、专利和商标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是一种微观意义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4)货币资源,是指在企业中以货币等形态存在的资源,确切地说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款项。(5)组织资源,是指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复杂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
从资源的计量看,资源可以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可计量资源是指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资源,如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计量表达的资产等。不可计量资源是不能用货币加以确定计量的资源,如上述的部分无形资源、部分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费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从费用的成本一般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但是从会计计量与核算角度来看,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在相关信息报告中采用文字(而不是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或反映。
(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来自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这两种特征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有合理或不合理的,即迫使人们对资源配置加以,而克服其稀缺性和可选择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消耗的降低上。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资源配置的问题,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一个企业必须拥有资源,在开办时就应考虑所需资源的配置,要按照产品目标来规划资源用途的分配。在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而去合理消耗资源(或进行资源转换),从而使生产经营中资源消耗降低。
资源配置一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就社会资源来说,资源配置就是选择用途置于不同部门或地区。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市场配置是指根据市场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利益驱动原理将资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中,资源总是向收益最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市场供求比例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将把资源配置于适当的部门和地区。政府配置,也称为政府干预,即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规模,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政府配置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以大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垄断趋势。
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主要是产品)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一个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产品进行资源组合。我们所谓对企业进行管理,以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对资源的管理,企业的效益也就是资源有效性的体现。企业的资源配置贯穿着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产品就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资源不断地按工艺要求附加上去,被消耗转化为产品。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一个企业一旦设立并投入生产经营,其设备或工艺过程决定着产品生产的行业性质。要想改变这种行业性是很难的,最起码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企业资源在企业设立时就要考虑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也只有这个时候影响最大。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要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就必须分析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以及对即将设立企业的影响。从这一意义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包括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种方式。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笔者认为,企业资源配置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具体方式。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s)在进行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增进人民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它是需要各种资源供给的,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工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是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而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三、成本管理战略
(一)战略和经营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ies,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和”。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从“战略”到“经营战略”的演变说明,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让我们注意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在过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诸如技术、工艺、资金、耗费等某一项“战术”上的因素,不能将我们仅认识到的因素联系(组合)起来去考察企业在竞争中的水平和层次。因而,我们的经营就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抓住一个因素,“穷追猛打”,使之达到控制目标,却花费了很多蛮干的费用。(2)追随别人之后,不管自身现状,照搬照套,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成效。经营战略思想的引入,使企业经营关注一些新的方面:(1)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货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2)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成效的测量标准,即企业要达到的目标,(3)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性:(4)企业总体日常控制体系的建立,如作业管理规定。
成本管理战略是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一,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二)成本管理战略的构筑
经营战略的特点在于:(1)全局性:(2)长远性;(3)抗争性;(4)纲领性。作为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战略也具有这四个特点。在于既然将战略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如何来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的具体内容,或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思想有什么必须突破的。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也是限制消耗、节约开支的一些硬方法,追求一种成本的绝对下降,加之引入的加强考核的方法,将成本指标压得很低,并与职工利益相结合进行考核,搞得人人自危,甚至被“逼”去偷工减料以达到指标。当然,笔者并不否定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但是,成本下降总是有极限的,压到一定程度已无法改变。此时,这种绝对控制方法就不适用。那么就要采取一种相对控制方法,即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改变成本发生的动因。如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思想的变革和新的生产组织的引进等途径,使成本持续降低。这就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起因。
成本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联系企业经营目的,正确和判定企业的费用成本在市场竞争对手中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流技术、资源配置及作业管理等一系列方法,制定成本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取得竞争优势。简言之,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围绕成本费用而开展的一种长期谋划。与经营战略一样分成两个阶段: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
成本管理战略规划分为下列步骤:
(1)规定组织使命: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按企业各组织的职能,规定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创造一种人人重视成本的氛围。
(2)制定方针:根据企业成本水平,由各职能部门提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汇总各组织机构的方法和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确定成本管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鉴别方案:采用一定预测决策分析方法,围绕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方案。
(5)选择战略:其实是指对上述(4)战略方案的选择。其原则是成本管理战略必须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分为下列步骤:
(1)确定组织结构:根据新选择的战略,按照企业管理的原理,确定层次分明、责权利相联系的实施战略的主体(即组织结构)。
(2)管理组织活动:按企业各组织机构的作用,下达其目标,并要求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
(3)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有效期:每个战略方案的实施都有一定时期,为了实行动态过程控制,要定期检查和考核各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识到成本是资源耗费,并结合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期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成本管理战略的思路。这一思路提醒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1)成本管理必须扩展到自立项、设计至销售、使用整个过程。因为,一旦某一项目确定后,各种技术条件已基本固定,该企业的成本费用发生也相对确定了。“在产品的策划、构想设计阶段,成本的66%左右已经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较之后续阶段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样,销货于顾客以后,使用过程还会出现返修退货现象,这也会使企业成本费用升高。
(2)结合资源配置的原理,重构企业作业链和价值链。正如前述,企业的作业链的形成其实是资源耗费或置换的一种连续形式。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可以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制造,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如JIT,CIMS等),重新构筑作业链,减少成本发生的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从而使企业价值链得以优化。
(3)重视过程控制,根据工艺流程,制定各种作业文件,使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虽然在设计及规划中有较好的作业组合,但是如果执行这些作业的人或组织工作不规范,无标准可寻,也是难以实现设计和规划时的“美好愿望”。因此,制造出各种工作或作业的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加以控制和考核,才能使成本管理(战略)取得实效。
:
1.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美]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干春晖著:《资源配置与企业兼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企业非人力资源部门主管 人力资源职能 探讨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合作,组建各类组织,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伟大事业。在任何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中,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也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发挥一个组织(团队)的战斗力,才能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是什么?笔者认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事理人,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在特定的组织中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万事万物都需要管理,一个组织同样离不开管理,只有通过管理才能使人和事达到和谐状态,事得以妥善处理,人得以健康发展,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1 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感叹:哪怕厂房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都不可怕,人才流失是最可怕的。可见,人才对公司的发展的核心作用。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除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其他各部门也都担任着对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是各部门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部门主管首先也是人力资源主管。当然,部门主管们是不会完全取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能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两者职能相关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两者侧重点不同,两者不重合,通常是互相间的协同或者说是协调工作。
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担负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相关技巧,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规则,才能管理好本部门的全体成员,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发挥团队的优势,使得本部门绩效目标达标,更好地发挥本部门的职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强基石,只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平台扎实了,才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各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2 企业各管理阶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都承担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职责。在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层领导者把握人力资源发展方向,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案、制度,对其他部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情况监督,各业务部门主管是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制定人力资源具体措施,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
2.1 业务主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职务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好比大厦的基石,对人才的选、用、育、留是大厦的主体和骨架,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是大厦的华盖是形成本企业区别与其他企业的核心人才团队。
(1)部门业务主管在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职位分析时,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有:本部门本阶段的主要职责、汇报关系介绍;对本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要求、主要工作程序、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岗位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介绍;本部门及各岗位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对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有变革的情况进行描述、汇总,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做好职位说明书。(2)部门业务主管在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有:结合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长期发展目标,根据本部门的业务量及人员分布情况,以及本部门的职能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相应人才计划,提出本部门的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长期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2.2 日常业务开展中处处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员工得到晋升往往依据是本人干得好,业绩棒,当他们得到提升进而走上相关管理岗位后,往往对新工作一筹莫展,打不开局面,对接触的问题一团雾水,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面对人的管理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这样极易造成部门效率低下,甚至严重者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主要表现在:
(1)选才方面:不论企业从外部招聘或内部竞聘相关岗位人员,都应该由部门业务主管提出用人申请,提出针对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主要工作程序、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岗位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等,并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试相关竞聘人员,找出与岗位相匹配的人员。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应具备对岗位职位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其次,还要具备选人、识别人的基本能力,以便从众多的竞聘者中择优录取;再次,对部门内部的人员,工作分配时,要做到,人事相宜。
(2)育才方面:新员工进入部门以后,应由部门业务主管对其进行引导,进行与岗位相关的业务初训,使其了解岗位的应知应会,工作程序,注意事项,指定专人作为指导人,以使其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日常工作中了解员工的家庭主要情况,心态、面临的问题,性格,优点、缺点、爱好、兴趣等。
在日常工作开展中,部门业务主管要对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情况观察记录、进行绩效面谈、绩效辅导,业务人员协调配合、员工资源支持,合理评价成员的工作。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具有培训、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其次,部门业务主管具有绩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再次,具有识别人的能力,做员工的伯乐。
(3)用才方面:既要做伯乐,又要赛马。用人所长,避人之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能力各有侧重,作为主管,在工作中,部门主管要把组织下达的绩效目标在团队成员中进行分解,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差异地使用员工,使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
部门主管要对成员的工作进行不断的督导,工作分配中,适度授权,让员工感觉到受到充分尊重并能发挥其所长。有条件地开展工作轮换,使员工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从对业务不熟悉到成为多面手,员工的满意度随之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努力使员工工作丰富化,有条件地进行工作扩大化,组合改善工作流程,让能力强的员工多做关键节点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开发和提高员工(和自己)的工作技能。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具有分析工作流程并进行初步设计的流程管理能力;其次,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评估员工工作能力;再次,发展人的能力,部门主管还要做员工的教练。
(4)留才方面:主管有义务和责任创造并维护部门员工的士气,营造相互尊重、信任的良好组织氛围,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被信赖,感觉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主管关注员工的精神世界及心灵成长,使员工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
员工的成长,离不开主管的鼓励和鞭策。主管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员工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通过适当的激励,培养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使员工在业务部门这一事业平台上做出成就,员工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员工与企业双赢。
主管有义务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组织内有职位空缺时,部门主管通常可以优先举荐优秀人才,主管有的放矢的举荐,利于部门员工晋升及职业成长,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希望,也会感激企业及领导对自己的成就,利于企业保留优秀人才。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具有分析人的需求并引导满足其基本需求,使员工满足归属与安全的需求,利于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其次,部门主管作为员工的导师,对其进行精神和心灵的指引,使其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再次,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和能力。如果在职的或新上任的部门主管不具备以上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在日常工作中,有可能导致部门业务目标不能达成,工作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不高,团队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不能保留核心员工等不利局面。
可以说,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在人才的选、用、育、留上,非人力资源业务部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直管作用。部门主管只有具备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才能做好选、用、育、留等各环节工作,才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厦建立了牢固的主体和骨架。
3 结语
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谁,部门职能的发挥都受影响,组织的目标很难达成。两者之间需要经常沟通,相互反馈有关信息,为组织的健康运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业务部门的参谋,业务部门扎扎实实推进工作,两者各司其责,齐头并进,才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打造出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团队这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厦的华盖,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3
一、人力资源在国有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用人体系上的问题。目前很多的国有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缺陷,这也是制约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一大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人方面还是沿用的以前老的用人制度和用人思想,在创新和实际效用上没有得到提升;第二,企业的管理者认识不足,仍然将员工作为管理的工具和生产的工具看待,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第三,在管理人员的调度上普遍由上级直接调度,流动性大,虽然即时效果会比较好,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2.激励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作为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对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向心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造高效的人才团队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不仅仅注重物质上的追求,还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这就使得激励体制在向着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激励体系中要对二者同时进行兼顾,缺一不可。
3.开发和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目前企业在对人才的构建和拥有方面投资都在逐步地加大,但对于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方面就不那么尽如人意。目前很多企业的培训工作都是岗前培训,时间极为短暂,没有对员工进行长期性的塑造,这使得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和进步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持,同时也使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被埋没或者流失掉,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潜在损失。
二、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强化的建议
1.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目前现代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形成了一个系统,国有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时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对于人力资源进行创新的建议有:首先,在思想上的创新,加强企业中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普及人力资源基本知识,定期对企业中的管理阶级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学习。再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化的构建,在企业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细分,并根本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负责的人员,这样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
2.完善激励体系。目前各个领域都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激励机制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体现,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追求的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从而根本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鉴于员工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追求,那么激励体系中就应该要突出这两点,构建综合的激励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目前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在精神方面,国有企业还是具有很大优势,但在物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进行完善。所以在激励体系中,采用精神激励、事业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方式去提高整体员工的向心力,从而加强企业的运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职业胜任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化设计;“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2;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管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由日常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已逐步进入职业化时代。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与职场需求脱节,出现“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改革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职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职场胜任力概念的提出
美国学者大卫・麦克利兰在1973年发表的文章《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中,第一次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斯班瑟夫妇对此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胜任素质是指能够将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和平庸者鲜明地区分开,从而挖掘出每个人隐藏的某些深层次特征。
学者们提出的胜任素质在职场上即为“胜任力”。胜任力有三个特点:一是胜任力是不受时间、空间所限制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隐藏于个体的内心深处,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二是胜任力与个体做出的行为和预测的行为具有因果关联性;三是胜任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测评和评价。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场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培养,即要求从业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结合社会需求,以职场胜任力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1]。通过对企业、行业专家进行走访和调研,有至少80%的企业会对是否有人事管理工作经验提出相应要求。79%左右的企业要求应聘人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操作;75%企业对专业知识背景提出要求。这些决定性因素就构成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需要。同时,企业对应聘者业务技能、人际信任、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非常重视。
鉴于此,我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场胜任力进行了梳理,从业务技能、团队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人际信任等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
职场胜任力的四个维度,体现了职场对于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在高校教学改革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要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真正培养职场需要的人才。
三、基于职场胜任力的教学改革
因此,以职场胜任力为核心的教育,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具备多少技能,而应该是让他们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际,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HR人才,课程内容和标准制定要严格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和行业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根据职业胜任力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求学生掌握好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绩效管理计划拟定、方案设计等技术,加强技能的训练,优化职业技能,实现与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做到工学统一。
2.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作用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业者实践经验的增加,以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深化,对于教师授课来说,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论和知识容量,才能与日益增长的高标准、高要求合拍,从而教师的导向作用更加明确。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他们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调查琢磨教学对象的需求,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程序,使这几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并采取多种模式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素质,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路径提供科学而合理的操作依据[2]。
3.构建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最新发展情况有机结合,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员工招聘、培训开始、保持和激励、维护与保留,每一模块之下又分成更详细的内容[3]。
这些设计,把原有的抽象课程整合成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内容,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各模块间相互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相互融合的。
为了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职业针对性、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教学的内容,比例绩效计划的拟定、绩效方案的设计、考核的实施、反馈和改进等等。如表1所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绩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4]。在表格中列出绩效管理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胜任能力的目标,在课程实施当中会设置更多的目标、任务,同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并且更具体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特点,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毕业生 入职初期 问题 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近年来学习此专业的人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入职初期产生的问题也越发值得关注。步入职场的前三年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如果毕业生一直被入职问题困扰,并迟迟得不到解决,易使其职业成长缓慢,失去更多发展机会。本文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初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及背景作了综述;其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其入初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最后,整理归纳并剖析问题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从企业、毕业生、高校等方面综合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规划目标难以实现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定义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和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个人对自我的分析、环境的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确定个人所要从事的行业并确立发展目标,并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和制定实现目标的实施计划的过程。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而言,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挖掘自身潜力,明确自己的定位,有利于进行自我激励,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调查发现,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实现职业规划目标。职业规划中期望因素评分排序如图一,实际结果往往与职业规划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薪酬待遇不理想、发展机会少、对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不满意、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等。不理想的薪酬待遇及晋升通道,不仅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员流动、人才招聘等成本;对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的不满意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工作效率;不融洽的上下级及同事间关系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企业内部凝聚力。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引入本项目已发表调查报告表一职业规划中的期望因素的数据,进行评分处理。首先,将第1位评为六分,第2位评为五分,以此类推,第6位为一分。然后按照下面公式对不同期望因素进行评分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
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保护劳动者权益,也强调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更加规范。因此人力资管理毕业生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有助于企业依法办事,规避风险,科学管理。
以劳动合同法为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虽已学过劳动合同法,但对劳动合同法的运用并不熟练。当工作中涉及到相关法律知识时,毕业生并不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因程序或者内容不合法,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造成经济损失。尤其遇到企业存在法律漏洞时,劳动者刻意“碰瓷”时,企业往往在劳动仲裁时处于不利局势。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运用尚有不足
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是指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知识。
扎实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有助于其拓展专业知识,增强职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拓宽未来的发展道路。
调查显示,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入职初期的工作综合性较强,仅通过学校指定的教学科目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很难顺利完成工作。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除需包涵六大模块的基本知识外,还融合了心理学,法律,财务等多门学科,因此受专业相关知识短缺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初期能从事的工作有限。招聘工作较容易上手,大多数毕业生一般选择招聘部门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被安排从事招聘类工作。而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工作中涉及到财务管理和经济学,较为复杂,毕业生因知识储备和经验都不足,在入职初期从事较少。该现象在中国HR职业发展状况报告(2016)中同样被指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初期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层面
对入职初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方面造成毕业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招聘时过度宣传、承诺难以实现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或者认知存在误区,使其职业成长遇到瓶颈或者阻力。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96-02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中国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相对其他成熟专业课程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强调理论授课的方式,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而显得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为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内、课外实践教学。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把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引导,通过深入细致的剖析,渗透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案例教学法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教师讲授,也可将学生导入案例模拟环境进行讨论与分析。引导他们自主诊断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遏制学生的学习惰性,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讨论分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讲授法里的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例如,教师需要抓住案例的要点,高屋建瓴地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拓展视角,注意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
2.研究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就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式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师讲授的是研究性的成果,并通过研讨放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论成果。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的取舍、讲授的重点、授课的方法和时间的安排等。研究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前者对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简单地回答问题,而且还要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科研含量,对学生关心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做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阐述,给学生以启发,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一定要有科研成果的支撑,一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含量。后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认真学习,边学边思考边研究。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课程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本专业当前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前对讲题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作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发挥组织、激励、点拨和督促作用。研究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紧围绕研究式教学这一中心来开展。首先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考虑,系统地进行有机协调。按照教学阶段的统一导向,对听课、辅导、答疑、小组讨论、阶段考查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布局,要求学生围绕自学、听课、交流、考查四个基本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听课为中心,交流为关键,考查为制度,通过考查检验学习效果,进而确定每一环节的重要性和相应的组织形式,使各个环节相互呼应,获得研究式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背景资料和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双向互动教学法。双向互动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所采用的双向互动式教学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式:(1)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就某一问题,如激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和小组辩论,讨论各种激励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更关注对学生讨论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2)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的管理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里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由学到用的转化过程。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参与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接纳,不断实现不同领域的融合和精神的拓展。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拟的,但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4.情景模拟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情景模拟教学法可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力资源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应聘者及监督评分人员,招聘人员组成“公司”并设计招聘广告、撰写职位说明书、组织对应聘人员进行测试;应聘人员精心准备到各“公司”进行面试;监督评分人员则负责为招聘及面试人员打分,进行汇总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教师组织“人才招聘会”。招聘会期间,招聘人员多方查阅资料,为面试者预备了许多问题,面试人员也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对招聘人员的问题认真回答。通过模拟人才招聘,使各小组同学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团队精神,让组织智慧发挥到极致。此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5.开放式教学法。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更好地反映认识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工厂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参观与实习;让人力资源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介绍他们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从而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1.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思路、内容与方法基本成熟,但仍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扩大实训力度,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让班级的各个小组分别模拟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设计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书、编写工作说明书、撰写招聘广告,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与薪酬发放等。
2.加强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经验。他们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而且是组织安排的领导者和学生工作的指导者。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水平。比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企业合作授课、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等。
3.进一步拓宽实践平台。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各职能部门、学校餐厅、超市、社团、学生会、团委、纪律委员会等。其次,利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集中全面的实践训练。最后,开展校企联合,拓宽实践渠道。学校及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0,(6):42-44.
[2] 何东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经济师,2007,(7):143-144.
[3] 游传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8,(6):98-99.
[4] 崔颖.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5] 钱士茹,吴笛.亲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6] 钱士茹,顾敏,何新敏.多元化HRM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