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1

食品冷藏链主要是面向于食品工业等领域,直接和人民生活相联系,它包括食品加工、保鲜贮藏和流通运输三大类,本文分析了食品冷藏链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分析了食品冷藏链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食品冷藏链技术与应用发展前景。食品冷藏链设备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只要投入力量,摸清当前市场产品的现状,提高食品冷藏链设备自动控制水平以提高食品质量,将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食品冷藏链 现状 前景预测

Abstract

The chain of food refriger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is nearly connected with the living of people. It includes food process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technologie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quo, an analysis is made to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nd market. The technology and the equipment of the chain of refriger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are very important for food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will improve the living of people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food; refrigeration; storage; present situation; forecast 1 冷藏链技术

食品的保鲜、贮存方法有多种,如:干燥、腌制、熏制、真空保存、添加防腐剂和低温贮藏等,现在采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低温贮藏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冷凝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其设备的种类、用途都在扩大。长期的应用结果表明,冷藏时因食品后熟、腐败速度较快,不可能实现食品的长期贮存;冷冻虽然能长期贮存食品,但由于食品的一部分细胞死亡,且在解冻时出现汁液流失,不能保持食品的原有风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希望能吃到新鲜可口的、具有天然风味的食品,这一要求大力推进了科学工作者对食品贮藏方法的不懈研究,速冻技术和冰温技术就是其重要成果之一。

速冻食品是指:在-35~-40℃的环境中,在30min内快速通过-1~-5℃的最大冰结晶生成带(即在食品中心温度通过所需的时间不得超过30min),在40min内将食品95%以上的水分冻成冰,即食品中心温度达到-18℃以下。

冰温食品是指:把食品放置在"冰温带"(0℃以下、冰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内进行加工、贮藏和流通,此类食品称为冰温食品,也即,食品的冷藏链为冰温链。

传统的"冷藏链"定义为从生产时间和地点到销售时间和地点之间,用于易腐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的各种冷藏工具和冷藏作业过程的总和。然而这个链并没有考虑从销售时间、销售地点到消费者之间搬运和贮藏环节,所以"冷藏链"的定义,应该将终止时间、地点(销售时间和地点)予以扩大到"家庭消费"。这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而是扩大了该产业的领域。

在冷藏链的加工、贮存、流通过程中所采用的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按其主要功能可分为贮藏设备、流通设备、加工设备和特殊功能设备四部分。

图1 冷藏链及其相关设备

图2 食品贮藏设备的分类及用途

2 食品冷藏链技术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及发展状况

食品冷藏链技术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冷藏链技术所涉及的技术领域 内容 关键技术 相关技术 核心技术 相关设备 食品贮藏

流通设备

加工设备

特殊设备

食品贮藏工艺

制冷技术(设备、系统设计)

隔热层(保温板)技术空气幕

设计技术

制冷技术

蓄冷技术

隔热层(保温板)技术

食品加工工艺

制冷技术

冰温技术、蓄冷技术

解冻技术(高湿度空气解冻,喷淋冲击解冻)

制冷技术

空气调节

气调贮藏(CA贮藏) 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控制技术

传感器技术

外观设计

制冷剂、发泡剂替代技术

汽车技术

加工技术

新材料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控制、传感器

外观设计、包装材料与机械、电解冻技术(红外解冻、电阻型解冻、高频解冻、微波解冻、高压静电解冻)

机械设计

外观设计

货币识别 制冷技术

隔热层技术

食品贮藏技术

空气幕技术

制冷技术

蓄冷技术

食品加工工艺

制冷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

制冷技术

货币识别

机械设计 大中小型冷藏、冷冻、

冰温库

陈列、展示柜、零售冷

藏柜

冷藏保温车、集装箱、冷藏保温箱、保温盒(袋) 加工设备

速冻机、差压预冷设备、解冻设备、干燥设备、发酵设备

鲜花展示(销售)柜、自动售货机、小型制冰机、冷饮机

表2 冷藏链的发展状况

内容 国外先进国家状况 国内状况 原因分析 食品工业投资

占工业总投资

的比率

冷冻冷藏能力

冷藏运输能力

冷藏运输率

8%~10%

世界总量为5100万t

美国:冷藏车16万辆,保温车6万辆,冷藏保温挂车和半挂车厢万辆;日本:冷藏保温车12万辆,近年来年产量一般为2万台左右,其中冷藏保温车占25%,保温汽车占40%~50%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80%~90%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50%左右;

发展中国家:一般只有10%~20%

3%

500万t(冷藏:140,冷冻360)

冷藏列车:6792辆

冷藏汽车:20000辆

冷藏船:10万t

冷藏集装箱:10000个

我国保温冷藏车的年产量为1500~2000辆,其中冷藏汽车占10%~20%

目前全国调运易腐货物约4000万t,其中:

铁路运输率:25%

公路运输率:15%

水路运输率:1%

空运运输率:0.1% 宏观管理失控:法规建立滞后

销售条件欠缺:缺乏冷柜和保温设备

产品质量难保:冷冻食品合格率仅为78.9%

中国体制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冷藏业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建设冷库存在3个不平衡:重视肉类冷库建设,忽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忽视产地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我国冷藏运输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外贸部分为肉食出口,将苏联的"吉尔"载货汽车改装为保温汽车;60年代初,将国产解放牌汽车改装为冷藏汽车;60~70年代先后进口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保温车;70~80年代中期,从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进行了数千辆保温汽车,花费外汇数千万美元;从1979年起,通过补偿贸易形式引进罗马尼亚技术,在江苏镇压江合作生产冷藏保温车;1982年我国颁布"食品卫生法",推动了食品的冷藏链和冷藏保温车的发展。

大量运输采用普通棚、敞车运送,缺少冷藏流通设备。由于运输业的资源配备不合理,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效率,改变单一的开发投入主题,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3 冷藏链建设的迫切性

全国因食品冷藏链不完善,加之食品经营机制上的各种因素,每年有3000万t食品有待于从变质中拯救出来,易腐货物每年要损失十多亿元。按每一年减少十多亿损失计算,可建十二万t以上容量的冷库,或购置机械冷藏列车1000辆,是现有铁路运输能力的1/7。因养殖种植业的大幅度发展,而保鲜及贮藏、流通措施的发展极不协调,令食品产量与损耗率是逆向进行,产量越大亏损越多,我国人口十二亿多,食品资源非常宝贵,如不尽快改观,不仅是中国的食品工业的水平将大幅度落后于先进国家,而且将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4 发展冷藏链必须解决的问题

4.1 冷藏链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车家政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需要有强有力的机构,实行跨行业宏观调控,进行规划管理,相关行业需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这项工作,制定标准、规划布局、统一价格、开拓新产品。政策上应给予保鲜产业倾斜和扶持,对整个食品产业包括冷藏运输体系,应从政策、投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进其发展。把冷藏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明确发展目标,统筹发展格局。

4.2 立足中心城市,组建食品冷藏链中心

以组建食品冷藏链中心为纽带,把供应、生产、流通和消费有机联结起来。

4.3 建立食品保鲜研究中心和加速食品保鲜技术的人才培养。

除研究冷藏保鲜、冷冻保鲜、速成冻保鲜技术外,还应研究冰温保鲜、气调保鲜、药品物保鲜、负离子保鲜、辐射保鲜等技术。

4.4 开发实用于冷藏链各个环节的保鲜设备

如:加工设备、流通设备、贮藏设备及其它专用设备。

5 食品冷藏链设备的技术与市场预测

速冻食品工业将在我国崛起,成为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食品产业,成为我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一个突破口。从现在起到2010年的10年中,与其相应的速冻机及其配套设施将是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牢牢地抓住这个时机,开发、生产相应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图3、图4表示了商用制冷设备现阶段各项技术及相应市场的发展状况。预计在今后5~10年内随着国外技术的流入和国内技术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食品冷藏链将会逐渐健全和完善,其发展趋势如图5所示,其预测基准是:a.我国冷藏链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同;b.我国现在的市场水平比国外发达国家相对落后10~15年。

图3 现阶段商用制冷设备的技术水平

图4 现阶段商用制冷设备的市场水平

图5 商用制冷设备的国内城市市场预测

速冻食品和冰温食品机械的发展必须有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合作,并形成体系。因为冷加工食品从原料起到制成产品后,必须保持在冷藏链环境中,只有冷藏链整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确保食品的质量,需要冷加工食品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包装材料业、运输业与经销业等相关产业的合作,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冷藏链工业体系。所以发展商用制冷设备今后10年的重点包含以下内容:

开发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原料的分级清洗、整理机械及面类、肉类、蔬菜等各类前道成型设备;

集中研制各类快速冻结装置等核心关键设备,如:螺旋冻结机、钢带式速冻机、液氮喷淋装置、沉浸式冻结装置及其自动控制设备

开发冰温贮藏、运输、加工设备;

国家应系统地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新型制冷系统和制冷剂;

开发冷冻及保温运输设备,包括各种型号带制冷系统的汽车和无制冷系统的保温车、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和用于配送用的保温盒(袋);

发展既能耐微波调理又能保持速冻食品质量的新型低温包装材料,改变当前国内包装材料简单、单一的落后局面;

大力发展和推广美观大方的卧式、立式冷柜、陈列柜、展示柜、低温冰箱;

开发实用的集团伙食用微波炉、解冻设备及各种快餐配送设备;

有计划地建设速冻食品流通中心市场、开发仓储自动分检配送计算机管理系统;

重视产品配送,加速冷冻加工食品的供给及有效的售后服务;

6 结论

从冷藏链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仍处于逐渐上升时期,有些技术甚至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藏链将会在5~10年时间内逐步完善起来;从现在起到2010年的10年中,与冷藏链相应的速冻机、陈列柜、展示柜、低温冰箱、冷藏保温车及其配套设施将是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牢牢地抓住这个时机,开发、生产相应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冰温技术在日本已有非常成熟的技术,而我国还未起步,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加,有望在10年内开始被中国用户接受,象变频空调器一样,一旦被宣传,将会有较大的市场。

食品冷藏链设备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只要投入力量,摸清当前市场产品的现状,提高食品冷藏链自动控制水平以提高食品质量,将会给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孔凡真. 真空冻干食品的生产机设备.食品与机械,1998(2):24~27.

2 居荣华,陈永志.我国2010年速冻食品机械发展战略.食品与机械,1998(6):18~23.

3 石文星,彦启森,马灵芝,川上恒(日).冰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3).39~44.

4 石文星.关于冰温库蓄冷性能的研究.天津商学院学报.1993(3):11~15.

5 国家统计局.199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6邹同华.杜建通,申江.冷藏保温汽车的发展及其在我国蔬菜运输中的前景,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3):45.

7 章镛初,殷国柱.冷藏保温汽车维护与修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1~15.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2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

(一)土地资源优势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北纬37°30′至53°20′,东经97°10′至126°02′之间,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草原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至居延海,广袤无垠的草原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总面积达8700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21.76%。这些资源是发展具有特色的草原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2005年底实有耕地面积735.1万公顷。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山脉以南的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

(二)原材料优势

从全国范围看,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从产量上看,羊绒产量居世界第一,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在全国也名列第一位。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从东向西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区,从南到北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个温度带。不同的带区和不同的水热组合,使拥有良好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是全国著名草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畜种资源,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品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丰富的高品质畜种资源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农作物多达25类,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密瓜、黑白瓜籽等,许多具有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生产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三)市场优势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要结合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还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资源――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的有效链接。从国内食品消费市场来看,由于人口众多、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以及农村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虽然在下降,但绝对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断增长,农畜产品的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从国际市场来看,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世界人均农畜产品消费量平均增加了3.46%,到2020年,农畜产品消费都将保持增长的大趋势。如果农畜产品出口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技术投入、注重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检疫体制,农畜产品的国际市场有望打开并迅速扩大。以纺织品为例,国际市场上对高档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羊绒及羊绒制品的出口己成为具有特色的第一大出口商品。

二、农畜产品加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一)乳品加工业

2006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301万头,居全国第1位;牛奶产量达880.45万吨,居全国第1位;全区乳制品产量345.76万吨,其中液体奶产量310.1万吨,居全国第1位;实现销售收入224.95亿元。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在同行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两企业全年加工牛奶400万吨以上,日收奶量均超过5000吨,两大企业液态奶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稳居全国同行业前2名。在生产工艺方面,目前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的主打产品超高温灭菌奶和乳酸饮料均采用超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工艺,设备均采用世界两大饮料包装巨头利乐和康美制造的无菌包装机械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伊利、蒙牛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老大,伊利公司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工业二十大著名品牌”称号,其生产的纯牛奶产品获得了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合格产品证书》,是国内乳品行业首家获得此荣誉证书的乳业集团;液态奶产品被批准使用“3・15”标志,成为国内首家使用这一标志的乳品企业。而蒙牛乳业更是以其“火箭速度”获得了极高的品牌信誉,在2006年中国品牌发展年度报告中“蒙牛”位居民营企业品牌价值榜首,与海尔共同入选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同时还在《企业公众形象报告》中摘取“2006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并入选首届亚洲品牌500强。这两业集团成为中国乳业当之无愧的“绝代双雄”。

(二)羊绒加工业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毛线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羊绒产业,是内蒙古农畜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良种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和“罕山白绒山羊”3个品种,是内蒙古独特的畜种资源。这3个山羊品种个体产绒量一般在400克左右,比未选育的土种绒山羊及全国平均产绒量提高一倍多,成为内蒙古羊绒产量的主要增长渠道,羊绒纤维细,强度大,匀度好,光泽洁白,导热性小的特点,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2006年,山羊绒产量6792吨,有羊绒加工企业l5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羊毛绒96l7.91吨,羊绒衫1267.66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羊绒制品产量、销售收入、出货值均列全国第一位。

鄂尔多斯鹿王集团作为世界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经济实力最雄厚,也是国内品牌优势最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居国际同行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在羊绒新型纺纱、新型印染和自动化编织等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分梳设备,纺纱设备,织造设备以德国和日本电脑自动化编织为主体。2006年,鄂尔多斯集团生产羊毛绒2301吨,羊绒衫636万件,完成出口额12784万美元。鹿王集团生产羊绒衫322万件,完成出口额8006万美元。

(三)肉类加工业

内蒙古的肉类加工业源远流长。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依托草原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加工企业。小肥羊、小尾羊、草原兴发、伊盛公司、科尔沁牛业、塞飞亚、通辽金锣、乌兰察布双汇、临河得利斯等企业成为自治区肉类加工业的主力军。2006年,全区鲜冻冷藏肉46万吨,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9.8亿元。

(四)酒类加工业

制酒工业也在快速发展,已经培育出一批在区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和名牌产品。河套酒业创出了“中国驰名商标”,宁城老窖、蒙古王白酒、金川保健啤酒、海拉尔啤酒等在内蒙古名牌产品中榜上有名,维信、汉森等葡萄酒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五)粮油加工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已经成为内蒙古重要的玉米深加工基地。通辽市玉米深加工发展突出,该市地处中国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种植面积600万亩,玉米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其中淀粉专用玉米达80%以上,专用玉米淀粉含量高达75%,通辽黄玉米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加工转化潜力巨大。

内蒙古河套平原物阜粮丰,盛产优质小麦。我区的商品小麦具有质优、无污染的品质优势,优质小麦粉加工市场潜力巨大。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大公实业总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巴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地区优质小麦为原料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原料和产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市场前景看好。

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3条先进的意大利等级面粉生产线,日处理小麦850吨,还有年产2500吨的挂面生产线以及面包、馒头生产线。“河套”面粉因其高品质,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时,全区在葵花油加工、大豆深加工,番茄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方面也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和杭后工业园区,己经成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实施农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增强畜禽产品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制定和完善农畜产品生产标准, 搞好畜禽品种的改良,改变畜牧生产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饲养。加大动物防疫力度,有效控制动物疾病,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填平补齐,全面覆盖”的原则,切实建立起依法质量监测、生产监测、市场监测、认证监测相结合的畜牧质量监测体系。

(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

整合资源,建立行业长期发展规划,整顿行业经营秩序,形成行业自律规则,使行业有章可循,是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通过行业协会逐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经营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形成健康有序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防止无序竞争。同时充分利用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其调研、协调、协商、服务等作用,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调,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获得并保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才能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所以应有意识地增加科研投入,强化研发环节,抓紧技术渗透,鼓励新产品地研制与开发。

(四)调整结构,活跃市场

改变目前农畜产品生产单一结构,生产多元化、系列化、个性化产品;挖掘传统农畜产品的市场,农畜产品的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奶豆腐、奶酒、牛肉干等产品,目前一些消费者追求传统自然的消费时尚,传统农畜产品仍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寻找产品新亮点,随着我国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举办时间的临近,干酪生产和供应的问题已是近在眼前。当年日本和韩国都通过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使国内奶酪消费渐成时尚。乳品企业应早占领这一市场,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词:发酵调味品;产业发展;市场前景

从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的提高,调味品的发酵产业进入了繁荣期,新产品层出不穷,也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发酵调味品包括了酱油、食醋、腐乳类和调味料等。调味品的主流就是以发酵调味品为代表,伴随着调味品的发展壮大、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废物再利用等,逐渐被提上了日程,兼顾安全和卫生、营养和健康的发酵调味品成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1发酵调味品的发展

1.1企业认可、消费者满意是企业产品永恒的主题

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品牌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无穷动力。资源配置和企业品牌发展是企业发展中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主要围绕着品牌来进行的,必须要不断简化消费者的选择,建立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才能保证品牌效应和企业利润,为产品的质量提升注入无穷动力。如今,发酵调味品产业已进入集团化、品牌化的阶段,传统调味品行业的工艺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似,因此在风味上以及产品的形态上,差异性不强。因此无法突显出品牌效应。行业的品牌包括国内的厨邦等,外资企业中的雀巢、联合利华等,都占据着市场的一隅,试图分到一杯羹,因此品牌营销是企业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

1.2做好复合型调味品的市场营销是保证其快速发展的力量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对生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带来了复合调味品产业的大发展。传统的调味品能够让食品有好的味道、漂亮的颜色和吸引人的香气,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不仅要求食物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有营养,讲究卫生条件,同时还要保证可口和便捷。国际上,复合调味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我国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如今行业中的翘楚不断涌现,但市场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因此复合调味品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以铁强化酱油为例,在这款复合型调味品的研发上,食品生产企业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和尝试,其目标就是希望在投放入市场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解决我国铁营养缺乏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关于铁强化酱油的管理上,一直在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推动铁强化酱油的工作不断开展。复合调味品是未来调味品的发展趋势,复合调味品的研制也是未来规模化生产的参照和依据。当前,复合调味品中高档次产品的缺口很大,加工和开发的国标标准尚未出来。而且,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风味物质的提取,经过科学调配,得到多样化的复合调味品,是未来科技水准不断提高,产业不断升级的方向。

1.3调味品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用到调味品,安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调味品的安全问题始终维系着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需求。要达到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必须要正视当前调味品的安全问题。当今调味品生产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和化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从发酵菌种的基因工程处理到风味物质的分离提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给调味品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行业的迅速发展。目前经常应用于调味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增稠稳定剂、凝胶剂、防腐剂、增鲜剂、香精、色素、品质改良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今后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新技术为新品种和高档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也为调味品的复合化、保健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促进发酵调味品发展的调配技术手段

2.1调味品的搭配技术

为达到发酵调味品整体营养指标的均衡,做好调配是一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合成技术。例如国内的白酒普遍是用食用酒精进行调配的,在调配技术上有严格执行标准。随着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在酒类食物的调配上,在食醋、酱油的调配上都已经进行了产业化的运用。形成了当前带有风味的,营养强化的,保健和方便的调味品的调配技术,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一系列方便调料的研发,这些调味品的出现,在口味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2.2调味品废渣处理问题

随着发酵调味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废渣的生产的数量也变得十分巨大。过去废渣一般是卖给了个体养殖户,但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发酵调味品生产的废渣的市场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受到欢迎,有时即便是无偿赠送都无人问津,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不断研究如何变废为宝,对生产废渣中含有的丰富的营养物质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例如酱废渣中含有的蛋白质,醋废渣中含有的淀粉等,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发,废渣纷纷变身为绿色的肥料,例如生物酵蛋白饲料等,为生态农业提供了更多有机肥料。

3发酵调味品的产业前景

现代食品工业的不断进步,给发酵调味品所在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无论是连锁快餐店,还是大型餐饮服务店,都是以复合调味品为基础的,在餐饮业的规模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了调味品的市场调配,生产原料和调味料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而且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安全卫生和营养健康成了发酵调味品的发展方向。

4结语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黑木耳;试验;薄膜食品

中图分类号:TS275 文献标识码:A

薄膜食品指加工成超薄膜状的食品。目前除了“紫菜”薄膜状食品之外,国外还有魔芋、大豆蛋白、磨碎鱼肉等为主要原料的薄片型食品上市。国内亦有速溶薄荷味膜状食品及膜状食品相关制备工艺等研究。通过合适的工艺,可以使除黄油、人造奶油类食品之外的水果类、海鲜类、蔬菜类、茶叶、肉类等食品实现薄膜化。目前尚未见食用菌膜状食品工艺研究报道。本研究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特色大型食用菌――黑木耳为原料开发薄膜营养食品,此外研究工艺与以往的直接用原料制备薄膜食品不同,而是将食品原料先弄成易吸收的糊状,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合适的添加剂,在不损坏木耳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的基础上,经过烘干和轧制制备成方便食用、口感良好、易于吸收、富有营养的薄膜营养食品,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黑木耳:产自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地区;品种:黑29。

1.2方法

1.2.1原料前处理方式

1.2.2添加辅料种类及含量

添加辅料种类为四种,包括a.CMC-Na;b.海藻酸钠;c.琼脂;d.可溶性淀粉。每种分别设计三个水平,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辅料的种类及用量。比较水溶胀和水溶胀后煮沸两种前处理方法对膜成型效果影响。

1.2.3成膜工艺摸索

涂膜方式为三种:①直接于玻璃板上涂膜;②加水溶胀后的辅料涂膜;③加煮沸后的辅料涂膜。木耳浆蒸煮后通过比较玻璃板、聚丙烯塑料膜和150目纱网3种成膜方法,最终确定聚丙烯塑料膜为较合适的载体。

1.2.4木耳浆含水量对成膜效果的影响

分别采用不同含水量(40%、50%、60%、70%、80%、90%)。

1.2.5烘烤温度对成膜效果的影响

分别采用不同温度(35-80℃)。

1.2.6测定产品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及卫生学指标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辅料对薄膜产品成膜效果影响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添加辅料种类和用量,结果见表1。

最优组合为:A2B3C1D2。由正交实验(如表2)确定的黑木耳营养膜最佳辅料配方是:

0.2%CMC-Na,0.2%海藻酸钠,0.1%琼脂,0.2%可溶性淀粉。

2.2成膜工艺确定

通过比较以上获得的最佳辅料的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成型效果的影响,发现辅料经水溶胀后煮沸获得的产品成型效果好,口感佳,有色泽,结果见表3、表4和表5。

由表5可知,随着辅料的添加量的增加,感官评分均先增后减,可能是由于辅料用量大于某个值后口感变差所致。因此选定海藻酸钠比较合适的范围是0.20-0.25%;CMC-Na比较合适的范围是0.15-0.20%;琼脂比较合适的范围是0.15-0.20%。从节省添加剂成本及食品应尽量天然的角度考虑,取最低值为好。

2.3木耳浆含水量对成膜效果的影响

分别采用不同含水量(40%、50%、60%、70%、80%、90%)的木耳浆经成膜试验比较,结果浆液含水量在60-70%左右时成膜效果最好。

2.4烘烤温度对成膜效果的影响

由表6的实验结果可知,温度高,干燥快,但膜表面不平整;温度低,干燥慢,但成型效果很好。综合以上因素,确定最佳温度为45-65℃。

2.5不同原料前处理方法对成膜效果的影响见表7。

镜检:1号样可见黑木耳菌丝,颗粒大小为2号样的5-10倍。2号样未见黑木耳菌丝。

2.6产品各项指标测定

经表8证明,涂层厚度在2.0mm以下,干燥后木耳膜的厚度在0.3mm以下(最佳为0.22-0.25mm),才能获得好的成型效果,口感也好。

2.7调味品添加实验

(1)普通盐味:木耳浆内加少许鸡精和盐,可得到较好的味觉效果。

(2)麻辣味:木耳浆内加少许鸡精、麻辣粉和盐,成膜后可得到较好的味觉效果。

2.8产品生产工艺及感官指标

黑木耳原料水浸4-6h清洗粉碎、匀浆加调味和粘性辅料蒸煮、脱气设定含水量70%,温度50℃压膜成型、烘烤微波杀菌真空包装成品

产品的感官指标:产品形态为薄膜状,最终含水率在13%以下,色泽黑亮,有光泽,外观形态好,无异味。镜检可见黑木耳菌丝。食品添加剂(CMC-Na,海藻酸钠,琼脂,可溶性淀粉)用量符合国际标准,符合食品安全规定。

3讨论

随着东北地区黑木耳产量的逐年增加,从产业链条完整性及保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方面来看,目前急需加强黑木耳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同时,由于薄膜食品具有多样化、适应性强、方便,可制成医疗食品或固态食品,食品有效利用率高,营养丰富等特点,薄膜食品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一般情况下,薄膜食品所含水分在10%左右,富有弹性和韧性,可食性较好,食用极为方便。再者,薄膜食品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老幼皆宜,并可加工成各种形状,有效地利用食品原材料。

此外,由于薄膜食品是加工食品,比如易溶于或难溶于热水的薄膜食品,往往会给其性质带来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添加适量必要的食品添加剂以获得良好的口感,还可以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微量调整食品中的热量和味道。本研究在实验室成膜工艺确定以后可以通过研发设备或者购买设备,在充分市场调研后可望进行产品试制生产。

参考文献

[1]张肇富.薄膜食品[J].四川食品工业科技,1995(02):15.

[2]谢再黄,王小英,李旭奋,凌英,等.速溶薄荷味膜状食品的研制[J].食品工业 , 2006(01),51-53.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5

日本安立株式会社始创于1895年,是在信息通讯、通信测试、食品工业及IT网络4大领域均有建树的高科技跨国集团公司。为了给中国地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快捷的服务,2003年初,日本独资的安立工业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立)在上海成立。

“原创与高标准”是安立产业机械株式会社设计制造商对产品品质的宗旨。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和厂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和药品制造商需要建立符合HACCP及GMP标准的生产线,需要借助高科技生产线提高品质。安立产业机械株式会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设备和服务,客户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X射线异物检测机

据安立总经理门关 隆行先生介绍,在公司创建之初,安立主要是生产称量设备,后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开始研发金属检测机,并在1981年投入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在上世纪末金属检测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满足客户检测其他异物的需要,在2000年安立又开发了X射线检测机。在此之前市场上的X射线检测机多数是欧美国家生产,所以其价格比较贵。安立X射线检测机在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2年及2006年在技术上进行了两次更新,目前为止在中国企业中有600多台设备在运作。

两个光源

X射线是波长范围在0.01~10nm之间,电磁波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传递。当X射线光子与原子撞击,原子可以吸收其能量,原子中电子可跃迁至较高电子轨态,单一光子能量足够高(大于其电子之电离能)时可以电离此原子。一般来说,较大之原子有较大机会吸收X射线光子,而较小的却不太容易做到。据门关 隆行先生介绍,一般的X射线有一个发光源,而在检测的过程中单靠一个射线可能很难全部检测出产品中的异物,为了提高灵敏度,安立X射线检测机安装了两个光源,因这两个光源的波长不同(一个是高压,一个是低压),两个光源合成后即可完成对食品中异物的检测。借助安立的画面显示平台,在检测时两个光源显示出来的画像可以进行重合,从石头、塑料等硬质异物到细针等线状异物都可以被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地检测出来。

“安立的X射线异物检测机还可以对包装内的产品进行错位检查、欠品检查、多列检查、形状检查”,在介绍X射线异物检测机特点时门关 隆行先生补充道。

SSV系列自动重量选别机

在此次Propak展会上,安立公司还展出了最新的SSV系列自动重量选别机,这是该设备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据门关 隆行先生介绍,该设备的首次亮相是在1964年,在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和改进后,就演变成了今天的SSV系列自动选别机。该设备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针对双产品的专利技术SMF,通过并行处理方式抑制发生双产品,以实现其高精度。以往的单一处理中,当发生双产品后,测量区间的波形就会紊乱,并判定为不能测量;而SSV系列自动重量选别机能够针对信号波形使用多个滤波器并列进行信号处理,所以当发生双产品时,使用测量区间短的滤波器计算重量值,不强制作为NG品,能正确判定重量。

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 番茄红素;超声波;微波;提取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100-02

番茄红素是一种脂溶性天然色素,其纯品为深红色针状晶体,分子式为C40H56,由11个共轭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组成 其是许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由于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等生理作用而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浸提法、超声波法、微波法、超临界CO2萃取是我国主要的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色素,因此,有机溶剂不易渗透穿过物质的细胞壁与细胞膜,若直接应用浸提法,那么提取物就不容易从细胞器中溶出,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成本较贵,所以,本试验对超声波法和微波法进行了工艺对比,对比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拟找出最优提取方案。

1 番茄红素简介

番茄红素是很重要的类胡萝卜素 ,其主要特点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优异的生理功能、碎灭单线态氧的能力等。,番茄红素是由共扼及数个非共扼碳碳双键组成的直链型碳氢化合物,这一结构特点导致 了它极不稳定,在光、热和氧的作用下很容易被氧化降解。

番茄红素的分布很广,多分布在成熟的红色植物果实中。番茄、西瓜、红色葡萄袖、木瓜及苦瓜籽、番石榴等食物中都有发现,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番茄果实,可达,且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越多[1] 。在秋橄榄这种浆果 中番茄红素的含量相当于番茄的 17倍。番茄红素也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如血液、肾上腺等。

2 番茄红素的作用、前景

番茄红素是一种脂溶性天然色素,作为一种类胡萝卜素,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VE的100倍,另外番茄红素还具有抑制突变、降低核酸损伤等生物学特性,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癌 消化道癌及血管疾病的发生,对防治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以及活化免疫细胞和延缓衰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2]。

1)多食用番茄红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可大大降低人体患某些癌症的可能性。番茄红素已被确认为同其他类胡萝卜素一样与癌危险呈负相关,甚至是惟一与某些癌症呈负相关的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可以防止前列腺癌及消化道包括结肠、直肠及胃癌的产生;

2)番茄红素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和肿瘤等各种成人病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3)番茄红素具有延缓肌体衰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人体器官中的番茄红素含量与大多数退行性疾病呈负相关;

4)番茄红素对氧化胁迫导致的皮肤损害有保护效应。

因为与果皮相连部分果肉的番茄红素含量比果实其他部位果肉高的多,故番茄皮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并不比果肉中的低,从番茄皮渣中提取番茄红素不仅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保护了环境,而且摆脱季节和地域上的限制,增加番茄产业的经济效益[3]。最近几年来,番茄红素在人体健康及疾病防治方面的潜在作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3 实验部分

3.1主要实验仪器

TDL-5-A台式离心机; JY92-2D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lwmc-205可调功率微波化学反应器:;RE-3000A 旋转蒸发器;UVmini-124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SHZ-D (III)循环水式真空泵;DHG- 9023 鼓风干燥箱,T6 新世纪紫外分光光度计,JYL-B050 型九阳料理机,BCD-170 电冰箱,KQ-A 型玻璃仪器气流烘干器,XH-2008D 型电脑智能温控低温超声合成萃取仪等

3.2实验材料

无水碳酸钠、95% 乙醇、丙酮、石油醚(沸程60℃~90 ℃)、正己烷均为国产分析纯、甲醇、乙腈、二氯甲烷为进口色谱纯市售番茄酱(产地新疆)、乙酸乙酯。

3.3 提取番茄红素的提取

3.3.1 试验流程

番茄皮渣 水洗离心 乙醇预处理 不同方法提取 滤液真空减压浓缩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4] 。

3.3.2 响应面分析试验及正交试验

称取适量番茄皮渣,蒸馏水洗涤,5 000r/min离心20min预处理离心后的番茄皮渣,用95%vol乙醇避光处理2次,每次20min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预处理后的番茄皮渣,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2种方法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进行比较[5]。

3.4提取率及提取级数的确定

准确称取处理好的番茄皮多次浸提,直至提取液吸光度值基本为零,可认为已经把番茄红素全部提出 分别收集各次提取液并测定其体积(V, ml)和吸光度值(A)计算各次提取率[6]。

4 结果与讨论

4.1超声波辅助提取正交分析试验结果

1)溶剂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如表1所示:

溶剂 无水乙醇 正己烷 氯仿 丙酮 石油醚 乙酸乙酯

提取率 34.56% 52.12% 61.56% 45.69% 64.72% 29.41%

由试验结果可知,石油醚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有机溶剂; 而氯仿的提取效果次之,但氯仿毒性较大。因石油醚价格便宜且量较大,故本试验以石油醚作为提取剂。

2)采用石油醚做溶剂,提取时间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见下表:

时间(min) 5 10 15 20 25

含量(mg/100g) 26.21 28.34 31.76 25.32 23.21

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石油醚做溶剂时,超声提取时间取15min最好。

3)以石油醚作为提取剂超声提取时间取15min时,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15 25 30 35 40

含量(mg/100g) 25.63 31.23 34.64 32.72 31.91 29.24

由试验结果可知: 温度升高,石油醚对番茄红素的溶解能力增大, 含量逐渐升高, 但是温度过高会改变番茄红素的结构, 故考虑单因素影响时最佳提取温度为25℃。

4)结论

由以上实验可知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番茄红素以石油醚作为提取剂,超声提取时间取15 min,提取温度为25℃时提取效果最佳。

4.2微波辅助提取正交分析试验结果

1)溶剂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如表1所示:

溶剂 无水乙醇 正己烷 氯仿 丙酮 石油醚 乙酸乙酯

提取率 21.01% 32.51% 35.78% 30.57% 36.79% 54.76%

由表1可知,用微波提取番茄红素是用乙酸乙酯做溶剂最好。

2)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时,处理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如下图:

由图可知,以乙酸乙酯为溶剂,处理时间为25s时最好。

3)以乙酸乙酯为溶剂,处理时间为25s时,温度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如下图: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含量(mg/100g) 19.65 29.65 32.91 39.65 31.91 29.24

由表可知,以乙酸乙酯为溶剂,处理时间为25s时提取温度为50℃提取效果最佳。

4)结论

从提取溶剂、 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方面研究了利用微波技术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以乙酸乙酯为溶剂在50℃是提取25s,番茄红素的提取率最佳。

5超声波法和微波法提取番茄红素的比较研究

由以上实验可知微波法要比超声波提取提取时间要短好多。避免因提取时间过长而造成番茄红素氧化损失,提取率较高。此外超声波提取所用的溶剂石油醚市场价大概8 800元/顿,而微波提取的溶剂乙酸乙酯市场价5 000元/顿,采用微波提取就节约了生产成本,故采用微波法提取较好。

参考文献

[1]成坚,曾庆孝.番茄红素的性质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发酵工业,2007,26(2):75-79.

[2]邓宇,张卫强.番茄红素提取方法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6,22(2):25-28.

[3]Shi J,Le Maguer M. Lycopene in tomatoes:chemical and physicalproperties affected by food processing[J].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2008,20(4):293-334.

[4]左爱仁,范青生.超声波萃取番茄红素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3(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