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定额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会计定额法

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1

一、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会计的认识不到位仍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生产领域的产品成本,而忽视其它环节和其它方面的成本,其结果是成本信息失真,造成经济决策失误和成本失控。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已不断下降,而与产品相关的研究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活动引起的成本将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远远超过生产成本。

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合在一起,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不能明确各部门职责。成本会计不管是包含于财务会计之中还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只能是成本核算,更具体地说,成本会计的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哪些成本信息及成本信息的提供方式问题,成本会计的目标即会计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成本会计工作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始终是利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会计在实际生产上的应用不到位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就是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以及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广大职工对于成本应该怎样控制的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造成成本意识淡薄。因此,也造成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浪费,一些已经预算好的数据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准确的体现出来,造成成本预测跟实际数据的误差等。

二、成本会计涉及到料、工、费的核算

在成本会计核算中料的核算也是起关键点。因此,在成本会计核算中采购问题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而许多企业领导、财务人员在核算时却忽视了这点。

(一)正确地处理材料费用的成本问题

材料费用是将企业的一定时期内耗用的材料,采用一定的方法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领用的各种库存材料,应根据审核后的领料单。限额领料单或领料登记表、退料单,按照材料的用途归类。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的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辅助生产车间为提品或劳务领用的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生产车间一般耗用领用的材料,应计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耗费的材料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销售部门为销售产品所耗费的材料费用应计入营业费用。

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指把材料费用计入个消耗对象的方法。1)直接计入,即凡是单一产品领用的材料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中,2)间接计入,即对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各种材料费用,应该选择适当的标准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中。分配间接计入的材料费用应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如产品的重量,产量,材料的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等。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材料费用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分配率

2、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法某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

定额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之和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二)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职工薪酬是企业职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及福利费的总额,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涉及到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企业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记录在期末按其发生部门、车间进行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的工资中可直接计入各种产品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不能直接计入的应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凡是生产部门为生产管理而发生的人工费用,先计入制造费用中,然后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凡是企业管理表明发生的人工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专职销售机构人员的人工费用,计入营业费用中;企业福利部门发生的人工费用,工资部分由福利费列之。计提的福利费部分由管理费用承担。

工资、福利费用的分配通常按各种产品的生产工时(实际生产工时或定额工时)比例进行分配公式:

工资(福利费)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福利费)/各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工资(福利费)=该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工资(福利费)分配率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及方法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等都已按成本项目全部集中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账及其明细账的借方。如果产品已经全部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全部未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产品的成本;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还应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生产费用的分配,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月末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不计在产品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2)在产品成本按年初固定数计算法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三、在产品成本按所耗材料费用计算法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材料成本

(一)约当产量法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完工程度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上工序累积单位产品定额工时+本工序单位产品定额工时50%)单位产品定额工时100%某项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产量该项费用分配率在产品该项费用=在产品约当产量该项费用分配率

(二)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指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该产品的全部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本月发生的费用)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后的余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三)定额比例法指产品在完工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在企业管理中重视成本会计

首先:增强成本观念,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保证成本预测与核算出来的结果能与实际生成相联系。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成本会计的,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这才有利于经济决策和成本的控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借助于财务软件计算出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

其次: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再次: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最后: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抓好采购工作在成本会计中需要计算的东西比较多,而且方法也比较多,因为它是涉及到料、工、费的核算。因此做好这些核算要先从采购抓起。首先,应该找出哪些是更好的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关键采购目标。先于大处着眼,再落到细节。在决定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几个关键目标之前,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供货商品质,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能满足需求的服务,以及其它反应供货商的表现方面等。然后,决定几个对企业成功来说很重要的关键目标。这些信息应该用来制定供货商评估的标准。标准来源于公司对市场的价值定位,也就是公司的战略基础。确定公司需要做什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将引导公司决定实际需要去做什么。这将引导公司思考应该要求公司的供货商,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制定你的供货商评估标准又将涉及到采购人员评估标准的制定。这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一个清楚的激励体系来链接所有行动,并对业绩的提高和业绩目标的实现进行奖励,而这些业绩目标都是来自于公司的关键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本人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2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这时各种劳动的结合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核算,因此生产成本核算提上议事日程。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

成本会计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推行泰勒制度,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用于成本控制和分析的标准成本法,使成本会计的职能从成本计算进而扩展到成本控制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高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为降低产品成本而献计献策。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880-1920):原始的成本会计

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当时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用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1921-1950):近代的成本会计

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为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于是应用的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第三阶段(1951年以后):现代成本会计

今天对于成本的定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的范畴,例如美国会计学会与标准委员会就如此定义成本: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从这一定义看,成本的外延除了产品成本的概念与内容,它还可以包括:劳务成本、工程成本、开发成本、资产成本、资金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则形成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日趋深化的。于是,目标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四、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征和职能

1、成本会计的内容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 2、成本会计的特征

(1)计算产品成本。

(2)有助于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企业周围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状况,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完善情报体系是制定成本计划的基础。同时改善企业素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是改善企业成本计划的重要条件。要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以及按生产经营期限,分别制定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分期的费用预算及成本计划,组成有机的成本计划体系。

3、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扩大。

(1)反映职能: 最初、最基本的职能。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 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3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院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组以2004到2006级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试卷分析、问卷调查、面询函证等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根基薄弱、知识点的掌握限于“教条分割”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而对于各个方法产生的原理不能归纳出共性,也未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二)账证意识模糊、掌握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计算量重与大量的图表运用是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而言的又一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不能很好地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如何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何与账簿结转对应关系。例如,制造费用采用年初计划分配率法分配时,各月末的账务处理在“纸上演算”中经常遭到忽略;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而对于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

    (三)管理观念缺失、分析控制的掌握限于“雾里看花”

    除成本核算外,教授成本分析、控制、计划等管理性职能的如何实现也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与前期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课程内容,一是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规模企业成为消化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将成本会计等同于工业会计的偏颇认识,使得业界对成本会计专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而受近年来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热潮的冲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只安排少量的精力投入。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版本众多,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就内容来看,或仅注重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产品计算方法,或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大量引入,或覆盖除制造业以外的多个行业,如此设置无疑使得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变得模糊。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诸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示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数据计算过程,如此处理往往给教材使用者以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会计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会计处理严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失当

    由于成本会计学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加之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的分析,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也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例如,对于制造费用期末分配与结转这样的重点项目一言带过、不做深究,造成了学生对关键环节似是而非的处理,导致不能正确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后患;而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则采取就题讲题、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学数学而非会计课程的错觉。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上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会计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然而由于相关软件的利用水平不高,使得受教者能够从现代CAI技术中收益的程度大打折扣。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无疑对于解决成本会计授课难题,诸如:形象地呈现成本会计中诸多方法的“套路”,直观地演示大量数据在账表间结转等毫无帮助。

    (五)相关辅助环节的形式化

    本科阶段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结束后通常有认知实习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准备,方式主要是到企业实地参观。然而,由于对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学生到企业参观时往往是被动的“走马观花”,而成本会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关联密切,由于认识实习阶段的马虎应付,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后面对诸多的生产术语、流程转换只能凭空想象,使得核算方法的学习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再者,紧随课堂教学而进行的成本会计试验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

    (六)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项目组就如何使得高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开展了调研与讨论,其间形成了一个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新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如表1所示。以下将结合演示表对整理出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六项建议逐一加以阐述。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中级会计人员为教育成果对社会输出。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面的甄选与逻辑体系的重塑

    成本耗费的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成本决策有用性的强化是成本会计应发挥的两大核心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会计教材,并参考成本会计理论的新发展,筛选出其中典型的共同方面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尤其注意难易程度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选择。在各项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应以成本及成本会计工作循环为主线索,并考虑基本原理互通的内容能进行接力衔接。

    在新系统设想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会计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将非制造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学科发展趋势介绍作为机动内容。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握与成本核算紧密沿承,并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主要考虑针对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账务处理有显着特色的标准成本法。对于进程安排上,将生产认知放在基础准备部分以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常用术语,典型生产耗费在生产部门及部门间的归集分配流向;对于定额法因实务推广始终存在难度,且其处理原理和标准成本基本一致,故而将置于成本分析方法和标准成本法之后。其他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体现在演示表的“模块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4

国家进行成本管理和监控的需要由于现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行业,而且这些行业的跨度比较大,有时就不可避免要对一些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与监控,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监控中有效的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核算,对其提供的信息有准确度。例如,国有企业、政府采购、公共事业等,这些领域都是采用的成本加成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的,这样更有价值性,所以国家对这些领域进行一定的管理监督措施是很有必要性的,这样能够给企业的成本会计准则带来一定的完善机制,从而促使企业逐渐形成独立完善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构建框架

2.1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和基本准则根据以上我国企业对成本会计准则的一些基本了解,在以上的基础上来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概念基础条件和使用范围的设置。例如,对企业内部账单的核算,会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来对其进行核算,一定要确保对成本合算的准确性,这关系到了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牵动着整个企业发展的脚步。对于企业一些账单使用,设立一定的使用范围,加大企业的规范性,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统一性。2.2成本会计制度对于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设立应当重视其设立的有效性,看是否能给企业成本计算带来方便,是否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产品生产上有冲突,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符合自己使用的成本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整合,所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企业成本会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企业准确成本的设立、定额成本在各个不同上的配置、企业定额成本的设立、企业对于责任成本的制定等,这些都代表了制定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合理性。2.3成本计算的重要方式与次要方式根据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企业在对成本管理时要重视对社会实际中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产品的不同类型和企业生产产品的一些特色等一些客观的影响,可以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进行不同方式的计算,让其计算的方法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在建设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时候需要对企业成本计算技术方式实行多元化,需要设立成本会计准则的主要方式和次要方式,其主要的成本计算方式有:不同的步骤方式、工作成本方式、不同批次的方式、产品种类方式等;其次要的成本计算方式包括:标准成本法、类型法、定额成本法等。

3成本报表的编制、呈递、披漏

企业单位消费成本的主要报表与企业所有产品生产成本报表,构成了企业成本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也十分的大,加强了其工作人员对成本编制的准确度,因为仔细缜密的成本报表关系着企业整体工作的流程与进度,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严厉的挑战,对于企业内各个部门对其产品成本报表的上交时间要进行规定,对于呈递上来的报表相关人员积极的对其进行审核,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呈递上来的报表进行公开披漏,这样可以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消除一些隐藏性的问题。

4企业成本资料的保存

由于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资金的流动性非常的大,所以对这些资金的支出要进行及时的记录,使用一定的费用账册与明确的账户管理,使其各个部门留有一定的账据凭证,能给以后的对账与审帐带来方便,设立完善不同的产品流程资金帐目的收发、报废、转移与领退等审查整理制度,保存产品成本资料的原始记录,使其在日后的审查中能顺利完成。

5结语

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5

【关键词】成本会计;内容;特点;建议

成本会计工作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计价和利润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决策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美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企业取得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其中之一就是成本领先战略(使企业成本保持在同行业最低水平),而执行其他两种战略也需要尽可能控制成本,不能完全不计成本。因此,如何准确地计算成本和较好地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专业学生应努力学好《成本会计》课程,为以后成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多年从事成本会计教学工作,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拟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对成本会计教学有所裨益。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成本会计教材有很多版本,内容存在很大差异。通常认为,体系完整的成本会计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内容,其中以成本核算内容为基础。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成本会计经过演化、发展成为管理会计,因而,两门课程的内容存在诸多重复。如成本会计学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学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内容类似,两门课程有些章节的内容则完全一样,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计算法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为避免内容重复,节约教学资源,成本会计学应根据其传统职能重点介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内容,而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资料的管理会计学中介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主要以工业企业经营业务为背景,如果学校所设会计专业具有行业背景,则应同时介绍所属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对于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计算法安排在管理会计学中介绍,主要原因是:标准成本制度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且是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会计的萌芽,因而将其安排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新出现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可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个作业管理过程,目前作业管理思想已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因而将其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中介绍。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与有些课程前后内容比较松散不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进行编排的,即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然后介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最后介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成本计算方法是前面各环节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运用,不同企业生产类型不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通过学习成本计算方法可将前面各环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前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很好掌握,就无法正确计算出产品成本。成本会计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并能够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无法胜任成本会计工作,不能提供有用的成本核算信息。

(二)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

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财务会计课程之后讲授。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另一方面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但是与财务会计以账务处理为主、会计分录纷繁复杂不同,成本会计的内容以计算为主,主要是各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等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通常是在经过一系列计算后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涉及的会计分录很简单,基本上是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过的,其中很多会计分录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就学习过。成本会计以计算为主,涉及的计算方法都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本会计课程只要用心就不是很困难。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样,容易混淆

尽管成本会计中涉及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对于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过多,使学生容易混淆,难以全面掌握各种核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例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分类法和定额法两种辅助方法等等。

三、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建议

(一)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使学生眼花缭乱,容易混淆,不能够灵活运用。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对于存在多种方法的成本核算环节,教师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重点剖析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过程的异同,使学生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记忆,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实际分配率法和计划分配率法等内容都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新晨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计算过程多等特点。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如果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在教师抄黑板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如果教师不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而是直接对着书讲,学生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提不起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复杂的公式、表格及计算过程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上一些动画和音响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时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本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几点:一是精选案例,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二是精心组织,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三是做好总结评价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进行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书本内容。二是进行模拟实习。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受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却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模拟实习,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模拟实习可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形式。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转变考核方式

传统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尽管比较客观公正,但是考试内容比较僵化,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少。因此,有必要转变成本会计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可由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笔试成绩、作业和课堂发言等平时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三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成本会计定额法范文6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教学系统创新

自会计学专业设立以来,成本会计学课程就被确定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成本的作用也就越突出,成本领先战略被广泛关注与应用正是最直接的佐证。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经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以下将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段为对象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院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组以2004到2006级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试卷分析、问卷调查、面询函证等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根基薄弱、知识点的掌握限于“教条分割”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而对于各个方法产生的原理不能归纳出共性,也未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二)账证意识模糊、掌握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计算量重与大量的图表运用是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而言的又一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不能很好地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如何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何与账簿结转对应关系。例如,制造费用采用年初计划分配率法分配时,各月末的账务处理在“纸上演算”中经常遭到忽略;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而对于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

(三)管理观念缺失、分析控制的掌握限于“雾里看花”

除成本核算外,教授成本分析、控制、计划等管理性职能的如何实现也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与前期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课程内容,一是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规模企业成为消化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将成本会计等同于工业会计的偏颇认识,使得业界对成本会计专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而受近年来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热潮的冲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只安排少量的精力投入。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版本众多,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就内容来看,或仅注重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产品计算方法,或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大量引入,或覆盖除制造业以外的多个行业,如此设置无疑使得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变得模糊。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诸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示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数据计算过程,如此处理往往给教材使用者以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会计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会计处理严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失当

由于成本会计学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加之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的分析,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也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例如,对于制造费用期末分配与结转这样的重点项目一言带过、不做深究,造成了学生对关键环节似是而非的处理,导致不能正确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后患;而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则采取就题讲题、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学数学而非会计课程的错觉。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上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会计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然而由于相关软件的利用水平不高,使得受教者能够从现代CAI技术中收益的程度大打折扣。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无疑对于解决成本会计授课难题,诸如:形象地呈现成本会计中诸多方法的“套路”,直观地演示大量数据在账表间结转等毫无帮助。

(五)相关辅助环节的形式化

本科阶段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结束后通常有认知实习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准备,方式主要是到企业实地参观。然而,由于对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学生到企业参观时往往是被动的“走马观花”,而成本会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关联密切,由于认识实习阶段的马虎应付,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后面对诸多的生产术语、流程转换只能凭空想象,使得核算方法的学习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再者,紧随课堂教学而进行的成本会计试验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

(六)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组就如何使得高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开展了调研与讨论,其间形成了一个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新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如表1所示。以下将结合演示表对整理出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六项建议逐一加以阐述。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中级会计人员为教育成果对社会输出。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面的甄选与逻辑体系的重塑

成本耗费的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成本决策有用性的强化是成本会计应发挥的两大核心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会计教材,并参考成本会计理论的新发展,筛选出其中典型的共同方面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尤其注意难易程度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选择。在各项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应以成本及成本会计工作循环为主线索,并考虑基本原理互通的内容能进行接力衔接。

在新系统设想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会计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将非制造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学科发展趋势介绍作为机动内容。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握与成本核算紧密沿承,并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主要考虑针对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账务处理有显著特色的标准成本法。对于进程安排上,将生产认知放在基础准备部分以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常用术语,典型生产耗费在生产部门及部门间的归集分配流向;对于定额法因实务推广始终存在难度,且其处理原理和标准成本基本一致,故而将置于成本分析方法和标准成本法之后。其他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体现在演示表的“模块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三)对教学难、重点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攻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应以成本会计理论、技能基本功培养为核心,综合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应用性以及后续职业资格、学位提升的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项目加以明确。同时,应在课堂表现、练习批阅、答疑互动等环节中注意学生接受情况,对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圈定,并通过出错信息的收集分析找到解决的法门。例如,成本还原是历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还原的比重法和比率法教学时常被作为两种分割的独立方法来学习,经过验证两种方法的实质一致性以及对各步骤还原参照物选择的缘由进行着重分析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运用两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校可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难、重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加以确定。而任课教师在对教学重、难点具体判定时应根据受教者的情况在惯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小幅调整,并注意提高难点问题的讲授技巧。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并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程度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既要注重保持教师在传授基本、核心、难点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在接受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更多地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我推导、“寻根”和课外求知的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将行业扩展和成本会计前沿开发等内容的学习移到课堂以外,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来达成。

同时,对专业教师进行基于现代CAI技术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如PPT课件制作中超链接、图示、自定义动画等的恰当运用以及FLASHMX等动态效果的引入能有效辅助教师使理论解释更形象、数据来源去向更明朗、计算流程总结更清晰、账务处理更直观等;而这有赖于教师对相关软件功能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课件展示与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能制作出形式丰富、对课堂教学确有助益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此外,课程网站的使用也将大大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直接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加强教学辅助环节内容的针对性设计

在典型教学案例确定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到相应类型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先将认知实习与专业学习的关联进行细化。就成本会计课程而言,可以将诸如企业有哪些生产部门?产品要经过哪些工序加工?动力等费用是怎样由外部进入并且被内部消耗的等具体问题作为认知提示罗列在实习指导手册中,使学生明白该听、该看、该问什么。校方还可争取征得实习基地的协助,就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等拍摄影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真正对以后的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

模拟实训环节,实训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建账,材料、工资、动力、折旧等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综合费用期末处理,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生成这样的一个成本会计循环。可以某个企业某一期比较完备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基础按实训学时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实训素材使用,以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

(六)组织力量进行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的编写

目前多数的成本会计教材都是以《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为账务处理依据,但在细节的撰写上相互间却存在不少出入。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成本会计教材及其辅助材料的重新编撰成为当务之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上述甄选与构建的基础上,成本会计教材的编撰,首先应力求在细节上寻求共识与规范,以避免目前各版教材在核心概念、成本核算科目、成本项目、分配方法、费用分配表格式等方面各自表述的情况;其次应增加成本核算案例账务处理环节的普遍实用性,如使材料费用分配中的涉税问题、工资费用分配中非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五险一金”等内容能得到体现;再者应当与新会计准则变化相吻合,如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处理等;最后可区分教师和学生两种版本,在学生用版本中,教学重、难点案例可有选择的只给出空白表格,便于课堂互动的进行。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一是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二是练习题的组织方面,要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查和变通应用进行合理搭配,引入历年会计职业考试真题精选,从而避免题目大量的简单堆砌;三是适量增加电算化作业素材,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完成成本账表计算与结转的能力。

(七)开发多元化教学考核组成方式

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根据各年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权重。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当然,建立规范的日常教学跟踪管理制度也就成为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以及同企业界进行纵向的检验反馈中探求更科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大学生修读指南[M].自贡:四川理工学院,2008.

[2]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国强,冼永光.成本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