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思考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在战危机、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不断巩固的新形势下,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大决策。当前,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体已相继破题布局“后危机时代”,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也激流勇进、回升势头强劲,河南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在中部崛起中继续走在前列,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谋划“后危机时代”,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穿于2010年和“十二五”乃至于更长一段时期,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结构性矛盾是河南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根源
作为内陆大省和资源大省,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晚、影响深、走的迟”的特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河南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经济企稳回升速度不断加快、势头不断增强,从2008年下半年的急速下滑转为2009年以来的逐季回升,特别是进入2009年第四季度后,伴随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全年经济增长10%的预期目标可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全球经济仍处于盘整阶段,市场主导的需求尚未有效启动,各种不利和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并动态变化。目前全省经济回升仍主要是政策因素推动的结果,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仍然突出,而这正是河南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根源,也为河南走出危机、走向复苏增加了困难。因此,当前全省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经济稳步快速回升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河南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的滞后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都更加凸显。
(一)金融危机使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金融危机对河南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也使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
一是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河南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相对更倚重于资源、原材料工业(煤炭、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钢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电解铝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多年来河南工业的快速增长一直靠资源型工业支撑。危机之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这些行业直接受到严重冲击。二是河南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其效益与资源价格关联度很高,国内外需求紧缩所带来的冲击更容易对河南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三是河南主要支柱产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集中度,抵御风险能力、自我恢复能力都较弱,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差。如占河南工业经济总量10%以上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业集中度仅为8.0%,化学行业为12.6%,纺织业为7.9%。四是企业技术层次普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不够,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不足为应对危机,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形成。随着政府投资持续增长的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相对减缓。
2009年前三季度,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居全国第20位、中西部地区第5位;生产总值增速虽达到9.3%,大大高于7.7%的全国水平,但低于9.9%的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在全国居第23位。
(三)内需不足外需收缩的双重挑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消费增长后劲不足。
2009年第一到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各季累计增速为12%、8.9%和9.4%,前三季度增速同比下降幅度达12.9个百分点,降幅是城镇居民的两倍。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未跟上经济回升步伐。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家电下乡等政策推动,全省农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9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现金支出1448.64元,增长14.2%,农村市场增幅连续9个月快于城市。这反映了城市消费市场的疲软,同时也揭示了随着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效应的递减,农村消费市场也将后继乏力。在外需上,虽然河南的外贸依存度不高,但在外需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不仅使得河南本省的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外贸企业经营环境艰难,也使得河南一些为沿海外向型经济地区提供上游能源资源类产品服务的企业承受更大的间接压力。受此影响,2009年前三季度,河南出口总值为51.93亿美元,同比下降37.2%,比全国平均水平多下降15.9个百分点。
(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长期以来,河南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能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过度依赖,既使河南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之一,也为河南应对危机增加了困难。
在“保增长”的目标下,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的项目以及落后产能项目出现“搭便车”现象,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影响到全省经济复苏的态势和质量,也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从工业回升的基础看,相当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产业的拉动。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5%,但黑色金属采选业增长17.3%,有色金属采选业增长26.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增长19.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4.2%,塑料制品业增长28.5%。反映出目前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河南经济结构调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其中不仅有对河南实现“保增长、促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挑战,而且还有促进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而河南最终在这场危机中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好坏,则取决于河南如何应对挑战,利用机遇。
(一)河南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一是增长压力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外部需求的下降,由此使外向型产业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困难,这些外向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以东南沿海最为集中。
而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较小,因而受到的冲击表面上也较小,但是应当看到,河南等中部地区主导产业对东部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依赖性。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而工业化本身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工业发展速度的降低或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必然影响到工业化进程,造成增长压力加大,进而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提出挑战。
二是市场竞争加剧。
外部需求的下降给企业(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企业)造成了经营困难,为了缓解库存压力,中西部市场的开辟成为最为关注的目标。然而,内需市场的开辟必然引发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相比于东部地区,地处“中部之中”的河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给河南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河南经济外向度低,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依靠国内市场生存的,东部地区的外向型企业一般具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更为高效的组织结构,当这些优质企业转向国内与内地中小企业争夺国内市场时,必然恶化河南中小企业的经营形势。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在国际经济中有一种规律,每逢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受危机影响越严重的国家就越会想方设法地设置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脆弱的产业,以免就业机会的减少超出国民可以承受的范围,或国内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趁机占领。这次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使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多,给我国的出口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虽然河南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对这种国际贸易摩擦感受也许不强烈或不直接,但也应看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国内区域间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正在抬头,对河南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也会严重阻碍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河南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
一是区域经济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总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造成的冲击较大,而对中西部地区造成的冲击相对较小。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区域经济结构正处在调整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是中西部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速度与东部地区缩小差距,甚至部分指标超过了东部,区域经济向趋同方向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向型产业的困境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所减弱,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从而在经济增长贡献和经济政策上的地位都有所提高。如果河南能在这次危机中抓住机遇,河南的区域地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国内产业转
移的微观动力增大。
外部需求的下降使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产生了更大的转移动力,加之新《劳动法》颁布后用工成本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后出口利润受到挤压,这些因素都使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外部市场的急剧萎缩也势必要求这些企业到内陆地区开辟新的市场。虽然东部地区还有一些成本较低的区位可供转移,但是中西部资金和技术的缺乏给这些企业提供了更大的边际报酬率,而河南等中部地区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大大降低了这些区位的商务成本,使远距离的转移更具有吸引力。
产业转移大潮的来临给河南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河南可以借此机遇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来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度开发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来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实现技术升级。
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和项目将受到抑制,而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从国家战略层面得以系统的部署和推动,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各种政策,无疑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这对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河南来说,是重大的政策机遇,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使河南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与对策善谋局者必争先,欲争先者须图变。
“后危机时代”,全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在进行调整,加速突破。河南要在未来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结构调整中谋得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充分利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机遇期,在继续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和有效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向低碳经济等新型战略产业进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完成产业的蝶变升级。同时,借力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更大力度、更宽思路,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推进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复杂的经济环境不仅给河南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挑战,而且也给河南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实现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必须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提前做好战略部署,唯此才能保证河南区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争取更多更有效的国家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城乡社会制度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借助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紧紧抓住内需市场开辟、区域竞争力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核心问题,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推动河南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优化调整和升级。
(二)推进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危机,危机中企业对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而成本过高、质量一般的商品生产者很有可能在竞争中丧失市场份额,甚至亏损倒闭,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收入弹性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重点开发能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差别化产品。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实现全省一盘棋,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使省内各次级区域在合作与公平竞争中不断融合,使河南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区域地位和竞争力。
科技优先原则。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危机成为了一种检验企业和区域科技实力的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生产者来说,经济危机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而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生产者来说,经济危机却可以转化为一次打击对手,抢占“地盘”的绝佳机会。因此,河南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将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予以高度重视。
规模效应原则。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规律,河南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好这种规律,坚持规模效应原则。规模经济效应包括内部规模效应和外部规模效应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成本降低,而后者则有更丰富的内容,主要指同类或不同类的企业、行业、产业或人口的地理集中带来的单位收益增加和单位成本降低。
河南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应同时利用好这两种规模经济效应,鼓励具有潜力的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延长价值链,提高各主导产业的集中度;促进企业和产业间的合作,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河南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调整的标准和方向。河南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压力较大,如果不能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是难以见效的。必须按照更高的要求,提前谋划发展布局,采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是下一轮技术进步的核心产业,“低碳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河南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不仅应当作为河南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予以培育,而且也应当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推进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兴衰成败的重要关口,虽然经济形势总体已回升向好,但根本矛盾仍未化解,必须时刻保持清晰头脑,既要充满信心,又要看到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和严峻性,上下齐心,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培育并形成内需拉动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2010—2020年河南消费结构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消费需求中将处于主导地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呈上升趋势,居民消费结构从以食品、衣着、家庭设备、交通为主的实物消费和以医疗保健、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发展到汽车和房地产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受其带动下形成的一批高增长产业群。新的消费结构将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充分发挥河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利用服务业逆势上扬的发展规律,大力实施服务业强省战略和“旅游立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强化三产带动,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河南保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拉动投资增长,而且有利于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和就业增长区。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加快“两纵两横”产业带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围绕培育核心增长极加快郑汴新区建设,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复合型新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一级两圈三层”现代城镇体系的形成。继续强化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明确其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内资项目和鼓励类、允许类外资项目要适当放宽准入门槛,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落后、过剩产能的优胜劣汰,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要在增长中体现发展。当前的经济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也有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因素。由于前几年经济形势较好,投资增幅较大,形成了一大批落后、过剩的产能,这些产能不但很难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反而会挤压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源。河南应设立专项产业调整资金,整合分散在各领域的支持资金,推动落后、过剩产能的优胜劣汰,引导企业合理消化库存,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坚决防止各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违法违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紧出台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突出抓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上取得明显成效,开创三次产业协同拉动发展的新局面。
以完善制度为突破口,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城乡结构,健全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只有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才能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相结合,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优化所有制结构,增强公有制经济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
制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三放”方针,搞好服务,加大扶持,放宽准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继续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
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目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以外向型重组为方向,着力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联姻,推动企业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提升竞争力。
扩大更新改造、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更新改造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是推动技术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这一波经济的快速反弹,背后最大最直接的推动力是政府投资,其中大部分投向了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建领域。这种投资对上游产业拉动能力强,效果显现快速,但如果不能有效带动社会资本的活跃,那么在这一波投资浪潮过后,如何避免出现后继乏力的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河南一定要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多策并举,优化投资组合,重塑投资主体,多渠道募集社会资本,把社会资本作为战危机、保增长、实现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动力。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培育新的产业支撑,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以省内行业重组为重点,着力推进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电力装备等行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率,增强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用好国家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有关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联合重组,优化所有制布局与结构。突破发展瓶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四)推进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相结合。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路所在。但这种发展必须是兼顾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否则,一味单纯追求速度的增长,将贻害更深,不仅提高增长的代价,而且贻误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被动。因此,要在发展中促调整,在调整中谋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好态势。
要着力避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金融危机有如一面放大镜和过滤镜,它使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一些原本被掩盖或忽略的矛盾,在危机的冲击下骤然激化和释放。危机也昭示世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并不太难,真正的难题是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这正是决胜“后危机时代”的根本,唯此才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但这并非意味着推进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本身不会带来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相反,必须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着力避免“一窝蜂”的重复建设,防范从旧有的产能过剩演变为新的产能过剩。因为,金融危机前的一些产能过剩是因为金融危机造成外需萎缩带来的,并非完全是因为产业层次低的因素。
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冒进思想。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律与河南特殊的经济结构,决定了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影响持续时间比较长,也就决定了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此,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妥审慎,要看到其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将其贯穿于2010年、“十二五”乃至于更长的一段时期。
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共赢。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这也加剧了区域间的竞争态势。因此,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就需要强化在国家层面的规划的指导作用,使各区域协调配合、相得益彰。但同时,更要靠各区域之间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协调合作,要在充分利用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契机、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蓝图的同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参与和融入区域竞争乃至国际竞争,实现区域间在竞争与合作中的共赢。
要尽快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不实现由过度强调GDP的考评机制向强调科学发展的考评机制的转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增长的冲动,进而使之演化为“增长的烦恼”,就不可能真正脱离传统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尽快改变过度强调GDP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拓宽政绩考核评价的渠道,加强政绩的成本考核,科学评价政绩的现实成效和长远影响,增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韩东太,杨扬.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关于辽宁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8,(4).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工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9,(2).
[3]林其屏.世界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3).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2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10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100万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万美元,每年有10万美元的溢价。这10万美元5万归银行还帐,5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14万亿美元的1/7。目前美国70%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5张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债务累计近1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1万5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10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我国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253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2007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2008年出口明显萎缩,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1-9月我国gdp的增长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实际增长为9%,10月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gdp增长率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2007年为11.9%,而2008年1-9月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低于10%,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3
一、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概况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止2009年末,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多亿美元。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新签合同额74.7亿美元,同比下降1.2%;我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比重则上升到54.69%;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项目营业额开始下降,达到40.38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1.67亿美元,同比减少3.98%。2009年,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9.5万人,同比下降7.5%。2009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同比增加3.8万人。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48亿美元;合同额67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二、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从完成营业额的情况来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分别占51.2%和36.2%,两大洲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86%上升到87.4%。此外,拉丁美洲市场完成营业额3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营业总额的比重4.7%;欧洲市场占4.1%;大洋洲市场占2.6%、北美洲市场占1.2%。
(二)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国别市场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2009年,我国与36个国家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10个国家,其中伊朗114亿美元、委内瑞拉以96亿美元的业绩位居前两位。新签合同额排名前十位国家的累积合同额为604.1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7.9%。完成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21个,同比增加了8个,其中在阿尔及利亚和印度两国完成营业额均接近60亿美元。
(三)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提升,大项目继续增加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新签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40个,较2008年增加了93个,合计金额101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240个,同比增加了45个。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第纳科一阿纳科铁路项目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承接的Hormuz炼厂EPC项目,合同额均超过了70亿美元;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签下的印度WCPL6x 600MW燃煤电站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海上采油钻井平台等项目,合同额突破20亿美元。
(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向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积极转变传统的施工承包业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不断提高施工承包水平的基础上,向高端业务领域迈进。2009年,企业承揽的EPC(设计一采购一施工)项目明显增多,合同额较大的项目,尤其是上亿美元的大项目,几乎都是EPC总承包的形式。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抓住市场调整的机会,积极尝试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模式,探索产业升级道路。
(五)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多元化发展
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分布来看,中国对外承包专业领域分布更为多元化,交通运输为298.2亿美元,占比23.6%;房屋建筑业,达248.6亿美元,占比19.7%;电力工业达231.9亿美元,占比18.4%;石油化工业达171.6亿美元,占比13.6%;电子通讯业为92.6亿美元,占比7.3%;制造业及加工业为91.3亿美元,占比7.2%;供排水业为32.3亿美元,占比2.6%;矿山建设为14.7亿美元,占比1.2%;其他行业为80.4亿美元,占比6.4%。
(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实力大大提高
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提升,海外业绩进一步增长。2009年,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虽然今年入选企业较2008年少了1家,但企业平均营业额达到7.14亿美元。50家企业合计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增长57.4%,占225强总营业额的比重为9.15%,同比增加1.8%,国家综合排名从2008年的第七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签合同额75亿美元高居“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五十名的企业”榜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5.42亿美元成为“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最多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利益,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从而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七)对外劳务合作地区市场受到不同影响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和非洲市场完成营业额有所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出现大幅下滑。亚洲是我国最大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由于亚洲市场经济复苏的带动,2009年市场年营业额33.6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略有增长,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业务营业额比重的83.21%。2009年由于我国对非洲工程承包完成项目大幅增加,对非洲工程项下劳务合作业务迅速增长,非洲成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第二大市场,2009非洲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37.93%,达到3.37亿美元,占比为8.35%。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北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劳务进入壁垒普遍提高。受此影响,2009年我国在欧洲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同2008年相比下降55.13%,仅为
2.32亿美元,占比为5.75%。北美市场继续呈现下滑趋势,2009年营业额0.42亿美元,同比减少0.11亿美元,占比1.04%。美国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29亿美元,同比减少23%,占比0.72%;加拿大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1 3亿美元,同比降16.9%,占比0.32%。
受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影响,我国向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的派出人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据日本国际研修协力机构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经由该机构统计接收的中国研修生共40861人,同比减少14028人,同比F降25.56%;接收中国技能实习生共47539人,同比减少2432人,同比下降4.87%。韩国市场除渔工合作外基本限于停滞,雇佣许可制下劳务合作尚未启动。新加坡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德国厨师仅派出400余人。外派海员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末在船人数39247人,同比减少4333人,降幅10%。
(八)工程项下劳务派出大幅增加
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外派各类劳务人员394833人次,其中工程项下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14208人次,占全部外派劳务的54.25%。工程项下劳务外派人员仅包括我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人员,未包括以纯劳务形式外派的建筑劳务,如包括这部分建筑劳务,工程项下外派劳务占整个劳务外派的比重还将上升。
(九)对外投资:并购类投资为主要方式,资源类投资为主要内容
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进行的直接投资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33亿美元。其中,并购类投资累计175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40.4%。据韩国最大的市场咨询和会汁公司森贞KPMG集团发表的国际企业并购(M&A)市场调研报告分析,中国企业同外并购投资规模逐年迅速扩大,为企业今后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扩大国外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和矿产品的进口渠道,中国企业加人了对能源和矿产品企业并购,如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石油企业Ad-dax,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中国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中国2009年在矿业和金属业方而的并购交易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球该行业交易总额比重为27%。
三、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较低,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并保持较快的发展,但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施工环节中参与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的能力还较低;融资困难仍然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瓶颈,政策性、商业性融资机构的机制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增多,我国企业已成为各利益集团关注的焦点,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国力的角逐、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这将不断给企业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境外劳务纠纷问题依然明显
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境外纠纷事件111起,涉及劳务人员7322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罗马尼亚劳务纠纷事件,2000多名建筑工人因雇主拖欠工资等原因罢工并多次向我驻罗使馆请愿。境外劳务纠纷事件的原因复杂、使用法律难以界定,往往需要动用大量行政、外交资源等措施加以解决。在这些劳务纠纷中,工程项下劳务纠纷占相当大的比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外投资缺乏长远规划。有待进一步法制化管理
虽然制定了对外投资的相关鼓励政策,但缺乏对外投资长远规划和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事情,它需要国家的统筹规划及有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企业管理人才短缺影响对外投资
在我国对外投资中,高素质、熟悉市场、精通外语和管理的国际化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制约,这些人才将在未来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进展的重要因素。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新问题,正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
(五)缺乏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
由于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疏于交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零星过时,不具完整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中介机构缺失,能对企业的海外业务进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经济、财务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咨询的机构更是严重不足。企业获取有效信息十分困难,亦很难做出迅速正确的投资决策,甚至会因投资失误而蒙受巨大损失。
四、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提高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做好现有的施工承包业务同时,应该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承揽EPC(设计-采购-施工)项目,BOT(建设-经营-转让)及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探索产业升级之路,向高端业务及高附加值领域迈进。中国企业应当深入到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等领域,提高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能力。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展现国际化高水平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合理解决境外劳务纠纷问题
应当引导我国劳务人员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解决纠纷问题,坚决抵制国际的引诱和煽动,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各相关部门应该帮助我国劳务人员鉴别境外雇主资质,明确签订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规范中介机构,并且加强监督管理,以达到减少境外劳务纠纷的目的。
(三)加强对外投资长远规划与法制化管理
应当充分利用对外投资的各项鼓励政策,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做出对外投资的长远规划。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管理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4
本文作者:王涛汤子琼工作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1.中韩贸易的现状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并结成了重要的伙伴关系。韩中贸易额从1992年的6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83亿美元,规模扩大了约26倍。根据韩国统计标准,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进口对象国。从中国的统计标准来看,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及第二大进口对象国。从1992年到2008年期间,两国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22.7%,同期两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加值有大幅上升。韩中两国的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特别是在韩国对外出口中,对中国出口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3.5%上升到2008年的21.7%。中国在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国对象国,并从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着20%以上的高出口占有率。持续增加的韩国对中国贸易呈现出新的变化。在2005年达到顶峰的韩国对中国贸易收支顺差目前正在减少。2008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金额为91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1.5%;进口则为796亿美元,增加了22.1%。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数收支为14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45亿美元,与2005年的顶峰时期相比,已经连续3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表1)2.中韩两国贸易品种的变化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间的主要贸易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的产品主要有不锈钢板、合成塑料、造船钢铁制品、皮革制品等;而到了2008年,则主要的变为半导体、石油产品、平面触摸显示器、传感器、无线通讯设备等产品。韩国对中国的进口也从1992年的纤维产品、原油、人造短纤维织物等转向2008年以不锈钢板、半导体、电脑、平面触摸屏显示器及传感器等为主。两国间贸易产品的品种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发展过程。3.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1)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中韩贸易渊源流长,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增幅为2329.5%。(2)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仍然在扩大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2000年达历史最高之后,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3)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8年中,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200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2009年3月末至今,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共有38238件,总金额达269.2亿美元,各占韩国全部海外投资的42.7%和22.5%。与中国建立的中国指向性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按照中方的统计,在中国吸收外国人投资方面,韩国也是主要投资国。截止到②2009年3月末,韩国对中国的累计投资总额为421.6亿美元,占中国FDI招商总额的4.5%。另外,按照年统计标准,2008年韩国对中投资额为31.4亿美元,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3.4%。继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日本、开曼群岛,韩国是中国的第五大外资引进国。而据韩方统计,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中国商务部③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为推动三国经济乃至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全球经济都收到了强烈的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全球贸易出现大幅下降。中韩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式。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GDP的增速明显下降。其次,进出口连续大幅下滑。据商务部统计,④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最后,部分行业所受冲击较为严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的重工业仍处于低迷状态,2009年1-4月石化、化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都呈现同比负增长。还有我国的房地产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泡沫,在内外作用下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9年1-4月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率仅为4.9%。2.国际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是很明显的。⑤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韩国嫉妒GDP连续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韩国GDP仅为1914亿美元,同比下降33%。韩国的出口额虽然在前三个季度仍然保持同比增长,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一方面,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韩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同时,韩国本土市场相对较小,对外以来程度很高,也使得难以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韩国的工业生产各项指数随较1月份明显回升,但仍明显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3.中韩之间的相互贸易收到很大冲击作为全球的贸易大国,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十分紧密,区域内贸易占据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较大。尤其是韩国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韩国对华贸易占其全部贸易的19.6%。两国贸易关系在2001年-2008年期间,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有所提高,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比重也有所上升。随着两国对外贸易收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快速萎缩,相互间的贸易同样面临萎缩的严峻形势。中国对韩贸易在2001年—2007年期间曾经保持年均28.3%的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一至三季度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出口增长快于进口,三季度同比增加涨幅达到52.8%。但是进入四季度后,出口迅速回落至5.9%;进口下降19%,导致对韩贸易减少10%左右;2009年1—4月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进口、出口双双出现大幅负增长。总体看来,中国对韩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外贸平均水平。4.中韩两国贸易明显趋缓原因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韩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主要是由于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为主,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收到了冲击,对韩国中间产品需求随之减少;⑥另外是由于2008年四季度以后,韩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相对于韩币大幅度升值,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下降,与韩国国内经济陷入困难,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中国出口增长明显趋缓,直至下降。
随着国内环境约束的增强以及资源枯竭的威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调整。目前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迫使中国更换更早地进行这种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走上新的升级换代之路。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很多的变化。首先是,随着经国际经贸12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不可能也不甘于一直居于制造业的低端。而在生产业的高端领域中,中韩之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其次,当中国企业成长起来,并开始投资韩国的时候,希望韩国也能够提供类似的优惠,而不是各种刁难和限制。再次,一些投资中国的韩国中小企业,也开始从中国撤走,并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中韩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加平衡、双向的合作思路和框架。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5
[关键词] 区域经济合作 分工合作 区域产业链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对未来预期的的悲观,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紧缩,导致我国出口急剧下降,使沿海地区大量的外贸加工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以扩大内需,达到“保增长”的目标。
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有增加投资和促进消费。不管是增加投资还是促进消费,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其中,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至关重要:一是,在我国沿海地区传统加工型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加快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以降低企业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地区间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地区政府间的合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减少企业的各项交易费用,减少市场的盲目性。二是,在政府增加公共投资以扩大需求的过程中,加强区域间政府及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减少摩擦,增加效率,保证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展,国内地方政府及企业主体顺应经济形式的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经济合作,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群集聚的地区。例如,在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水平分工与合作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目前江浙地区主要发展部分现代制造业及大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保证;而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服务保障。这样,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在空间上分工有序,形成了良性合作的局面。
但是,从整体上看,全国性的区际分工合作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及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合作、资本提供、环境污染治理及管理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上缺乏积极性。这增加了企业在地区间投资的交易费用,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这阻碍了区域间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与合作。
2.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及相关的法律保证,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在区域合作出现摩擦时仍主要由中央协调,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虽然近年来“泛珠三角合作”与“泛长三角合作”发展迅速,但是各地区还需要努力摸索,形成一套在保障各地区利益的基础上,能提高合作效率的制度规范。
二、加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1.加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力度,构建良好的区域产业链。各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与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确立自身的优势。这样,各地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其他区域间进行商品贸易及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流动等,进行优势互补。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在各产业中努力构建相关产业链,各地区分别承接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由此,各区域以最低的成本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最高的经济效率参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竞争。例如,当前我国东部地区高昂的土地及各项经营成本已经不适合发展传统制造业。如果东西部地区能开展合作,将东部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土地成本及经营费用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也为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提供有利的营销渠道、技术设备及资金支持。如此形成的一条产业链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2.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区域经济合作制度主要是在提高合作的效率的同时保证合作的公平,使区域分工合作能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为此,各平级政府间要参与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和机构,以保证在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同时,要制定区域合作的法律法规来保持区域政策的一贯性和继续性。
3.建构多元合作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动力机制的依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转换思路,创新思维,形成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混合体,形成多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项目合作形式,也可选择市场机制运作形式,还可选择非政府组织合作形式;在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既可以选择行政干预的方式与手段,也可选择完全市场化的方式与手段,还可以采取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对于区域经济合作体制的动力机制依赖,既可依赖政府推动,也可依赖市场推动,还可依赖这二者的结合等等。
4.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削弱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要形成多数合作行为是由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力量的驱动下实施完成的区域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6
一、认清当前形势
从目前情况看,此次金融危机对靠内需拉动增长的内陆县市的直接冲击相对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1、宏观经济环境趋紧。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xx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比其今年10月份的预测下调约0.8个百分点,比7月份的预测下调约1.7个百分点。imf认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远比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严重得多、深远得多,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偏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强。从紧的国际、国内环境,将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企业利润持续下降。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增速同比减缓3.3个百分点;其中,7、8、9月增速分别为14.7%、12.8%和11.4%,减速趋势十分明显。今年前8个月,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增长19.4%,增幅同比回落1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3%,同比扩大2个百分点。同时,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前三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9.5%,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2.4%。这些因素对于长期依靠低成本竞争的县市一级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将带来相当大的挑战。今年1-9月份,樟树市药、酒、盐化工、机械五金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中,15家规模以上药业企业中有4家利税降低,酒业实现利税同比下降3.4%,蓝恒达pvc生产线因pvc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2200元而全部停产,机械五金制造业有7家企业利税降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28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66.9个百分点。
3、房地产业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出现的房价下跌与成交量萎缩,预示着过去十年曾经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转入中期调整期,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今年1-5月份,国内4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房、二手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4.9%、20.9%。1-9月份,樟树市住宅竣工面积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5.8%;房屋交易量不到4.5万平方米,约为去年的1/6。房地产业持续不景气,加大了财政可调用的资金压力。
4、投资贸易热情减退。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导致出口市场空间缩小,外商投资计划开始削减,对外出口贸易受阻。引进外资方面,1-9月份,我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0801家,同比下降26.25%。fdi(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自7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下降,7、8、9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83.36亿美元、70.08亿美元、66.42亿美元。1-9月份,樟树市实际引进内资22.9亿元,同比增长26.2%,但实际引进外资仅为3291万美元,同比增长13%;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3个,比去年同期少3个。出口贸易方面,次贷危机导致国际消费市场疲软,带来我国出口企业外贸订单减少,部分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月份,樟树市服装行业生产服装54.65万件,同比下降46.84%;实现利税1008万元,同比下降80.2%;主要用于出口的香料仅生产681吨,同比下降30%;实现利税129万元,同比下降193%。
二、冷静把握态势
金融危机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不可盲目悲观,错失危机中潜伏的发展契机。
1、中央扶持力度将加大。为降低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前不久,我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预计中央明年还将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县市一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对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保以及就业的支出。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对创新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等。这对于欠发达的县域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产业转移力度将加大。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大调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来了一个“升级换代”的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骤明显加快。在这场承接产业大转移的竞争中,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县市,凭借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待开发的“处女地”,具有拔头筹的优势。产业大转移将带来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大回流,必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3、金融投放力度将加大。10月15日起,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国家财政部前不久也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六项措施,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预计国家今后还将会出台一系列保持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适度稳定增长,尤其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4、地方有利因素将凸显。金融风暴对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沿海发达县市冲击较大,但对靠内需拉动增长的内陆县市影响相对较弱。由于产业分布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欠发达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行政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金融风暴中将凸显,内陆县市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三、积极妥善应对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面临的复杂形势,县域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采取针措性措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着力点一:力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从投资领域上看,一方面,要着力抓好企业经营性生产投资的扩张;另一方面,要着力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扩张。从投资来源上看,要着力在“三资”上下功夫:一是要扩张外资。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区域产业链及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借助外部力量,推进产业建设,扩充产业总量。在宏观经济趋紧的大环境下,樟树市将抢抓机遇,借助省级盐化工基地、省级福城医药园、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围绕唐山三友、江西通能硅、五江轻化、“健途在线”、京能集团热电厂、四特酒科技工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加大招商力度,确保投资稳步增长。二是要激活内资。首先,力促现有企业增资扩产。针对部分市场前景好又有增资扩产意愿的企业,如樟树四特酒公司、通能硅等,指派专人帮助企业解决再投资过程中遇到的用地、办证等系列问题,并加大政策服务引导力度,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激活民间资本。截止10月底,樟树市各项存款余额达88.36亿元,贷款余额仅为33.2亿元,资金充足。要进一步解决思想观念,鼓励民众创业,发展个私经济,特别是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在外务工的有识之士返乡创业,促进资金、技术的回流。第三,盘活存量资产。加大闲置资源清理力度,对于已经清理出来的企业闲置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要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竞价拍卖、转让、出售、并购、重组等手段,采取产权置换、有偿经营等方式,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产变现,筹集发展资金。 三是要多方争资。针对国家财政政策将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重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境建设等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争资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扶持资金。
着力点二:力保企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针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服务力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一是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跟踪掌握宏观经济动态,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行业、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及早采取措施应对。二是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按照一个行业一套办法,一个企业一套措施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三是要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担保体系,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组建担保公司,扩大担保服务范围;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信贷信息沟通制度,缓解企业融资瓶颈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