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 21世纪 高校体育教师 综合素质

前言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是一种崇尚高尚情怀与理念的教育,外在表象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已走进历史,教育将以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为其核心使命,是对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个体素质的内涵,努力把握终身素质的发展,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因此,全面加强研究和提高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的关键所在[1]。

1.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19.5%,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较少,绝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属于经验操作型,而长期未能有效地调查[2]。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将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治学能力,适应21世纪对教师发展需要的关键。我们只有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完成21世纪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国新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接班人。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注重素质培养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能离开学习,不能离开个人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做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

2.1思想观念陈旧

近些年来,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不断被引进高等教育领域。但是一些体育教师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薄弱,教学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2敬业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为培养一代代新人尽职尽责。但是受趋利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反映在行动上,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个别教师还把大量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之中,极大地影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3教学能力不强

有些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呆板,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有些教师工作马虎,不求进取,教学能力不强。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势必影响教师形象。

3.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苦力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向能钻研教材大纲,适应教改形式,探索新教法、新内容的“学者型”体育教师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快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3.1提高身心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必须育人,而“育人先育己”,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

3.2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面对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人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体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同体育教育学的关系,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3.3提高知识的广博度

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无知必无能,所以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提取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求学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保持自己跟学生之间的知识落差,以大量新鲜、准确、生动的知识和信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保持长久而强烈的知识魅力。

3.4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新世纪体育教师要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实质、价值、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体育教育要求的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

3.5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能力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进步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承担新世纪教育使命的体育教师来说,除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以外,还要有适应自己工作所需的外语水平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并善于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扩宽,世界的融合迫切要求教育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是进行世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条件,是教师获得国际学术认可的基本保障[1]。

4.结语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它的劳动对象是人,生产的产品是高级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最后完成,有赖于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洁,任洪飞.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新论[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118-120.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交际化原则 自学能力

一、贯彻课堂教学交际化原则

1.五分钟会话。每堂课安排五分钟左右进行会话。会话内容包括值日生汇报、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谈论天气,以及熟悉的歌星、影星和运动员等。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英语交谈,允许学生模仿课文内容适当增减,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问答形式作简要的复述。在开展会话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发他们的联想思维,由单一的讨论内容过渡到综合内容,把几个不同内容的话题串联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我特别注意,在轮到后进生值日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注重语感教学。加强听说训练,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每篇课文的生词、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读的好材料。朗读不能总是采用“跟我读”的形式,而是要注意创造情景,让学生懂得不同句子的重音有不同的语感,并显示说话者不同的语言的心理。同样,语调的不同、重音的移动,也体现了说话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经过训练,学生在以后的朗读中就会注意正确使用语音、语调和重读、弱读及升调。这样朗读绘声绘色、津津有味,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3.对话使用,角色表演。结合课文内容,每教授一个情景句型,就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自编一个简短的情景对话,然后到讲台上表演。如学到“My family”这一课,我发动学生带来“合家欢”照片,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学会并运用所学的句型,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4.运用直观教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和交际活动。利用实物和图片教单词,学生能更好地记住词义,并能反复利用它们进行练习巩固,其趣味性、直观性较强。例如,用提问的方式猜物品,让学生将实物与英语句子连起来,练习听、说。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盒子,让学生猜盒子中的物品的形状,提问:“Is it round?“如果是“苹果”,教师就回答:“Yes,it is.”以下依次:“What colour is it?Can I eat it?”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多使用教具,结合图表,做到快记、巧记。最后教学例句:1.I like it very much. 2.I like it a little. 3.I don’t like it at all.

二、狠抓基础,注意密度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密度,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和进度。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实践面较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对内容可从多视角理解,并多角度进行操练运用,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在教学“时态”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时,自始至终在情景中进行教学,突出时间状态和不同的谓语动词,让学生练习理解运用,并设疑释疑、解惑,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状态。

三、温故知新,克服遗忘

注意在课堂上经常复现旧知识,让学生反复操练,由易而难顺利地实现一个个学习目标。具体方法是:学习——复习——再复习。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采用“滚动式”的方法,扩大语言输入。“滚动式”就是重复教材中的重点,用以前学过的词语操练新句型,或采用已学过的句式学习新单词。国际音标是初一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学生感到拼读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将黑板辟出一个“音标角”,每天写上10个注上音标的生词或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当堂巩固,注重反馈

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所以,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活动后,进行归纳分析,以鼓励表扬为主,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当堂巩固。如果时间许可的话,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如人称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注意培养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1.早读课,坚持听新教材的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

2.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每天坚持做好课前预习,发动家长帮助督促实施。

3.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自学《跟我学》等教材的学生,每周给他们辅导一次,持之以恒。我校获奖的学生基本出自于这个群体。

4.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告诫学生: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促使学生认真听课,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6.从音、形、义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打好语音基础。

7.用联想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记单词和语法知识。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世纪的外语教师应该以更高的姿态迎接挑战,学习、研究新大纲,体会其精神和要旨,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杨占华.现代英语教学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杨占华.正确处理英语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3(2).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4

        笔者认为,要实现众多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关键是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城市化,要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素质,重在强化农村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村学生的城市化教育。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课题组展开研究。

一、重视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文明程度

城市化进程既然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现在的农村孩子必然有一大批人是未来的城市建设者和生活者。从实践看,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这种城市化进程,就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从小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文明习惯。

提高农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明程度,这是农村基础教育在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和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使其感悟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进而帮助学生缩短与城市的心理距离,形成健康积极的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为以后尽快融入城市奠定基础。

2.从小培养农村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以及不同的教育和文化差异,我国大批进城农民工往往会受到歧视甚至排斥。因此,加快农村学生的城市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观,培养和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守在学校养成的道德底线,这不仅是改变他们今后生活状况的需要,也是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3.加强自信教育,从小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心。

        与城市学生比较,农村学生虽然在自立能力上比较强,但大多数受生长的社会环境或家庭环境影响,眼界较闭塞,在工作中表现为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或不敢于表现自己。因此,从小加强农村孩子的自信教育已十分必要。 

        二、重视培养农村学生未来生活的城市意识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使广大的农民及农村孩子接受城市化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使农村基础教育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提升农村学校的城市化教育水平,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别,使其从学生时代就树立城市意识,从而加快实现人的城市化。

首先,树立规则意识。从个人行为规范来讲,要教育学生做事有条理、有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使他们勤俭节约、善于思考、学会自我保护;从公共行为规范来讲,要使农村学生遵守规则,尊重社会公德,有正确的竞争意识,善于合作,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并熟练地运用各项规则,农村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城市里生活才能成为好市民。

其次,培养环境意识。大多数农村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由于整个农村大环境以及有些家庭小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形成随便乱扔废物、随地吐痰以及不注意自身卫生的不良习惯。因此,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环境育人,营造人人注意环境保护、人人讲究卫生的浓厚氛围。

再者,培养时间观念。由于农村生活节奏相对松散,农村多数家长时间观念较差,多数孩子从小做事没计划、拖拉延误,缺乏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不知时,不守时,不会珍惜时间、使用时间。因此,在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急需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不断向学生进行“知时、守时、惜时、用时”教育,使学生在学业、生活、处事中处处有时间观念,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一部分农村学生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少农村青少年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初高中毕业后便无所适事。这需要我们明确,农村基础教育在为城市化进程输送大批农家子弟时,也要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未来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

首先,从农村实际出发,农村基础教育既要使一大批走向城市的农家子弟打好基础,使他们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素养,同时在传递现代文明和现代精神时不忘“三农”,研究和探索适应于农村学校优势的一套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农村基础教育展现自身特色,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真正地了解农村。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5

素质教育有着其广泛的内涵,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素质教育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独立的主体,认为教育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心灵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被强迫灌输、被动吸收、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和工具的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去被动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对客观事物能动地反映,是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独有的认识方式来理解外部环境,形成自己独特认知结构。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对基础教育而言,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小部分学生“开小灶”重点辅导,而完全不顾学生整体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并且给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所有的素质都能在基础上有所提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自信的心理品格。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素质教育同人的生命实体及其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开发,另一方面着眼于将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每一个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充分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从为谋生的教育到为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素质教育是一种关注终身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

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1]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把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观念、视野从狭隘的学校教育拓展开来。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将贯通一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将受到同样的重视。为此,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以发挥教育整体效益的责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为更多的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让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然状态

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综观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

在素质教育实施已久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当前,在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中,对素质教育存在这样几种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第一,以为学校成立各种兴趣、特长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开好选修课、上好活动课和开设专题讲座就行;第三,以为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把有文体特长的学生集中编班,就是素质教育;第四,以为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甚至认为取消考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第五,以为搞素质教育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就会降低考试分数,就会降低升学率,把搞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完全对立起来。[2]在这五种认识中,前三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包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后两种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考试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能取消考试,相反要充分发挥考试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功能。通过考试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考试的制度和办法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二)重教轻学,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就是按教材讲清知识,一般只关注教师讲了多少,而不问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学生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强迫学生学。灌输式授课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完全可以将一个民族塑造成只会服从、模仿、被动接受,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三)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对人格的塑造不够当前,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传统意义上的学业还占着较大的比重,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校应付课程、作业,回家要参加家长报的各种业余爱好补习班、兴趣特长班。在这种环境下,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出现了部分学生一方面成绩优秀,而另一方面却性格叛逆、追求自我、不能融入集体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四)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性相对较差独立性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较强的独立性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做成许多事。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全权,使得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缺乏独立性。

三、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建设一支道德品质高尚、业务知识精湛、学识广博、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实践,提高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注意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是重要环节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基本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体现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

(三)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是重要内容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及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教师的以身立教相结合,形成多方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6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特色,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并做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对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