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1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经济;经济调控

低碳经济属于一种环境影响小、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高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进而全面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而言,低碳绿色经济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全新思维与必由之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刚需上升。要想促使经济社会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必须将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到战略发展日程上来,通过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科学技术创新,采取高效、开源、节流等措施,切实转变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不仅是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另外,发展绿色经济,按照环境生态化、开采科学化、工艺环保化等要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

2.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使得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发生了强制性调整,各项发展增速缓慢。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依旧非常高,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面临巨大压力。若不对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就很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遵循低碳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3.大众对绿色环保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污染、雾霾加剧,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也是大众期望提升生活品质强烈的现实需求。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经济发展探讨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经济发展格局

政府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制定约束性指标体系,将企业碳排放强度、GDP能耗、非化石能源比重等纳入具体规划中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教育、引导和法规约束,切实增强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政府部门需积极出台细致、可行的节能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工业是资源利用强度、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向着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对能源资源的依靠,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全面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服务业本身就属于低碳、环保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的制造业、工农业发展更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另外,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加大金融、法律、培训等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2.转变城市化发展与资源配置方式

积极改革财税体制,加大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激励手段与监管措施,有效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开展低碳城市省区的试点工作,编制详细的低碳发展计划书,建立健全与城市发展相吻合的低碳绿色配套措施,优化以低碳为主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制度来合理引导财税政策,规范价格制度,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例如,风力发电无法与传统电力发展方式竞争,为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可再生能源法》,积极鼓励风电参与竞标,并由用户与市场分摊部分成本。

3.积极引入科学技术

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立足科技创新。企业应坚持高效、科学的原则,合理规划、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清洁生产,尽可能促使企业循环发展。国家应加强对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创新。

4.强化大众绿色环保的自觉意识

结合普法宣传,制造各种类型的环境知识宣传片,为环境保护宣传提供直观教材,强化大众绿色环保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与绿色环保意识。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如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采用微博等互动性网络平台加强舆论引导,吸引公众参与。同时,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 等纪念日为契机,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改进宣传内容及形式手段,强化大众绿色环保自觉意识。通过强化大众的绿色环保意识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的具体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并将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低碳环保等意识和行动真正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

三、结语

综上,本文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切入点,从政府主导、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引入科学技术、加强绿色环保意识等角度入手,论述了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经济发展途径,旨在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物流;运输策略;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技以及经济都登上新的高峰。但是当我们回头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为了利益的种种行为已经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满身伤痕。温室效应、酸雨等都是人类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低碳物流就是针对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措施。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

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

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

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

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

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 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甩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

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1.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应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信息,由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一些无谓的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量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所以企业应构建内部的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企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充分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处理工作,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2.加强人员的培训

首先针对物流运输来说,司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因素,车辆的操控都是由司机来完成,所以只有司机具备了良好的低碳意识,并且驾驶技术上也可以做到低排放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企业应加强针对司机的培训和教育,应将低碳理念传输到司机的思想中,并养成司机一些良好的行车习惯,例如行驶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停车作业之前必须先要熄火等,由此真正的在运输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

(四)政府方面的策略

1.低碳物流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所以政府必须要给予有利的支持,才能保证低碳物流的良好发展。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针对物流运输产生的污染给予有力的控制,对一些物流运输企业收取一定量的排污费或者推广一些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运输设备等;其次加大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加大升级和改造力度:第一,从规划上要做到协调,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避免浪费;第二,针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最大化的提高使用效率;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投资;第四,建设无边界物流,不断加快综合运输网络的建设。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政府要意识到低碳意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应加大低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学校中,鼓励学校开设低碳物流专业,并针对低碳物流专业设置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推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专业人才铺好路。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有关低碳物流方面的创业,加快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合作,针对自己需要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这对于不同企业的低碳物流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3.打造低碳物流技术体系

要积极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低碳物流技术发展计划,逐步完善节能、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建立专业的低碳物流研究机构,以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节能与环保。此外,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物流行业能效和碳强度标准,进行自愿的碳结合管理,使得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转型过程中,有强大的技术后盾。

4.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加以利用与改造,整合功能,对其规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针对公路、铁路、航空、城市配送等设施,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一些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信息平台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者投资的方式参与建设,增加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低碳经营。

5.大力推广绿色包装

现在合成塑料包装材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环节,绿色包装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尽量不用昂贵包装,不可过度包装;规模化应用生物降解塑料,加强其它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包装的回收与二次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包装;针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政府可以实行专项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

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3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源与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依据中国的国情,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节约资源、生态环境友好、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倡导绿色投资,乃是基本的重要途径。

绿色投资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虽然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绿色投资的实践,但是,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认真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责任投资(SRI)的探讨上,以及对节能减排问题的论述,系统地研究绿色投资问题的成果还没有出现。在我国,虽然也有学者对绿色投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总体看来研究的很不深入、不系统,对绿色投资规律揭示的不够深刻。目前有关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仅散见于部分书籍、杂志中。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绿色投资的专著亦不多见。作者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不断大胆探索和潜心研究,完成了《绿色投资问题研究》一书,以专著形式公开出版。从学术著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角度讲,这部专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绿色投资问题研究》一书,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系统地探讨了绿色投资的内涵、特征、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全面阐述了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发展绿色投资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解决资源制约的重要途径。该书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绿色投资的规律,而且针对我国发展绿色投资的实践,提出了发展绿色投资的具体对策。书中的一些建议对指导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书在下述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其一,对绿色投资定义予以科学的界定,赋予它更加具体的含义。其二,界定了绿色投资的具体范围,即环境保护投资、资源节约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投资。其三,深入地研究了绿色投资的运行机制,详细地分析了绿色投资制度、绿色投资流向、绿色投资结构与绿色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四,提出了发展绿色投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

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4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低碳”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在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低碳企业文化与“低碳理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准则,并使得低碳思维成为企业文化的长期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了解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企业文化纳入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为当前时代经济的主题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未来企业势必要将低碳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理念中,全面实现低碳战略。

2.2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业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企业结合当代经济热点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那么企业将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建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在经营过程中把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有利于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管理行为。

3.2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低碳背景下,企业要树立的价值观就是“低碳”,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行大力宣传,落实到制度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去,营造氛围,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适应和认可。在低碳企业文化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进行绿色企业的建设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形成低碳意识,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满足消费者低碳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企业文化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改变以前的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艺,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外包装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思想,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求企业以此来降低碳排放。企业利用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

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5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低碳理念

低碳主要指的是温室气体的低排放,使用低碳技术主要是为了减少排放和减少能耗与污染。将低碳环保当成生活的主要原则,已经变成了当前人类履执行自然责任的一种形式。所以,在与人类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去使用低碳的理念已经成为了人们执行自身的自然责任奠定的主要基础,其不但会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很有必要,同时对于日后人类的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当前艺术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其对于低碳理念的发展以及使用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1.绿色低碳理念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面的具体体现

1.1屋顶绿化

近年来逐渐变成园林绿化设计里一个无法忽略的方面,对于屋顶环境空间予以科学的植物景观设计,只要是从绿色低碳的理念去出发,合理开发使用屋顶景观资源。城市屋顶绿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令人们平时的生活与大自然更加贴合,并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屋顶绿化的植物能够减弱太阳辐射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噪声污染,绿色植物还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提升空气里的负离子含量。在居住小区进行屋顶绿化,建筑物能够整体覆盖绿色植物,可极大地减少能源的损耗,并实现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

1.2墙体绿化

城市建筑墙体绿化景观设计,使用绿色低碳理念主要显示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经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利用绿色植物大面积地覆盖城市墙体:比如夏季,覆盖在墙壁表面的植物外叶聚集面能够制约阳光照射墙壁,并且还能够吸收一些太阳的光热,合理地制约了建筑物因为照射而不断升温的问题;冬季,覆盖在墙壁上的植物叶子会发黄脱落,植物叶子脱落后,太阳就可以直接照射在建筑物墙体上,使建筑物的墙体温度升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实现了低碳环保并且提高了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建筑墙体的绿化覆盖率会大大增加城市绿化的覆盖面积,降低城市建筑中钢筋水泥的暴露面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水泥城市”所产生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

1.3固碳植物有效组合

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在固碳能力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别,所以在配置园林植物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园林植物自身的固碳力,使其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的固碳能力能够产生彼此互补的作用,从而在满足园林生态美学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园林植物自身的整体固碳能力。例如,在配置园林植物时,设计师经常把固碳能力较高的常绿灌木和固碳能力要低一些的落叶乔木进行搭配,因为参照适宜的覆盖占比去实现搭配和种植,不仅能够充分保证二者同时具有着很好的固碳能力,还能够构成别致的四季变化的园林植物的景观,为人们带去视觉上的美感。

2.在园林景观设计使用低碳观念的方式

2.1低碳理念在园林场地选定上的使用

2.1.1保持园林地域里的土壤养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园林施工对于附近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按照附近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改善低碳化园林的设计方案,尤其是改善园林建设里当地土壤成分的干扰和损伤。园林绿植的栽培针对其所需要的土壤养分构成的条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挑选园林场地需要把区域中的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的组织和专业的检验。另外还需要尽可能地保存区域中的表层土。因为表层土中有着非常多的养分,使其能够成为绿植栽培的主要土壤层,这需要在园林施工中将表层土进行统一的保存与处置,在进行园林施工的后期再次对其进行覆盖,加大程度地保存原本土壤层自身的完整程度,降低材料土壤改良上的使用量。

2.1.2对园林中杂草使用无害化的处置。针对园林绿植的栽培以及养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杂草也应该予以统一处理,因为杂草会将园林绿植中的养分摄取进行分流,因此快速清理杂草可以说已经成为园林绿植养护中的一个部分。人工预防对于植物自身还有环境产生的伤害并不大,而农药锄草则会使得其出现农药残留污染土壤的问题,因此人工预防的形式比较适合绿色低碳的观念。可是针对农药锄草自身的高效率,还是尽量尝试使用对新农药的技术进行研发去减少农药针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2.2低碳理念在园林植物种植上的使用

2.2.1提升绿植的面积。园林设计是城市生活里实现低碳观念的重点。与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把便捷当成设计的主要目标相比较,现代的园林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城市居住地的绿化值变成了对环境质量加以衡量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成为了评价园林设计水平的主要参照之一。目前的园林设计不但需要塑造一个干净的休息环境,另外在城市绿化种植的面积上应该给予保障,使植物在废气吸收和氧气排放调节上发挥更好的效能。

2.2.2四季绿植的进行合理的种植。植物在生长上的习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形成快速的生长以及衰落,生长良好的植被为城市园林设计缔造出的一个低碳的成效,对应产生一定的起伏和转变。比如北方的春季能够选择充分的常绿针叶植物阻挡沙尘,并依托植物自身比较发达的根系保存土壤水分,降低灌溉使用水自身的功效;在秋季,栽种红叶植物对园林加以美化,落叶还可以起到提升土壤的养分,降低肥料的投入。因此按照当地季节转化以及气候特点使用交错种植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上进行低碳理念的实践。

2.2.3有著特殊绿化功效绿植的使用。针对有着特殊功能的绿化植物,在园林的设计里也需要充分关注,发挥其低碳观念在实践里的作用。比如枝叶密度相对高大的灌木、根系非常发达的小草。这些大灌木以及草的成本并不高,在园林的绿化设计里有着低碳的功用并且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高密度的中层灌木可以发挥其自身的隔绝噪音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约建筑的隔音材料;小草可以使用自身的发达根系保存充分的水分,还显示出多年生的特点,很容易进行养护,可以节约养护上的成本使用。

3.低碳理念在立体绿化设计上的使用

3.1低碳理念在屋顶绿化里的使用

屋顶绿化一方面能够非常好地提升城市绿化的面积,合理优化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还能够提升低碳理念的使用效果:比如屋顶绿化可以为建筑物创造冬暖夏凉的效果,节约由于空调使用而产生的升温和降温所出现的能源损耗量。

3.2在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里使用低碳观念应关注的问题

尽管植物对于园林的绿化效果非常好,园林设计里会使用很多的低碳植物,可是一些植物对于生存环境自身的屈从力并不好。以温带阔叶植物为例,其对于表水滞留产生的效果十分的明显,这些植物不能够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从而会出现植株死亡的结果,其与最初的低碳理念背道而驰。针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植株自身的成活率是低碳效果的主要保障,应该对绿化基础加以关注。

低碳经济的理念范文6

论文摘要:“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对于促进中国转轨经济中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寻找“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界定其理论内涵,辨析相关概念,以期为日后城市经济带理论的后续问题探讨奠定基础。

一、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

在理论上,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范畴之内。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源于欧美,在国外的文献研究中,从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最初提出都市地区的概念,到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内斯提出组合城市的定义,以及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提出城镇密集区的概念,迄今为止,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也是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最初的城市群概念Megalopolis。戈特曼把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用原意为巨大城市邦的希腊语Megalopolis来命名,用以说明这一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这一地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形成主轴长600公里,人口3000万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带。在戈特曼对于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运用两个指标来界定Megalopolis,即,较大的总人口规模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首先,戈特曼将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下限定为2500万人;第二,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应达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区密度应更高。此外,戈特曼还指出了城市群应具有高稠密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高效率网络流通体系的鲜明特征。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将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不断延伸。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干道越发达,城市会不断演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组合体,而周边的城市群体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以内部作用为主、多中心的云状结构,他同时指出“城市核”是比较明显的,“城市带”则在外形上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在国内对城市群的理论研究中,基本上是继承了国外对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对“大都市圈”、“经济带”的研究。国内学者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大都市圈理论的,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先生对城市群的概念提出得比较早。他认为,将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城市群与西方大都市连绵带和相类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组织形式相比较,都可以称之为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简称MIR)。他认为MIR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此外,我国学者周起业、刘再兴等人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大都市圈是“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与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了全国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组成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高汝熹教授则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一文中首先明确了“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他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此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1993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大都市圈,也就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划或外围化的地区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国家计委宏观院出版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把大都市圈定义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另外,曾坤先生把城市协作区定义为“以一个特大城市或一组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为核心并联结周围地域所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区”,城市经济协作区“更讲求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作用”。沈立人先生也认为“大都市圈是以大都市为核心,超越原来边界而延伸到邻近地区,不断强化相互的经济,最后形成有机结合甚至一体化的大区域,又称大都市地区或大都市连绵区。”除此之外,代合治(1998)、薛东前(2000)、周玲强(2000)、姚士谋(2001)也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的定义和特征,相对而言,姚士谋给出的定义则比较完整,考虑到了城市群的经济职能、地区空间概念和自然要素等,即,城市带(或称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经济研究的发展,出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逐渐出现了对“城市经济带”如“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环城经济带”“交通经济带”等相关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就“经济带”的确切概念而言,学界尚未给出确切的含义,至今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亦未达到广泛的共识。

二、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及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城市经济带”概念的理解应该涵盖在城市群的理论范畴之内。我国学者在国际认可的城市群理论基础上,对于“大都市圈”、“城市经济协作区”和“大都市圈内的城市群”的内涵界定是基本一致的,集中体现了城市群或都市圈的非行政区划性、交通空间网络特点、经济社会联系,以及城市核的辐射集聚特点。其次,在以上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中,高汝熹教授对于“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与曾坤先生对“城市经济协作区”的表述则比较接近于“经济带”的概念。特别要指出的,笔者认为,姚士谋(2001)对于“城市群”概念的理解中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他认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都有与其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城市最终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在该经济带内,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构成城市网络。各城市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交通线密切联系的地域网络,形成有特色的多层次开放的城市群网络体系”。此外,南京理工大学的朱英明博士(2004)对“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界定进一步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传递出“城市经济带”的涵义,即“城市群经济空间”是城市群区域的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空间。此外,张文尝、金凤君等(2002)还侧重从交通网络的角度给出了交通经济带的定义,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这个发达的带状经济区是一个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系统;在沿线各区段之间和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

笔者认为,作为地区竞争的两种经济发展表现形式,城市经济带与都市圈所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城市经济带”的内涵更强调某交通运输干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经济带的发展依托于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交通轴两侧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狭长带状经济区域。如,我国的京津塘经济带、哈大齐经济带等。而都市圈则更强调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由此形成发展程度和特点不同的内、中、外都市经济圈层,如,英国的“伦敦都市圈”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大都市圈。可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经济带的一般内涵:“城市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网络空间连绵分布,以一个或两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其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并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彼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联系密切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经济区域。具体来说,“城市经济带”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其发生、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其主要的动力源是作为城市经济带内核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其景观表现是城市和产业所构成的城市组群和产业集群;其本质联系是城市经济带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城市经济带作为一种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城市经济带中的城市是以节点或非节点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聚集体,产业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

三、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带与产业带的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笔者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理论的演进对“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给出了界定,鉴于“城市经济带”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础之上的,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带、产业带等常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辨析,以进一步明确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

首先,自从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定义他所长期研究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后,国外理论界就逐渐达成共识将“Megalopol”用来表示像波士华那样的诸多大城市的集合体。然而当戈特曼的“Megalopol”引入中国后,国内对“Megalopolis”的中文表达则出现了“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都市连绵带”“都市带”、“都市区”等种种译法,甚至在某些文献中被演绎、等同为“城市经济带”、“产业带”,由于这些概念提法具体到不同的分析对象均有其各自的视角和一定的可取之处,因此沿用至今,学界仍未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辨析和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目前用城市群来表达“Megalopolis”的含义在学界居多,尽管城市群、都市圈、都市连绵带的物理空间布局形态并无太大的区别,但“都市圈”体现了城市间的功能互补,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只能是“主机——终端”的关系,发展结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协调发展(郁鸿胜,2001),“都市圈”因此带有行政管理体系的色彩;“都市连绵带”则强调了各城市之间的逐渐过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功能的辐射,而“城市群”则属于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其中的城市与城市群总体之间是“网络——结点”关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补,也最容易促成“共赢”,也更符合戈特曼的“Megalopolis”原意。此外,把戈特曼的理论首次引入中国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宁越敏教授指出,“都市带”和“都市区”所反映的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也是不同的。“都市带”的形成是靠大都市带动的,整个区域由核心城市扩散、连接而成,举例来说,波士华城市群中,波士顿和纽约这两个城市的界限就是彼此交融相当模糊的。“都市区”则反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像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一带,县域经济发达,尽管各地和周边大城市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仍然是以县(级)市为主体的。至于“城市群”与“城市带”,二者在大城市与其周围城市的组合及相互关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均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资源的配置及大中小城市的功能等级与分工的含义。但由于“带”是指一个狭长的区域,强调城市带的“点——轴”的辐射特点;而“群”有一种“云状”区域的含义,更强调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其周围城市的辐射半径,因此,这两个概念也是有所区别的。